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甘肅知名鐵礦

甘肅知名鐵礦

發布時間: 2020-11-30 14:04:27

A. 甘肅鏡鐵山鐵礦歸哪裡管,信息越詳細越好謝謝

鏡鐵山屬於酒泉鋼鐵集團公司自備礦山,據本部嘉峪關市約70公里左右(鐵路),礦山地理位置屬於張掖肅南縣,但礦區相對獨立。辦公區海拔2640米。分為樺樹溝礦和黑溝礦2個礦區。樺樹溝礦是全世界最大的坑采鐵礦。鐵路可直達酒鋼本部(嘉峪關市),交通相當便利。

B. 甘肅省天水市柴家莊金礦床

甘肅省天水市柴家莊金礦床位於甘肅天水市柴家莊東側,是在該區早古生代火山岩中最早發現的石英脈型金礦床(欒世偉等,1987),礦床規模已達中型。

該礦床系原甘肅省地礦局地質一隊二分隊於1990年1月在該區進行1∶5萬區調時發現的,1991~1994年由甘肅省地礦局地質一隊七分隊承擔普查評價工作。2003年甘肅省第一勘查院又進行了新一輪調查,取得了豐富的資料。

1 成礦地質背景

柴家莊金礦位於西秦嶺造山帶,北秦嶺加里東褶皺帶內。北秦嶺褶皺帶是以華北地塊為基底,經元古宙奠基、加里東早期裂陷接受海相火山-碎屑岩沉積,加里東晚期褶皺造山,並經歷了華力西期、印支—燕山期強烈改造的復雜帶(霍福臣等,1995)。

區域出露地層有古元古界秦嶺群、下古生界李子園群、泥盆系和白堊系等。其中,以李子園群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為主夾正常沉積的中等變質綠片岩系分布最廣,金含量高,是區內金礦的主要礦源層。從加里東期至燕山期均有岩漿活動,以印支期—燕山期酸性侵入岩最為發育,且與金成礦關系密切(李永琴等,2006)。

區域斷裂構造發育,以SN向區域性大斷裂及NW向次級斷裂為主要構造線,疊加有NE及近EW向後期斷裂,形成了不同期次、不同方向相互交織的錯綜復雜的斷裂構造基本格架。獨特的大地構造環境及多期次的構造、岩漿活動,為熱液型內生礦產的形成提供了優越的地質條件。

2 礦區地質概況

賦礦地層為下古生界李子園群第三岩性段(甘肅省地礦局,1997),按其岩石組合可分為3 層:下層為淺灰色碎裂狀斜長角閃片岩,厚度>134m;中層為石英片岩夾斜長角閃片岩,厚度>257m;上層為斜長角閃片岩夾含石榴石二雲石英片岩、大理岩,厚度>210m。各層均為整合接觸(圖1)(殷先明等,2000)。地層金豐度達58×10-9~65×10-9。其中下部由中基性火山岩變質而形成的斜長角閃片岩金含量高達98×10-9,是重要的礦源層,亦是主要容礦岩石。

礦區總體構造形態為傾向NW的復式單斜構造,其間發育次級小褶曲。斷裂構造發育,大體可分為3組:一是NNW向斷裂,具有多期次活動特徵,表現為早期具壓扭性質,晚期具張扭性質,以韌-脆性變形為特徵,帶內構造片理化作用強烈,熱液蝕變發育,並有閃長細晶岩脈及含金石英脈分布,為控礦構造;二是NE向斷裂,一般早期為張扭性,晚期具壓扭性質,具明顯的多期活動性,空間上平行展布,常形成較為密集的擠壓帶,帶內岩石常具多種不同程度的蝕變,並發育有含金石英脈,是區內主要的控礦、容礦構造;三是近EW向斷裂,為一組成礦後斷裂,對礦體起破壞作用。

印支期柴家莊二長花崗岩體呈不規則港灣狀岩株產出,出露面積45km2。屬S型淺成相花崗岩,剝蝕較淺。圍岩蝕變發育充分,蝕變帶寬數十米。岩體金平均含量5.13×10-9,內接觸帶高達56×10-9,含金石英脈多分布在外接觸帶2m范圍之內。

