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燈會
㈠ 中國現代燈光節和燈會的區別
燈會的內涵小,只抄有與燈,燈飾,燈效相關的一些小型活動。受眾范圍小,屬區城性的。
節的內涵大,除了涵蓋燈會的所有內容外,還包含與燈相關的一些文化,技術,信息,學術交流等多方面內容。且它的受眾范圍很廣,是一種開放性的活動。
㈡ 除了中國自貢的燈會以外,中國還有哪些比較出名的燈會呢
秦淮燈會又稱金陵燈會、夫子廟燈會,是流傳於南京地區的民俗文化活動,主要集中在內每年春節至元宵節期間容舉行,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天下第一燈會」和「秦淮燈彩甲天下」的美譽,是中國唯一一個集燈展、燈會和燈市為一體的大型綜合型燈會,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民俗燈會。秦淮燈會的歷史悠久,早在南朝時期,國都南京就出現了舉辦傳統元宵燈會的習俗,其盛況為全國之冠,是中國最早的燈會。明初之後,秦淮河懸掛花燈的畫舫(俗稱「燈船」)也隨之蜚聲天下。歷史上的秦淮燈會主要分布在南京秦淮河流域,20世紀以後主要集中在夫子廟地區,如今已擴展到「十里秦淮」東側五里地段,核心區域包括夫子廟、瞻園、白鷺洲公園、吳敬梓故居、江南貢院、中華門、老門東、大報恩寺遺址公園及中華路、平江府路、瞻園路、琶琵路一帶。
㈢ 中國哪個城市的燈會最著名
最有名的還是要屬自貢的燈會了每年我都有去很熱鬧還有恐龍博物館也在自貢可以說是中國大型的恐龍博物館了吧。而且自貢人又文明熱情很喜歡那個地方。
㈣ 中國古代的廟會、燈會等熱鬧的項目都有些什麼活動、情形和民間藝術啊最好詳細點,加上民俗。
中國的繪畫,向有民間畫、院體畫和文人畫之分。民間畫,尤其是農民畫,由於內含泥土特有的香味,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泥土,它與人類早有魚水的關系。泥土中有著豐富與非凡的養分,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民間繪畫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民間繪畫有民族性,也有地方性,換而言之,繪畫表現各有地域特色,正因為其強烈的泥土氣息,慈溪農民畫突出於浙江,乃至全國。
慈溪農民畫,無論在構思、構圖、造型、勾線、設色等方面,都充分體現了當地農民的智慧。慈溪農民中愛好書畫者很多,因此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現代民間畫之鄉,慈溪農民畫曾頻頻獲獎,不僅在國內,甚至受到國外如美國、日本、韓國以及西歐各國觀眾的喜愛。
優秀的慈溪農民畫,或奔放,或粗獷,或凝練,在稚拙的造型中,可以看到畫家們對生活的熱愛,與對新生事物的謳歌。在藝術表現上,可以看到他們巧妙的處理方法。他們粗中有細,剛柔相濟。慈溪農民畫在章法上,則力破均衡,頗得自然的妙趣,這無疑是中國現代農民畫的一種新的表現形式,值得重視並贊賞。
慈溪市於1988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慈溪每年都舉辦一兩次展覽,每次展出30-50幅作品,作者10-20人左右,經常性的創作活動,使慈溪涌現出一些優秀的創作人才,如余海軍的《鄉情》,孫立強的《三北人》,王建江的《農家新居》,孫仲山的《雙推磨》、《回娘家》等作品都成了慈溪農民畫的代表作。
http://www.86nb.com/zjnb/mjys/2005-9-14/6709-1.asp
奉化布龍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相傳迄今已有三百年歷史。它是由敬神、娛神而逐步發展形成的民間舞蹈,其舞姿優美,風格獨特、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布龍主要分形、舞、曲三部分。形,以彩色布為主要原料,配以竹、木等輔助材料,製成逼真,威武雄壯的布龍。舞,舞龍隊員運用滾、翻、伸、跳等全身動作,舞出龍騰雲駕霧、翻江倒海、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的動態,展示龍靈活、氣吞山河搏擊長空的雄姿,反映人類敢於同天斗爭,人定勝天的美好願望和豪邁氣概。曲,運用或緩慢、或激越、或如夜雨定葉、或如微風搖曳。舞蹈語言,以起承轉合篇章,描繪出龍由靜到動,由開幕、高潮、尾聲、結局全過程。
