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著名詩人
① 中國現代詩人有哪些
1.聞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聞家驊,字友三,生於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摯友,新月派代表詩人和學者。
2.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蔣正涵,號海澄,曾用筆名曾用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省金華人。被認為是中國現代詩的代表詩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詩選》。
樸素、凝練、想像豐富、意象獨特、講究哲理,是艾青詩歌的一貫特點。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寫太陽、火把、黎明等有象徵性的事物,表現出艾青對舊社會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對黎明、光明、希望的嚮往與追求。
3.徐志摩(1897.1.15~1931.11.19),浙江海寧市硤石鎮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美國時改名志摩。曾經用過:南湖、海谷、雲中鶴等筆名。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4.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懷寧縣人。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山海關卧軌自殺。從1984年的《亞洲銅》到1989年的《春天,十個海子》,海子創造了數量驚人的詩歌作品,出版作品有長詩《土地》、短詩選集《海子、駱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詩》等。
5.易白,字一心,本名王增弘,1986年生於廣東汕頭,中國當代著名獨立學者,先後出版發行有詩集《心界》,文集《偶然記錄》、《一心》,長篇小說《逃兵》,唱作發行音樂專輯《走走走》、《那人那事》,其中《亡魂之歌》、《故鄉的港口》、《門縫窺人》、《抹不去的彝鄉記憶》、《嘴》、《子彈的愛》、《螞蟻的吶喊》等作品轟動一時,被多家報刊媒體刊發和轉發,詩歌被翻譯成多種語言版本,並引發了易白現象。
6.北島,原名趙振開,為朦朧詩代表人物之一。先後獲瑞典筆會文學獎、美國西部筆會中心自由寫作獎、古根海姆獎學金等,並被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終身榮譽院士。北島的詩歌創作開始於十年動亂後期,反映了從迷惘到覺醒的一代青年的心聲,十年動亂的荒誕現實,造成詩人獨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靜和深刻的思辨性。
(1)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擴展閱讀
聞一多生於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湖北省黃岡市蘄水縣(今黃岡市浠水縣)巴河鎮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五歲入私塾啟蒙,十歲到武昌就讀於兩湖師范附屬高等小學。
1912年十三歲時以復試鄂藉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大學前身),在清華度過了十年學子生涯。喜讀中國古代詩集、詩話、史書、筆記等。入校時他的姓名是聞多,同學就用諧音的英文詞widow(寡婦)給他起了綽號。那時候,聞一多的革命主張是廢姓,朋友間直呼其名,潘光旦便建議他改名為一多,他從善如流,立刻笑領了。他學習刻苦,成績優異,興趣廣泛,喜讀中國古代詩集、詩話、史書、筆記等。
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總稱《二月廬漫記》,同時創作舊體詩,並任《清華周刊》《新華學報》的編輯和校內編輯部的負責人。
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聞一多緊隨校園運動的潮流。他激清難捺,手書岳飛《滿江紅》,貼於學校飯廳門前,之後,毅然投身於這一偉大斗爭中,發表演說,創作新詩,成為「五·四」新文藝園中的拓荒者之一,並作為清華學生代表赴上海參加全國學生聯合會成立大會。
1920年4月,發表第一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同年8月,發表第一首新詩《西岸》。
1921年11月,與梁實秋等人發起成立清華文學社。
1922年3月,寫成《律詩的研究》,開始系統地研究新詩格律化理論。
赴美留學
1922年7月,他赴美國留學,先後在芝加哥美術學院、珂泉科羅拉多大學和紐約藝術學院進行學習,在專攻美術且成績突出時,他更表現出對文學的極大興趣,特別是對詩歌的酷愛。年底出版與梁實秋合著的《冬夜草兒評論》,代表了聞一多早期對新詩的看法。
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詩集《紅燭》,把反帝愛國的主題和唯美主義的形式典範地結合在一起。
回國任教
