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北齊知名人物

北齊知名人物

發布時間: 2020-12-03 14:26:41

Ⅰ 看了陸貞傳奇,歷史上真的有陸貞這個傳奇人物嗎

陸貞,年大型古裝勵志偶像電視劇《陸貞傳奇 》中的女主角。人物原型為北齊 女官陸令萱 。

Ⅱ 北齊高祖神武皇帝高歡是什麼人物

北齊高祖高歡(496年—547年),字賀六渾,原籍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出身於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西南)兵戶之家,東魏權臣,北齊王朝奠基人,史稱齊神武帝。

Ⅲ 慶余年小說各人物結局是什麼

《慶余年》電視劇的劇情改編就是來自貓膩同名小說,小說人物的結局是有以下四條:

一、范閑厭倦了江湖恩怨,他帶家人到江南隱居,如此同時,他的身邊多了幾位夫人,林婉兒是正室,她為范閑生下長子范良;思思為范閑生下長女范淑寧,戰豆豆為他生下二女兒紅豆飯,不過,戰豆豆並未為了范閑放棄國家,她繼續女扮男裝還做北齊的皇帝。

小說中的人物結局與電視上出入不大,除了慶帝的結局,基本都符合小說的劇情。將范閑的一生貫穿在整個小說,把慶國的幾十年風雨描繪出來,除了慶帝的結局,其他人物的命運都是符合小說劇情的。最終慶帝被殺之後三皇子登上皇位,三皇子成為最後贏家。

Ⅳ 有關歷史人物蘭陵王高長恭的所有資料!

高長恭,又名高孝瓘(-573年),北齊大將,世稱蘭陵王[1]。是北齊高祖高歡之孫,北齊文襄帝高澄之第四子[2],母親姓氏不詳(但是無論是《北史》或是《北齊書》皆對其餘五王之母有所記載,獨長恭「不得母姓」)。據說相貌柔美,為了在戰場上能夠威嚇敵人,故戴面具上陣。其五弟安德王高延宗後來曾在576年稱帝。

軍事

高長恭曾經擔任贈州刺史。當突厥攻入晉陽時,他盡力擊退敵人。河清三年(564年)12月芒山之戰時,北周攻擊洛陽一帶地區,圍城卻沒有攻下。段韶、斛律光與高長恭奉命前往救援。段韶利用謀略打敗北周軍隊,高長恭帶了500名騎兵沖進北周的軍隊,到達被圍的金墉(現今河南洛陽東北故城)城下,因為高長恭戴著面具,城中的人不確定是敵軍或是我軍,直到高長恭把面具脫下來讓大家看到他的面貌,城中的人才開始放箭保護他,之後高長恭成功替金墉解圍,北周軍隊最後放棄營帳撤退。這場戰役是高長恭最受注目的戰役。根據《北齊書》的記載,士兵們為了這場戰役而歌誦他,後來就變成知名的《蘭陵王入陣曲》[3]。564年12月,他被任命為尚書令。

他後來歷任司州、青州與瀛州的地方首長。武平一年(570年)7月,被任命為為錄尚書事。武平二年(571年)2月擔任太尉。571年3月,與太宰段韶、右丞相斛律光聯合進攻蹺谷[4],抵禦北周宇文憲的攻擊。5月,段韶包圍定陽城,而北周汾州刺史楊敷堅守住城池,段韶久攻不下。段韶病倒之後[5],由高長恭接替統領全軍,他成功的利用伏兵擊敗了從城中撤退的楊敷軍隊[6]。武平三年(572年)8月,他被任命為大司馬,武平四年(573年)4月擔任太保[7]。

他前後因各項戰功被封為巨鹿郡、長樂郡、樂平郡、高陽郡等郡公。

死亡

在芒山之戰後,北齊後主高緯曾問高長恭說,「這樣沖進敵陣之中,如果不小心發生意外怎麼辦?」,高長恭回答說,「國事就是我們的家事[8],在戰場上我不會想到這個」,而後主因為他說的「家事」,又聽到士兵們唱的《蘭陵王入陣曲》,開始猜忌他會謀反。

定陽之戰時,高長恭代替段韶的職務統率軍隊,但是常常收取賄賂,累積財富,屬下尉相願問他,「您既然受到國家的委託,為什麼要如此貪心呢?」高長恭沒有回答,尉相願繼續問說,「是不是因為芒山之戰大勝,您害怕功高震主,遭受忌妒,而要作令人看不起的事情呢?」,高長恭說是的。尉相願說,「如果朝廷真的對您有所妒忌,這件事情更容易被當成是罪名,不能避禍反而更快招來禍害。」高長恭流淚屈膝問尉相願解決的方法,尉相願說,「您之前已經立下戰功,這次依然打勝仗,聲望太大,最好之後都裝病在家,別再管國家的政事。」高長恭同意他的說法,可惜沒有辦法成功退出。

573年(武平四年)5月,北齊後主高緯派遣使者徐之范送毒酒給高長恭,高長恭跟妻子鄭氏說,「我對國家如此忠心,哪裡有辜負皇帝,而要賜我毒酒?」,妻子回說,「為什麼不親自當面去跟皇帝解釋呢?」,高長恭說,「皇帝怎麼可能會見我」,之後就飲酒而死[9] 。妻子鄭氏則進入佛門。

