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首相
① 歷屆英國首相
英國首相 入職 去職 所屬黨派
羅伯特·沃波爾(或稱華波爾)爵士
1742年起成為奧爾福德(Orford)伯爵 1721年4月4日 (1730年5月15日) 1742年2月11日 輝格黨
威爾明頓伯爵 1742年2月16日 1743年7月2日 輝格黨
亨利·佩爾漢姆 1743年8月27日 1754年3月7日 輝格黨
紐卡斯爾公爵 1754年3月16日 1756年11月16日 輝格黨
德文郡公爵 1756年11月16日 1757年6月25日 輝格黨
紐卡斯爾公爵 1757年7月2日 1762年5月26日 輝格黨
比特伯爵 1762年5月26日 1763年4月16日 托利黨
喬治·格林維爾 1763年4月16日 1765年7月13日 輝格黨
白金漢侯爵 1765年7月13日 1766年7月30日 輝格黨
查塔姆伯爵(老皮特) 1766年7月30日 1768年10月14日 輝格黨
格拉夫頓公爵 1768年10月14日 1770年1月28日 輝格黨
諾斯勛爵 1770年1月28日 1782年3月22日 托利黨
白金漢侯爵 1782年3月27日 1782年7月1日 輝格黨
謝爾本伯爵 1782年7月4日 1783年4月2日 輝格黨
波特蘭公爵 1783年4月2日 1783年12月19日 托利黨/福克斯-諾斯聯合內閣
小皮特 12月19日 1783 3月14日 1801 托利黨
亨利·埃丁頓 3月17日 1801 5月10日 1804 托利黨
小皮特 5月10日 1804 1月23日 1806 托利黨
The Lord Grenville格倫維爾勛爵 2月11日 1806 3月31日 1807 Whig/Ministry of All the Talents(聯合內閣)
The Duke of Portland波特蘭公爵 3月31日 1807 10月4日 1809 托利黨
Spencer Perceval斯潘塞·帕西瓦爾 10月4日 1809 5月11日 1812 托利黨
The Earl of Liverpool利物浦伯爵 6月9日 1812 4月10日 1827 托利黨
George Canning喬治·坎寧 4月10日 1827 8月8日 1827 托利黨
The Viscount Goderich戈德里奇子爵 8月31 1827 1月22日 1828 托利黨
The Duke of Wellington威靈頓公爵 1月22日 1828 11月22日 1830 托利黨
The Earl Grey格雷伯爵 11月22日 1830 7月16日 1834 輝格黨
The Viscount Melbourne墨爾本子爵 7月16日 1834 11月17日 1834 輝格黨
威靈頓公爵
(caretaker) 11月17日 1834 12月9日 1834 保守黨
Sir Robert Peel羅伯特·皮爾爵士 12月10日 1834 4月18日 1835 保守黨
The Viscount Melbourne墨爾本子爵 4月18日 1835 8月30日 1841 輝格黨
Sir Robert Peel羅伯特·皮爾爵士 8月30日 1841 6月30日 1846 保守黨
The Lord John Russell約翰·羅素勛爵
(afterwards PM as Earl Russell) 6月30日 1846 2月23日 1852 輝格黨
The Earl of Derby德比伯爵 2月23日 1852 12月19日 1852 保守黨
The Earl of Aberdeen阿伯丁伯爵 12月19日 1852 2月6日 1855 Peelite/聯合內閣
The Viscount Palmerston帕爾姆斯頓子爵 2月6日 1855 2月20日 1858 輝格黨
The Earl of Derby德比伯爵 2月20日 1858 6月12日 1859 保守黨
The Viscount Palmerston帕爾姆斯頓子爵 6月12日 1859 10月18日 1865 自由黨
The Earl Russell羅素伯爵
(previously PM as Lord John Russell) 10月29日 1865 6月28日 1866 自由黨
The Earl of Derby德比伯爵 6月28日 1866 2月27日 1868 保守黨
Benjamin Disraeli本傑明·迪斯雷利
