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著名墓
『壹』 長沙最好的墓地是哪裡
瀟湘陵園太擁擠了。。。
『貳』 馬王堆漢墓一二三號墓分別是
馬王堆漢墓一號墓是利蒼的夫人辛追。
馬王堆漢墓二號墓是漢初長沙丞相軑侯利蒼。
馬王堆漢墓三號墓是長沙丞相軑侯利蒼的兒子利希。
馬王堆漢墓在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東郊四千米處的瀏陽河旁的馬王堆鄉,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的家族墓地,1972年至1974年先後在長沙市區東郊瀏陽河旁的馬王堆鄉挖掘出土三座漢墓。
馬王堆三座漢墓墓主下葬年代不同,二號墓墓主軑侯利蒼約下葬於呂後二年(公元前186年),三號墓墓主利蒼之子下葬年代是西漢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一號墓墓主利蒼妻下葬年代可能還要略晚一些 。
(2)長沙著名墓擴展閱讀:
馬王堆漢墓出土過程
1951年冬,考古學家夏鼐來到長沙進行考古調查,在長沙東郊五里牌發現了2個相連的土冢,他根據自己淵博的考古學知識判斷是漢代墓葬。195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南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調查了這片土丘,確認此地是大型的漢代墓葬群。
1961年,湖南省政府將其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樹立保護性標志,但並沒有進行發掘。湖南省博物館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發掘了1號墓;1973至1974年初,發掘了2號、3號墓。1973年出版了《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
1971年底,為響應「戰備」動員,位於馬王堆附近的省軍區366醫院決定在馬王堆的兩個小山坡建造地下醫院,施工中經常遇到塌方,用鋼釺進行鑽探時從鑽孔里冒出了嗆人的氣體,有人用火點燃了一道神秘的藍色火焰。被點燃的那神秘的藍色火焰讓人感到恐懼和不解。
最早接到消息的湖南省博物館的侯良馬上意識到,遇到的是一座古代墓葬,在湖南土話里把這樣的墓叫火坑墓。1971年12月30日,有關考古專家向國務院提交報告和申請,希望對馬王堆進行正式的發掘。1972年1月14日,國務院發文批准。
1972年1月,考古隊正式對神秘的墓葬進行了科學挖掘,顯示出這個墓葬南北長20米,東西長17米,屬於大型的古代墓葬。1月16日發掘工作正式開始。此次發掘主要由湖南省博物館負責,長沙市多所大、中學校的學生以及當地駐軍也參與進來。
首先是清理土丘,即墓葬之上的封土堆。先發現的是一個圓形的盜洞,筆直地朝著墓葬的下方插去,一直向下延伸了17米,盜洞消失了。人們挖到了一種粘糊糊的泥土,它的俗名叫白膏泥,常常用來保護墓葬,據說具有很好的封閉性。
在發掘工地上,忽然有工人在白膏泥中挖出了綠色的樹葉,在隨後的發掘中,人們又在填土中陸續發現了翠綠的樹枝和黃綠色的竹筐。這是一個方形的墓,深20米,從上到下逐漸縮小,墓坑的底部擺放著4米多長、1.5米高的槨室,揭開槨板是地下寶庫:
中央是巨大的棺材,四邊的邊廂里填滿了珍寶。就在考古隊員提取文物的時候,在東面的邊箱里發現了一個漆器,打開蓋子後發現下邊是水,漂了一層藕片,是2000多年的藕片。
『叄』 長沙市有古代陵墓嗎
長來沙馬王堆比較有名了。源
馬王堆位於長沙市東郊瀏陽河西岸、長瀏公路北側,距市中心約4公里,屬長沙市芙蓉區馬王堆鄉(原屬東屯渡鄉)。原為河灣平地中隆起的一個大土堆,根據馬王堆2號墓中發現「長沙丞相」、「軑侯之印」和「利倉」3顆印章,參考文獻記載確定該墓墓主即為第一代軟侯利倉,而1, 3號墓分別為利倉的妻、子之墓。可見,馬王堆並非「馬王」之堆,而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軑侯利倉及其家屬的墓地。堆上東西又各突起土冢一個,其間相距20餘米。兩冢頂部平圓,底部相連,形似馬鞍,故也有人稱其為馬鞍堆。
『肆』 長沙公墓
長沙最為出名的公墓就是唐人萬壽園,特別那裡的服務一流,特別是設計團隊非常版出色,有著多權名專業設計師,特別是一位彭姓的設計師,曾經為天津永安公墓的首席設計師,如果你想要去選購,可以站內短我,我可以幫你聯系!