脈岩發育,石英脈為區內重要的含金脈體,閃長細晶岩脈與含金石英脈密切伴生,在Ⅳ礦帶見與金礦化關系密切,蝕變強烈地段構成金礦體。閃長岩脈在LD403,IYM1中可見切穿含金石英脈現象,並多沿近東西向的晚期斷裂帶填充,對金礦體起破壞作用,花崗偉晶岩脈、閃長玢岩脈、煌斑岩脈與金礦化無明顯關系(武漢地質學院,1985)。

圖1 柴家莊金礦地質圖(附土壤化探異常)

1—下古生界李子園群下岩組上層;2—下古生界李子園群下岩組中層;3—下古生界李子園群下岩組下層;4—二長花崗岩;5—閃長岩脈;6—石英閃長岩脈;7—閃長玢岩脈;8—石英脈;9—礦帶;10—斷層;11—綜合異常

3 礦床地質特徵

3.1 礦帶及礦體特徵

柴家莊金礦已發現金礦化帶4條(圖1),圈出金礦體11個。

Ⅰ,Ⅱ,Ⅲ金礦化帶位於礦區南部,受一組NE向脆性斷裂控制,呈NE向平行展布,傾向NW,傾角52°~71°。礦化岩石為單一的碎裂狀含金石英脈,多呈單脈狀、透鏡狀產於斷裂帶內,局部受一組次級斷裂面控制而呈多條脈平行產出(圖2),具明顯的膨大收縮及尖滅再現現象。脈體與圍岩界線清晰,二者接觸面上常有一層1~5 cm厚的斷層泥。近礦圍岩多為斜長角閃片岩及具弱的硅化、綠泥石化及碳酸鹽化蝕變。

Ⅳ礦帶位於礦區北部,受NNW向脆-韌性斷裂控制,走向345°~350°,地表傾向NEE,深部傾向SWW,傾角65°~70°。含礦岩石以碎裂狀含金石英脈及旁側的黃鐵絹英蝕變岩,局部蝕變閃長細晶岩亦構成金礦體。頂板岩石為碎裂狀斜長角閃片岩,底板岩石為閃長細晶岩,夾石為絹雲母片岩(圖3)。圍岩蝕變強烈,有絹雲母化、硅化和黃鐵礦化等。

金礦體形態以脈狀為主,其次為透鏡狀,主要賦存於Ⅰ,Ⅲ,Ⅳ礦帶中,長15~380m,厚0.27~2.70m,控制延深45~125m。金品位3.91×10-6~35.90×10-6,單樣最高品位達208.64×10-6,礦床平均品位20.70×10-6

3.2 含金石英脈特徵

石英脈為區內最重要的含金脈體,其生成多受韌性剪切帶控制,主要為同構造石英脈,多呈NE向展布。礦區已發現具有一定規模石英脈27條。其中Ⅰ礦帶11條,Ⅱ礦帶2條,Ⅲ礦帶1條,Ⅳ礦帶13條。按其特徵和含金性大致可分為2類,即乳白色石英脈和煙灰色碎裂狀石英脈,前者分布無明顯規律,金礦化微弱;後者一般受斷裂控制,多構成金礦體。

石英脈型金礦石為該礦床最主要的礦石類型,淺灰—煙灰色石英也是主要的載金礦物之一,石英單礦物分析含金達4.22×10-6

圖2 Ⅰ1 礦體1755m 中段示意圖

Past—斜長角閃片岩;1—金礦體及編號;2—石英脈;3—煌斑岩脈;4—實測逆斷層

圖3 Ⅳ1 礦體1936m 中段示意圖

1—斜長角閃片岩;2—閃長細晶岩;3—絹雲母岩;4—實測正斷層;5—實測逆斷層;6—金礦體及編號;7—石英脈型金礦石;8—蝕變岩型金礦石

3.3 礦石特徵

礦石自然類型簡單,以石英脈型金礦石為主,其次為蝕變岩型金礦石。

3.3.1 礦物成分

礦石中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黃銅礦,其次為方鉛礦(在人工重砂及IYM1-2坑道中見到),少量閃鋅礦、磁鐵礦、毒砂、輝銅礦、銅藍和孔雀石等。脈石礦物以石英為主,其次為絹雲母、綠泥石,少量長石、高嶺石和方解石等。