2月27日 1868 12月3日 1868 保守黨
威廉·格萊斯頓 12月3日 1868 2月20日 1874 自由黨
本傑明·迪斯雷利
(1876年後稱比肯斯菲爾德伯爵) 2月20日 1874 4月23日 1880 保守黨
威廉·格萊斯頓 4月23日 1880 6月23日 1885 自由黨
The Marquess of Salisbury索爾茲伯里侯爵 6月23日 1885 2月1日 1886 保守黨
威廉·格萊斯頓 2月1日 1886 7月25日 1886 自由黨
The Marquess of Salisbury索爾茲伯里侯爵 8月3日 1886 8月15日 1892 保守黨
William Ewart Gladstone威廉·格萊斯頓 8月15日 1892 3月5日 1894 自由黨
The Earl of Rosebery羅斯蠢 ?3月5日 1894 6月25日 1895 自由黨
The Marquess of Salisbury索爾茲伯里侯爵 6月25日 1895 7月12日 1902 保守黨
Arthur Balfour亞瑟·貝爾福 7月12日 1902 12月5日 1905 保守黨
Sir Henry Campbell-Bannerman亨利·坎貝爾-班內南爵士 12月5日 1905 4月7日 1908 自由黨
Herbert Henry Asquith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 4月7日 1908 12月7日 1916 自由黨
(afterwards Coalition)
大衛·勞合喬治 12月7日 1916 10月23日 1922 National Liberal/ 聯合內閣
Andrew Bonar Law安德魯·伯納爾·勞 10月23日 1922 5月22日 1923 保守黨
斯坦利·鮑德溫 5月22日 1923 1月22日 1924 保守黨
拉姆賽·麥克唐納 1月22日 1924 11月4日 1924 工黨
斯坦利·鮑德溫 11月4日 1924 6月5日 1929 保守黨
拉姆賽·麥克唐納 6月5日 1929 8月24日 1931 工黨
拉姆賽·麥克唐納 1 8月24日 1931 6月7日 1935 National Labour/國民內閣
斯坦利·鮑德溫 6月7日 1935 5月28日 1937 保守黨/國民內閣
Neville Chamberlain尼維爾·張伯倫 5月28日 1937 5月10日 1940 保守黨/國民內閣
Winston Churchill溫斯頓·丘吉爾 1940年5月10日 1945年5月23日 保守黨/聯合內閣
Winston Churchill溫斯頓·丘吉爾 1 1945年5月23日 1945年7月26日 保守黨/過渡政府
Clement Attlee克萊門特·艾德禮 1945年7月26日 1951年10月26日 工黨
Sir Winston Churchill溫斯頓·丘吉爾爵士 1951年10月26日 1955年4月6日 保守黨
Sir Anthony Eden安東尼·艾登爵士 1955年4月6日 1957年1月10日 保守黨
Harold Macmillan哈羅德·麥克米倫 1957年1月10日 1963年10月19日 保守黨
道格拉斯-宏Alec Douglas-Home
(從1963年起稱道格拉斯-霍姆爵士) 1963年10月19日 1964年10月16日 保守黨
Harold Wilson哈羅德·威爾遜 1964年10月16日 1970年6月19日 工黨
愛德華·希思 1970年6月19日 1974年3月4日 保守黨
Harold Wilson哈羅德·威爾遜 1974年3月4日 1976年4月5日 工黨
James Callaghan詹姆斯·卡拉漢 1976年4月5日 1979年5月4日 工黨
瑪格利特·撒切爾Margaret Thatcher 1979年5月4日 1990年11月28日 保守黨
約翰·梅傑John Major 1990年11月28日 1997年5月2日 保守黨
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 1997年5月2日 在任 工黨
② 英國首相有哪些
英國首相 入職 去職 所屬黨派
羅伯特·沃波爾(或稱華波爾)爵士
1742年起成為奧爾福德(Orford)伯爵 1721年4月4日 (1730年5月15日) 1742年2月11日 輝格黨
威爾明頓伯爵 1742年2月16日 1743年7月2日 輝格黨