『伍』 湖南被盜的最大的墓是什麼墓
湖南邵陽市某縣在二三年內被盜古墓的面積近全縣2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一是比較嚴重的,還沒發現大型古墓被盜的
出土最大的要數馬王堆
馬王堆漢墓在湖南省博物館院內。1972年至1974年先後在長沙市區東郊瀏陽河旁的馬王堆鄉挖掘出土。一號漢墓出土的女屍,時逾2100多年,形體完整,全身潤澤,部分關節可以活動,軟結蒂組織尚有彈性,幾乎與新鮮屍體相似。它既不同於木乃伊,又不同於屍臘和泥炭鞣屍。是一具特殊類型的屍體,是防腐學上的奇跡,震驚世界,吸引不少學者、遊人觀光。女屍經解剖後,軀體和內臟器官均陳列在一間特殊設計的地下室內。
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對我國的歷史和科學研究均有巨大價值,其出土文物異常珍貴。從三號墓中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經考證,比《黃帝內經》(成書於春秋戰國時代)可能還要早,書中記載了52種疾病,還提到了100多種疾病的名稱,共載方280多個,所用葯物計240多個。這是我國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劑。《五十二病方》的發現,補充了《內經》以前的醫學內容,是一份非常珍貴的醫學遺產。
馬王堆三座漢墓共出土珍貴文物3000多件,絕大多數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種漆器,製作精緻,紋飾華麗,光澤如新。珍貴的是一號墓的大量絲織品,保護完好。品種眾多,有絹、綺、羅、紗、錦等。有一件素紗禪衣,輕若煙霧,薄如蟬翼,該衣長1.28米,且有長袖,重量僅49克,織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奪。出土的帛畫,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描寫當時現實生活的大型作品。還有彩俑、樂器、兵器、印章、帛書等珍品。
一號漢墓的彩繪漆棺,色澤如新,棺面漆繪的流雲漫卷,形態詭譎的動物和神怪,體態生動,活靈活現,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三號墓出土的10多萬字的大批帛書,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獻資料。帛書的內容涉及古代哲學、歷史、和科學技術許多方面。經整理,共有28種書籍,12萬多字。另外還有幾冊圖籍,大部分都是失傳的佚書。二號漢墓出土的地形圖,其繪制技術及其所標示的位置與現代地圖大體近似,先後在美國、日本、波蘭等國展出,評價極高,譽為「驚人的發現」。
馬王堆漢墓遺址位於長沙市東郊,距市中心四公里。因傳為楚王馬殷的墓地,故名馬王堆。三座漢墓中,二號墓的是漢初長沙丞相軑侯利蒼,一號墓是利蒼妻,三號墓是利蒼之子。三座墓中以一號墓規模最大,墓坑南北長19.5米,東西寬大17.8米,深16米。現在一、二號墓坑已經填塞,三號墓坑經過整理加固,保存下來,並新建了大跨度的頂棚,供人們參觀。
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軑侯利倉及其家屬的墓葬。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東郊。長沙為漢長沙國首府臨湘縣所在地。該墓地曾被訛傳為五代十國時楚王馬殷的墓地,故稱馬王堆;又曾被附會為長沙王劉發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雙女」。湖南省博物館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發掘了1號墓。1973至1974年初,發掘了2號、3號墓。