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都唐知名
⑴ 唐詩宋詞中的山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名 山 詩 鑒 賞
平都山
陸游
名山近江步,蠟屐得修行。
奔鹿沖人過,藏丹徹夜明。
唐碑多斷蝕,梁殿半欹傾。
洞口雲常涌,檐牙柏再榮。
行逢負籠客,卧聽送船聲。
平都觀
范成大
神仙得者王方平, 誰其繼之陰長生。
飄然空飛五雲屏, 上賓寥陽留玉京。
石爐丹氣常夜鳴, 龍光萬柏森年齡。
峽山逼側泯江旋, 洞口福地古所銘。
雲有北陰神帝庭, 太陰黑簿囚鬼靈。
自從仙都起岩扃, 高霞流電飛伏精。
暉景下墮爍九冰, 塞絕苦道升無形,
至今台殿棲岑屏, 隋污唐堊留丹青。
上仙怪寄溪如清, 瑤池仙杖紛娉婷。
琅敖赴節鏘欲鳴, 我來秋暑如炊蒸。
汗流吁氣衣枯藤, 摩挲眾跡不暇評。
聊記梗概知吾曾。
(作者簡介) 范成大(1126-1193),吳郡(今江蘇蘇州市)人,南宋著名詩人。他受禪學影響頗深,
故部分詩流露出虛無寂滅的思想。范成大二十九歲中進士,任過秘書省正字,吏部員外郎等職。南宋年間
(公元1175年),范成大任成都路安撫使時,來豐都視察,登游平都觀,留題下詩。
(注釋)(1)平都觀:即今「天子殿」。(2)吏部員外郎:吏部,隋唐以後,中樞(中央)設六部,吏
部是其中之一。其職能是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升降、調動、考核等事務。員外郎,部內分司,司的長官
為郎中,郎中以下有員外郎,是郎中的付職。吏部員外郎,即吏部郎中的付手。(3)屏,古代貴族婦女
所乘有帷幕的車。(4)旋,水流迴旋。(5)扃,音卷,門。上閂,關門。(6)琅敖,古樂器名。(7)
玉京:道教稱天帝所居之處,也指帝都。(8)寥陽,指寥陽殿,今稱奈河橋。(9)成都路安撫使,南宋
時,將全國設十六路,四川當時叫成都路。安撫使,宋代一官名。
題平都山
蘇軾
足躡平都古洞天, 此身不覺到雲間。
抬眸四顧乾坤闊, 日月星辰任我攀。
平都天下古名山, 自信山中歲月閑。
午夢任隨鳩喚覺, 早朝又聽鹿催班。
(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
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但也有些作品表現
出保守的政治觀點和消極情緒。宋仁宗嘉佑年間,蘇軾考取進士,做過翰林學士。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
,蘇軾自成都去汴京(今開封),途經豐都,寫下「平都山」等詩。
(注釋) (1)平都山:據《豐都縣志》載:「治東北一里。石徑縈紆,林木幽秀,梵宇層出。舊志謂平
都福地,紫府真仙之居。漢仙人陰長生、王方平煉形於此。傳麻姑過之有留題絕句。」後人依據蘇軾「平
都天下古名山」這句詩,漸改平都山為「名山」,一直沿用至今。(2)躡:踩、踏的意思。(3)眸:音
木,泛指眼睛。(4)乾坤:《周易》中的兩個卦名,指陰陽兩種對立勢力。此引申為天地的代稱。
平都山
蘇軾
山前江水流浩浩, 山上蒼蒼松柏老。
舟中行客去紛紛, 古今換易如秋草。
空山樓觀何崢嶸, 真人王遠陰長生。
飛符御氣朝百靈, 悟道不復誦黃庭。
龍車虎駕來下迎, 去如旋風搏紫清。
真人厭世不回顧, 世間生死如朝暮。
學仙度世豈無人, 餐霞絕粒常辛苦。
安得獨從逍遙君, 冷然乘風駕浮雲。
超世無有我獨存。
(注釋) (1)崢嶸:高峻貌。(2)黃庭:指《黃庭經》,道教經名。內容是七言歌決,講說道
家養生修煉的道理。(3)度世:舊謂脫離現世。(4)逍遙:優游自得貌。
仙都山鹿
蘇軾
日月何促促, 塵世苦拘束。
仙子去無蹤, 故山遺白鹿。
仙人已去鹿無家, 孤棲悵望層城霞。
至今聞有游洞客, 夜來江市叫平沙。
長松千樹風蕭瑟, 仙宮去人無咫尺。
夜鳴白鹿安在哉, 滿山秋草無形跡。
(注釋)(1)悵望:悵然懷想。(2)蕭瑟:樹木被風吹指所發的聲音。(3)咫尺:比喻距離很近。
平都山留題
呂洞賓
盂蘭清曉過平都, 天下名山所不如。
兩口單行人不識, 王陰空使馬蹄虛。