1)黃鐵礦:淺黃、黃、灰黃色,以半自形—他形晶為主,其次為半自形—自形的立方體晶形,在黃鐵礦的裂隙中多充填有黃銅礦、輝銅礦和銅藍等礦物,少量黃鐵礦周圍有被氧化成褐鐵礦的現象。黃鐵礦在礦石中分布不均勻,局部呈團塊狀、條帶狀和不規則細脈狀。黃鐵礦的粒度變化較大,粗細不均。多數大顆粒的黃鐵礦有被壓碎現象。黃鐵礦與金礦物關系密切,緊密伴生,為重要載金礦物。

2)石英:淺灰白、灰、煙灰色,外形不規則,他形粒狀集合體。粒徑一般在0.4~2mm之間,最大10.5mm。因受後期構造作用而強烈破碎,形成細小的搓碎物,並均已重結晶,在後期次級應力作用下,發生裂紋、裂隙,被晚期金屬硫化物和方解石細脈所充填。個別石英有包裹黃鐵礦、黃銅礦的現象,與金礦物關系密切。經單礦物分析,含金4.22×10-6,為載金礦物之一。

3)礦石中金礦物成分較為簡單,以銀金礦為主,次為自然金。金礦物呈金黃色,以角礫狀、板片狀為主,次為枝杈狀,渾圓狀、葉片狀和毛絲狀。粒徑0.005~0.18mm,平均0.027mm。其中,<0.037mm的微細粒金佔71.84%。金的賦存狀態以裂隙金佔46.38%、粒間金佔43.00%、包裹金僅佔10.62%。裂隙金、粒間金主要賦存於黃鐵礦、黃銅礦裂隙及粒間,包裹金則多被褐鐵礦、黃銅礦及石英包裹。

3.3.2 礦石結構構造

石英脈型礦石具自形、半自形和他形不等粒結構,交代、穿插、溶蝕、包含及碎裂結構常見;蝕變岩型金礦石具鱗片粒狀變晶結構;不均勻浸染狀、細脈狀、團塊狀及角礫狀構造是區內原生礦的主要構造,氧化礦石常見蜂窩狀構造。

3.3.3 有益組分含量及變化

成礦主元素Au含量一般1×10-6~50×10-6。最高可達208.64×10-6。其中,石英脈型礦石中金含量較高,一般 >20×10-6,高於100×10-6者亦可常見,而蝕變岩型礦石中金含量一般1×10-6~15×10-6,尚未發現>20×10-6。空間上,隨兩類礦石的交替出現,Au含量急劇變化,在同類礦石中,金含量則較為穩定,變化系數一般<80%。伴生Ag含量8.12×10-6~26.12×10-6、Cu含量0.22%~0.94%,可綜合回收利用,其他元素含量甚低。

3.3.4 成礦期及礦化階段

柴家莊花崗岩體同位素年齡為198~206 Ma(K-Ar法測定黑雲母),成礦作用發生在其後,與礦體密切的北北東向斷裂截穿花崗岩體及白堊紀以前的地層,斷裂帶內多發育多期脈岩。由此推知柴家莊金礦的成礦時代為印支期末—燕山期。

按成礦作用與礦物共生組合及其相互關系,礦區金礦化可分為兩期6個階段。

第一期,變質熱液成礦期發生於加里東—華力西期,區域變質熱液使金活化遷移形成初步富集的基礎上,又疊加了構造熱液,使金再次活化、遷移至有利構造部位,以交代方式沉澱成礦,形成了絹雲母-石英-黃鐵礦-自然金組合。為本區金的第一成礦階段,形成了蝕變岩型金礦石。

