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著名禪師
⑴ 關於古人勤學的故事
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
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
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
是就發奮讀起書來。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
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
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
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同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
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
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
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
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
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
他的文才武略。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⑵ 我國十大名勝古跡是什麼求教
中國的古跡太多了,要排前十名,簡直太難了。
嘗試排列一下,以供大家參考。我這里排列的主要是以古跡為主,自然名勝沒有在列。
第一名:長城作為華夏文明的名片,長城自然是要名列第一。
萬里長城,是中國偉大的軍事建築,它規模浩大,被譽為古代人類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跡。以雄峙中國北方大地的萬里長城為中介的南北廣大地域所構成的長城帶,橫貫今遼寧、內蒙古、寧夏、甘肅、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和吉林、黑龍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區)的相當一部分地區。其范圍南北寬約數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東西長約數千公里。
⑶ 了凡四訓,是講什麼
《了凡四訓》是一本種德立命、修身治世類教育書籍。書成於公元1602年,全文通過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分四個部分來講解如何改變命運。是古代著名勸善書,作者是明朝著名官員、思想家袁黃。《了凡四訓》 又名《命自我立》。
作者為明代袁黃,字坤儀,後改名了凡,其以親身經歷,講述了改變命運的過程。原本為教訓自己的兒子,故取名《訓子文》;其後為啟迪世人,遂改今名。至今依然為芸芸眾生起著明曉世事的指引作用。
了凡四訓全冊劃分為四篇,包括以下:
第一篇 立命之學 - 說明人的命運是可靠自己創造,而不是被命數所束縛。
第二篇 改過之法 - 從小的過失起改過,那自然便不會犯下大的過錯。
第三篇 積善之方 - 多做善事幫助別人,善事積多了,命運自然也有所改變。
第四篇 謙德之效 - 與人相處,待人要謙虛,從中學習,自然便有進步。
(3)明朝著名禪師擴展閱讀:
後世影響
明朝袁了凡進士原著,民初黃智海先生演述,了凡弘法學會整理。了凡四訓這本書,並且以他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說法」。
但是了凡四訓的原著,是用文言文寫的;對現代人而言,閱讀起來比較吃力,而且不太容易懂,民國初年的黃智海先生,為了使這本書能讓大家受益,所以用白話文不厭其煩詳盡的註解,可以說是用心良苦,功德無量;黃先生的白話註解在民間流傳很廣,它的優點是內容豐富詳盡,缺點則或許是過於繁瑣些;而現代人比較缺乏耐心,可能會因此而影響讀這本書的興趣,以致在有形無形中,使這本好書的影響力減弱。
根據所整理的《了凡四訓白話解釋精簡本》,錄製成《了凡四訓有聲書》。
雖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內涵深刻,兼融儒釋道三家思想,盡現真善美中華文化。所以數百年來歷久不衰,為各界人士欣然傳誦。時至今日,仍然是膾炙人口、滋育身心的傑作。
⑷ 古代自強不息的名人故事
名人事跡是提振信心的最好榜樣,有哪些古人自強不息的典故?范仲淹勤奮讀書。據史料記載,他幼時家貧,沒有飯吃,只能喝粥,冬天煮好粥,讓它結冰,再用刀切成一小塊一小塊,每天只能吃一塊,他朋友知道後,給他送來吃的,他就隨食物腐壞,也不碰,他跟朋友說不能讓自己學會享受,最後終於有所作為。
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⑸ 明朝戲劇的代表作是什麼其主題又是什麼
明朝戲劇代表作:《四聲猿》
《四聲猿》是由明代才子徐渭所作的四部短劇,包括《狂鼓史漁陽三弄》(簡稱《狂鼓史》)、《玉禪師翠鄉一夢》(簡稱《玉禪師》)、《雌木蘭替父從軍》(簡稱《雌木蘭》)、《女狀元辭凰得鳳》(簡稱《女狀元》)。
主題:
其一《狂鼓史漁陽三弄》:三國禰衡死後在陰間罵曹操的情節,實際是借曹操來影射當時的奸相嚴嵩;
其二《玉禪師翠鄉一夢》:揭露了當時官場與佛門的爾虞我詐和禁慾主義喪失人性的虛偽本質;
