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著名佛謁

著名佛謁

發布時間: 2020-12-04 15:41:42

㈠ 誰知道佛門謁語

人生三重界

來源:網路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佛家講究入世與出世,於塵世間理會佛理之真諦。人之一生,從垂髫小兒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們也經歷著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還懷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與新鮮,對一切事物都用一種童真的眼光來看待,萬事萬物在我們的眼裡都還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對許多事情懵懵懂懂,卻固執地相信所見到就是最真實的,相信世界是按設定的規則不斷運轉,並對這些規則有種信徒般的崇拜,最終在現實里處處碰壁,從而對現實與世界產生了懷疑。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紅塵之中有太多的誘惑,在虛偽的面具後隱藏著太多的潛規則,看到的並不一定是真實的,一切如霧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還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們在現實里迷失了方向,隨之而來的是迷惑、彷徨、痛苦與掙扎,有的人就此沉淪在迷失的世界裡,我們開始用心地去體會這個世界,對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與現實的思考,山不再是單純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單純意義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是一種洞察世事後的反璞歸真,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這一境界。人生的經歷積累到一定程度,不斷的反省,對世事、對自己的追求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認識到「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要放棄的是什麼,這時,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只是這山這水,看在眼裡,已有另一種內涵在內了。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這才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愛情的真諦

石頭問佛:我究竟該找個我愛的人做我的妻子呢?還是該找個愛我的人做我的妻子呢?

佛笑了笑: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就在你自己的心底。

這些年來,能讓你愛得死去活來,能讓你感覺得到生活充實,能讓你挺起胸不斷往前走,是你愛的人呢?還是愛你的人呢?

石頭也笑了:可是朋友們都勸我找個愛我的女孩做我的妻子?

佛說:真要是那樣的話,你的一生就將從此註定碌碌無為!你是習慣在追逐愛情的過程中不斷去完善自己的。你不再去追逐一個自己愛的人,你自我完善的腳步也就停滯下來了。

石頭搶過了佛的話:那我要是追到了我愛的人呢?會不會就...

佛說:因為她是你最愛的人,讓她活得幸福和快樂被你視作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所以,你還會為了她生活得更加幸福和快樂而不斷努力。幸福和快樂是沒有極限,所以你的努力也將沒有極限,絕不會停止。

石頭說:那我活的豈不是很辛苦?

佛說:這么多年了,你覺得自己辛苦嗎?

石頭搖了搖頭,又笑了。

石頭問:既然這樣,那麼是不是要善待一下愛我的人呢?

佛搖了搖頭,說:你需要你愛的人善待你嗎?

石頭苦笑了一下:我想我不需要.

佛說:說說你的原因.

石頭說:我對愛情的要求較為苛刻,那就是我不需要這裡面夾雜著同情夾雜著憐憫,我要求她是發自內心的愛我的,同情憐憫寬容和忍讓雖然也是一種愛,盡管也會給人帶來某種意義上的幸福,但它卻是我深惡痛絕,如果她對我的愛夾雜著這些,那麼我寧願她不要理睬我,又或者直接拒絕我的愛意,在我還來得及退出來的時候,因為感情是只能越陷越深的,絕望遠比希望來的實在一些,因為絕望的痛是一剎那的,而希望的痛則是無限期的。

佛笑了:很好,你已經說出了答案!

石頭問:為什麼我以前愛著一個女孩時,她在我眼中是最美麗的?而現在我愛著一個女孩,我卻常常會發現長得比她漂亮的女孩呢?

佛問:你敢肯定你是真的那麼愛她,在這世界上你是愛她最深的人嗎?
石頭毫不猶豫地說:那當然!

佛說:恭喜。你對她的愛是成熟、理智、真誠而深切的。

石頭有些驚訝:哦?

佛又繼續說:她不是這世間最美的,甚至在你那麼愛她的時候,你都清楚地知道這個事實。但你還是那麼地愛著她,因為你愛的不只是她的青春靚麗,要知道韶華易逝,紅顏易老,但你對她的愛戀已經超越了這些表面的 東西,也就超越了歲月。你愛的是她整個的人,主要是她的獨一無二的內心。

石頭忍不住說:是的,我的確很愛她的清純善良,疼惜她的孩子氣。

佛笑了笑:時間的任何考驗對你的愛戀來說算不得什麼。

石頭問:為什麼後來在一起的時候,兩個人反倒沒有了以前的那些激情,更多的是一種相互依賴?