第二期,岩漿熱液成礦期發生於印支—燕山期,隨著大規模酸性岩漿侵入活動的發生,豐富的岩漿期後熱液混合了部分大氣水和變質水形成充足的成礦流體,攜帶大量成礦物質遷移至構造有利部位充填成礦,形成了區內石英脈型富礦石(王友文等,1985)。按礦物共生組合本期可分為5個成礦階段:

第一成礦階段為黃鐵礦-石英階段:主要由乳白色石英組成,伴有少量黃鐵礦及金礦物。黃鐵礦以粗粒立方體自然晶呈浸染狀分布。

第二成礦階段為金-石英-黃鐵礦階段:主要由中粗粒黃鐵礦和石英組成。黃鐵礦多呈半自形粒狀晶體,呈脈狀、團塊狀集合體疊加於前一階段之上,是本區金的次要成礦階段。

第三階段為金-石英-黃銅礦-黃鐵礦階段:主要由中細粒他形晶黃鐵礦與煙灰色石英及少量黃銅礦組成。黃鐵礦多具壓碎結構,與黃銅礦、毒砂、銀金礦和自然金共生,是金的主要成礦階段。主要礦物組合為金-石英-黃銅礦-黃鐵礦。

第四成礦階段為金-石英-多金屬硫化物階段:由細粒灰白色石英、中粗粒方鉛礦及少量細粒他形黃鐵礦組成,常局部富集並成塊狀高鉛金礦石。在方鉛礦團礦中多含有早期細粒黃鐵礦及煙灰色石英角礫。

銀金礦多呈他形粒狀賦存於方鉛礦粒間,是金的又一重要成礦階段(楊根生,2007)。

4 礦床成因

4.1 地球化學特徵

4.1.1 區域地球化學特徵

據基岩光譜分析(金府實,1994),李子園群主要元素豐度值Ag為0.138×10-6,Pb為20.5×10-6,As為3.97×10-6,Sb為1.06×10-6,Au為2.10×10-9,其中,中基性火山岩金含量平均6.4×10-9,柴家莊花崗岩體金含量5.13×10-9,二者Au豐度高於地殼克拉克值。

4.1.2 礦區地球化學特徵

(1)Au元素在礦區地層和岩體中的分布特徵

據礦區1∶2000地化剖面(基岩光譜分析)資料李子園群下岩組下層Au的平均豐度為17×10-9,為地殼克拉克值的4倍以上,I礦帶位於其中;在下岩組中層,Au平均豐度為58×10-9,是克拉克值的14倍以上,其中賦存有Ⅱ,Ⅲ,Ⅳ礦帶;在下岩組上層,Au平均豐度為96×10-9,為地殼克拉克值的24倍,該套地層相對遠離各金礦帶,目前尚未發現金礦體。

柴家莊岩體Au平均豐度為56×10-9,為地殼克拉克值的14倍。

從上述金的地球化學特徵可以看出,礦區柴家莊岩體和李子園群火山岩均經過了金的初步富集,高於其同種元素的區域值,成為Au的高背景帶,具備了提供礦源的基礎條件。

(2)微量元素在礦體和圍岩中的分布特徵

1)微量元素分布特徵:礦區微量元素分布特徵如表1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各種岩石中微量元素含量基本接近或略高於克拉克值,但在石英脈中卻明顯富集,其次是構造角礫岩、中基性岩脈和火山岩,尤其是Ag,Cu,Mo等元素,顯示了它們與金成礦的相關性。

2)土壤異常特徵:礦區土壤測量共圈出綜合異常9個,一般由Au,Ag,Cu和Hg等元素組成,濃集中心明顯,異常套合較好,具內、中、外三帶。Au元素品位一般為36×10-9~80×10-9。異常多為圓形或橢圓形,主要呈北北西向展布,與已知礦帶走向吻合,其中AP-4,AP-5和AP-6綜合異常與已知礦體對應較好。

