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是漢朝著名的什麼
Ⅰ 張衡是漢朝人嗎
張衡是東漢人,也是漢朝人吧。
Ⅱ 關於漢代【張衡】
其他方面的成就
張衡曾被唐代人看作是東漢時代的大畫家。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卷三記有:「張衡作《地形圖》,至唐猶存。」這幅《地形圖》中是否還有地理科學上的意義,現已無可考了。當時還流傳有他用腳畫一隻神獸的故事。故事雖然神化了,但也反映出張衡有很高的畫技。
他當過太史令,因而對史學也有許多研究。他曾對《史記》、《漢書》提出過批評,並上書朝廷,請求修訂。他又對東漢皇朝的歷史檔案作過研究,曾上表請求專門從事檔案整理工作,補綴漢皇朝的史書。這些上書均無下文。
他還研究文字訓詁的學問,著有《周官訓詁》一書。當時崔瑗評價說:廣大學者都對它提不出異議來。
他又是個大文學家,他的《二京賦》曾花了10年的創作功夫,可見其創作態度的嚴肅。這篇賦不但文辭優美,膾炙人口,而且其中諷刺批評了當時統治集團的奢侈生活,其思想性也是比較高的。他在河間相任期時創作的《四愁詩》受到文學史家鄭振鐸先生的高度評價,稱之為「不易得見的傑作」。他的《思玄賦》中有大段文字描述自己升上了天空,遨遊於眾星之間,可說是一篇優雅的科學幻想詩。除了上述諸文外,遺留至今的還有《溫泉賦》、《歸田賦》等20多篇,都是辭、義俱佳的力作。
張衡雖然在年輕時就已才聞於世,但他卻從無驕傲之心,他的性格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也不追求名利。大將軍鄧騭是當時炙手可熱的權勢人物,多次召他,他都不去。後來他當了官,顯然因為這種性格,使他很長時間不得升遷。他對此毫不在意,而是孜孜於鑽研科學技術。大概是為了回答好心人的勸慰,他寫了《應閑》一文以表明自己的志向。文中說到,有的人勸他不要去鑽研那些難而無用的技術,應該「卑體屈己,美言」以求多福。他回答說:「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知之不博。」這二句擲地有聲的話,表明了他不慕勢利而追求德智的高尚情操。他認為能不能得到高位是由命運決定的。這種想法現代人當然會目之為唯心主義。但張衡的落腳點卻是在於認為對高位「求之無益」,智者是不去追求它的。反之,叫他去「卑體屈己」以求陞官,他說這是「貪夫之所為」,自己是羞於為此的。他特別還回答了學技術的問題,說是你們認為這些技術無用,我卻唯恐高明的人不教我。這里充分表達出張衡作為一個科學家渴求知識、敢於和鄙棄知識的社會愚昧思想作斗爭的崇高精神。
張衡雖然淡於名利,卻不是一味清高,不問政治,不講原則的人。恰恰相反,他一生中有許多事跡表明了他有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負。他更堅持作為一個科學家的鮮明品格的實事求是原則。
張衡的政治抱負也很簡單,就是8個字:佐國理民,立德立功。而佐國理民的具體目標和方法則是改革時弊,加強禮制,剔除奸佞,鞏固中央。
在張衡的時代正是政治日漸腐敗,宦官逐漸在和外戚的斗爭中權力越來越大,而地方豪強也趁中央衰落之際猖獗起來,他們一起對人民的剝削壓榨越加殘酷。對這些腐敗黑暗現象張衡都有過抗爭。他曾向順帝上書,諷示近世宦官為禍,要皇帝「惟所以稽古率舊,勿令刑德八柄不由天子」,要求皇帝「恩從上下,事依禮制」。對選拔人才的方法他也提出建議加以改革。在河間相任期時他還積極進行了抑制豪強的斗爭。當時朝廷腐敗,像張衡那樣個人的斗爭已無濟於事。就在他上書要皇帝警惕宦官為禍不久,順帝卻又下詔特許受封為列侯的宦官可以收養義子,繼承爵位,使宦官獲得了和貴族世家同樣的世襲特權!張衡明白了,他的反宦官斗爭已沒有意義。所以,後來順帝問他:當今天下所憎恨的是什麼人?這時,在宦官們環視之下,他已無話可說,只好「詭對而出」。由此,他思想里充滿了矛盾和痛苦。他晚年的詩賦里大量反映了這種情緒。後人把他的《四愁詩》和偉大詩人屈原的《離騷》相比,這並不是沒有理由的。
由於黑暗勢力的強大,張衡晚年有消極避世的思想,因而有《歸田賦》之作。這是封建制度下的時代悲劇,不足以減損張衡這位偉大科學家為人民所建立的豐功偉績。他在詩中開始指摘「天道之微昧」,表露出對統治者的失望;他仍然諷刺熱中利祿的人,說他們是「貪餌吞鉤」。這些都說明,張衡的是非觀念仍然是十分清晰的。
已故的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曾為張衡墓碑題詞道:「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這是當代中國人民的共同心聲!