1973年出版了《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據《史記》和《漢書》記載,長沙相利倉於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卒。2號墓發現「長沙丞相」、「軑侯之印」和「利倉」 3顆印章,表明該墓的墓主即第一代軑侯利倉本人。 1號墓發現年約50歲左右的女性屍體,墓內又出「妾辛追」骨質印章,墓主應是利倉的妻子。3號墓墓主遺骸屬30多歲的男性,可能是利倉兒子的墓葬。3號墓出土的一件木牘,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樣,標志著該墓的下葬年代為漢文帝十二年(前168)。1號墓在構建時分別打破2號墓和3號墓的封土,則其年代應再晚些。馬王堆漢墓的發掘,為研究西漢初期手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當時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
[編輯本段]墓葬形制
馬王堆漢墓的地面上,原有大小相仿的兩個土,東西並列,底徑各約40米,頂部圓平,高約16米。當地原是一片四、五米高的土丘,造墓時先在土丘上挖出墓坑的下半部,再用版築法夯築出墓坑的上半部和墓道,入葬後填土夯實,築起高大的墳丘。3座墓的墓坑,形式基本相同,都是北側有墓道的長方形豎穴。1號墓的墓坑最大、 最深。墓口南北長19.5米, 東西寬17.8米,以下有4層台階,再下則是斗形坑壁,直達墓底。墓底長7.6米,寬6.7米,深16米。另外兩座墓的規模略小,墓坑較淺,墓壁只有3層台階。2號墓墓底長7.25米,寬5.95米;3號墓墓底長5.8米,寬5.05米。
3座墓的墓底和槨室周圍,都塞滿木炭和白膏泥,然後層層填土,夯實封固。1號墓填木炭厚0.4~0.5米,總重量約達1萬多斤,分布在木炭層外的白膏泥,厚1~1.3米,粘性甚強,滲透性極低,對於密封起決定性作用。1號墓的白膏泥堆積既厚又勻,封固嚴密,使深埋地下10多米的槨室形成高標準的恆溫、恆濕、缺氧、無菌環境,基本排除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素對各種物質的損毀作用,故墓內的多層棺槨、墓主屍體及隨葬器物都完好地保存下來。另外兩座墓,特別是 2號墓,則因白膏泥堆積較薄,分布不勻,密封程度不好,墓內的保存情況較差。
[編輯本段]棺槨結構
1號墓和3號墓的棺槨都保存相當完整,結構大體一致,但規模有一定的差別。1號墓的龐大槨室和4 層套棺,採取扣接、套榫和栓釘接合等方法製作而成,約用木材52立方米。槨室用厚重的松木大板構築,長6.73米,寬4.9米,高2.8米,下置墊木和兩層底板,再樹4塊壁板和4塊隔板,便形成居中的棺房和四周的邊箱,上部覆蓋頂板和兩層蓋板。4層套棺用梓屬木材製作,內壁均髹朱漆,外表則各不相同。外層的黑漆素棺體積最大,長2.95米,寬 1.5米,高1.44米,未加其他裝飾。第2層為黑地彩繪棺,飾復雜多變的雲氣紋及形態各異的神怪和禽獸。第3層為朱地彩繪棺,飾龍、虎、朱雀和仙人等祥瑞圖案。第 4層為直接殮屍的錦飾內棺,蓋棺後先橫加兩道帛束,再滿貼以鋪絨綉錦為邊飾的羽毛貼花錦。3號墓的槨室南邊箱多一縱梁。套棺3層,外棺和中棺的外表均髹棕黑色素漆,未加其他裝飾,內棺則在加帛束之後滿貼以絨圈錦為邊飾的綉品。 2號墓從殘存的痕跡看來,結構和 1、3號墓有所不同,槨內置2層棺。
[編輯本段]女屍及其衣衾
辛追1號墓的女屍經病理解剖表明,雖然經歷了2100年,身體各部位和內臟器官的外形仍相當完整,並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和軟骨等細微結構也保存較好,這在世界屍體保存記錄中是十分罕見的。臨床醫學檢驗表明,死者生前患有冠心病、多發性膽石症,以及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症、血吸蟲病等多種病變,為研究屍體的保存以及古組織學、古病理學、古代疾病史和中國醫學發展史,提供了重要的科學資料。而病理解剖時,在女屍腸道中發現的甜瓜籽也揭示了辛追的真正死因--食用甜瓜引起多種並發症,最終導致的心絞痛,讓這位享盡榮華富貴的老婦人撒手西寰。
