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因名人著名

因名人著名

發布時間: 2020-12-01 04:40:05

Ⅰ 中國的名人的一些著名故事

詹天佑的:
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1861-1919)
詹天佑(1861-1919)江西婺源人。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鐵路工程專家。他自幼酷愛學習。
十二歲時被清政府選為第一批留美幼童出國求學。經小學、中學畢業,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鐵路工程一科,二十一歲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回國後用非所學,被派去當兵輪駕駛員,曾參加中法馬尾海戰,英勇抗擊法國侵略軍。光緒十二年,改任博學館洋文教習兼測繪海圖工作。
光緒十四年,任中國鐵路公司工程師,被英國工程研究會選為會員。此後歷任津榆、錦州和萍醴鐵路工程師、新易鐵路總工程師、京張鐵路總辦兼總工程師、洛潼鐵路顧問總工程師等職。宣統元年,受賜工科進士,任留學學生主試官、郵傳部顧問官、學部咨議官,並派去宜昌任商辦四川鐵路總工程師。民國元年,任粵漢鐵路會辦,被公舉為"中華工程師學會"會長。民國三年,任粵漢川路督辦,孫中山大總統晉升其為上大夫少卿銜,委為交通部總長,獎給二等寶光嘉禾章。民國八年,受北洋軍閥政府派往哈爾濱,任協約國監督遠東鐵路會議代表兼該會技術部的中國代表。
民國八年四月十五日,因病請假回武漢,於二十四日逝世,終年五十九歲。詹天佑的一生,為中國的鐵路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鐵路工程專家。他自幼酷愛學習。詹天佑的一生為中國的鐵路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我們為我們國家有這樣的愛國工程師、鐵路工程專家而感到由衷的驕傲,詹天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想:今天,我們要刻苦學習,將來才能像詹天佑一樣為祖國作出貢獻。

孫立人在緬甸俘虜了日本兵,並問他們有沒有去過中國,去過中國的全部槍斃。
啟功在一次會議上不願意與四人幫同流,四人幫讓他發表講話,他起立後跟大家說,我沒什麼好說的,在這個給大家鞠個躬吧。
許世友將軍好酒,特別是茅台。晚年病重昏迷,無論怎麼弄都不醒,護士用棉絮沾酒搽他嘴唇才能醒來。

李白於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於西域的碎葉, 五歲時隨家人定居於昌隆(今四川江油縣)的青蓮鄉.
李白少時, 好任俠, 且喜縱橫. 昌隆所在的綿州地區, 自漢末以來, 便是道教活躍的地方.
因此, 李白從少年時起, 常去戴天山尋找道觀的道士談論道經.
後來, 他與一位號為東岩子的隱者隱居於眠山, 潛心學習, 多年不進城市. 他們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 飼養了許多奇禽異鳥. 這些美麗而馴良的鳥兒, 由於飼養慣了, 定時飛來求食, 好像能聽懂人的語言似的, 一聲呼喚, 便從四處飛落階前, 甚至可以在人的手裡啄食穀粒, 一點都不害怕. 這件事被遠近傳作奇聞, 最後竟使綿州刺史親自到山中觀看鳥兒們的就食情況. 這位刺史見他們能指揮鳥類的行動, 認定他們有道術, 便想推薦二人去參加道科的考試. 可是, 二人都婉言拒絕了.
當時有名的縱橫家趙蕤也是李白的好友, 此人於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長短經》十卷. 那時李白才十六歲. 趙蕤這部博考六經異同、分析天下形勢、講求興亡冶亂之道的縱橫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極大的興趣. 他以後一心要建功立業, 喜談王霸之道, 也正是受到這部書的影響.

二、 仗劍遠游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李白出蜀, "仗劍去國, 辭親遠游". 他乘舟沿江出峽, 漸行漸遠, 家鄉的山巒逐漸隱沒不可辨認了, 只有從三峽流出的水仍跟隨著他, 推送著他的行舟, 把他要送到一個陌生而又遙遠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馬禎
李白沒有想到在江陵會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 他居然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馬禎.
天台道士司馬幀不僅學得一整套的道家法術, 而且寫得一手好篆, 詩也飄逸如仙. 玄宗對其非常尊敬, 曾將他召至內殿, 請教經法, 還為他造了陽台觀, 並派胞妹玉真公主隨其學道.
李白能見到這個備受恩寵的道士, 自然十分開心, 還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 李白器宇軒昂, 資質不凡, 司馬禎一見己十分欣賞, 及至看了他的詩文, 更是驚嘆不已, 稱贊其「有仙風道骨, 可與神遊八極之表」. 因為他看到李白不僅儀表氣度非凡, 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 又不汲汲於當世的榮祿仕宦, 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 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獎的話贊美他. 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 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 和後來賀知章贊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差不多, 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 這便是李白的風度和詩文的風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
李白為司馬禎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 他決心去追求「神遊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 興奮之餘, 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 以大鵬自喻, 誇寫大鵬的龐大迅猛. 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
從江陵起, 他開始了他鵬程萬里的飛翔.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 途經岳陽, 再向南去, 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可是正當泛舟洞庭時, 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 李白自蜀同來的旅伴吳指南暴病身亡. 李白悲痛萬分, 他伏在朋友的身邊, 號陶大哭, "泣盡繼之以血". 由於他哭得過於傷痛, 路人聽到都為之傷心落淚. 旅途上遇到這樣的不幸, 真是無可奈何, 李白只好把吳指南暫時殯葬於洞庭湖邊, 自己繼續東游, 決心在東南之游以後再來搬運朋友的屍骨.
李白來到了廬山, 在此寫下了燴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詩.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 此地江山雄性, 虎踞龍盤, 六朝宮閱歷歷在目. 這既引起李白許多感慨, 也引起了他對自己所處時代的自豪感. 他認為往日之都, 己呈一片衰頹之氣, 沒有什麼好觀賞的了, 根本不及當今皇帝垂拱而治, 天下呈現出的一片太平景象.
金陵的霸氣雖己消亡, 但金陵的兒女卻飽含深情地接待李白. 當李白告別金陵時, 吳姬壓酒, 金陵子弟殷勤相送, 頻頻舉杯勸飲, 惜別之情如東流的江水, 流過了人們的心頭, 使人難以忘卻.
李白告別金陵後, 從江上前往揚州.
揚州是當時的一個國際都市. 李白從沒有看到過如此熱鬧的城市, 與同游諸人盤桓了一些時日. 到了盛夏, 李白與一些年輕的朋友 《系馬垂楊下, 銜杯大道邊. 天邊看綠水, 海上見青山》, 好不愜意. 到了秋天, 他在淮南(治所在揚州)病倒了. 卧病他鄉, 思緒很多, 既感嘆自己建功立業的希望渺茫, 又深深地思念家鄉, 惟一能給他帶來點安慰的, 便是遠地友人的書信.
李白在准南病好之後, 又到了姑蘇. 這里是當年吳王夫差與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 李白懷古有感, 寫了一首詠史詩《烏棲曲》. 這首詩後來得到了賀知章的贊賞, 稱其 "可以泣鬼神矣". 由此看來, 李白的樂府詩有時雖襲用舊題, 卻多別出新意.
姑蘇的歷史遺跡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懷古之情, 美麗單純的吳姬、越女更讓李白贊美不己. 在昔日西施浣紗的蔦蘿山下, 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筆為現今在浣紗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優美的速寫.
李白由越西歸, 回到了荊門.
在荊門他一呆就是三個月. 雖然思鄉心切, 但功業沒有一點成就, 他自覺難於回轉家園. 最後, 他決定再度漫遊.
首先, 他來到洞庭湖, 把吳指南的屍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 他在江夏結識了僧行融, 又從他那裡了解到孟浩然的為人, 於是便去襄陽拜見孟浩然, 由此寫下了著名的五律詩 《贈孟浩然》
不久, 李白到了安陸, 在小壽山中的道觀住了下來. 然而, 隱居於此並非長久之計, 他仍然想尋找機會, 以求仕進. 在隱居壽山時, 李白以干謁游說的方式結交官吏, 提高自己的聲譽.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後時宰相許圉師的賞識, 便將其招為女婿. 李白與夫人許氏在離許家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過了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 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並沒有令李白外出漫遊以圖功業的心志有所衰微減退. 他以安州妻家為根據地, 又幾次出遊, 結識了 一些官吏和貴公子, 並於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 謁見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韓朝宗.

