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著名古琴的名字

著名古琴的名字

發布時間: 2020-11-30 16:05:12

⑴ 中國四大古琴,都叫什麼名

號鍾
「號鍾」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猶如鍾聲激盪,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古代傑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鍾」琴。後來「號鍾」傳到齊恆公的手中。齊恆公是齊國的賢明君主,通曉音律。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這個「號鍾」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鍾」與之呼應。牛角聲聲,歌聲凄切,「號鍾」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

繞梁
今人有「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之語。其語源於《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韓國著名女歌手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聲在空中迴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仍纏繞回盪在屋樑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琴以「繞梁」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餘音不斷。據說「繞梁」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製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梁」以後,整天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
有一次,楚莊王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桀酷愛『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梁』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梁」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梁」絕響了。

綠綺
「綠綺」是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彈奏的一張琴。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梁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鋅木結合的精華。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一次,司馬相如訪友,豪富卓王孫慕名設宴款待。酒興正濃時,眾人說:「聽說您『綠綺』彈得極好,請操一曲,讓我輩一飽耳福。」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女兒文君,才華出眾,精通琴藝,而且對他極為仰慕。司馬相如就彈起琴歌《鳳求凰》向她求愛。文君聽琴後,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臉紅耳熱,心馳神往。她傾心相如的文才,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締結良緣。從此,司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傳為千古佳話。

焦尾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親手製作的一張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弦琴,果然聲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製法聞名四海。
漢末,蔡邕慘遭殺害後,「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三百多年後,齊明帝在位時,為了欣賞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藝,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給王仲雄演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日,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到了明朝,崑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製造的「焦尾」琴。

⑵ 中國十大古琴

中國十大古琴分別為:

1.周代「號鍾」(「號鍾」是傳說中周代的名琴,居古代四大名琴之首,此琴音之宏亮,猶如鍾聲激盪,號角長鳴,令人盪胸生雲。)

(2)著名古琴的名字擴展閱讀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傳統樂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

古籍記載伏羲作琴,又有神農作琴、黃帝造琴、唐堯造琴等傳說;舜定琴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弦 ;可見古琴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古琴有標志音律的13個徽,亦為禮器和樂律法器。屬於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

自古「琴」為其特指,20世紀20年代為與鋼琴區分改稱古琴。琴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琴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視為高雅的代表,亦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大量詩詞文賦都中有琴的身影。嵇康《琴賦》雲: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琴不僅僅是一種樂器,更是文人雅士以琴修身養性,乃至以琴靜心悟道的一種精神生活方式。

現存琴曲3360多首,琴譜130多部,琴歌300首。主要流傳范圍是中華文化圈國家和地區,如中國、朝鮮、日本和東南亞,而歐洲、美洲也有琴人組織的琴社。古琴作為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是華夏文化中的瑰寶,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目前存見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譜百餘種,琴曲達三千首,還有大量關於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遺存之豐碩堪為中國樂器之最。隋唐時古琴還傳入東亞諸國,並為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所汲取和傳承。近代又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徵。

⑶ 中國古代最有名的古琴是哪些

1.號鍾
「號鍾」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猶如鍾聲激盪,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古代傑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鍾」琴。後來「號鍾」傳到齊恆公的手中。齊恆公是齊國的賢明君主,通曉音律。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這個「號鍾」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鍾」與之呼應。牛角聲聲,歌聲凄切,「號鍾」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
2.繞梁
今人有「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之語。其語源於《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韓國著名女歌手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聲在空中迴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仍纏繞回盪在屋樑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琴以「繞梁」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餘音不斷。據說「繞梁」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製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梁」以後,整天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有一次,他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 過去,夏桀酷愛『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梁』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梁」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梁」絕響了。
3.綠綺
「綠綺」是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彈奏的一張琴。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梁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
即桐木、鋅木結合的精華。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一次,司馬相如訪友,豪富卓王孫慕名設宴款待。酒興正濃時,眾人說:「聽說您『綠綺』彈得極好,請操一曲,讓我輩一飽耳福。」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女兒文君,才華出眾,精通琴藝,而且對他極為仰慕。司馬相如就彈起琴歌《鳳求凰》向她求愛。文君聽琴後,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臉紅耳熱,心馳神往。她傾心相如的文才,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締結良緣。從此,司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傳為千古佳話。
4.焦尾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親手製作的一張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弦琴,果然聲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製法聞名四海。
漢末,蔡邕慘遭殺害後,「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300多年後,齊明帝在位時,為了欣賞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藝,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給王仲雄演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日,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到了明朝,崑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製造的「焦尾」琴。

