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那些著名部隊
1. 求唐朝各個軍隊的武將官職名稱
唐朝武職官階
1 從一品 驃騎大將軍
2 正二品 輔國大將軍
3 從二品 鎮軍大回將軍
4 正三品上答 冠軍大將軍、懷化大將軍
5 正三品下 懷化將軍
6 從三品上 雲麾將軍、歸德大將軍
7 從三品下 歸德將軍
8 正四品上 忠武將軍
9 正四品下 壯武將軍、懷化中郎將
10 從四品上 宣威將軍
11 從四品下 明威將軍、歸德中郎將
12 正五品上 定遠將軍
13 正五品下 寧遠將軍、懷化郎將
14 從五品上 游騎將軍
15 從五品下 游擊將軍、歸德郎將
16 正六品上 昭武校尉
17 正六品下 昭武副尉、懷化司階
18 從六品上 振威校尉
19 從六品下 振威副尉、歸德司階
20 正七品上 致果校尉
21 正七品下 致果副尉、懷化中候
22 從七品上 翊麾校尉
23 從七品下 翊麾副尉、歸德中候
24 正八品上 宣節校尉
25 正八品下 宣節副尉、懷化司戈
26 從八品上 禦侮校尉
27 從八品下 禦侮副尉、歸德司戈
28 正九品上 仁勇校尉
29 正九品下 仁勇副尉、懷化執戟長上
30 從九品上 陪戎校尉
31 從九品下 陪戎副尉、歸德執戟長上
2. 關於唐朝軍隊(歷史高手請進!)
清楚府兵制和來衛府你就清楚了自
府兵制就是兵農合一的一種制度,平時生產戰時打仗,有軍府管理,但是軍府只是管理他們的戶籍和日常訓練訓練,到打仗的時候不具有指揮權。
再說說衛府制,就是以「衛」統「府」,「衛」就是衛戍京城的禁軍,「府」就是各地的軍府,所以說就是由十六衛統領天下的府兵,但是他們是「遙領」,不具有真正的戰時指揮權,真正打仗有事皇帝指派行軍大將軍指揮的。
那麼具體說就是,唐設十二衛: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和左右金吾衛,統領天下657個軍府,另設左右監門衛(門禁衛)、左右千牛衛(儀仗衛)。每衛官職有:上將軍一名(從二品)、大將軍一名(正三品)、將軍兩名(從三品)以及其他。
所以樓主說的平叛當然是用府兵啦,府兵解決不了,威脅到京師了,就該禁軍出動了。邊疆發生戰爭原則上來說應該是駐守邊疆的軍隊負責,當要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的時候皇帝才捨得出動禁軍的。 禁軍雖然是職業軍隊,但主要職責畢竟是給皇帝看家嘛
3. 唐代軍隊有那些
由於唐代前期實行府兵制度,所以在朝廷設立十六衛
在中央設十六衛,其中的十二衛為府兵的領導機構: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和左右金吾衛;又在全國范圍設置「折沖府」;「十二衛」遙領天下657個折沖府,分領諸軍府到長安上番宿衛的府兵,居中御外,衛戍京師,是府兵和禁軍的合一。
十六衛另外四衛是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掌諸門禁衛,左右千牛衛統率千牛備身等為皇帝侍從、儀衛。
因為十六衛官署在皇宮之南,所以史稱「南衙府兵」;「南衙府兵」,與守衛皇宮北門、由招募配充的兵士組成的「北衙禁軍」交錯宿衛,相互牽制。 南衙府兵十六衛,各有大將軍、將軍、中郎將等。「折沖府」正副長官名稱多變,曾名「軍頭、府副」、「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統軍、別將」,貞觀十年正式改為「折沖都尉、果毅都尉」。 唐代禁衛軍分為南、北兩衙,左右千牛衛是南衙衛兵。南衙衛兵就是「十六衛」,是國家軍隊。 唐朝實行「府兵制」,在「南衙十六衛」中,除左右千牛衛和左右監門衛不領府兵、只負責警衛外,前「十二衛」都遙領全國府兵。北衙禁軍由「北門屯營」逐漸發展為「北衙六軍」等,其中最為有名的一支就是「羽林軍」。北衙禁軍是皇帝私人軍隊,是「募兵」,由皇帝親信指揮。 南北衙禁衛軍共同衛戍皇宮和京師,並相互牽制。但盛唐之後,「南衙府兵」逐漸衰敗,「北衙禁軍」逐漸成為中央政權的唯一依靠。
府兵崩壞之後、安史之亂發生以前,唐朝的軍隊大致包括禁軍、邊軍、地方武裝(如團結兵)等。前兩種雖任務有別,但都是職業兵,後一種則具有民兵性質;其中邊軍是國家武裝的主力。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軍隊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原中央軍隊轉變成為地方軍隊。平叛過程中剛剛組建的軍隊,則在地方化的趨勢下,組建之初即已具有了濃厚的地方色彩。
4. 關於唐朝軍隊
唐代南衙是中央官署的統稱,地處宮城之南,稱為南衙或南司,16衛府屬南衙,由宰相負責,文臣主兵事,南衙衛士一般由各折沖府番上;宦官居北,稱為北衙或北司,羽林親軍等禁兵屬北衙,由皇帝親信宦官負責,武臣主兵事,北衙禁兵一般為皇帝、太子親兵。有時南北衙兵將也會對調、互兼官職。
唐建國後,高祖以太原從龍之兵3萬作為宮城宿衛,稱元從禁軍,他們終身為皇帝親兵、待遇優厚。總體來看,禁軍可以人為地分為5個系統,第一是太宗選善射者百人組成的百騎,以後陸續更名為千騎、萬騎、左右龍武軍,第二是太宗精選勇士組成的北衙七營,以後陸續更名為左右屯營、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和左右羽林軍統稱羽林親軍,設羽林大將軍,為皇帝之最親信,地位遠高於諸衛大將軍;第三是肅宗至德二年用追隨其回到長安的禁兵子弟組成的左右神武軍,第四是肅宗為加強殿前警衛增置的殿前射生左右廂,當時約千人,後擴編、改名為左右英武軍、寶應軍。
第五既是中晚唐時期最主要的禁軍--神策軍。公元754年,朝廷為防禦吐蕃新設一隻邊兵首稱神策軍,為平安史之亂勤王後由宦官魚朝恩掌管,駐扎陝州,收編了很多精銳的西北邊兵,兵額已上萬;永泰元年吐蕃入寇,魚朝恩掌之駐扎苑中正式成為中央禁軍,又收編了許多精銳的藩鎮部隊,分為神策左右廂,德宗時又改為左右神策軍,兩軍主將均為宦官,並由此而確立了宦官統領神策軍的制度,同時邊兵往往歸神策軍指揮,稱為神策營,神策軍也於此時達到了極盛。神策軍除負責宮廷宿衛外,同時還兼負防禦外敵、平滅內患之職,公元783年剿滅涇原叛兵一役殊死作戰、克建奇功,最後發展到擁兵15萬。但這是皇帝通過家奴之手掌握的部隊,除親信宦官外其他官吏不能插手,閹人氣焰日盛、難以節制、逐漸大權獨攬,他們運用手中的權力不斷為神策軍增加糧餉、提拔軍官,致使神策軍耽於享樂、兵無鬥志,予藩鎮以"清君側"之口實屢屢舉兵向闕,皇帝不得已只好靠殺宦官以求藩鎮退兵,朝廷威嚴盡失。
