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著名邊塞
❶ 盛唐之際,邊塞詩達到鼎盛,氣 項昂揚,大家輩出,代表詩人有哪些
高適(702-765),是盛唐邊塞詩的主要創作者,這和他的邊塞經歷有密切的關系。代表作是《燕歌回行》。
岑參答(715-769),是盛唐邊塞詩的的主要創作者。他嚮往從軍立功,把它當作求取功名的一條主要途徑。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王昌齡 (698- 756),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代表作是《出塞》。
盧綸(約737-約799),唐代詩人,大歷十才子之一,代表作品是《塞下曲四首》。
❷ 唐朝邊塞詩繁榮的歷史原因
一、 唐帝國強盛的國力為邊塞詩的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物質方面)
唐承隋制,是在隋的基礎上重新建立起來的大一統封建王朝,並且在開元、天寶時期把中國封建社會推向了輝煌的頂峰。唐代是一個變革的大時代,國內各民族進一步融合,對外文化交流頻繁,思想高度活躍,整個社會生活呈現出一種積極健康向上的趨勢,給人以一種蓬勃而富有生機的感受。這樣的時代背景,必然有助於開闊人們的視野,充實人們的生活體驗,激盪起感情和想像的波瀾,從而為藝術文化的創造開拓出嶄新的局面。盛唐邊塞詩正是在唐帝國所開創的空前強盛的政治經濟文化這一肥沃土壤里迅速成長繁榮起來的。
處在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唐王朝經濟是十分發達的。由於唐初推行均田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也由於隋末農民起義對豪強勢力的嚴重打擊,使農民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與地主階級的人身依附關系,從而使唐代的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與發展。到貞觀年間,唐代的經濟不僅得到全面的恢復,還有了很大程度的發展,<<貞觀政要.政體>>有當時「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備,又頗致豐稔,米斗三四錢」,就是見證。到玄宗時代,唐朝的經濟更是達到顛峰,<<杜甫.憶昔>>中已是「小邑猶藏萬家室」,「公私倉廩俱豐實」.
同時唐帝國也是一個氣度恢宏的大國,言路開通,思想活躍,政治文化氛圍較為寬松自由,這為唐邊塞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像元稹《連昌宮詞》、白居易的《采詩宮》等,雖然批評了皇帝,也並沒有因此犯忌諱。正因為這樣,所以朝野上下,有一種比較自由的空氣。<<杜甫.飲中八仙歌>>中有詩人可以「舉觴白望青天,皎如玉樹立風前」,可以「長安市上市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唐代的變革更帶來了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個社會生活領域的全面興盛,形成了讓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欣羨贊美的「盛唐氣象」,唐代邊塞詩尤其是盛唐邊塞詩的雄豪風貌,正是以這種強大帝國蒸蒸日上的國勢及其所展示出來的「盛唐氣象」為其現實依憑的。
二、唐詩的整體繁榮和邊塞詩的長期發展是盛唐邊塞詩繁榮的內在邏輯起點(文化方面)
盛唐邊塞詩繁榮,既有其共時性的因素,諸如盛唐社會政治經濟軍事的強盛,同時又有其歷時性的「史」的因素,即從文學發展的流變來看,盛唐邊塞詩之所以能夠成為歷代邊塞詩之冠,主要是因為它是唐詩全面繁榮和邊塞詩自身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
首先,唐詩的整體繁榮帶動了邊塞詩的創作水平,提高了邊塞詩的藝術成就。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極盛時代,詩歌總量現存超過50000首,詩歌作者近2300人,詩歌繁榮盛況空前,技巧之成熟,流派之眾多,體裁之完備,揭露社會矛盾之深刻,描摹人物心態之細致,幾乎空前絕後之地步!唐代詩歌的這種整體氛圍和總體格局,使得作為唐代詩歌重要組成部分的唐代邊塞詩的創作水平和規模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和拓展。
其次,從邊塞詩自身發展的邏輯來看,在唐以前,邊塞詩歌已有悠久的歷史,《詩經》始為濫觴。兩漢時期,武功卓著,對匈奴的長期戰爭和經營西域的成就,不僅對當時社會,而且對整個中國歷史都有深遠的影響。盡管由於詩歌創作的'不發達,沒有為我們留下成熟的邊塞詩,然而漢樂府中的《上之回》、《戰城南》,以及許多已亡佚的作品,如《隴頭水》、《出塞》、《入塞》、《關山月》等等,卻成了唐人邊塞詩中最常見的題目,《烏孫公主歌》、《李陵歌》、《匈奴歌》成為典故常為唐人所歌詠。建安魏晉南北朝詩歌對唐代邊塞詩的影響就更為明顯了,它們之間有著更加直接的淵源關系。
三,民族邊患戰爭的長期存在也促進了盛唐邊塞詩的發展與繁榮。(戰爭和融合方面)
