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哲學知名人物

哲學知名人物

發布時間: 2020-12-02 01:53:39

㈠ 中國哲學有哪些代表人物

諸子百家簡介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作品:《道德經》、《莊子》

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創始人為墨翟。

這一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的基礎:兼,視人如己;兼愛,即愛人如己。「天下兼相愛」,就可達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張尚賢、尚同和非攻;經濟上主張強本節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時,又提出「非命」的主張,強調靠自身的強力從事。

墨家有嚴密的組織,成員多來自社會下層,相傳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勵志。其徒屬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領袖稱「巨(鉅)子」。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後,分裂為三派。至戰國後期,匯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數學、光學、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

四、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李斯。作品:《韓非子》

法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時期,管仲、子產即是法家的先驅。戰國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開創了法家學派。至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勢」和申不害的「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

這一學派,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

《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書》和《韓非子》。

五、名家: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公孫龍和桓團。作品:《公孫龍子》

名家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當時人則稱為「辯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為惠施和公孫龍。

六、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這一學派,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代表人物為戰國時齊人鄒衍。

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葜)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為「五德」,創「五德終始說」,並以之作為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為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

《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成於戰國後期的《禮記·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齊俗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

七、縱橫家:代表人物:蘇秦、張儀。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

縱橫家是中國戰國時以縱橫捭闔之策游說諸侯,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等。

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別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戰國策》對其活動有大量記載。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縱橫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八、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

雜家是戰國末期的綜合學派。因「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漢書.藝文志》及顏師古注)而得名。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著的《呂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集。

九、農家,

農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記有許行其人,「為神農之言」,提出賢者應「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治」,表現了農家的社會政治理想。此派對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也注意記錄和總結。《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被認為是研究先秦農家的重要資料。

十、小說家,

小說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漢書·藝文志》雲:「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

諸子百家簡述

諸子百家中,儒家創始人孔子因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以致儒家學說不僅在諸子百家中地位顯著,而且還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核心內容,對中民民族精神形成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事實上,我們可以說,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儒家學說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也是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它已滲透傳統文化的每一根毛細血管之中,極大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的每一個領域。凡是從中國土壤里產生的學說思想、宗教派別,甚至是外來文化、外來宗教,都不能避免帶上儒家文化的痕跡。於今而言,猶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對世界文化還產生了永久的影響(我們知道,日本和「四小龍」推崇儒學也是在它們已實現或者基本現代化後,為解決現代化所帶來的信仰危機、道德滑坡問題而採取的補偏救弊措施。所謂「東南亞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學為主體的文化構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動了東南亞的社會文明與進步。隨著歷史的發展,儒家倫理正在進入西方國家)。

關於對諸子百家的派別歸類,司馬談列舉了六家,「乃論六家之要指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漢書·藝文志》中的劉歆《七略》的諸子略分為十家: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除去小說家不談,所以稱"九流十家"。

諸子所以說是政治學派的總稱,是因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為國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張以德化民;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主張信賞必罰;墨家主張兼愛尚同;名家主張去尊偃兵。漢代以後,墨家和名家成為絕學,農家獨立成一門技術性學科,陰陽家演化為神秘的方術。因此對後來大一統王朝政治產生影響的只有儒、道、法。

諸子百家的許多思想給後代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辯證法;墨家的科學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軍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閃爍光芒。便是那「詭辯」的名家,也開創了中國哲學史上的邏輯學領域。我們可以、也應該鑒借儒家的剛健有為精神,來激勵自己發憤圖強;鑒借儒家的公忠為國精神,來培育自己的愛國情懷;鑒借儒家的"以義制利"精神,來啟示自己正確對待物質利益,鑒借儒家的仁愛精神,來培育自己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鑒借儒家的氣節觀念,來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強的獨立人格;也鑒借墨家的"兼愛"、"尚賢"、"節用";道家的「少私寡慾」、「道法自然」;法家的"廢私立公",等等思想。

㈡ 經典哲學的巔峰人物是誰

經典哲學的開端是康德,結束於黑格爾,兩人都是經典哲學集大成者

㈢ 哲學經典人物解讀

蘇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古希臘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與他的學生柏拉圖 ,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賢」,被後人廣泛地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

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快樂的豬,一種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樂的豬。

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

柏拉圖(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我們一直尋找的,卻是自己原本早已擁有的;我們總是東張西望,唯獨漏了自己想要的,這就是我們至今難以如願以償的原因。

智者說話,是因為他們有話要說;愚者說話,則是因為他們想說。

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人生真正的悲劇,是成人害怕光明。

亞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教育家,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