奉化布龍在民間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每逢喜慶佳節,民間便有舞龍、賽龍的傳統,且規模頗有可觀。建國以後,奉化布龍的影響日益遠播,曾多次代表省、市赴京演出,獲得很高榮譽。1955年3月,奉化布龍參加全國業餘音樂舞蹈會演,榮獲優秀演出獎,周總理看了奉化布龍的精彩表演後,稱贊說:「這條布龍可以代表國家出國!」
1988年9月,奉化布龍參加全國龍舞大賽榮獲二等獎。
1997年7月,在北京第一屆舞龍藝術節暨「龍慶杯」邀請賽上榮獲「最佳獎」和「玉璽獎」雙獎;同年9月,參加全國第六屆萬里邊疆文化長廊建設會,浙江「東海明珠」大型文藝晚會,榮獲表演金獎。
奉化因其精湛的布龍藝術,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布龍)之鄉。
http://www.86nb.com/zjnb/mjys/2005-9-14/6707-1.asp
獅舞源於佛教,肇始於唐代,盛行於明清,素享「獅舞之鄉」的寧海獅舞俗稱「打獅子」,「獅子燈」,流行迄今已近千年歷史。在寧海鄉村的房屋門口,橋頭兩側、公共場地等尚分布著形態各異的石獅,人們以獅子為避邪之物、吉祥象徵,並在敬神祭祖時,以舞獅習俗寄託豐收、太平的良好願望。獅舞一般在正月或喜慶節日由獅子班達一特定組織進行活動。每遇獅子班進村演出,都有專人報信,而且吹號、敲鑼、打鼓、放鞭炮、熱烈非凡,示意吉祥降臨。先在調堂。廟寺舞給祖宗、諸神觀賞,以展示坦盪、虔誠的心靈,然後再去廣場,形成獅舞的高潮。由於文化地理、文化心理多種因素的差異,寧海獅舞在長期流行、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其中有表現山區獅子猛勇性格的武獅舞,以跳躍、登高、跌打、騰越等系列作為主體;有表現沿海地區獅子溫順性格的文獅舞,以搔癢、抖毛、舔舌、靜思等表現為主。而介於山海之交的地區則融兩種馴野風格於一體,稱之文武獅子舞,在這種獅舞中,既有驃悍、粗蠻的「搶咬」等大幅度動作,又有細膩入微的「交情」等描述性動作。
http://www.86nb.com/zjnb/mjys/2005-9-14/6708-1.asp
咸祥鎮綵船,始於清朝光緒年間,已有200餘年歷史。咸祥鎮位於象山港口,東海之濱,自然形成了一種用綵船慶祝捕撈、鹽業豐收。隨著時間延伸,每年農歷八、九月間,棉花、早稻獲得豐收,大家以廟會形式製作綵船以示慶賀,行會時,民眾要對其製作工藝進行品評,故而彼此間頗具競爭性。
解放後,為慶祝新中國成立,抗美援朝、工商聯、互助合作社、人民公社、革委會成立及重大國慶活動、黨的生日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咸祥綵船成了人民心中的吉祥物,是群眾文化活動形式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傳統項目,群眾總是百看不厭,邊參與邊欣賞。1992年咸祥鎮有四個村綵船代表鄞州隊參加寧波國際文化旅遊節;1993年、1997年二屆文化藝術節皆有咸祥綵船隊;1999年咸祥鎮雙龍綵船破格調到杭城,參加浙江省群星視覺藝術展覽;同年十月三隻綵船參加了中國第一屆梁祝婚俗節,並在寧波中山路參加踩街活動,其中咸六村綵船代表鄞州參加寧波市元宵燈會比賽,榮獲一等獎。本縣歷屆藝術節,商之鄉貿易節,都有咸祥綵船隊。
綵船具體介紹:
綵船規格(俗名紗船):寬1.2米,長3米,高3米。
名稱:龍船、鳳船、魚船、葵花船、花嬌船,隨著歷史進程,發展到南湖船,天安門,坦克船等。
製作材料:原來小竹做架子,紮上彩紙彩花,目前木材,油漆,雕刻替代竹、紙,規格也增大,現在高5米,長4米。
