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攝像家
㈠ 中國的著名傢具攝影師有哪些
答案:敝人英俊又瀟灑,事認真不犯傻。
㈡ 一個攝影家的名字
陳彬
㈢ 林銘述算著名攝影家嗎
簡介:林先生是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攝影專業委員會委員、《建築師》雜志特約專攝影師、屬《中國建築藝術年鑒》編委、《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特約攝影師、東易和文化交流中心主任、三辰風廣告有限公司董事長。
攝影的作品經歷: 2003年拍攝《什剎海的風花雪月》(北京出版社)一書。2003年參與編輯歷史文化名城系列書(由北京市規劃委員會主持、北京出版社出版),並擔任其中《北京城》和《明清皇城》兩本畫冊的攝影。2005年正式步入建築攝影行列,並為《建築師》雜志特約攝影,拍攝了大量的商業建築攝影。2006年擔任索尼照相機的簽約攝影師。2008年參加大眾攝影五十周年紀念全國巡迴演講。2012年著《攝影的跨越》(中國民族攝影出版社)一書。2013年《與光影共舞》(人民郵電出版社)即將出版。
至於你的問題,我建議你個人聽一下林先生的講座。我聽過,受益匪淺。
㈣ 歐洲有什麼著名的攝影家 NB的哇
羅伯特·卡帕 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是匈牙利人,1913年生於布達佩斯,原名安德烈,卡帕是他的筆名. 他17歲時就立志要當攝影家,二十世紀最著名的戰地攝影記者之一。.在柏林大學求學後,先在柏林一家通訊社做暗房工作,後到巴黎當記者.由於他的攝影作品受到一家攝影雜志社的重視,他便被委派到戰地進行采訪.
1936年西班牙內戰,卡帕在西班牙戰場拍攝了一個戰士中彈將要倒下,這幅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的作品以《西班牙戰士》、《戰場的殉難者》、《陣亡的一瞬間》等標題發表,立刻震動了當時的攝影界,成為戰爭攝影的不朽之作,也成為卡帕的傳世之作. 和卡帕一起到西班牙采訪的還有他的年青女友,德藉女攝影家葛爾德o達娜.他們共同奮不顧身地出沒於硝煙彌漫的戰場,達娜不幸死於坦克履帶下.悲傷的卡帕,從此永遠凝視關注著戰場.他一生的攝影創作多取材於戰爭.他把照相機作為揭露戰爭的武器.卡帕說:"照相機本身並不能阻止戰爭,但照相機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戰爭,阻止戰爭的發展".
1937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第二年卡帕與《西行漫記》的作者斯諾一同約定赴延安采訪,但是到了西安,受到國民黨的阻撓,卡帕未能成行,當時他是抗日戰爭中唯一能在中國戰區采訪的盟軍戰地記者.他在上海等地,拍攝了許多揭露日本侵略軍的罪行的新聞照片,公諸於世,後又去英國、北非、義大利進行攝影采訪.1944年,他隨聯合國部隊開辟第二戰場,參加了在法國北部諾曼第的登陸戰,拍攝了極為精彩的報道照片.
1946年,卡帕與波蘭籍的西摩和法國籍的布勒松在紐約相聚.他們組成了"梅根"攝影通訊社,在巴黎和紐約設辦事機構.後來陸續加入一些其它著名攝影家,如美國的羅嘉,瑞士的比索夫等.在"梅根社"成立後的三十年中西方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發生大事,都有他們的攝影記者在場.他們以忘我的熱情,甚至不惜以鮮血和生命深入到第一線去拍攝,為新聞攝影的形式和內容樹立了新的典範.
1954年,卡帕不顧親友的勸阻,悄悄來到越南戰場.他用照相機反映了《越南的悲劇》(卡帕的最後一幅作品題名),不幸誤踏地雷身亡,時年四十一歲.