太宗分全國為十道:關內、河南、河北、河東、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全國軍府雖然由12衛和六衛率分領,但同時又按地域隸屬於道,所以府兵有雙重節制。12衛和六衛率領有軍府,但不得自行征調,調兵須有皇命,地方上不見命令不發兵;十道及下屬各州不直接領兵,其對下屬軍府的職責是進行檢查督促;各軍府長官發兵時須以魚符為憑,州、道長官參與合對;各衛、率所屬軍府不集中在一道、州,一道、州的數個軍府也分屬不同的衛、率,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結黨和割據。
十道(檢點士兵於)
| |--上府(1200人)-6團-12旅-24隊-120火
12 | |
衛 | |--中府(1000人)-5團-10旅-20隊-100火
和(取兵於)------折沖府----- |
六 |--下府(800人) -4團-8旅- 16隊- 80火
衛 |
率 |--特府(1500人) -5團-15旅-30隊-150火
每火10人,設火長;每隊5火共50人,設隊正;每旅2隊共100人,設旅帥;每團2旅共200人,設校尉;並分上、中、下府;另有特府,乃武周為拱衛東都洛陽特設。
藩鎮名 所在地 職責 軍力
安西節度使 今新疆庫車 管理西域 24000
北庭節度使 今吐魯番 防禦突騎施、堅昆 20000
河西節度使 今甘肅武威 隔離吐蕃、突厥 73000
朔方節度使 今寧夏靈武 防禦突厥 64700
隴右節度使 今青海樂都 防禦吐蕃 75000
劍南節度使 今成都 防禦吐蕃、綏靖南夷 39000
嶺南五府經略使 今廣州 綏靖南夷 15400
河東節度使 今山西太原 防禦突厥 55000
范陽節度使 今北京 防禦契丹、奚 91400
平盧節度使 今遼寧錦州 招撫室韋、靺鞨 37500
5. 唐代軍隊中有哪些官職
高祖武德二年(619),開始恢復府兵組織,設膘騎、車騎軍府若干、貞觀十年 (636),太宗整頓府兵制,軍府更名為折沖府。全國折沖府最多時有 633(或634)個,其中關內道261個,佔全國總府數40%以上,其次是河東、河南兩道,其他各道府數很少,形成了軍事上屆重馭輕的局面。
中央統領府兵的十二衛和東宮六率。十二衛即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有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諳衛置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左、右衛皆領60府,其他諸衛領40~50 府。東宮六率即太子左右衛率、左右司御率、左右清道率,各領3~5府。折沖府分上、中、下三等,上等1200人,中等10000人,下等 800入。每府置折沖都尉為長,左右果毅都尉各二人為副。每軍府 轄4~6團,團200人(有時以300人為團),團設校尉。每團轄2 旅,旅100人,旅設旅帥。每旅轄2隊,隊50人,隊設隊正。每隊分為5火,火10人,火置火長。
[府兵]:總稱為衛士,善弓馬者為越騎,余為步兵、排矛手、步射
府兵的主要任務是輪流到京師長安宿衛,其次是出征作戰或戍守邊防府兵上番,按距長安遠近確定番期,如500里內五番,1000里七番,1500 里八番,即將全府兵士分成5組,7組或8組,輪流到京師宿衛,每番一個月,期滿後返回軍府。府兵服役和從事農業生產密切結合,體現了兵農台一的歷史特點,既減輕了國家經費開支、又保證了農業生產的進行。
[禁軍]。除十二衛所領上番府兵(南衙禁軍)保衛京城外,還有單獨組建守衛宮禁的北衙禁軍。北衙禁軍原為元從禁軍,後來改從衛 士簡補或召募。太宗於玄武門置左右屯營,號稱「飛騎」,挑選其中 驍健善射者百人名為「百騎,武後再擴大為「干騎」,中宗又改名 為「萬騎」。高宗、玄宗又分別建立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官員、名秧與諸衛相同。此後,肅宗置左右神武軍。史籍統稱左右羽林、龍武、神武為六軍。
[邊防軍]。各邊防軍事機構軍、守捉、鎮、戍所轄的屯戍部隊。鎮、 戍各分上中下三等.500人為上鎮,300人為中鎮.不足300人為下 鎮;50人為上戍.30人為中戍,不足30人為下戍。每鎮、戍分別置 鎮將、鎮副,戍主、戍副各一人。軍、守捉自高宗起逐漸增多。各置使 和副使,所領兵數比鎮、戍多。隨著邊防線的延長和戰爭的頻繁,遂 設節度使為邊境區域性的最高長官。景雲二年(711),首以賀拔延 嗣為河西節度使,即軍區的固定長官,至大寶九年,沿邊地區已有 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東、范陽、平盧、隴右、劍南、嶺南九節度 使、一經略使,節度使所轄軍、守捉、鎮、戊的邊防體制更加完備。
[團結兵]。又稱團練兵,土團,是由各州刺史統掌的不長期脫離生產的地方武裝。武後萬歲通天元年(696),為防禦契丹的需要,始 於山東近邊諸州置武騎團兵。聖歷元年(698),河南、河北置武騎團 防備突傲:每150戶徵兵15人,馬一匹。代宗大歷十二年(777)規 定,團結兵春夏歸農,秋冬追集,服役期間發給身糧醬菜。各地徵召 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團結兵不入軍籍,一般在本境內防守,或應調 配合作戰,軍事任務結束,即囚鄉耕種。
*******
唐後期的軍隊,主要是[神策六軍]、[藩鎮兵]。
神策軍,原先是隴有 臨挑郡的一支邊軍。安史亂起,神策軍幹人奔赴中原平叛,屯駐陝 州。後進入長安禁苑升為天子禁軍。貞元十二年(796),分神策軍 為左、有兩軍,命宦官竇文場、霍仙鳴為左、右神策護軍中尉,從此開創宦官統領神策軍的固定製度。宦官還進一步控制了人數不多 的左有功林、左右龍武、左有神武等六軍。神策軍在宦官的統領下, 響賜優厚,發展到18萬多人,分別屯駐於京師及京西北諳鎮,在保 衛唐王朝及平定地方動亂中起過重要的作用。至唐末,經過黃巢**軍的打擊和朱溫的誅殺,殲滅殆盡。
藩鎮軍,即節度使統領的軍隊。唐後期,全國有四五十個藩鎮, 各藩鎮節度使都擁有軍隊,少則數干.多至10萬人。各藩鍺兵,由 於屯駐地區與擔負任務不同,分為牙兵(又稱中軍、牙中軍、牙內兵,屯駐在節度使治所)、牙外軍(又稱外營兵,屯駐在節度使治所的外城)、外鎮兵(屯駐藩鎮屬郡關津要地)等。牙兵系節度使的親 兵,人數較多,戰鬥力強,給唐朝社會、政治造成很大的影響。如河 朔三鎮牙軍,長期父子世襲,互通婚姻,享有種種政治、經濟特權, 形成桀驁不馴的驕兵集團,動軌發起兵變,驅逐將帥,或支持節度 使竊地割據,反抗朝廷,危害極為嚴重 。
6. 唐朝軍隊簡介
皇帝服飾--隋唐時期,南北統一,疆域遼闊,經濟發達中外交流頻繁,體現出唐朝政權的鞏固與強大。在服裝服飾上也達到空前繁盛時期。隋文帝厲行節儉,衣著儉朴,不注重服裝的等級尊卑,經過20來年的修養生息,經濟有了很大的恢復。到了隋煬帝即位,崇尚奢華鋪張,為了宣揚皇帝的威嚴,恢復了秦漢章服制度。南北朝時期將冕服十二章紋樣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幟上,改成九章。隋煬帝又將其放回冕服上,也改成九章。