亨利·佩爾漢姆 1743年8月27日 1754年3月7日 輝格黨
紐卡斯爾公爵 1754年3月16日 1756年11月16日 輝格黨
德文郡公爵 1756年11月16日 1757年6月25日 輝格黨
紐卡斯爾公爵 1757年7月2日 1762年5月26日 輝格黨
比特伯爵 1762年5月26日 1763年4月16日 托利黨
喬治·格林維爾 1763年4月16日 1765年7月13日 輝格黨
白金漢侯爵 1765年7月13日 1766年7月30日 輝格黨
查塔姆伯爵(老皮特) 1766年7月30日 1768年10月14日 輝格黨
格拉夫頓公爵 1768年10月14日 1770年1月28日 輝格黨
諾斯勛爵 1770年1月28日 1782年3月22日 托利黨
白金漢侯爵 1782年3月27日 1782年7月1日 輝格黨
謝爾本伯爵 1782年7月4日 1783年4月2日 輝格黨
波特蘭公爵 1783年4月2日 1783年12月19日 托利黨/福克斯-諾斯聯合內閣
小皮特 1783年12月19日 1801年3月14日 托利黨
亨利·埃丁頓 1801年3月17日 1804年5月10日 托利黨
小皮特 1804年5月10日 1806年1月23日 托利黨
The Lord Grenville格倫維爾勛爵 1806年2月11日 1807年3月31日 Whig/Ministry of All the Talents(聯合內閣)
The Duke of Portland波特蘭公爵 1807年3月31日 1809年10月4日 托利黨
Spencer Perceval斯潘塞·帕西瓦爾 1809年10月4日 1812年5月11日 托利黨
The Earl of Liverpool利物浦伯爵 1812年6月9日 1827年4月10日 托利黨
George Canning喬治·坎寧 1827年4月10日 1827年8月8日 托利黨
The Viscount Goderich戈德里奇子爵 1827年8月31 1828年1月22日 托利黨
The Duke of Wellington威靈頓公爵 1828年1月22日 1830年11月22日 1830 托利黨
The Earl Grey格雷伯爵 1830年11月22日 1834年7月16日 輝格黨
The Viscount Melbourne墨爾本子爵 1834年7月16日 1834年11月17日 輝格黨
威靈頓公爵(caretaker) 1834年11月17日 1834年12月9日 保守黨
Sir Robert Peel羅伯特·皮爾爵士 1834年12月10日 1835年4月18日 保守黨
The Viscount Melbourne墨爾本子爵 1835年4月18日 1841年 8月30日 輝格黨
Sir Robert Peel羅伯特·皮爾爵士 1841年8月30日 1846年6月30日 保守黨
The Lord John Russell約翰·羅素勛爵
(afterwards PM as Earl Russell) 1846年6月30日 1852年2月23日 輝格黨
The Earl of Derby德比伯爵 1852年2月23日 1852年12月19日 保守黨
The Earl of Aberdeen阿伯丁伯爵 1852年12月19日 1855年2月6日 Peelite/聯合內閣
The Viscount Palmerston帕爾姆斯頓子爵 1855年2月6日 1858年2月20日 輝格黨
The Earl of Derby德比伯爵 1858年2月20日 1859年6月12日 保守黨
The Viscount Palmerston帕爾姆斯頓子爵 1859年6月12日 1865年10月18日 自由黨
The Earl Russell羅素伯爵
(previously PM as Lord John Russell) 1865年10月29日 1866年6月28日 自由黨
The Earl of Derby德比伯爵 1866年6月28日 1868年2月27日 保守黨
Benjamin Disraeli本傑明·迪斯雷利 1868年2月27日 1868年12月3日 保守黨
威廉·格萊斯頓 1868年12月3日 1874年2月20日 自由黨
本傑明·迪斯雷利(1876年後稱比肯斯菲爾德伯爵) 1874年2月20日 1880年4月23日 保守黨
威廉·格萊斯頓 1880年4月23日 1885年6月23日 自由黨
The Marquess of Salisbury索爾茲伯里侯爵 1885年6月23日 1886年2月1日 保守黨
