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釉陶
1. 關於陶瓷的資料
中國陶瓷發展史
夏、商、周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虛的遺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種款式,有灰陶、黑陶、紅陶、彩陶、白陶,以及帶釉的硬陶,這些陶器上的紋飾、符號、文字與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關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為貴族享用,廣大民眾的各種生活器皿只能採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藝也得到普遍的發展,帶釉的硬陶在這個時期已經出現了,釉色青綠而帶褐黃,胎質比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時已經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應用范圍較廣,大略可分為日用品類、建築類、殉葬類、祭祀禮器類。朝廷對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視。
秦漢時期陶瓷文化
秦漢-古代的建築多採用木料來架構,不易久存,所以一些偉大的建築,如秦代的阿房宮和漢代的未央宮,都無法完整保存下來,但仍可在殘存的廢墟中發現瓦當及漢磚等遺物,藉以略窺古代建築的規模。
隋唐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楊堅篡北周並南陳,統一中原,改國號為隋,隋的朝代雖短,但在瓷器燒制上,卻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燒造,白瓷也有很好的發展,另外此時在裝飾手法上也有了創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貼花,就是一例。
唐朝時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製作可為以蛻變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時代。因為陶與瓷的分野,在乎質白堅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關鍵在於火燒溫度。漢代雖有瓷器,但溫度不高,質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發展到唐代,不但釉葯發展成熟,火燒溫度能達到攝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們說唐代是真正進入瓷器的時代。唐代最著名的窯為越窯與邢窯。
五代十國時期的陶瓷文化
這個時期較為有名的是後周世宗的柴窯,以天青色為主,世宗評為「雨過天晴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所以有「雨過天晴青」的美稱。陶路上記載「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可略知其製作精美。
越窯到了五代,一度成為吳越王錢氏的御用器皿,臣庶不得享用,因此當時又稱為「秘色窯」,皆屬於青瓷的製造。
宋朝時期的陶瓷文化—集瓷器之大成
後周趙匡胤奪取政權,建立宋朝定都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宋代的陶瓷氏我國的鼎盛時期,「宋瓷」也是聞名世界。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為五大名窯,形制優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後人仿製也少能匹敵。
元朝時期陶瓷文化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業較宋代為衰落,然而這時期也有新的發展,如青花和釉里紅的興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帶動以後明清兩代的瓷器發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明朝時期陶瓷文化
我國的陶藝發展到了明代又進入一個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為主特別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產品,而景德鎮更成為主要的窯廠,規模最大,一直延續明清兩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寫當時盛況為「晝間白煙掩空,夜間紅焰燒天」。
永樂軒德時期為青花瓷器的早期,雖然比不上甜白、脫胎的精緻,但由於蘇泥渤青鈷料的輸入使用,使這時期的青花大放異彩;畫工的藝術修養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暈,作末骨花卉的筆法,產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線條上不同濃淡,產生活潑的變化,顯得更為生動有力。元代以來回教的輸入也給此時帶來豐富的圖案,加上中國繪畫的運用,布局內容清晰明朗,感覺出他的雄渾古樸。
成化、正德為青花瓷的中期,此時蘇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蘇青的濃郁,更無散暈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細致的表現方面發展,繪畫手法力求精練,細描勻染,加上白瓷薄胎,達到精緻的目標。
嘉靖、萬曆年間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給嘉靖諸窯帶來盛況,色彩濃艷而強烈。此時產量較大,並由荷蘭船運往歐洲。
萬曆年間有名的五彩、鬥彩、成為後世彩瓷發展的基礎,甚至日本伊萬里古瓷也是根據這時期的鬥彩發展出來,「萬曆彩」也就在史上成名。同時又有紅地黃彩、藍地黃花、紅地青花、黃地青花五彩、描紅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窯之大成,圖案更是千變萬化、增加許多。
明代開始,窯址都趨於集中在景德鎮,無論官窯或民窯都偏向於彩繪瓷器,宋瓷前都以單色釉為主,而明代後走入了彩繪世界,瓷胎也趨向薄、細、白的 求,在坯身上記住款式也從此開始,年代、堂號、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據有更確實的辨認。
清朝時期陶瓷文化
清朝中國瓷器可謂登峰造極。數千年的經驗,加上景德鎮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皇帝重視,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愛好與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製作技術高超,裝飾精細華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國陶瓷史上最光耀燦爛。
清代陶瓷生產,除以景德鎮的官窯為中心外,各地民窯都極為昌盛興隆,並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風漸進,陶瓷外銷,西洋原料及技術的傳入,受到外來影響,使陶瓷業更為豐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產及仿製成風,畫院追求工細纖巧,雖有驚人之作,但少創意而流於匠氣。
福建省德化白瓷,瑩白而帶透明感,生產佛像相當有名。清代中期,外銷陶瓷發展出來的廣彩,艷麗照人。
2. 唐代綠釉陶鼎有價值嗎
唐代綠釉陶鼎,真品有價值的;真品完整的市場上一般喊價在100000左右;不過今年的行情持續低迷,真品最好是不要出手!