人生最終的價值在於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於生存。

每天反復做的事情造就了我們,然後你會發現,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

幸福是把靈魂安放在最適當的位置。

約翰·洛克(1632.8.29-1704.10.28),英國哲學家,在知識論上,洛克與喬治·貝克萊、大衛·休謨三人被列為英國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但他也在社會契約理論上做出重要貢獻。洛克的思想對於後代政治哲學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並且被廣泛視為是啟蒙時代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義者。

你擔心什麼,什麼就控制你。

在缺乏教養的人身上,勇敢就會成為粗暴,學識就會成為迂腐,機智就會成為逗趣,質朴就會成為粗魯,溫厚就會成為諂媚。

學到很多東西的決竅,就是不要一下子學很多的東西。

大衛·休謨(1711.4.26-1776.8.25),蘇格蘭不可知論哲學家、經濟學家、歷史學家,被視為是蘇格蘭啟蒙運動以及西方哲學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恨也罷,愛也罷,思想、感覺、觀察也罷,無非都是在領悟。

當我們專注地研究人類生活的空虛,並考慮榮華富貴空幻無常時,也許我們正在阿諛逢迎自己懶惰的天性。

正是勞動本身構成了你追求的幸福的主要因素,任何不是靠辛勤努力而獲得的享受,很快就會變得枯燥無聊,索然無味。

讓-雅克·盧梭(1712.6.28-1778.7.2),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

㈣ 哲學界有哪些著名的人物及其代表作

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7,蘇格拉底的學生,古希臘最具有代表性的大思想家,大哲學家,古希臘唯心主義的代表,大文學家,教育家,一生留有大量的作品(多為演講稿和談話錄)。

貢獻:他的思想與著作對西方哲學與理念對整個文化的發展發揮過重要的作用,他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地位相當於孔子對中國文化史的影響,他的作品對西方著作史有不可磨滅的影響,他是歷史上第一個用靈活的對話闡發深奧的哲學道理,哲學核心是理念論,在對話中談過辯證法問題對思維辯證法的闡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柏拉圖哲學對西歐以後的哲學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近代的西方唯心論和唯物論也與它存在聯系,它的辯證法在某種程度上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特別是黑格爾的哲學。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學路線的創始人,也是西方公認的道德哲學的創始人和教育家,他的一生是在和人交談和辯論中度過的,沒有留下著作。

貢獻:他是古希臘第一個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維去尋求普遍道德定義的人,因此獲得道德哲學創始人的稱號,他堅持尋求普遍的道德原則與以前的智者學派相對立,求知法他提出辯證法,揭露矛盾,攻破對方,西方哲學史上辯證法從此開始。但他重點研究認得倫理道德問題,反對用物質的原因作為事物的本源去解釋萬物,提出神學目的論,,擬人化的把自然物與人造物混同了,把神作為宇宙的真正的原因。

巴門尼德:古希臘哲學家,愛利亞學派的代表人。

貢獻:提出存在學說和意識和真理的學說。他否定了以前的自然哲學家僅從感官對象中尋求世界的本源,說明世界的片面性觀點,強調用理智和思維去把握世界,哲學從此轉向研究本質和現象的關系。同時巴學否定了自然哲學的辨證法,陷入形而上學,但在更高的層次上提出了存在與非存在,聯系與非聯系的關系問題,對理論思維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被稱為古希臘最淵博的學者,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

貢獻:對古希臘城邦奴隸制時期發展的做了全面總結,在文化史,哲學史都有很重要的貢獻。青年時熱熱中於政治,提出「哲學王」思想。建立歐洲史上第一所綜合性傳授知識,進行學術研究,提供政治咨詢,培養學者和政治人才的學校。他創立了漫步學派,師柏拉圖20年,後為亞歷山大大帝的教師。他把古希臘哲學愛智慧尚思辯的精神也就是追求追求知識和探索真理的精神充實了,具體化了,發揚光大到頂峰。他的哲學尊重經驗跟隨現象,最後歸於理智和思維。

《申辯》:為我們了解蘇格拉底,提供了最清晰最重要的線索。申辯篇的三篇對話是對蘇格拉底最後的日子和去世的解釋。蘇格拉底在申辯篇中受到了嚴重的指控,提供了他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細節。

《理想國》又名《國家篇》,比較完整的闡述了柏拉圖的理想政治制度,在他提出的一個城邦有三部分人分工組成的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哲學王」思想,即讓哲學家治理國家,讓統治者成為哲學家。同時它的論證是第一個出現客觀唯心主義哲學,提出善的理念和認識善的理念的辯證法,論述了認識知識的4等學說,即猜測,相信,了解,理解。它是一部關於政治,倫理,哲學,教育,文藝等多方面一部綜合性著作。