一鳴白鳥出青城, 再謁王陰二友人。
口口惟思三島好, 抬眸已過洞庭春。
(作者簡介) 呂洞賓,又名呂純陽(793-?),相傳為唐京兆人。唐朝會昌中,兩舉進士不弟,
浪遊江湖,遇鍾離權授以丹訣,時年六十四歲。曾隱居終南山等地修道,後游歷各地,自稱回道人,
俗傳為八仙之一。還說他曾在江淮斬蛟、岳陽弄鶴、客店醉酒等。
(注釋) (1)盂蘭:指盂蘭盆會,佛教儀式。每逢夏歷七月十五日,佛教徒為追薦祖先所舉行。
盂蘭盆是梵文的譯音,意譯為「救倒懸」。(2)三島:《漢書.郊禮志上》:「自威、宣、燕、
燕昭使人入海,求逢萊、方丈、瀛洲,此三種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後用三島來泛指想像中的
仙境。
題仙都觀
杜光庭
往歲真人朝玉皇, 四真三代住繁陽。
初開九鼎丹華熟, 繼躡五雲天路長。
煙鎖翠嵐迷舊隱, 池凝寒鏡貯秋光,
時來白鹿岩前後, 應許潛通不死鄉。
(作者簡介) 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詩人,處州縉雲(今浙江人)人,咸通中舉進士不
弟,入天台山修道,仕唐為內供奉。避亂入蜀,事王建父子,官至議大夫,賜呈「傳真天師」。晚
年隱居青城山,號東瀛子,能詩善文。
(注釋) (1)仙都觀:即現在的「天子殿」。觀宇建宇唐代,唐代名「仙都觀」,宋代名「景德
觀」,也稱「白鶴觀」、「耀靈殿」。(2)四真:佛教基本教義之一,指釋迦牟尼最初說教的內容
,即苦、集、滅、道四諦。按經解釋,「諦」是真理的意思。
九日題塗溪
白居易
蕃草席鋪楓葉岸, 竹枝歌送菊花杯。
明年尚作南賓守, 或可重陽更一來。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中唐著名詩人。其先居太原(今
屬山西人),後遷居陝西渭南東北。他的詩平易通俗,周詳明直,筆觸所及,無不達意。唐憲宗元
和三年(公元808年)他拜左拾遺,後因上書直陳,被貶為江州司馬。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升
任忠州刺史。任期內曾來豐都巡視,並題詠下詩。
(注釋)(1)塗溪:據《豐都縣志》稱:「塗溪,治南七十里。」「治」指縣城,塗溪在高鎮下面。
(2)蕃草:茂盛的芳草。(3)竹枝歌:指當時流行於四川東部一帶的民歌,形式多是七言絕句;
語言通俗,音調輕快。(4)南賓守:即忠州刺史。(5)重陽:指農歷九月九日。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岳》
蘇軾《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如「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這首詩形象地描繪出山川景色的優美,至今為人們傳頌。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採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
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說:「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
唐代大詩人李白游歷黃山,寫下了《贈黃山胡公暉求白鷳(有序)》和《送溫處士歸白鵝峰舊居》兩首,在後一首中留下了:「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的名句。在結尾處,李白戀戀不舍地寫下:「他日還相訪,乘橋躡彩虹。」可惜這一願望李白並沒有實現,這是李白的遺憾更是黃山的遺憾。
唐代詩僧島雲留居黃山,深愛黃山,據史料記載他是最早登上天都峰的人,他的詩留存下來的有10首,是唐代詩人中存詩最多的人,在他的詩中,對軒轅黃帝在黃山煉丹羽化成仙的傳說就有記載:「浮丘處處留丹灶,黃帝層層隱玉書。終待登臨最高頂,便隨鸞鶴五雲車。」
元代鄭玉筆下的黃山,沒有過多的描寫景色,但卻把游山的感覺寫得如此傳神:
江左諸峰罕出群,誰雲華岳與平分?
