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石城著名人物

石城著名人物

發布時間: 2020-12-02 20:51:58

㈠ 莫愁女傳說

逛六朝古都南京,「大人物」的遺跡充斥眼簾,如中山陵、明孝陵、總統府……看多了,不免膩煩,便想尋訪「小人物」的遺跡,於是,來到了因莫愁女而聞名的莫愁湖。
莫愁湖在城西南隅水西門外,原是秦淮河入江口的河槽,後淤塞成湖,唐時叫橫塘,因其傍依石頭城,故又稱石城湖。「莫愁」作湖名最早見北宋《太平寰證》一書:「石城西有湖,名莫愁」。
從古典式門樓進入莫愁湖公園深處,只見湖水明秀,垂柳依依,水弄山影,丹桂飄香。明清風格的樓堂廊閣建築多集聚在湖的東南面,卻也組合得高低起伏、曲折有致,使這座具有江南園林特色的名園如詩似畫。尤其它不同於皇家園林的富麗堂皇、庄嚴氣派,而是在小巧纖細中顯示出典雅和含蓄、自然和質朴美的韻味。
關於莫愁女的傳說,主要源自古代文人墨客的詩詞,最早的是兩首古樂府詩《莫愁樂》,其中一首為:
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
稍後描寫莫愁的是齊梁時期梁武帝蕭衍的《河中之水歌》,流傳最廣,影響也最大。歌曰:
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採桑南陌頭。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鬱金蘇合香。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珊瑚掛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擎履箱。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早嫁東家王。
相傳,南齊時洛陽女莫愁,貌美善良,聰明勤勞,採桑、養蠶、紡織樣樣都會,還和父親學了一手采葯、治病的本領,但家境貧寒,賣身葬父,被建康(南京)豪富盧員外買來,成了員外的兒媳。後來丈夫征調去了遼陽邊塞,杳無音訊,家業又在變亂中破敗,只好和兒子阿侯相依為命。按說,莫愁在諸多變故中應是愁腸百結,但她化愁為不愁,把精神寄託在幫助鄰里、扶貧濟難之中,經常為鄉親們采葯治病,以此為樂。她死後,鄉鄰們在痛惜、同情和懷念之中,把她居所旁的石城湖改稱「莫愁湖」。由於莫愁女特別喜愛鬱金香花,常常插滿一屋,人們又把她的寓所叫做「鬱金堂」。
如今的鬱金堂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幽靜而整潔,門楣上寫有「莫愁女故居」字樣。原建築早毀,現堂為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復建。只見堂前內壁嵌有清代莫愁女石刻像及梁武帝《河中之水歌》的勒石,室內布置成客廳、書房、綉房,擺放著雕龍刻鳳的紅木傢具。
出鬱金堂西側月洞門,便進入了敞亮華麗的賞荷廳,在荷池紅花綠葉的環抱簇擁中,亭亭玉立著一尊用漢白玉雕塑的莫愁女像。她發髻高綰,素裙柔盪,左手扯著圍裙,兜存桑葉,右手正輕巧地將採下的桑葉放入兜中。她體態苗條,輕盈秀麗,綽約多姿,花容月貌,一個東方民間美女的形象,令人遐思悠悠。這座2.1米高的塑像是當代雕塑家取梁武帝描寫莫愁女「十四採桑南陌頭」詩意雕成。
本以為莫愁湖純粹屬於一個「小人物」,而這里卻又「大」、「小」同聚。鬱金堂東側是一座引人注目的二層古樓,雕梁畫棟,巍然壯觀,上懸「勝棋樓」橫匾。相傳明太祖朱元璋與他的開國元勛徐達經常奕棋於此,盡管徐達棋藝高超,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其中奧秘朱元璋心知肚明。有一次,他要徐達拿出真本事來。徐達想了個妙主意:使滿盤棋子在最後出現「萬歲」字樣,既勝了棋,又使太祖高興。果然,朱元璋輸棋心暢,遂把此處皇家園林賜給徐達。
