齊國歷史上知名的人物有
① 戰國時期各國的人物
屈原 即屈平。
靳尚 戰國時楚國大臣。
宋玉 戰國時文學家。楚國人。
廉頗 戰國時趙國將領。曾大破燕軍,任相國,封信平君。有「負荊請罪」事。
藺相如 戰國時趙國大臣。有「完璧歸趙」事。
觸龍 戰國時趙國大臣。一作觸詟。
趙勝(?-前251) 戰國時趙國宗室大臣。惠文王之弟,任趙相。「戰國四君」之一。
平原君 即趙勝。
趙奢 戰國時趙國將領。曾大破秦軍,以功封馬服君。
趙括(?-前260) 戰國時趙國將領。趙奢之子,人稱馬服子。只知紙上談兵。統兵敗於秦軍白起,四十萬人被坑殺。
魯仲連 戰國時齊國人。一稱魯連。常為人排難解紛,不受酬報。
毛遂 戰國時人,平原君門下食客。曾自薦隨平原君赴楚,說服楚王同意趙楚合縱。
虞卿 戰國時人。善於料事揣情。在趙為上卿,後辭趙至魏。
公孫龍(約前320-前240) 戰國後期名辯思想家。字子秉,趙國人。「白馬非馬」即其觀點。
尹文 戰國時思想家。齊國人。
鄒衍(約前305-前240) 戰國時思想家、陰陽家代表人物。一作騶衍。齊國人。學究天人,雄於辯口。
魏無忌(?-前243) 戰國時魏宗室大臣。昭王少子,安厘王異母弟,「戰國四君」之一。
信陵君 即魏無忌。
侯嬴(?-前257) 戰國時魏國人。以重諾守信名傳後世。
朱亥(?-前257) 戰國時魏國人。有勇力。曾刺殺魏將晉鄙,解邯鄲之圍。
黃歇(?-前238) 戰國時楚國大臣。「戰國四君」之一。
春申君 即黃歇。
荀況(約前313-前238) 戰國後期思想家。又稱荀卿(漢時避宣帝諱,改稱孫卿),趙國人。在天道觀上提出天人相分,人定勝天的觀點;在認識論上,提出「行貴於知」的觀點。
荀子 即荀況。
姬延(?-前256) 東周末代國王。慎靚王之子。前314-前256年在位。
周赧王 即姬延。
呂不韋(?-前235) 戰國末秦國大臣。衛國濮陽人。所著《呂氏春秋》(一名《呂覽》),為雜家代表作。
甘羅 戰國時秦國大臣。甘茂之孫。十二歲時因功而任秦國上卿。
嫪毐(lǎo aǐ)(?-前238) 戰國時秦國人。由呂不韋推薦為宦,受太後寵幸,受封為長信侯。
鄭國 戰國末水利家。韓國人。所築鄭國渠為我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韓非(約前280-前233) 戰國末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韓子》(《韓非子》)五十五篇。
尉繚 戰國末秦國大臣。魏國大梁人。入秦為國尉,因稱尉繚。今存《尉僚子》二十四篇。
李牧(?-前228) 戰國末趙國將領。長於用兵。
王翦 戰國末秦國將領。頻陽人。長於用兵,以功封武成侯。
燕太子丹(?-前226) 戰國末燕王喜太子。曾派荊軻刺秦王不遂,被燕王喜斬首。
荊軻(?-前227) 戰國末衛國人。先世為齊人。好讀書擊劍。衛人稱之為「慶卿」。游歷至燕後,被稱為「荊卿」(或「荊叔」)。刺秦王未遂被殺。
高漸離 戰國末燕國人。擅長擊築。曾於築內暗放鉛丸,撲擊秦始皇未中被殺。
樊於期(?-前227) 戰國末秦國將領。因得罪秦王政叛逃至燕。後自刎獻頭於荊軻,以刺秦王。
項燕(?-前233) 戰國末楚國將領。下相人。勇而有謀。
田光(?-前227) 戰國末燕國人。以「節俠」自許。薦荊軻於太子丹,並自刎以壯其志。
猗頓 戰國時大工商業者。以經營河東鹽池起家,而成巨富。
郭縱 戰國時大工商業者。趙國邯鄲人。以經營鐵冶成業致富。
卓氏 戰國末大工商業者。趙國人。以鐵冶致富。
孔氏 戰國末大工商業者。魏國人。以鐵冶為業。
② 戰國時期齊國的呂季姜是什麼人物
呂季姜就是呂尚,也就是姜子牙。
姜子牙,字子牙,號飛熊,也稱呂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夷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於呂地,因此得呂氏。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相傳姜尚的先世為貴族,故為呂氏,曰呂尚。姜子牙家道中落,姜子牙至姜尚時已淪為貧民。為維持生計,姜尚年輕時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直到暮年,終於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
當時,正是東方大國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時期。殷紂王暴虐無道,荒淫無度,朝政腐敗,社會黑暗,經濟崩潰,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而西部的周國由於西伯姬昌(後為周文王)倡行仁政,發展經濟,實行勤儉立國和裕民政策,社會清明,人心安定,國勢日強,天下民眾傾心於周,四邊諸侯望風依附。壯心不已的姜尚,獲悉姬昌為了治國興邦,正在廣求天下賢能之士,便毅然離開商朝,來到渭水之濱的西周領地,棲身於磻溪,終日以垂釣為事,以靜觀世態的變化,待機出山。一天,姜尚在磻溪垂釣時,恰遇到此游獵的西伯姬昌,二人不期而遇,談得十分投機。