事績

* 據說高長恭帶兵時,事必躬親,得到什麼美食都會於士兵分享。
* 高長恭在瀛州時,屬下陽士深因為列出高長恭收賄的證據而被免官。當定陽之戰時,陽士深也在軍隊服務,害怕被懷恨報復。高長恭聽到之後說,「我本來沒有這樣想」,於是故意找了一個小過失打了陽士深二十杖,讓他之後不再擔心。
* 有一次北齊武成帝高湛為了獎賞他的戰功,命令賈護幫他買了20個女人送他,他只接受一個。
* 他死前將所有欠他錢的借據全部燒掉,據說總金額有千兩黃金。

網路的版本是:
高長恭,一名孝瓘,是北齊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東魏大權臣北齊奠基人大丞相高歡之孫,封為蘭陵王。
高歡長子高澄在父親死後當上東魏第二任權臣。高澄政治上精明強干,卻於29歲死在奴隸手裡,丟下六個嗷嗷待乳的兒子,四子就是成為千古傳說的蘭陵王。值得一提的是,正史里忠實記錄了另外五兄弟的母親出處,就長恭例外:「蘭陵王長恭不得母氏姓」。不知道是書史的遺漏,還是花花公子高澄自有隱情。高澄一死,其弟高洋繼任,乾脆一腳踢走皇帝,自己稱帝,北齊建立。這是個出了名的野獸世家,群交亂性,酗酒暴虐,以殺人為樂。高長恭生在其中,人算很不錯的,只留下一樁八卦:皇帝賞他20個侍妾,他只收下一個。原因是起原本就並非好色之徒,但若拒絕皇帝則會使皇帝有失顏面,遂只挑選了一個。
據《北齊書》講,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應是有英雄氣概之美男。
突厥入侵晉陽,他盡力反擊。武成帝河清四年,北周軍大舉進攻,包圍洛陽,高長恭為齊軍中軍統帥,他率五百騎沖入周軍,直至金墉城(洛陽附近屯兵之城)下,城被周軍包圍甚急。城上人不識,高長恭免胄示之面,乃得進城,解除包圍。大捷之後。武士共歌《蘭陵王入陣曲》。後為太尉,討柏谷,攻定陽,立不少戰功。
以他多次戰役所取得的戰績大體上可以推論,高長恭的智商應該是不錯的。說他「音容兼美」,大約他也能以優美的聲音高歌。武士們唱《蘭陵王入陣曲》,他也可能是參加者之一。
高長恭驍勇善戰,據說因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敵人,每每打仗都要帶上猙獰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陽,他帶領五百騎士,沖過周軍重重包圍,突入洛陽城下,城上齊兵認不出誰來了,懷疑是敵人的計謀。蘭陵王摘下盔胄(注意,這里是個把臉遮了很大部分的頭盔,而不是面具。蘭陵王面具」的典故只是後來的編舞者編出來的,其目的是為了增強故事的戲劇性。),示之以面容,城上軍心大振,掉下弓弩手數百名,前來接應。很快周軍被迫撤走。為慶祝勝利,武士們編了《蘭陵王入陣曲》,戴著面具邊跳邊歌。
功高遭忌,後主武平四年,皇帝派人送來毒葯,
由於高長恭的功勞很大,且威望很高,擔心被皇帝猜忌。所以故意給自己弄些污點出來,在高長恭擔任司州牧、青瀛州牧的時候,收受了很多財物。這一點被他門客相願看了出來。相願問他:「王既然俸祿那麼高,何必如此貪?」長恭不答。相願說:「朝廷如果猜忌王,這正好給他留了一條辮子抓。想求福反而招禍。」長恭淚下,跪膝,請他給個安身的法子。相願說:「王威名太重,最好在家養病,別干預政事了。」 長恭聽了勸告,便偶爾裝裝病。完全隱退,又不甘心。正處盛年的男子,誰願意退休?何況高長恭不是當隱士的個性。高長恭死之前有一個舉動,「有千金責券,臨死日,盡燔之」,把所有的價值千金的金券都燒了。在那個奢侈成風的時代,以他王子的身份「千金券」也實在「貪」得太少了點,想那嚴監生死前念念不忘多用了一根燈芯,而長恭卻將那「千金券」都燒了,可知他的確不是一個貪財的人。
北齊末代皇帝高緯一天聽了《蘭陵王入陣曲》,對高長恭說:「入陣太深,畢竟危險,一旦失利,追悔莫及。」 長恭無心快語:「家事親切,不覺遂然。」 高緯一聽「家事」這兩個字,心生警覺。叫人給他送去毒葯一杯。皇帝殺人,連理由都沒扯。高長恭對自己的妃子說:「我忠以事上,何辜於天而遭鴆也?」但也沒有要求見皇帝申述,就飲葯自盡了。
高長恭死時的年齡沒有記載,估計才三十齣頭。留下個悲痛欲絕的遺孀鄭妃,守著佛門孤燈,度此殘生。四年後,失去了支柱的北齊就為宇文氏所滅,高氏子孫幾乎全遭屠戮。
編輯本段正史記載
蘭陵武王長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累遷並州刺史。突厥入晉陽,長恭盡力擊之。芒山之敗,長恭為中軍,率五百騎再入周軍,遂至金墉之下,被圍甚急,城上人弗識,長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於是大捷。武士共歌謠之,為《蘭
陵王入陣曲》是也。歷司州牧、青瀛二州,頗受財貨。後為太尉,與段韶討栢谷,又攻定陽。韶病,長恭總其眾。前後以戰功別封巨鹿、長樂、樂平、高陽等郡公。芒山之捷,後主謂長恭曰:「入陣太深,失利悔無所及。」對曰:「家事親切,不覺遂然。」帝嫌其稱家事,遂忌之。及在定陽,其屬尉相願謂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貪殘?」長恭未答。相願曰:「豈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見忌,欲自穢乎?」長恭曰:「然。」相願曰:「朝廷若忌王,於此犯便當行罰,求福反以速禍。」 長恭泣下,前膝請以安身術。相願曰:「王前既有勛,今復告捷,威聲太重,宜屬疾在家,勿預事。」長恭然其言,未能退。及江淮寇擾,恐復為將,嘆曰:「我去年面腫,今何不發。」自是有疾不療。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飲以毒葯。長恭
謂妃鄭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於天,而遭鴆也!」妃曰:「何不求見天顏?」長恭曰:「天顏何由可見。」遂飲葯薨。贈太尉。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參軍陽士深表列其贓,免官。及討定陽,士深在軍,恐禍及。長恭聞之曰:「吾本無此意。」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嘗入朝而仆從盡散,唯有一人,長恭獨還,無所譴罰,武成賞其功,命賈護為買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責券,臨死日,盡燔之。
安德王延宗,文襄第五子也。母陳氏,廣陽王妓也。延宗幼為文宣所養,年十二,猶騎置腹上,令溺己臍中,抱之曰:「可憐止有此一個。」問欲作何王,對曰:「欲作沖天王。」文宣問楊愔,愔曰:「天下無此郡名,願使安於德。」於是封安
德焉。為定州刺史,於樓上大便,使人在下張口承之。以蒸豬糝和人糞以飼左右,有難色者鞭之。孝昭帝聞之,使趙道德就州杖之一百。道德以延宗受杖不謹,又加三十。又以囚試刀,驗其利鈍。驕縱多不法。武成使撻之,殺其昵近九人,從是深
自改悔。蘭陵王芒山凱捷,自陳兵勢,諸兄弟咸壯之。延宗獨曰:「四兄非大丈夫,何不乘勝徑入?使延宗當此勢,關西豈得復存!」及蘭陵死,妃鄭氏以頸珠施佛。廣寧王使贖之。延宗手書以諫,而淚滿紙。河間死,延宗哭之淚亦甚。又為草人以
像武成,鞭而訊之曰:「何故殺我兄!」奴告之,武成覆卧延宗於地,馬鞭撾之二百,幾死。後歷司徒、太尉。