實際上,朱元璋借故賞賜打天下時的功臣乃刁買人心之舉,他還封這位把元順帝驅除北京的徐達為中山王,傳旨為其建造王府。而當大業告成之後,多疑暴虐的朱元璋便在統治集團內部搞清洗,「徐達為開國功臣第一,小心謹慎,也逃不過。洪武十八年病了,生背疽,最忌蒸鵝。病重時皇帝卻賜蒸鵝,只好流著淚,當使者面吃了。不多日就死了。」(吳晗《明太祖》)說起朱元璋加害功臣,並非僅徐達一個,如軍師劉基(劉伯溫)、曾為他在北方獨擋一面的韓林兒都是被他暗害的。其實,在中國歷史上,坐天下後殺害為其打天下的功臣的專制獨裁者,又何止朱元璋一人!在權力巔峰之上,是沒有道德可言的,有的只是權術,從中亦可窺見統治集團內部權力傾軋的殘酷與險惡。
漫步莫愁湖邊,我總是在想,一個不見青史的平凡女子,何以博得一代芳名?以至有人感嘆道:「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唐李商隱《馬嵬》詩)這是否說明,莫愁女的身世之苦是廣大勞動人民的縮影,而她笑對人生、助人為樂的善良美德,正表達了人民群眾的良好意願呢?從鬱金堂「小人物」和勝棋樓「大人物」身上,讓人看到了下層勞動人民之間的真誠和睦、友善溫馨和上層統治者之間的爾虞我詐、殘暴冷酷,兩種人格構成了鮮明對比。
漫步莫愁湖邊,我思索人生,對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的確,現實生活中,沒有人不追求和嚮往美好,可人生卻總是交織著喜悅與悲哀,伴隨著矛盾與苦難,充滿著求索與艱辛,遍布著荊棘與坎坷。然而,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生命如此寶貴又如此短暫,怎能在憂愁與悲戚中度過?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步一個血跡,也當從容走過,笑對坎坷,傲視不平,活得樂觀、豁達、堅強。要像莫愁女一樣化愁為不愁,珍愛生命,珍視生活,努力創造真、善、美,迎接生命的光明、純潔、崇高與真誠。
漫步莫愁湖邊,耳邊輕輕傳來一曲深情優美的女中音獨唱:
莫愁湖邊走啊,春光滿枝頭,花兒含羞笑,碧水也溫柔。莫愁女前留個影,江山秀美人風流。莫愁啊,莫愁!勸君莫憂愁……
我陶醉在這甜美的歌聲和秀美的湖光中,一時間榮辱皆忘,煩惱皆無,彷彿心靈得到凈化,精神得到升華,心壁印上閃亮的四個大字:笑對人生!莫愁女是以歌謠、舞蹈著名而傳世的。《容齋隨筆》說:"莫愁者,郢州石城人,今郢有莫愁村畫工傳其貌好事者多寫寄四遠。"莫愁女見於正史,出自於古《樂府》和《石城樂》和《莫愁樂》。《唐書.樂志》載:"《石城》,宋臧質所作。石城在竟陵,質嘗為竟陵郡,於城上眺矚,見群少年歌謠通暢,固作此曲。"《莫愁樂》,出於《石城樂》。石英鍾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謠,《石城樂.和》中復有'莫悉'聲,故歌雲: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天監十一年(512)冬,梁武帝改"西曲",將石城《莫愁女》,亦雲《蠻樂》,舊舞十六人,梁八人。莫愁女的許多傳說故事,也從西楚傳播到東吳。在鍾祥,則留下了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等名勝古跡。宋人王之望《輿地紀勝》說:"莫愁村,在漢江之西,地多桃花,春末花落,流水皆香。"《鍾祥縣志.古跡》篇載:"莫愁村,在漢西二里,古漢水經城址,其西為村,為莫愁所居地,城北有湖,與村毗連,稱莫愁湖。"這些名勝古跡,千百年來,俱為歷代文人墨客傾慕尋訪的佳妙去處。 莫愁女居住的村莊,原名不叫莫愁村,因為年年桃花盛開,紅如簇雲,所以人們習慣地稱它桃花村。與莫愁村毗連的莫愁湖,遠古史稱滄浪湖。桃花村與郢中石城西門渡口磯頭絕壁上的白雪樓和樓東的陽春台隔江相望,城北的滄浪三湖跨江與村毗連。