威廉·格萊斯頓 1886年2月1日 1886年7月25日 自由黨
The Marquess of Salisbury索爾茲伯里侯爵 1886年8月3日 1892年 8月15日 保守黨
William Ewart Gladstone威廉·格萊斯頓 1892年8月15日 1894年3月5日 自由黨
The Earl of Rosebery羅斯比
③ 英國國王大還是英國首相大
首相權大
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這種國家的君主說白了也就是個擺設
④ 英國當過首相人的英文名有哪些
Theresa May
David Cameron
Gordon Brown
Tony Blair
John Major
Margaret Thatcher
James Callaghan
Harold Wilson
Edward Heath
Alec Douglas-Home
Harold Macmillan
Anthony Eden
Winston Churchill
⑤ 英國兩位女首相對比
撒切爾夫人成為英國首位女首相,同時也是二戰後唐寧街10號最有影響力的領導人之一。如今,英國迎來了第二位保守黨女首相特蕾莎·梅,人們難免會將兩人放在一起比較。
階級依然影響著英國政治,撒切爾夫人和特蕾莎·梅都出身文法學校,這對於支持公立學校的保守黨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她們身上集中體現了中產階級的抱負和期望(贏得選舉的關鍵),畢業於伊頓公學的卡梅倫則沒有這種影響力。
在入住唐寧街10號之前,這兩位傑出的女性都在其職位上展現了毅力與魄力。撒切爾夫人在出任教育大臣期間迅速樹立了威望,《太陽報》曾因其取消免費牛奶而戲稱她為「撒切爾,牛奶掠奪者」(Thatcher,Thatcher,Milk Snatcher)。在內政部掌權多年的特蕾莎·梅更是政績赫赫,在競選期間短時間內逼退了所有競爭者。
在內政部任職期間,特蕾莎·梅給人留下了倔強難搞的印象,她的高跟鞋也像撒切爾夫人的黑色手袋那樣令人注目。與撒切爾夫人不同,特蕾莎·梅似乎有些不合群,她高傲地避開了自以為是的國會政客們,成為唯一有資格出任首相的候選人。她在議會中不屬於任何「小圈子」,盡管也有人說她在暗地裡地出席選區晚宴,培植自己的政治勢力。她與撒切爾夫人如出一轍,是一個完美的政治家,善於把握一切機會,而不像鮑里斯·約翰遜和邁克爾·戈夫那樣會被輕易地淘汰出局。
雖然撒切爾夫人和特蕾莎·梅身處不同時代,但兩人都將自己定義為現代化的踐行者。在保守黨內部固守凱恩斯主義不放的時候,撒切爾夫人便開始提倡新自由主義經濟。而特蕾莎·梅則率先指出撒切爾遺留的破壞性影響,並提倡「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試圖改變保守黨自撒切爾以來根深蒂固的「骯臟黨派」形象。2005年,特蕾莎·梅發起「Women2win」活動,選舉出更多保守黨女性進入議會。盡管(在特蕾莎·梅就任之前)撒切爾是英國唯一一位女首相,但特蕾莎·梅真正提升了女性在議會中的地位。
特蕾莎·梅曾公開承諾要挑戰權貴資本主義,維護多數人的利益,不再給少數人的特權讓道,體現了她與撒切爾夫人的不同之處。盡管撒切爾夫人也在1975年作出過類似承諾,要抑制大型企業的壟斷、保護人民的利益,但如今的形勢已與當時迥然不同。特蕾莎·梅與多數保守黨成員觀點一致,她認為公投暴露出了保守黨和工黨之間的分歧,而這一問題亟待解決。
⑥ 英國最著名的首相是誰 有哪些事例
當然要算是丘吉爾溫斯頓·丘吉爾,政治家、畫家、演說家、作家以及記者,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獲獎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曾於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間兩度任英國首相,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帶領英國獲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據傳為歷史上掌握英語單詞詞彙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萬多)。被美國雜志《展示》列為近百年來世界最有說服力的八大演說家之一。2002年,BBC舉行了一個名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的調查,結果丘吉爾獲選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戰時首相丘吉爾 戰時首相丘吉爾