三、一進長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獵. 玄宗即位後, 己有過多次狩獵, 每次都帶外國使臣同去, 耀武揚威, 以此震懾鄰國. 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 玄宗又有一次獰獵, 正好李白也在西遊, 因上《大獵賦》, 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
他的《大獵賦》希圖以 "大道匡君, 示物周博", 而 "聖朝園池遐荒, 殫窮六合", 幅員遼闊, 境況與前代大不相同, 誇耀本朝遠勝漢朝, 並在結尾處宣講道教的玄埋, 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情.
李白西來的目的是獻賦, 另外, 也趁此游覽一下長安, 領略這座"萬國朝拜"的帝京風光. 他居住在終南山腳下, 常登臨終南山遠眺. 當他登上終南山的北峰時, 眼前呈現出泱泱大國的風貌. 他深感生存在這樣的國家是不平凡的, 因此頗有自豪之感. 可一想到這興旺發達的帝國內部己產生了腐朽的因素, 他的軒昂情緒又受到打擊".
李白進長安後結識了衛尉張卿, 並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了詩, 最後兩句說 "何時人少室, 王母應相逢", 是祝她入道成仙. 李白還在送衛尉張卿的詩中陳述自己景況很苦, 希望引薦, 願為朝廷效勞. 由此, 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治階級的上層.
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 李白有次去紫極宮, 不料竟在那裡遇見了賀知章. 他早就拜讀過賀老的詩, 這次相遇, 自然立刻上前拜見, 並呈上袖中的詩本. 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 興奮地解下衣帶上的金龜叫人出去換酒與李白共飲. 李白瑰麗的詩歌和嘯灑出塵的豐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 竟說:「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間?」
一年快過去了, 李白仍然作客長安, 沒有機會出任, 他的心情有些沮喪. 好友誠意相邀, 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陽的別業幽居, 但李白無意前往. 這次去長安, 抱著建功立業的理想, 卻毫無著落, 這使李白感到失望並有點憤懣. 往王公大人門前干謁求告, 也極不得意, 只有發出"行路難, 歸去來"的感嘆, 離開了長安.

四、翰林供奉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 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 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 對其十分仰慕, 便召李白進宮. 李白進宮朝見那天, 玄宗降輦步迎, 「以七寶床賜食於前, 親手調羹」. 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 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 胸有成竹, 對答如流. 玄宗大為贊賞, 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 職務是草擬文告, 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 必命李白侍從, 利用他敏捷的詩才, 賦詩紀實. 雖非記功, 也將其文字流傳後世, 以盛況向後人誇示. 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 同僚不勝艷羨, 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天寶初, 每年冬天玄宗都帶著酋長、使臣去溫家獰獵, 李白自然侍從同去, 當場寫賦宣揚玄宗的盛德, 歌頌聖朝威力, 深得玄宗賞識. 此時, 玄宗寵愛楊玉環, 每與她在宮中游樂時, 玄宗都要李白寫些行樂詞, 譜人新曲歌唱. 李白懷著「長揖蒙垂國士恩, 壯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 竭盡才思采寫這些詩.
在長安時, 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 也經常在長安市上行走. 他發現國家在繁榮的景象中, 正蘊藏著深重的危機. 那便是最能夠接近皇帝的專橫的宦官和驕縱的外戚. 他們如烏雲一般籠罩著長安, 籠罩著中國, 給李白以強烈的壓抑感.
與此同時,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為又被翰林學士張坦所誹謗, 兩人之間產生了一些嫌隙. 宦官和外戚的受寵, 使李白"大濟蒼生"的熱情驟然冷了下來, 自己雖在長安, 但也沒有施展自己管、晏之術的機會.
朝政的腐敗, 同僚的詆毀, 使李白不勝感慨, 他寫了一首《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表示有意歸山. 誰料就在此時, 倒被賜金放還, 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 這次被賜金放還似乎是李白說了不合時宜的話.
這次的歸山, 實在是體面一點的放逐.

五、再次遠游

1·漫遊梁宋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 李白到了東都洛陽. 在這里, 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 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 此時, 李白已名揚全國, 而杜甫風華正茂, 卻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 但他並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業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 也沒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頭稱頌. 兩人以平等的身份, 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在洛陽時, 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 訪道求仙.
這年秋天, 兩人如約到了梁宋. 兩人在此抒懷遣興, 借古評今. 他們還在這里遇到了詩人高適, 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 然而, 三人各有大志, 理想相同. 三人暢游甚歡, 評文論詩, 縱談天下大勢, 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 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 此次兩人在創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後產生了積極影響.

這年的秋冬之際, 李杜又一次分手, 各自尋找道教的師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 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清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簏, 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 成為道士. 其後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 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篆的蓋寮, 為他造了真寰. 此次的求仙訪道, 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
天寶四年 (公元745年)秋天, 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 短短一年多的時間, 他們兩次相約, 三次會見, 知交之情不斷加深. 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 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 就在這年冬天, 兩人分手, 李白准備重訪江東.

2·東去吳越
李白離開東魯, 便從任城乘船, 沿運河到了揚州. 由於急著去會稽會見元丹丘, 也就沒有多滯留.
到了會稽, 李白首先去憑吊過世的賀知章. 不久, 孔巢文也到了會稽, 於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暢游禹穴、蘭亭等歷史遺跡, 泛舟靜湖, 往來剡溪等處, 倘佯山水之中, 即興描寫了這一帶的秀麗山川和美麗婦女.
在金陵, 李白遇見了崔成甫. 兩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 情懷更加相投. 每次遊玩時, 都盡情暢游, 不計早晚. 他們泛舟秦淮河, 通宵達旦地唱歌, 引得兩岸人家不勝驚異, 拍手為他們助興. 兩人由於性格相投、遭遇相似, 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為默契, 友情更深厚, 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詩系在衣服上, 每當想念, 便吟誦一番.

3·探幽燕, 走江南
李白在吳越漫遊了幾年, 漂泊不定. 這時國家混亂, 情況一年比一年差. 在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心情引導下, 他決計去幽燕(今北京一帶), 以探虛實.
到了幽燕之後, 李白親眼看到安祿山秣馬厲兵, 形勢己很危急, 自己卻無能為力. 安史之亂前兩三年, 李白漫遊於宣城、當塗、南陵、秋浦一帶, 仍然衣食依人, 經常賦詩投贈地方官, 以求幫助.
在此次漫遊期間, 李白因夫人許氏病亡, 又娶宗氏. 家庭多變, 國家多事, 李白一面求仙學道, 一面企圖為國建功, 對於國家安危, 頗多關切, 雖然仍事漫遊, 已與過去有所不同.