表1 柴家莊金礦岩石微量元素含量 w(B)/10-6

註:甘肅地礦局第一實驗室光譜分析,1992。

4.1.3 礦體同位素地球化學特徵

為進一步研究成礦作用,分別於能代表礦床特徵的Ⅰ,Ⅲ,Ⅳ礦帶採集了硫同位素(黃鐵礦型金礦石)、氫、氧同位素(含金石英脈)樣品,測定結果顯示了較為清晰的流體成礦信息。

(1)硫同位素

據鄭永飛等研究(2000),硫同位素在不同物源中的變化:鐵隕石δ34S為0.0‰~0.6‰,在花崗岩中δ34S為-13.4‰~26.7‰,在變質岩中δ34S為-20‰~+20‰,而在海水硫酸鹽中δ34S非常穩定,δ34S約為20‰左右,而在沉積岩中硫的豐度比岩漿岩大一個數量級,且變化范圍很大。

礦區硫穩定同素樣品測定結果如表2所示。從表中可以看出,δ34S變化范圍為4.90‰~7.82‰,平均5.90‰,極差3.320‰。δ34S變化區間較窄,且均為正值。其值比幔源δ34S高,而與花崗岩比較接近,顯示硫的來源與花崗岩有關。

表2 柴家莊金礦硫同位素測定結果

(2)氧同位素

一般認為,海水δ18O為0‰(變化<±1‰),大氣降水δ18O為-54‰~31‰(平均-4‰),變質水δ18O為5‰~25‰,岩漿水δ18O為5‰~7‰,大多數正常花崗質岩石為7‰~13‰,玄武岩δ18O為5.5‰~7.4‰(鄭永飛,2000)。

在含金石英脈中共取氧同位素樣品 6 件,測定結果如表 3 所示。δ18O 變化范圍 9.52‰~11.63‰,平均10.54‰,極差3.11‰,變化范圍較小,具熱液特徵。δ18O值與花崗質岩石較為接近,說明成礦流體的來源與柴家莊花崗岩關系較為密切,同時也有部分大氣降水和變質熱液的參與。

表3 柴家莊金礦氧穩定同位素測定結果

註:由中國科學院廣州新技術研究院分院虞福基分析。

(3)氫同位素

在金礦體中共取氫同位素樣品4件,測定結果如表4所示。δD變化范圍為-85‰~-99‰。平均值為-91.75%,極差-14%。與表6中所列世界典型礦床中流體的δD值比較,顯示出大氣降水參與了成礦,同時混有少量的岩漿水和變質水。

表4 柴家莊金礦及岩體中δD 含量表

註:由中國科學院廣州新技術研究院分院虞福基分析。

4.2 包裹體特徵

於Ⅳ礦帶南、北兩端各採石英包裹體測溫、測鹽樣一件,前者距岩體較近,包裹體較小(5~11 μm),氣液比5.15,形成溫度154~218℃,平均181.5℃,鹽度2.6%~7.3%,平均6.0%。後者距岩體較遠,包體較大(5~20 μm),形成溫度(134~200℃,平均165.3℃),鹽度3.5%~6.7% 之間,平均5.8%。測溫、測鹽結果表明成礦與岩體侵入有成因聯系。

4.3 礦床成因

綜上所述,從δ34S的變化可以看出其值比幔源δ34S高,而與花崗岩比較接近,顯示硫的來源與花崗岩有關;δ18O變化范圍為9.52‰~11.63‰,其值與花崗質岩石較為接近,說明成礦流體的來源與柴家莊花崗岩體關系較為密切,同時也有部分大氣降水和變質熱液的參與;從δD值來看,顯示出大氣降水參與了成礦,同時混有少量的岩漿水和變質水;在圖4 上,樣點全落在雨水—熱液水區間,說明成礦流體是一種混源體;成礦溫度和鹽度與柴家莊岩體相應值比較接近。綜合來看,成礦流體主要來自岩漿熱液,其次為大氣降水,同時有變質熱液等的參與。

圖4 柴家莊金礦δD-δ18O 關系圖

(據馮益民等,1995)