附:四愁詩(節選)
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沾翰。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路遠莫致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
Ⅲ 張衡是漢朝著名的文學家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
不對,張衡是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Ⅳ 漢代著名的科學家張衡的一生是怎樣的
張衡是我國漢代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也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他的名字已經和他的渾天儀、地動儀一起載入世界科技史冊。
公元78年,張衡出生於南陽郡西鄂(今河南南陽西鄂縣)。張衡的祖先雖是南陽名門,但到他父親那一代,就已經衰落。張衡因此從小生活比較清苦。
小張衡有個不同於別的小夥伴的特殊的愛好——喜歡數星星。每到滿是星星的夜晚,小張衡總是會站在院子里,數著浩瀚的夜空里一閃一閃的星星,這時慈祥的奶奶總會在旁邊笑著說:「傻孩子,星星哪能數得完呢?」
說到小張衡的這個特殊的愛好,那是和奶奶分不開的。很小的時候,小張衡就是奶奶的小尾巴,不管奶奶走到哪裡,後面總會有小張衡的影子。他總是纏著奶奶給他講故事。老人家似乎有講不完的故事,又加上十分喜歡這個聰明的孫子,所以只要小張衡提出要聽故事,奶奶就給他講。在這些故事中,小張衡最喜歡的是北斗七星和月亮的傳說了,他總是一邊抬著頭望著天空里眨眼的星星,一邊聽奶奶講,還不時地問奶奶:星星怎麼不會像蘋果一樣掉下來呢?星星害怕下雨嗎?……對於聰明孫子的問題,奶奶當然也回答不上來,這讓他越發覺得浩渺的夜空里會有無數的寶藏,同時也在他的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無數的好奇的問號。
從奶奶那裡得不到答案,小張衡就急切地讀書,他希望能從書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他十歲那年,祖母和父親相繼去世了。舅舅送張衡到書館里去讀書。他深知讀書對他來說是多麼的不容易,因此非常刻苦。不久,小張衡開始作詩了。他作的詩常常受到老師的誇獎呢。
為增長知識,小張衡博覽群書。一天,他看到一本叫《鶚冠子》的書,被書中按北斗星定季節的四句話深深吸引住了。從此,他常常仰望著星空,觀察北斗星的變化,日積月累,發現北斗星在圍繞著一個中心轉,一年轉一圈。他自言自語地說:「啊,我終於明白『北斗星移』,是怎麼一回事啦!」
由於勤學好問,隨著一天天地長大,張衡的知識也越來越豐富了。十七歲那年,為了增長自己的學識,他對母親說:「人說見多才能識廣,多走一些地方,才能多看一些東西,以增加知識。我決定離家遠游。」經母親同意,他賣掉了一部分房產,湊齊路費,上路了。一路上,他尋訪古跡,調查各地風土人情、物產、人民生活狀況,把親眼所見和親耳所聞與書本上的知識加以對照,提高了自己的認識和理解能力。到了洛陽,他結識了很多的朋友,他們在一起研究數學、天文學、歷法等。而後,他又借閱了一些書籍,學識大增。公元100年時,張衡寫成了名作《二京賦》,它由《西京賦)和《東京賦》兩篇構成,二者篇長近萬言,渾然天成。該文描寫了漢之東京、西京的宮廷、市井生活,場面宏大,文風典雅,刻畫生動准確,具有很強的諷諫精神,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把漢賦推向了一個高峰。張衡的《二京賦》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光輝的一頁。
公元108年以後,張衡開始將研究重心轉向自然科學。
115年,張衡任太史令,這是古代專司天文的職官,從此張衡更有了專門從事天文觀測研究的方便條件。他經過多年的實際觀測和研究,寫出了世界天文學史上不朽的名著《靈憲》。他打破了蓋天論「天圓地方」的說法,提出了渾天思想,並指出宇宙在空間和時間上是無限的,宇宙是無邊無際的,而天體是有限的,只是宇宙的一部分。他還解釋了日食、月食形成的道理,從而開始了我國歷史上預報日食、月食的歷史。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117年,張衡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能比較准確地測定天象的渾天儀。這是一個球形儀器,用鐵軸貫穿球心,軸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轉的方向。