姬昌見姜尚學識淵博,通曉歷史和時勢,便向他請教治國興邦的良策,姜尚當即提出了「三常」之說:「一曰君以舉賢為常,二曰官以任賢為常,三曰士以敬賢為常。」意思是,要治國興邦,必須以賢為本,重視發掘、使用人才。姬昌聽後甚喜,說道:「我先君太公預言;『當有聖人至周,周才得以興盛。』您就是那位聖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於是,姬昌親自把姜尚扶上車輦,一起回宮,拜為太師,稱「太公望」。從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註:傳說姜尚本是處士,為逃避殷紂的暴政,隱海濱。又說他曾事紂,因紂無道而離去,游說諸侯,無所遇而卒歸周文王。還有的說他曾屠牛於朝歌(殷都,今河南淇縣),賣飲於孟津(今河南盂津以北);或說他年老窮困,隱於渭濱,以漁釣於周文王,文王載與俱歸,立以為師。以上所說歸周的途徑雖不同,但歸周大事的核心人物則是肯定的。不久,商紂王懷疑周文王欲圖謀商之天下。遂將周文王拘捕在都城的監獄里。於是姜尚、散宜生廣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寶,獻給紂王,贖出了文王。文王歸國,便與姜尚暗地裡謀劃如何傾覆商朝政權。為此,姜尚策劃出許多兵家謀略,由於這個原因,後人言及兵家權謀都首推姜尚,他便成了兵家的始祖,或稱鼻祖。
姜尚在輔佐周文王期間,為強周滅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內外政策。對內,實行農人助耕公田納九分之一的租稅,八家各分私田百畝,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孫承襲,作為俸祿等經濟政策,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打下了滅商的經濟基礎。對外,表面上堅持恭順事殷,以麻痹紂王,暗中實行爭取鄰國、逐步拉攏、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以翦商羽翼,削弱和孤立殷商王朝的策略。在姜尚的積極謀劃下,歸附周文王的諸侯國和部落越來越多,逐步佔領了大部分殷商王朝的屬地,出現了「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的局面,為最後消滅紂王,取代殷商,創造了條件。周文王死後,周武王姬發繼位,拜姜尚為國師,尊稱師尚父。姜尚繼續輔佐周國朝政。
一次,周武王問道:「我欲輕罰而重威,少行賞而勸善多,簡其令而能教化民眾,何道可行?」姜尚答曰:「殺一人而千人懼,殺二人而萬人懼,殺三人而三軍振者,殺之。賞一人而千人喜,賞二人而萬人喜,賞三人而三軍喜者,賞之。令一人而千人行者,令之;禁二人而萬人止者,禁之;教三人而三軍正者,教之。殺一以懲萬,賞一而勸眾,此明君之威福。」武王言聽計從,時時慎於行賞,力求令行禁止,使周朝政治癒益清明。而此時的殷商王朝政局更加昏暗,叛殷附周者日多。周朝逐漸羽翼豐滿,國勢日隆。武王九年,為了探察諸侯是否會集而東討商國。周軍在姜尚的統帥下,浩浩盪盪開到孟津,周武王在這里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孟津之誓」,發表了聲討殷紂王的檄文。屆時800諸侯會諸此地(當時的諸侯國都很小,商朝國土中竟達1800多個。後來的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是在兼並混戰中形成的較大的諸侯國),顯示了武王的聲威。當時許多諸侯都說,「商紂可伐!」武王和姜尚則認為,時機尚不成熟,殷商王朝的統治雖已陷入內外交困、岌岌可危的境地,但其內部尚無明顯的土崩瓦解之狀,如果興師伐紂,必然會遭到頑強抵抗。於是,決定班師而回。這次行動,實際是滅商前的一次預演,在諸侯國間產生了強烈影響,使更多諸侯聽命於周武王。
武王十一年,殷商王朝統治集團核心發生內訌,良臣比干被殺,箕子被囚為奴,微子啟懼禍出逃,太師疵、少師強投降周武王。武王問姜尚:「殷大臣或死或逃,紂王是否可伐?」姜尚答道:「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賓殃。」武王聞言,決意舉兵伐紂。遍告諸侯說:「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遂以姜尚為主帥,統領兵車300乘,虎賁(猛士)3000名,甲士4.5萬人,以「弔民伐罪」為號召,聯合諸侯各國,出兵進取商都(參見周滅商之戰)。
但占卜結果卻不吉利,部隊行至汜水牛頭山,風甚雷疾,旗折鼓毀,群公疑懼,有人甚至請求還師。只有姜尚堅持出兵,「今紂刳比干,囚箕子,伐之有何不可?舉事而得時,則不看時日而事利,不假卜筮而事吉,枯草朽骨,安可知乎!」他說那些占卜用的龜甲和蓍(音式)草根本不懂什麼吉凶。