女屍身著絲綿袍和麻布單衣,足登青絲履,面蓋醬色錦帕,並且用絲帶將兩臂和兩腳系縛起來。然後包裹18層絲、麻衣衾,捆紮9道組帶,又覆蓋兩件絲綿袍。女屍出土時,浸泡在約80公升的無色透明棺液之中(出土不久變成棕黃色)。這種棺液經多種科學分析判明不是防腐劑,而是土壤中的水分通過白膏泥和木炭層滲入墓室,經長時間的凝結而積聚棺內,具有微弱的抑菌、殺菌作用,但不是屍體得以保存的根本原因。(注:根據中央10台科學探索所述,棺內有40公升液體,並不是從棺外滲入,是女屍的屍水,因為六層櫃都沒有水滲入情況.並且六層棺外有五千公斤的木炭和白膏泥包裹導致水不能滲入,這也是屍體在無菌無氧的情況得以保存的原因)
[編輯本段]隨葬器物
保存較好的1號墓和3號墓,隨葬品都置於棺房周圍的4個邊箱之中,主要有滿盛衣物、食品和葯材等物的竹笥、漆器、木俑、樂器、竹木器和陶器,以及「遣策」竹簡,均達1000餘件。兩墓的錦飾內棺上都覆蓋彩繪帛畫。3號墓還隨葬有帛書和兵器。
[編輯本段]「遣策」竹簡
詳細記載了1號和3號兩墓隨葬品的情況,是目前發現的同類竹簡中最完整的兩批。1號墓出土312枚,3號墓出土410枚,內容均為逐件記錄隨葬物品的名稱、 數量和各種物品的分類小計。1號墓「遣策」竹簡所列器物清單的大概順序是:用漆木製九鼎、七鼎和三鼎、二鼎盛放的各種羹,用竹笥盛放的肉食品(包括禽、蛋和魚類),用陶器盛放的醬和酒,用布囊盛放的糧食,以及漆木器具、梳妝用品、絲織衣物、樂器、扇、席和土質、木質的,但沒有提到屍體的衣衾和相當數量的木俑。簡文所載與墓內所出實物雖有一定的出入,但兩相符合者仍然較多,因而根據簡文便可確定某些器物的名稱。3號墓所出「遣策」竹簡,除大部分內容與1號墓相同外,還記載有車騎、樂舞、童僕等侍從,包括所持儀仗、兵器和樂器等物,這些都能同出土的木俑及棺房兩壁的帛畫大體對照起來。
[編輯本段]彩繪帛畫
1號墓和3號墓內棺上的彩繪帛畫,保存完整,色彩鮮艷,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兩幅帛畫的構圖基本一致,全長2米許,均作「T」字形,下垂的四角有穗,頂端系帶以供張舉,應是當時葬儀中必備的旌幡。畫面上段繪日、月、升龍和蛇身神人等圖形,象徵著天上境界;下段繪交龍穿璧圖案,以及墓主出行、宴饗等場面。整個主題思想是「引魂升天」。有人認為,「遣策」簡文中的「非衣一長丈二尺」,即指這種帛畫。兩墓帛畫的主要差別在於墓主形象,1號墓為女性,3號墓為男性。3號墓棺房懸掛的帛畫,西壁保存較好,長2.12米,寬0.94米,繪車馬儀仗圖像,畫面尚存一百多人像、幾百匹馬和數十輛車;東壁的帛畫殘破嚴重,所繪似為墓主生活場面。
[編輯本段]紡織品和衣物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各種絲織品和衣物,年代早,數量大,品種多,保存好,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紡織技術的史料。1號墓邊箱出土的織物,大部分放在幾個竹笥之中,除15件相當完整的單、夾綿袍及裙、襪、手套、 香囊和巾、袱外, 還有46卷單幅的絹、紗、綺、羅、錦和綉品,都以荻莖為骨幹卷扎整齊,以象徵成匹的繒帛。3號墓出土的絲織品和衣物,大部分已殘破不成形,品種與1號墓大致相同,但錦的花色較多。最能反映漢代紡織技術發展狀況的是素紗和絨圈錦。薄如蟬翼的素紗單衣,重不到1兩,是當時繅紡技術發展程度的標志。用作衣物緣飾的絨圈錦,紋樣具立體效果,需要雙經軸機構的復雜提花機制織,其發現證明絨類織物是中國最早發明創造的,從而否定了過去誤認為唐代以後才有或從國外傳入的說法。而印花敷彩紗的發現,表明當時在印染工藝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保存較好的麻布,發現於1號墓的屍體包裹之中,系用薴麻或大麻織成,仍具相當的韌性。
[編輯本段]帛書和醫簡