幾千百澗流蒼玉,三十六峰生白雲。
幽谷高人抱真獨,荒岩野草剩芳芬。
幾回獨向風前立,夜半吹簫天上聞。
明代詩人余紹祉的詩則更多的是一種寫實的風格:
「翠壑丹崖千丈畫,白雲紅葉一溪詩」。
這是描寫黃山秋景的千古絕唱,「翠」、「丹」、「紅」、「白」這四個描寫顏色的字,把黃山秋日繽紛的色彩描繪得五彩斑斕,一個「雲」 字,一個「溪」字,把黃山秋日的天高地闊,秋高氣爽襯托得無比准確,使人讀來如臨其境,「千丈畫」三個字把黃山大自然神來之筆所繪就的巨幅畫圖呈現在讀者面前,而「一溪詩」三個字又賦予了畫面溪水孱孱的美妙動感。兩句詩14個字,把一幅有聲有色、壯闊秀麗、眾花爭艷、峰水相襯的黃山秋日畫卷展現在人們面前。
現當代的大家更是感懷吟詠,留下了不可勝數的名篇佳句,他們的作品幾乎屢見於國內外成百上千種報刊,總數當遠遠超過古代詩人。
黃賓虹在迎客松下吟頌:今古幾遊客,勞勞管送迎。蒼官不知老,披拂自多情。
許承堯在江麗田琴台邊感嘆:鳴琴客久去,石床猶在茲。蓊蔚四山靜,冷冷水環之……
郭沫若末到黃山之前就先從黃山風光攝影展上預習了黃山:我未到過黃山,今來影上大觀。彷彿身在雲海,胸中湧起波瀾。
胡績偉置身於黃山風雲之中疑惑萬千:轉眼山變海,彈指島環峰;驟然劈頭雨,剎時滿目松。
唐弢在黃山定是想起了一千多年前的李謫仙:千樹懸崖采葯去,一林幽徑覓詩還。我來欲作胡公客,求取新生雙白鷳。
張萬舒聆聽著陣陣松濤熱情地贊嘆:好!黃山松,我大聲為你叫好……
穆青儒雅地抒情:昂首青霄界,驚造化,黃山幻景,松奇石怪。雪虐風摧億萬載,芙蓉嬌嬈不敗。
邵燕詳把思緒引向了千百年前:山啊山,你親眼見過海枯石爛,你親身經歷過谷換陵移,你比參天古木的年輪該有更多的記憶。
明代的程敏政就有這樣的詩句:「眼看奇絕口難名,變態分明似化成。」
清代的金照吟道:「黃山變態自天公,移步看看又改容。」。真可謂「一片之雲有異勢,一尺之松無凡枝」。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正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日入林,復照青苔上。
四O、醉花蔭兩首
1.狂壑晴嵐圖
巍巍青山真如削,
登山心似火。
山外有高山,
天外有天,
勸君莫忘卻。
常念此身已許國,
何曾失本色?