他還用滴漏壺與之相聯,用滴水力量推動齒輪帶動渾天儀,一天一轉,可將天文現象按時按刻顯示出來。這一發明,是當時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121年,張衡被調任公車司馬令,但他並沒有放棄科學研究和發明創造。126年,張衡再次被任為太史令。由於精心觀測和研究.他認識到地震是可以測定的。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在他55歲時,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測量地震的地動儀。此儀器用青銅製造,形象如大酒樽,在樽的周圍分別鑲著8條龍;按照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8個方向排列,每條龍嘴裡各銜著一顆銅球。如果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傳來震波,哪個方向的龍嘴裡的銅球就會滾落下來。有一次地動儀上的龍吐出鋼球,然而人們並沒有感覺到地震,以為張衡製造的儀器不可信。幾天後,信使來報,地震發生在甘南,與吐出銅球的龍所指的方向相合。這時眾人才對儀器的神奇妙用交口稱贊。張衡的地動儀比歐洲人的同類儀器早了1700多年。
張衡在潛心治學的同時,仍不忘國事。他看到皇帝奢華無度,朝政日下,就上疏直言進諫要求皇帝改正。他剛直不阿,令宦官們感到畏懼。他到外地做官時,辦了很多實事,得到了百姓們的贊許。
晚年的張衡看到東漢帝國政治腐敗,自己的理想難以實現,一直鬱郁不樂。
公元139年,張衡在洛陽病逝,終年62歲。
Ⅳ 張衡,是漢朝著名文學家是真的嗎
張衡(78年—來139年),字平源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1],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Ⅵ 關於漢朝科學家張衡
渾天儀
張衡,字平子,章帝建初三年(公元年),誕生於南陽郡西鄂縣石橋鎮一個破落的官僚家庭(今河南省南陽市城北五十里石橋鎮)。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漁陽太守。張衡幼年時候,家境已經衰落,有時還要靠親友的接濟。正是這種貧困的生活使他能夠接觸到社會下層的勞動群眾和一些生產、生活實際,從而給他後來的科學創造事業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當時的南陽是經濟和文化都很發達的地區,有「南都」之稱。張衡在這樣的環境熏陶下,加上他自幼刻苦好學,在青少年時代就已經為後來從事文學和科學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由於家中的經卷典籍慢慢地不能滿足張衡的求知慾望了,於是從十六歲開始,他便離鄉游學,廣結學者名流。他曾到漢朝故都長安一帶,游覽了當地的名勝古跡,考察了周圍的山川形勢、物產風俗、世態人情。後來他又到了當時的首都洛陽,就讀於最高學府——太學。並成為學識比較淵博的學者。當時,地方上曾經推舉他做「孝廉」,公府也多次招聘他去做官,但都被他拒絕了。
張衡自幼就對文學有特殊的愛好和研究。他的文學作品很多,風格也各不相同。有的形式短小,重在抒情,如《歸田賦》。有的氣勢磅礴,廣寫景物,如《二京賦》;有的特色突出,獨樹一格,如《四愁詩》、《同聲歌》等。
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二十三歲的張衡應邀回鄉出任南陽太守鮑德的主簿,掌管文書工作。並在辦理政務之餘,潛心於文學創作。他以游學長安和洛陽的見聞作為素材,先後花了十年功夫,精心雕琢、反復修改,於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寫成著名的《東京賦》和《西京賦》,總稱為《二京賦》,為人們廣為流傳,他畫的畫也很出色。
後來,鮑德調任,張衡便辭職回家。掌握朝政的皇親鄧騭為了籠絡士人,幾次派人邀請張衡作他的幕僚,以增強自己這一派的勢力。但張衡一方面厭惡外戚專權,一方面想專心鑽研學問,都堅決地拒絕了。
在張衡三十四歲的時候,他的研究興趣逐漸轉到哲學和自然科學方面。他很喜愛揚雄的哲學著作《太玄經》。《太玄經》的內容涉及天文、歷法、數學等方面,引起了他很大的興趣。《太玄經》里的一些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也給了張衡以很大的啟發。
