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盪山最著名詩句
❶ 描寫雁盪山的詩詞有哪些
賀新郎(乙亥春題雁盪山)
宋代:王義山
雅有登山癖。覺老來、尚可躋攀,浪遊躡屐。險怪嶕嶢稱雁盪,爭秀群山第一。更聳出、穹崖千尺。景物深藏長谷里,最上龕,水鑿時沖激。硉矹處,鉅石。
地生天作誰能識。睹江山如故,恨無一時人物。靈運當年為太守,佳處都曾游歷。獨不見、此山腳跡。風月直須人管領,怎不移、石壁題岩壁。今且著,老夫筆。
題某公宅
唐代:貫休
宅成天下借圖看,始笑平生眼力慳。地佔百灣多是水,樓無一面不當山。荷深似入苕溪路,石怪疑行雁盪間。
只恐中原方鼎沸,天心未遣主人閑。
江神子(孫虛齋作四雲庵俾余賦之兩雲之間)
宋代:張炎
奇峰相對接珠庭。乍微晴。又微陰。舍北江東,如蓋自亭亭。翻笑天台連雁盪,隔一片、不逢君。
此中幽趣許誰鄰。境雙清。人獨清。采葯難尋,童子語山深。絕似醉翁游樂意,林壑靜、聽泉聲。
沁園春(送馬正君歸東嘉)
宋代:陳人傑
盡典春衣,換酒津亭,送君此行。嘆清朝有道,何曾逐客,有司議法,忍及書生。歸去來兮,噫其甚矣,見說江濤也不平。君之友,豈都無義士,剖膽相明。
挑詩行李如冰。正趁得越山桃李春。把從前豪舉,著些老氣,不應造物,到底無情。雁盪煙霞,鳳城風雨,兩地相思魂夢清。重來否,算海波未窄,猶可騎鯨。
沁園春(紹興丁巳五月六夜,夢與一道人對歌數曲,遂成此詞)
宋代:張元干
神水華池,汞鉛凝結,虎龍往來。問子前午後,陽銷陰長,自然爐鼎,何用安排。靈寶玄門,煙蘿真境,三日庚生兌戶開。泥丸透,盡周天火候,平步仙階。
蓬萊。直上瑤台。看海變桑田飛暮埃。念塵勞良苦,流光易度,明珠誰得,白骨成堆。位極人臣,功高今古,總蹈危機吞禍胎。爭知我,辦青鞋布襪,雁盪天台。
❷ 雁盪山的名言名句
雁盪諸多山峰拔地而起,直插雲端,橫看側望千姿百態,景色步移。尤其那凌空飛舞的瀑布飛流直下,因風作態,瞬息萬變,如絲,如煙,如雲,妙不可言。身臨其境,頓有"不游雁盪虛此生"之感。
信步來到了大龍湫旁,仰望那疑似九天銀河飄灑人間的飛瀑,我不禁想到沈括《夢溪筆談》中"雁盪徑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的佳句來。這飛瀑是我國最高的瀑布啊!仰望這瀑布從連雲嶂飛下,象一幅流動的畫,象一首有聲的詩,象一支動聽的曲……
我佇立龍湫潭邊,身上濺滿了點點珍珠口中品味那甜甜的泉霧,掬一捧清洌的泉水洗洗臉,頓感神清氣爽,彷彿心靈也凈化了……
雁盪山有數不清的奇峰異石,被文人騷客詠記的也頗多。最早記錄雁盪山的是唐朝大書法家懷素他在給朋友律公的信中說:雁盪,自古圖牒未嘗言。山頂有大池,相傳為雁盪,下二潭,為龍湫。山南有芙蓉驛。今人有大文豪郭沫若贊剪刀峰詩:遠望雙峰裁紫霓,尖刀稜角有高低,倘非山裡藏刀尺,那得秋雲片片齊。雁盪山山勢峻險,巒峰依疊,泉清水秀,怪石突兀。整個雁盪山有峰101座,泉5處,山岩29處,12洞,4道溪,7條嶺.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兩次游雁盪山都未能窮其全貌,況今日匆匆之過客?雁盪山最負盛名的是石樑洞,大龍湫,靈峰,靈岩四處,此四處將雁盪山的洞、水、山光盡呈遊人面前,其它諸景莫過於此,何必一一看去,正所謂觀一葉黃而知天下秋矣。