馬王堆漢墓發現了大批帛書和兩卷醫簡,均出自3號墓東邊箱的長方形漆盒中。帛書大部分寫在寬48厘米的整幅帛上,折疊成長方形;少部分書寫在寬24厘米的半幅帛上,用木條將其捲起。出土時都已嚴重破損,經整理,知共有28件。其中除《周易》和《老子》二書有今本傳世外,絕大多數是古佚書,此外還有兩幅古地圖。這是中國考古學上古代典籍資料的一次重大發現。
醫書簡兩卷200支,一卷內容與《黃帝內經》相似,講的是養生之道,另一卷則為房中術。
[編輯本段]樂器
馬王堆漢墓的樂器,1號墓出土有二十五弦瑟,是目前發現的唯一完整的西漢初期瑟,還出土二十二管竽和一套竽律。3號墓除出土瑟、竽外,又有七弦琴和六孔簫。這些都是首次發現的西漢實物。12支一套的竽律管,分別標明漢初的律名,為探討中國早期律制增添了物證。
[編輯本段]漆器和木俑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共約500件,計1號墓184件,3號墓316件。這是各地發現漢代漆器中數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批。器類主要有鼎、匕、盒、壺、鈁、卮、耳杯、盤、、奩、案、幾和屏風等。漆耳杯占漆器總數的一半以上。漆器大部分是木胎,只有少數奩和卮是夾胎。裝飾花紋多為漆繪的紅、黑和灰綠等色。紋樣則以幾何紋為主,龍鳳紋和草紋為輔。一些漆器書有「侯家」、「君幸酒」、「君幸食」字樣,還有註明器物容量的。不少漆器有「成市□」戳記,說明是由成都官府作坊製造的。
此外,1號、3號兩墓分別出土100多件木俑和30多個盛放肉食品、穀物、果品和香料的竹笥。
『陸』 湖南長沙公墓墓地陵園有哪些
91搜墓網長沙墓地陵園包含了長沙優質真實的墓地、公墓、陵園地址、電話、規模、價格等信息,各陵園公墓周邊環境優雅,蒼松翠柏鳥語花香。千家認證公墓陵園免費在線咨詢。價格實在。讓您安心選購墓地陵園。
湖南長沙唐人萬壽園
陵園地址:湖南省長沙市伍家嶺園 參考價: ¥0.50萬起
唐人萬壽園是長沙地區規模最大的陵園企業。自1993年成立以來,一直立足長沙,面向長株潭,服務廣大市民,為社會各界所矚目,宋希濂、鍾增亞、楊五六、顏家龍等社會名人均安住於此。
湖南唐人萬壽園座落的地點原名叫鰲魚村。「鰲魚」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四大吉祥神獸之一,「鰲魚村」也因此充滿了無數神奇的傳說。在風水先生看來,鰲魚村的山水相依氣脈通暢,能生福澤無限;水藏於山木秀於林,可育生機無窮,所以,鰲魚村是一處十分難得的風水寶地。
湖南長沙鳳凰山陵園
陵園地址: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 參考價: ¥0.28萬起
長沙鳳凰山陵園是經長沙縣民政局批準的公益性、經濟性、合法性公墓。地處長沙縣跳馬鄉,交通便利,距長沙汽車南站20公里。此處山清水秀,藏風聚氣,由香港著名風水大師張耀康先生和國內外其他大師多次勘測確定,實為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
鳳凰山陵園立足於現代文化陵園,創陵園文化,順應時代的發展,賦予陵園新的屬性:公益性、文化性、經濟性,形成了花園式陵園的新概念。
湖南長沙瀟湘陵園
陵園地址:湖南省長沙市河西嶽麓 參考價: ¥1.78萬起
長沙瀟湘陵園是長沙市嶽麓區人民政府於1993年創建的大型花園式墓園,隸屬長沙市嶽麓區民政局,全民事業單位,經營性合法永久性公墓。陵園位於嶽麓區望岳街道谷峰村谷山,佔地五十萬平方米,交通十分便利,距市區僅兩公里。
陵園在規劃和建設過程中充分利用「形乘勢來,形以勢得,駐遠勢以環形,而求得精神發越」,使山川之氣勢與人性之歸真渾然一體。瀟湘陵園在建造園林式墓園的過程中,深刻發掘傳統文化中博大精深的內涵,充分體現了人類對生命永恆追求的信念,使陵園建設向人文紀念公園的主題方向發展,從而成功地營造三湘大地之第一福地。
『柒』 長沙王陵墓的盜墓事件
「著名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墓主是臣,天馬山上的漢墓墓主是王,一仆一主,可見天馬山王陵的價值」