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1年),張衡應征進京,先後任郎中、太史令、公車司馬令等低、中級官職。其中擔任太史令時間最長,前後達十四年之久。太史令是主持觀測天象、編訂歷法、候望氣象、調理鍾律(計量和音律)等事務的官員。在他任職期間,對天文歷算進行了精湛的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漢朝時,關於天體運動和宇宙結構的學說已經出現了三種: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蓋天說又稱天圓地方說,認為天是圓的,像一把張開的傘,地是方的象一個棋盤;渾天說認為天地的形狀像一個雞蛋,天與地的關系就像蛋殼包著蛋黃;宣夜說認為天沒有一定的形質,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等都飄浮在氣體中。
張衡根據自己對天體運行規律的認識和實際觀察,認真研究了這三種學說,認為渾天說比較符合觀測的實際。他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渾天理論,大膽地對天象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
張衡在西漢耿壽昌發明的渾天儀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渾天說,創制了一個比以前都精確、全面的多的「渾天儀」。創制了一個能夠精確在表演渾天思想的「渾天儀」。
渾天儀是一個可以轉動的空心銅球。銅球外表刻有二十八宿和其他一些恆星的位置;球體內有一根鐵軸貫穿球心,軸的兩端象徵北極和南極。球體的外面裝有幾個銅圓圈,代表地平圈、子午圈、黃道圈、赤道圈,赤道和黃道上刻有二十四節氣。凡是張衡當時知道的重要天文現象,都刻在了渾天儀上。
為了使「渾天儀」能自動轉動,張衡又利用水力推動齒輪的原理,用滴壺滴出來的水力推動齒輪,帶動空心銅球繞軸旋轉。銅球轉動一周的速度和地球自轉的速度相等。這樣,人們坐在屋子裡,便能從渾天儀上看到天體運行的情況了。
從公元89年到140年,東漢都城洛陽和隴西一帶,共出現過三十三次地震。特別是公元119年,洛陽和其他地區連續發生了兩次大地震,促進了張衡加緊對於地震的研究。他終於在公元132年,發明並製造出了我國第一架測報地震的儀器——地動儀。
張衡製造的這台地動儀,相當靈敏准確。公元138年的一天,地動儀精確的測知距離洛陽一千多里的隴西發生地震,表明他的精密程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歐洲在1880年才製造出類似的地震儀,距張衡已經晚了一千七百多年。
在氣象學方面,張衡還創造了一種測定風向的儀器——侯風儀,又叫相風銅鳥。是在一根五丈高的桿頂安放一隻銜著花的銅鳥,可以隨著風向轉動。鳥頭所對的方向就是風向。這個儀器和歐洲裝在屋頂上的候風雞相似,但是後風雞是在十二世紀才出現的,比起張衡的候風儀晚了一千年。
張衡一生為我國的科學文化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謙虛謹慎、勤學不倦。「如川之逝,不舍晝夜」,幾十年如同一日,在所從事的事業中表現出了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不畏強權、勇於進取的研究風格。而他不慕名利的高尚品德更值得我們學習。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張衡請求告老還鄉不準,又被調到朝中做尚書,但只任職一年就與世長辭了,終年六十一歲。
《靈憲》
張衡一生所著的天文學著作,以《靈憲》最為著名。這是一部闡述天地日月星辰生成和它們的運動的天文理論著作,代表了張衡研究天文的成果。它總結了當時的天文知識,雖然其中也有一些錯誤,但還是提出了不少先進的科學思想和獨到見解。
例如,在闡述渾天理論的時候,雖然仍舊保留著舊的地平概念,並且提出了「天球」的直徑問題,但是張衡進一步明確提出在「天球」之外還是有空間的。他說:「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就是說,我們能夠觀測到的空間是有限的,觀測不到的地方是無窮無盡,無始無終的宇宙。這段話明確地提出了宇宙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無窮無盡的思想,是十分可貴的。
張衡在《靈憲》中指出月亮本身並不發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陽光。他說「夫日譬猶水,火則外光,水則含景。故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景就是影,魄指月亮虧缺的部分)。他生動形象地把太陽和月亮比做火和水,火能發光,水能反光,指出月光的產生是由於日光照射的緣故,有時看不到月光,是因為太陽光被遮住了。他這種見解在當時是十分新鮮的,也是正確的。