六、病逝途中

天寶十四年, 安史之亂策發, 李白避居廬山. 那時, 他的胸中始終存在著退隱與濟世兩種矛盾的思想. 永王李磷恰在此時出師東巡, 李白應邀人幕.
李白人幕後, 力勸永王勤王滅賊, 而對於政治上的無遠見, 他也作過自我檢討. 同在江南的蕭穎士、孔巢文、劉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 參加, 以此免禍, 李白在這點上顯然不及他們.
永王不久即敗北, 李白也因之被系潯陽獄. 這時崔渙宣慰江南, 收羅人才. 李白上詩求救, 夫人宗氏也為他啼泣求援. 將吳兵三千軍駐扎在潯陽的宋若思, 把李白從監牢中解救出來, 並讓他參加了幕府. 李白成為宋若思的幕僚, 為宋寫過一些文表, 並跟隨他到了武昌. 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 並以宋的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 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 但不知什麼原因, 後來不但未見任用, 反被長流夜郎(今貴州梓潼), 完全出乎意料. 因為當時永王幕下的武將均巴得到了重用. 事情之所以發生變故, 可能與崔渙、張鎬這批人的失勢有關.
至德二年 (公元757年)冬, 李白由潯陽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 因為所判的罪是長流, 即將一去不返, 而李白此時已屆暮年, "夜郎萬里道, 西上令人老", 不由更覺憂傷.
由於李白在海內素負盛名, 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請, 大家都很尊重他, 並沒有把他看做一個遭流放的罪人.
乾元二年 (公元759年), 李白行至巫山, 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 宣布大赦, 規定死者從流, 流以下完全赦免. 這樣, 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 終於獲得了自由. 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 而那首著名的《朝發自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
到了江夏, 由於老友良宰正在當地做太守, 李白便逗留了一陣. 乾元二年, 李白應友人之邀, 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於洞庭之上, 發思古之幽情, 賦詩抒懷. 不久, 又回到宣城、金陵舊游之地. 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 他往來於兩地之間, 仍然依人為生. 上元二年, 己六十齣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 在金陵, 他的生活相當窘迫, 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上元三年 (公元762年), 李白病重, 在病塌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 賦 《臨終歌》而與世長辭, 終年六十二歲.

Ⅱ 哪些地方因名人而著名

廣元 鄧
臨川。。。很多
吉安。。。也很多
眉山。。。三蘇
九江。。。白居易

Ⅲ 戰國的著名名人

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人,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習帝王之術,後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1]),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宋玉(生卒年不詳)戰國後期楚國辭賦作家。其藝術成就很高,為屈原之後最傑出的楚辭作家,後世常將兩人合稱為「屈宋」。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尚不能斷定,約與孟子同時。戰國時代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另說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園吏。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也被稱為蒙吏、蒙莊和蒙叟。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經。

白起(?-前257年),也叫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秦國名將,中國軍事家、統帥。為將三十多年,拔七十餘城,共殲過百萬敵軍,魏國、趙國、韓國、楚國等國皆畏忌三分,有伊闕之戰、長平之戰等輝煌勝利。白起因戰功被封為武安君,與王翦、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曹劌,中國春秋時代魯國人。據《春秋左氏傳》記載,長勺之戰爆發前,曹劌進見魯庄公,詢問魯庄公決定迎戰的根據。在同意了魯庄公提出的部份理據後,他獲批准隨行督戰,並帶領魯國軍隊擊敗來犯的齊國軍隊。

鬼穀子,中國歷史上戰國時代的顯赫人物,是「諸子百家」之一,縱橫家的鼻祖,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他原名王詡,自號鬼谷,民間稱為王禪老祖。「鬼谷」之名,由其出生地或隱居地(今河南登封縣內的歸谷山)而得,因「鬼」、「歸」二字同音相近,一音之傳,兼之「鬼」字更富傳奇色彩,故將「歸谷」習稱為「鬼谷」。

廉頗(生卒年不詳),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他曾在對齊國、魏國的戰爭中取得勝利。長平之戰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禦了秦國軍隊。長平之戰後,又擊退了燕國的入侵,斬殺燕國的栗腹,並令對方割地求和。晚年時,因不得志,他先後投奔魏國和楚國,去世後葬於壽春(今安徽壽縣境內)。他和趙國上卿藺相如之間曾發生過「負荊請罪」的故事,傳為美談;史書記載廉頗食量驚人,年老時每頓飯還能吃一斗米,十斤肉,因此宋朝大詞人辛棄疾說「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李信,戰國時代秦國將軍,助秦王政消滅六國。為漢飛將軍李廣的五世始祖

龐涓,戰國時魏將,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孫龐鬥智故事的主角之一。相傳與孫臏同拜於隱士鬼穀子門下,因嫉妒孫臏的才能,恐其賢於己,因而設計砍斷他雙腿的膝蓋骨。後魏、齊交戰,孫臏困龐涓於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涓智窮,大嘆「遂叫豎子成名」,自刎而死,史稱馬陵之戰。

庄蹻,一作莊豪,戰國時楚國人,楚莊王之苗裔,在他生平當中有兩件大事,一是反楚起事,二是入滇。

司馬錯,秦惠王時期將領,學屬縱橫家。曾跟張儀有過爭論,主張先伐蜀再伐韓。前316年從石牛道上縱橫千里,滅掉蜀國。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秋,司馬錯率隴西兵二十萬人南下東攻楚國,迫楚獻出漢北及上庸地(今湖北西北部)。

司馬穰苴(生卒年代不清),本姓田。春秋時代齊國的將軍,大夫。軍事家、軍事理論家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在秦國執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

孫臏(?-前316年),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本名不傳,(另有一說:其本名孫賓)因其受過臏刑(剔去膝蓋骨),故名孫臏,生於戰國時期的齊國阿鄄之間(今山東省的陽谷縣阿城鎮,鄄城縣北一帶)。曾傳說他是孫武的後人,但後來此說已被推翻。戰國時期曾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幫助齊國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

Ⅳ 國內外、本地名人、先賢的著名家訓

1.《朱子家訓》

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為主的啟蒙教材。《朱子家訓》僅525字,精闢地闡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許多內容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特點,比如尊敬師長,勤儉持家,鄰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

《治家格言》(又稱《朱子家訓》、《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全文524字,文字通俗易懂,內容簡明賅備 ,對仗工整,朗朗上口,問世以來,不脛而走,成為有清一代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經典家訓。

其中一些警句,如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 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義。

《朱子家訓》以「修身」、「齊家」為宗旨,集儒家做人處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義博大精深。《朱子家訓》通篇意在勸人要勤儉持家安分守己。講中國幾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達出來,可以口頭傳訓,

也可以寫成對聯條幅掛在大門、廳堂和居室,作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銘,因此,很為官宦、士紳和書香門第樂道,自問世以來流傳甚廣,被歷代士大夫尊為「治家之經」,清至民國年間一度成為童蒙必讀課本之一。

2.《顏氏家訓》

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作者顏之推,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

該書成書於隋文帝滅陳國以後,隋煬帝即位之前(約公元6世紀末)。是顏之推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

分別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後娶第四、治家第五、風操第六、慕賢第七、勉學第八、文章第九、名實第十、涉務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誡兵第十四、養心第十五、歸心第十六、書證第十七、音辭第十八、雜藝第十九、終制第二十。

作為傳統社會的典範教材,《顏氏家訓》直接開後世「家訓」的先河,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理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顏之推並無赫赫之功,也未列顯官之位,卻因一部《顏氏家訓》而享千秋盛名,由此可見其家訓的影響深遠。

被陳振孫譽為「古今家訓之祖」的《顏氏家訓》,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這不僅表現在該書「質而明,詳而要,平而不詭」的文章風格上,以及「兼論字畫音訓,並考正典故,品第文藝」的內容方面,而且還表現在該書「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的現世精神上。

