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魏徵唐朝著名

魏徵唐朝著名

發布時間: 2020-11-30 14:35:14

⑴ 唐朝的魏徵的生平

魏徵

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有大志。初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拜諫議大夫、秘書監,尋晉檢校侍中,封鄭國公。以疾辭職,拜特進,仍知門下省事。徵性諒直,知無不言。太宗或引至卧內,訪天下事,嘗以古名臣稱之。校輯秘省群書,及撰齊、梁、陳、周、隋諸史,序論多出其手。卒謚文貞。集二十卷,今編詩一卷。

有感於魏徵

古代的皇帝,其地位都是至高無上的,往往也是自以為是的,只有他們下命令發聖旨,以教導或訓斥大臣及子民,而絕少聽到有臣子上疏規勸或批評皇帝的,唐代的魏徵,則是很特殊的一位。

魏徵,生於公元580年,字玄成,巨鹿曲城人。他先是太子李建成的下屬,任太子洗馬一職;而李建成與其弟李世民又是死對頭,魏徵還多次為李建成出謀劃策,如何鏟除李世民。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也擒拿了魏徵。李世民審問魏徵:「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魏徵說:「先太子早聽我的話,就不會有今天!」魏徵雖如此頂撞,但李世民覺得他是個人才,不僅沒有殺他,還拜他為諫議大夫,專門給自己提意見。而魏徵,也老實不客氣,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專挑已當了皇帝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毛病。

光從上面的敘述,就已感到這兩位仁兄的可敬可愛了,唐太宗也真的是一位虛心的君主,他曾問魏徵:」做皇帝怎樣才能明辨是非?「魏徵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真是一語中的,言簡而意賅。魏徵不管那麼多,只要看到唐太宗有不對的地方,即直言諍諫,有時遇到唐太宗大發脾氣,他也神色不變,唐太宗只好收斂怒氣。如此一來,唐太宗真的怕了魏徵了。有一次,唐太宗准備到終南山遊玩,行裝都已整治好,但後來怕魏徵批評自己勞民傷財,因此沒有去。唐太宗曾得到一隻極好的鷂鷹,自己就把它架在臂上,正好望見魏徵來了,連忙把鷂鷹藏在懷里。誰知魏徵向他匯報的事情特別多,時間長了,那隻鷂鷹竟悶死在懷里。當然,對魏徵的犯顏直諫,唐太宗有時也實在受不了。有一次,他退朝回宮中,憤怒地喊道:「總有一天要殺死這個鄉下佬!」長孫皇後問殺誰,他說:「魏徵常常當眾侮辱我!」長孫皇後當即向他道賀,說:「魏徵忠直,正因為陛下是明主。」他聽了,怒氣才消。他後來對群臣說:「人家都說魏徵態度粗暴,我看起來卻覺得更加柔媚。」

後來,唐太宗的生活逐漸奢靡,魏徵很以為憂,幾次上疏進諫,其中有一篇《諫太宗十思疏》的,最是有名。此疏告誡唐太宗,要從十個方面反思和約束自己,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做到這些,國家才能「垂拱而治」。 魏徵在職期間,據統計先後陳事凡二百餘次。公元643年,魏徵病死,唐太宗大哭,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失一鏡矣!」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國泰民安,史稱「貞觀之治」,這全仗有一位敢於直諫的魏徵,還有一位虛心納諫的皇帝。由於在高中新教材中,選有《諫太宗十思疏》一文,我在教學之餘,又常常引發出一些可能不必要的聯想。

批評與自我批評,是共產黨的優良作風之一,但是,在過去的年代,這一優良作風也未能發揚光大,尤其在上層領導人之中。雖有敢於直諫的「魏徵」,卻無虛心納諫的「太宗」,以至黨內的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壞,形同虛設。其後,但見「最高指示」紛紛而下,並無一封諫疏敢於呈上,於是,招致了「十年浩劫」,一場惡夢。