Ⅳ 陸貞傳奇有哪些人物

趙麗穎飾演:陸貞北齊女相
陳曉飾演:高湛北齊武成帝、郁久閭之子
喬任梁飾演:高演北齊孝昭帝、婁昭君之子
楊蓉飾演:蕭觀音高演貴妃、高湛初戀情人
吳映潔飾演:何丹娘陸貞好姐妹
唐藝昕飾演:沈碧女官、仰慕高湛
張可頤飾演:婁青薔女官、婁昭君侄女
劉雪華飾演:婁昭君北齊太後、孝昭帝之母
白珊飾演:郁久閭柔然公主、高湛之母
岳躍利飾演:陸賈陸貞之父、商人
王琳飾演:趙夫人陸貞後母、陸賈之妻
恬妞飾演:周太妃先帝高歡的妃子
李彥希飾演:沈嘉彥沈國公之子、二品禁衛將軍
習雪飾演:沈嘉敏沈國公之女、女官、沈嘉彥之妹
金巧巧飾演:杜司儀女官、陸貞之師
姜鴻飾演:王璇蕭觀音近侍、女官王
劉白茶飾演:阮娘蕭觀音近侍
李雯雯飾演:臘梅婁青薔姐妹、宮女
李依曉飾演:高湘北齊長公主、郁久閭之女
張浩然飾演:元祿太監、高湛近侍
陶帥飾演:元福太監、高演近侍
麥迪娜飾演:都美兒異國公主
何顯達飾演:高歡東魏丞相、高演的父親
馮紹峰飾演:高長恭北齊蘭陵王、高湛之侄
翟天臨飾演:高緯北齊後主、高湛之子
彭靜飾演:阿寧小宮女
田璐菡飾演:陳秋娘小宮女
劉一禎飾演:楊姑姑宮女長
鞏小裕飾演:宋姑姑宮女長
郭萱飾演:琉璃宮女
劉佳媛飾演:玲瓏宮女
佘心恬飾演:琳琅宮女
呂佳容飾演:越國夫人趙夫人侄女
栗梅飾演:齊司正女官
鄧莎飾演:漁陽郡主皇室成員
周邵棟飾演:忠叔高湛侍衛
高雲翔飾演:徐顯秀長公主駙馬
崔漫莉飾演:沈麗
韓棟飾演:李誠陸貞前未婚夫
江鎧同飾演:玉翹高湛舊戀人