1925年5月回國後,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並從事《晨報》副刊《詩鐫》的編輯工作。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在頹廢中表現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激情,標志著他在新詩方面所取得的進步和成就。
從武漢大學開始,聞一多開始致力於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他從唐詩開始,繼而上溯,由漢魏六朝詩到《楚辭》、《詩經》,由《莊子》而《周易》,由古代神話而史前文學,同時對古文字學、音韻學、民俗學也下了驚人的功夫,涉獵之廣,研究之深,成果之豐,郭沫若嘆為不僅前無古人,恐怕還要後無來者。
1930年秋,聞一多受聘於國立青島大學,任文學院院長兼國文系主任。
1932年,南京國民黨政府和山東地方勢力的爭權奪利斗爭延伸到青島大學內部,派系紛爭,風潮迭起,聞一多受到不少攻擊與誹謗,被迫辭職。
1932年,聞一多離開青島,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任中文系教授。
1932年秋,他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任中國文學系教授,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
投身革命
1937年7月,全國抗戰爆發,聞一多隨校遷往昆明,任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合並後的西南聯合大學教授。面對嚴酷的現實,他毅然拋棄文化救亡的幻想,積極投身到抗日救亡和爭民主、反獨裁的斗爭中。
1943年,他開始得到中共昆明地下黨和民主同盟的幫助,黨通過不同渠道,給他送去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他開始認識到要救中國,必須從根本上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統治。蔣介石的《中國之命運》發表後,他表示五四給他的印象太深,《中國之命運》公開的向五四宣戰,是無法接受的。
1944年,他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後出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民盟雲南支部宣傳委員兼《民主周刊》社社長,成為積極的民主鬥士。
1945年12月1日,昆明發生國民黨當局鎮壓學生愛國運動的一二一慘案,聞一多親自為死難烈士書寫輓詞:「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出殯時,他拄著手杖走在遊行隊伍前列,並撰寫了《一二一運動始末記》,揭露慘案真相,號召「未死的戰士們,踏著四烈士的血跡」繼續戰斗。
1946年6月29日,民盟雲南支部舉行社會各界招待會,他在會上宣布民盟決心響應中共的號召,堅持「民主團結、和平建國」的立場,號召「各界朋友們親密地攜起手來,共同為反內戰、爭民主,堅持到底!」
槍殺遇難
1946年7月11日,民盟負責人、著名社會教育家、當年救國會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在昆明被國民黨特務暗殺。聞一多當即通電全國,控訴反動派的罪行。他為《學生報》的《李公朴先生死難專號》題詞:「反動派!你看見一個倒下去,可也看得見千百個繼起來!」
1946年7月15日,在雲南大學舉行的李公朴追悼大會上,主持人為了聞一多的安全,沒有安排他發言。但他毫無畏懼,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發表了《最後一次演講》,痛斥國民黨特務。
並握拳宣誓說:「我們有這個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勝利的,真理是永遠存在的」,「我們不怕死,我們有犧牲精神,我們隨時准備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後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記者招待會,進一步揭露暗殺事件的真相。散會後,聞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國民黨特務伏擊,身中十餘彈,不幸遇難。
② 中國當代著名詩人
1、 北島
北島(1949年8月2日—),原名趙振開,「北島」是詩人芒克給他取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出生於北京,祖籍浙江湖州。中國當代詩人、作家,為朦朧詩代表人物之一,是民間詩歌刊物《今天》的創辦者。
2、顧城
顧城(1956—1993),男,原籍上海,1956年9月24日生於北京一個詩人之家,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顧城在新詩、舊體詩和寓言故事詩上都有很高的造詣。
3、舒婷
舒婷,朦朧詩主要代表詩人之一。曾獲首屆中國新詩優秀詩集獎、中華文學基金會「莊重文文學獎」,新時期首屆女性文學獎等數十個獎項。主要作品有《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始祖鳥》、《舒婷的詩》《另一種演奏風格》等,另有《舒婷文集》三卷本。作品被翻譯成二十多國文字,境外出版個人詩歌專集譯本9種。2012兩岸詩會桂冠人物獎得主。
③ 中國最著名的近.現代詩人都有誰
中國近現代十大詩人當選人(不分名次)為:
艾青,徐志摩,胡適,郭沬若,冰心,季羨林,范光陵,臧克家,餘光中,北島.
