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明末著名將領

明末著名將領

發布時間: 2020-12-01 23:58:42

① 如何評價明末著名將領盧象升呢

盧象升是明末朝廷最了不起的軍事指揮官之一。據《明史》記載,盧象升戰死後,「三郡之民聞之,哭失聲」。可見老百姓對他去世的惋惜。同時,作為總督天下兵馬的盧象升去世,也是明朝的重大損失。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軍屢剿不絕,與明軍失去盧象升的指揮,不無關系。

當然了,如果盧象升僅僅是因為戰死沙場,雖然他的戰死是明末的一個重要損失,但是,將軍戰死沙場馬革裹屍,這也沒有什麼可說的。問題是,盧象升其實是不應該戰死的,他的死,主要還不是被敵人殺死的,而是被自己人搞死的。這也是「三郡之民聞之,哭失聲」的重要原因。

盧象升知道,明朝軍隊之所以經常打敗仗,就是因為黨爭太厲害,大家互相扯皮,不能協調配合。因此,他多次呼籲官員們要捐棄前嫌,協調配合。同時,還向皇帝多次上奏,要防患於未然,在糧草、軍隊等方面,預先籌劃,免得臨時出現敵情,手忙腳亂。

盧象升的英勇善戰、正氣凜然及顧全大局,讓他得到了崇禎皇帝的高度肯定。因此,崇禎皇帝多次提拔他,最後把他提拔為兵部尚書,在戰場上總領天下兵馬。同時,還連續三次賜給盧象升尚方寶劍(有一種說法是四次)。

② 請說出明末能打的將軍 將領 武將 50個以上

1.李如松(1549年—1598年)曾指揮過萬曆二十年的平定寧夏哮拜叛亂、聞名世界的壬內辰抗倭援朝戰爭,以容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
2.李定國(1621年—1662年)公元1652年,李定國率軍八萬東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復湖南大部分土地;隨後南下廣西,取得桂林大捷,逼得定南王孔有德自殺,收復廣西;然後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陽大捷,殺死清軍主帥敬謹親王尼堪。公元1659年,李定國指揮磨盤山戰役給予清軍最後一次沉重的打擊。
3.盧象升(1600年—1639年)崇禎六年,參與鎮壓李自成等農民軍有功,又升任右副都御史,兼湖廣巡撫,後升任兵部侍郎,再遷兵部左侍郎。崇禎七年,擊潰張獻忠農民軍。崇禎八年,擊敗高迎祥、李自成農民軍。

③ 明末(崇禎末年)有哪些將領

最出名的是四藩王: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吳三桂。

然後就回是祖大壽、洪承疇、續答順公沈志祥、義王孫可望、孟喬芳。

還有額駙李永芳、馬光遠、孫得功、金礪、鮑承先、祖澤潤、祖澤溥、祖澤洪、祖可法、祖澤遠、張存仁、李國英、劉武元、陳錦、劉芳名、左夢庚、田雄、馬得功、張天祿、許定國、劉良佐、趙之龍。

這些都是原來在明朝至少是參將以上的將領且降清後官至一品大員。

④ 明末張獻忠手下大將都有誰

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孫可望

李定國生平
(1621~1662) ,字寧宇,又說鴻遠。幼從獻忠起義,陝西榆林人.明末清初大

西農民軍領袖之一。家世務農。崇禎三年(1630),年方十歲的李定國參加了張獻

忠起義軍,受張喜愛。李定隨軍轉戰於秦、晉、豫、楚,臨敵陷陣以勇猛稱,又

喜讀兵法、《資治通鑒》諸書,在軍中以寬慈著。有文武才,以勇猛著稱。大西

政權建立,擢安西將軍,同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一起,被養為義子,奇合稱

四將軍。後數年,大順元年,獻忠死後,率大西軍余部進駐雲南,聯明抗清。
永曆六年,李定國與與孫可望迎永曆帝入貴州,駐安隆。旋率步騎八萬出粵、楚

, 北攻沅州,下辰州;南克靖州、武岡、寶慶。又破桂林,定南王孔有德自焚

死;戰衡州,擊殺敬謹親王尼堪,收復楚、粵,縱橫數省。十年,孫可望謀稱帝

自立,定國迎永曆帝入雲南,封晉王。次年可望引兵攻定國,所部不憤所為,皆

倒戈,可望大敗,勢窮降清,以雲貴虛實盡告清軍。
清順治十五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次年初,下昆明,桂王出逃緬甸。李定