雁盪山以奇峰、巨峰、飛瀑取勝,它令人稱絕的是山頂有河,峰頂有瀑,谷中有溪,四時變化不同。大龍湫瀑布位於雁盪山百崗峰西南約2公里的筋竹澗上源,瀑布高190餘米,是世界少有的高度。昂首望去,似銀河倒瀉,一股清泉從山巔噴出,起初是泉,半空是雨,落地是霧,氣勢磅礴,形態隨風勢變幻,分不清是在下雨,還是飛瀑落珠,景色十分壯觀。雨中觀雁盪奇峰,別有一番情趣。峰不高聳,大都獨立成章,一峰多景。導游不時東指西點,激發遊人興致。剛才看似玉兔,可回首一望便成金龜了,細雨中邊游邊賞,老僧拜塔,玉女獨秀,母女情懷,雙筍峰等活龍活現。從千年古剎靈岩寺出來,天無有放晴的意思,雨點也大起來。高達260米的天柱峰,東西對峙,展旗兩峰,象敞開的兩扇大門。峰與峰之間有300餘米,兩峰頂之間掛一鋼絲,不時有藝人在空中行走、倒立、翻跟斗、騎自行車等多種表演,引得眾人掌聲、喝彩聲連成一片。突然間,導游對遊人講,"一會兒有銀葉從空中飄落,若能接到,即是接財納福回家。"真的,從空中有散落的物體飄灑下來,眾遊人收起雨具,在雨中昂頭等待,去搶從空中飄來的樹葉,當然我也把樹葉搶在手中,還裝進了行囊。雖然是一種游戲,但能夠把大家的情緒調動起來。
夜宿雁盪山景區。清晨起來,一道霞光照在秀峰之上,山青水秀,景色宜人。深吸一口濕潤中帶有清香的空氣,清爽里透著愜意。看來是一個晴朗的好日子。早餐後收拾行李,游覽仙橋景區,觀桅桿岩,飄峽谷湖,中午在嶺上人家就餐,品嘗當地風味小吃,購土特產。午後參觀觀音洞。剛進景區,四周峰巒吸引著遊人,不時拍照留念。突然間,烏雲從東南方向壓頂而來,不到半個時辰,空中又飄起了雨絲,真是一塊雲彩一陣雨,山峰東西兩重天。我們又重新打開雨傘,順山路向觀音洞行走。觀音洞建造在大山峰頂的山洞內,山似雙手合起的佛掌,峰中有一高21米,寬45米的自然洞。舉首望去,雲霧繚繞,四周山峰若隱若現,象盛開的蓮花,似觀音寶座。再望觀音洞,如同佛祖顯聖在此,耳際不時傳來佛經朗誦聲,真的全身心地進入佛的聖地了。我不是佛家弟子,但由於工作關系常讀一些關於佛教的書籍和佛經等宗教經典,深知佛普渡眾生,大慈大悲,行善積德,修行來世,但佛教經典之深奧不是凡身俗子所能悟道。既然誠心的,那就登山拜佛吧。進山門,沿石階拾級而上,不用數是九疊台階,每疊九級,九九八十一級,有九九歸真之說。登上大殿,是雨水還是汗水浸透了衣衫。拜過佛像,方覺得渾身清涼,飲一杯聖水,頓覺神清目明。觀佛像慈眉善目,辨世間善惡。我拜過許多大佛,諸如樂山的露天大佛,敦煌莫高窟身高32米的泥塑佛像,普陀山、九華山的金身佛像等,但在這里拜佛,是地理環境的差異,還是自然氣候之別,其意境達到峰巔。雁盪山應該是佛教聖地,從靈峰到觀音洞,共有十八古剎,整個行程始終在佛教氛圍之中。
