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著名文賦
㈠ 蘇軾此文是文賦的經典之作。說說文賦的語言表達、章法結構與漢大賦有哪些不同
漢大賦在形式上篇幅較長,結構宏大,多採用主客問答的結構形式,一般由小版序、正文、結尾三權部分組成,韻文與散文相間。其特點為:一、鋪張揚厲、文綉鞶帨的誇飾;二、結構宏大、場面雄偉壯觀,富有氣魄;三、詞彙豐富,文采華茂;四、多用生字僻字,晦澀難懂;五、行文結構上多用問答體。
蘇軾的《前(後)赤壁賦》是唐代文賦的經典之作,其體裁特色講究駢散交錯;語言特色講究文質兼美,這體現在文中的修辭描寫、音韻和諧及文章氣勢的營造等等。而作為文賦的優秀作品,其體裁語言特色更是被後世文豪所借鑒,文風流暢,使文章形式不拘一格,駢散互見,參差有致,誦讀之時,回味無窮。駢散交錯的體裁特色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節奏強烈,音節和諧之餘又不顯得呆板無趣。其文中的語句至今仍被人使用,經久不衰,其影響之大與其本身語言特色之優秀有直接關系。其行文結構上少見問答體,而以流暢的敘事和抒情評論交互輝映,形式較漢大賦自由奔放得多。
㈡ 蘇軾的詩詞文賦
《滿江紅·懷子由作》
《水調歌頭·中秋有懷子由》
《捕蝗至浮雲嶺山行疲苦有懷子由弟二首》
《懷子由澠池懷舊》
《八月十日夜看月有懷子由並崔度賢良》
㈢ 蘇軾表現豁達人生態度的詩詞文賦
在他的詩文辭賦中信手便可拈來豁
達之句。他對瑣碎凡事和自然景物的敏
感讓他從中挖掘和體悟出簡便的人生哲
學,即使對於出行遇雨如此敗興之事,
於他卻何妨吟嘯且徐行,而且好不快哉
地吟出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
雨任平生!(定風波)這樣曠達超
脫的胸襟,真是令人贊嘆不已。
而一生歷經宦海浮沉的他,卻從人
生挫折中總結經驗,把人生感受轉化為
理性的反思。當他已絕北歸之望」時,卻
以樂觀的心態從苦難中仍可以發現惠州
的美:羅浮春欲動,雲日有清光。處處野
梅開,家家臘酒香(《殘臘獨出》)。
更將這份豁達體現得淋漓盡致的
是,當他被判「誹謗朝政、妖言惑眾」而赴
任黃州團練副使這樣一個閑職之時,他
尚能剛一出獄便吟出「此災何必深追咎,
竊祿從來豈有因?」這是何等的豁達之度
方能顯出如此灑脫而又樂天的姿
態!他曾幾度被貶,流落荒蠻之地,但
他始終保持平和的心態,曠達的胸襟,
瀟灑地面對一切,「先生心平而氣和,故
雖老而體胖。
深刻的人生思考與敏銳的洞觀自然
的心性,使蘇軾對沉浮榮辱持有冷靜、
曠達的態度,這些皆被蘇軾融入了他的
文學創作當中。林語堂先生如是說:蘇
軾偉大的人格與人生的智慧比任何一位
中國作家更突出,也更完整地蝕刻在他
的生活和人品中,他雖身處逆境中,
但卻更多地展示了對苦難的傲視和對痛
苦的超越,令後世之人敬仰與膜拜。
㈣ 蘇軾在文賦上與人並稱
蘇軾和歐陽修並稱「歐蘇」他們是宋代「古文」運動領袖
蘇軾的詩與黃庭專堅並稱「蘇黃」
蘇軾與黃庭堅、張屬耒、晁補之、秦觀四人,合稱「蘇門四學士」,再加上陳師道和李廌又合稱「蘇門六君子」。
蘇軾又和他的父親 蘇洵 ,弟
弟蘇轍 並稱「三蘇」 和辛棄疾並稱"蘇辛"
和蔡襄,黃庭堅,米市並稱"蘇黃米蔡"書法四大家
若解決了您的問題,請採納一下,謝謝
㈤ 蘇軾的《前赤壁賦》是一首( )
C.文賦
賦是介乎詩歌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從戰國時荀卿的《賦篇》創其名回開始,先後答出現了宏篇巨制的漢賦、駢偶講究的駢文。這篇《前赤壁賦》是韻文,從頭至尾換了十二次韻;像漢賦一樣,採用主客答問的方式來闡述作者的思想、認識;又似駢賦和律賦,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與對偶,具備了"賦"的基本特徵,但它又不為"賦 "這種文體所拘泥,多處運用散文筆法,句式有時長短、有時整齊,參差錯落,可以稱得上是散韻巧妙結合、詩文和諧統一的佳篇,對辭賦體的發展與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㈥ 蘇軾有關「夢」的詩詞文賦
蘇軾抄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㈦ 蘇軾的《前赤壁賦》是一篇(單選) A 文賦 B 大賦 C 騷體賦 D 七體賦
是一篇介乎於駢文和散文之間的文賦,作者一方面用散文寫法,揮灑自如,不拘一格,另一方面又具有賦多用押韻和對偶的特點,做到句式駢散結合,用韻疏密有致。
㈧ 以蘇軾的前後《赤壁賦》為例,談談蘇軾文賦的特點。 如題,急求!望各路高手予以解答,不勝感激!
第1段,寫夜遊赤壁的情景。作者「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其間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興之所至,信口吟誦《詩經·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體態嬌好的美人,期盼著她的冉冉升起。與《月出》詩相回應,「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並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雲:「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氣一貫。「徘徊」二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柔和的月光似對遊人極為依戀和脈脈含情。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天光、水色連成一片,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遊人這時心胸開闊,舒暢,無拘無束,因而「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乘著一葉扁舟,在「水波不興」浩瀚無涯的江面上,隨波飄盪,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風飛行,悠悠忽忽地離開人世,超然獨立;又像長了翅膀飛升入仙境一樣。浩瀚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泛舟而游之樂,溢於言表。