Ⅵ 齊國歷史有名人物有哪些

1、齊桓公

齊桓公,姜姓,呂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上古五霸之一,與晉文公並稱「齊桓晉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

齊桓公時代國力富庶強盛,當時的人們為更好的紀念太公望的美譽,傳承姜太公餐飲文化,並深得傳統歷史名吃「太公望紅燜雞」的精髓,把主料雞內雜與太公望膳食古方中的輔料,完美結合,創制出了「鹵煮雞雜」這道歷史名吃,至今依然傳承在日照市安氏一派。

2、高湛

高湛,即北齊武成帝,小字步落稽,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北齊神武帝高歡第九子,北齊第四任皇帝,太寧元年到河清四年在位。

河清元年(562年)二月,高湛將迎立他有大功的族叔祖平秦王高歸彥外放為冀州刺史。高歸彥到了冀州心不自安,於同年七月在冀州起兵謀反。高湛命大司馬段韶、司空婁睿討伐並擒獲高歸彥。七月二十七日,在鄴城都市誅殺高歸彥及他的三個兒子和二十多個黨徒。

3、樂毅

樂毅留在齊國巡行作戰五年,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燕國前所未有的強盛起來。樂毅認為單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佔領了齊國,也無法鞏固。

所以他對莒城、即墨採取了圍而不攻的方針,對已攻佔的地區實行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保護齊國的固有文化,優待地方名流等收 服人心的政策,欲從根本上瓦解齊國。

4、田單

田單,媯姓,田氏,名單,臨淄(今山東臨淄市)人。戰國時期齊國名將,齊國遠房宗室。初任市掾,管理臨淄市場秩序。樂毅率領五國軍隊,攻打齊國。危亡之際,田單堅守即墨,以火牛陣大破燕軍,收復失地七十餘城,拜為相國,封為安平君。

5、姜子牙

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智囊、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轟轟烈烈、神秘莫測。縱觀姜子牙一生的建樹,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其中尤以軍事為最,所以太史公言「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藪。

Ⅶ 歷史上,北齊有個文學家莊墨韓嗎

沒有抄。
庄墨韓不是莊子,是北齊襲的文壇大家。《慶余年》中,范閑是一名穿越人士,他從現代穿越到架空王朝,接觸的人物與我們所了解的歷史人物並不一樣。

第27集中,南慶舉辦國宴,庄墨韓以文壇大家身份出席。當著王公貴族的面,他展開一副卷軸,指責范閑抄襲他師傅的詩句。看到卷軸上寫著「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幾句詩,立刻有人附和,稱范閑欺世盜名。

范閑不卑不亢與庄墨韓對峙,表示這首詩確實不是他所寫,真正的作者是上陵野老杜甫。庄墨韓從來沒有聽說杜甫的名字,認定范閑是在說謊。范閑回應,杜甫不存在於這個時代的史書中,他屬於另外一個文采耀目的世界。

之後,兩人又你來我往說了幾句。范閑狂飲一口酒,開始背誦李白的名作《將進酒》,以及其他大詩人的著作。庄墨韓被范閑氣得吐血。

國宴結束,長公主私下會見庄墨韓,范閑躲在屋頂偷聽二人談話。原來,一切都是站公主的主意,庄墨韓只是聽她的命令行事。被范閑毀掉聲譽,庄墨韓反而鬆了一口氣。

我們熟知的歷史上,莊子本名莊周,是宋國王室後代,先祖為宋國第十一位國君宋戴公。他最早提出的內聖外王的思想,代表作品包括道家著作《莊子》,周庄夢蝶這個典故就源於他。

Ⅷ 請問你如何評價我國南北朝時期北齊文宣皇帝——高洋這位歷史人物

高洋來(529年-559年),字子自進,北魏懷朔鎮(今內蒙古包頭固陽)人,因生於晉陽,一名晉陽樂。南北朝時期北齊政權的開國皇帝。他是東魏權臣、北齊神武皇帝高歡次子,文襄皇帝高澄的同母弟,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的同母兄。母親為婁昭君[1]。出生時有異兆,體貌丑惡不堪,為其母所討厭。幼時其貌不揚,沉默寡言,看似痴傻,其實大智若愚,聰慧過人,又明靜英達,深沉有大度,雖常被兄弟玩弄和欺負,但其才能甚得父親欣賞,謂乎:「此兒意識過吾。」[2]公元550年,高洋迫東魏孝靜帝禪位,遂登基稱帝,國號齊。在位初期,高洋勵精圖治,厲行改革,勸農興學,編制齊律,又征伐四克,威振戎夏,投杯而西人震恐,負甲而北胡驚慌,懷有聖主氣范,號曰:英雄天子[3]。然而執政後期卻變得暴虐無度,最終飲酒過度而暴斃,年僅31歲[4],廟號顯祖,謚號文宣皇帝。北齊開國皇帝。

Ⅸ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十大人物

1、孔子(前551-前479),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中國的「千古聖人」。孔子是中國歷史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國文化的標志式人物,是中國人兩千年來行為規范的制定者。他的思想和學說是古代社會長期的意識形態和官方哲學。在古代,小孩進學堂第一個拜的就是孔子。