將日、月分列兩肩,星辰列於後背,從此「肩挑日月,背負星辰」就成為歷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志。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硃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這種服制始於周代,歷經漢、唐、宋、元諸代,一直延續到清代,綿延兩千多年。此圖為唐代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敦煌莫高窟220窟壁畫)。
隋唐五代服飾--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高宗、則天兩朝,國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層集團奢侈之風日趨嚴重,戎服和鎧甲的大部分脫離了使用的功能,演變成為美觀豪華,以裝飾為主的禮儀服飾。「安史之亂」後,重有恢復到金戈鐵馬時代的那種利於作戰的實用狀態,特別是鎧甲,晚唐時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鎧甲,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在鎧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圖為唐代穿明光甲及戎服的武士復原圖。
隋唐時採用更為先進的「灌鋼法」代替了百煉法,煉出的刀更加堅韌鋒利。唐代的刀有儀刀、鄣刀、橫刀三種。儀刀是皇朝禁衛軍使用的武器;鄣刀是一般官吏佩帶用刀;橫刀是專門裝備軍隊的戰刀。唐代制刀不僅注意保持漢民族傳統的製作技藝,而且隨著各國及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還吸收了不少外來的制刀技藝,促使戰刀的製作更趨於實用。明代軍隊使用最多的是「腰刀」。腰刀的刀體狹長,刀身彎曲,刃部延長,吸收了倭刀的長處,使劈砍殺傷的威力增大。明朝著名將領、抗倭英雄戚繼光非常重視腰刀的製作,在其軍事著作《練兵實紀》中對腰刀製作方法有著詳細的研究與記載。清代,刀的種類更為繁雜,有腰刀、滾背雙刀、脾刀、雙手帶刀、背刀、窩刀、鴛鴦刀、船尾刀、割刀、繚風刀等等。其中被廣泛應用於作戰的是腰刀和雙手帶刀。腰刀上部較直,下部微曲,刃部略窄。刀身長三尺二寸,柄長三寸,重一斤十兩(古時1斤=16兩),一般用於騎兵作戰。雙手帶刀,柄長一尺五寸,可容雙手把握,刀刃長且特別寬大厚重,上部呈平線形。步兵在近身交戰時,一刀砍去,可斷敵首級或四肢。短刀在明清時代仍然是軍隊的主要兵器之一。據《清史演義》上記載,清朝皇太極登基後,第一次出師的陣容是,由滿、蒙、漢組成的六軍:馬隊步隊、長槍隊、短刀隊、強弩隊、藤牌隊……那時短刀隊所使用的戰刀接近於我們後來所見過的「馬刀」。這種刀還有那種稱作「大刀片」的軍刀,一直延用到抗日戰
唐代弓分為長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種。長弓用作步戰,角弓用於騎戰,稍弓和格弓是狩獵用弓和皇朝禁衛軍用弓。唐宋以後直到明清,弓的形制日趨單一化,大致可分為常用弓和練習弓。前者注重射擊的准確度,後者練習張弓的臂力,所以練慣用的是「大弓」和「長弓」。明朝特別重視弓的選材與製作,一把弓所用的材料,往往分別來自許多地方。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各代朝臣都十分重視弓的製作和使用。因為在古代戰爭中,「兩軍相遇,弓弩在先」。無論是攻守城鎮,還是伏擊戰、陣地戰都可以弓箭為利器,「先下手為強」。自火器問世之後,弓箭仍以它輕巧靈便、射中率高之長而繼續服役軍中,一直延用到清朝末年。時至今日,我們在體育競技場上,仍能目睹射箭神手的英武風姿。
唐代的一部兵書《神機制敵太白陰經》記載,拋石機通身用木料製成,炮架上方橫置一個可以轉動的軸,固定在軸上的長桿稱為「梢」,起杠桿作用。只有一根木桿的稱為「單梢」,設多根木桿的叫「多梢」,梢越多,可以拋射的石彈就越重、越遠。古代炮梢最多可達13梢。梢所選用的木料需要經過特殊加工,使之既堅固又富有彈性。另外由於拋石機是運用杠桿原理製造的,所以炮梢的長度及力臂和阻力臂的比例都要精心測算,一般炮梢長約2。5~2。8丈。梢的一端系有「皮窩」,內裝石彈,另一端系炮索,長約數丈,小型炮的炮索在1~10條不等,大型炮多達百條以上,每根炮由1~2人拉拽。拋擲石彈時,先由一人瞄準定放,拉索人同時猛拽炮索,當炮梢系索一端猛落的同時,另一端的皮窩迅速甩起。石彈借慣性猛地拋出,射程可達數百步。」。757年,史思明圍攻太原,李光弼就是用拋車擊退史軍的。那時,拋車可分為輕型、中型、重型三種:輕型拋車,由兩人施放,石彈重半斤,用於迎敵作戰;中型拋車在單梢、雙梢、旋風、虎蹲等,用40~100人拉炮索,可發射25斤重的石彈,射程達80步;重型拋車有五梢、七梢炮,要150~250人拉炮索,發70~100斤重的石彈,射程可達50步。這種重型炮十分笨重,使用時須固定炮架,多用於攻守城池。
盾牌按製作材料的不同又可分為木牌、竹牌、藤牌、革牌、銅牌、鐵牌等。其中用木和革製作盾牌的歷史最長,應用也最普遍。商周時期,盾多用於車戰和步戰,用木、革製做或者用藤條編制的盾是軍隊中的重要防衛武器。這時的盾,形狀近似長方形,前面鑲嵌青銅盾飾,有虎頭、獅面等,個個面目猙獰,令人望而生畏,藉以恐嚇敵人,增強盾牌的防護效能。有一種木盾特別流行,頂上有雙重弧花紋,呈長方形,表面塗漆,並繪有精美的圖案。藤牌也是軍隊中常用的一種盾牌。最早出產於福建,明代中葉傳人內地。藤牌是採集山上老粗藤製作的,一般編製成圓盤狀,中心凸出,周檐高起,圓徑約三尺,重不過九斤,牌內用藤條編成上下兩環以容手臂執持。這種藤牌,編制簡單,使用輕便,加上藤本身質堅而富有伸縮性,圓滑堅韌,不易兵器砍射破入,所以藤牌傳入內地之後,很快便成為步兵的主要裝備之一。
唐朝的甲制共有13種,其中明光鎧、光要鎧、細麟鎧、山文鎧、烏錘鎧和鎖子甲都是鐵制的。「明光鎧」的前胸和後背各有一面像鏡子一樣的金屬圓護心,太陽照射時即閃閃發光,因此得名。鎖子甲是一種用鐵鏈銜接,互相密扣,綴合而成衣形的鎧甲。這種甲穿起來柔和便利,比大型堅甲輕松。為適應步兵野戰的需要,在唐代供步兵使用的步兵甲有了很大發展。據《通典》所記,當時每隊戰士有60%的人裝備有鎧甲,而漢代軍隊披鎧甲的士兵僅占總數40%。這種步兵甲的基本形制是:身甲前後片在雙肩上用帶聯扣,兩肩所覆披膊作獸皮紋,腰帶下垂有兩片很大的膝裙,上面疊綴著幾排方形的甲片。宋代的「步人甲」就是由這種鎧甲演變而成的。唐代的甲雖然種類繁多,式樣各異,卻主要供騎兵穿著,戰馬一般不披甲,這樣在作戰時騎兵機動性大,以輕捷快速而取勝。另外,唐代制甲,還講究外觀華美,往往塗上金漆或繪有各種花紋。唐太宗李世民還是年輕將領時,曾身披金甲,陳鐵騎1萬人,甲士3萬人,在太廟前舉行凱旋禮。那時儀仗典禮等隆重場合下都有金盔銀甲的壯觀場面。唐代大詩人杜甫曾寫下「金鎖甲、綠沉槍」的詩句。宋代大詩人陸游的《出塞曲》也有「三軍甲馬不知數,但見銀山動地來」的名句,形象地描繪了眾多兵士身著鎧甲,在陽光的照耀下,像銀山一樣爍爍發光的壯觀景象。