結合礦床地質特徵,即李子園群和柴家莊岩體金的豐度值較高,是礦源層(體);礦床產於岩體熱暈波及帶內,礦區分布有多期脈岩,說明岩漿活動較為強烈,為成礦提供了熱能;雖然地層、區域變質作用、多期構造活動及大氣降水等均參與了成礦,但礦床成礦物質及熱液主要來自岩漿活動,以岩漿成礦作用為主(段永民,2006)。

張維吉、孫繼東(1994)及金府實(1994)在勘查初期對礦床特徵進行了初步研究,杜玉良(1999)經過對丹鳳群(即李子園群)沉積建造特徵及含礦性的研究,認為基性—中酸性火山岩是成礦的必要條件;宋忠寶、馮益民等(1996)通過同位素年代學的研究,認為柴家莊花崗岩體形成年齡(華力西期)早於金成礦期(印支-燕山期),故岩體只能提供部分成礦物質,而不提供熱源。段永民(2006)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對其地球化學特徵的分析,認為岩漿熱液活動是成礦的主導因素,是諸多控礦因素中最主要的控礦因素。

5 找礦標志及找礦方向

本區岩體接觸帶和較封閉的礦液循環及沉澱構造環境是成礦的重要條件。區內找礦標志明顯,找礦標志及找礦方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李子園群及分布於其中的印支-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是找礦的區域性標志。

2)岩體外接觸帶NE、NNW向斷裂是找礦的構造標志。

3)含金石英脈露頭是最直接的找礦標志,其主要特徵是呈煙灰色,具碎裂狀、蜂窩狀和網格狀構造,含金屬硫化物。金屬硫化物的種類和含量,是礦化富集程度的直接標志,以富含他形細粒黃鐵礦及黃銅礦、方鉛礦者礦化最佳。

4)圍岩蝕變標志:絹雲母化、硅化、黃鐵礦化、黃銅礦化、方鉛礦化與金礦化呈正相關,主要發生於礦體及近礦圍岩中,遠離礦體則迅速減弱。綠泥石化、碳酸鹽化廣布於圍岩中,但在含礦斷裂帶表現較強,是熱液活動的標志。

5)礦物學標志:礦石的主要組成礦物為石英、黃鐵礦和黃銅礦等,均具有指示金礦化的標型特徵。

6)以Au為主的Au,Ag,Cu,Pb,As,Hg綜合異常是找礦的地球化學標志。異常的規模、強度與金礦化強度明顯相關,元素的分帶趨勢:前緣元素Hg,As,近礦指示元素Au,Ag,Cu,Pb。

7)本區礦床的形成受丹鳳群、印支-燕山期酸性侵入岩及斷裂構造3種因素控制,找礦的首要方向是上述岩體外接觸帶0~2km范圍內的NE、NNW向斷裂發育部位;其次為雖離岩體較遠,但NNW向斷裂及中酸性脈岩發育地段;在無岩漿活動的丹鳳群分布區,亦有可能在蝕變強烈的NNW斷裂中賦存有蝕變岩型金礦。

參考文獻

甘肅省地質礦產局.1997.甘肅省岩石地層.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武漢地質學院.1985.岩漿岩岩石學.北京:地質出版社,147~160

何世平,宋忠寶,馮益民.1995.中川與柴家莊岩體周邊金礦顯微特徵及找礦意義.河南地質,13(2)

霍福臣,李永軍.1995.西秦嶺造山帶的建造與地質演化.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李永琴,趙建群,趙彥.2006.西秦嶺金成礦系統分析.甘肅地質,15(1):47~52

欒世偉,陳尚迪,曹殿春,等.1987.金礦床地質及找礦方法.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47~302

楊根生.2007.甘肅天水柴家莊金礦地質特徵與找礦標志.西北地質,(163):36~42

殷先明,等.2000.甘肅岩金礦床地質.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69~177

殷勇,趙彥慶.2006.甘肅西秦嶺金礦富集區花崗岩與金成礦作用的關系.甘肅地質,15(1):36~41

於津生,李耀菘.1997.中國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朱志澄,宋鴻林.1991.構造地質學.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48~246