因此,歷代學者對該書推崇備至,視之為垂訓子孫以及家庭教育的典範。縱觀歷史,顏氏子孫在操守與才學方面都有驚世表現,光以唐朝而言,像註解《漢書》的顏師古,書法為世楷模、籠罩千年的顏真卿,凜然大節震爍千古、以身殉國的顏杲卿等人,

都令人對顏家有不同凡響的深刻印象,更足證其祖所立家訓之效用彰著。即使到了宋元兩朝,顏氏族人也仍然入仕不斷,尤其令以後明清兩代的人欽羨不已。

3.《了凡四訓》

是古代著名勸善書,作者是明朝著名官員、思想家袁黃。《了凡四訓》 又名《命自我立》, 是一本種德立命、修身治世類教育書籍。書成於公元1602年,全文通過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分四個部分來講解如何改變命運。

作者為明代袁黃,字坤儀,後改名了凡,其以親身經歷,講述了改變命運的過程。原本為教訓自己的兒子,故取名《訓子文》;其後為啟迪世人,遂改今名。

(4)因名人著名擴展閱讀

其他家訓

《誡子訓》諸葛亮

原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君子的品行,一安靜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以節儉努力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淡寡慾就不能顯現出自己的志向,不寧靜安穩就不能達到遠大的目標。學習必須靜下心來,才幹必須學習才能增長。不學習就不能有廣博的才幹,沒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學業。

怠慢便不能振奮精神,冒險急噪便不能治理品性。年華隨時間流逝,意志隨歲月消磨,於是枝枯葉落,大多不能對社會有所作為。等到悲涼地守著貧窮的小屋時,後悔又怎麼來的及呢?

Ⅳ 中國十大名人

中國10大名人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的派創始人。

2、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始皇帝。後人稱之為「千古一帝」。

3、成吉思汗
即成吉思汗(hán)(Ghinggis Khan),孛兒只斤氏,名鐵木真。蒙古族,也是蒙古歷史上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

4、毛澤東
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湖南湘潭人。

5、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死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山東鄒城人,漢族。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鄒氏。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6、隋文帝
隋文帝結束了自東漢末年到隋統一前近400年的分裂割據狀態,實現了自秦漢以來的又一次統一,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經濟發展,使隋代獲得了「國計之富者莫如隋」的贊譽,為我國封建社會隋唐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7、老子
老子(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二十五日卯時誕生),姓李名耳,字聃(dān),漢族,楚國苦縣(今安徽渦陽,一說河南鹿邑厲鄉曲仁里)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8、 岳飛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 ,民族英雄[1]、軍事家、抗金名將,漢族人。岳飛作為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報國的精神深受中國各族人民的敬佩。其率領的軍隊被稱為「岳家軍」,金人流傳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名句,表示對「岳家軍」的最高贊譽。

9、祖沖之
祖沖之(ZǔChōngzhī ,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國傑出的數學家。

10、蔡倫
蔡倫(?—121)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和帝時,蔡倫入宮做皇帝的侍從,後來升任「尚方令」,負責管理皇室工場,監造各種器械。

Ⅵ 山水名勝因名人名著著名而聞名的下聯是什麼

上聯:山水名勝因名人名著著名而聞名
下聯:風景古跡自古風古典典古則作古

Ⅶ 求關於"因小錯釀成大禍"的事例,要著名的,最好是歷史名人

《項羽鴻門宴不殺劉邦而失天下》

項羽大破秦軍後,聽說劉邦已出咸陽,非常惱火,就攻破函谷關,直抵新豐鴻門。這時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暗中派人告訴項羽說劉邦想在關中稱王。項羽聽了,更加惱怒,決定第二天發兵攻打劉邦。張良向劉邦分析,不宜和項羽硬拼,劉邦只得退出咸陽,回師霸上,更知道自己軍力不及於項羽四十萬大軍,劉邦更把在咸陽所得一切,原封不動地送到項羽營中,更說願讓項羽稱關中王。

范增已覺出劉邦必成大器,便命項羽設下「鴻門夜宴」,一心誅除劉邦,但此事為項伯知悉,項伯顧念和張良故人之情,向劉邦大軍報訊。劉邦知道這鴻門宴是去不得的凶險之地,但張良卻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條,赴會也許能有生機,劉邦無奈只得應約前往。

鴻門宴當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羅地網,定要把劉邦人頭留下,誰知劉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項羽之怨恨,范增便再命「項庄舞劍,意在沛公」,一心要在席中把劉邦刺死,可是還是被項伯和樊噲給劉邦解了圍,劉邦終於更借往如廁而逃遁而去。回到軍中後立即將曹無傷誅殺。項羽鴻門宴上不殺劉邦,因此失去天下、最終國破身亡。

(7)因名人著名擴展閱讀:

看似小而嚴重的危險是需要被重視的。千里之堤毀於蟻穴,也是同樣道理。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有預兆的,只是每人對預兆的覺知程度不同。再大的災難也都是從小處而開始的,就看是否對小處有警惕。

一個人的腐化變質、違法,都是從小的生活問題、吃喝問題、違反八項規定開始的。通過加強巡視工作,嚴明黨的紀律,使紀律不流於形式,防止紀律變成一個很松、很軟的東西,真正強化剛性約束。

Ⅷ 戰國的著名名人有哪些

【墨子】春秋戰國之際思想家、政治家(約前468—前376)。墨家學派創始人。名翟,宋國人,一說魯國人。宋昭公時曾為宋國大夫。出身貧賤,生活儉朴。早年曾習儒術,後另立新說,成為儒學的主要反對派。率徒奔波於齊、魯、宋、楚、衛、魏國之間,多次制止戰爭。提出「兼相愛,交相利」之說,主張發展生產,限制消費;強調節用、節葬,非樂,非攻;主張尚賢、尚同,反對世襲特權。認為天有意志,為宇宙之主宰;又提出「非命」之說,認為夭壽、安危、治亂不在於天命,而在於人力,主張以強力改變生活境遇。提出「三表」法,以檢證言論之是非,又有「取名」、「察類」、「明故」之論,奠立了中國邏輯學的基礎。其學說在戰國時期與儒學並稱「顯學」,影響頗廣;學派中帶有宗教迷信色彩。其思想體現於《墨子》一書。

【魏文侯】(?—396)戰國時魏國的建立者(前445—前396)。名斯(一作都)。在位期間,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賢者為師,任用李悝為相,吳起為將,西門豹為鄴(今河北臨漳西南)令。興修水利,獎勵耕戰,進行封建制的改革。又取秦河西(今黃河與北洛水間),滅中山國,使魏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

【齊宣王】(?—前301)戰國時齊國國君(前319—前301)。田氏,名辟疆。公元前314年乘燕內亂,派兵攻佔燕國,後因齊軍殘暴,被燕國人民趕出。又繼其父威王置稷下學宮,廣招學者講學。

【秦孝公】(前381—前338)戰國時秦國國君(前361—前338)。名渠梁。在位時,廣招人才,命群臣獻富國強兵之策,任用商鞅變法。前350年遷國都至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進一步進行變法。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楚懷王】(?—前296)戰國時楚國國君(前328—前299)。名熊槐。曾被山東六國推為縱約長。又乘越內亂,攻滅越國,設郡江東。但他排斥改革派,誤信秦說客張儀,毀壞齊、楚聯盟;先後敗於秦、齊,失去漢中等地。前299年入秦被扣,死於秦。