自大唐建國伊始,便面臨著嚴重的邊患。事實上,在李唐近三百年的歷史中,邊患一直沒有真正解除。於是,在唐代士人中,特別是那些渴望建功立業而揚名沙場的高潔之士便大量涌現出來,這就為從軍出使,漫遊塞上提供了方便,實際上也就為詩人直接和間接地吸取邊塞生活養料創造了可觀條件。而與此相關的邊塞詩也便應運而生了。當時邊事不休,文人崇尚軍功,「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從軍行》)成為當時眾多士子的共同心態;而國內承平氣象又自然使人想到秦漢王朝空前威嚴雄渾氣象(因此之故,唐代文人愛在詩中出現「秦漢」字眼,王昌齡《出塞》中「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17],這種對秦漢王朝的追慕情懷,筆者姑名之為「秦漢情結」),這更激起詩人心中的豪情。 盛唐邊塞詩人中作豪壯語者頗多。如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以「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極寫軍情之急,以「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力襯唐軍之勇。高適在《燕歌行》中,以將士面對「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的酷烈戰爭,表現出「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哪顧勛」[18]的無私報國。
但不可迴避的是,盛唐邊塞詩人的這種豪情也往往伴隨著「邊愁」。邊地遼遠,生活苦寒,「五月天山雪, 無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羌笛「怨」楊柳自在情理之中。在組詩《從軍行》中,王昌齡才抒發「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的豪情,又流露出「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19]的愁緒。
由於戰爭的影響,所以各民族出現了空前的融合,再加上唐統治者採取開明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思想,從而扭轉了自古以來大漢民族鄙視少數民族的偏見,如<<資治通鑒>>中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在李世民的帶頭下詩人們也逐漸摒除了民族偏見,這就從很大形勢下促進了民族關系的改變,為各民族邊塞詩人的互相交流提供了一個平台,由於各民族詩歌風格的相互融 合,為詩歌的發展補充了異樣的血液,從而促進了 邊塞詩的繁榮.
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唐朝邊塞詩派的出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同時,它的形成也經歷了較長時間的醞釀。事實上早在邊塞詩派形成之前,不少文人已經創作出數量可觀且遠勝於前代的邊塞詩,像駱賓王,陳之昂等,但唐代邊塞詩派的真正形成卻是在盛唐時期。從駱賓王到陳之昂,初唐邊塞詩大大地發展、豐富了,雖然還未能形成獨立的流派,但已為盛唐邊塞詩派的出現做了多方面的准備,預示著一個更加繁榮的邊塞詩創作時代的到來。
由此觀之,盛唐邊塞詩繁榮的原因不是單方面造就的,而是由多方面因素綜合構成的,是唐王朝雄厚的國力、開明的文化政策、士人銳意進取的民族精神及下層民族之間長期的戰爭與融合譜寫出來的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詩。
❸ 盛唐邊塞詩歌的代表詩人
岑參(715—770年),南陽新野人,唐代著名詩人。出身於官僚家庭,其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親也兩任州刺史。天寶八年(749年),岑參任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赴安西,三年後回長安。天寶十三年(754年),又作安西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之亂後,至德二年(757年)回朝後,由杜甫等人推薦任右補闕等官職。大歷元年(766年)任嘉州刺史,以後罷官,欲歸故鄉時,客死成都旅舍,史稱「岑嘉州」。
岑參生活在唐代盛期,但不願以文章換取功名,而嚮往到邊塞去建功立業,度過了六年艱苦的軍旅生涯。他的許多優秀詩篇就是這時創作的。他不愧為盛唐時代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其詩與高適齊名,並稱為「高岑」。岑參的代表作有《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白雪歌》和《天山雪歌》等名詩。詩歌題材廣泛,其中邊塞詩數量很多,且質量很高。有《岑嘉州詩》傳世,《全唐詩》中收錄其詩400餘首。今人有《岑參詩校注》等。
❹ 盛唐時期邊塞詩人其中一位
王昌齡(699-757),字少伯,唐代著名邊塞詩人.他擅長七言絕句,後代稱為"詩家天子","七絕聖手".他的七絕與李白的並稱為"雙璧".作品多寫邊塞,送別,氣象雄渾,情意雋永,語言精煉生動,音律鏗鏘悠揚.他的閨怨,宮怨詩也有很多佳作.現存王昌齡詩180多首.其中, 五七言絕句幾乎佔了一半.