Li Yongqin,Zhao Jianqun,Zhao Yanqing.2006.Analysis of goldmetallogenetic system in western Qinling.Gansu Geology,15(1):47~52

Yin Yong,Zhao Yanqing.2006.Relationship between granite and goldmineralization in the gold enrichment area of western Qinling,Gansu Province.Gansu Geology,15(1):36~41

(張艷春編寫)

C. 中國有哪些有名的鐵礦

世界大型鐵礦區分布情況

國家 礦區名稱 儲量/億噸 品位Fe% 百分比占本國儲量 相關鐵礦企業

澳大利亞 哈默斯利 320 57 91 哈默斯利公司、BHP公司

巴西 鐵四角 300 35 65 淡水河谷(CVRD)、MBR公司

巴西 卡拉加斯 180 60 35 淡水河谷公司

玻利維亞、巴西 木通(玻) 烏魯庫姆(巴西) 580 50.53 交通不便未開發

印度 比哈爾,奧里薩 67 60 29 MMTC公司

加拿大 拉布拉多 206 38 51 加拿大鐵礦公司 卡蒂爾公司

美國 蘇必利爾 163 31 94 明塔克、帝國鐵礦、希賓公司、蒂爾登公司等

俄羅斯 庫爾斯克 435 46 38 列別金、米哈依洛夫、斯托依連公司

俄羅斯 卡奇卡納爾 140 12 卡奇卡納爾公司

烏克蘭 克里沃羅格 194 36 17 英古列茨采選公司

法國 洛林 77 33 95

瑞典 基律納 34 58 66 LKAB公司

委內瑞拉 博利瓦爾 20 45 99 CVG Ferrominera Orinoco CA

賴比瑞亞、幾內亞 寧巴礦區 20 60

2005年全球十大鋼鐵公司產量排名:(單位:百萬噸)

排名 公司名稱 國家 產量
1、米塔爾鋼鐵公司(Mittal Steel ) 荷蘭 49.89
2、安賽樂公司(Arcelor) 盧森堡 46.65
3、新日制鐵公司(Nippon Steel) 日本 32.91
4、浦項鋼鐵公司(Posco) 韓國 31.42
5、日本鋼鐵工程式控制股鋼鐵公司(JFE Steel)日本 29.57
6、寶鋼集團 中國 22.73
7、美國鋼鐵公司(US Steel) 美國 19.26
8、紐科鋼鐵公司(Nucor) 美國 18.45
9、科勒斯公司(Corus) 英國 18.18
10、里瓦鋼鐵公司(Riva) 義大利 17.53
《商業報》《聖保羅頁報》報道:中國是巴西最大的鐵礦石出口市場之一,去年淡水河谷公司向中國出口鐵礦石1760萬噸,占巴西鐵礦石出口量的16%。今年對中國出口可望增長7%。另據報道,淡水河谷公司3月5日宣布,該公司與中國北台鋼鐵集團公司(Bisg)簽訂了鐵礦石出口合同,每年向北台集團出口鐵礦石200萬噸,預計出口量還將擴大。中國北台鋼鐵集團成為巴淡水河谷公司的第二大中國客戶。淡水河谷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采礦公司,去年出口鐵礦石1.15億噸,實現純利20.43億雷亞爾。由於公司表現出色,股票市值由2001年12月份的91億美元增加到2002年12月份的110億美元。

D. 西北哪個城市礦產資源多,比如鐵礦,煤礦,金礦,我是修車的,裝載機多最好,最好是甘肅和新疆一帶

和靜縣,,新疆

E. 甘肅包家式鐵礦

一、礦床概況

甘肅包家式鐵礦屬現代風化沉積型鐵礦床,以甘肅包家溝鐵礦為代表,該鐵礦位於甘肅省徽縣,查明資源儲量150萬噸,平均品位TFe43.27%,屬小型礦床。

二、礦床地質特徵

(一)礦區地質

甘肅包家溝鐵礦區地質圖如圖8-7所示。

該礦床賦礦地層為志留系白龍江群卓烏闊組,為一套半深水-深水陸架斜坡碳酸鹽岩、含炭細碎屑岩、硅質岩建造,主要由硅質條帶、團塊灰岩、砂屑砂岩夾含炭板岩、硅質岩、硅質板岩組成。產珊瑚、層控蟲等化石。是弱酸性還原濕熱氣候環境的產物。厚度2083 m。