【趙武靈王】(?—前295)戰國時趙國國君(前325—前299)。名雍。公元前302年進行軍事改革,建立強大騎兵,改穿胡服(北方少數族服裝),便於騎射。先後滅中山,破林胡、樓煩,國勢強盛。公元前299年傳位於王子何,自稱主父。後因內訌,被李兌困死於沙丘宮。

【燕昭王】(?—前279)戰國時燕國君(前311—前279)。名職,燕王噲之庶子(一說為流亡在韓的公子職。值燕國內亂,燕王噲被殺。他被趙國遣樂池護送回國即位)。他即位於齊國破燕之後,為恢復國家安定,故銳意改革政治,招徠人才,燕國得以富強。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他聯合秦、楚、燕、韓、趙等攻破齊國,佔領齊國70餘城。

【燕太子丹】(?—前226)戰國末年燕王喜的太子。名丹。曾在秦國為人質,後逃歸。當時秦已攻滅韓、趙等國,次將及燕。他陰謀以暗殺秦王政來阻擋秦國的兼並之勢。於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年)派荊軻入秦行刺,未遂。次年秦軍攻破燕國,他逃奔遼東,被燕王喜斬首獻給秦國。

【跖】春秋戰國之際人民起義領袖。名跖,一作蹠,又稱盜跖。

【李悝】(約前455—前395)又作「李克」。戰國初年政治家、法家。曾任魏文侯相,實行變法。主張「食有勞而祿有功」、「賞有賢」、「罰必當」,廢除貴族特權;推行「盡地力」政策,統一分配土地,鼓勵農業生產;確立封建法制,使魏富強。所著《法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較完整的法典。

【西門豹】戰國魏文候時鄴(今河北臨漳西南)令。曾破除「河伯娶婦」陋俗,開鑿水渠十二條,引漳水灌田,促使生產發展。

【吳起】(?—前381)戰國時兵家。衛左氏(今山東曹縣北)人。先後在魯、魏為將,善用兵,以功擢為魏西河守。文候死,遭陷害,投楚,旋任令尹,輔助楚悼王變法。打擊舊貴族,裁汰冗官,整頓機構。選賢能,明法令。促進了楚國富強。悼王死,他被貴族殺害。變法失敗。

【商鞅】(約前390—前338)戰國時政治家。衛國人。公孫氏,名鞅。又稱衛鞅。本為魏相公叔痤家臣,應召入秦,向孝公獻富強之術,被重用。前356年任左庶長,旋以軍功晉升大良造。主持變法達20年。前350年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第二次變法。廢井田制,推行農戰政策;制定新畝制和度量衡;改革區劃,加強中央集權,加強武備,秦國因此富強。後敗魏,俘公子印,被封於商(今陝西商縣東南),號商君。孝公死,被舊貴族誣陷,車裂而死。有《商君書》傳世。

【孫臏】戰國時期齊國人。孫武的後代。早年曾與龐涓同學兵法,龐涓被任為魏惠王將軍後,忌其才能,派使者騙到魏國,編織罪名,處以臏刑(去膝蓋骨),因此稱作孫臏。後被齊威王任為軍師,攻魏救韓,指揮了著名的桂陵、馬陵大戰。著有《孫臏兵法》,為中國古代著名的兵書。

【龐涓】戰國時魏將。早年與孫臏同師學兵法。公元前354年率魏軍圍趙都邯鄲,次年齊派兵救趙,齊軍在孫臏策劃下,出兵襲魏大梁,迫使他回兵救援,於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中伏被擒。公元前342年領兵攻韓,次年齊救韓,採用孫臏逐日減灶之策,誘使他日夜追擊,在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中伏大敗、太子申被俘,涓自殺。

【公孫衍】戰國縱橫家。魏國陰晉(今陝西華陰東)人。號犀首。曾入秦為大良造。後為魏將,首倡合縱抗秦。公元前323年發起燕、趙、韓、魏、中山「五國相王」。公元前319年任魏相。

【蘇秦】(?—前284)戰國策士,縱橫家。字季子,東周洛陽人。自公元前334年始,他以合縱策先後游說燕、趙、韓、魏、齊、楚六國並力抗秦,獲得成功。他任縱約長,掛六國相印,還被趙封為武安君。合縱策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秦國吞並六國的計劃,以後縱約為秦國所破壞。不久齊宣王因燕喪伐燕,他向燕昭王進策,被派入齊行反間計。後為嫉恨他的齊國大夫刺殺。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戰國縱橫家書》有其書信和游說辭十六章。

【張儀】(?—前310)戰國策士,縱橫家。魏國貴族後裔。公元前328年任秦相,封武信君。迫使魏獻上郡,助秦惠文君稱秦王,以連橫策游說各國,破壞合縱之約。謀劃瓦解齊楚聯盟,奪楚地漢中。武王即位,入為魏相,旋卒。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受業於子思門人。周遊齊、宋、滕、薛、魏等國,做過齊宣王客卿,後不見用,退而著述以終。推崇周制,以繼承孔學為志,將其「仁」學發展為「仁政」說。主張省刑薄稅,制民恆產。拒楊、墨之學,倡王道政治,以土地、政事、人民為政之三寶,肯定「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不仁不義不可為君,不可誅之。提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認為人有良知良能,只需發揮仁、義、禮、智四大善端,便可以「知天」。又提出不動心、求放心,存夜氣、養浩然之氣的精神修養途徑。另闡述倫理學與認識論相統一的天人合一之論。闡發子思之學,繼承孔子之說,成思孟學派,為孔學正宗,有「亞聖」之譽。著作有《孟子》十一篇。

【莊子】(約前369—前286)戰國時哲學家,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曾做過蒙地方的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與惠施友善。家貧,曾借粟於人。相傳楚威王聘為楚相,堅辭不就。繼承發揮老子思想,以「道」為世界的本原,認為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無為無形,可得而不可見。又以為萬物無時不變化推移,原因在於其內部有兩種力量互相作用。但又認為,事物之間本質上無差別。要求人們安時處順,逍遙自得,順應世俗,隨遇而安。為文汪洋恣肆,想像豐富,善用寓言,富有濃厚的文學氣息和浪漫主義色彩,頗有藝術價值。著作有《莊子》(其中外、雜篇為其後學所作)。

【屈原】(約前340—約前278)中國最早的詩人。名平,字原。又自稱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楚人,故里傳為今湖北秭歸縣。是與楚王同姓的貴族。初輔佐懷王,歷任左徒、三閭大夫。力主彰明法度,舉賢授能,聯齊抗秦。在同保守貴族子蘭、靳尚等人的斗爭中,遭逸去職。頃襄王時被放逐,長期流浪在沅湘流域,因而接近人民,對黑暗現實日益不滿。秦兵攻破楚都郢之後,痛感無力挽救祖國的危亡,政治理想不能實現,於是投汩羅江自殺。其代表作《離騷》,強烈地表達了進步的政治思想,憤世嫉俗的高潔品格,熱愛祖國和人民的熾熱感情和獻身精神。此後,騷體便成為一個新的詩歌樣式。

【石申】(約前4世紀)戰國時魏國人。天文學家。著有《天文》8卷,西漢後被尊稱為《石氏星經》。其中有關121顆恆星的赤道坐標位置的記載,公認是現已知世界最早的星表。為後人進行許多天體測量奠定了基礎。

【甘德】戰國中期天文學家。楚國人,一說齊國人。與石申測定記錄黃道附近的恆星位置,為世界上最早的恆星表。據傳他測定恆星118座,511個。著有《天文星占》八卷(佚)。後人將其與石申的《天文》合為《甘石星經》。