這是本文正面描寫「泛舟」游賞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這里所說的「美人」實際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段歌詞全是化用《楚辭·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恍兮浩歌」之意,並將上文「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內容具體化了。由於想望美人而不得見,已流露了失意和哀傷情緒,加之客吹洞簫,依其歌而和之,簫的音調悲涼、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竟引得潛藏在溝壑里的蛟龍起舞,使獨處在孤舟中的寡婦悲泣。一曲洞簫,凄切婉轉,其悲咽低回的音調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入悲涼,文章也因之波瀾起伏,文氣一振。
第3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此段由賦赤壁的自然景物,轉而賦赤壁的歷史古跡。主人以「何為其然也」設問,客人以赤壁的歷史古跡作答,文理轉折自然。但文章並不是直陳其事,而是連用了兩個問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問道:「此非曹孟德之詩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勝問道:「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兩次發問使文章又泛起波瀾。接著,追述了曹操破荊州、迫使劉琮投降的往事。當年,浩浩盪盪的曹軍從江陵沿江而下,戰船千里相連,戰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滿,趾高氣揚,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槊賦詩,可謂「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裡呢?曹操這類英雄人物,也只是顯赫一時,何況我輩!因而,如今只能感嘆自己生命的短暫,羨慕江水的長流不息,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才把悲傷愁苦「托遺響於悲風」,通過簫聲傳達出來。客的回答表現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
第4段,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客曾「羨長江之無窮」,願「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即以江水、明月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認識。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又何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這表現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並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而後,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說明。那麼什麼為我們所有呢?江上的清風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月長存,天地無私,聲色娛人,我們恰恰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此情此景乃緣於李白的《襄陽歌》:「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進而深化之。
第5段,寫客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後,轉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開頭,極寫游賞之樂,而至於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評論這篇文章說:「所見無絕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閑地曠,胸無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為之,亦不能如此適調而暢遂也。」蘇軾通過各種藝術手法表現自己坦盪的胸襟,他只有忘懷得失,胸襟坦盪,才能撰寫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賦》來。
(1)「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
(2)「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闢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鬱郁頓挫,如「萬斛泉涌」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於誦讀,並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了韻文的長處。
(3)形象優美,善於取譬的語言特色。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連用的六個比喻,渲染了簫聲的悲涼,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音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寫得具體可感,效果極佳。