3. 博大精深的唐代三彩釉陶器設計的藝術特徵和題材有哪些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唐三彩的製作工藝十分復雜。首先要將開采來的礦土經過挑選、舂搗、淘洗、沉澱、晾乾後,用模具作成胎入窯燒制。唐三彩的燒制採用的是二次燒成法。從原料上來看,它的胎體是用白色的粘土製成,在窯內經過1000-1100攝氏度的素燒,將焙燒過的素胎經過冷卻,再施以配製好的各種釉料入窯釉燒,其燒成溫度為850-950攝氏度。在釉色上,利用各種氧化金屬為呈色劑,經煅燒後呈現出各種色彩
唐朝政治相對穩定時期,經濟空前繁榮,文化藝術昌盛,國家的強大促使了各方面的發展。陶瓷業也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在唐代,自上而下形成了一種厚葬之風,上自王室成員,下至士大夫階級乃至平民百姓,都流行以唐三彩陶器陪葬。厚葬之風使唐三彩的燒造數量及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唐三彩一詞,不見於古代文獻,最早的記載是民國時期。而世人對唐三彩的重視大約在20世紀初,1905~1909年,隴海鐵路修築期間,洛陽北邙山一帶因工程而毀損了一批唐代墓葬,發現了為數頗多的唐三彩作品。這批唐三彩被運到了北京市場上,受到了國內外古器物研究者的重視和古玩商的垂青,從此,世人皆知唐三彩之名。建國以來,唐三彩之名長期沿用至今.
唐三彩的品種很多,有器物、有立體塑像、有明器、也有生活用具。從現存的各種唐三彩看,它反映了唐代社會生活最完整的手工藝品,幾乎沒有一種唐代手工藝品的種類可以超過唐三彩的品種。概括起來,唐三彩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
1 人物塑像。 人物塑像亦即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俑類,唐三彩的俑也有多種,大型作品如文官俑、武士俑、天王俑,還有人首獸身的鎮墓俑或鎮墓獸。中小型作品如男立俑、女立俑、騎馬男俑、騎馬女俑、胡俑、戲弄俑等。文官俑、武士俑、天王俑、及鎮墓獸通常出土於身份很高的皇親國戚和官吏墓中,這些作品一般身材很高,有的七八十厘米,有的可達一百多厘米。
2動物塑像。在各種動物塑像中,馬和駱駝最為引人注目。在唐三彩中出現如此之多的馬和駱駝,是與當時的社會發展歷史相一致的。集中反映了當時發達的交通運輸業。唐三彩中還有其他造型的動物諸如:豬、羊、兔、雞、鴨等應有盡有。
3生活用具。唐三彩中最常見的是那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器具。那些生活用具中包括飲食用器、文房用器、化妝用器、儲藏器等多種類別,但大多數器物可能作為明器用以陪葬。
4模型。作為陪葬品中的一個方面,唐三彩模型的多樣化是顯而易見的,為了使那些已死去的人過與生前相同的生活,一些有身份的人墓中通常會被安排置放各種不同的模型,在歷代墓葬中均可見到。
此件罐製作精美,器型周正,古樸大方,為當時成功之作,雙羊形系,塑造的生動形象,體現了唐三彩製作的塑像工藝高超,三彩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色彩自然協調,花紋流暢是一件不可多得珍貴作品。
4. 為什麼把唐代上釉的陶器被稱做「唐三彩」
唐三彩
有一種盛行於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後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唐三彩的色釉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的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輝映中,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唐三彩用於隨葬,做為明器,因為它的胎質鬆脆,防水性能差,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器物形體圓潤、飽滿,與唐代藝術的豐滿、健美、闊碩的特徵是一致的。它的種類繁多,主要有人物、動物和日常生活用具。三彩人物和動物的比例適度,形態自然,線條流暢,生動活潑。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發達,怒目圓睜,劍拔弩張;女俑則高髻廣袖,亭亭立玉,悠然嫻雅,十分豐滿。動物以馬和駱駝為多。
在唐右衛大將軍墓中出土了一件駱駝載樂俑。這匹駱駝昂首佇立,通體棕黃色,從頭頂到頸部,由下頷到腹間以及兩前肢上部都有下垂長毛,柔麗漂亮。駝背上架有平台並鋪有毛毯。平台上左右各坐胡樂俑二人,而且是背對背而坐,正在吹打樂器,有一俑站在中央,翩翩起舞。這三個樂俑個個深目高鼻,絡腮胡須,身穿綠色翻領長衣,白色氈靴,只有前面一人穿黃色通肩大衣。這件高大的駝載樂舞俑精美絕倫,令人贊嘆!