2、秦始皇(前259-前210),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秦朝開國皇帝,實質也是中國的開國皇帝。「百代都行秦政法」,他創立皇帝制度,並完成了中國一系列的統一,「廢分封,設郡縣,修驛道」,使中國進入了中央集權帝制的時代,這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譽為「千古一帝」。

3、老子(約前571-前471),中國歷史最偉大的哲學家,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具有深刻影響。中國歷代統治階級奉行「內用黃老,外示儒術」政治理念。道教在其學說的影響下產生。老子所著的《道德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

4、蔡倫(61?-121)。如果紙是他一個人發明的,他的影響力將在人類歷史中排名第一!「紙」大大的促進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地影響著人類歷史的進程。鑒於紙在文化傳承和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蔡倫作為紙的主要發明者之一,將彪炳史冊!可以說,蔡倫是有史以來最佳發明家!

5、漢武帝(前156年-前87),他是使中國漢民族和漢人王朝確立及壯大的劃時代巨人!他構建文明體系,為中國獨尊儒術兩千年奠下基礎,影響力可謂至深之極。漢武帝實質是漢人的第一大民族英雄,他開創了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漢武帝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並確定以正月為歲首。

6、毛澤東(1893-1976),新中國的締造者,他的巨大影響包括統一中國、獨立自主、破除迷信、滅絕匪患、打倒孔家店、建立平等觀念和共產主義信念!新中國的影響,就是毛的影響。毛的革命、政治、經濟、國防、外交、工業、民族和人口等方針政策和措施,以及毛的思想、軍事和文學才能,都影響至今!

7、孟子(前372-前289),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其《孟子》一書是中國古代的「四書」之一。孟子的仁政學說和人類性善論,是中國不會出現宗教統治的重要原因之一。孟子加速了中華文明的成熟和強大。

8、隋文帝(541-604),五胡亂華使中國漢民族陷入了類似歐洲黑暗時代的年代,且長達三個半世紀。隋文帝這時統一中國,他使中國避免了蠻夷化!楊堅是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中國皇帝,首先他確立三省六部制度,再次是廢除酷刑,最重要的是建立了影響巨大的科舉選士制度。「讀書做官」的歷史動力和影響力大得無法估量。

9、朱熹(1130-1200),朱熹是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是中國封建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繼孔孟以來最傑出的儒學的大師。他的學術思想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朱熹給中國人帶來了更嚴格的價值標准和行為准則,其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其「存天理,滅人慾」等觀點,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響。

10、鄧小平(1904-1997),現代「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真正使中國走向偉大復興的不是孫和毛,而是鄧小平。他使國家在唐朝之後,又一次真正的走向富強,走向開放,走向世界!改革開放帶來了現代工業和現代文明,這改變著中國的命運,也改變著中國人的思想觀和價值觀,影響深遠!鄧小平實際上是中國歷史最成功的改革家之一!

Ⅹ 南北朝北齊高氏皇族蘭陵王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蘭陵王蘭陵王名高長恭(公元541年- 573年),又名高孝瓘,驍勇善戰。北齊乾明元年高肅被封為徐州蘭陵郡王,故名蘭陵王。他前後因各項戰功被封為巨鹿郡、長樂郡、樂平郡、高陽郡等郡公。據說因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敵人,每每打仗都要戴上猙獰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陽,他帶領五百騎士,沖過周軍重重包圍,突入洛陽城下,城上齊兵認不出誰來了,懷疑是敵人的計謀,蘭陵王摘下盔胄示之以面容,城上軍心大振,很快敵人被迫撤走。為慶祝勝利武士們編了《蘭陵王入陣曲》戴著面具邊跳邊歌。以此為題材的作品有詩詞、電影、書籍和游戲。