❸ 雁盪山最有名的詩句毛主席詩哪幾句
·毛·主·席沒去過雁盪山,也沒寫過關於雁盪山的詩句。
1、《接客僧》
——茅盾
雁盪應名是若山,山水奇秀人稱贊。
贊美石僧勤接客,客游雁盪樂忘返。
2、《賀新郎》
——宋·王義山
雅有登山癖。覺老來、尚可躋攀,浪遊躡屐。
險怪嶕嶢稱雁盪,爭秀群山第一。
更聳出、穹崖千尺。景物深藏長谷里,最上龕,水鑿時沖激。
硉矹處,鉅石。地生天作誰能識。睹江山如故,恨無一時人物。
靈運當年為太守,佳處都曾游歷。獨不見、此山腳跡。
風月直須人管領,怎不移、石壁題岩壁。今且著,老夫筆。
3、《唐多令》
——宋·王洧
雁盪接台山。秋來最好看。壽星明、高現雲端。
八月初弦三日里,二老、福人間。玉節近天顏。東西兩路安。
祝蒼松、節勁根蟠。相漢元勛蕭第一,留次位、著曹參。
4、《江神子/江城子》
——宋·張炎
奇峰相對接球庭。乍微晴,又微陰。舍北江東,如蓋自亭亭。
翻笑天台連雁盪,隔一片、不逢君。此中幽趣許誰鄰。
境雙清。人獨清。采葯難尋,童子語山深。絕似醉翁游樂意,林壑靜、聽泉聲。
5、《次韻周邠寄雁盪山圖二首》
——宋·蘇軾
指點先憑采葯翁,丹青化出大槐宮。
眼明小閣浮煙翠,齒冷新詩嚼雪風。
二華行觀雄陝右,九仙今已壓京東。
此生的有尋山分,已覺溫台落手中。
西湖三載與君同,馬入塵埃鶴入籠。
東海獨來看出日,石橋先去踏長虹。
遙知別後添華發,時向樽前說病翁。
所恨蜀山君未見,他年攜手醉郫筒。
雁盪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
雁盪山,史稱"東南第一山",因"山頂有湖,蘆葦叢生,秋雁宿之"而得名。
徐霞客到此亦擲筆嘆曰:"欲窮雁盪之勝,非飛仙不能"。
蔡元培先生在1937年游大龍湫後寫詩道:「天台之瀑一大勝,雁盪之瀑長者優,天下之瀑十有九,最好唯有大龍湫。
❹ 關於雁盪山的古詩
1、《賀新郎》——宋代王義山
險怪嶕嶢稱雁盪,爭秀群山第一。
譯文:出人回意表的峻峭高聳稱之為答雁盪山,許許多多的山競相比美當屬第一。
2、《夢溪筆談·雁盪山》——宋代沈括
予觀雁盪諸峰,皆峭拔險怪,上聳千尺。
譯文:我觀察雁盪山的這些山峰,都是陡峭、挺拔、險峻、怪異,向上聳立的、高約千尺。
3、《諾矩羅贊》——唐代貫休
雁盪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
譯文:從雁盪山經過時看見白雲密布,在龍湫附近靜坐觀賞風景時對著細雨迷濛。
4、《題雁盪山》——宋代范宗尹
一徑入幽,隨山幾縈盤。雲樹深蓊蔚,石溪響潺湲。
譯文:一條小路通向山林深處,隨著山道回轉險峻。茂密的樹木在山林深處,溪水緩緩的流淌撞擊石頭發出聲響。
5、《游雁盪山》——宋代徐照
我來無一語,閑認昔游蹤。誰種路傍樹,卻遮山上峰。
白話譯文:我來到這里被景色所吸引,沒法用語言來表達,閑游之餘想找出以前遊玩的蹤跡。是誰在路旁種了那麼多的樹木,竟然遮蔽住了山峰。
❺ 描述雁盪山的詩詞
《接客僧》
——茅盾
雁盪應名是若山,山水奇秀人稱贊。
贊美石僧勤接客,客游雁盪樂忘返。