內容:一隻綵船參加活動。先有高5米左右的旗牌,(俗稱大肚)開路,四人抬,跟八人輪換(現在改成輪子推),一組民間樂隊15左右人,總共20餘人,船內裝有大中小三隻鼓,配一人進內敲打,船邊裝有四面銅鑼,也配一人,再有小鑼(狗叫羅)撥各一人,打擊樂共四人;拉弦樂有:板胡、二胡、中大胡、小提琴,吹奏以竹笛為主,也有哨吶、小號等;彈撥、三弦、月琴、電子琴。曲目內容:《梅花三六》、《柳青娘》、《戲則》、《賣花絮》、《紫竹調》、《學大寨》、《纖夫的愛》、《大中國》等。
活動形式:流動性踩街、邊抬、邊奏。
㈤ 中國傳統的燈會有哪些
杭州西湖燈會、自貢恐龍燈會,哈爾濱冰雪燈會
㈥ 什麼是中國花燈
中國花燈是多種技法、多種工藝、多種裝飾技巧、多種材料製作的綜合藝術,花燈種類繁多,有龍燈、宮燈、紗燈、花藍燈、龍鳳燈、稜角燈、樹地燈、禮花燈、蘑菇燈等,形狀有圓形、正方形、圓柱形、多角形等。 龍燈,亦稱「龍舞」,是中國民間燈飾和舞蹈形式之一,流行於中國的很多地方。龍燈前有龍首,身體中間節數不等,但一般為單數,每節下面有一根棍子以便撐舉。每節內燃蠟燭的就稱為「龍燈」,不燃蠟燭的稱為「布龍」。舞時,由一人持彩珠戲龍,龍頭隨珠轉動,其他許多人各舉一節相隨,上下掀動,左右翻舞,並以鑼鼓相配合,甚為壯觀。
花燈起源於漢代,盛於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間。我國歷代花燈的製作十分講究,品種繁多。如明朝畫家唐寅有詩雲:「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心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到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中國人元宵節迎花燈的習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全國各地種類繁多,燈式不一,各有流行。台灣花燈,俗稱「鼓仔燈」,因早期製作時多形似鑼鼓而得名,流行的種類有走馬燈、骰子燈、圓燈、關刀燈等。由於閩南語「燈」與「丁」同音, 故一般將提燈、鬧燈視為人丁旺盛的佳兆。台灣習俗中,婦女在元宵節穿梭於燈下 ,祈求來年得子(男)、添丁;在台灣北部桃竹苗客家莊里,男丁從農歷正月十一日起到家廟掛燈,稱為「起燈」;諧音「起丁」,為新生男丁入族的儀式之一,涵意深遠流長。
㈦ 哪裡需要做燈會啊(也就是全國出名的自貢彩燈)
自貢燈會堪稱歷史悠久。南宋淳熙年(公元1174年)正在榮州(今榮縣)做縣令的大詩人陸游就留下「一別秦樓,轉眼新春,又近放燈」的詩句。據榮縣志記述:「榮縣新年燈會甚盛……而樓台為甲觀,鄉人通命曰亭,一城數亭,一亭各式,其高數重,構棟雕鏤,臨春組合,彩箋書畫,嵌燈如星,一亭燃四五百燈,輝麗萬有。西人來觀亦欣然,京邑所不見也」。最初自貢地區的各種燈節活動,一般是由各類祠廟主辦的。每逢節氣,這些祠廟便要點紅燈,元宵節還要放鞭炮、燃煙火。善男信女紛紛到這些廟宇去捐菜油、看熱鬧,求神賜福祛邪。在清末時有資料統計,自貢地區的祠廟竟有1208處,其中有始建於唐代的榮縣大佛禪寺,建於明朝的富順縣聖果寺、賴雅廟、靈應寺等。可見自貢民間的燈節活動分布面之廣,風情之盛。 到明清時期,花燈活動尤為盛行,樣式變化萬千,種類逐步增多,規模也有所發展。 「漂河燈」、「牛兒燈」、「孔明燈」、「獅燈場市」等燈節是這一歷史時期的主要燈會活動。還有一種「敬灶神」點紅燈的習俗,民間也較為盛行。大年三十晚(農歷臘月三十日),各家各戶均要點上紅燈一盞,就連貧家小戶門前也要掛上紅紙燈籠;中等家境的吊四方形檐燈或六方形宮燈;富貴之家則為圓形大紗燈,以示對灶神的尊敬。 民間最盛行的燈種是宮燈和紗燈。這些燈題材豐富,精美奇巧,以竹木作架,紅色絲綢、布料、紙張等均可作燈衣。富豪之家在廳堂、門首懸掛的宮燈和紗燈要都製作得十分講究,有的鑲金嵌玉,有的飾以彩穗,有的題寫詩文。紗燈因呈鼓球體,用三塊「乙」楠竹篾釘成三腳架,把它掛起來,三腳分開,便可離地三尺垂懸半空,三腳合攏,又可手舉高懸。在當時,它比宮燈的用途還要廣泛,龍燈、獅燈、花燈等雜耍多用紗燈伴舞。 