姜尚親自援袍而鼓,率眾先涉河,武王最終聽從了姜尚的意見,,統兵前進。二月甲子(二月五日),周武王率領大軍會合庸、蜀、羌、微、盧、彭、濮等方國部隊戰車四千乘陳師牧野(今河南淇縣南),與紂王的17萬大軍展開決戰(參見牧野之戰)。拂曉,進行庄嚴的誓師——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牧誓」,誓詞歷數紂王聽信寵姬讒言,招誘四方罪人和逃亡奴隸,暴虐地殘害百姓等罪行,說明伐紂的目的乃代天行罰,宣布戰法和紀律要求,激勵戰士勇猛果敢作戰,武王使尚父親統百名精銳勇土「致師」——發起挑戰,接著指揮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乘勢馳逐沖擊。紂師雖眾,皆無鬥志,而且「前徒倒戈」——前面的士卒調轉槍頭指向商軍,給武王開路。武王見此情景,指揮全軍奮勇沖殺,結果,商紂王的十幾萬大軍,當天就崩畔瓦解。三妖被姜尚及大周軍士斬首示眾。紂王見大勢已去,在鹿台投火自焚,至此,殷商王朝宣告滅亡。
牧野之戰所以能大獲全勝,多賴姜尚英明的組織指揮。在作戰時機的把握上,選擇在紂王麻痹鬆懈、眾叛親離之時;在力量的組織上,以「弔民伐罪」為號召,聯合諸侯共同伐商;在作戰指揮上,首先以兵車、猛士從正面展開突擊,爾後以甲士展開猛烈沖殺,一舉打亂了商軍的陣勢,奪取了戰爭的勝利。
周朝建國之後,姜尚因滅商有功,被封於齊,都城營丘(今日昌樂縣營邱鎮駐地)。姜尚東行到自己的封地去,路上每宿必留,走得很慢。有人對他說:「我聽說過時機難得而易於失去,作為一個客人,安於路邊旅店中的享樂,恐怕不象到自己封地上任的樣子。」太公聽了,夜裡穿起衣服馬上前行,天亮時到達營丘,正好遇到萊國的人來與他爭奪營丘。姜尚在齊國政局穩定後,又開始改革政治制度。他順應當地的習俗,簡便周朝的繁文縟節。大力發展商業,讓百姓享受魚鹽之利。於是天下人來齊國的很多,齊國成為當時的富國之一。在周成王時,管叔、蔡叔作亂,淮河流域的少數民族也趁機叛亂(參見周公東征),周王下令給姜尚說:「東到大海,西到黃河,南到穆嶺,北到無棣,無論是侯王還是伯男,若不服從,你都有權力征服他們。」從此,齊國成為大國,疆域日益廣闊,使之成為後來的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之一。戰亂最終被周公姬旦給平叛。太公姜尚活了一百多歲而卒,但葬地不詳。為逃避戰亂,祖孫後代改姓了丁(因北方的姜與南方的丁同音)位於湖南常德一帶。相傳兵書《六韜》為姜尚所作,後人考證系戰國時人依託於他的作品。但從現存的內容看,基本上反映的是姜尚的軍事實踐活動和他的韜略思想。司馬遷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中指出:「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由此看來,姜尚實為中國謀略家的開山鼻祖。
③ 齊國有哪些出名的人物
1.孫武又名孫子,生於公元前535年,字長卿,後人尊稱孫武子,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人。曾祖、祖父均為齊國名將。他自幼喜研兵法,頗有心得。在其18歲時,因齊國內亂不止,他深感無用武之地,便離開齊國去往吳國。
2.孫臏是孫武後代,曾與龐涓為同窗師從鬼穀子學習兵法。後龐涓為魏惠王將軍,因嫉賢妒能,恐孫臏取代他的位置,騙孫臏到魏使用奸計,孫臏被處以髕刑。齊欣賞其兵法韜略後被齊國使者偷偷救回齊國,被田忌善而客待。後通過田忌賽馬被引薦與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打敗魏軍。著作有《孫臏兵法》,部分失傳。1972年山東省臨沂銀雀山漢墓中挖掘出土有《孫臏兵法》殘簡,現藏於臨沂金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其書有一萬一千餘字。
3.三國時期的大政治家、大軍事家諸葛亮在隱居隆中、躬耕城商期間,曾以「管、樂」自許,希望輔佐明主,建功立業。這里所說的「管、樂」,是指我國歷史上的兩位傑出人物。其中的「管」,就是春秋前期齊國的著名政治家管仲。
4.田單戰國時期齊國名將。安平(今山東淄博東北)人。齊嘗王時曾為臨淄(今淄博東北)市掾。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燕將樂毅率五國聯軍破齊,燕軍攻下臨淄,田單率族人以鐵皮護車軸,平安逃至即墨(今平度東南),表現出軍事才能。在即墨被困之際,被軍民推為將,組織齊人抵抗。先是用反間計使燕將易人,除去難以對付的燕將樂毅。繼又針對燕軍的恐怖手段,將計就計,誘使燕軍施暴,從而堅定城中齊人仇燕、抗燕的決心。爾後用詐降計使燕軍守備鬆懈,以著名的「火牛陣」夜襲燕軍營壘,出其不意大敗燕軍,殺燕將騎劫(見即墨之戰),乘勝收復齊失地,迎齊襄王法章還都臨淄,受封安平君,任齊相。為相期間,無重大建樹。五十年,受命救趙,擊退秦軍。後因趙割濟東3城57邑予齊,求田單為將,遂入趙任將軍,攻燕,取3城。次年,任趙相。不知所終。