同時,張衡還進一步解釋了月食發生的原因。他說:「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暗虛。在星則星微,遇月則食。」這段話的意思是:「望月」時,應該能看到滿月,但是有時看不到,這是因為日光被地球遮住的緣故。他將地影的暗處叫做「暗虛」,月亮經過「暗虛」時就發生月食,精闢地闡述了月食的原理。至於「在星則星微」一句,說的是星星碰上「暗虛」就隱而不見了。
現在看來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由於星星距地球極為遙遠,又大都是發光的恆星,不象月球一樣屬於行星,因此沒有任何一個星星會進入地球的影子之中而失去了光芒。這是張衡的不足之處。這也可以看出在當時的水平下,古人的研究不可能作到盡善盡美。今人也一樣,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不可能將事情作的絕對正確,但一定要最大程度的正確反映客觀現實。
此外,張衡在《靈憲》中還算出了日、月的角直徑,記錄了在中原洛陽觀察到的恆星二千五百多顆,常明星一百二十四顆,叫得上名字的星約三百二十顆。這和近代天文學家觀察的結果是相當接近的。
在張衡的另一部天文著作《渾天儀圖注》里還測定出地球繞太陽一年所需的時間是「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這和近代天文學家所測量的時間365天5小時48分46秒的數字十分接近,說明張衡對天文學的研究已經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
Ⅶ 漢朝的張衡刻苦鑽研什麼後來成了著名的什麼
研究算學、天文、地理和機械製造,成了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
張衡自小刻苦向學,少年時便會做文章。16歲以後曾離開家鄉到外地游學。他先到了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三輔(今陝西省西安市一帶)地區。
這一地區壯麗的山河和宏偉的秦漢古都遺址給他提供了豐富的文學創作素材。以後又到了東漢都城洛陽。在那兒,他進過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結識了後來著名的學者崔瑗,與他結為摯友。
張衡興趣廣泛,自學《五經》,貫通了六藝的道理,而且還喜歡研究算學、天文、地理和機械製造等。
最終成為了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
(7)張衡是漢朝著名的什麼擴展閱讀:
張衡的成就:
1、地動儀
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張衡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
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2、漏水轉渾天儀
漏水轉渾天儀簡稱渾天儀,為東漢科學家張衡於公元117年設計並製造的一件天文儀器,屬水運渾象,是有明確歷史記載的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發動的天文儀器。
儀器通過轉動機械,把渾象和漏壺結合起來,以漏壺流水控制渾象,使它與天球同步轉動,以顯示星空的周日視運動。
漏水轉渾天儀還有一個附屬機構即瑞輪冥菜,由傳動裝置和渾象相連,實現機械日歷功能。中國現存最早的渾天儀製造於明朝,陳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衡
Ⅷ 張衡是漢朝著名的什麼人
天文學家——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發明了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准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著有《靈憲》和《靈憲圖》
地理學家——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
發明家——除以上外,還發明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被後代成為木聖
數學家——研究天文地理這方面在古代根據的就是術數
制圖學家——《靈憲圖》
文學家——《四愁詩》、《溫泉賦》、《歸田賦》、《二京賦》
Ⅸ 張衡是漢朝人他是著名的書法家對還是錯
張衡(78年—139年),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