7. 求唐朝各個軍隊的武將官職名稱
第一名 貴戚豪族英冠人傑——趙公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659年),字機輔,河南洛陽人。先世乃鮮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後改為長孫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內兄,文德順聖皇後的哥哥。
長孫無忌非常好學,「該博文史」。隋朝義寧元年(617年),李淵起兵太原。無忌進見,淵愛其才略,授任渭北行軍典簽。自此輔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權,是唐朝的開國功臣,以功第一,封齊國公,後徙趙國公。武德九年(626年),參與發動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歷任尚書僕射、司空。為人謹慎,改任司徒。貞觀十一年(637年)奉命與房玄齡等修《貞觀律》。貞觀十七年,圖功臣二十四人於凌煙閣,長孫無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冊封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永徽二年(651年)奉命與律學士對唐律逐條解釋,撰成《律疏》(宋以後稱《唐律疏議》)30卷。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後,為許敬宗誣構,削爵流黔州(今貴州),自縊死。有詩三首。
在李世民晚期,原本儲君乃長子李承干,後李承干因荒淫無道,被削去儲君之位,當時,李世民舉棋不定,較喜愛另一子李泰,但長孫無忌推薦九子李治(即後來唐高宗),協助他成為儲君。唐高宗時期,長孫無忌由於反對武則天擅權,與武氏結怨。後遭武氏以謀反罪名誣陷,全宗族或殺或流放,長孫無忌本人遭流放至黔州,不久被迫自殺。
第二名 宗室名王,獨稱軍功——河間王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高祖從侄,父親是李蔚。李淵自太原起兵,負責經略巴蜀。武德四年(621年)任夔州總管,大造戰艦,練習水軍,得李靖之助,滅蕭銑,武德七年(624年)滅輔公佑,追除杜伏威名,籍沒妻、子。其後長江以南均受其統領。玄武門之變後,逐漸退出權力核心,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娛。貞觀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
第三名 賢輔謀深遭逢明主——萊公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中國陝西長安縣)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奪取政權、開創貞觀之治中的主要謀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
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書,其父杜吒為隋朝昌州長史。杜如晦自少聰悟,好談文史,是個典型的彬彬書生。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時,引為秦王府兵曹參軍。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對杜如晦非常忌晦,他對齊王李元吉說:「秦王府中可憚之人,惟杜如晦與房玄齡耳。」被外調出秦王府。
玄武門之變後,被拜為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貞觀四年病重而死,年僅四十六。贈司空,徒封萊國公,謚曰成。
第四名 智者盡言青史美臣——鄭公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巨鹿曲城(今河北晉州市,又說河北館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以直諫敢言著稱。
少時貧困,隋朝末投奔瓦崗軍,兵敗,歸唐。後為竇建德俘獲,念才而收之。建德兵敗,復歸唐。官至太子洗馬,乃李建成近臣。玄武門之變後建成死,唐太宗以其耿直,升諫議大夫,後遷秘書監、侍中等職。犯顏直諫太宗二百餘次。卒時,太宗悲慟之極,謂侍臣:「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資治通鑒》卷一九六)。
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 魏徵死後,唐太宗親自賦詩一首,追憶故人。
第五名 命世之才善建嘉謀——梁公房玄齡
房玄齡(579年—648年),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濟南)人。唐朝初年名相。
房玄齡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房玄齡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後,為秦王參謀劃策,典管書記,是秦王得力的謀士之一。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年)二月為尚書左僕射;十一年(656年)封梁國公;十六年(642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齡病逝。
因房玄齡善謀但有些優柔寡斷,而杜如晦處事果斷不善謀略,因此人稱「房謀杜斷」。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杜」。
第六名 才高望重社稷之臣——申公高土廉
高士廉(575年-647年),山西太原仗義村人。唐代開國功臣。
長孫皇後的舅父,官至尚書右僕射。唐太宗稱他「涉獵古今,心術明達,臨難不改節,當官無朋黨;所乏者骨鯁規諫」,貞觀十二年(627年)與黃門侍郎韋挺、禮部侍郎令狐德葇、中書侍郎岑文本撰編《士族志》一百三十卷。有一子高真行。