高適,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字達夫,風格雄渾質朴、蒼勁悲壯。如《燕歌行》
岑參,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與高適齊名。風格與高適相同,均具有豪放悲壯的風格。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另外屬於邊塞詩人的同一時代的還有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之渙《涼州詞》、《登鸛雀樓》等,他們的風格均大同小異。
王翰,字子羽,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生卒年月不詳.唐睿宗景雲元年(710)進士.青年時期,性格豪邁,多才多藝.他會寫詩,又會唱歌跳舞.《唐才子傳》說王翰"工詩,多壯麗之詞".是盛唐的邊塞詩派.存詩不多,以《涼州詞》最為著名.
崔顥(704 —754),汴州(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進士,曾任太僕寺丞,司勛員外郎.從崔顥的詩歌中,可以看出他早年曾漫遊江南一帶,也在長安和洛陽居住過.開元後期在河東節度使幕中任職,到過幽燕河朔邊塞之地.
李頎(690 -751 ),穎陽(今河南省登封縣西)人.開元二十三年(735)
中進士,任新鄉縣尉,久未升遷,辭官歸隱.他的邊塞詩及描寫音樂的詩和以刻畫人物形象見長的贈別詩,都很有特色,激昂慷慨,富於藝術的感染力.他擅長五古及七言歌行,七律雖只留存幾首,但也寫得很有氣勢.他廣交遊,和王維,綦毋潛,高適,王昌齡,盧象均有唱和.
❺ 盛唐邊塞詩派中岑參,高適在邊塞詩的創作上有哪些特
盛唐是邊塞詩創抄作的鼎盛時襲期,涌現了著名的邊塞詩派,代表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王維,代表的詩篇有高適《燕歌行》、岑參《白雪歌》、 《走馬川行》等七言 長篇歌行代表了盛唐邊塞詩的美學風格,即: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除此之外,盛唐大詩人李白、杜甫都寫過邊塞詩,這些邊塞詩成為他們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關山月》、《塞下曲》六首、《戰城南》、《北風行》……,杜甫的《兵車行》、《前出塞九首》、《後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詩人也有邊塞詩的名篇傳世,如王昌齡有《出塞》、《從軍行》,王之渙有《出塞》,王翰有《涼州詞》。盛唐詩成為邊塞詩創作的頂點。此後中晚唐並沒有出現邊塞詩的大家,但題材有所擴展。
❻ 王昌齡是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後人譽王昌齡為( )。
王昌齡(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漢族,山西太原。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專為「七絕聖手」屬。約生於武則天聖歷元年(698年),約卒於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存詩一百七十餘首,作品有《王昌齡集》。
王昌齡的籍貫,有太原、京兆兩說。《舊唐書》本傳雲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說:「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閑居》之作。而《新唐書 文苑傳》稱其為江寧人,或為誤會。殷璠《河嶽英靈集》又稱"太原王昌齡"。[1]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為洛陽、長安為當時文化中心,多游洛陽、長安,有的甚至多年住於京城,不能因為居住在京城便說他們為京城人。《河嶽英靈集》為唐人殷璠所編著的唐人詩集,載王昌齡為太原人,《唐才子傳》也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1
❼ 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是誰與誰,世稱什麼
高適,字達夫,世稱「高常侍」。
主要作品《高常侍集》,代表作如《燕歌行》、《薊門行五首》、《塞上》、《塞下曲》
書畫家王靖先生作品高適詩、《薊中作》、《九曲詞三首》.
❽ 盛唐的邊塞詩人主要有____和____。
盛唐的邊塞詩人主抄要有高適和岑參。前者讀過的詩作有_《別韋參軍》,別董大,!《燕行歌》等,後者讀過的詩作有《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被後人稱為「七絕聖手」的_王昌齡_,也是著名的邊塞詩人,《從軍行》,《出塞》是他的代表作「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是《芙蓉樓送別辛漸》中為歷史傳誦的名句。王之煥也是以為重要的邊塞詩人,他的《_涼州詞_》流露出徵人久戍思鄉的哀怨,《登鸛雀樓》則是暗示出人生哲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等給人以無窮的啟示。
❾ 王昌齡是盛唐時著名的邊塞詩人,以擅長七絕著稱,有_______ 之稱
七絕聖手
王昌齡擅長七言絕句,被後世稱為七絕聖手。
❿ 盛唐的邊塞詩人主要有____和____。
盛唐的邊塞詩人主要有高適和岑參。前者讀過的詩作有_《別韋參軍》,別董大回,!《燕行歌》等,後答者讀過的詩作有《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被後人稱為「七絕聖手」的_王昌齡_,也是著名的邊塞詩人,《從軍行》,《出塞》是他的代表作「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是《芙蓉樓送別辛漸》中為歷史傳誦的名句。王之煥也是以為重要的邊塞詩人,他的《_涼州詞_》流露出徵人久戍思鄉的哀怨,《登鸛雀樓》則是暗示出人生哲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等給人以無窮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