1954年6月25日,美國各晚報都登出卡帕的死訊.第二天《每日新聞》用大標題報道"關於卡帕之死",紐約各地電視台,電台和時報也以極大篇幅刊登報道,一致贊揚他是一個最勇敢的戰地攝影家.為了紀念他,世界上曾舉辦十三次卡帕個人作品展覽,許多有世界影響的攝影書刊都介紹過他.卡帕的作品在美國,英國, 法國出版過專集.1955年美國《生活》雜志和"海外記者俱樂部"設立了"羅伯特o卡帕金質獎",用以鼓勵在新聞攝影上有成就的攝影記者.1966年,美國成立了"關心人的攝影基金會",以紀念卡帕及其它梅根社犧牲了的攝影家們。
㈤ 日本有哪些極為著名的攝影家
日本著名野生動物攝影師--岩合光昭
日本著名商業攝影師--熊谷晃
日本著名攝影師---西川和久
日本著名攝影師---荒木經惟
日本著名攝影師---森山大道
日本著名攝影師---野波浩
日本著名風光攝影師--霜田一良
日本著名人像攝影師--細江英公
日本著名的攝影師--內田修
日本著名的攝影師--倉谷清文
日本著名攝影家--森山大道
日本著名攝影家--山本皓一
㈥ 中國有哪些著名攝影家
解海龍 李少白 郎靜山 王達軍 王瑤 陳復禮 侯登科 吳印咸
攝影師
石少華 齊觀山 吳印咸 張印泉 沙 飛
陳復禮 郎靜山 鄭景康 姚經才 徐肖冰
傑貢獻攝影家
呂厚民 吳 群 陳 勃 陳昌謙 侯 波
袁毅平 高 帆 黃 翔 蔣齊 簡慶福
突貢獻攝影家
王 苗 呂相友 庄本 朱羽君 朱秀英
佟樹珩 吳寅伯 張 峻 張桐勝 狄源滄
肖緒珊 邵柏林 陳芬 陳青 孟昭瑞
羅光達 柳行 賀延光 袁廉民 侯登科
徐佑珠 錢元凱 錢嗣傑 程 默 舒宗僑
蔣 鐸 鮑 昆 潘維明 梁惠湘 裴 植
有不少攝影名家,如果僅拿給毛澤東拍照做為條件,分為兩個時期:
一、抗戰時期首推攝影大師吳印咸,雖然他拍攝的不僅是毛澤東,而且也不僅他一個人拍毛澤東,但在那個歷史時期,他拍的毛澤東的作品是最有名的。
二、解放後拍攝毛澤東的有專職攝影師和一些記者,如:呂相友、杜修賢、侯波、呂厚民等。
還有些攝影師也拍過毛澤東,但拍攝量比較少,如陳正青的「開國大典」,高帆的「毛澤東在西郊機場檢閱部隊」。
㈦ 請大家介紹幾位世界公認的著名風光攝影大師
陳冠希老師,香港著名的攝影大師,尤其擅長人 【和】體 【諧】攝影,有著名作品組圖《艷【和】照【諧】門》
㈧ 中國現代的著名紀實攝影師有誰啊希望說一下作品和特點,謝謝!
中國工人出版社曾經出過一套「中國攝影家系列叢書」,裡面的攝影家都是紀實攝影家。他們作品共同的特色就是紀實,通常使用黑白膠片進行拍攝,(幾乎)不幹擾拍攝對象,而是通過抓拍來捕捉拍攝對象最自然最真實的一面。如果要說每個攝影家的特色,只能從他們的拍攝題材的不同來說了。以下簡要介紹一下其中我比較熟悉的幾個攝影家及其作品特點:
1)黎朗。以拍攝涼山彝人而著名,這個系列曾經刊載於台灣阮義忠主編的《攝影家》雜志上,從而走向海外,獲得了一些世界聲譽。黎朗也因為這個系列獲得了美國的瓊斯母親獎。黎朗拍攝的彝人盡管生活條件艱苦,但有他們自己美麗美麗和尊嚴。我很喜歡這個系列。
2)侯登科。已故的知名攝影家。代表作品有《麥客》(另外一個陝西攝影家胡武功也拍過麥客)。侯登科拍攝麥客是充滿感情,全身心投入的。他長期跟拍他們,和他們一起遷徙爬火車,一起吃一起住,完全成為了麥客的一員。這種拍攝方式使得他很好地深入了麥客的生活,因此才能拍出那麼多全面揭示麥客生活的圖片。侯登科逝世後,他的朋友設立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來紀念他,該獎兩年頒發一次,獎勵在紀實攝影方面展露頭角的新人。
3)於德水。侯登科的好朋友,河南攝影家,作品主要拍攝河南、陝西的鄉村和民俗,有黃土地上的史詩感。
4)彭祥傑。以拍攝流浪的人群而著名,比如拍攝買花兒童、流浪馬戲團、大篷車等。
5)楊延康。拍攝過麻風村、天主教等,也是好多年來比較活躍的攝影家。
6)王征。以拍攝家鄉西海固著名。
7)劉雷。以拍攝黃土高原上的環境人像著名。
8)周海。以拍攝中國的工業、工人而有名。
等等。