第七名 奪槊陷陣智勇雙全——鄂公尉遲敬德
尉遲恭(隋開皇五年585年—唐顯慶三年658年),隋末唐初名將,名恭,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山西朔城區)人。唐朝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傳說其面如黑炭。尉遲恭與秦瓊為兩位傳統門神。
第八名 南平吳會北定沙漠——衛公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字葯師,是唐朝初期最著名的將領,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其兄李端,字葯王,隋將(按照李氏族譜,李端為唐代中期名將李晟、李訴之祖)。其舅韓擒虎為隋朝名將。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他善於用兵,長於謀略,著有數種兵書,惟多亡佚。
第九名 骨鯁大儒直言不隱——宋公蕭瑀
隋煬帝的皇後蕭氏的弟弟,後來歸順唐朝,擅長行政,被李淵重用。李世民登基以後和房玄齡杜如晦不和,多次遭到排擠。
第十名 臨危不懼真正將軍——褒公段志玄
段志玄(?—642年),唐初齊州臨淄(今淄博市)人。其父段偃師為太原書佐。李淵起兵時,授右領大都督府軍頭,隋大業十三年(617年),於潼關之戰擊敗隋將屈突通,後以功授樂游府驃騎將軍。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中,與尉遲敬德等討殺李建成和李元吉。貞觀十一年(637年),被改封為褒國公,貞觀十二年(638年),拜右衛大將軍,貞觀十四年(640年),加鎮軍大將軍。貞觀十六年(642年)病卒,贈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謚號「庄肅」。
第十一名 開國猛將入京首功——夔公劉弘基
劉弘基(582年—650年),雍州池陽人。父劉升是隋代河州刺史,弘基以父蔭為右勛侍。大業末年,從煬帝征遼東,後私宰耕牛,故意犯罪,被縣令關進監獄來躲兵役。自太原起事便追隨李淵父子,與李世民友善,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玄武門之變擁立有功。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污被彈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是將他貶官。太宗征伐高麗,劉弘基又為前軍大總管,力戰有功。高宗永微元年(650年)病死,年六十九,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曰襄,陪葬昭陵。劉弘基臨死前,遺命只留給諸子每人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頃。認為子孫「若賢,固不藉多財;不賢,守此可以免飢凍。」
第十二名 隋室貴臣唐朝義夫——蔣公屈突通
屈突通(557年—628年),復姓屈突,先世為庫莫奚種人,依附鮮卑慕容氏,父親屈突長卿,北周時任邛州刺史。雍州長安人。
第十三名 參預謀略秦府能臣——勛公殷開山
李淵舊部,太原起兵時投奔李淵,參與進攻長安。進攻薛舉時,在淺水原大敗,與劉文靜一同被追究責任,貶為庶民。後隨李世民滅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在進攻劉黑達時,得病身亡,是凌煙閣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個。
第十四名 駙馬英雄臨危不懼——譙公柴紹
李淵女婿,少有俠名,娶平陽公主,參與統一戰爭中的大部分戰役,立下大功,曾率兵消滅最後一個反王梁師都,李世民登基後,也立下不少功勞。此人將在四十章以後出場,也是個重要人物。
第十五名 太原從龍晚節不終——邳公長孫順德
長孫皇後的叔叔,太原起兵時和劉弘基一起招募兵馬。攻打長安時任先鋒,抓獲屈突通。參加玄武門之變,後因貪污被貶官。
第十六名 出身寒賤外恭內詭——勛公張亮
原為李密部下,隸屬李世績,隨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齡、李世績推薦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爭時,派其到洛陽招募私黨,被元吉告發而下獄,張拒不招供掩護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貞觀年間,因善於行政而頗得信任,又揭發侯君集謀反、隨征高麗而立功。但其後因好巫術而逐漸名聲敗壞,貞觀二十年被告謀反,受誅。
第十七名 摧凶克敵恃寵矜功——陳公侯君集
李世民心腹,常年擔任其幕僚。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人。貞觀年間,擔任李靖副將擊敗吐谷渾,又任主將擊滅高昌。回朝後因私吞高昌戰利品而被彈劾,為此懷恨在心。李世民諸子爭當太子的斗爭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圖謀殺李世民擁立承乾,事瀉被殺。
第十八名 助定奇策英年早逝——郯公張公瑾
原為王世充部下,後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薦進入李世民幕府。因參與玄武門之變的謀劃而得到賞識,又在事變時充當主要打手,功勞很大。李世民登基後,以其為李靖副將抵禦突厥,協助李靖滅亡突厥。次年病故,僅三十九歲。
第十九名 驍勇虎臣義氣將軍——盧公程知節[程咬金]
本名程咬金,原為瓦崗軍勇將,李密失敗後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秦叔寶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時出征賀魯,屠殺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後病故。
第二十名 德行淳備良諫純臣——永興公虞世南
隋朝*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學著稱。宇文化及江都兵變後被裹脅北返,宇文被滅後歸竇建德,竇死後入李世民幕府。此後盡心輔佐李世民,被評價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貞觀十二年病故。
第二十一名 高祖舊臣舉義殊功——邢公劉政會