長沙天馬山下一派平靜安詳。這是一條連接湖南大學教學樓到公寓的平淡無奇的大馬路,馬路邊除了挨挨擠擠的小吃店、小超市、小旅館,就主要剩下來來往往的大學生。
而恰恰是這里,過去幾年中,一隊隊職業盜墓人或自河南南下,或自江西西進,不遠千里奔波至此,藏身於小旅館,覬覷著身後的天馬山。
這些旅館多系長沙本地農民自建房,一些房間僅僅用木板隔斷。單間一張床,標間兩張床,房價每天低至40元,高不過80元。
職業盜墓人極有可能在這里一住十天半月。白天,他們窩在旅館,看一台小得可憐的10多寸的電視機,到了夜間,他們「干大事」的野心卻能放大到無邊無際。
「我們不斷發現有人盯著這個古墓,2011年底是一個5人團伙,2013年又打了兩個團伙,光這兩個加起來是26人。」2013年5月20日,長沙市文物局局長曹凜說,「上周又打掉了一個團伙,他們是盜竊一個清朝古墓。」
天馬山盜墓之猖獗,已到使用雷管炸葯的程度。手法張揚至此,這恐怕是盜墓小說所不能想像的情景。 2013年1月22日,天馬山沉睡在冰冷的夜色中,一團黑影彷彿幽靈一樣在山坡潛行。
這正是一夥盜墓賊,手提洛陽鏟、礦燈、鐵鍬、鼓風機。他們先分出一股留在山腳,另一股進到山腰才停下,簡單休整後,即向山上的一處古墓靠近。
在這次挖掘之前,團伙中有一名年長的「大師傅」已多次上山查看風水,他斷定山中有一兩座體量龐大且不同尋常的古墓。
在盜墓這一行,「大師傅」是盜墓團伙里「德高望重」的人,深得一眾成員信賴。在具體盜墓行動中,他負責提供技術指導,大夥相信,只有他能測算出墓室的位置、價值以及墓室開挖選點。
這次,「大師傅」把挖點選在了山腰。於是,一部分人挖洞,一部分人裝土,其他人將挖出的土石裝進蛇皮袋,一袋袋背到數十米之外,倒進一座土坑---儼然一個施工班組。
這天晚上,一夥人挖了好一陣,泥土挑了好幾堆,才見下面盡是砂石、石礫,之後再往深處挖,依舊是石頭。
「大師傅」犯了難,他只好修改方案,不得已提議轉戰山頂,從山上打洞至墓頂。
由於時間已經不早,一夥人只得將挖開的洞口回填掩蓋,匆匆下山。
與該盜墓團伙有著特殊關系的人士透露,「大師傅」在盜墓一行中的作用十分關鍵,一座古墓是否具備開挖價值,能否順利開挖,先要請「大師傅」看風水、勘地形,做一整套技術分析。
「但這次請來的『大師傅』好像不怎麼行,點都沒踩准,真要是厲害的『大師傅』,拿根棍子在山上掃幾下,就知道下面是什麼級別的古墓。」
2013年1月26日晚,團伙再次上山,開始實施從山頂鑿洞的方案。因為之前施工已有教訓,發現盜墓常用的洛陽鏟掘土雖易卻對付不了石頭,所以他們在這期間研製出了新型鑽頭。
這種鑽頭配合鋼管朝墓室打洞,加上洛陽鏟深入,效果很明顯。前述熟悉該盜墓團伙的人士說,該團伙研製的鑽頭系對傳統洛陽鏟的一次改進,這一次「技改」很快就在行業里傳開,並被認為「推動了盜墓技術一大步」。 據警方後來查實,該盜墓團伙成員主要來自河南,他們最早從2012年12月就開始策劃這次盜墓。
最先是河南禹州人張朴雨聽妹夫李二儉說長沙有一座古墓,裡面堆滿寶貝。手頭正缺錢花的張、李遂找來同鄉李大儉、王彪商量,決定同赴長沙干一票。
張朴雨、李二儉一夥盜墓賊,就這樣成為2013年天馬山漢王陵的首批不速之客。而此時在盜墓行內,一條消息早已傳得神乎其神,「天馬山漢王陵里至少藏有一噸黃金!」
張朴雨一眾到了長沙,馬不停蹄上天馬山踩點,卻發現這里似已有人捷足先登。
按盜墓行業規矩,已經盜挖的墓絕對不挖,可是查看古墓之後,發現墓地並未完全打開,價值猶存,因此張不甘心就此放棄。
就在張朴雨、李二儉兩人上山頂踩點時,竟看見兩名神秘男子也在山上走走停停。
張、李遂主動上前搭訕,原來此二人系本地人氏,一經深入交談,知是同道中人。
張朴雨心想,如果撂開本地人,或許大家都做不成事,不如合作。
盜墓賊在天馬山打洞盜墓一般要十天半個月,於是一些當地人發現古墓信息後,有的會將信息提供給犯罪份子,或與之合作牟利。
盜墓計劃隨即展開。兩幫人中,張朴雨負責整體部署,並安排前期資金籌集和人力召集;兩名本地人負責望風、報信。
雙方約定,事成之後四六分成,張一方得六,本地人得四。
待計劃商定後,就等著大幹一場,不料趕上盜墓一行最忌諱的事情---細雨綿綿。雨水天氣不宜動工,極易暴露痕跡,張朴雨一行只得暫時折返河南,再等時機。