唐三彩的產地西安、洛陽、揚州是陸上和海上絲綢古道的聯接點。在古絲綢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駱駝。可以想見,在沙漠中,人和駱駝艱難跋涉,相依為命,所以人和駱駝有一種親密感。它那高大的形態和堅毅負重的神情,似乎還帶著絲綢古道的萬里風塵。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華,在初唐、盛唐時達到高峰。安史之亂以後,隨著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於瓷器的迅速發展,三彩器製作逐步衰退。後來又產生了"遼三彩"、"金三彩"、但在數量、質量以及藝術性方面,都遠不及唐三彩。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輸出國外,深受異國人民的喜愛。這種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斕釉彩,鮮麗明亮的光澤,優美精湛的造型著稱於世,唐三彩是我國古代陶器中一顆璀燦的明珠。
5. 唐代三彩釉陶天王俑反應什麼宗教
唐代三彩釉陶天王俑,是唐代器物。該天王俑以黃、綠、褐等彩色為主要裝飾。頭戴盔,身穿鎧甲,雙目圓睜,叉腰握拳,腳踏卧牛,神態威武。——常識工藝篇。
6. 唐代的唐三彩釉陶器有哪些特點
唐代創燒了舉世聞名的唐三彩釉陶器,在同一件器物上使用了不同的釉色,呈現深綠、淺綠、翠綠、藍、黃、白、褐等多種絢麗的色彩。雖然唐三彩的上乘佳作是與陶塑藝術相結合的各種俑類和模型明器,但與日常生活相關的瓶、壺、罐、杯、盤、碗、燭台、枕等也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甚至成為外銷的產品,遠渡重洋。
7. 醬釉陶器一般值多少錢民國前到唐代的。
瓷器釉色之一,是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顏色釉。因以紫金石為主要呈色劑,故又稱其為紫金釉。醬釉早在商代後期原始青瓷上即有出現,東漢時期流行,其製品通體為醬色,富有光澤,燒造技術已成熟。宋代定窯、耀州窯、吉州窯等都有生產。明洪武時期醬色釉釉色均勻,宣德時景德鎮御窯廠燒制極為成功,釉色光潔滋潤,釉面肥厚。正德、嘉靖時期均有燒造,尤其嘉靖時期有了描金彩器。清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醬色釉燒制達到頂峰,康熙時流行醬釉開光裝飾。雍正以後受廠官釉和窯變釉的影響,追求厚釉紫金色的斑點窯變變化,其總的特點是釉面滋潤,色如紫金,為名副其實的紫金釉。更多請到國家文化藝術品網
http://www.cnartn.org/
8. 唐代墓俑雕塑的彩繪陶女俑或釉陶女俑有哪些代表作品
三彩女俑以外,彩繪陶女俑或釉陶女俑都不乏出色的作品。如陝西省博物館所藏的梳妝俑和上述鄭仁泰墓出土的兩件彩釉女立俑,雖然樸素無華,但那種由衣帶配合自然所形成的面與線的交識和釉彩的光壁,卻給人一種爽朗明澈的快感。
9. 唐代上釉的陶器為什麼會被稱為唐三彩
唐代的彩陶雖然有多種顏色,但是卻主要以黃、綠、褐三色為主,所以被稱為“唐三彩”。
唐三彩的種類主要分為人俑、動物和器物三種,人物有文臣、武將、貴婦、男僮、胡人等;動物有馬、駱駝、牛、虎等;器物有日常用品、室內擺飾等。
唐三彩是在漢代的低溫鉛釉上發展而來,是一種低溫釉陶器,胎料為白色黏土,然後用含鐵、銅、鈷、錳等元素的礦物作釉料進行著色,顏色豐富亮麗。
釉料中使用大量的鉛化合物,這樣可以降低釉料的熔融溫度,而且能增加色澤的光亮,釉料在受熱過程中向四周擴散,然後各種顏色會相互浸染,最後形成自然燦爛的彩釉。
唐代是我國封建時代的文化鼎盛時期,唐三彩也可以很好地反應當時的文化生活,它跟唐代的詩歌繪畫一樣,是唐朝文化藝術的結晶。
唐三彩可以說是唐代陶瓷史的一大進步,在此之前,唐朝只有單色釉,最多也就是兩色釉,而唐三彩卻將多種釉色在陶瓷器物上進行了運用。其實這也代表當時的審美觀點發生了轉變,唐代以前人們偏愛素色,而到了唐代以後,人們包容了許多外來文化,形成了一個文化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