人間有正氣,
揚善除惡,
風雨又大作。
參考資料:《詩詞三百首》,作者:白玉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正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日入林,復照青苔上。
⑵ 中國的長江三峽是哪三峽
長江三峽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長江三峽是這三段峽谷的總稱。
1、瞿塘峽,位於重慶奉節縣境內,長8公里,是三峽中最短的一個峽。它是雄偉險峻的一個峽。古人形容瞿塘峽說,「案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
2、巫峽,位於重慶巫山縣和湖北巴東縣兩縣境內,西起巫山縣城東面的大寧河口,東至巴東縣官渡口,綿延四十五公里,包括金藍銀甲峽和鐵棺峽,峽谷特別幽深曲折,是長江橫切巫山主脈背斜而形成的。
3、西陵峽在湖北宜昌市秭歸縣境內,西起香溪口,東至南津關,約長66公里,是長江三峽中最長、以灘多水急聞名的山峽。
(2)豐都唐知名擴展閱讀
長江三峽位於中國的腹地,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迄湖北宜昌市的南津關,跨重慶奉節縣、重慶巫山縣、湖北巴東縣、湖北秭歸縣、湖北宜昌市,長193公里。也就是常說的「大三峽」。
自西向東主要有三個大的峽谷地段:重慶瞿塘峽、重慶巫峽和湖北西陵峽,三峽因而得名。三峽兩岸高山對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最窄處不足百米。三峽是由於這一地區地殼不斷上升,長江水強烈下切而形成的。
重慶景區:
1、涪陵白鶴梁
白鶴梁古稱巴子梁,又因白鶴群集樑上而稱白鶴梁,是涪陵城區長江之中的天然石樑,長1600米、平均寬度為15米。自唐代廣德元年(公元763年)以來,這道江中天然石樑上,題刻有眾多詩文圖案和長江枯水水位,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被譽稱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水下碑林」。
2、豐都鬼城
豐都縣是神曲之鄉,道教72洞天福地之一,一座融合了巴渝文化和鬼文化的古城。豐都鬼城以「鬼國京都」、「陰曹地府」聞名於世,傳說中人類亡靈的歸宿之地,集儒、佛、道民間文化於一體的民俗文化藝術寶庫,是重慶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遊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⑶ 我國十大名勝古跡是什麼求教
中國的古跡太多了,要排前十名,簡直太難了。
嘗試排列一下,以供大家參考。我這里排列的主要是以古跡為主,自然名勝沒有在列。
第一名:長城作為華夏文明的名片,長城自然是要名列第一。
萬里長城,是中國偉大的軍事建築,它規模浩大,被譽為古代人類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跡。以雄峙中國北方大地的萬里長城為中介的南北廣大地域所構成的長城帶,橫貫今遼寧、內蒙古、寧夏、甘肅、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和吉林、黑龍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區)的相當一部分地區。其范圍南北寬約數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東西長約數千公里。
⑷ 寫關於三峽的導游詞
女士們,先生們:
長江三峽旅遊,可以從重慶順流而下,快鏡頭地觀賞三峽奇特風光,也可以從上海、南京或武漢逆流而上,慢節奏地飽覽長江沿途美景。然而,從長江三峽門戶宜昌出發,暢游神奇美麗的長江三峽,是長江三峽旅遊最佳起始點。