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的老部下,隨李淵起兵,首義功臣。此後負責留守太原,劉武周進攻時被俘。忠心不屈,還找機會打探劉武周軍情秘報李淵。劉武周滅亡後獲救。曾擔任刑部尚書,貞觀九年病故。
第二十二名 忠純不貳心存唐朝——莒公唐儉
唐家與李家均為北齊大臣,有世交之誼,唐儉亦與李淵為友。參與李淵太原起兵的策劃,為首義功臣。最大功勞是揭發獨孤懷恩謀反,被特賜免死罪一次。貞觀初年負責與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謀害」,竟奇跡般逃生。後來任民部尚書,因怠於政事貶官。唐高宗年間病故。
第二十三名 國家長城義名天下——英公李績
原為瓦崗軍大將,少年從翟讓起兵,翟死後跟隨李密。李密降唐後成為獨立勢力,但仍堅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淵稱為「純臣」。遭竇建德進攻後,因父親被竇擒為人質不得已投降。密謀暗殺竇重歸唐朝,但未能成功,僥幸逃走。隨李世民滅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達,又擔任主將滅徐圓朗,隨李孝恭滅輔公佑。拒絕李世民的拉攏,未參加玄武門之變。貞觀年間與李靖一起滅亡突厥,此後十六年負責唐朝北邊防禦,多次擊敗薛延陀勢力,又隨李世民進攻高麗。李世民死後輔佐唐高宗,被委以軍事,擔任主將再次出征高麗,終於將高麗滅亡。唐高宗重畫其形象於凌煙閣。滅高麗後次年病勢。
第二十四名 馬槊英雄勇武絕倫——胡公秦叔寶
秦瓊(?—638年),字叔寶,中國唐朝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唐朝開國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濟南五龍潭有其故居。
歷史上的秦瓊以勇猛彪悍著稱。最初是隋將來護兒部將,後隨張須陀討伐李密。兵敗,張須陀戰死,秦叔寶歸裴仁基部下,又隨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為帳內驃騎。李密失敗後,投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於619年(唐高宗武德二年)同程知節等人一起投唐,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帳下。參加了李世民的歷次征戰,每戰必先,常於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626年(武德九年),參與玄武門之變,事後被封為左武衛大將軍。秦瓊晚年因歷次作戰負傷太多而疾病纏身,常對人說:「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餘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後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貞觀十二年(638年),在任徐州都督時去世,陪葬昭陵。貞觀十三年(639年),秦瓊被追封為胡國公。貞觀十七年(643年),秦瓊與長孫無忌等人被圖形凌煙閣,封為唐開國二十四功臣之一。
8. 歷史上的有名軍隊名稱
TOP10:蒙古鐵騎
點評:掃歐洲,克中東,滅金朝,平南宋,在整個十三世紀里無敵於天下。這樣一支軍隊誰人不怕。與傳統的游牧民族軍隊不同,這支軍隊既有超強的個人戰鬥力,又有漢人所擅長的嚴格的軍事紀律和先進的武器裝備,既能進行大規模騎兵作戰,又配備當時最先進的火炮,具有超強的遠距離打擊能力。真是將科技優勢與戰鬥力完美結合的典範,難怪歐洲人將之稱之為「黃禍」。
TOP9:滿洲八旗
點評:現在人說到滿洲八旗,都會想到北京茶館里的那些紈絝子弟,但在十七世紀的東亞,滿洲八旗確實是一支橫行天下的無敵之師,斗明朝,平朝鮮,戰沙俄,一統中華,這支軍隊可以說是古代中國軍事里最後的輝煌。這支軍隊的裝備是相對低劣的,但他的尚武精神和士氣都是最出色的。嚴格的軍事編制,險惡的生活條件,強大的生存能力,使這支軍隊最終能擊敗明朝統一華夏。但是這支軍隊最終還是重復了蒙古大軍的悲劇,在佔領中原以後迅速蛻化,蛻化速度甚至是蒙古軍的幾倍,到17世紀下半葉,這支軍隊就基本已經變成了一群無用的草包,戰台灣和平蒙古葛爾丹的戰役基本都是由漢綠營軍承擔,八旗鐵騎僅僅用了20年時間就成為了絕唱,只能寄生在北京的茶樓里按月領取鐵桿莊稼過活,可謂是曇花一現。
TOP8:岳家軍
點評:《射鵰英雄傳》里有一情節,成吉思汗在聽郭靖說完岳飛的故事後感嘆:恨不早生百年,與這位英雄交手。今人對岳家軍和蒙古軍誰弱誰強的問題還有頗多爭論,但我寧願投岳家軍一票。因為蒙古軍面對已經衰亡的金軍,仍然不能速戰勝之,常常在兵力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依然打的舉步維艱。而岳家軍面對鼎盛時期的金軍,即使是兵力劣勢,依然能戰而勝之,戰鬥力之強大由此可見。更為重要的是,蒙古軍是一群強盜,岳家軍是一支為保衛家園而戰的正義之師。以正義對邪惡,蒙古軍又怎能不敗,若成吉思汗早生百年,相信蒙古民歌里也會悲哀的歌唱: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TOP7:漢軍
點評:衛青,霍去病,李廣,趙充國,一連串流光異彩的名字,無不讓每個中國人神往,讓每個中國人自豪。匈奴人當年橫行歐洲,十三國聯軍竟不能擋,西羅馬帝國迅速滅亡。這樣一支強大的軍隊,卻最終倒在了漢軍的鐵蹄下。漢軍是一支將游牧民族的野蠻精神與漢朝人的戰術紀律發揮到極致的一支軍隊。嚴酷的訓練和優秀的將領造就了這支軍隊強大的戰鬥力。匈奴人被歐洲人稱為閃電的鞭子,那如果他們遇見漢軍呢!相信他們寧願遇見匈奴,也不願遇見衛青霍去病們。漢王朝存在了400多年,與其他朝代不同的是,即使是其處於統治末期,其軍隊依然保持著強大的戰鬥力。這點更是其他王朝不能比擬的。
TOP6:東晉北府軍
點評:肥水之戰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八十七萬氐族軍敗於八萬北府軍,從此北府軍聲威天下。這是一支由南逃的北方農民組成的精銳之師,每個人都與五胡有血海深仇,每個人都把光復河山作為己任。這支軍隊有東晉最著名的戰略家謝安,又有東晉最著名的將領劉牢之,可謂是精銳中的精銳,雄心勃勃的符堅碰到這樣的對手,就算有八百七十萬軍隊又怎能不敗。胡人在戰前瘋狂叫囂,要飲馬長江,投鞭斷流,結果卻被八萬漢族子弟兵打的丟盔卸甲。據說捷報傳來的時候,謝安只是淡淡的說了句「小兒輩已破敵。」但歸家的時候,卻因興奮過度連門檻都撞斷了。可謂是狂喜。其實狂喜的又何止謝安呢!那個時刻,肥水的輝煌把那個世紀中國的歷史濃縮成一刻永恆的絕唱,捷報傳來的時刻,也許全中國的漢人都已經淚如雨下了。