《後赤壁賦》是《前赤壁賦》的續篇,也可以說是姐妹篇。前賦主要是談玄說理,後賦卻是以敘事寫景為主;前賦描寫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後賦則主要寫江岸上的活動,時間也移至孟冬;兩篇文章均以「賦」這種文體寫記游散文,一樣的赤壁景色,境界卻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詩情畫意。前賦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後賦則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節的山水特徵,在蘇軾筆下都得到了生動、逼真的反映,都給人以壯闊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全文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寫泛遊之前的活動,包括交待泛遊時間、行程、同行者以及為泛遊所作的准備。寫初冬月夜之景與踏月之樂,既隱伏著游興,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對話。面對著「月白風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餚與美酒,再游赤壁已勢在必行,不多的幾行文字,又寫了景,又敘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為一體,至此已可轉入正文,可東坡卻「節外生枝」地又插進「歸而謀諸婦」幾句,不僅給文章增添生活氣息,而且使整段「鋪墊」文字更呈異采。 第二層次乃是全文重心,純粹寫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聲」四句,卻寫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濺流緩而石出有聲的初冬獨特夜景,從而誘發了主客棄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興,這里,作者不吝筆墨地寫出了赤壁夜遊的意境,安謐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西鵲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奇異驚險的景物更令人心胸開闊、境界高遠。可是,當蘇軾獨自一人臨絕頂時,那「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的場景又不能不使他產生凄清之情、憂懼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寫到這里,又突起神來之筆,寫了一隻孤鶴的「橫江東來」、「戛然長鳴」後擦舟西去,於是,已經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憫,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瀾,還為下文寫夢埋下了伏筆。 最後,在結束全文的第三層,寫了游後入睡的蘇子在夢鄉中見到了曾經化作孤鶴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顧笑」的神秘幻覺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帶來的內心苦悶。政治上屢屢失意的蘇軾很想從山水之樂中尋求超脫,結果非但無濟於事,反而給他心靈深處的創傷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夢後又回到了令人壓抑的現實。結尾八個字「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相當迷茫,但還有雙關的含義,表面上像是夢中的道士倏然不見了,更深的內涵卻是蘇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負又在哪裡呢? 文中寫蘇子獨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畫、字字似詩」,通過誇張與渲染,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文中描寫江山勝景,色澤鮮明,帶有作者個人真摯的感情。巧用排比與對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樂感。讀起來更增一分情趣。但總的來說,後賦無論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不及前賦。神秘色彩,消沉情緒與「賦」味較淡、「文」氣稍濃恐怕是遜色於前篇的主要原因。
《後赤壁賦》在蘇子和「客」游赤壁時,「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且蘇子睡後「夢一道士,羽衣蹁躚」,蘇子以為道士即先前所見之鶴。本段描寫為文章平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蘇軾的詩文中,很多地方都寫到了鶴,如《放鶴亭記》、《鶴嘆》等都有對鶴的生動描寫與贊美。我們知道,鶴在古代是放達隱逸的象徵,是超脫不群的象徵,是超然塵世的象徵。所以,游赤壁後入睡的蘇子在夢鄉中見到了曾經化作孤鶴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顧笑」的神秘幻覺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的矛盾所帶來的內心苦悶。政治上屢屢失意的蘇軾很想從山水之樂中尋求超脫,結果非但無濟於事,反而給他心靈深處的創傷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夢後又回到了令人壓抑的現實。結尾八個字「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相當迷茫,但還有雙關的含義,表面上像是夢中的道士倏然不見了,更深的內涵卻是「蘇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負又在哪裡呢?」
㈨ 蘇軾的前赤壁賦是一篇文賦,文章通過什麼方式,展示了作者在政治失憶後,力圖擺
文中的主客對話,實則代表了作者思想中兩個不同側面的矛盾斗爭。作者把政治失意的苦回悶通過「客」來宣洩,把答樂觀曠達的情懷通過「主」來表現,「主」終於說服「客」,反映了其思想中積極的一面戰勝了消極的一面,從而肯定了積極樂觀的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