長江三峽東起湖北宜昌南津關,西至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城,由西陵峽、巫峽、瞿塘峽組成,全長193公里。它是長江風光的精華,神州山水中的瑰寶,古往今來,閃耀著迷人的光彩,無數中外遊客為之傾倒。朋友,讓我們開始神奇壯麗的三峽之旅吧。。。。。
西陵峽
風光綺麗的西陵峽,西起秭歸縣香溪河口,東至宜昌市南津關,全長76公里,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峽谷。因位於「楚之西塞」和夷陵(宜昌古稱)的西邊,故得名。西陵峽以「險」出名,以「奇」著稱,奇、險化為西陵峽的壯美。西陵峽中有三灘(泄灘、青灘、崆嶺灘)、四峽(燈影峽、黃牛峽、牛肝馬肺峽和兵書寶劍峽),峽中有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灘多水急,自古三峽船夫世世代代在此與險灘激流相搏。「西陵峽中行節稠,灘灘都是鬼見愁」。隨著葛洲壩工程的建成蓄水,回水白里,水位上升,險灘礁石永睡於江底,加上解放後的航道整治,西陵峽中灘多水急的奇觀、船夫搏流的壯景不復見了。今天我們沿途可欣賞博大恢弘的三峽工程及西陵峽兩岸的美妙景色。
南津關
這就是南津關,長江三峽的起始點,長江上游的分界線。這里有著名的西陵峽口風景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旅遊渡假區。主要景點有嫘祖廟、桃花村、白馬洞、三游洞、下牢溪、龍泉洞、仙人溪和五洲休閑樂園等景點。穿過南津關後,江面由2000多米驟然左右變窄到300米,展現在你眼前的便是色彩斑斕、氣象萬千的壯麗畫卷。
燈影峽
過南津關西行約10公里,就到了燈影峽。燈影峽又名明月峽,峽雖不長,但景緻不凡,可謂「無峰非峭壁,有水盡飛泉」。峽壁明凈可人,純無雜色,如天工細心打磨而出。當這明凈的峽壁被明凈的天空映襯著時,酷似一幅水墨國畫,崖壁映入江水中,靜影澄碧;江水瑟瑟,更添明麗之趣。若晚間過此,月懸西山,月光之下的山光水色形成的那種「凈界」,難以言喻,所謂「明月峽」,由此得名。燈影峽得以以形取景,船左方(南岸)的馬牙山上有四塊奇石,酷似《西遊記》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高興歸來的生動形象:手搭涼蓬、前行探路的孫悟空;捧著肚皮、一步三晃的豬八戒;肩落重擔、緊步相隨的沙和尚;安然座騎,合掌緩行的唐僧。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妙不可言。每當夕霞晚照,從峽中遠望。極似皮影戲(當地人叫燈影戲),故名燈影峽。
仙人橋
船繼續西行不久,在江北可見一跨徑15米,寬僅1米有餘的天然石橋,這就是仙人橋。這里是欣賞西陵秀色的最佳點,站在仙人橋上俯視,上下百里的西陵峽里大半盡收眼底,但見,雲卷細浪,霧散輕煙,千輪萬舟,形如柳葉,使人彷彿置身天上。傳說有一樵夫為仙女所愛,但仙凡路隔,難結連理,仙女乃拋下裙帶化為仙人橋,引渡樵夫登台而上。宋代詩人田鈞有詩雲:「仙人橋上白雲封,仙人橋下水洶洶,行舟過此停橈問,不見仙人空碧峰!」
黃牛峽
乘船繼續西上約10公里,翹首南望,便可於彩雲間見一排陡峭的石壁,絕壁下九條蜿蜒下垂的綠色山脊,宛如九龍奔江,氣勢十分雄偉壯觀。那橫空出世的石壁便是黃牛岩,岩下河谷便是黃牛峽。
黃牛峽中亂市星羅棋布,犬牙交錯。其間,河道似九曲回腸,泡漩如沸水翻滾,水急礁險,號稱黃牛灘。古歌謠發出了:「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行太遲。三朝有又三暮,不覺鬢成絲。」這反映了以往木船上水的艱難,因為這段江流,不但水急,暗礁也多,木船上水,十分吃力,又要時刻小心,所以行駛緩慢。