⑷ 中國的十大古琴名曲是什麼

1、瀟湘水雲

曲譜最初見於《神奇秘譜》,共分十段:

洞庭煙雨、江漢舒清、天光雲影、水接天隅、浪卷雲飛、風起雲涌、水天一碧、寒江月冷、萬里澄波、影涵萬象。

2、廣陵散

中國古琴十大名曲之一。又名《廣陵止息》,樂曲原是東漢末廣為流傳的民間音樂,被推測為以戰國時期聶政刺韓王為題材的大型器樂敘事曲。它以磅礴的氣勢,獨特的風格,龐大的結構,表現了一種慷慨激昂的英雄氣概,受到琴家們的推崇。

3、高山流水

中國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根據《神奇秘譜》記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可見,「高山流水」、「高山」、「流水」三曲實出於同一首琴曲,但傳譜至今僅見《高山》、《流水》兩譜,現存《高山流水》琴曲則是以存見的《高山》、《流水》兩曲合編而成,已非古曲。

4、漁樵問答

中國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三十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歌詞。樂曲表現漁樵在青山綠水中間自得其樂的情趣。 曲譜最早見於《杏庄太音續譜》(明蕭鸞撰於1560年):「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音樂形象生動,精確。

5、平沙落雁

中國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明朝此曲稱《雁落平沙》。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降落前在空際盤旋顧盼的情景。

6、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是中國古琴十大名曲之一,中國著名十大古曲之一。表現的是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欣欣向榮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暢,節奏輕松明快。相傳這是春秋時期晉國的樂師師曠或齊國的劉涓子所作。現存琴譜中的《陽春》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神奇秘譜》在解題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盪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

7、胡笳十八拍

中國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根據同名詩譜寫的樂曲。所反映的主題是「文姬歸漢」。漢末戰亂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達十二年之久,她身為左賢王妻,然而十分思念故鄉。當曹操派人接她回內地時,她又捨不得離開兩個孩子,還鄉喜悅被骨肉離別之痛所淹沒,心情非常矛盾。

8、陽關三疊

中國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699~759)《送元二使安西》詩譜寫的一首琴歌。

9、梅花三弄

中國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此曲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贊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調在不同的微位上重覆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

10、醉漁唱晚

中國古琴十大名曲之一。《醉漁唱晚》是唐詩人皮日休和陸龜蒙所作的琴曲,全曲描繪了漁翁豪放不羈的醉態,素材精煉,結構緊嚴,是一首精緻的琴曲小品。目前流行的譜本傳自張孔山。

(4)著名古琴的名字擴展閱讀

古琴演奏名家:

1、古代

伯牙(春秋)、師曠(春秋)、師襄(春秋)、師文(春秋)、孔子(春秋)、列子(春秋)、司馬相如(西漢)、揚雄(西漢)、蔡邕(東漢)。

蔡文姬(東漢蔡邕之女)、諸葛亮(三國)、周瑜(東漢)、姜維(三國)、嵇康(三國)、阮籍(三國—西晉)、趙耶利(唐代)。

薛易簡(唐代)、董庭蘭(唐代)、蘇軾(北宋)、郭楚望(南宋)、嚴天池(明末)。

徐青山(明末)、張孔山(清末)、楊宗稷(清末民國)。

2、近代

徐元白(新浙派)、管平湖(九嶷派)、李浴星(九嶷派)、吳景略(虞山派)、吳兆基(吳門琴派)、王燕卿(梅庵派)、徐立孫(梅庵派)、吳蘭蓀(虞山派)。

張子謙(廣陵派)、劉少椿(廣陵派)、梅曰強(廣陵派)、顧梅羹(泛川派)、夏一峰(山陽琴派)、查阜西(泛川派)。

3、現代

桂世民(金陵派:夏一峰再傳弟子) 、龔一(師承:張子謙、徐立孫等人)、劉赤城(梅庵派,師承:徐立孫)、成公亮(廣陵派,師承:張子謙劉景韶)。

丁承運(泛川派師承:顧梅羹、張子謙)、李祥霆(後現代派,師承:管平湖)、吳文光(現代派,其父乃吳景略)、陳長林(閩派)、李鳳雲(師承廣陵派張子謙)、李天桓(九嶷派,師承其父李浴星)、朱默涵(師承泛川派顧梅羹,中國第一個古琴碩士研究生)

劉正春(金陵派,師承:王生香、夏一峰、程午嘉等)、李禹賢(閩派)、吳釗(師承:吳景略)、劉揚(廣陵派,師承劉少椿、梅曰強)、喬珊(師承:管平湖嫡傳弟子王迪)、楊青(師承:管平湖嫡傳弟子王迪等人)、戴曉蓮(師承:張子謙)、汪鐸(師承:吳兆基)、李金洞(九嶷派,師承:李天桓)