【扁鵲】(約前407—前310)戰國時醫葯學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人。反對巫術治病,有豐富醫療知識,曾遊走各地行醫,擅長各科。《史記》、《戰國策》里載有他的傳記和病案,並推崇他為脈學創始人。

【白起】(?—前257)又稱「公孫起」。戰國時秦國名將。郿(今陝西眉縣)人。昭王時官至大良造,屢戰獲勝。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年)攻克楚都郢,因功封武安君。長平之戰中采誘敵深入、分割包圍、切斷趙後路之策大敗趙軍,殺趙括,坑殺其俘虜40餘萬。後為相國范睢逼迫自殺。

【趙括】(?—前260)戰國時趙將。馬服君趙奢之子,故稱馬服子。一味紙上談兵,實際不會指揮作戰。趙孝成王六年(前260年),趙中秦反間計,用他代廉頗指揮長平之戰。大舉出擊,被秦將白起圍困,中箭死。趙軍戰俘40餘萬盡被坑殺。

【孟嘗君】戰國時齊國貴族,四公子之一。名田文。因封於薛(今山東滕縣東南),又稱薛公,號孟嘗君。門下有食客數千。秦昭王時曾入為秦相,不久逃歸,後為齊湣王相國。曾聯合韓、魏擊敗楚、秦。齊湣王七年】(前294年)因貴族田甲叛亂事,為湣王所疑,謝病歸薛,不久出奔至魏,任相國。曾西合秦、趙與燕共伐破齊。齊襄王立,孟嘗君遂保持中立,不久復與莫聯合相親。死後諸子爭立,領地薛為齊、魏共同攻滅。

【田文】即孟嘗君。

【庄蹻】1、楚懷王時人民起義領袖。一名企足。後世常以蹻與跖並稱。2、又作莊豪。戰國楚將。楚頃襄王時入滇,後據以稱王,號庄王。一說即楚莊王後裔。
【李冰】戰國末水利家,四川人。秦昭王時任蜀郡守。公元前256—前251年主持修建都江堰,並在四川興建許多水利工程。

【信陵君】(?—前243)戰國時魏國貴族。戰國四公子之一,安釐王之弟。名魏無忌,號信陵君。有食客3千,魏王忌其賢能不以國政任之。魏安釐王二十年(前257年),秦圍趙都邯鄲,他竊得兵符,殺將軍晉鄙,奪得兵權,率兵救趙,大敗秦軍。居趙國10年後,回魏國上大將軍,聯合5國擊退秦將蒙驁的進攻。有《魏公子兵法》,今佚。

【魏無忌】即「信陵君」。

【平原君】(?—前251)戰國趙國貴族,戰國四公子之一。惠文王之弟,名趙勝,號平原君。任趙相。有食客數千人。趙孝成王七年(前259年),秦軍圍趙都邯鄲(今屬河北),他遣食客毛遂游說楚王合縱,散家產以資堅守。後求得魏、楚救援,終敗秦兵。

【趙勝】即「平原君」。

【范睢】(?—前255)或作「范且」。字叔,戰國時魏國人,以善辯知名。曾化名張祿,因秦謁者王稽所薦得入秦為客卿。他以遠交近攻,伐魏收韓之策說動秦昭王,並於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年),勸說其廢掉擅權的宣太後,驅逐太後母弟相國穰侯魏冉等,以加強集權。被任為相國,封應(今河南寶豐西南)侯。他執政期間,曾縱反間計於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破趙軍。但因忌妒白起戰功,迫其自殺。後因所善鄭安平兵敗降趙,王稽也被殺,懼而謝病歸相印,不久即死去。

【春申君】(?—前238)戰國時楚國貴族,戰國四公子之一。名黃歇,號春申君。楚考烈王時任令尹,封地淮北12縣,後改封於吳(今江蘇蘇州)。門下有食客3千。曾派兵馬聯合魏軍救趙攻秦,後又滅魯。考烈王死後,內訌中被舍人刺殺。

【黃歇】即「春申君」。

【廉頗】戰國時趙國名將。趙惠文王時位居上卿,屢敗齊、魏等國。長平之戰中堅守3年,後因趙孝成王中秦反間計,改以趙括代之,致敗。趙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他擊敗燕軍,任相國,封信平君。趙悼襄王時不得志,奔居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老死於楚。

【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趙惠文王時,秦強索趙「和氏璧」。他受命攜璧入秦,當廷陳詞力爭,終完璧歸趙。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隨趙王赴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因善於應對,使趙王免遭屈辱,擢為上卿。對趙相廉頗能一再容忍謙讓,使其感悟,成為知交。

【荀子】(約前313—前238)戰國末思想家、教育家。名況,號卿,趙國人。曾游學於齊,三任稷下學宮「祭酒」。批判地總結諸子學說,於儒學中推崇孔學而指斥思孟學派。政治上主張禮法兼用,王霸並行。批駁天命觀念,否認鬼神迷信之說。提出天人之分觀點,論證闡述「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但又認為天地運行「始則終,終則始,若環之無端也」。以為人之性「好利」、「疾惡」、「好聲色」,若任其發展,必將在社會上產生暴亂。主張禮義教化,強調正名思想。認為「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注意對感性經驗進行辨別驗證。經濟上主張開源節流,強本節用,發展農業生產,抑制商賈事業。著作存《荀子》。

【韓非】戰國末思想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出身韓國貴族。曾上書韓王變法,不用,乃發奮著書。創立了以法為本,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體系。其著作收集在《韓非子》中。哲學上提出「道」與「理」相區別,主張循名實而定是非,以參驗言辭。注重對立面關系的研究,首次制定「矛盾」范疇,概括事物之對立關系。分歷史為「上古」、「中古」、「近古」、「當今」諸階段,提出歷史進化觀點,並以「人民眾而貨財寡」說明社會動亂的原因。

【呂不韋】(?—前235)戰國末政治家、思想家。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原為巨商,在趙都邯鄲遇秦「質子」素公子異人(後名子楚),以為「奇貨可居」,游說華陽夫人,使立其為秦太子。子楚(即庄襄王)繼位後。任其為相,封文信侯。秦王政初繼位,稱其為「仲父」,仍掌政權。封邑有藍田12縣、洛陽10萬戶及燕所獻河間(今河北獻縣東南)10城。執政時先後攻取周、趙、魏地,建三川、太原、東郡。有賓客3干,家僮萬人。命門下匯合先秦各派學說,編成《呂氏春秋》,「兼儒、墨,合名、法」,故稱雜家。秦王政親政後,免職,旋被遷往蜀郡,憂懼自殺。

【鄭國】戰國末水利家。韓國人。受韓命赴秦,企圖以興修水利消耗秦國力,阻止其吞並別國。其謀為秦所識破,但仍以他主持開鑿鄭國渠。此渠西引涇水,東注洛河,長達300餘里,修好後溉田4萬余頃。遂使「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

【荊軻】(?—前227)戰國末期刺客。衛國人。游歷燕國,被太子丹尊為上卿,派他去行刺秦王政。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他攜秦逃將樊於期頭顱和夾有匕首的督亢(今河北易縣、涿縣、固安一帶)地圖。獻於秦。圖窮而匕首現。即執以刺殺秦。不中,反被殺死。

Ⅸ 唐代著名名人 有哪些

趙公長孫無忌第一。

李世民長孫皇後之兄,自幼與李世民友善,李淵太原起兵後投*李世民。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尤其在玄武門之變中起主謀作用。終身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評價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後,受遺命輔佐唐高宗。因反對唐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後而失寵,後來被誣陷謀反,自殺。