9月1日早晨,戰爭爆發後的數小時,張伯倫召見丘吉爾,邀請他加入戰時內閣。9月3日,丘吉爾被重新任命為海軍大臣。由於戰事進展不順利,下院議員們在1940年5月對張伯倫政府提出不信任動議案,將矛頭指向張伯倫。5月8日,張伯倫政府僅以81票的多數獲得信任案,但是張伯倫感到他無法繼續執政,因此准備組建聯合政府,並讓出首相位置。他原本希望由外交大臣、綏靖政策的積極貫徹者哈利法克斯勛爵接任,但是無法得到丘吉爾的支持。張伯倫十分清楚,一旦丘吉爾離開內閣就要垮台。此外工黨也向張伯倫施壓,十分明確地向他表明,工黨將不會再支持由張伯倫或其親信所領導的內閣。於是張伯倫只得向國王提出辭呈,並建議由丘吉爾組閣。 5月10日下午6時,國王召見丘吉爾,令其組閣;一小時後丘吉爾會見工黨領袖艾德禮,邀請工黨加入內閣並獲得支持。3天後丘吉爾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議院會議,發表了著名的講話:「我沒有別的,只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獻給大家……你們問:我們的目的是什麼?我可以用一個詞來答復: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無論多麼恐怖也要爭取勝利,無論道路多麼遙遠艱難,也要爭取勝利,因為沒有勝利就無法生存。」下議院最終以381票對0票的絕對優勢表明了對丘吉爾政府的支持。 上任後丘吉爾首先訪問法國,他驚訝地得知法國即將投降,但是他向法國領導人表明,即使法國被打敗了,英國仍將繼續戰斗。5月26日,丘吉爾下令撤出在法的英軍,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敦刻爾克大撤退開始。在短短的8天中,被圍困在敦刻爾克周圍一小塊地區的盟軍奇跡般地撤出33萬多人,政府號召英國沿海居民利用自己的小艇救援在海峽對岸的士兵,連海軍部的軍官們也親自加入到救援行列。6月4日丘吉爾在下院通報了敦刻爾克撤退成功,但是也提醒「戰爭不是靠撤退打贏的。」之後丘吉爾就發表了大概是二戰中最鼓舞人心的一段講話: 「我們將戰斗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洋中作戰,我們將以越來越大的信心和越來越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的登陸點作戰,我們 丘吉爾號召人民抗擊法西斯
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絕不投降,即使我們這個島嶼或這個島嶼的大部分被征服並陷於飢餓之中——我從來不相信會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在海外的帝國臣民,在英國艦隊的武裝和保護下也會繼續戰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來拯救和解放這個舊世界。」 6月13日丘吉爾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以首相身份訪問法國,他希望游說法國政府繼續作戰,但是很明顯的法國政府已經決定投降。6月17日戴高樂將軍抵達英國,次日丘吉爾在下院發表了另一篇鼓舞士氣的講話:「讓我們勇敢地承擔義務,以致英帝國和她的聯邦在1000年後人們也可以這么說:『這是他們最光輝的時刻。』」8月,不列顛戰役正式打響,英德空軍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空戰,戰役期間德軍每天平均出動飛機1,000架次,而英國皇家空軍的飛行員們人數上處於劣勢,一個人每天必須執行3次左右的任務。8月20日丘吉爾在下院贊揚英國空軍飛行員的英勇表現:「在人類戰爭的領域里,從來沒有過這么少的人對這么多的人作出過這么大的貢獻。」到了9月7日,德國決定停止空戰,改以轟炸倫敦,這給英國一個喘息的機會,也是不列顛戰役最重要的轉折點。 