其三《雌木蘭替父從軍》:木蘭出征經過,到凱旋、出嫁的情節都是作者的創造;
其四《女狀元辭凰得鳳》:刻畫了才華出眾的女狀元黃崇嘏喬裝男子,安邦定國,只因暴露女兒身,滿腹才華葬送閨閣的藝術形象。
與《四聲猿》取材有直接繼承關系的有彌衡擊鼓罵曹與木蘭替父從軍故事。流傳至今的京劇《擊鼓罵曹》、崑曲《罵曹》、皮黃戲《擊鼓罵曹》都脫胎於《狂鼓史》。後世關於木蘭從軍的劇目也基本上是按照徐渭《雌木蘭》的模式演繹和改編的,京劇與豫劇《花木蘭》均是在徐渭《雌木蘭》的基礎上增加了更多的人物和內容,加以豐富和完善而成,至今還是本劇的經典劇目。
⑹ 若說逆天改命,為什麼說明朝的這位比哪吒更勵志
很多人都喜歡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中的哪吒,他性格堅強,所作所為令人感動,充滿勵志性。但是明朝還有一位比哪吒的故事更勵志,包括曾國潘在年輕的時候曾讀了他寫的書,最終憤然振起成為晚清的第一名臣,他就是袁了凡。袁了凡本名袁黃,乃浙江嘉興府嘉善縣魏塘鎮人也,明朝有名的思想家。袁了凡在年少時期就聰明非凡,他對天文、水利、軍事、醫葯等都方面深有研究。
後來袁了凡真的如孔先生預測的那樣,在成為貢生後他便打算順應天命,一年後袁了凡到棲霞山拜訪了雲谷禪師,雲谷禪師問他為何能做到心無雜念,袁了凡如實回答自己的一生都被人算準了,所以也沒有其他想法。雲谷禪師說他之前的人生都被算定,命運沒有轉百年,實乃凡夫俗子。
於是袁了凡問人可以拜託命運的安排嗎?雲谷禪師回答人的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上,只要日行一善就能改變。從此他變開始轉變,終於在他參加禮部考試的時候考取了第一名,按照孔先生的預測是第三名。從此以後袁了凡做善事更加用心。
⑺ 古今中外名人勤學的故事
1、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
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這就是陸羽棄佛從文的勵志故事。
2、勤學好問的伽利略
伽利略17歲那年,考進了比薩大學醫科專業。他喜歡提問題,不問個水落石出決不罷休。有一次上課,比羅教授講胚胎學。他講道:「母親生男孩還是生女孩,是由父親的強弱決定的。父親身體強壯,母親就生男孩;父親身體衰弱,母親就生女孩。」比羅教授的話音剛落,伽利略就舉手說道:「老師,我有疑問。」
比羅教授不高興地說:「你提的問題太多了!你是個學生,上課時應該認真聽老師講,多記筆記,不要胡思亂想,動不動就提問題,影響同學們學習!」「這不是胡思亂想,也不是動不動就提問題。我的鄰居,男的身體非常強壯,可他的妻子一連生了5個女兒。
這與老師講的正好相反,這該怎麼解釋?」伽利略沒有被比羅教授嚇倒,繼續反問。「我是根據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講的,不會錯!」比羅教授搬出了理論根據,想壓服他。
伽利略繼續說:「難道亞里士多德講的不符合事實,也要硬說是對的嗎?科學一定要與事實符合,否則就不是真正的科學。」比羅教授被問倒了,下不了台。後來,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評,但是,他勇於堅持、好學善問、追求真理的精神卻絲毫沒有改變。正因為這樣,他才最終成為一代科學巨匠。
3、鑿壁借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里有個大戶人家不怎麼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於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4、程門立雪
程顥、程頤兄弟倆都是宋代極有學問的人。進士楊時,為了豐富自己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跑到河南穎昌拜程顥為師,虛心求教。後來程顥死,他自己也有40多歲,但仍然立志求學,刻苦鑽研,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
於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塊兒到程家去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
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
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游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後來就有了「程門立雪」這個成語,比喻尊敬老師,誠懇求學。從師必須尊師。
5、懸梁刺股
東漢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時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打盹(瞌睡),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
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發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樑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發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後來他終於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