莫愁女的父親盧公,在漢江上靠擺渡為生,母親在村中植桑種桃。在楚襄王初年的一個風雨天,莫愁女降生在桃花村頭江岸渡口的船艙中。她剛生下地時,不住地啼哭,盧公抱她哄著她:"莫哭,莫哭,莫悲,莫悲,莫愁,莫愁!"聽到"莫愁"二字,她的哭聲竟一下停止了。盧公於是就把她取名為莫愁。"金雀玉搔頭,生來喚莫愁。"(明.張寧)莫愁女生在風波里,行走風浪中,喝著漢江河中水,吃著桃花村中糧,有時隨村中姐妹在那碧波盪漾的滄浪湖中采菱摘蓮,有時隨父母進城賣桃,有時在江中、湖裡搖艇打槳,有時在陽春台、白雪樓習舞唱歌。她有一副津甜清脆的嗓子,郢中的諸般曲,她一學就會。

當她長到十五、六歲時,出脫的竟如滄浪湖中的出水芙蓉一般,纖纖腰肢,亭亭玉立,靨靨酒窩,笑綴纓唇;容顏似香荷新瓣,白里透紅;行動如風送彩雲,輕捷飄逸;金嗓一歌聲嗽玉,霓裳一舞袖吐虹。蓮荷包透佳氣,江濤涌玉音,莫愁女得屈原、宋玉的指導、幫助,翻古傳高曲,融楚辭樂聲,繼大琴師劉涓子之後,完成了寡和之典《陽春白雪》的合樂入歌傳唱。莫愁女的歌舞聲譽傳進了楚王宮苑,楚襄王把她征進了宮中作了歌舞姬女,把她的未婚夫東鄰王襄哥放逐到了揚州。揚州地面距郢中數先千里之遙,襄哥此放實是生離死別。古《莫愁樂》記述了莫愁女漢江淚別王襄哥的悲痛情景:"聞歡下揚州,相送楚山頭,探手抱腰看,江水斷不流!"雪浪滔滔的漢江水,流不盡莫愁女的衣愁,她目送載著襄哥的船兒遠去,含忿在白雪樓舉身奔赴投了漢江!

人們為了紀念她,便把桃花村改名為莫愁村,把滄浪湖改名為莫愁湖,她系艇登岩的白雪樓下的磯頭渡,則稱莫愁渡。 "悲莫悲兮分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令》)傳說莫愁女其實並沒有死,她被漢江漁夫救起,曾尋屈原的蹤跡,也找尋過王襄哥,泛艇江湖,足無定蹤,真正回到了民間。《莫愁樂》歌唱道:"家家迎莫愁,人人說莫愁,莫愁歌一字,恰恰印心頭!"後世千百代,吟詠莫愁女、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陽春台、白雪樓的詩、詞、歌、賦,歷歷記述了莫愁女的事跡。如唐李商隱詩:"雪中花下與誰其,梅雪相兼一萬枝。若是石城無艇子,莫愁還自有愁。"唐鄭谷詩:"石城昔為莫愁鄉,莫愁魂散石城荒,帆去帆來風浩渺,花開花謝春悲涼。"宋王之望詩:"滄浪渡口莫愁鄉,萬傾寒煙木落霜,珍重使君留客意,一樽荒酒醉斜陽。"宋周密《杏花天.賦莫愁》詞:"瑞雲盤,翠侵芳額;眉柳嫩,不禁愁積。返魂誰染東風筆,寫出郢中春色?人去後,垂陽自碧;歌舞夢,欲尋無跡。愁隨兩槳江南北,暮石城風急。"明.王世貞詩:"倚鞭白鼻堝,繞渡碧桃花,客程無暇問,先訪莫愁家。"清劉澤宏詩:"石城西畔莫愁湖,誰道當年女性盧?遣愁愁向莫愁湖,愁向莫愁愁遣無。"清李蘇《莫愁村看桃花》詩:"南國佳人字莫愁,至今生長有芳洲,冶魂不許春風歇,散作桃花片片差。」