國率全軍於磨盤山設伏兵三道,謀一舉全殲吳軍。吳三桂揮師長驅數百里,驕而

無備,先頭萬人已陷重圍,眼見大事將成,奈叛臣於此際泄密三桂,遂致攻敗垂

成。後定國聯絡諸擁漢土司,轉戰滇緬邊境。康熙元年因恢復無望,憂憤病作,

卒於勐臘軍中。
李定國是明末清初最傑出的抗清將領之一,作為農民義軍領袖,他在民族危難之

際,毅然捐棄前嫌,與南明朝廷合作,並且矢志不渝;面對同一陣營中孫可望的

多方挑釁,他顧全大局,多方避讓;他曾經「兩蹶名王,天下震動」,令清廷一度

准備放棄西南七省,若非叛徒泄密,更幾已令吳三桂全軍覆滅。李定國於川民有

惠,死後川中多建「李晉王祠」,而在滇黔之地,「李晉王」的英名與傳說也一直流

傳。

劉文秀(?-1658年),陝西延安人,張獻忠義子、心腹將領。早年追隨張獻

忠,大西國建立後,受封為撫南將軍。獻忠死後,與孫可望等率大西軍余部數萬

人,進軍雲貴,聯明抗清。
永曆六年受封撫南王,率大西軍步騎六萬出川南,由敘州、重慶進圍成都,殺清

都統白含貞、白廣生等,迫使吳三桂敗走保寧。劉文秀率大將王復臣、張先壁等

五萬人馬進圍保寧,吳三桂處境窘迫,但劉文秀因屢勝輕敵,拒絕採納王復臣的

正確意見,輕率攻城,被吳三桂窺出破綻。不久,吳三桂和清朝征西將軍李國翰

聯兵出戰,一舉擊破張先壁軍,潰兵沖亂了全軍陣腳,王復臣也被包圍,自殺身

死,劉文秀大敗,退還貴州。
永曆十年(1656年),隨永曆帝南遷至昆明,封為蜀王。次年,孫可望背叛南

明,割據四川,並派白文選等人率兵攻打雲南,劉文秀被任命為右招討大將軍,

協助李定國大敗孫可望於交水。此後,劉文秀派部將高承恩統兵五千由雲南進入

四川雅州,以心腹將領征虜左將軍祁三升任總理全川軍務,會同援剿後將軍狄三

品、平虜營總兵楊威、懷遠營總兵賀天雲、監理重慶屯田總兵鄭守豹等統率兵馬

進至嘉定府,劉文秀本人則率領大軍取道建昌(今四川西昌市)、黎州(在今四

川漢源縣北)、雅州到達洪雅縣(屬嘉定府),在該縣境內的千秋坪建立了帥府

,撰寫了《天生城碑記》,表示要以此為基礎,恢復四川。
劉文秀在千秋坪設立了文武官員,大建宮室,極力想把這里構建成經營西南的大

本營,企圖為北攻保寧(閬中),東聯夔東十三家,與清軍爭奪湖北。但是由於

孫可望心懷不軌,蓄意犯滇,永曆朝廷召回劉文秀和他帶領的主力,劉文秀前後

在千秋坪只駐守了五個月,經營四川的戰略未能實現。
永曆十二年(1658年),劉文秀病卒於昆明,遺表懇請永曆帝西出巴蜀,堅持

抗清。

艾能奇(?-1647年)一作艾雲枝、艾奇能,明末張獻忠義子。以勇猛著稱,

與孫可望、劉文秀、李定國並稱「四將軍」。大順元年(1644年)封定北將軍。獻

忠稱帝後,封定北王。順治三年(1646年),獻忠死於西充,能奇引兵入滇,

准備聯明抗清,二月十二日攻克定番,張耀等被處死。永曆元年(1647年)進

攻東川(今雲南會澤)。進至距東川府三十里處,遭遇當地土司祿萬鍾時的埋伏

,中毒箭流血不止,回昆明,不治身死。

孫可望(?—1660),小名旺兒,陝西米脂人。張獻忠義子,受封「東平王」,綽