目錄

人物簡介
人物生平一、撲朔迷離的身世
二、柔美的容貌與猙獰的面具
三、驍勇善戰及威名美譽
四、最後悲慘的命運
五、流傳至今的千年古曲
人物面具
入陣歌曲
詞牌《蘭陵王》定格
例詞
賞析
宋詞《蘭陵王》原序
注釋
電影《蘭陵王》演員
劇情
書籍《蘭陵王》相關書籍
電視劇人物:蘭陵王《終極一家》蘭陵王(古拉依爾·蘭陵王)
超能力:
有關蘭陵王的歌
在線觀看 人物簡介
人物生平 一、撲朔迷離的身世
二、柔美的容貌與猙獰的面具
三、驍勇善戰及威名美譽
四、最後悲慘的命運
五、流傳至今的千年古曲
人物面具
入陣歌曲
詞牌《蘭陵王》 定格
例詞
賞析
宋詞《蘭陵王》 原序
注釋
電影《蘭陵王》 演員
劇情
書籍《蘭陵王》 相關書籍
電視劇人物:蘭陵王
《終極一家》蘭陵王(古拉依爾·蘭陵王) 超能力:有關蘭陵王的歌在線觀看 展開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蘭陵武王高肅(公元?年-573年,生年歷史無記載),南北朝北齊王室,一名孝瓘,字長恭,文襄帝四子也。累遷並州刺史。突厥入晉陽,長
?恭盡力擊之。邙山之敗,長恭為中軍,率五百騎再入周軍,遂至金墉之下,被圍甚急。城上人弗識,長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於是大捷。武士共歌謠之,為《蘭陵王入陣曲》是也。歷司州牧、青瀛二州,頗受財貨。後為太尉。與段韶討柏谷,又攻定陽。韶病,長恭總其眾。前後以戰功,別封鉅鹿、長樂、樂平、高陽等郡公。 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參軍陽士深表列其贓,免官。及討定陽,士深在軍,恐禍及。長恭聞之曰 :「吾本無此意 。」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嘗入朝而仆從盡散,唯有一人,長恭獨還,無所譴罰,武成賞其功,命賈護為買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責券,臨死日,盡燔之。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一、撲朔迷離的身世
蘭陵王的父親是北齊高祖神武皇帝高歡的長子文襄皇帝高澄,而母親卻連個姓氏也沒有,這使得他的身世變得撲朔迷離。《北齊書》中載:「蘭陵武王長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又載文襄六男中:「文敬元皇後生河間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廣寧王孝珩,蘭陵王長恭不得母氏姓,陳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漁陽王紹信。」兄弟六個中,史書載老五安德王的母親陳氏為「廣陽王妓也」,但尚知明確姓氏,唯有蘭陵王的母親沒有姓氏,不知是誰。由此,人們推斷,蘭陵王母親的身份和地位,恐怕連官妓都不如,很可能只是宮中一個地位卑賤、不知姓名的宮女。這樣,在講究血統門弟的士族時代,蘭陵王雖然貴為帝胄皇孫,處境卻十分尷尬。他「莫名」的身份給他帶來了巨大壓力,每天忍受別人鄙視的目光,低聲下氣地生活,可能就是他小時候的人生境遇。
二、柔美的容貌與猙獰的面具
正面
《北齊書》、《北史》中說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蘭陵忠武王碑》中說他「風調開爽,器彩韶澈」;《舊唐書·音樂志》中說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話》中說他是「白類美婦人」。可見,蘭陵王的美確是不容置移、超凡脫俗的,他有著一般男子所不具備的俊美容貌。後人猜想,他的美也許正是來自於他那出身卑微的母親。如果不是母親的容貌異常驚艷,又怎能引來地位相差懸殊、貴為帝胄的父親的垂幸呢。 但是,蘭陵王的美卻給他帶來了極大苦惱。在那個地方割據、連年戰亂的歲月里,作為王公將相家的子弟,時刻都要接受戰爭的考驗。因為相貌俊美柔善,在戰場上對陣時,他經常會受到敵手的輕蔑。為此,他不得不命人製作了一些面目猙獰的「大面」,每逢出戰時,都戴在臉上,以此達到威懾敵手的目的。《舊唐書·音樂志》雲:「代面出於北齊。北齊蘭陵王長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對敵。嘗擊周師金墉城下,勇冠三軍,齊人壯之,為此舞以效其指揮擊刺之容,謂之《蘭陵王入陣曲》。」《樂府雜錄》鼓架部條雲:「有代面,始自北齊。神武弟,有膽勇,善戰斗,以其顏貌無威,每入陣即著面具,後乃百戰百勝。戲者,衣紫腰金執鞭也。」唐朝崔令欽的《教坊記》說:「大面,出北齊。蘭陵王長恭,性膽勇,而貌婦人,自嫌不足以威敵,乃刻為假面,臨陣著之,因為此戲,亦入歌曲。」由此可見,蘭陵王經常著猙獰假面出征並非道聽途說、無籍之談。後來,京劇中出現的「臉譜」,也許與蘭陵王的面具及舞曲《蘭陵王入陣曲》的影響不無關系。
三、驍勇善戰及威名美譽