1. 艾青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 1929年在林風眠校長的鼓勵下到巴黎勤工儉學,在學習繪畫的同時,接觸歐洲現代派詩歌。比利時詩人凡爾哈侖給他的影響最大.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人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並組織春地畫社。7月,被捕入獄,在獄中翻譯凡爾哈侖的詩作並創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接著創作了《蘆笛》、《巴黎》等。1935年10月,經保釋出獄。1937年抗戰爆發後到武漢,寫下《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1938年初到西北地區,創作了《北方》等著名詩篇.不久赴延安,在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工作。此時代表作有《向太陽》等。1944年獲模範工作者獎狀,並加人中國共產黨。
2. 徐志摩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雲中鶴等。浙江海寧人。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3.胡適原名胡洪(馬辛)、嗣糜、字希疆,參加留美考試後改名適,字適之,安徽績溪人。現代學者,歷史學、文學家,詩人,哲學家.受到梁啟超、嚴復思想的較大影響.赴美後先入康乃爾大學農學院,後轉文學院哲學。1915年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師從哲學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並一生服膺。191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加入《新青年》編輯部,撰文反對封建主義,宣傳個性自由、民主和科學,積極提倡「文學改良」和白話文學,成為當時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人物。抗日戰爭初期出任國民黨「國防參議會」參議員,1938年被任命為中國駐美國大使。抗戰勝利後,1946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49年去美國,後去台灣。1957年,出任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1962年,在台灣的一個酒會上突發心臟病去世。胡適是學識淵博的學者,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詩學,倫理學等諸多領域均有建樹。胡適並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學,他認為「孔教不能適應時勢需要」,「現在大多數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夢」(《新思潮的意義》)辛亥革命後的中國社會進步,「不是孔夫子之賜,是大家努力革命的結果,是大家接受一個新世界的新文明的結果。只有向前走是有希望的,開倒車是不會成功的。」(《寫在孔子誕辰之後》)對儒家強調的「三綱五常」持批判態度,說:「三綱五論」的話,古人認為是真理,因為這種話在古時宗法社會很有點用處。但現在時勢變了,國體變了……古時的天經地義現在變成廢話了.胡適著作很多,又經多次編選,比較重要的有《胡適文存》、《胡適論學近著》、《胡適學術文集》等。
4. 郭沬若原名郭開貞,又名郭鼎堂。四川樂山人。作家、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郭沫若出生在一個中等地主兼商人的家庭。早年留學日本,先學醫,後從文。1918年開始新詩創作。「五四」時期,發表新詩《女神》等,成為中國新詩的奠基人。1926年任廣東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在起義部隊南下途中參加中國共產黨。1928年因受蔣介石通緝,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1941年皖南事變後,創作了《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膽》等歷史劇和戰斗詩篇《戰聲集》。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主任、歷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人民保衛世界生閏委員會委員、中日友好協會名淮會長等職。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所著《甲骨文字研究》、《兩周金文辭圖錄考釋》、《金文叢考》、《卜辭通纂》等,曾在學術界引起震動。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
5.冰心當代女作家,兒童文學作家,詩人.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原籍福建長樂,生於福州,幼年時代就廣泛接觸了中國古典小說和譯作。1918年入協和女子大學預科,積極參加五四運動。1919年開始發表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此後,相繼發表了《斯人獨惟悴》、《去國》等探索人生問題的「問題小說」。同時,受到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寫作無標題的自由體小詩。這些晶瑩清麗、輕柔雋逸的小詩,後結集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稱為「春水體」。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同年起發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文科。赴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在旅途和留美期間,寫有散文集《寄小讀者》,顯示出婉約典雅、輕靈雋麗、凝煉流暢的特點,具有高度的藝術表現力,比小說和詩歌取得更高的成就。這種獨特的風格曾被時人稱為「冰心體」,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6.季羨林山東省清平縣(今臨清市)人.著名東方學家、梵文學家,詩人,中國東方學的奠基人. 1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德文。