從9月7日到11月3日,德軍以每晚平均200架飛機的數量連續57天對倫敦進行轟炸,僅頭兩天就造成800多人死亡。這期間丘吉爾幾乎每周都親自到被炸現場視察。雖然丘吉爾不止一次地在被炸毀的房屋現場流下熱淚,他依然以鋼鐵般的意志繼續帶領人民戰斗。9月19日,希特勒決定無限期推延登陸計劃,不列顛戰爭以英國的勝利告終。 丘吉爾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良好的私人關系幫助英國在最關鍵的時刻獲得了美國大量的支援物資。1940年7月,羅斯福不顧國內激烈的反對聲浪,向英國出售包括50萬支步槍、8萬挺機關槍、1億3千萬發子彈、100萬發炮彈等武器彈葯。8月,在丘吉爾的提議下,經過兩國艱苦的磋商,以及羅斯福本人對美國國會的游說,美國最終同意向英國海軍提供50艘驅逐艦,英國則以租賃的形式將其在海外的軍事基地交給美國。到12月8日,英國的美元儲備已經枯竭,45億美元中的大部分已經用於訂購所有美國願意提供的武器軍火。於是丘吉爾親自寫信給羅斯福,坦率地表明英國的資金短缺,但是依然希望美國能夠幫助英國:「如果大不列顛在這場斗爭的高潮中被奪去它全部可以銷售的資產,使得我們用鮮血贏得了勝利,拯救了文明,替美國爭取了充分裝備以防不測後卻一貧如洗,那在原則上是錯誤的。」羅斯福收到該信後提出以「租賃」的形式將武器彈葯支援英國,兩個月後,租賃法案在國會獲得通過,在羅斯福12月30日的著名講話中,稱「我們必須成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廠。」 1941年6月22日,德國向蘇聯宣戰。當晚丘吉爾就向全國民眾發表講話,稱現在必須與從前的敵人蘇聯 1941年8月,丘吉爾與羅斯福的歷史性會見
⑦ 英國總統叫什麼
截止至2020年11月英國首相是鮑里斯·約翰遜接任特蕾莎·梅。
英國是君主立憲國家,首相是掌握實權的國家最高領導人,沒有總統。英國首相一般情況下由英國國會下議院的多數黨黨魁或執政聯盟的首領自動成為首相人選,人選經國王/女王任命後正式成為首相。
(7)英國著名首相擴展閱讀
1964年6月19日,約翰遜生於美國紐約,先後就讀於英國著名貴族學校伊頓公學和著名高校牛津大學。
約翰遜曾任《旁觀者》周刊記者,後出任編輯,出版過歷史著述。
2001年6月,約翰遜當選議員,2004年任保守黨副主席,成為保守黨前座議員。同年11月因被曝與一名《旁觀者》女性采編人員長期保持不正當關系,被解除以上職務。
2005年,卡梅倫成為保守黨領袖後,出任保守黨「影子內閣」教育大臣,稍後辭去《旁觀者》編輯職務。
2007年7月為准備參選倫敦市長而辭去「影子內閣」教育大臣職務,同年9月由保守黨正式確認候選人資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英國首相
⑧ 英國首相是誰,個人簡介如何
截至2020年9月25日,英國首相是鮑里斯·約翰遜。
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1964年6月19日出生於美國紐約,英國國會保守黨籍議員,保守黨領袖。現任英國首相。
2020年3月27日,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鮑里斯·約翰遜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4月6日,鮑里斯·約翰遜被轉移進重症監護。
4月9日,英國首相府發言人表示,鮑里斯·約翰遜已於當天晚上離開重症監護室,被送往病房。4月11日消息,約翰遜將在契克斯庄園繼續修養。4月26日,英國首相府發言人證實,約翰遜將於27日上午回到首相府,開始正常工作。
(8)英國著名首相擴展閱讀
鮑里斯·約翰遜的早年經歷:
1964年6月19日,約翰遜生於美國紐約,先後就讀於英國著名貴族學校伊頓公學和著名高校牛津大學。約翰遜曾任《旁觀者》周刊記者,後出任編輯,出版過歷史著述。
2001年6月,約翰遜當選議員,2004年任保守黨副主席,成為保守黨前座議員。同年11月因被曝與一名《旁觀者》女性采編人員長期保持不正當關系,被解除以上職務。
2005年,卡梅倫成為保守黨領袖後,出任保守黨「影子內閣」教育大臣,稍後辭去《旁觀者》編輯職務。
2007年7月為准備參選倫敦市長而辭去「影子內閣」教育大臣職務,同年9月由保守黨正式確認候選人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