近年來,還出現了一些年輕的紀實攝影家,這些攝影家不再拘泥於用黑白膠片進行拍攝,而是彩色膠片、holga、甚至數碼等都在使用。這些攝影家也是各大攝影節頻頻獲獎的攝影家,包括:嚴明、張曉、駱丹、木格、馮立等。
以上只是一些簡要的線索,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你要想知道更多的信息,歡迎網路。
㈨ 中國著名比較出名的攝影家有那些
太多了。
老的有 郎靜山、吳寅伯、徐肖冰、雷燁、冀連波、沙飛等
現在的就更多了,如拍攝紀實的侯登科、新聞的謝海龍、人像的黑冰、謝墨、風光的於雲天、朱恩光、翟東風等,不一一列舉。
㈩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超現實主義攝影家以及他們的代表作
超現實主義攝影為達達派沒落時期出現於攝影藝術領域中的一種流派,興起於20世紀三十年代。
這一流派有著較為嚴謹的藝術綱領和藝術理論。他們認為,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去表現現實世界是古典藝術家早已完成了的任務,而現代藝術家的使命是挖掘新的、未被探討過的那部分人類的「心靈世界」。因而,人類的下意識活動,偶然的靈感、心理變態和夢幻便成了超現實主義攝影藝術家們刻意表現的對象。
攝影中的超現實主義者也象達達派攝影家一樣,利用剪刀、漿糊、暗房技術作為自己主要的造型手段,在作品畫面上將景象加以堆砌、拼湊、改組,把具體的細部表現和任意的誇張、變形、省略和象徵的手法結合在一起,創造一種現實和臆想、具體和抽象之間的超現實的「藝術境界」。所以其效果是奇特、荒誕而又神秘的。
該流派的創始人是英國攝影家絲頓和美國的布留奎爾(1880-1945)。真正完成者為英國舞台攝影家馬可賓(1905-?),他在自己的創作中,把"超現實"的虛和現實中的實揉合在一起,創造了一種既虛幻又實在的境界。例如,他在一九四六年創作的《馬可賓的自畫像》就是一幅很典型的超現實作品,它是運用四次曝光的手法拍攝出來的:一次正面,兩次側面和一次一隻眼睛。
這一流派的著名攝影家有從事超現實主義集錦照片的畫家帕爾汗;變形人體攝影家布蘭特;肖像兼宣傳攝影家卡遜以及布魯門塔爾、洛林、哈爾斯曼、賴依等。
超現實主義攝影-起源
超現實主義藝術源於法國作家勃勒東(Andre Breton)發表於1924年的《超現實主義宣言》 。他在這篇宣言中寫道:「超現實主義是人類的一種純粹的精神無意識活動。人們可以用無論是口頭、書面還是其他方式來表達思想的這一真實過程——在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又沒有任何美學和道德的成見時的思想之自由活動。」由此可見,這一藝術流派的哲學基礎是柏格森(Henri Bergson)的直覺主義和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學說。在他們看來,人的最真實的感覺只能在潛意識和夢幻當中。因此,人類的下意識活動、突發靈感、心理變態和夢幻世界,才是一切藝術馳騁的廣闊天地。
超現實主義攝影-作者介紹
曼·雷(1890-1976,美國)是一位曾參與達達派和超現實主義派藝術活動的不知疲倦的攝影技術試驗家和攝影藝術家。他曾嘗試不用照相機,而是將某些物體直接置於光源和感光材料之間,通過輪廓、陰影的透射製作成照片。後人將這種不用底片的「照片」稱為「曼·雷式照片」或「物影照片」。他還曾利用暗房加工、多次曝光等特技將一些互不關聯的影像或變形、或省略,反邏輯、超常態地錯亂組合在一起,創造一種現實與夢幻、具象與抽象之間的奇特,荒誕而又神秘的,「藝術境界」。畫面充滿著某種象徵性和暗示性,使作品內涵閃爍而不確定。