1935年赴德國,入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在德期間發表論文多篇,獲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奠定了先生在國際印度學界的地位。1946年任北京大學教授,主持創辦東方語言文學系,並任系主任長達四十年。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南亞東南亞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研究會會長,中國大網路全書外國文學卷副主編、語言卷主編,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德國哥廷根科學院《新疆吐魯番出土佛典的梵文詞典》顧問,冰島大學《吐火羅文與印歐語系研究》顧問,第二、三、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和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季羨林教授從事東方學和印度學的研究逾半個多世紀,在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等學術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他研究領域之廣、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響之深遠是極其突的,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7. 范光陵范光陵博士為舊金山導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奧克蘭論壇報Oakland Tribune等西方大報稱為文藝復興人(Renaissance Man),中方報刊稱為五四精神代言人,三冠才子-即桂冠詩人(Poet-Laureate)、中華電腦之父、企管大師。他詩書畫三絕,名滿國際。'電腦』'中文二字即他所首創。台大畢業,美國碩士、博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後.曾任大學系主任、所長、院長。在國際上任世界大會主席十餘次,曾在好萊塢對明星群以流利英文演講,獲國際大獎,傑出學者獎多次。並任世界文化總會長,中華文化協會會長,中華工商管理學會理事長。他創始了新古詩運動,使新古詩成為中國三大詩派之一,他又創始了詩意派油畫(Poetic oil painting),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結合詩與油畫者,他創始了詩意管理學(Poetic Management),為世界第一位結合詩與管理,並在大學研究所開授二學分'詩意管理'課程。1988年6月18日他帶領了台灣四十年來第一個文化經濟團訪大陸,開創了兩岸破冰之旅。以他的詩所作紀念碑遍布台北、碧山岩、石門、清靜農場、苗栗等地.他中英文詩俱佳. 2005年10月29日他的第一個夢終於完成了–召開中國第一個世界詩人大會,並任大會主席.對中華未來詩運,詩教影響重大,更開啟了漢詩走上世界之門.
8. 臧克家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詩集《烙印》,這是他最具影響的作品。這部詩集真摯朴實地表現了中國農村的破落,農民的苦難、堅忍與民族的憂患。
此後,他陸續出版的詩集、長詩有《罪惡的黑手》、《自己的寫照》、《泥土的歌》、《寶貝兒》、《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這個時期,臧克家的詩篇幅短小,卻頗具概括力。他除有意識學習古典詩詞的結構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風格之外,還苦心追求詞句的新穎、獨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語化。
建國後,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有的人》是他這類詩中的代表作。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獨特之處,在於表現具有哲理意義的主題:人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而活著。事實上,這一主題已超出了歌頌魯迅精神的范圍,而將讀者引入對人生的更深層的思考。語言樸素、對比強烈、形象鮮明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除了繼續做短小雋永的小詩之外,臧克家還創作了一部人物傳記體長詩《李大釗》。這部長詩從多個角度,包括戰斗、家庭等方面將一個革命先驅偉大而又平凡的人格展現出來。
9.餘光中生於南京,福建永春人。台灣現代派詩人。詩集有《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鍾乳石》、《萬聖節》、《蓮的聯想》、《餘光中詩選》等,詩風因題材而異。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細膩而柔綿。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1952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LOWA)藝術碩士。先後任教台灣東吳大學、師范大學、台灣大學、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餘光中在台灣與海外及大陸文學界享有盛譽。他曾獲得包括《吳三連文學獎》、《中國時報獎》、《金鼎獎》、《國家文藝獎》等台灣所有重要獎項。多次赴歐美參加國際筆會及其它文學會議並發表演講。也多次來祖國大陸講學。如1992年應中國社會科學院之邀演講《龔自珍與雪萊》;1997年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其詩歌散文選集共7冊,他應邀前往長春、沈陽、哈爾濱、大連、北京五大城市為讀者簽名。吉林大學、東北大學頒贈客座教授名銜。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曾朗誦演出他的名詩《鄉愁》。由人民文學出版社與北京圖書目錄》,收錄《餘光中詩選》於其中。近年來,中央電視台《讀書時間》、《東方之子》等欄目專題向國內觀眾連續推薦報導餘光中先生,影響很大。
10.北島原名趙振開,北京人,現移居國外。《今天》雜志創辦人之一,著有《北島詩選》等,他是「20世紀中國現代詩承上啟下一起向未來的有力的一環,一座不可忽略的里程碑」。
除此之外還有:戴望舒,舒婷,海子等等.