詩文共傳譽,人地兩留芳,正象陽春台、白雪樓、高雅名曲《陽春白雪》與宋玉一樣,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遂與莫愁女一起,千古馳譽,萬世名揚。 當年的漢江,緊貼郢中石城而流;當年的莫愁湖,碧波千畝。隨著時代的變遷,漢江西移離城五里之遙;莫愁湖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天下郡國利病疏》載:"漢水故道逼進郡城而下,明嘉靖初徒,新洪繞沿山灣東,去城彌遠。"《鍾祥縣志.方輿》載:"自有顯陵後,明世宗惑於風水之說,堵塞敖口,迫使漢江南移,敖水已由直河入漢,不復達莫愁湖。"原來跨漢江東西兩岸的莫愁湖,和桃花盛開的莫愁村,今天都在漢江東岸了。今處於漢江西岸的文集鎮,仍保留了楚時舊俗,不僅沿江桃林片片,而且傳承了楚國圖騰舞蹈《鳳凰舞》。莫愁湖,則因圍湖造田,久而久之便只剩下面積約二平方公里、蓄水約一千萬立方米的一泓碧水了。在圍墾後的漢江故道上,建起了現代化的棉紡廠和自來水廠,廠里的姑娘們--新一代的莫愁女,正在意氣風發地為祖國的建設貢獻青春,展現著蓬勃的綽綽風姿。 莫愁源的東北為中國明代十五陵--明顯陵,陵中有九曲河與湖相通。年年陽春三月,湖岸桃花開放更盛;夏秋兩季,姑娘們則成群結隊,於湖中洗濯放歌,采菱摘蓮。湖南岸有柳堤一道,風光綺麗,暇日垂釣,其樂無窮。鍾祥市人民政府在市鎮建設規劃中,將開發莫愁湖公園列為重點項目。未來的莫愁湖,必將水更青、花更艷、景更美,更加吸引四方遊客、八方嘉賓!
參考資料:鍾祥旅遊

㈡ 洪姓的來源

一、尋根溯祖 1、為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後--共工的後代。共工本姓共氏,從黃帝時起就擔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職,被人們尊為水神。顓頊帝時,共工起兵爭天下,後失敗。傳說他失敗後一怒之下撞倒了西北方支撐天地的不周山。因此被逐出中原,共工氏為了不讓自己的後代子孫忘記自己是水神,因此在姓的旁邊加上三點水,因此稱洪姓。
2、以國為姓。西周時,有人被封到共,建立共國,稱為共伯。春秋時,共國被衛國所滅。共伯的後代就用國名「共」作為自己的姓氏。後來因為避仇改為洪姓。
3、為避諱改姓洪。如豫章宏氏,為避唐明皇忌諱,改姓洪。五代時參知政事劉弘昌、劉弘果二人,為避宋太祖之父趙弘殷之諱,遂改「弘」為「洪」,並改劉姓為洪姓。

二、郡望堂號 【堂號】 "雙忠堂":宋代洪皓,以禮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扣留了他,他堅決不屈服。被扣15年中,他經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匯報金國的情況,人們把他比作蘇武。他的兒子洪邁,又以翰林學士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強迫他稱"陪臣"(諸侯的大夫朝見天子,自稱陪臣 ),他堅決拒絕,因此被金人拘留。他父子都為了祖國恪盡忠誠,人稱"父子雙忠"。 【郡望】郭煌郡:漢武帝元鼎六年置。在今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 宣城郡:晉時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省定城)。 豫章郡:漢代將秦代的九江郡改為豫章郡。在今江西省南昌、九江一帶。 三、歷史名人 洪秀全:清朝人。1843年創立了農民革命組織"拜上帝會",自稱是"天帝"次子。著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等。1851年,在廣西桂縣與楊秀清、馮雲山、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起義,建號太平天國,洪秀全稱天王。太平天國十四年,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起義失敗。 洪 適:宋代名醫。洪皓之子,少時聰慧。與弟洪遵、洪邁同中博學宏詞科,時稱"三洪"。以文章著稱於時,好收藏金石拓本,並以據訂正史傳的訛誤。 洪亮吉:清代學者兼文學家。乾隆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工篆書,著有《洪北江全集》。 洪咨夔:南宋詩人。嘉定進士,官至刑部尚書,翰林學士。 伏讀我 朝會典首日宗人府以掌 皇族之屬所以辨昭穆分親疏凡 天潢宗派以 皇帝本支為宗室載黃冊伯叔兄弟為覺羅載紅冊存者朱書歿者黑 每十年一修按冊入牒日 玉牒若夫士庶之譜故自天子至於庶人莫不有譜譜也者願不重哉 試以我洪氏受姓之譜論之洪氏乃共工之後也 考諸譜牒由來以久一日治水土有功於民益水為洪又日 避仇改洪然大抵以益水為洪者近是或日丹陽之洪以弘改洪 學士文安公序譜詳之非共工之洪 也審矣余置勿論且以我嘉 應洪氏之譜言之其譜創於康熙丁末六年族之大高祖叔希瓊 簡生高祖叔協甫三公也修於乾隆丙辰元年胞曾祖叔經官 邦公也迄今七十餘年族欲修者屢矣余因勸捐宗祠兩至江右 丙寅初冬偕族弟名英抵宜黃峽石