美國超現實主義攝影家菲利普·霍爾斯曼(Philippe Halsman)曾為他的好友,西班牙著名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拍攝並出版了一本超現實主義攝影集《達利之須》,表現出他的非凡的想像力。其中一幅題為《達利·阿托米卡斯》的照片,其構思受到現代物理學原子理論的啟示,「把所有的東西都據實作為半懸空狀態來描繪」,畫面中的一切,包括達利、貓、水、畫板與椅子都像在失重環境里那樣飄浮於空中。由此可見,超現實主義攝影是利用攝影藝術的造型特性,將攝影當作畫筆來表現作者的某種理念。
超現實主義攝影還有另一種存在形態,亨利·卡蒂埃—布勒松(Henri Cartier-Bresson)創作的某些作品就是這樣的超現實主義攝影代表。這些作品的畫面雖然是「紀實」的,但只是用來物化攝影家頭腦中瞬間意識運動的藝術符號。其創作趨向於「心理自由化」和純直覺表現,通過自由聯想,自由地、隨意地、鬆散地、不受邏輯支配地進行創作,但又並非完全都是「想像的漫無邊際,感情的無端跳躍,怪誕形象的雜亂堆積」。用亨利·卡蒂埃—布勒松自己的話說就是「要時時刻刻地觀察事物,就像跳舞一樣,在有意識和下意識之間擺動,突然地發現並抓取那些剎那間的、自然出現的、直觀感覺的景物」,「與其說我是個攝影家,不如說我是個蝕刻家或水彩畫家……我是一束等待著時機的神經,在景物一次又一次地出現之中。突然拍攝,這是一種自然的快樂,是活動、時間與空間在某一時刻的集結」。
超現實主義攝影的造型手段多種多樣。如比爾·布蘭特(Bill Brandt)的變形、赫伯特.巴耶(Herbert Bayer)的「攝影光塑」和曼.雷的多次曝光等,都各有千秋。
超現實主義攝影-超現實主義攝影
1999年9月12日,在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舉辦了一個超現實主義影展「超現實主義----丹尼爾·菲利帕切攝影收藏展」。這個展覽包括了曼·瑞(Man Ray)、皮埃爾·莫林尼爾(Pierre Molinier)、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多拉·瑪爾(Dora Maar)等人的稀世之作,記「超現實主義迷」們大飽眼福。
超現實主義攝影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受超現實主義文藝思潮和超現實主義繪畫影響頗深。超現實主義在今天看來已經成為歷史,尤其在國內,超現實主義攝影還沒有產生便已經死亡,即使可以出現,也不過是「仿超現實主義攝影」或「 偽超現實主義攝影」,盡管如此,作為攝影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還是有必要去了解它的。
超現實主義攝影作品是很難用文字來詮釋的,因為這類作品不是現實經驗的記錄,要用我們大家的共同經驗去對超現實主義攝影作品作一番評論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我們也只能從它的句法及主張中去對超現實主義攝影作一可能是牽強附會的理解。
超現實主義攝影既然不以記錄現實為己任,那麼其作品中的實物自然也不能是它們原本在客觀世界中的原意,每一物體都是作為一種視覺圖像符號而出現的,超現實主義攝影家用這些符號作詞彙來造「影像句子」,而且這種「影像句子」很難能翻譯成「語言句子」,這種句子中也往往會蘊含一種情緒、一縷詩情、一些感性和些許的政治意味,這些隱含的意味也正是超現實主義作品的藝術魅力所在。
超現實主義源於達達主義其箴識:改變世界、消除戰爭和疾病,讓自由、原始的愛以及內心的自發萌動和夢境來詮釋永恆,事實上,超現實主義早在1966年伴隨安德爾·布雷登的逝世而消逝,之後「超現實主義」一再被濫用和誤用,被冠以「新超現實主義」和「新立體主義」之名,實在有些可怕。
參考資料:http://www.hudong.com/wiki/%E8%B6%85%E7%8E%B0%E5%AE%9E%E4%B8%BB%E4%B9%89%E6%91%84%E5%BD%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