TOP5:大明水師
點評:將大明水師列入常勝軍也許無人同意,畢竟明朝黑暗腐敗透頂。但是從鄱陽湖水戰開始,到鄭成功光復台灣,大明朝立國近三百年,大明水師卻未曾遭遇一敗,簡直是常勝軍中的常勝軍,可惜中國古代軍事向來重陸戰輕水戰,因此大明水師的光輝也就因此而淹沒了。事實上大明水師確實是中國古代史乃至世界古代史上最強大的艦隊,鄭和下西洋的輝煌人所共知,斯里蘭卡之戰活捉其國王,大揚華夏國威。可惜後來明朝政府實行海禁,撤裁艦隊,使倭寇橫行,海防空虛,但經過戚繼光整頓,大明朝水師重新煥發了戰力。16世紀葡萄牙殖民者東來,本想變廣東為其殖民地,但明朝水師在番於海戰中將其重創,使其打消這個傻念頭,轉與中國通好。16世紀末日本發動侵朝戰爭,大明水師在露梁海戰里全殲日本艦隊,打的日本200年國力一蹶不振。即使到了腐敗透頂的明朝中後期,大明水師依然兩戰澎湖,將荷蘭水師擊敗,17世紀末更是一舉收復台灣,打的有「海上馬車夫」之稱的荷蘭狼狽而逃。明朝水師艦隊規模之大,裝備之精良,戰鬥力之強大,都為中國歷代之最,明朝水師配備有各式樣戰船百種,其主戰炮艦載炮四十多門,遠超過同時代西班牙無敵艦隊和英國皇家艦隊的規模,堪稱世界第一艦隊。可惜如此強大的力量,後來在被滿清收編並用於收復台灣後即被裁撤,天才水師將領施琅在侯爵位置上終老。後來的滿清水師簡直成了海上緝私隊,在鴉片戰爭里被英國人打的片甲無存。
TOP4:唐軍
點評:漢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兩個頂峰時代,而唐朝則更是將華夏武功發揮到極至。唐軍是一支以漢人為主力兼有各民族士兵的混合戰隊,其武功極盛時曾遠達裏海地區。漢朝戰匈奴,歷經百年終告全勝。唐時的突厥其力量不弱於匈奴,而唐朝卻一戰定天下。李靖夜襲陰山,活捉突厥可汗,可謂千古奇功。後來唐朝軍隊開疆拓土,外蒙古和西域盡為中華版圖。實為中國封建社會的輝煌時代。唐軍裝備精良,馬匹充足,以騎兵為主要作戰方式,卻也初步配置了火器裝備。攻堅戰能力和野戰能力都為一流。充足的國力和繁榮的經濟為這支軍隊的強大提供了保證。唐軍的主要對手也都為當時的強大民族,突厥後來橫行西方,建立土耳其帝國,阿拉伯帝國橫挎歐亞大陸,與唐朝並立。吐蕃帝國則雄據青藏高原,對中原虎視眈眈。但其與唐軍的交鋒卻基本是敗多勝少。唐朝與突厥鏖戰幾十年,打了一連串的勝仗,並收復突騎施抵擋阿拉伯帝國。唐朝戰吐蕃更是涌現出一批名將,每一次對吐蕃的勝利都幾乎是對其軍力的毀滅性打擊。即使到了唐朝衰弱期,吐蕃雖然幾次攻克長安,卻依然無力進兵中原。
至於阿拉伯帝國,在天寶前期的幾次中等規模的沖突里均敗於唐軍,後來傾其國力發動怛羅斯會戰,20萬阿拉伯軍面對3萬唐軍依然難以戰勝,最後只靠唐軍內部的反叛才將唐軍打退,而阿拉伯軍的自身損失卻是唐軍的幾倍。實在是阿拉伯人雖勝尤恥,唐軍雖敗尤榮。後來即使安史之亂爆發,阿拉伯也終未敢進兵西域。可惜這樣強大的軍隊,最終還是在安史之亂的內戰里被毀掉了,安史之亂後雖有唐朝神策軍的輝煌,但終於難以挽狂瀾,這樣一支強大的軍隊,也只有在記憶里去緬懷追憶了。
TOP3:秦軍
點評:秦軍掃六合而得天下,兵威之猛,世所罕見。秦軍可以說是中國歷代軍隊中最具備國家軍隊性質的常勝軍,與岳家軍等私家軍性質的武裝相比,秦軍無論是誰指揮,都可以打出輝煌的戰績,其軍隊的強大令人瞠目結舌。秦軍有當時世界上最好的軍事制度,足夠激起士兵心中對戰爭的渴望,秦軍還有當時世界上最嚴明的軍事紀律,軍令如山,誓死前行。秦軍還有當時世界上最好的戰車和弩箭。這一切都使其稱霸天下。漢軍戰匈奴,前後近百年,終解除邊患,秦軍河套會戰一戰定乾坤,打的匈奴十年不敢南下牧馬,真是倚天不出誰與爭鋒,可以說,漢朝軍事的成功是吸取了秦軍優點的結果,但若兩軍相爭,秦軍無疑是占據了上風的。
TOP2:袁崇煥關寧鐵騎
點評:明軍里有句老話,叫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戰,可這句神話卻被一個叫袁崇煥的書生打破了,明朝實行文官帶兵的弱智制度,可偏偏運氣好,趕上了袁崇煥這個不世出的軍事天才。寧遠大戰1萬殘兵斗敗13萬八旗鐵騎,可那是攻防戰,許多人並不以為然,但寧錦會戰,關寧鐵騎卻實實在在的在野戰里打敗了滿洲八旗。遼東軍不過七萬人,卻鑄就了一條讓滿洲人一籌莫展的寧錦防線,後來滿清經蒙古入寇北京,關寧鐵騎星夜馳援,九千騎兵硬是在北京城外阻擊了十萬八旗軍,此戰雖然勝的僥幸,但足以體現關寧鐵騎強大的戰鬥力,假如崇禎皇帝用人不疑,那五年復遼並不是不可能實現的。
關寧鐵騎有不亞於滿清八旗的高素質騎兵隊伍,還有遠強於八旗的火器裝備,其騎兵多數配備了火龍槍,並有數百門一流火炮,可謂是能攻善守,盡管這支軍隊在數量上不如滿洲八旗,但如果明朝真能給袁將軍足夠時間將軍隊擴充,那必將錘煉出一支無敵天下
TOP1:中國人民解放軍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我們的隊伍向太陽,我們是一群不可戰勝的力量。這是一支威武之師,這是一支文明之師,這是一支常勝之師,這是一支人民之師,這是中國五千年來涌現的最強大的一支部隊,這,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他們與歷代軍隊不同的是,他們幾乎匯聚了一切中國人優秀的品質與堅貞的信仰,他們幾乎承載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所有值得驕傲的民族精神!他們是真正的為人民的安定幸福和親人的安寧而戰,他們中的每個士兵,幾乎都背著沉重的家庭負擔,幾乎都忍受著社會的非議,但是只要軍號一響,他們前仆後繼沖鋒向前,從來都是那樣義無返顧。這是一支在品質上和精神上都永遠值得我們尊重的軍隊。他們待遇低廉,生活條件惡劣,即使犧牲了,也只能得到一點小小的撫恤金,而他們又是那樣充滿犧牲和奉獻精神,當祖國需要的時候,他們會不顧一切的發起沖鋒,縱然血沃沙場,依舊是含笑九泉。朝鮮戰場斗美國,打的二十四國聯軍望風而逃,英國將軍發出「誰敢和中國打仗誰是瘋子」的感嘆。西藏戰場斗印度,幾乎兵臨新德里,東北戰場戰蘇聯,英勇的珍寶島戰役,把所有叫囂要用武力懲罰中國的蘇聯人打的閉上了嘴巴。西南戰場懲越南,打的越南北部寡婦村無數,打的小越政權最終向中國認輸。建國56年,這支軍隊身經大小百餘戰,卻從未丟失一寸土地,他們用鮮血和生命為十億中國人民鑄造了一條鋼鐵長城。留下了數不清的英雄的名字,黃繼光,邱少雲,孫玉國,張大權,李建國……那一串有名的無名的英雄,造就了一個光輝的名字——中國人民解放軍!!!這,就是我們的子弟兵,這就是當代中國最可愛的人。面對這樣一支軍隊,你有什麼理由不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你有什麼理由不相信中國一定會崛起,會強大。中國不會亡,中國一定強,因為有我們的人民解放軍,我們的人民子弟兵,有我們當代最可愛的人。
9. 作風英勇,唐朝軍隊叫什麼名字
唐軍,分為以下類型:
1、禁軍
除十二衛所領上番府兵(南衙禁軍)保衛京城外,還有單獨組建守衛宮禁的北衙禁軍。北衙禁軍原為元從禁軍,後來改從衛士簡補或召募。太宗於玄武門置左右屯營,號稱「飛騎」,挑選其中 驍健善射者百人r名為「百騎,武後再擴大為「千騎」,中宗又改名 為「萬騎」。高宗、玄宗又分別建立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官員、 名稱與諸衛相同。此後,肅宗置左右神武軍。史籍統稱左右羽林、 龍武、神武為六軍。
2、邊防軍
各邊防軍事機構分為軍、守捉、鎮、戍所轄的屯戍部隊。其中鎮、 戍各分上中下三等:500人為上鎮,300人為中鎮,不足300人為下 鎮;50人為上戍,30人為中戍,不足30人為下戍。每鎮、戍分別置 鎮將、鎮副,戍主、戍副各一人。軍、守捉自高宗起逐漸增多。
各置使和副使,所領兵數比鎮、戍多。隨著邊防線的延長和戰爭的頻繁,遂設節度使為邊境區域性的最高長官。景雲二年(711),首以賀拔延嗣為河西節度使,即軍區的固定長官,至天寶九年,沿邊地區已有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東、范陽、平盧、隴右、劍南、嶺南九節度使、一經略使。節度使所轄軍、守捉、鎮、戊的邊防體制更加完備。
3、團結兵
又稱團練兵,土團,是由各州刺史統掌的不長期脫離生產的地方武裝。武後萬歲通天元年(696),為防禦契丹的需要,始 於山東近邊諸州置武騎團兵。聖歷元年(698),河南、河北置武騎團防備突厥:每150戶徵兵15人,馬一匹。代宗大歷十二年(777)規定,團結兵春夏歸農,秋冬追集,服役期間發給身糧醬菜。各地徵召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團結兵不入軍籍,一般在本境內防守或應調配合作戰,軍事任務結束即回鄉耕種。
4、唐後期的軍隊
主要是神策六軍、藩鎮兵。神策軍,原先是隴右洮州的一支邊軍。安史亂起,神策軍千餘人奔赴中原平叛,屯駐陝州,後進入長安禁苑升為天子禁軍。貞元十二年(796年),分神策軍為左、右兩軍,命宦官竇文場、霍仙鳴為左、右神策護軍中尉,從此開創宦官統領神策軍的固定製度。
宦官還進一步控制了人數不多的左右羽林、左右龍武、左右神武等六軍。神策軍在宦官的統領下,賞賜優厚,其將吏升遷也遠超其餘諸軍,極盛時發展到18萬餘人,分別屯駐於京師及京西北諸鎮,在保衛唐王朝及平定地方動亂中起過重要的作用。至唐末,經過黃巢起義軍的打擊和朱溫的誅殺,被殲滅殆盡,最終被解散。
(9)唐朝有那些著名部隊擴展閱讀
唐朝軍隊制度:
早期唐朝軍隊沿用「府兵制」。以均田制的農戶為基礎,於天下各道、州、縣要沖設軍府六百三十四所,總稱折沖府,依編制規模大小分置上、中、下三等,府長官折沖都尉(正四品),副長官左、右果毅都尉,在府下設有團(又稱營),官校尉,團下有隊,設隊正,隊下為伙,設伙長。每營下轄五隊,每隊下領三伙,每伙領五位什長,各領十丁。以營為基本單位。
按軍種的功能和配備還可分中壘、屯騎、射生、越騎、步伍、長水等。其部屬官品級依次為:別駕、長史、六曹尉、參軍。主管各地戍軍及軍戶,府依規模分上、中、下三等,兵役以一年五番輪流執役,約為1000-4000人,最多時全國有六百多府,共計軍卒七十餘萬。常年保持三分之一在役。
於中央設十六衛將軍衙門專事天下軍馬,分別為: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金吾衛、左右領軍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除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督京師兵馬外其他各衛還兼領關中三百多府府兵。
最高上將軍基本不設、以大將軍總領諸衛、十六衛每衛長官為賜號將軍、下設中郎、中郎將、左右郎將、以及錄事參軍、倉曹、兵曹、騎曹、胄曹參軍。每衛維持衛軍25000-40000人,所領為常備軍。衛軍基層營編制略高於府兵,習慣統稱為鷹揚衛,營官上多一級旅帥,長官為鷹揚郎將,品級高於府兵果毅都尉。約常備兵馬二三十萬左右。(前身為長從宿衛又稱彍騎)。
10. 唐朝軍隊叫什麼名字
早期唐朝軍隊沿用「府兵制」。以班田制的農戶為基礎,於天下各道、州、縣要沖設軍府六百三十四所,總稱折沖府。實行出為兵,入為民的耕戰一體藏兵於民的制度,士兵是來自建立在班田制上自耕農、富裕農戶,以定期的服役代替賦稅,平時於家藏兵器鎧甲,國家有需要則馬上可以大量批掛上陣。
依編制規模大小分置上、中、下、三等,府長官為折沖都尉(正五品),副長官左、右果毅都尉,在府下設有團(又稱營),官校尉,團下有隊,設隊正,隊下為伙,設伙長。每營下轄五隊,每隊下領三伙,每伙領五位什長,各領十丁。以營為基本單位。
按軍種的功能和配備還可分中壘、屯騎、射生、越騎、步伍、長水等。其部屬官依次為:別駕、長史、六曹尉、參軍。主管各地戊軍及軍戶,軍府依規模分上、中、下三等,兵役以一年五番輪流執役,約為800-1500人,最多時全國有六百多府,共計軍卒七十餘萬。
1、 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將關中分為12道,即12個行政區域;每道置一軍,共12軍;又設若干驃騎府、車騎府,分別隸屬於12軍。武德三年分別授予此12軍軍號:萬年道參旗軍、長安道鼓旗軍、富平道玄戈軍、酒泉道井鉞軍、同州道羽林軍、華州道騎官軍、寧州道折威軍、岐州道平道軍、邠州道招搖軍、西麟州道苑游軍、涇州道天紀軍、宜州道天節軍,每軍設將、副將各一人,督率府兵且耕且戰。
2、 貞觀時依隋制,設府兵之最高統帥部門十六衛--其中左右衛、左右武衛、左右候衛、左右領軍衛、左右屯衛、左右驍衛這十二衛各領軍府40至60不等,軍號分別為驍騎、熊渠、豹騎、羽林、射聲、次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不統府兵;以及太子東宮六衛率--太子左右衛率、太子左右司御率、太子左右清道率,諸衛率各領軍府3至5不等,東宮十帥府中的太子左右監門率府、太子左右內率府不統府兵。
太宗又分全國為十道:關內、河南、河北、河東、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全國軍府雖然由12衛和六衛率分領,但同時又按地域隸屬於道,所以府兵有雙重節制。12衛和六衛率領有軍府,但不得自行征調,調兵須有皇命,地方上不見命令不發兵;十道及下屬各州不直接領兵,其對下屬軍府的職責是進行檢查督促;各軍府長官發兵時須以魚符為憑,州、道長官參與合對;各衛、率所屬軍府不集中在一道、州,一道、州的數個軍府也分屬不同的衛、率,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結黨和割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