呂建福 (師承:吳兆基,吳門琴派)、顧澤長(師承:顧梅羹)、王燕喜(燕山琴派)、謝導秀(嶺南派)、張子盛(九嶷派,虞山吳氏)、陳熙珵(師承:管平湖,吳景略)、鄭雲飛(新浙派師承:徐元白)、徐曉英(新浙派,師承:徐元白)、沈偉宏(九嶷派,師承:楊青)

⑸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的名字

1.周/號鍾

「號鍾」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猶如鍾聲激盪,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古代傑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鍾」琴。後來「號鍾」傳到齊桓公的手中。齊桓公是齊國的賢明君主,通曉音律。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這個「號鍾」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鍾」與之呼應。牛角聲聲,歌聲凄切,「號鍾」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

2.春秋/繞梁

今人有「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之語。其語源於《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韓國著名女歌手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聲在空中迴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仍纏繞回盪在屋樑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琴以「繞梁」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餘音不斷。據說「繞梁」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製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梁」以後,整天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

有一次,楚莊王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桀酷愛『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梁』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梁」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梁」絕響了。

3.漢/綠綺

「綠綺」是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彈奏的一張琴。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梁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鋅木結合的精華。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一次,司馬相如訪友,豪富卓王孫慕名設宴款待。酒興正濃時,眾人說:「聽說您『綠綺』彈得極好,請操一曲,讓我輩一飽耳福。」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女兒文君,才華出眾,精通琴藝,而且對他極為仰慕。司馬相如就彈起琴歌《鳳求凰》向她求愛。文君聽琴後,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臉紅耳熱,心馳神往。她傾心相如的文才,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締結良緣。從此,司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傳為千古佳話。

4.東漢/焦尾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親手製作的一張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弦琴,果然聲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製法聞名四海。

漢末,蔡邕慘遭殺害後,「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三百多年後,齊明帝在位時,為了欣賞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藝,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給王仲雄演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日,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到了明朝,崑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製造的「焦尾」琴。

5.唐/春雷

長126cm 高10.8cm 肩寬22.1cm 尾寬17.2cm

連珠式琴,形飽滿,黑漆面,具細密流水斷。玉徽、玉軫、玉足、龍池圓形、鳳沼長方形。琴底頸部刻「春雷」二字行草書填綠。龍池左右分刻隸書銘:「其聲沈以雄,其韻和以沖」、「誰其識之出爨中」,鈐印一,印文剝蝕。龍池下似曾存一大方印,但經漆補,隱晦不清。

「春雷」為唐代名琴的名稱,制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代(清秘藏)記之曰:「春雷,宋時藏宣和殿百琴堂,稱為第一。後歸金章宗,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歿,挾之以殉。凡十八年,復出人間,略無毫發動,復為諸琴之冠。天地間尤物也!」傳世唐琴極珍罕,此琴雖然納音、雙足、岳山、琴尾等處曾經後人修補,但琴身造形飽滿,有唐琴之「圓」;當代琴家試彈,稱此琴音韻沈厚清越,兼得唐琴「松」、「透」之美。

此琴於民國時,曾經何冠五、汪景吾、張大千等名家收藏。

6.唐/九霄環佩

琴為伏羲式,杉木斬成,木質松黃。配以蚌徽。白玉制琴軫、雁足,刻工精美。岳山焦尾等均為紫檀制,工藝規整。琴身髹朱紅色漆,鹿角灰胎,間以歷代修補之墨黑、朱漆等。琴身通體以小蛇腹斷紋為主,偶間小牛毛斷紋。琴底之斷紋隱起如虯,均起劍鋒,突顯比琴面渾古。究其原因,系此琴面仍可供按彈撫弄,若斷紋起劍鋒反礙事及易出雜音,故琴家每三數年便一小修,旨在磨挫其斷紋之劍鋒的原故。琴身頸腰之面底等均作唐琴獨有之圓楞減薄處理。龍池為圓形,鳳沼作細長之橢圓形,以漆作賠格。琴面以微隆起之勢成納音。龍池內有唐宮琴格式之寸許大字「至德丙申」隸書腹款。至德丙申為唐肅宗元年(公元756年),為中唐之始。琴背池上陰刻篆書「九霄環佩」,是為琴名;龍池下刻「清和」篆印,二印均為唐代原刻,尚有原填金漆痕跡。比照海內外公私藏家的唐琴,北京故宮博物院舊藏「大聖遺音」和北京琴家錫寶臣舊藏之「大聖遺音」,均有「至德丙申」款;遼寧省博物館藏之「九霄環佩」、中央音樂學院藏之「太古遺音」、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之「枯木龍吟」亦均有「清和」篆文方印。另有「汾陽後裔郭京家藏」和「東坡蘇軾珍賞」篆文印二方,篆刻時間略晚於唐代。此琴弦長112.5厘米,音質蒼古,為唐琴中佼佼者。此琴原為上海文史館館員沈邁士先生舊藏,後轉讓吳金祥先生處藏,早年流失海外。