④ 中國著名的現代詩人有誰啊
1、馮至(1905年-1993年),原名馮承植,直隸涿州人,馮家為天津著名鹽商,鹽引在直隸涿州,八國聯軍侵華後避難於涿州,故生於涿州。曾就讀於北京四中。
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學團體淺草社。1925年和楊晦、陳翔鶴、陳煒謨等成立沉鍾社,出版《沉鍾》周刊,半月刊和《沉鍾叢刊》。1930年留學德國先後就讀柏林大學、海德堡大學,1935年獲得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2、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漢族,福建閩縣(福州)人,出生於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詩·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後因常被人誤認為當時一男作家「林徽音」,故改名為「徽因」。
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之一、建築學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3、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後曾用筆名夢鷗、夢鷗生、信芳、江思等。中國現代派象徵主義詩人、翻譯家等。他先後在鴛鴦蝴蝶派的刊物上發表過三篇小說:《債》、《賣藝童子》和《母愛》。
4、卞之琳(1910.12.8-2000.12.2),生於江蘇海門湯家鎮,祖籍南京市溧水區,現當代詩人(「漢園三詩人」之一)、文學評論家、翻譯家,曾用筆名季陵、薛林等。
抗戰期間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適的學生。為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做了很大貢獻。詩《斷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對莎士比亞很有研究,西語教授,並且在現代詩壇上做出了重要貢獻。
5、杜運燮(1918年-2002年),筆名吳進、吳達翰,福建古田人,出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詩人、愛國歸僑,「九葉派」詩人之一。
大學期間曾應召入飛虎隊和中國駐印軍任翻譯三年多。1951年起在新華社國際部工作。杜運燮的詩作《秋》 因為「朦朧」曾被詩評質疑,之後「朦朧」一詞逐漸演變成詩歌史上的專用名詞。
杜運燮的一首詩《秋》發表之後,因有評論家說該詩朦朧得讓人氣悶,從此 「朦朧」成為詩壇的專用名詞,後演變成一個重要詩歌流派。
⑤ 中國現代的著名詩人有哪些
如果我們忘記時代的烙印,忘記詩人的姓名,我們閉上雙眼,朗讀一下這些詩句:
「平凡世界多辛酸,幸福路遙隔重山。」
「人生終極非名利,千年流芳唯正氣。」
「重回佳人尋覓處,物是人非淚朦朧。」
「有心留香香遠去, 無意爭春春自來。」
等等詩句,舉不勝舉,說心裡話,說實話,讀之有一種大唐之風的風范,可以說大理詩人潘正偉的作品,結束了某些人「律詩只在大唐有」的宿命論,潘正偉的詩作,讓我們有一種重回大唐的豪放感覺,所以說,大理潘正偉的作品能夠迅速傳遍全中國,並且在華人世界裡大受贊譽,應該是非常順理成章的一件事。
「文學要為社會服務,為時代服務,為未來服務,文學連接著歷史進程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潘正偉說,「沒有時代性的作品,是沒有出路的,我們只有牢牢地把控時代脈搏,才能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重振大國詩風」。
⑥ 現代的著名詩人有哪些
中國當代大理詩人潘正偉先生作品極其豐富,題材新穎別致,所涉范圍博大精深,敢於挑戰禁區,做眾生不敢做之事,說眾生不敢說之話,應該說其腦海中、筆端下產生的每一部作品,都能夠成為當今中國中華文學中的精品。
要舉出一些代表作品之類的話,我認為《執著人生》、《永平霽虹橋懷古》、《不忘初心》、《王者之音》、《初心無悔》等作品都是很不錯的,可以說,隨便列舉一兩篇,都足以讓大理潘正偉先生在文學界傲視群雄,讓潘先生自信滿滿地站立於文學世界的巔峰。
創作了當代中國最悠閑、最釋懷的的作品《南詔重遊》;創作了當代中國藏頭詩巔峰之作《王者之音》;創作了中國最悲愁的詩作《千秋余愁》;唱響了當代中國最具正能量口號的吶喊:「人生終極非名利,千年流芳唯正氣。」
⑦ 中國現代最著名的詩人
中國當前最著名的詩人名言警句:
「人生終極非名利,千年流芳唯正氣。」
「卑劣行徑千夫指,浩然正氣垂青史。」
「俗媚俯首事貴權,愧對祖輩羞為人。」
「明月升起時,天下共思親。」
⑧ 中國近現代都有哪些著名詩人都有哪些代表作
席慕容(1943- ),出版的詩集有《七里香》(1981)、《無怨的青春》(1982)、《時光九篇》(1987)等。
席慕容,蒙古族女詩人。原籍內蒙古查哈爾盟明安旗。蒙古名字全稱穆倫席連勃,意為浩盪大江河。是蒙古族王族之後,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親的軍旅生活中,席慕容出生於四川。十三歲起在日記中寫詩,十四歲入台北師范藝術科,後又入台灣師范大學藝術系。1964年入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專攻油畫。畢業後任台灣新竹師專美術科副教授。舉辦過數十次個人畫展,出過畫集,多次獲多種繪畫獎。1981年,台灣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詩集 《七里香》,一年之內再版七次。其他詩集也是一版再版。