史載,蘭陵王是北朝時期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名將。有的說他「有膽勇,善戰斗」,有的說他「勇冠三軍,百戰百勝」。這表明,他的英勇善戰絕不僅是因為戴著猙獰的面具。光靠威嚇,肯定是嚇不退敵人的,關鍵還是他自身有超越常人的戰斗本領。猙獰的面具,只是為他的神勇無敵增添了一抹傳奇的光環。蘭陵王一生參加了大大小小無數次戰役。其中廣為傳頌的一次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戰」。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黃土高原的北周對北齊發動進攻,北齊重鎮洛陽被北周十萬大軍團團圍困,北齊武成皇帝急忙調集軍隊前去解圍。在洛陽城外,北齊援軍發動了一次次進攻,都被北周軍隊擊潰,眼看就要面臨全軍覆滅的境地。這時,受命為中軍將的蘭陵王戴著「大面」,身穿鎧甲,手握利刃,率領五百精騎,奮勇殺入周軍重圍,勢如破竹,一直殺到洛陽城下。守城的北齊軍隊被困多日,不敢貿然開門,蘭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齊軍立即歡呼起來,打開城門,與城外大軍合兵一處,奮勇殺向周軍,周軍大敗。《北齊書》書載:「芒山之敗,長恭為中軍,率五百騎再入周軍,遂至金墉之下,被圍甚急,城上人弗識,長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於是大捷。武士共歌謠之,為《蘭陵王入陣曲》是也。」又有史書記載:周軍「丟棄營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軍資器械,彌滿川澤。」正是這次大捷,使得蘭陵王威名遠揚,北齊皇帝加封他為尚書令。 蘭陵王不僅驍勇善戰、屢建戰功,而且忠以侍上,和以待下,在士兵和當時社會中廣有威名。北齊書記載:他「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作為那個混亂王朝的皇親國戚,能夠做到沒有架子、與將士同甘共苦確實難得。即使是對自己的政敵,他也能夠做到寬厚以待。史載,當初長恭在瀛州時,行參軍陽士深上表告發他貪贓枉法,長恭因此被免官。等到高長恭東山再起,引兵進攻定陽時,陽士深剛好在高長恭營中聽命,因此非常害怕高長恭會借機報復殺害自己。為此,高長恭安慰他說:「吾本無此意。」可陽士深心中仍不踏實,非要央求懲罰。高長恭只好找了一個小過失,打了陽士深二十板子,好讓他安下心來。《北齊書》還記載了他一個非常「平民化」的動人細節。說一次他上朝時,跟隨他的「仆從盡散,唯有一人,長恭獨還」,事後高長恭竟不以為意,「無所譴罰」。由此可見,他平常對待下人,是非常寬厚仁慈的。在北齊那樣「不把人當人」、動輒砍頭殺人的瘋狂時代,他寬厚仁和的一面獨具風范,煥發著溫暖的人性光輝,不由得讓人心生敬佩。
四、最後悲慘的命運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功高蓋主,禍必降之。人生輝煌的頂點,往往可能是悲劇開始的起點。對蘭陵王
而言,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個瘋狂得近乎變態的帝王家族。北齊自建國以來,短短二十八年間,就換了六代皇帝,叔侄之間彼此折磨,兄弟之間相互慘殺,一個比一個短命,一個比一個瘋狂。盡管蘭陵王容貌柔美、軍功顯赫,終其一生小心翼翼,想盡一切辦法避禍自保,可依然無法改變他的悲劇式宿命。 《北齊書》載:長恭「歷司州牧、青瀛二州,頗受財貨。」門口常有行賄的人進進出出,搞得老百姓說三道四。但貪人錢財的目的是什麼,不得而知。據他自己講,是為了自污其名,免遭朝廷忌恨。邙山大捷後,武成賞其功,為他買來美妾二十人,可他「唯受其一」,就是害怕太過張揚,遭人嫉妒。又載:長恭「有千金責券,臨死日,盡燔之」。也就是說在他臨死前,燒掉了別人所有欠他債的借據。從他待人處事、寬厚仁義的性格特徵來看,不象是一個貪財好色的人。不少史家認為高長恭是故意貪財自污,以求避禍。 《北齊書》載:及在定陽,其屬尉相願謂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貪殘?」長恭未答。相願曰:「豈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見忌,欲自穢乎?」長恭曰:「然。」相願曰:「朝廷若忌王,於此犯便當行罰,求福反以速禍。」長恭泣下,前膝請以安身術。相願曰:「王前既有勛,今復告捷,威聲太重,宜屬疾在家,勿預事。」生活在這樣恐怖的帝王家庭,不緊張也不行。從此,長恭每遇戰事,便稱病不出。故意「有疾不療」,以求藉此避禍。一次,江淮寇擾,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將,竟埋怨自己:「我去年面腫,今何不發。」真是恨不得自己把自己的臉打腫冒充病人。 北齊後主高緯性格懦弱,與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淫有餘,殘暴稍次之,不過殺起自己的親人來,卻毫不手軟。公元565年的一天,高緯在與蘭陵王談及邙山之捷時,頗有人情味地說道:「入陣太深,失利悔無所及。」蘭陵王聽到自己的皇弟如此心疼自己,內心不免激動、熱乎,深情地回了一句,「家事親切,不覺遂然。」正是這句表親近、表忠心的話為他招致了殺身之禍。史載:「帝嫌其稱家事,遂忌之。」因為在小心眼的後主高緯看來,家事是我高緯的,不是你高肅可以隨便說的。開始猜忌擁有兵權的蘭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國事」變成「家事」。 蘭陵王說錯話後,深感大難將至,整日惶恐不安,盡管一再低調行事,刻意淡化自己,但終是躲不過「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劇宿命。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後主高緯派使者看望蘭陵王,送來的禮物竟是一杯毒酒。蘭陵王悲憤至極,對自己的愛妃鄭氏說:「我忠以事上,何辜於天,而遭鴆也!」