趙郡王李孝恭第二。

其父為李淵堂弟,李淵起兵後,他負責經略巴蜀。得李靖之助,滅蕭銑、輔公佑,長江以南均受其統領,戰功幾可與李世民分庭抗禮。李世民登基後,退出權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娛。貞觀十四年,暴病身亡。

萊公杜如晦第三。

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淵攻克長安時投*李世民,得房玄齡推薦而受李世民重用,為十八學士之首。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主謀。貞觀年間與房玄齡共掌朝政,但於貞觀四年病故,年僅四十六歲。其死深為李世民痛惜,死後極盡哀榮。

鄭公魏徵第四。

原為李密謀士,後隨李密降唐,為唐朝招降李世績。竇建德進攻河北時被俘,竇滅亡後重回唐朝,隸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門之變後,歸順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無不言,以進諫著稱。終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評價說貞觀之前輔佐之功以房玄齡第一,貞觀之後以魏徵第一。貞觀十六年病故。

梁公房玄齡第五。

李世民主要幕僚,善於謀略。李淵起兵後派李世民進攻渭北,受溫彥博推薦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主謀。李世民登基後論功行賞,被比為漢之蕭何。貞觀年間負責行政,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麗時被委以留守重任。貞觀二十三年病故。

申公高士廉第六。

李世民長孫後、長孫無忌的親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實際由高士廉撫養。高對李世民極為器重,以至主動將長孫後許配給李世民。因得罪楊廣,被發配嶺南,隨後中原大亂,被隔絕在外,直到李靖滅蕭銑南巡時才得以回歸。其人善行政、文學,為李世民心腹,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

鄂公尉遲敬德第七。

原為劉武周部將,劉武周滅亡後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眾將信任,幾乎被處死,但李世民堅持起用他。唐鄭決戰時有單騎救主之功,得以穩固地位,此後以勇將身份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角色,親手殺死齊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淵下旨立李世民為太子,擁立之功第一。突厥傾國進犯時以騎兵迎擊取勝,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礎。天下安定後無用武之地,晚年閉門不出,最終得享天年。

衛公李靖第八。

是「使功不如使過」的典型,曾試圖揭發李淵謀反,因此幾乎被李淵處死,幸而為李世民所救。後來戴罪立功,協助李孝恭經營巴蜀、滅蕭銑、輔公佑,被李淵評價為「蕭、輔之膏肓」。拒絕李世民的拉攏,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負責抵禦突厥,成功地消滅突厥政權,戰功無人可及。後來又掛帥出征,消滅吐谷渾勢力。因軍事能力過高遭人疑忌,屢次被誣告謀反,為免嫌疑,主動退休閉門不出,直到老死。

宋公蕭禹第九。

隋煬帝蕭後之弟,以外戚為隋煬帝重臣。因反對出征高麗,被貶為河池郡守,到任後受薛舉進攻,奮力抵禦。李淵起兵後,歸附唐朝,善行政,終生為李淵重用。李世民即位後,因與房玄齡、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從不「改過自新」。後來李世民評價其為「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

褒公段志玄第十。

李淵在太原時的舊部,首義功臣。參加李唐歷次重要戰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爭時,拒絕建成、元吉的拉攏,忠於李世民,並參加了玄武門之變。其人治軍嚴謹,李世民評價為「周亞夫無以加焉」。貞觀十六年病故。

夔公劉弘基第十一。

游俠,隋煬帝征高麗時,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淵。太原起兵時,與長孫順德一同負責招募勇士,有大功。進攻長安途中於霍邑之戰陣斬隋主將宋老生,攻克長安後被評為戰功第一。進攻薛舉時在淺水原大敗,力盡被擒,李世民滅薛氏後獲救。又在劉武周進攻太原時戰敗被俘,僥幸自己逃回,隨後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殲滅宋金剛。因唐朝與突厥關系惡化,常年駐守北邊抵禦突厥。貞觀年間曾隨李世民征高麗。唐高宗時病故。

蔣公屈突通第十二。

原為隋朝大將,歷仕楊堅、楊廣,戰功赫赫。楊廣南巡江都,委以鎮守都城長安的重任。李淵起兵後進攻長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戰,力盡後自殺未遂,最終投降李淵,被封為兵部尚書。後參與唐朝歷次重大軍事行動,尤其滅王世充被評為戰功第一。後被委派鎮守洛陽,於貞觀元年病故。

鄖公殷開山第十三。

李淵舊部,太原起兵時投奔李淵,參與進攻長安。進攻薛舉時,在淺水原大敗,與劉文靜一同被追究責任,貶為庶民。後隨李世民滅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在進攻劉黑達時,得病身亡,是凌煙閣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個。

譙公柴紹第十四。

李淵之婿,娶平陽公主。李淵起兵時身在長安,僥幸逃脫追捕前往太原。參與攻克長安、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重要戰役。貞觀年間作為主將消滅最後一位反王梁師都。貞觀十二年病故。

邳公長孫順德第十五。

李世民長孫後之叔,外戚。隋煬帝出兵高麗時,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淵,與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時,與劉弘基一同負責招募勇士,有大功。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此後功勞不顯。玄武門之變充當打手角色。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污被彈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貶官而已,病故。

鄖公張亮第十六。

原為李密部下,隸屬李世績,隨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齡、李世績推薦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爭時,派其到洛陽招募私黨,被元吉告發而下獄,張拒不招供掩護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貞觀年間,因善於行政而頗得信任,又揭發侯君集謀反、隨征高麗而立功。但其後因好巫術而逐漸名聲敗壞,貞觀二十年被告謀反,受誅。

陳公侯君集第十七。

李世民心腹,常年擔任其幕僚。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人。貞觀年間,擔任李靖副將擊敗吐谷渾,又任主將擊滅高昌。回朝後因私吞高昌戰利品而被彈劾,為此懷恨在心。李世民諸子爭當太子的斗爭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圖謀殺李世民擁立承乾,事瀉被殺。

郯公張公謹第十八。

原為王世充部下,後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薦進入李世民幕府。因參與玄武門之變的謀劃而得到賞識,又在事變時充當主要打手,功勞很大。李世民登基後,以其為李靖副將抵禦突厥,協助李靖滅亡突厥。次年病故,僅三十九歲。

盧公程知節第十九。

本名程咬金,原為瓦崗軍勇將,李密失敗後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秦叔寶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時出征賀魯,屠殺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後病故。

永興公虞世南第二十。

隋朝*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學著稱。宇文化及江都兵變後被裹脅北返,宇文被滅後歸竇建德,竇死後入李世民幕府。此後盡心輔佐李世民,被評價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貞觀十二年病故。

渝公劉政會第二十一。

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的老部下,隨李淵起兵,首義功臣。此後負責留守太原,劉武周進攻時被俘。忠心不屈,還找機會打探劉武周軍情秘報李淵。劉武周滅亡後獲救。曾擔任刑部尚書,貞觀九年病故。

莒公唐儉第二十二。

唐家與李家均為北齊大臣,有世交之誼,唐儉亦與李淵為友。參與李淵太原起兵的策劃,為首義功臣。最大功勞是揭發獨孤懷恩謀反,被特賜免死罪一次。貞觀初年負責與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謀害」,竟奇跡般逃生。後來任民部尚書,因怠於政事貶官。唐高宗年間病故。