④ 誰知道春秋戰國時代一個歷史人物齊國的韓平.
你說的是《皇子誘受,侍衛傲嬌!》里的韓平吧?這個人物是虛構的,小說人物,齊國並沒有一個叫韓平的人物史料記載。
只有戰國時期有個叫韓平子的人物,韓平子(《世本》作),又稱韓貞子,姓韓名須,晉國韓氏首領,韓宣子韓起之子,韓簡子韓不信之父。
⑤ 春秋時期著名人物有哪些
1、孔子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祖籍宋國栗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的言論主要記錄在《論語》中。《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2、伯牙
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雖為楚人,卻任職晉國上大夫,且精通琴藝。伯牙撫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親回國途中發生的故事。
古時有伯牙摔琴以謝知音的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音樂才子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出此曲的感情和意義,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和寡。終於有一天,有一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個人就是鍾子期。
伯牙的知音是鍾子期,他們約好兩年後見面,可是兩年後鍾子期卻沒有露面。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鍾子期已經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約定。
伯牙悲痛欲絕,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夠聽懂他音樂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會有人聽懂他的音樂了,於是他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惋惜。這就是「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人們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3、孫武
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孫武被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等。1123年,北宋朝廷追尊孫武為「滬瀆侯」。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孫武。
孫武和他的軍事思想享譽古今、蜚聲中外,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在世界軍事史上亦有著極高的地位。他的《孫子兵法》被國際上認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書」,現在不僅於軍事領域,而且在經濟、體育等方面,都受到了關注和應用。
4、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春秋末期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後隱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春秋末年,范蠡提出的"農末俱利"的思想有重要意義。這表現在他提出了「谷賤傷民、谷貴傷末」的問題,通過把價格調整到一定范圍內而作到"農末俱利"。
這樣既可以促進農業發展,又有利於工商業的發展,使國民經濟各部門能夠協調發展。其次,他明確提出了商品價格對生產與流通的作用,尤其是恰當地處理好谷價與其他商品價格的關系對生產與流通的作用。
5、管仲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潁上人。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
齊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管仲臨死前齊桓公問誰可以替代相位,管仲推薦了公孫隰朋,並要求齊桓公遠離開方、豎刁、易牙三人,管仲死後,繼任的公孫隰朋、鮑叔牙兩位相國繼續沿用管仲所留下的政治制度。管仲的後代被任命為大夫,世世代代享受福蔭。
⑥ 齊國歷史有名人物有哪些
1、齊桓公