佛說:那是因為你的心裡已經潛移默化中將愛情轉變為了親情…

石頭摸了摸腦袋:親情?

佛繼續說:當愛情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時候,是會在不知不覺中轉變為親情的,你會逐漸將她看作你生命中的一部分,這樣你就會多了一些寬容和諒解,也只有親情才是你從誕生伊始上天就安排好的,也是你別無選擇的,所以你後來做的,只能是去適應你的親情,無論你出生多麼高貴,你都要不講任何條件的接受他們,並且對他們負責對他們好。

石頭想了想,點頭說道:親情的確是這樣的。

佛笑了笑:愛是因為相互欣賞而開始的,因為心動而相戀,因為互相離不開而結婚,但更重要的一點是需要寬容、諒解、習慣和適應才會攜手一生的。
石頭沉默了:原來愛情也是一種宿命。

石頭問:在這樣的一個時代,這樣的一個社會里,像我這樣的一個人這樣辛苦地去愛一個人。是否值得呢?

佛說:你自己認為呢?

石頭想了想,無言以對。

佛也沉默了一陣,終於他又開了口:路既然是自己選擇的,就不能怨天尤人,你只能無怨無悔。

石頭長吁了一口氣,石頭知道他懂了,他用堅定的目光看了佛一眼,沒有再說話。

生命的一撮清茶

一個屢屢失意的年輕人千里迢迢來到普濟寺,慕名尋到老僧釋圓,沮喪地對他說:「人生總不如意,活著也是苟且,有什麼意思呢?」

釋圓靜靜聽著年輕人的嘆息和絮叨,末了才吩咐小和尚說:「施主遠道而來,燒一壺溫水送過來。」

稍頃,小和尚送來了一壺溫水,釋圓抓了茶葉放進杯子,然後用溫水沏了,放在茶幾上,微笑著請年輕人喝茶。杯子冒出微微的水汽,茶葉靜靜浮著。年輕人不解地詢問:「寶剎怎麼用溫茶?」

釋圓笑而不語。年輕人喝一口細品,不由搖搖頭:「一點茶香都沒有呢。」釋圓說:「這可是閩地名茶鐵觀音啊。」年輕人又端起杯子品嘗,然後肯定地說:「真的沒有一絲茶香。」

釋圓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燒一壺沸水送過來。」稍頃,小和尚便提著一壺冒著濃濃白汽的沸水進來。釋圓起身,又取過一個杯子,放茶葉,倒沸水,再放在茶幾上。年輕人俯首看去,茶葉在杯子里上下沉浮,絲絲清香不絕如縷,望而生津。

年輕人想要去端杯,釋圓擋開,又提起水壺注入一線沸水。茶葉翻騰得更厲害了,一縷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裊裊升騰,在禪房彌漫開來。釋圓一共注了五次水,杯子終於滿了,那綠綠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撲鼻,入口沁人心脾。

釋圓笑著問:「施主可知道,同是鐵觀音,為什麼茶味相差這么大嗎?」

年輕人思忖著說:「一杯用溫水,一杯用沸水,沖沏的水不同。」釋圓點頭:「用水不同,茶葉的沉浮就不一樣。溫水沏茶,茶葉輕浮水上,怎會散發清香?沸水沏茶,反復幾次,茶葉沉沉浮浮,才能釋放出茶的清香。世間芸芸眾生,又何嘗不是沉浮的茶葉呢?那些不經風雨的人,就像溫水沏的茶葉,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櫛風沐雨的人,如被沸水沖沏的釅茶,在滄桑歲月里幾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啊。」

浮生若茶,我們何嘗不是一撮生命的清茶?命運又何嘗不是一壺溫水或熾熱的沸水呢?茶葉因為沉浮才釋放了本身的清香,而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挫折和坎坷,才激發出人生那一脈脈幽香。