英公李世績第二十三。

原為瓦崗軍大將,少年從翟讓起兵,翟死後跟隨李密。李密降唐後成為獨立勢力,但仍堅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淵稱為「純臣」。遭竇建德進攻後,因父親被竇擒為人質不得已投降。密謀暗殺竇重歸唐朝,但未能成功,僥幸逃走。隨李世民滅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達,又擔任主將滅徐圓朗,隨李孝恭滅輔公佑。拒絕李世民的拉攏,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與李靖一起滅亡突厥,此後十六年負責唐朝北邊防禦,多次擊敗薛延陀勢力,又隨李世民進攻高麗。李世民死後輔佐唐高宗,被委以軍事,擔任主將再次出征高麗,終於將高麗滅亡。唐高宗重畫其形象於凌煙閣。滅高麗後次年病勢。

胡公秦叔寶第二十四。

本為張須陀部下勇將,張死後歸裴仁基部下,又隨裴投降李密,為瓦崗軍大將。在李密與宇文化及童山之戰中立下大功。李密失敗後投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程知節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每戰必沖鋒在先。玄武門之變的主要打手。後因歷次作戰負傷太多而疾病纏身,貞觀十二年病故。

1、唐朝著名詩人:
張九齡:韶州曲江人(今廣東韶關北)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隋末遷居中亞的碎葉城
杜甫:河南鞏縣人
王維:祖籍太原(山西)
孟浩然:襄陽人(湖北)
王昌齡:京兆人(陝西)
丘為:嘉興人(浙江)
綦毋潛:虔州人(今江西贛州)。
常健:不詳
岑參:荊州江陵人(湖北)
元結:河南魯山人
韋應物:京兆長安人(陝西)
柳宗元:河東人(今山西省)
孟郊:湖州武康人(今浙江省吳興縣)
陳子昂:射洪人(四川)
李頎:東川(四川)
白居易:陝西渭南人
高適:滄州(河北景縣)
王勃:絳州(山西河津)
駱賓王:義烏人(浙江)
杜審言:祖籍襄陽,父遷居洛陽鞏縣
沈佺期:相州內黃人(河南)
祖詠:洛陽人(河南)
宋之問:汾州人(今山西隰縣)
王灣:洛陽人(河南)
劉長卿:河間人(今河北獻縣東南)
錢起:吳興人(今浙江湖州)
戴叔倫:潤州金壇人(今江蘇常州)
盧綸:祖籍范陽,後徒家蒲州(今山西)
李益:隴西人(今甘肅臨洮南)
司空曙:廣平人(今河北)
劉禹錫:洛陽人(河南)
杜牧:京兆萬年人(陝西)
許渾:祖籍安陸(今湖北安陸北)
李商隱:懷州河內人(今河南沁陽)
溫庭筠:太原祁人(山西)
馬戴:曲陽人(今河南保定)
張喬:池州人(今安徽貴池)
崔顥:河南開封
杜荀鶴:池州(安徽)
韋庄:京兆杜陵人(陝西)
皎然:吳興人(浙江)
崔曙:宋州人(今河南商丘)
皇甫冉:潤州丹陽人(江蘇)
元稹:洛陽人(河南)
秦韜玉:京兆人(陝西)
裴迪:關中(陝西)
王之渙:原籍晉陽(山西)
李端:趙州人(河南趙縣)
王建:潁川人(河南許昌)
張祜:南陽人(河南南陽)
賈島:范陽人(河南北部)
金昌緒:餘杭人(浙江杭州)
賀知章:會稽(浙江蕭山)
張旭:吳人(江蘇南或浙江北)
王翰:並州人(山西太原)
張繼:襄州人(湖北)
劉方平:河南人
柳中庸:河東人 (山西省)
顧況:海鹽人(浙江)
朱慶餘:越州(江蘇紹興)
鄭畋河南人
陳陶:祖藉嶺南(廣東)
張泌:淮南人(今安徽)

2、唐代的書法家
歐陽詢: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
虞世南:越州餘姚(今浙江)人
褚遂良:杭州錢塘人
薛稷: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人
李邕:楊州江都人
顏真卿:琅邪臨沂(山東臨沂)人
徐浩:越州(今浙江紹興)人
柳公權: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
張旭:唐吳郡(江蘇蘇州)人
懷素:長沙人
鍾紹京: 唐虔州贛(今江西贛州)人
孫過庭:吳郡(江蘇蘇州)
陸柬之:吳郡(江蘇蘇州)

3、唐代畫家
閻立德、閻立本兄弟:雍州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尉遲乙僧: (公元7—8世紀初)[唐]於闐(今新疆和田)人
吳道子:陽翟人(今河南禹州)人
周昉:京兆(今陝西西安)人
韓干:京都地區人。生卒年不詳,今陝西西安人
邊鸞:京兆(今西安)人
刁光胤:長安(今西安)人
韋偃:長安(今西安)人
殷季友:長平(今河南西華)人
張萱:京兆(今陝西西安)人
曹霸:亳州人(今安徽亳縣)人
李思訓: 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人
李昭道父子:甘肅天水人
梁令瓚:時蜀(今四川)人
盧鴻:范陽(今河北涿州)人
鄭虔:鄭州滎陽人
張璪:吳郡(蘇州)人
薛稷: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人
王宰:譙郡(今安徽亳縣)人
韓滉:長安(今陝西西安)人
孫位:原籍會稽(今浙江紹興),
張志和:蘭溪人今湖北蘄水縣
顧況:蘇州(治所在今江蘇蘇州市)人
李德裕:真定贊皇(今河北省贊皇縣)人
盧楞伽:長安(今陝西西安)人

4、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長孫無忌:河南洛陽人
李孝恭:陝西
杜如晦:陝西西安
魏徵:河北晉縣
房玄齡:山東淄博
高士廉:河北景縣
尉遲恭:山西朔縣
李靖:陝西
蕭瑀:北京
段志玄:山東臨淄
劉弘基:陝西
屈突通:陝西西安
殷開山:陝西鄂縣
柴紹:山西臨汾
長孫順德:河南人
張亮:鄭州滎陽人
侯君集:陝西旬邑
張公瑾:河北大名
程咬金:山東東阿西南
虞世南:浙江餘姚
劉政會:河南滑縣
唐儉:山西太原
徐茂公:山東東明
秦瓊:山東濟南

5、其他方面的名人(佛、道、醫學、科學、軍事等):
玄奘: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滑國故城)人
慧能: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東)
神會:湖北襄陽人
鑒真:揚州江陽縣
司馬承禎: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
王冰:醫學家,籍貫不詳
李榮:綿州巴西人(今四川綿陽市)。
吳筠:華州華陰(今屬陝西)人
一行:中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本名張遂,魏州昌樂(今河南南樂縣)人。
李淳風:唐代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陝西岐山人
陳藏器(681年-757年):唐代四明(浙江鄞縣)人。
王燾,(670年-755年):郿縣(今陝西省郿縣)人
劉仁軌(602~685):字正則,汴州尉氏(今屬河南)人
蘇定方(592-667):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世,後人通稱為蘇定方。冀州武邑(今河北省武邑縣)人
契苾何力(?~677):鐵勒人
黑齒常之(?~689):百濟人
裴行儉(619~682):字守約,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 人
薛仁貴(614~683):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郭子儀(697~781):華州(今陝西華縣)人
李晟(727~793):洮州臨潭人今甘肅
李愬(773~821):字元直,李晟之子
羅士信(603~622):齊州歷城(今濟南市歷城)人
單雄信(?~621):曹州濟陰人今山東
薛萬均和薛萬徹兄弟常一起行動,所以這里把他們的傳記放在一起。薛家兄弟是敦煌人
南霽雲(712~756):魏州頓丘(今河南清豐縣)人。
李光弼(708~764):唐中葉名將。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人
阿史那社爾(?~655年):唐初名將.又作阿史那社爾汆,突厥人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