7.唐/大聖遺音

這架唐代大聖遺音琴為神農式,桐木斫,髹栗殼色漆罩以黑漆,朱漆修補,純鹿角灰胎,發蛇腹間牛毛斷紋。通長120厘米、肩寬20.5厘米、尾寬13.4厘米、厚5厘米、底厚1厘米。琴背作圓形龍池、徑7.6厘米,扁圓鳳沼為12厘米長,1.2米寬,龍池上刻寸許行草「大聖遺音」四字,池下方刻二寸許大方印一篆「包含」二字,池之兩旁刻隸書銘文四句「巨壑迎秋,寒江印月。萬籟悠悠,孤桐颯裂」十六字,俱系舊刻填以金漆。腹內納音微隆起,其兩側有朱漆隸書款「至德丙申」四字。琴音響亮松透饒有古韻,造型渾厚優美,漆色璀璨古穆,斷紋隱起如虯,銘刻精整生動,金徽玉軫、富麗堂皇,非凡琴所能企及。

8.唐/獨幽

獨幽琴 晚唐 長120.5cm 肩寬20cm 尾寬14cm 湖南省博物館藏鳳嗉式。琴面黑紅相間漆,梅花斷紋與蛇腹斷紋交織,背面牛毛斷紋。龍池上方刻「獨幽」,池內有「太和丁未」四字(即唐文宗元年,公元827年)。琴尾有李靜題款。此琴於明末清初為王船山所用,民國時由已故湖南琴家李靜珍藏。

9.唐/太古遺音

太古遺音琴 晚唐 長122cm 額寬22cm 尾寬14cm 中央音樂學院藏師曠式。原黑漆,大流水斷紋。背面龍池上方刻行書「太古遺音」,池下刻篆書「清和」印,左側刻「吳景略重修甲子中秋」。古琴音樂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溫柔敦厚、「德音之謂樂」和道家順應自然、大音希聲、清微淡遠等思想的影響。曾由已故山東琴家詹澄秋珍藏。

10.明/奔雷

奔雷琴 明 長127.6cm 肩寬19cm 尾寬15.6cm 故宮博物院藏仲尼式。黑漆,小蛇腹斷紋。背面龍池上方刻篆書「奔雷」,兩側刻有藏者題款:「南北東西幾度游,名琴能遇不能求。奔雷無意欣相遇,宿願多年始得酬」。「久經風鶴不堪嗟,一撫奔雷興倍賒。三十年來成伴侶,怡情養性不離他」。曾由天津琴家宋兆芙珍藏。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

11.其他

1>蛇腹

古代名琴,它的斷紋很像蛇腹下的花紋。

宋·何遠《春渚紀聞·古聲遺制》:「近世百器惟新,惟琴器略無華飾,以最古蛇腹文為奇。」

2>斷紋

古代名琴。琴以古舊為佳,琴身崩裂成紋則證明年代久遠,故名斷紋。

宋·趙希鵠《洞天清錄集·古琴辨》:「古琴以斷紋為證,蓋琴不歷五百歲不斷,愈久則斷愈多……凡漆器無斷紋,而琴獨有者,蓋他器用布漆,琴則不用;他器安閑,而琴日夜為弦所激。」

3>嶧陽

古代名琴,以嶧山(在今山東鄒城東南)南坡(山之南面為陽)所產桐木製成,故名。

《格古要論》:「古琴有陰陽材。蓋桐木面日者為陽,背日者為陰……陽材琴旦濁而暮清,晴濁而雨清;陰材琴旦清而暮濁,晴清而雨濁,此可驗也。」

《尚書·禹貢》:「嶧山孤桐」,孔安國傳:「孤,特也。嶧山之陽,特生孤桐,中琴瑟。」後以「嶧陽」為琴之別稱。

4>冰弦

古代名琴,以冰蠶絲為琴弦。

王嘉《拾遺記》卷十「員嶠山」雲:「員嶠山,一名環邱山……有木,名猗桑,煎椹以為蜜。有冰蠶,長七寸,黑色,有角有鱗,以霜雪覆之,然後作繭,長一尺,其色五彩,織為文錦,入水不濡,以之投火,經宿不燎。」