直到2013年1月26日前後,張朴雨、李二儉再度來到長沙,與當地人商定後,認定時機已經成熟,盜墓計劃遂再次啟動。
這次,張、李各出資一萬元,再次明確的分成方案為:張、李各占所得利潤的15%,當地人佔40%,另外30%分給其他人員。
方案一經敲定,張、李即刻從長沙發出指令。河南方面集結的人馬上了一輛麵包車,其他人員趕高鐵,一齊往長沙天馬山「會盟」。
與此同時,前期駐守長沙勘察地形的人馬並沒閑著,他們在長沙市面上精心采購了繩子、鐵鍬、帶子、手電筒、望遠鏡、鋼絲、雷管、炸葯、鼓風機、電瓶、電纜線、安全帽、頭燈、通風管等工具和裝備。
隨後,全部人員匯集長沙,分別入住。據警方掌握的案情,主要負責打洞、搬運的盜墓人入住了一家早已租好的四合院,該四合院內常年居住外地人,流動性大,相互不熟。其他望風和後勤保障人員則分別住進兩家賓館。
一切准備就緒,就有了前述盜挖古墓的一幕。 據警方後來調查的情形,此次除李二儉等少數人負責供水、送飯、望風等後勤及設備保障外,主要力量統統上山,部署在打洞、挑土、運土、裝土、鋸木、開棺等盜墓流水作業線上。
這樣,十多人分批次輪流打洞,待天亮再將洞口掩好下山。他們通常是上山、下山各一套衣服。如此日復一日,一切順風順水。
為了加快打開墓室的速度,其中一名王姓成員聯系遠在江西的朋友,提出弄一批炸葯,爆破山石。
2013年1月27日,一名萬姓江西人將70斤炸葯和兩支雷管運到長沙。1月28日晚上8時許,團伙在古墓上端洞口裡灌滿炸葯。10點左右,炸葯被引爆,山洞被炸出8米深坑。
正當一步步逼近墓室之時,「大師傅」才又看出來,墓室竟是「黃腸題湊」的墓葬結構。
「黃腸題湊」是用異常堅固的木頭層層平鋪、疊壘而成的棺槨,一說用於西漢帝王陵寢,一說天子以下的諸侯、大夫、士也可用「題湊」,只是一般不能用柏木,而用松木及雜木,但經天子特許,諸侯王和重臣死後也可用「黃腸題湊」。
作為一種特殊的墓葬結構,「黃腸題湊」向來是盜墓行業的剋星,而據前述知情人士介紹,一名挖墓男子曾對他說,當繼續深挖時,發現這種層層平鋪的木頭至少有7層以上。
這顯然是炸葯不能輕易攻克的難題,但一夥人又不甘心,他們一度運來更多炸葯實施爆破。然而,直到2013年1月29日凌晨3點多鍾,費盡心力,依舊未能傷及墓室筋骨。
第二天,當團伙實施爆破作業將天馬山漢墓炸出盜洞准備繼續挖掘時,接到舉報的公安部門四路抓捕小組出現在了現場,隨後其他藏身酒店和出租屋的盜墓成員悉數被抓獲。
『捌』 盜墓筆記長沙老九門排行
排行如下:
1、老九門之首 —— 張啟山
坐鎮老九門的「上三門」之首,任職國民黨長沙分區布防軍官,而且他也是盜墓世家的傳人,家道殷實,家族勢力龐大,不管從威望、家族能力、城府各方面都在老九門中數一數二。性格大開大闊、有膽識。
因為家裡有一尊不知道從哪裡運來的大佛,因此得了個外號叫大佛爺。
2、老九門 —— 二月紅
老九門排行第二,長沙花鼓戲名旦角,表面是個班主,白天唱戲,晚上卻幹些盜墓的勾當。二月紅出身戲曲世家,唱旦角,行二,所以藝名二月紅。因唱紅了,所以「二月紅」久而久之取代了真名,被人尊為二爺、紅爺。
二月紅在老九門中人緣最好,他財如山海,廣交天下文豪戲子,耳目眾多。
3、老九門 —— 半截李
老九門排行第三,老九門中半截李是最為狠厲的存在,他是一個殘疾人,也是受了很多的苦才走到最後的人。在他還在當學徒的時候,他被同夥打斷了腿,他是靠著喝棺材裡的水才活下來的。彷彿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就變得異常的狠辣……
4、老九門 —— 陳皮阿四
本名陳皮,因在老九門中行四,遂被稱為陳皮阿四。二月紅的徒弟,因天資極高,被破格收留。老九門里身手最好的一個,一手鐵彈子打得比槍還准,九爪勾可以勾回十幾米外的生雞蛋。
5、老九門 —— 吳老狗
老九門排行第五,吳老狗是吳家的當家人,他在年輕的時候十分出名,但是之後在長沙倒斗界吃了大虧,從此之後不再輕易相信別人。因為他養了幾十條狗,所以人送外號「吳老狗」。
6、老九門 —— 黑背老六
老九門排行第六,孤獨的刀客,九門唯一一個打手出身的人。他是一個非常少言少語的人,和其他人的關系都不是十分密切,十分神秘!