號「一堵牆」。兒時即隨從張起義,因驍勇善戰,受封為平東將軍。清順治三年(

1646年),清軍大舉入川,張獻忠戰死於川西鳳鳴山,余部由孫可望和李定國

,絡繹南下,准備進軍雲貴,作為抗清根據地,一路攻克遵義、貴陽,進據雲南

。次年,孫可望與李定國等人一起稱王,他成為國主,年號興朝。順治六年,孫

可望致書南明永曆政權,表示願「聯合恢剿」,共同抗清,受封秦王。在得到南明

朝廷的支持後,孫可望收編了各族武裝,經過休養生息,基本控制了貴州全境,

開始籌劃北伐。具體的軍事部署是,孫可望本人和李定國率主力大軍東攻湖廣,

劉文秀等人率精兵進攻四川。
順治八年(1651)四月,孫可望派大將馮雙禮等人率領步騎兵數萬人、戰

象十餘只,大舉由黔入湘:一路由銅仁、麻陽,一路由平溪、便水,一路由大小

梭羅,合攻沅州(今湖南芷江)。清沅州守軍三營合計只有三千士卒,退入城中

,被「圍如鐵桶」。四月十五日,馮雙禮奮勇攻城,佔領沅州,活捉清將鄭一統、

知州柴宮桂。接著乘勝攻辰州(府治在沅陵),因清朝辰常總兵徐勇防守甚嚴,

未能得手。清廷委任的掛剿撫湖南將軍印續順公沈永忠領兵二萬,竭力支撐,雙

方在一段時間里呈膠持狀態。順治九年四月,李定國率部由貴州進入湖南,會合

馮雙禮進攻靖州。清續順公沈永忠派總兵張國柱領兵八千名往援,在靖州陷入重

圍。經過短暫的交戰,清軍大敗,損失官兵五千一百六十三名(其中滿洲兵一百

零三名)、戰馬八百零九匹,幾乎全軍覆沒,張國柱率殘部於二十二日「踉蹌奔

回」。明軍趁勝攻克靖州、武岡州。
沈永忠求援無望,被迫帶著麾下自寶慶北遁,六月初二日退至省會長沙,仍

然立腳不住,在湘潭接到清廷「不可浪戰,移師保守」的密旨,就在八月初六日放

棄長沙,一直逃到岳州。清朝在湖南設置的許多道、府、州、縣官也隨軍狼狽北

竄,其中有分巡上湖南道張兆羆、分巡下湖南道郭萬象、寶慶知府馮桓、永州知

府李策鼎、衡州府署印同知趙廷標、長沙知府張弘猷、郴州知州楊士英、道州知

州張學仁、茶陵知州蕭漢英、署武岡州事趙繼登,以及新化、城步、新寧、零陵

、祁陽、東安、寧遠、永明、江華、衡陽、衡山、常寧、安仁、宜章、桂陽、攸

縣、長沙、善化、寧鄉、益陽、湘鄉、桃源、邵陽、瀏陽、酃縣知縣和署印官共

三十五名。這樣,除岳州、常德尚在清軍控制下以外,只剩下徐勇一鎮孤零零地

據守辰州(府治在沅陵)負隅頑抗。
自北伐以來,原大西軍聯明抗清,初試鋒芒就旗開得勝,收復了湖南大部分

州縣。接著李定國又從桂林大獲全勝,斬清廷定南王孔有德,隨後,孫可望調李

定國由廣西轉進湖南,在衡陽伏擊南下討伐的清朝敬謹親王尼堪,將其全部殲滅

,尼堪本人也被殺。由撫南王劉文秀率領的另一路五萬入川大軍,由建昌、敘永

、彭水展開全面反攻,也是連戰皆捷,攻佔重慶,直逼保寧,但劉文秀因勝輕敵

,保寧一戰,被吳三桂打敗,喪失了大將王復臣,被迫退回貴州,孫可望還趁機

解除了劉文秀的兵權。
孫可望器小易盈,缺乏統籌全局、妥善處理內部關系的胸襟,由於對李定國