(二)礦體特徵

礦區已發現鐵礦(化)體15個。產於志留系白龍江群卓烏闊組灰岩與板岩的接觸部位,呈透鏡狀、長條狀、脈狀產出(圖8-8)。礦體傾角較陡48°~81°,全鐵含量19%~46.5%。主要礦體為Q10、Q17礦體。特徵簡述如下:

1.Q10礦體

分布在西溝西部,透鏡狀,走向由NE轉向NNW,呈弧形展布,傾向由NW轉向近西,傾角30°~80°。地表礦體寬度4.25~9.75 m,礦體地表斷續長150 m,向西端逐步變窄尖滅。全鐵品位在19.6%~46%之間,平均42.14%。經KD2-1平硐控制,礦體延深20 m。礦體上盤岩石為炭質板岩,下盤為灰岩。

2.Q17礦體

分布在西溝西部,透鏡狀,走向由近SN轉向NE向,傾向由近西轉為北西,傾角41°~82°。沿走向在地表呈弧形展布,地表長約200 m,厚2~7 m,全鐵品位在18.4%~45%之間,平均品位40.72%,由地表向深部礦體變陡。礦體上盤岩石為炭質板岩,下盤為灰岩,礦體嚴格受含黃鐵礦炭質板岩與灰岩層間裂隙帶控制。

圖8-7 包家溝鐵礦床建造構造及礦體分布圖

圖8-8 包家溝鐵礦0勘探線剖面圖

礦石礦物依據X光分析及差熱分析,大部分屬於水針鐵礦,有少量赤鐵礦、黃鉀鐵礬、水赤鐵礦、硬錳礦、軟錳礦、磁鐵礦、鈦鐵礦、黃鐵礦、磁黃鐵礦;脈石礦物以石英為主,次有絹雲母等。貧鐵礦的夾石較多,為板岩和板岩的岩塊或粘土泥砂等。

主要金屬礦物特徵:

褐鐵礦:黃褐色和淺黃色、黑褐色,含量25%~96%,他形粒狀,粒徑一般0.01~1.0 mm。

赤鐵礦:含量1%~4%。他形粒狀,粒徑一般0.05~1.2 mm。

塊狀、土狀、多孔狀、鍾乳狀、角礫狀、皮殼狀構造,膠狀結構。

三、礦床成因與成礦模式

該礦床為現代風化沉積型,即風化淋濾型褐鐵礦礦床,礦體呈透鏡狀、長條狀、脈狀產出,規模小,與圍岩多呈整合接觸關系,無蝕變現象,賦存於碳酸鹽岩夾碎屑岩沉積建造中,較嚴格受層位和岩性控制,塊狀、土狀、多孔狀、鍾乳狀、角礫狀、皮殼狀構造,膠狀結構。據此認為其成礦作用為淋濾作用和沉積作用。

經研究總結認為該礦床的成礦大致是:自燕山期以來,在白龍江復背斜的包家溝一帶,已褶皺造山處於陸相環境的卓烏闊組碳酸鹽岩、硅質細碎屑岩建造中,包括張性順層斷裂在內的不同方向、不同類型、不同時代的斷裂十分發育,為包家溝淋濾型褐鐵礦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成礦流體通道和沉澱成礦的空間。在炎熱潮濕的氧化條件下,充足的大氣降水和地下潛水不斷汲取含礦建造中的鐵質,在硅質板岩為頂板、灰岩為底板的成礦有利空間沉澱。經這種長期循環的淋濾-沉積作用,最終形成包家溝淋濾型褐鐵礦礦床。

該礦床可能的成礦模式如圖8-9所示。

圖8-9 包家溝鐵礦床成礦模式圖

F. 甘肅省,金昌市,有什麼鐵礦

河西堡鎮有鐵廠!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