《形而上學》:是在亞里士多德死後300年中有漫步學派門人安德羅尼科收集編於《物理學》後,有14篇文稿構成。分了10大部分,第一部分A卷,是序言與導言部分,敘述了哲學家,哲學地位和事物的原因。第二部分B卷,提出了14個有待討論的問題,第三部分是關於研究對象---存在的問題。第四部分研究的是哲學的范疇,第五部分是本題問題,第六部分是質料和形式,第七部分是關於潛能與現實,第八部分是運動變化,九是對柏拉圖學派的批判。在這部書中科學和技術有了明確的區分,科學有了自己的任務,哲學理論得到了充分的論證,亞里士多德為人類探索真理開拓了道路。

㈤ 18世紀法國哲學世上最著名的人物

十八世紀的法國哲學分為兩個時期,前期是啟蒙運動時期,此時最著名的人物是伏爾泰;後期是網路全書派時期,其最著名人物是狄德羅。

㈥ 教父哲學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別整一堆沒用的!

教父哲學的代表人物主要分為希臘和拉丁兩大派:查士丁、塔提安、伊雷納烏斯、內克萊門、奧里根等容,出生在東方並用希臘文著作,故稱東方希臘教父,他們是教父哲學的創始者。另一派的代表人物有: Q.S.F.德爾圖良 、傑羅姆、安布羅斯、 A.奧古斯丁 、格雷高里等。他們生長在西方並用拉丁文宣講和著書,故稱西方拉丁教父,他們是教父哲學的組織者。奧古斯丁則是最後的完成者,他把教父哲學推向了全盛時期。

㈦ 古希臘哲學三大代表人物是誰

是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三人。

三人是一脈相承的師生關系,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柏拉圖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

古希臘哲學家,有三個連貫的人物我們不得不提到: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他們三人一起創立了今天的西方哲學思想。

在中世紀的早期,由於新柏拉圖主義的盛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沒有被翻譯。但到了12世紀,亞里士多德主義開始興起,他的著作也被翻譯成了各種歐洲文字,形成了中世紀後期的經院哲學。

(7)哲學知名人物擴展閱讀:

蘇格拉底(希臘文:∑ωκράτης(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與他的學生之一是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希臘三賢」。

出生於伯里克利統治的雅典黃金時期,死於雅典的敗落時期。(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後的三十人僭主集團倒台後的時期)。出身貧寒,父親是一名雕刻師,母親為助產士。蘇格拉底是一位個性鮮明,被人褒貶不一而充滿傳奇色

彩的歷史人物。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論和思想多見於柏拉圖和色諾芬的著作如《蘇格拉底言行回憶錄》。

柏拉圖(希臘語:∏λάτων,英語:Plato,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臘哲學家,其主要哲學思想是理念論,對西方的哲學思想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原名亞里士多克勒(Aristoklēs),家中排行老四。柏拉圖是其體育老師給他起的綽號。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又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

亞里士多德(希臘語:Αριστοτέλης,約前384年—前322年)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他總結了泰勒斯以來古希臘哲學發展的結果,首次將哲學和其它科學區別開來,開創了邏輯學、倫理學、政治學和生物學等學科的獨立研究。他的學術思想對西方文化、科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參考資料:網路---古希臘哲學家

㈧ 現代社會有哪些哲學背景的著名人士

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原名自華,號秋實,江蘇揚州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主要著作有《詩言志辨》、《略讀指導舉隅》(與葉聖陶合著)、《經典常談》、《標准與尺度》、《語之零拾》、《論雅俗共賞》、《新詩雜話》,散文集《背影》、《荷塘月色》等。出版有《朱自清全集》。
馮友蘭(1895-1990)
河南唐河人。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4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曾任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教授、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建國後,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張國燾(1897-1979)
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又名張特立,江西萍鄉人。1916年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後來曾參加五四運動。原為無政府主義者,後轉信馬克思主義。1920年加入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的活動。1949年移居香港後轉赴巴西和加拿大。1979年12月因病去世於多倫多。
牟宗三(1909-1995)
宇離中,山東棲霞人。中國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1927年入北京大學預科,兩年後升入哲學系。1933年畢業後,曾先後在華西大學、中奪大學、金陵大學、浙江大學等校任教,以講授邏輯學和西方哲學為主。1949年去台灣,任教於台北師范大學、台灣東海大學。1995年4月病逝於台北。