的戰功非常嫉妒,竟謀召李定國赴沆州(今湖南省芷江縣,位懷化市西南)議事

時殺之,事泄未遂。李定國為了制止孫可望的分裂活動,曾幾次派人或去函勸說

,孫可望不聽,雙方矛盾益深。
順治十四年(1657),孫可望與李定國徹底翻臉,派遣大軍十四萬從貴州

進軍雲南,企圖一舉消滅李定國部,但因馮雙禮倒戈,孫可望大敗,潰不成軍,

逃回貴陽。當年,孫可望降清,出賣西南軍情虛實,使李定國和西南抗清武裝最

後失利。清廷封他為義王,後於狩獵時,被清軍射死,一說是病死。

⑤ 明末清初的主要將領有誰

明軍陣營來 袁崇煥、洪承自疇、曹變蛟、左良玉、孫傳庭、盧象升、祖大壽。。。。清軍陣營 莽古爾泰、代善、阿敏、阿濟格、多爾袞、濟爾哈朗、多鐸。反正很多很多了,推薦你去看看明朝那些事兒第七卷,那主要講的就是這段歷史。

⑥ 明朝末期有幾位大將

熊廷弼,祖大壽,孫承宗,祖大壽,毛文龍,吳三桂,袁崇煥,楊嗣昌,洪承疇,劉挺,馬林,杜松等。

一、熊廷弼

熊廷弼(1569年—1625年),字飛白,號芝岡,漢族,湖廣江夏人,明末將領,萬曆進士,楚黨。由推官擢御史,巡按遼東。

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受命巡按遼東。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代楊鎬經略遼東,招集流亡,整肅軍令,造戰車,治火器,浚壕繕城,守備大固。熹宗即位,天啟元年(1621年),後金天命汗努爾哈赤攻破遼陽,再任遼東經略。與廣寧(今遼寧北鎮)巡撫王化貞不和,終致兵敗潰退,廣寧失守。

淪為囚犯的他又不幸陷入黨爭,以前雖為楚黨,但與東林黨關系密切,且與東林六君子也關系匪淺。並傳言有楊漣彈劾閹黨的奏疏就出自熊廷弼之手。後為閹黨所害,天啟五年(1625年)被殺,並傳首九邊。

二、毛文龍

毛文龍(1576年2月10日—1629年7月24日),字振南,一名毛伯龍,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祖籍山西平陽府太平縣(今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明朝末期將領,歷仕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朝,官至左都督平遼總兵官。

毛文龍曾開創了軍事重鎮東江鎮,在與後金的戰爭中頗有戰功,但為人驕恣,所上事多浮誇,索餉過多。後被袁崇煥矯詔所斬。

三、祖大壽

祖大壽(?—1656年),字復宇,明末清初遼東寧遠(今遼寧興城)人,吳三桂的舅舅。本是明朝武將,後降清。1628年(明崇禎元年),祖大壽因守寧遠獲得「寧遠大捷」而升為前鋒總兵官,被派駐守錦州。

祖大壽後來隨袁崇煥入關保衛京師。崇禎由於種種原因將袁崇煥下獄。祖大壽怕受到牽連,毀山海關逃出。崇禎命袁崇煥寫信招撫,祖大壽才返回明朝。1631年(崇禎四年),大凌河之戰,祖大壽糧盡援絕,於是詐降,後逃往錦州城對抗清軍。清廷屢次招降不從。