齊桓公,姜姓,呂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上古五霸之一,與晉文公並稱「齊桓晉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
齊桓公時代國力富庶強盛,當時的人們為更好的紀念太公望的美譽,傳承姜太公餐飲文化,並深得傳統歷史名吃「太公望紅燜雞」的精髓,把主料雞內雜與太公望膳食古方中的輔料,完美結合,創制出了「鹵煮雞雜」這道歷史名吃,至今依然傳承在日照市安氏一派。
2、高湛
高湛,即北齊武成帝,小字步落稽,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北齊神武帝高歡第九子,北齊第四任皇帝,太寧元年到河清四年在位。
河清元年(562年)二月,高湛將迎立他有大功的族叔祖平秦王高歸彥外放為冀州刺史。高歸彥到了冀州心不自安,於同年七月在冀州起兵謀反。高湛命大司馬段韶、司空婁睿討伐並擒獲高歸彥。七月二十七日,在鄴城都市誅殺高歸彥及他的三個兒子和二十多個黨徒。
3、樂毅
樂毅留在齊國巡行作戰五年,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燕國前所未有的強盛起來。樂毅認為單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佔領了齊國,也無法鞏固。
所以他對莒城、即墨採取了圍而不攻的方針,對已攻佔的地區實行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保護齊國的固有文化,優待地方名流等收 服人心的政策,欲從根本上瓦解齊國。
4、田單
田單,媯姓,田氏,名單,臨淄(今山東臨淄市)人。戰國時期齊國名將,齊國遠房宗室。初任市掾,管理臨淄市場秩序。樂毅率領五國軍隊,攻打齊國。危亡之際,田單堅守即墨,以火牛陣大破燕軍,收復失地七十餘城,拜為相國,封為安平君。
5、姜子牙
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智囊、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縱觀姜子牙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為最,所以太史公言「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藪。
⑦ 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外交人物有哪些
晏子出使楚國。楚國人因為他身材矮小,就在城門旁邊特意開了一個小門來迎接晏子。晏子不肯進去,說:「只有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中進去。現在我出使的是楚國,不應該是從此門進去吧。」迎接賓客的人只好改道請晏子從大門中進去。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沒有人了嗎?派遣你作為使者」晏子回答說:「齊國首都臨淄人口眾多,張開衣袖連在一起可以遮天蔽日,揮灑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樣,肩挨著肩,腳跟著腳,怎麼能說齊國沒有人呢?」楚王說:「既然這樣那麼為什麼派你這樣一個人來作使臣呢?」晏子回答說:「齊國派遣使臣,各有各的主張規矩,那些賢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賢明君主(的國家),不賢、沒有德才的人就派遣他出使無能君主(的國家),我是最無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國了。 帶犯人上來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到這個消息,對手下說:「晏嬰是齊國的善於言辭的人,現在他將要來,我想要侮辱他,用什麼辦法呢?」手下回答說:「當他到來時,請允許我們綁著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就問:『(他)是干什麼的人?』我們回答說,『(他)是齊國人。』大王再問:『犯了什麼罪?』(我們)回答說:『(他)犯了偷竊罪。「晏子到了(楚國),楚王請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兩個士兵綁著一個人到楚王面前去。 楚王問道:「綁著的人是做什麼(的人)?」回答 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看著晏子問道:「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東西的嗎?''晏子離開了坐席回答道:「我聽說:橘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長在淮河以北就變成枳,只是葉子的形狀相似,它們的果實味道卻不同。這樣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水土條件不相同啊。現在這個人生在齊國不偷東西,一到了楚國就偷東西,莫非是楚國的水土使百姓善於偷竊嗎?」 楚王苦笑著說:「聖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取其辱了。」