席慕容多寫愛情、人生、鄉愁,寫得極美,淡雅剔透,抒情靈動,飽含著對生命的摯愛真情。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長歷程。
"在年輕的時候,如果你愛上了一個人,
請你,請你一定要溫柔地對待他。
不管你們相愛的時間有多長或多短,若你們能始終溫柔地相待,
那麼,所有的時刻都將是一種無瑕的美麗。
若不得不分離,也要好好地說聲再見,也要在心裡存著感謝,感謝他給了你一份記憶。
徐志摩(1897~1931年)現代詩人、散文家。浙江海寧縣硤石鎮人。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幼申。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雲中鶴。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
1922年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
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學研究會。
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詩評》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翻譯。
1925年赴歐洲,游歷蘇、德、意、法等國。
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
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後任主編。並出國游歷英、美、日、印等國。
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
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大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故飛機失事,因而遇難。更為巧合的是,失事飛機叫「濟南號」。蔡元培為其寫輓聯:
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逕都
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東土;
乘船可死,驅車可死,斗室生卧也
可死,死於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
作品:詩集著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游》;
散文集有:《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輪盤》;
小說《春痕》;
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
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
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
穆木天(1900-1971),原名穆敬熙,吉林伊通縣靠山鎮人,中國現代詩人、翻譯家。象徵派詩人的代表人物。1918年畢業於南開中學。1926年又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曾赴日本留學,1921年參加創造社,回國曾任中山大學、吉林省立大學教授,1931年在上海參加左聯,負責左聯詩歌組工作,並參與成立中國詩歌會,後歷任桂林師范學院、同濟大學教授,暨南大學、復旦大學兼職教授,東北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教授。1926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作品:《旅心》(1927)
* 《流亡者之歌》(1937)
* 《新的旅途》(1942)
* 《穆木天詩選》(1987)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生於1905年3月5日,中學就讀於皮市巷上的宗文中學堂。1923年,戴望舒考入上海大學文學系,同施蟄存(也是杭州人)、杜衡創辦《瓔珞》旬刊,譯魏爾倫的詩。他譯詩的時候,正是寫《雨巷》的時候。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學學習法文,開始受到法國象徵派的影響。1932年後留學法國、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編《星島日報》副刊。1941年底香港淪陷,被日軍以抗日罪名下獄,次年春被營救出獄。抗戰勝利後回上海教書。1949年6月以後戴望舒在北京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從事編譯工作,1950年因病逝世。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和《災難的歲月》。
聞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聞家驊(huá),號友三,著名詩人、學者、愛國民主戰士。生於湖北黃岡浠水。家傳淵源,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