1641年(崇禎十四年)農歷三月開始的松錦大戰中,因援軍洪承疇兵敗,錦州解困徹底無望,於是祖大壽率部降清。後隨清軍入關,1656年(順治十三年)病故於北京。

四、袁崇煥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貫廣東東莞石碣,通籍廣西梧州(籍貫爭議 )。明朝末年薊遼督師。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

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於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京師之圍後,魏忠賢余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袁崇煥最終被朱由檢認為與後金有密約而遭凌遲處死。

五、左良玉

左良玉(?—1645年),字崑山,臨清人。官至平賊將軍、太子少保,封南寧侯。初在遼東與清軍作戰,曾受侯恂提拔。後在鎮壓農民軍的戰爭中,不斷擴大部隊,日益驕橫跋扈,擁兵自重。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封寧南伯。南明福王朱由崧即位後,又晉為侯,鎮守武昌。此時,弘光政權中馬士英、阮大鋮用事,排斥東林黨人。他袒護東林黨人,且懷有個人野心,於順治二年(1645年)三月二十三日從武昌起兵,以清君側為名,進軍南京。未幾,病死於九江舟中。子左夢庚率所部降清。

⑦ 明朝有那些名將

一、徐達:字天德,明朝開國名將,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參加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參與滅亡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被任命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七年,與常遇春率軍消滅張士誠。

二、常遇春:字伯仁,號燕衡,明朝開國名將。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出身貧苦,初為盜匪,後來投奔朱元璋,攻佔集慶後,開始受到朱元璋的信任,由渡江時的先鋒升至元帥。至正二十年,在龍灣大破陳友諒軍隊。至正二十三年,參與滅亡陳友諒。

三、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明朝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

四、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 ),字子茂,號仰城,遼東鐵嶺衛(今遼寧鐵嶺)人。祖上是來自朝鮮的內附民,自稱祖先是唐末避亂遷入朝鮮的漢人。遼東總兵李成梁長子,明朝名將。

五、傅友德(約1330-1394)明朝開國名將。漢族,宿州相城人(今安徽淮北),遷居碭山(今屬安徽)。元末參加劉福通義軍,隨李喜喜入蜀。後率部歸朱元璋,從偏裨升為大將。

至正二十七年從徐達北上伐元,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戰七勝而平定甘肅,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連敗元軍,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帥職,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大勝元軍,後與湯和分南北兩路取四川,以主帥之職攻取貴州、平定雲南。以功封潁國公,封太子太師,後坐事賜死。1644年追封為麗江王,謚「武靖」。

(7)明末著名將領擴展閱讀

徐達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

徐達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敗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為左相國。

二十七年(1367年),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割據勢力。同年,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以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余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謚號武寧,賜葬鍾山之陰,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⑧ 明末清初有哪些著名的抗清將領

史可法 保衛揚州 寧死不屈
鄭成功 與父決裂 誓死不降

⑨ 明末有哪些比較有名的將領降清了

最出名的是四藩王: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內王吳三桂。

然後容就是祖大壽、洪承疇、續順公沈志祥、義王孫可望、孟喬芳。

還有額駙李永芳、馬光遠、孫得功、金礪、鮑承先、祖澤潤、祖澤溥、祖澤洪、祖可法、祖澤遠、張存仁、李國英、劉武元、陳錦、劉芳名、左夢庚、田雄、馬得功、張天祿、許定國、劉良佐、趙之龍。

這些都是原來在明朝至少是參將以上的將領且降清後官至一品大員。

⑩ 明末遼東最出色的將領是

明末遼東最出色的將領應該是熊廷弼。但是還有其他很多出色的將領如毛內文龍。
熊廷弼在遼東巡容撫任期間督造軍器,修繕城堡,調兵遣將扼守各沖要地點,互為應援,守備大固。他還親巡沈陽、撫順,相度形勢,召置流移,安定民心。熊廷弼的策略是以守為主,反對浪戰,並聯合朝鮮牽制後金,卓有成效,使後金軍一年多內不敢輕進。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