鄭妃勸他說:「何不求見天顏?」天真的鄭妃以為可能只是兄弟之間的一場誤會,只要高肅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討回性命。而蘭陵王自己心裡明白,向後主高緯討個說法根本沒有用。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將斛律光,不也是無辜被引誘入宮、用弓弦殘忍勒死的嗎。萬念俱灰的蘭陵王,扔下一句「天顏何由可見」,遂將鴆酒一飲而盡,毅然決然地離開了這個亂糟糟的世界。死前燒掉所有債券。其時,蘭陵王僅30歲出頭(具體不明),死後被安葬在都城鄴(今邯鄲臨漳縣境內)以西。重要軍事統領蘭陵王的遇害,預示著北齊王朝的行將終結。四年後,失去了軍事支柱的北齊王朝被北周皇帝宇文邕滅掉,高氏子孫幾乎全遭屠戮。
五、流傳至今的千年古曲
也正是在「邙山大捷」中,北齊武士們持假面歌舞慶祝勝利,誕生了廣為流傳的《蘭陵王入陣曲》。後該曲定格為著假面指揮擊刺的男子獨舞。曲調悲壯渾厚,氣勢不凡,古樸悠揚,描寫了當時的壯烈場面和激越情感。 此曲誕生後,在民間流傳很快,隋朝時期,被正式列入宮庭舞曲。中唐時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為「非正聲」,下詔禁演。後漸漸褪去武曲本色,演變為「軟舞」。南宋時期又演變為樂府曲牌名,稱之《蘭陵王慢》,有越調和大石調之分。用越調演唱時,分三段,二十四拍,毛開在《樵隱筆錄》里說「至末段,聲猶激越」,還有「遺聲」可尋。而大石調演唱的《蘭陵王慢》,則分前後段,十六拍。按王灼《碧雞漫志》說法,已經「殊非舊曲」了。以後,該曲在我國漸漸失傳。幸運的是,唐時傳入日本的《蘭陵王入陣曲》保留了幾份真實面貌。日本古代五月五日賽馬節會、七月七日的相撲節會、射箭大賽等慶祝勝利時,都要反復演奏此曲。直到現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舉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樂舞表演時,《蘭陵王入陣曲》仍作為第一個獨舞表演節目。日本人將其視為正統的雅樂,格外珍視,對其保留和傳承有著一套十分嚴格的「襲名」與「秘傳」制度,使得我們有幸在千年之後,還能欣賞到原汁原味、壯懷激烈的蘭陵舞曲。1986年,河北磁縣文物人員通過日本專家找回此曲。1992年9月6日,也就是該曲問世後的1428年,在邯鄲市文管人員馬忠理組織下,日本奈良大學教授笠置侃一等人率領的雅樂團在磁縣蘭陵王墓前供奉演出了此曲。《蘭陵王入陣曲》從此又得以回歸故里。 蘭陵王高肅墓位於今邯鄲市磁縣城南5公里處。墓冢高大,周圍建有透花圍牆,墓地建有碑亭。1920年,當地村民在修公路時取土時,挖出了《蘭陵王高肅碑》。碑額篆陽文四行十六字:「齊故假黃鉞右師右慰公蘭陵忠武王碑」。碑文真實記載了蘭陵王高肅的生平經歷和立碑年份。字跡雖然駁落黯淡,但仍不失遒勁、古樸,因其史料及書法藝術價值,被稱為北碑第一品。1988年,蘭陵王碑被國家列為重點保護文物。 面對蘭陵王墓前那英武的塑像及後面高大的封土,每次走到跟前,不僅讓人憶往追昔、扼腕嘆惋、浮想聯翩。一段傳奇的人生,一個混亂的年代。 英雄的悲劇也許正是那個時代的悲哀。
編輯本段人物面具
日本奈良東大寺所藏(1259年)
蘭陵王的面具,不是仿照蘭陵王的面容所造。 其二舞蹈的面具也未必是蘭陵王佩戴的面具造型。 其三唐代一些舞蹈的面具是源自胡人的風俗,而且鬼怪的面具造型也往往以胡人為形象。 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四十一說:『《蘇莫遮》,西戎胡語也,正雲「颯?遮」。此戲本出西龜茲國,至今猶有此曲。此國《渾脫》、《大面》、《撥頭》之類也。或作獸面,或象鬼神,假作種種面具形狀。或以泥水沾灑行人,或持絹索搭鉤,捉人為戲。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戲,七日乃止。土俗相傳,常以此法禳厭,驅趁羅剎惡鬼食啖人民之災也。《蘇莫遮》也是一種面具戲。《一切經音義》卷一曰:『……《蘇莫遮》帽,覆人面首,令諸有情,見即戲弄。』今日本所見《蘇莫遮》古歌舞圖像也是戴獸面,並有古面具遺存。
編輯本段入陣歌曲
蘭陵王入陣曲
《蘭陵王入陣曲》是起源於北齊,盛行於唐代的假面舞蹈,又稱《代面》、《大面》。此舞是表現北齊蘭陵王高長恭作戰英姿(蘭陵王指揮擊刺之容),帶有簡單情節的男子獨舞。 日本保留的大唐雅樂表演場景
唐代將此舞歸入軟舞類。(唐代的伎樂舞蹈有健舞、軟舞兩大類,如健舞類的《胡旋》、《胡騰》、《劍器》、《柘枝》,軟舞類的《蘭陵王》、《鳥夜啼》等) 此舞屬宮廷燕樂東傳日本,倭人將其列屬雅樂舞蹈,直到現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舉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樂舞表演時,《蘭陵王入陣曲》仍作為第一個節目表演獨舞。在日本奈良寺正倉院還存有一件題款為『東寺唐古樂《羅陵王》接腰』的服裝,署年為『天平勝寶四年四月九日』,即唐代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日本不但保存了《蘭陵王入陣曲》,還保留了歷代《蘭陵王》歌舞面具64件,最早的兩件有1211年(宋代)銘文。另外,日本古畫《信息古樂圖》(約畫於12世紀,相當於宋朝)里也繪有包括《蘭陵王》在內的一批唐代歌舞圖。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