《賀新郎》
——宋·王義山
雅有登山癖。覺老來、尚可躋攀,浪遊躡屐。險怪嶕嶢稱雁盪,爭秀群山第一。更聳出、穹崖千尺。景物深藏長谷里,最上龕,水鑿時沖激。硉矹處,鉅□石。地生天作誰能識。睹江山如故,恨無一時人物。靈運當年為太守,佳處都曾游歷。獨不見、此山腳跡。風月直須人管領,怎不移、石壁題岩壁。今且著,老夫筆。
《唐多令》
——宋·王洧
雁盪接台山。秋來最好看。壽星明、高現雲端。八月初弦三日里,□二老、福人間。玉節近天顏。東西兩路安。祝蒼松、節勁根蟠。相漢元勛蕭第一,留次位、著曹參。
《江神子/江城子》
——宋·張炎
奇峰相對接球庭。乍微晴,又微陰。舍北江東,如蓋自亭亭。翻笑天台連雁盪,隔一片、不逢君。此中幽趣許誰鄰。境雙清。人獨清。采葯難尋,童子語山深。絕似醉翁游樂意,林壑靜、聽泉聲。
《次韻周邠寄雁盪山圖二首》
——宋·蘇軾
指點先憑采葯翁,丹青化出大槐宮。
眼明小閣浮煙翠,齒冷新詩嚼雪風。
二華行觀雄陝右,九仙今已壓京東。(將赴河中,密邇太華,九仙在東武,奇秀不滅雁盪也。)
此生的有尋山分,已覺溫台落手中。
西湖三載與君同,馬入塵埃鶴入籠。
東海獨來看出日,石橋先去踏長虹。
遙知別後添華發,時向樽前說病翁。
所恨蜀山君未見,他年攜手醉郫筒。
❻ 描寫雁盪山的詩句
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贊》,有「雁盪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之句。
❼ 贊美雁盪山的名詩
《接客僧》
——茅盾
雁盪應名是若山,山水奇秀人稱贊。
贊美石僧勤接客,客游雁盪樂忘返。
《賀新郎》
——宋·王義山
雅有登山癖。覺老來、尚可躋攀,浪遊躡屐。險怪嶕嶢稱雁盪,爭秀群山第一。更聳出、穹崖千尺。景物深藏長谷里,最上龕,水鑿時沖激。硉矹處,鉅□石。地生天作誰能識。睹江山如故,恨無一時人物。靈運當年為太守,佳處都曾游歷。獨不見、此山腳跡。風月直須人管領,怎不移、石壁題岩壁。今且著,老夫筆。
《唐多令》
——宋·王洧
雁盪接台山。秋來最好看。壽星明、高現雲端。八月初弦三日里,□二老、福人間。玉節近天顏。東西兩路安。祝蒼松、節勁根蟠。相漢元勛蕭第一,留次位、著曹參。
《江神子/江城子》
——宋·張炎
奇峰相對接球庭。乍微晴,又微陰。舍北江東,如蓋自亭亭。翻笑天台連雁盪,隔一片、不逢君。此中幽趣許誰鄰。境雙清。人獨清。采葯難尋,童子語山深。絕似醉翁游樂意,林壑靜、聽泉聲。
《次韻周邠寄雁盪山圖二首》
——宋·蘇軾
指點先憑采葯翁,丹青化出大槐宮。
眼明小閣浮煙翠,齒冷新詩嚼雪風。
二華行觀雄陝右,九仙今已壓京東。(將赴河中,密邇太華,九仙在東武,奇秀不滅雁盪也。)
此生的有尋山分,已覺溫台落手中。
西湖三載與君同,馬入塵埃鶴入籠。
東海獨來看出日,石橋先去踏長虹。
遙知別後添華發,時向樽前說病翁。
所恨蜀山君未見,他年攜手醉郫筒。
雁盪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唐·貫休)