在今天,依然很遺憾,我們隨時可以看到各級領導人的各項指示和教導,卻難以看到一篇勸諫或批評上司的文章。如果「上司」都是正派優良的分子,無事可諫無過可批,那也罷了,但偏偏許多「上司」,正是表面道貌岸然而暗地裡男盜女娼之輩,如成克傑,如胡長青,如慕綏新等。這些人的變質,決不是一天兩天,而是若干年,他們的下屬難道會不知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幹預、不揭發、不挽救,因為他們很明白,批評上司,等於自己打破自己的飯碗,自己砸爛自己的烏紗。只要不同流合污,等到上司東窗事發下台時,自己或許還有機遇呢。

於是,在今天,無論在機關,在企業,在農村,在學校,既看不到「民主生活會」這一形式,也消失了「批評與自我批評」這一傳統,在「某某負責制」的堂皇的口號下,某些廠長、經理、總裁等敢於隨意調用幾百萬、幾千萬元到澳門豪賭,敢於並不很高明地貪污受賄,甚至敢於明目張膽地包養情婦,卻不見有誰敢去「諫」他一「疏」,於是,久而久之,他們已經目無法紀,還洋洋得意。報上披露的大小貪官,一般是自我暴露,或他人檢舉,鮮有下屬揭發的。作為下屬者,其實是心照不宣,都在目送著他們的上司走向墳墓!

位高權重者應該明白,身邊沒有「魏徵」,自己如同站在懸崖上,其實十分危險。你的下屬對你處處逢迎,難道不是正在害你嗎?

提起魏徵,其實還有許多話可以說的……

⑵ 問幾個有關魏徵和唐朝的問題

魏徵問題:
魏徵生前是有名的名臣,以諷諫著稱~~~~開始的時候,太宗聽之任之,是促成貞觀之治的一大原因~~~樹碑立傳~~~~理所應當
但是,魏徵死後,有人對生前的魏徵極為不滿,就當朝說魏徵生前的過失,加上魏徵老數落太宗,而且魏徵以前還是李建成的人,策劃玄武之變.就挖魏徵墓,費婚約~~~~~~一直沒有恢復,魏徵家從此衰敗~~~
悲哀~!

新羅問題:
高宗時期,國力甚強~~~號稱開元盛世,那時朝鮮半島主要是新羅控制,自古以來朝鮮半島的國家就是中國的屬國~~~就是中國罩著他們,他們向中國進貢,當然延續到大唐盛世也是如此,後來,由於安史之亂,這種關系依然存在,但不那麼明顯了,但是,從沒有佔領和驅逐的關系。唐和新羅友好往來哦,比較著名的就是新羅派留學生來中國,詩人崔致遠就是著名一個~!(清朝晚期,清那麼弱,朝鮮半島的國家還要進貢呢,出事也要中國擺平,後來的甲午中日戰爭就是很好一例)

吐番關系:
這個時候是鄰邦關系,因為西藏地區,高寒凍土,中土士兵不善作戰,唐朝幾次討伐,都是無果。還來松贊干布時,吐蕃最為強大,於是唐太宗時期就有了文成公主出嫁藏,帶去了當時中原先進科學技術,促進吐蕃發展。還來還有穆宗時期的金城公主嫁於吐蕃贊普,和長慶會盟。
直到元朝,吐蕃才被收歸中央統治~

⑶ 唐朝魏徵是哪裡人

  • 從大多數史冊資料記載來看,魏徵普遍被認為是巨鹿人,現在的邢台市。如唐朝《貞觀政要》,五代《舊唐書魏徵本傳》,宋朝《資治通鑒》,明朝《魏徵祠記》,清代《魏氏宗譜》都明確表明魏徵是巨鹿人。

  •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 葬禮從簡。 同年入凌煙閣。

    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⑷ 唐代詩人魏徵著名的詩

著名的詩有《賦來西漢》《橫吹自曲辭·出關》《暮秋言懷》《奉和正日臨朝應詔》。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鉅鹿郡(一說在今河北省巨鹿縣,一說在今河北省館陶縣 )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葬禮從簡。同年入凌煙閣。
魏徵陵墓位於陝西省禮泉縣。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⑸ 魏徵在唐朝時是什麼官

魏徵在唐朝時的來官職是自鄭國公。

魏徵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是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群書治要》總編、《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5)魏徵唐朝著名擴展閱讀:

魏徵去世後,唐太宗非常悲痛的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這句話表明了魏徵在唐太宗心目中的位置,就算房謀杜斷也達不到如此的高度吧,既然二人的關系這么好,唐太宗為什麼要在魏徵死後,推倒了親自為魏徵寫的墓碑?