作品:《冬夜草兒評論》與梁實秋合著,1922,清華文學社
《紅燭》(詩集)1923,泰東;1981,人文
《死水》(詩集)1928,新月;1980,人文
《聞一多全集》(1一4冊)1948,開明;1982,三聯
《聞一多選集》1951,開明
《聞一多詩文選集》1955,人文
《聞一多青少年時代詩文集》1983,雲南人民
《聞一多論新詩》(評論)1985,武漢大學出版社
《楚辭補校》(古典文學研究)1942,重慶國民圖書出版社
《神話與詩》(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古典新義》(上下冊,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唐詩雜論》(古典文學研究)1956,古籍
《聞一多論古典文學》1984,重慶出版社
《離騷解詁》(古典文學研究)1985,上海古籍
王國維(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浙江海寧人。近代中國著名學者,傑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學家,詩人,文藝理論學,哲學家,國學大師。
作品:《靜安文集》
《王國維遺書》
《王觀堂先生全集》
《宋元戲曲考》
《曲錄》
《人間詞話》
《殷周制度論》
《王國維詩詞全編》
《<紅樓夢>評論》
《流沙墜簡》
《羅振玉王國維往來書信》
此外,還有郭沫若.海子.冰心、艾青、食指等……。
⑨ 中國近現代著名的詩人
中國近現代著名的詩人有:席慕蓉、徐志摩、林徽因、海子、舒婷。
1、席慕蓉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蒙古族,全名穆倫·席連勃,當代畫家、詩人、散文家。原籍內蒙古察哈爾部。
1963年,席慕蓉台灣師范大學美術系畢業,1966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完成進修,獲得比利時皇家金牌獎、布魯塞爾市政府金牌獎等多項獎項。著有詩集、散文集、畫冊及選本等五十餘種,《七里香》、《無怨的青春》、《一棵開花的樹》等詩篇膾炙人口,成為經典。
2、徐志摩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曾用過的筆名有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浙江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濟南號」郵政飛機北上,途中因大霧彌漫,飛機觸山,不幸罹難。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
3、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漢族,祖籍福建閩縣(今福建福州),出生於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詩經·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後因常被人誤認為當時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為「徽因」。
林徽因是中國的建築師、詩人和作家,建築學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在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品有《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
4、海子
海子(1964年3月24日—1989年3月26日),原名查海生,出生於安徽省懷寧縣高河鎮查灣村,當代青年詩人。
海子在農村長大,1979年15歲時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1982年大學期間開始詩歌創作,1983年自北大畢業後分配至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附近卧軌自殺,年僅25歲。
5、舒婷
舒婷,原名龔佩瑜(一說龔舒婷),1952年生,福建廈門人。中國當代女詩人,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省文聯、作協副主席,廈門市文聯主席。
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第五屆全委會委員、第六、七、八屆主席團委員。全國人大第十二屆代表,全國政協第十一屆委員。省政協第六、七、八屆委員、第九屆常委。
⑩ 中國當代著名詩人有哪些
大理潘正偉,主要作品有《那年梨花開滿枝頭時 》、《踐行無涯》、《博南古道踏尋》、《幽徑尋香》、《古街嘆息》、《遇友唯歡》、《水映殘月》、《四十之惑》、《踏尋狀元足跡》、《故地新貌》、《無為將軍千秋吟》、《情駐東庄》、《歲月無聲》、《故土離愁》、《翠湖之戀》、《逼上樑山》、《洱海游記》、《匆匆那年》、《致離別》、《風中楊柳》、《西湖泛舟》、《異鄉問尋》、《執著人生》、《杯酒解愁》、《千秋余愁》、《知音萬歲》、《故土當年》、《江湖永在》、《鄉關回眸》、《傷心的人民路》、《取捨人生》、《王勃之歾》、《贈東庄兄弟》、《人生世界》、《夜行》、《無聊火車》、《另類豐碑》、《中秋思緒》、《巔峰人生》、《伊人難忘》、《初上井岡山》、《大理無為寺吟頌》、《風華歲月》、《找尋那些逝去的幸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