感慨黃牛一名由來,貫穿著夏禹開江治水的神話故事。相傳玉帝降生夏禹到人世來治理洪水,同時又派遣天神下界來協助他。當他率民開鑿到現在的黃牛峽,天神化為神牛前來協助。一日,天剛麻亮,有一民婦送茶飯給治水的民夫。她來到江邊,猛然看到一頭巨大、雄壯的黃牛,身繞霞光,揚蹄騰越,憤怒地以角觸山,頓時天崩地裂,響聲如雷鳴。民女嚇的瞠目結舌,大聲呼喊起來。喊聲驚動了神牛,便一下跳下山岩。從此把影像留在石壁間。傳說諸葛亮撰寫的《黃陵廟記》也有這樣的記述:熟視於大江重復石壁間,有影象現焉,鬢發須眉,冠堂宛然如彩畫者。前豎旗旌,右駐以黃犢;前面還有塊岩石呈黑色,吉人牽牛壯。「策牛者何人,爾行何日也?」這是人們對征服大自然的美麗想像,黃牛象徵人民改造河山的偉大創造力。黃牛助禹開江有功,古人便在山下修了黃牛廟來四時祭祀;今日,在這里投資3.9億元的國債支持項目黃牛岩生態旅遊區正在抓緊建設。
中堡島---三峽大壩壩址
船過西陵長江大橋,就到了三峽大壩壩址。這里原來是個長方形的小島,成為中堡島,是周恩來總理親自選定的大壩壩址。中堡島是個神奇的島,歷史上不論發生多大的洪水,都淹不了這個小島。1870年的特大洪水淹了位置比中堡島高的多的黃陵廟,卻沒能淹沒中堡島,這中「水漲島高」的奧秘,至今還沒有令人信服的科學解釋。
崆嶺峽
船駛過三峽大壩後,再西行約10公里,便駛入了一個險峻的峽谷之中,這就是三峽中著名的崆嶺峽。崆嶺峽峭壁聳立,如斧削刀劈一般。此峽又稱空冷峽,全長約2.5公里。據《輿經紀勝》描述,它:絕崖壁立,湍流迅急,挽舟甚難,務空其(船),然後得過。兩岸絕壁之間,夾一天下聞名的險灘---崆嶺灘。這里水流湍急,大小礁石密布水中。因而有所謂:青灘泄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的民謠流傳千年。峽中原有一塊突出水面的礁石,上刻三個打字「對我來」。航船經過這里,必須直沖著這塊礁石駛去,便可借著流水的回沖力,安全地擦石而過;如果想要躲開它,反而會被它撞沉。1900年,有一艘外國輪船開進峽江,船長不知其中奧妙,又不聽峽江水手告誡,結果被礁石撞沉。解放後,經過多次航道整治,炸掉了這塊礁石。葛洲壩建成後,水位抬高,險灘也不復存在。航船到這里安然無虞,只是少了一處夠刺激的景觀。
牛肝馬肺峽
出崆嶺峽,行不多時,便進入了牛肝馬肺峽。全長4.5公里。在九畹溪入長江處,對岸(北岸)懸崖峭壁上,有幾片重疊下垂黃褐色的岩石,形如牛肝,在它旁邊還有一塊肺狀岩石,叫做馬肺,因而這段峽谷就叫牛肝馬肺峽。其實都是地下水中的碳酸鈣沉澱而形成的鍾乳石。
大家看,牛肝石還保持原樣,而馬肺下半部殘缺不全,這是清光緒26年侵入西陵峽的英帝國主義軍艦炮轟兩岸岩石,打掉了馬肺的下半部,同時也留下了帝國主義侵略我國大好河山的罪行。郭沫若詩留下:兵書寶劍存形似,馬肺牛肝說寇狂的詩譴責這個罪行。
兵書寶劍峽
船過新灘,便到了兵書寶劍峽。在峽谷北岸陡崖石縫中,看去好似放著一個象書卷的東西,傳說是諸葛亮的「兵書」兵書石的下面突起一根上粗下尖,豎直查向江中,酷似下面浮雕的一柄寶劍的石頭。
經過考古學家實地考證,所謂兵書乃是半山腰古代懸棺葬的遺物。寶劍石是絕壁上突出的岩塊,是石灰岩沿著垂直發育的節理崩塌跨落而形成的。
此段峽谷還有兩段傳說:其一說諸葛亮將他一生的用兵經驗寫了一本書,有一次他得了重病,環顧周圍的人都不配授予,又怕後人生吞活剝,照本指揮作戰,死守老本,便選了險要之地把這部書放在難於攀登的峭壁上,讓後世有才智的人去取。另一說是秦末張良的兵書。
香溪名人故里
船行出西陵峽不久就到了香溪寬谷。在這綠水悠悠的香溪之濱,歷史上曾出現過兩位著名人物:一位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一位是漢代的王昭君。傳說有一天,昭君在溪邊洗臉,無意中把頸上項鏈的珍珠散落溪中,從此溪水清澈,水中含香,故名香溪。香溪河似一條流香溢美的綵帶,她架起了通向充滿神奇的神農架原始森林的橋梁。三峽工程蓄水後,遊船可從長江直到昭君村,中途也可達到屈原故里---樂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