這背後當然是有原因的,在探尋原因之前,我們先來分析下唐太宗和魏徵這兩個人,其實唐太宗和魏徵是一類人,他們都非常的自律,而且為了一個目標能夠堅持到底。

他們從步入政治生活開始,就為自己設定了人設,唐太宗的人設是明君,魏徵人設是名臣!兩人為了各自的人設而努力奮斗。

⑹ 唐朝著名諫臣魏徵說君子所用明者,

君子所以明者,謙聽者;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其實就是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⑺ 唐朝魏徵的銅鏡之說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李世民說的[原文]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征亡後,朕遣人至宅,就其書函得表一紙,始立表草,字皆難識,唯前有數行,稍可分辯,雲:「天下之事,有善有惡.任善人則國安,用惡人則國亂.公卿之內,情有愛憎,憎者唯見其惡,愛者唯見其善.愛憎之間,所宜詳慎.若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賢勿貳,可以興矣.」其遺表如此.然在朕思之,恐不免斯事,公卿侍臣可書之於笏,知而必諫也.選自《舊唐書·魏徵傳》
[今譯] 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往昔的朝代作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旺的道理;用人作鏡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常保持這三面鏡子,以防止自己犯錯誤.現在魏徵去世了,就失去一面鏡子了!魏徵去世後,我派人到他家中,從他的書箱里找到一頁奏疏,剛剛寫成草稿,字跡都難以辨認,只是前面有幾行,還稍微可以看清楚,這幾行字寫道:「天下的事物有善也有惡.任用善人國家就得以安寧,任用惡人國家就會動亂.朝廷大臣之中,君主對他們的感情有愛有憎,對憎惡的人往往只看到他的缺點,而對喜愛的人往往只看到他的長處.愛憎之間,是應該仔細慎重的.如果喜愛一個人又能知道他的缺點,憎惡一個人又能知道他的長處,斥退邪惡的小人毫不遲疑,任用賢良之臣沒有二心,國家就可以興旺了.」他留下的奏疏就是這樣說的.而在我想來,恐怕難免犯這樣的錯誤,公卿侍臣們可以把他的話寫在手板上,知道我的過失就一定要規諫呀
人類勝過動物的主要優點就在於我們是生活在人類社會之中.

⑻ 唐朝「魏徵」簡介

魏徵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人,唐初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學家。從小喪失父母,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曾出家當過道士。隋大業末年,魏徵被隋武陽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東北)丞元寶藏任為書記。元寶藏舉郡歸降李密後,他又被李密任為元帥府文學參軍,專掌文書卷宗。