❽ 關於「雁盪山」的詩詞有哪些
1、《接客僧》現代 沈雁冰
雁盪應名是若山,山水奇秀人稱贊。專贊美石僧勤接客,客屬游雁盪樂忘返。
2、《題靈峰寺》宋代 王十朋
家在梅溪水竹間,穿雲蠟屐可曾閑。 雁山新入春遊眼,卻笑平生未見山。
3、《樂清尹周邠寄雁山圖》蘇軾(宋)
指點先憑采葯翁,丹青化出大槐宮。 眼明小閣浮煙翠,齒冷新詩嚼雪風。 二華行觀雄陝石,九仙今已壓京東。 此生的有看山分,已覺溫台落手中。
4、《雁山》宋代 王十朋
三宿山中始出山,出山身尚在山間。浮名奪我林泉趣,不及山僧一昧閑。
5、《靈峰寺》宋代 徐璣
洞在寺之右,昔存羅漢蹤。石峰排似筍,山勢裂因龍。自有泉甘美,無愁路疊重。聖燈雲照夜,宿客間曾逢。
❾ 描寫雁盪山的詩句(名句)
斤竹澗
南北朝· 謝靈運
猿鳴誠知曙,谷幽光未顯。
岩下雲方合,花上露猶版泫。
逶迤權傍隈隩,迢遞陟陘峴。
過澗既厲急,登棧亦陵緬。
川渚屢徑復,乘流玩回轉。
蘋萍泛溶深,菰蒲冒清淺。
企石挹飛泉,攀樹摘葉卷。
想見山中人,薜蘿若在眼。
握蘭勤徒結,折麻心莫展。
情周賞為美,事昧竟誰辨?
觀此遺物慮,一悟得所遣。
雁山
南宋·王十朋
三宿山中始出山,出山身尚在山間。
浮名奪我林泉趣,不及山僧一昧閑。
凈名寺
南宋·王十朋
凈名卻見老維摩,道眼相逢語不多。
待我衣冠掛神武,杖藜來此老岩阿。
題靈峰寺三絕
南宋·王十朋
(一)
家在梅溪水竹間,穿雲蠟屐可曾閑。
雁山新入春遊眼,卻笑平生未見山。
(二)
洞中大士半千身,住世端能了世因。
應笑玉簫峰下客,馬蹄長踐利名人。
(三)
三宿靈峰不為禪,茶甌隨分結僧緣。
明朝杖屐丹邱去,帶得煙霞過海船。
❿ 關於雁盪山的詩句
《雨中來宿靈峰寺》
年代自:宋作者:陳與義
雁盪山中逢晚雨,靈峰寺里借繩床。
只應護得綸巾角,還費高僧一炷香。
《大龍湫》
年代:宋作者:樓鑰
北上太行東禹穴,雁盪山中最奇絕。
龍湫一派天下無,萬口贊揚同一舌。
行行路入兩山間,踏碎苔痕屐將折。
山窮路斷腳力盡,始見銀河落雙闕。
矩羅宴坐看不厭,騷人弄詞困搜抉。
謝公千載有遺恨,李杜復生吟不徹。
我游石門稱勝地,未信此湫真卓越。
一來氣象大不侔,石屏倚天驚鬼設。
飛泉直自天際來,來處益高聲益烈。
從他倒瀉三峽流,到此誰能定優劣。
雁山佳趣得要領,一日盡游神惡褻。
驪龍高卧喚不應,自媿筆端無電掣。
輪囷蕭索湍不怒,非霧非煙亦非雪。
我聞凍雨初霽時,噴擊生風散空闊。
更期雨後再來看,凈洗一生煩惱熱。
《送同年曾南仲寺丞知溫州》
年代:宋作者:袁說友
久同朝跡又同年,更送旌麾過海邊。
多士向來親戴席,斯民今幸得蘇天。
潛心閣上書千卷,雁盪山中草一川。
小待公餘尋舊跡,便歸玉筍聽鳴鞭。
《賦介軒半村新居》
年代:宋作者:周耕雲
近謀吟屋傍潯溪,雁盪山深雲未歸。
怕惱春光花種少,愛延月色竹栽稀。
寶藏書冊教兒讀,土視功名與世違。
不是詩人相過處,晝長應是掩柴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