㈨ 世界上有哪些哲學流派、其代表人物以及作品

唯物主義 -- 唯心主義

阿拉伯亞里士多德學派 -- 網路全書派 -- 懷疑論 -- 新柏拉圖學派 -- 程朱學派 -- 米利都學派 -- 道家 -- 斯多阿學派 -- 蘇非派 -- 蘇格蘭常識學派 -- 維也納學派 -- -- 新黑格爾主義 -- 新康德主義 -- 新實在論 -- 學園派 -- 伊壁鳩魯學派 -- 永嘉學派 -- 永康學派 -- 瑜伽行派 -- 吠檀多派 -- 弗賴堡學派 -- 哥本哈根學派 -- 華沙學派 -- 劍橋柏拉圖學派 -- 劍橋學派 -- 邏輯實證主義 -- 馬堡學派 -- 麥加拉學派 -- 儒家 -- 實用主義 -- 實證主義 -- 存在主義 -- 陸王學派 -- 法蘭克福學派 -- 結構主義 -- 後現代主義 -- 分析哲學 -- 人本主義 -- 計量經驗主義 -- 辯證唯物主義 -- 科學哲學 -- 新托馬斯主義

經驗主義(Empiricism)一種認識論學說,認為人類知識起源於感覺,並以感覺的領會為基礎。經驗主義誕生於古希臘。距今已有2400餘年的歷史。期間,它不斷地與另外兩種學說發生爭議:一種學說為天賦論,主張知識屬於與生俱來的本性之觀念;另一種學說為理性主義,主張唯有理性推理而非經驗觀察才提供了最確實的理論知識體系。然而,上述的爭議雖然從未中斷過,但它們之間的沖突卻時而激烈,時而緩和。
經過邏輯而推出來的答案叫作理性主義!也就是邏輯斯維方式
經過感受或感覺來得到的答案叫做感性主義,也就是形象思維方式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也譯作結構主義,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亞傑(J.Piaget)。他是認知發展領域最有影響的一位心理學家,他所創立的關於兒童認知發展的學派被人們稱為日內瓦學派。皮亞傑的理論充滿唯物辯證法,他堅持從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觀點來研究兒童的認知發展。他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兒童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兩個基本過程:「同化」與「順應」。同化是指把外部環境中的有關信息吸收進來並結合到兒童已有的認知結構(也稱「圖式」)中,即個體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內的過程;順應是指外部環境發生變化,而原有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環境提供的信息時所引起的兒童認知結構發生重組與改造的過程,即個體的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的過程。可見,同化是認知結構數量的擴充(圖式擴充),而順應則是認知結構性質的改變(圖式改變)。認知個體(兒童)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這兩種形式來達到與周圍環境的平衡:當兒童能用現有圖式去同化新信息時,他是處於一種平衡的認知狀態;而當現有圖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時,平衡即被破壞,而修改或創造新圖式(即順應)的過程就是尋找新的平衡的過程。兒童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過程逐步建構起來,並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這就是皮亞傑關於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在皮亞傑的上述理論的基礎上,科爾伯格在認知結構的性質與認知結構的發展條件等方面作了進一步的研究;斯騰伯格和卡茨等人則強調了個體的主動性在建構認知結構過程中的關鍵作用,並對認知過程中如何發揮個體的主動性作了認真的探索;維果斯基創立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則強調認知過程中學習者所處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礎上以維果斯基為首的維列魯學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動」和「社會交往」在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這些研究都使建構主義理論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為實際應用於教學過程創造了條件。

後現代主義是一場發生於歐美60年代,並於70與80年代流行於西方的藝術、社會文化與哲學思潮。其要旨在於放棄現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規范內容。在後現代主義藝術中,這種放棄表現在拒絕現代主義藝術作為一個分化了文化領域的自主價值,並且拒絕現代主義的形式限定原則與黨派原則。其本質是一種知性上的反理性主義、道德上的犬儒主義和感性上的快樂主義。

唯心主義(idealism)

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之一,與唯物主義對立的理論體系。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精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即物質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的哲學派別。舊譯觀念論。蒙昧時代的靈魂不死的觀念和萬物有靈的觀點,隱含著精神可以脫離物質的臆想,是唯心主義的萌芽,哲學唯心主義是在生產力的發展造成了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剝削階級中的一部分人有閑暇專門從事智力活動的時候產生的。蘇格拉底,萊布尼茨{ 著有單子論》},柏拉圖等具有代表性

唯物論是一種哲學思想。這種哲學思想認為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也就是[[有機化合物|有機物]]出於對物質的反應。基本觀點概括為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機械唯物論的代表人物是費爾巴哈,辨證唯物論的代表是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

2.恩格斯《自然辯證法》
3.恩格斯《反杜林論》
4.列寧《唯物論與經驗批判論》

㈩ 世界最著名的哲學家有哪些

哲學的思考超越了物質世界的束縛,我國的哲學家都有誰?各位,這個話題問的是古代的還是近代的哲學家?小編就來介紹下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吧。老子,生命的大智者。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王守仁,「致良知」說的宣導者,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黃宗羲,民主思想的啟蒙者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東林七君子」黃尊素長子。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