自貢地區在開展花燈活動中,還伴以耍「龍燈」、 亦稱「龍燈舞」或「耍龍燈」,一般在正月初一「開燈」,正月十六「倒燈」(結束)。 「龍燈」分為布衣龍燈、大龍燈、草龍燈、板凳龍燈等不同的「龍」種進行表演。布衣龍燈,一般由十二三人組成陣式,有舞龍經的「武陣」、唱念猜字的「文陣」。套路變化多,「龍」體靈活。大龍燈,一般龍身在15節左右,每節內能點火燭。龍頭重達30餘斤,舞動時每節由一人執柄,常做「之」字型或「s」型舞動。燈火連成一片,甚為壯觀。草龍燈,主要是用自貢地方特產「蘆草」編制而成,由5~7人舞動,靈活逼真。板凳龍燈,是在板凳一頭扎「龍頭」,另一頭扎「龍尾」,多是兄弟倆共舞,才能配合默契,顯「龍」之機敏。 自貢自流井區的「祥龍會」、大安區的「黃龍祥會」,表演技藝精湛,解放前都很著名。 獅燈舞在自貢地區歷史悠久。表演者過去被稱為「幫打班子」。這些班子許多都是世家相傳,不僅能舞獅燈,而且還能翻筋頭、鑽火圈、爬高桿,極富喜劇色彩,讓人捧腹大笑。所以「獅燈場市」有時一表演就是一周甚至更長時間,在川南一帶很有影響。自貢榮縣的楊友常,享有「獅王」美譽。 「牛兒燈舞」是流行全川農村的一個燈舞形式。一般是「牛童」手提紅燭燈,表演牽牛、騎牛、逗牛、喂牛和愛撫牛等動作;牛的扮演者則隨「牛童」手中的燈表演啃草、喝水、蹦跳等憨態。表演生動傳神、詼諧有趣。這種燈舞活動不只限於春節,在紅白喜事、打穀插秧等重大農歷節氣時都有表演。 到了清末和民國時期,燈會的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又新增了「瞞天過海」、「提燈會」等活動。 民間觀燈、制燈的習俗一直延續下來,這便是自貢燈會的雛型。 新中國成立後,彩燈藝術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特別是隨著 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彩燈藝術更是花樣翻新,奇招頻出,傳統的制燈工藝和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將電子、建築、機械、遙控、聲學、光導纖維等新技術、新工藝用於彩燈的設計製作,把形、色、光、聲、動相結合,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相統一,自貢燈會這門古老的藝術更加絢麗多彩。
㈧ 中國最大規模最有影響力的燈展
繼香港燈展後亞洲最具影響力的專業燈展—— —燈博會今日盛大開幕--燈都燈火輝煌喜迎全球商 中山訊 為期6天的第7屆中國·古鎮國際燈飾博覽會今日盛大開幕,可謂是全球燈飾行業精英匯聚的一次盛會。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7萬名專業采購商前來洽談采購,並有多場權威高峰論壇吸引專家、學者探討燈飾產業的發展。
對於與燈結緣的人來說,每年10月18日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美麗約會」。一年一屆的燈博會,年年在燈都古鎮相逢,而燈博會年年相同年年新。本屆燈博會亮點紛呈,不管是首次亮相的2000平方米的金牌館,還是特設的1000平方米的LED展示專區,帶給燈商的不僅僅是視覺的盛宴,更多的是燈飾行業的風向標。
本屆燈博會的參展商異常踴躍,參展企業達489家,預訂展位2155個展位(以摺合標准展位為單位),與去年相比,展位預訂增加了48個,展覽面積增加了432平方米。古鎮鎮黨委書記吳潤富表示,本著為本地企業搭建商貿平台的辦展初衷,本屆燈博會的參展商仍然以鎮內企業為主,佔51.5%,鎮外市內佔19.6%,市外企業超過28.9%,國外有3家企業參展。值得一提的是,像歐普、華藝、勝球等253家知名企業全部以大面積特裝展位亮相,超100萬元裝修費的展位超過50家,使特裝展位面積占總展覽面積的87%。中國·古鎮國際燈飾博覽會每年10月18日至21日在中山市古鎮鎮舉行,今年是第10屆了。
㈨ 中國哪個城市的燈會最著名
當然是自貢國際恐龍燈會啦,自貢燈會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