⑧ 關於齊國的人物和名人故事
1、管仲拜相
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管仲輔佐公子糾。為支持糾繼位,管仲曾以箭射小白,小白詐死,提前回國繼位,成為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齊桓公。小白做了國君,鮑叔牙舉薦管仲。
小白念念不忘一箭之仇,鮑叔牙勸道:「難得的是臣下忠於其主啊,如果你重用了管仲,以他的加倍忠心和才能,可以替你射得天下,豈射鉤可比呢?」
在鮑叔牙的力薦下,齊桓公決定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管仲在齊國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成就了齊國的霸業,而齊桓公也成為春秋五霸中最早的一個霸主。
2、老馬識途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燕國(都城在今北京)派使者來討救兵,說燕國被附近的一個部落山戎侵犯,打了敗仗。齊桓公就決定率領大軍去救燕國。齊國大軍到了燕國,山戎已經搶了一批百姓和財寶逃回去了。
齊國和燕國的軍隊聯合起來,一直向北追去。沒想到他們被敵人引進了一個迷谷。那迷谷就像大海一樣,沒邊沒沿,怎麼也找不到原來的道兒。
還是管仲想出一個主意來。他對齊桓公說:「馬也許能認得路,不如找幾匹當地的老馬,讓它們在頭里走,也許能走出這個地方。」齊桓公叫人挑了幾匹老馬,讓它們領路。這幾匹老馬果然領著人馬出了迷谷。
3、田忌賽馬
齊國使者到大梁來,孫臏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見,勸說齊國使者。齊國使者覺得此人是個奇人,就偷偷地把他載回齊國。齊國將軍田忌非常賞識他,並且待如上賓。田忌經常與齊國眾公子賽馬,設重金賭注。
孫臏發現他們的馬腳力都差不多,馬分為上、中、下三等,於是對田忌說:「您只管下大賭注,我能讓您取勝。」田忌相信並答應了他,與齊王和各位公子用千金來賭注。
比賽即將開始,孫臏說:「現在用您的下等馬對付他們的上等馬,用您的上等馬對付他們的中等馬,用您的中等馬對付他們的下等馬。」三場比賽結束後,田忌一場敗而兩場勝,最終贏得齊王的千金賭注。因此田忌把孫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向他請教了兵法,於是把他當成老師。
4、管鮑之交
管仲有位好朋友鮑叔牙,兩人友情很深。他們倆一起經商。在經商時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而鮑叔牙對此從不和管仲計較。
對此人們背地議論說,管仲貪財,不講友誼,鮑叔牙知道後就替管仲解釋,說管仲不是不講友誼,只貪圖金錢,他這樣做,是由於他家貧困,多分給他錢,是我情願的。管仲三次參加戰斗,但三次都從陣上逃跑回來。
因此人們譏笑他,說管仲貪生怕死,沒有勇敢犧牲的精神,鮑叔牙聽到這譏笑後,深知這不符合管仲的實際情況,就向人們解釋說,管仲不怕死,因為他家有年邁的母親,全靠他一人供養,所以他不得不那樣做。
管仲同鮑叔牙的友誼非常誠摯,他也多次想為鮑叔牙辦些好事,不過都沒有辦成;不但沒有辦成,反給鮑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難,還不如不辦好。
因此人們都認為管仲沒有辦事本領,鮑叔牙卻不這樣看,他心裡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個很有本領的人。事情所以沒有辦成,只是由於機會沒有成熟罷了。在長期交往中,他們兩人結下了深情厚誼,管仲多次對人講過: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
5、管仲生報齊國
魯國在乾時之戰大敗於齊國,在齊國壓力下,殺死公子糾,並將管仲和召忽擒住,准備將二人送還齊桓公發落,以期退兵。召忽為了表達對公子糾的忠誠而自殺。
死之前對管仲說:「我死了,公子糾可說是有以死事之的忠臣了;你活著建功立業,使齊國稱霸諸侯,公子糾可說是有生臣了。死者完成德行,生者完成功名。死生在我二人是各盡其份了,你好自為之吧。」
⑨ 春秋時期有哪些著名人物
唯物主義代表人物:伯陽父、周太史史伯、孫子、荀子、韓非子等;
唯心主義代表人物:老子、莊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