宋·樂史《楊太真外傳》卷上載,寺人白季貞使蜀還,獻給楊妃琵琶,「弦乃末訶彌羅國永泰元年所貢者,淥冰蠶絲也,光瑩如貫珠瑟瑟。」

一說冰弦為一種素質絲弦,明·項元汴《蕉窗九錄·琴弦》:「今只用白色柘絲為上,秋蠶次之。弦取冰者,以素質有天然之妙,若朱弦則微色新滯稍濁,而失其本真也。」

⑹ 古代有名的 古琴 名稱

齊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等等。
號鍾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洪亮,猶如鍾聲激盪,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古代傑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鍾」琴。
後來「號鍾」傳到齊桓公的手中。齊桓公是齊國的賢明君主,通曉音律。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這個「號鍾」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鍾」與之呼應。牛角聲聲,歌聲凄切,「號鍾」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
今人有「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之語。其語源於《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韓國著名女歌手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聲在空中迴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仍纏繞回盪在屋樑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琴以「繞梁」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餘音不斷。據說「繞梁」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製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梁」以後,整天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
有一次,楚莊王竟然連續七天不上朝,把國家大事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桀酷愛妺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梁』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梁」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梁」絕響了。
「綠綺」是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彈奏的一張琴。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梁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梓木結合的精華。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一次,司馬相如訪友,豪富卓王孫慕名設宴款待。酒興正濃時,眾人說:「聽說您『綠綺』彈得極好,請操一曲,讓我輩一飽耳福。」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女兒文君,才華出眾,精通琴藝,而且對他極為仰慕。司馬相如就彈起琴歌《鳳求凰》向她求愛。文君聽琴後,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臉紅耳熱,心馳神往。她傾心相如的文才,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締結良緣。從此,司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傳為千古佳話。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蔡邕親手製作的一張琴。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弦琴,果然聲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製法聞名四海。
漢末,蔡邕慘遭殺害後,「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三百多年後,齊明帝在位時,為了欣賞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藝,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給王仲雄演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日,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到了明朝,崑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製造的「焦尾」琴。

⑺ 中國古代有名的古琴曲有哪些

例如:《鳳求凰》《慨古吟》《秋風詞》《湘江怨》《長相思》《湘妃怨》《陽關三疊》《滿江紅》《歸去來辭》

推薦:《鳳求凰》

創作年代:漢代

作品出處:《玉台新詠》

曲詞:

其一

有一美人兮,見之不忘。

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鳳飛翱翔兮,四海求凰。

無奈佳人兮,不在東牆。

將琴代語兮,聊寫衷腸。

何時見許兮,慰我彷徨。

願言配德兮,攜手相將。

不得於飛兮,使我淪亡。

其二

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

時未遇兮無所將,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艷淑女在閨房,室邇人遐毒我腸。

何緣交頸為鴛鴦,胡頡頏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從我棲,得托孳尾永為妃。

交情通意心和諧,中夜相從知者誰?

雙翼俱起翻高飛,無感我思使余悲

(7)著名古琴的名字擴展閱讀:

《鳳求凰》傳說是漢代的古琴曲,演繹了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以「鳳求凰」為通體比興,不僅包含了熱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徵著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豐富的意蘊。

全詩言淺意深,音節流亮,感情熱烈奔放而又深摯纏綿,融楚辭騷體的旖旎綿邈和漢代民歌的清新明快於一爐。歷代同名的詩歌、小說、歌曲、影視很多。

⑻ 彈古琴的古人名字

俞伯牙,和鍾子期有知音之交;嵇康的廣陵散,絕世之曲;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夢吉、徐仲和等浙派;蘇軾也是古琴名家。

⑼ 古琴十大名曲都是哪些

古琴十大名曲:《瀟湘水雲》、《廣陵散》、《高山流水》、《漁樵問答》、《平沙落雁》、《陽春白雪》、《胡笳十八拍》、《陽關三疊》、《梅花三弄》、《醉漁唱晚》。

1、《瀟湘水雲》:

《瀟湘水雲》是一首中國古琴曲,無射均(緊五弦)定弦。作者為南宋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及浙派古琴的創始人郭沔。

梅花三弄:中國古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曲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譜中解題稱晉代桓伊曾為王徽之在笛上「為梅花三弄之調。後人以琴為三弄焉」。此說源於《晉書。列傳第五十一》,但未寫明是以梅花為題材。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鮑照(約414~466)《梅花落》解題稱,「《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聲猶有存者」。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