㈡ 本師釋迦牟尼佛贊謁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㈢ 求一些經典的佛謁,簡短,押韻,最好4句的那種,大蝦們幫忙

十大經典的佛謁經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經典二:不可說。
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內。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容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經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經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經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經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經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㈣ 六祖慧能最著名一句佛謁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㈤ 佛謁是什麼意思

偈子 :
jì zǐ
即偈頌。

偈頌 :
jì sònɡ
1.梵語"偈佗"的又稱。即佛經中的唱頌詞。每句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以至多字不等,通常以四句為一偈。亦多指釋家雋永的詩作。

㈥ 「佛謁」是什麼意思

佛魔本一家,你佛我亦魔抄,你魔我亦佛
矛盾主義
用玄學就是萬物相生相剋
心靜
則萬物莫不自得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說,萬事萬物雖然有其各自的體相,但它們都不可能永恆的存在,它們本質上是「空」的。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以「有」而在,「有」以「無」而生。
放下,你的外六根.內六性,中六識,一直捨去,舍至無可舍處,是汝放生命處
《放下:外六根.內六性,中六識(自私自私、貪慎痴慢、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妄想、分別、執著),直至做到真正捨去並做到時,才是你本來的面目,佛說,眾生本來都是佛,只是分別帶上了上面不同的面具,而遮住了我們本來的樣子》

㈦ 有哪些著名的佛門謁語

菩提本無樹,靈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望採納,還要再加

㈧ 誰知道佛門謁語

應該是偈語吧,越多反而大腦裝不下哦,多看佛經就好;裡面有大把偈內語。金剛經容有偈語: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不多例出。
南無十方常住佛,南無十方常住佛,南無十方常住佛;南無十方常住法,南無十方常住法,南無十方常住法;南無十方常住僧,南無十方常住僧,南無十方常住僧。

㈨ 求一些佛謁和解釋

佛魔本一家,你佛我亦抄魔,你魔襲我亦佛
矛盾主義 用玄學就是萬物相生相剋
心靜 則萬物莫不自得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說,萬事萬物雖然有其各自的體相,但它們都不可能永恆的存在,它們本質上是「空」的。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以「有」而在,「有」以「無」而生。
放下,你的外六根.內六性,中六識,一直捨去,舍至無可舍處,是汝放生命處
《放下:外六根.內六性,中六識(自私自私、貪慎痴慢、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妄想、分別、執著),直至做到真正捨去並做到時,才是你本來的面目,佛說,眾生本來都是佛,只是分別帶上了上面不同的面具,而遮住了我們本來的樣子》

㈩ 謁,在佛教怎麼讀

謁,音yè,在佛教中,謁應為錯寫,本詞為偈,音jì,比如謁語為錯寫,本詞為偈語。

偈語附綴於佛經的一些讀後感或修行的實踐中得到的體悟寫成的語句。因為多為四句組成,兼具文學的形式與內容,朗朗上口,盡管不是佛經的主要內容,也成為與佛經相提並論的典故。

偈語是佛法之本,佛經是樹干與青柯,偈語是果實與花朵。因為每首偈語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而成為僧人頓悟的美談。著名偈語有唐代高僧惠能大師《菩提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等。

(10)著名佛謁擴展閱讀:

謁的歷史起源

謁至少在秦末漢初就已出現了。《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在沛縣當亭長時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到呂公家去賀喜,因為沒有帶錢而不得上堂入座,便假裝「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謁入,呂公大驚,起,迎之門。」《釋名》曰:「謁,詣也;詣,告也。書其姓名於上,以告所至詣者也。」

這「詣」就是漢代的名片。1984年在安徽馬鞍山發現的東吳將軍朱然墓中出土了三枚謁。這三枚謁是用木片做成的,長24.8厘米,合漢代1尺,寬9 .5厘米,厚3.4厘米,謁面頂部中央寫以個「謁」字,右邊直行墨書:「節右軍師左大司馬當陽侯丹揚朱然再拜」,謁面有一大片空白,這就是書寫賀禮錢數的地方。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