㈢ 南京又稱石頭城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之後,企圖進一步吞並楚國,他看中了位於現在南京中華門的長干里一帶,召見他的謀士范蠡監理建城,定名「越城」,又叫「范蠡」城。當時的「越城」很小,城周只有1公里又80步,佔地面積也只有6萬平方米,稱作「越台」。到了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又在南京清涼山(又叫石頭山)築城,稱為「金陵邑」,這也是南京又稱「金陵」、「石頭城」的來歷。到了公元前211年,孫權又在金陵邑故址構築「石頭城」,即今日南京的重要歷史遺存「鬼臉城」,這是當時的軍事要塞,它依山為城,因江為池,地勢十分險要。
石頭城
在南京的清涼山西麓,自虎踞關龍蟠里石頭城門到草場門,可以看到城牆逶迤雄峙,石崖聳立,這就是依山而築的石頭城。同治《上江兩縣志.山考》載:"自江北以來,山皆無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建康志》也說:「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這里所說的「城」,也就是石頭城。

關於石頭城的由來,要追溯到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據史書記載,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楚國(都城郢,即今湖北江陵)滅了越國(都城吳,即今蘇州),楚威王設置金陵邑,並在今清涼山上築城。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秦改金陵邑為秣陵縣。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出使東吳,與孫權共商破曹大計。據說,諸葛亮途經秣陵縣時,特地騎馬到石頭山觀察山川形勢。 他看到以鍾山為首的群山,像蒼龍一般蜿蜒蟠伏於東南,而以石頭山為終點的西部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濱,於是發出了「鍾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贊嘆,並向孫權建議遷都秣陵。 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遷移到秣陵(今南京),並改稱秣陵為建業。第二年就在清涼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頭城。當時長江就從清涼山下流過,因而石頭城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孫吳也一直將此處作為最主要的水軍基地。此後數百年間,這里成為戰守的軍事重鎮,南北戰爭,往往以奪取石頭城決定勝負。

石頭城以清涼山西坡天然峭壁為城基,環山築造,周長「七里一百步」,相當於現在的六里左右。北緣大江,南抵秦淮河口,南開二門,東開一門,南門之西為西門,城依山傍水,夾淮帶江,險固現時勢威。城內設置有石頭庫、石頭倉,用以儲軍糧和兵械。在城牆的高處築有報警的烽火台,可以隨時發出預報敵軍侵犯的信號。至南朝時,石頭城作為保衛都城的軍事要塞的地位依舊未變。

古代長江繞清涼山麓東去,巨浪時時拍擊山壁,將山崖沖刷成峭壁。唐代以後江水日漸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後,石頭城便開始廢棄,故中唐詩人劉禹錫作《石頭城》一詩雲:「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詩人筆下的石頭城,已是一座荒蕪寂寞的"空城"了。五代時期(924年)。石頭城上興建了第一座寺廟--興教寺,以後這里就成為寺廟、書院集中的風景名勝區。直到今天,它仍以「石城虎踞」的雄姿享譽中外。

如今,我們漫步在石頭城下,不僅赭紅色卵石牆基清晰可見,而且還能看到歷代在岩牆上增砌的城磚。

據地質學研究,這里的岩層是距今大約1億年到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的浦口組地層。

在清涼門到草場門之間的城牆下面,有一塊突出的橢圓形石壁,長約6米,寬3米,因為長年風化,礫

石剝落,坑坑窪窪,斑斑點點,中間還雜有紫黑相間的岩塊,怪石嶙峋,遠看隱約可見耳目口鼻,酷似一副猙獰的鬼臉,被稱為「鬼臉城」。南京民間中有關鬼臉城的傳說很多。相傳這塊岩石原來猶如刀削一般,光滑如境。如今在鬼臉城西側確有一處清亮的池塘,從水面的一側可以看到鬼臉城的倒影,老南京人俗稱之為「鬼臉照鏡子」。這一神奇的傳說,吸引了無數的中外遊人。現在石頭城遺址已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人們踏青覓翠、發思古之幽情的好去處。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