極言直諫
魏徵以直言敢諫而聞名,據《貞觀政要》記載統計,魏徵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切,態度之堅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難以倫比的。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李世民問魏徵:「君主怎樣能夠明辨是非,怎樣叫昏庸糊塗?」魏徵答:「廣泛地聽取意見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個人就會昏庸糊塗。從前帝堯明晰地向下面民眾了解情況,所以有苗作惡之事及時掌握。舜帝耳聽四面,眼觀八方,故共、鯀、歡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趙高,在望夷宮被趙高所殺;梁武帝偏信朱異,在台城因受賄被下臣侮辱;隋煬帝偏信虞世基,死於揚州的彭城閣兵變。所以人君廣泛聽取意見,則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況得以反映上來。」[34]
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魏徵書法
首次出自《孟子·公孫丑上》。魏徵鑒於隋末人口流亡、經濟凋敝、百廢待興的事實,力勸李世民偃革興文,實行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休養生息政策,表現了他政治上的「致化」思想。李世民即位初,曾與群臣談及教化百姓之事。李世民認為大亂之後,恐怕難以教化。魏徵則認為:「久安之民驕佚,驕佚則難教;經亂之民愁苦,愁苦則易化。」他舉例說,猶如「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一樣。他還批駁大臣封德彝的「人漸澆訛,故秦任法律、漢雜霸道,蓋欲化而不能」的說法,認為商湯滅夏桀,周武王伐紂,「皆能身致太平,豈非承大亂之後邪!」他又進一步說:「若謂古人淳樸,漸至澆訛,則至於今日,當悉化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
明德慎罰,惟刑之恤
明德慎罰,惟刑之恤是儒家思想,認為治理國家的根本在於德、禮、誠、信:一個明哲的君主,為了移風易俗,不能靠嚴刑峻法,而在於行仁由義;光憑法律來規范天下人的行為是辦不到的。
文史
史書編撰
魏徵出任秘書監之職,主管國家藏書之事。上書言喪亂之後,典章紛雜。奏引學者校定四部圖書。李世民令他領寫四部群書。置讎校者20人,書手100人,校寫秘閣圖籍。數年之間,秘府圖籍,燦然具備。他改職之後,與虞世南、顏師古等碩學名儒續任秘書監之職。主撰《隋書》,其《經籍志》雖出於於之寧、李淳風等眾人之手,但總領其書。《隋書·經籍志》參考了阮孝緒《七錄》體例,以《漢書·藝文志》之法,利用隋代遺書14 466餘部,89 666餘卷,與《隋大業正御書目錄》核對,按經、史、子、集四部,下分40類,著錄存書3 127部,36 708卷,佚書1 064部,12 759卷。對考南北朝、隋代的藏書有幫助。在著錄方法上,每類下錄書名、卷數、作者、時代、官銜、內容提要、真偽、存亡或殘缺。以究學術之發展、考流別之變遷。為我國現存最古的第二部史志目錄,是研究古代書目史的重要文獻。他在《隋書經籍志·總序》中,對古代藏書的興亡更替作了歷史的總結,豐富了藏書史研究的內容。貞觀七年(633),任侍中,封鄭國公。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總論。主編有《群書治要》。
個人詩篇
《賦西漢》《橫吹曲辭·出關》《暮秋言懷》《奉和正日臨朝應詔》
郊祭文
《五郊樂章·肅和》《五郊樂章·黃帝宮音》《五郊樂章·黑帝羽音》《五郊樂章·舒和》《五郊樂章·青帝角音》《五郊樂章·肅和》《五郊樂章·雍和》《五郊樂章·赤帝征音》《五郊樂章·雍和》《五郊樂章·白帝商音》[15]
太廟文
《享太廟樂章·永和》《享太廟樂章·長發舞》《享太廟樂章·大基舞》
《享太廟樂章·肅和》《享太廟樂章·大成舞》《享太廟樂章·雍和》
公元643年,魏徵病死。唐太宗很難過,親自去他家弔唁,這在古代中國是至高無上的榮譽。

可是在魏徵死後,一切都發生讓人瞠目結舌的變化。魏徵在死之前曾經向唐太宗秘密推薦當時的中書侍郎杜正倫和吏部尚書侯君集,說他們有當宰相才能。可是在魏徵死後,杜正倫因為負罪被罷免,候君集因參與謀反而被斬首。李世民開始就懷疑魏徵這位他認為很老實的人在朝廷有因私營黨的嫌疑。

後來,唐太宗又得知消息:魏徵曾把自己給皇帝提建議的書稿給當時記錄歷史的官員褚遂良觀看。唐太宗懷疑魏徵故意博取清正的名聲,心裡很不高興。先前唐太宗已經同意把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徵長子魏叔玉,這時也後悔了,下旨解除婚約。到後來他越想越惱火,竟然親自砸掉了魏徵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話,竟以此為終,讓人嘆息。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