7、老九門 —— 齊鐵嘴
老九門排行第七,老九門中的一個奇人,他一生神神叨叨,雖為算命先生,卻從不信鬼神。什麼東西看一眼,說半句,藏半句,但就是他說的那半句,別人都要千金去買。齊鐵嘴沒有身手,完全靠嘴皮子和算命聲名在外,善用各類道具小玩意,常常能在危難關頭派上用場。
8、老九門 —— 霍錦惜
老九門排行第八,霍錦惜身為霍家人,與張大佛爺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但她傾心於二月紅,以美色誘之不成,依舊在二月紅被關押時趁機放走了他。隨後不得不與陳皮阿四被動結盟,組成下墓團隊與張大佛爺抗衡。
9、老九門 —— 解九爺
知識分子,據說他還曾經去過日本地區留學,在當時的《老九門》中已經十分厲害了,他在《老九門》中的排行第九,特別穩重。
(8)長沙著名墓擴展閱讀:
老九門分上三門,平三門和下三門。
1、上三門:張啟山(張大佛爺),二月紅(解雨臣的師傅),半截李。
上三門都是家道殷實的老家族,而且正式身份大體已經漂白,有著門面上的正當買賣,而且在官面上勢力龐大,倒斗主要靠自己的伙計。上三門的三位老當家,都是赫赫有名的老瓢把子,當時道上說一不二的人物。說他們是土夫子,可能有點屈就,因為當時他們家族的勢力已經類似於小軍閥。
2、平三門:陳皮阿四,吳老狗(主角吳邪的爺爺),黑背老六。
如果說上三門的傳說大部分都是英名、美名或者是市井八卦,平三門的傳說大部分就是惡名了。平三門是夾喇嘛的主力,都是些孤膽英雄,手下最多幾個徒弟,整天在山裡走的就是這些人,這些人都比較年輕,而且貪欲很重,殺人掠貨什麼都干,名聲是靠拼殺出來的,所以也沒什麼顧慮。
3、下三門:霍仙姑(霍秀秀的奶奶),齊鐵嘴,解九爺(解雨臣的爺爺)。
下三門是故事比較少的一門,都是已經往古董商靠的商人,主要以倒賣為主,雖然功夫不弱但是不太自己活動。下三門和平三門的來住關系密切(比如吳家跟解家就是姻親),而上三門和下三門,因為無利益瓜葛往來相對少。
『玖』 長沙為什麼是盜墓比較火熱的地方
漢代以來長沙一直是藩王封地的都城,被封在這的藩王就叫長沙王,如著名的馬專王堆女屍就是長沙屬王的丞相夫人。一直到明代都一直是藩王的封地都城所在,是區域性的經濟文化中心。達官貴人雲集,死後也都葬在長沙的周邊區域,到目前為止,長沙縣跳馬附近還有幾座長沙王墓沒有發掘,還不包括沒有發現的其他達官貴人的,平民的古墓,這就自然而然引起的盜墓人的注意。
且長沙市盆地,有限的,好的風水的山丘基本都有古墓存在,自然被盜墓分子發現的幾率也就更大,加上遠離人群,被盜也就更相對容易些。自然盜墓分子蜂擁而至。
『拾』 長沙哪裡有墓地
現在比較好的有 :湖南湘水緣陵園與唐人萬壽園的服務管理價位都很好,很適合。可以聯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