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棱堡
1. 聖彼得堡有什麼著名的東西嗎
冬宮(Зимний дворец):原為俄羅斯帝國的皇宮,現為埃爾米塔日博物館的一部分。宮前為半圓形的總參謀部廣場和亞歷山大紀念碑 。坐落在皇宮廣場上,建於1754年至1762年間,是歷代沙皇的皇宮。建築風格為巴羅克式,共3層,有大小殿堂和房間1000多間,內外裝飾極為奢華。俄國十月革命以後,冬宮被改變成博物館,收藏各種古董和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珍品近300萬件,按照史前文化、希臘羅馬文化、東方文化和俄羅斯文化幾大專題陳列,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藏品最多的博物館之一。
夏園(Летний сад):位於冬宮東邊,是一座簡朴的兩層建築。其附屬花園內有「工程師棱堡」(Инженерный замок),是沙皇保羅一世的遇刺地。
夏宮(Летний дворец)
彼得宮(Петродворец):原名「彼得霍夫宮」(Петергоф),坐落在聖彼得堡以西29公里的芬蘭灣,是彼得大帝的夏日皇宮。主要建築有大宮殿(Большой дворец)和蒙普萊西爾宮(дворец Монплезир)。該宮殿以其直通芬蘭灣的噴泉階梯和園林內眾多設計巧妙的噴泉而聞名。
奧拉寧鮑姆(Ораниенбаум):位於彼得宮城以西12公里,由彼得大帝寵臣、聖彼得堡市長亞歷山大·緬什科夫修建,內有大宮殿、中國宮等建築。
皇村(Царское Село):現名「普希金城」,位於聖彼得堡以南25公里,內有葉卡捷琳娜宮(Екатерининский дворец)、亞歷山大宮(Александровский дворец)等建築。葉卡捷琳娜宮內的琥珀屋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
巴甫洛夫斯克(Павловский дворец):位於聖彼得堡以南30公里,由蘇格蘭建築師查爾斯·卡梅隆為保羅一世沙皇建造,其附屬園林是俄國最大的公園,被譽為「世界上最好的花園之一」。
加特契納(Гатчина):位於聖彼得堡以南50公里,是保羅一世沙皇的行宮和軍事要塞。
塔夫利宮(Таврический дворец):是葉卡捷琳娜二世送給其情夫波將金的禮物。
緬希科夫宮(Меншиковский дворец) 。
大理石宮(Мраморный дворец) 。
尤蘇波夫宮(Юсуповский дворец):位於莫伊卡運河旁,是尤蘇波夫家族的住所,1916年「惡僧」拉斯普京在該宮殿里被保皇派貴族謀殺。
教堂
伊薩基輔大教堂(Исаакиевский собор):俄羅斯帝國的主教堂,也是聖彼得堡最大的教堂。以羅曼諾夫王朝的守護神——達爾馬提亞的聖伊薩克命名(他的慶祝日和彼得大帝的生日在同一天)。
喀山大教堂(Казанский кафедральный собор):由沙皇保羅一世下令仿照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建造。十月革命後成為「反宗教博物館」。
基督喋血大教堂(Храм Спаса на Крови),修建於亞歷山大二世的遇刺地點之上。外觀與紅場的瓦西里·勃拉仁內教堂相似。
切斯馬教堂(Чесменская церковь),以1770年俄國艦隊打敗土耳其海軍的切斯馬海戰命名,外觀紅白相間的條紋,十分醒目。
主顯聖容大教堂(Спасо-Преображенский собор)
三一大教堂(Троицкий собор)
參孫大教堂(Сампсониевский собор)
施洗者約翰教堂(Церковь Иоана-Предтечи)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Александро-Невская лавра)
博物館
埃爾米塔日博物館(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Эрмитаж)
俄羅斯博物館(Русский музей)
歷史蠟像館(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музей восковых фигур)
人種學和人類學博物館(Музея антропологии и этнографии)
動物學博物館(Зоологический музей)
基洛夫博物館(Музей Сергея Кирова)
列寧格勒保衛戰博物館(Музей обороны Ленинграда)
海軍博物館(Военно-морской музей)
其他
彼得大帝青銅騎士像,為該城標志性建築。
馬林斯基劇院(Мариинский театр):創建於1730年,俄羅斯最著名的歌劇和芭蕾舞劇都在這里上演
彼得-保羅要塞(Петропавловская крепость)
海軍部(Адмиралтейство)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Крейсер «Аврора»):原為沙俄帝國海軍主力軍艦之一。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時,由革命軍隊掌握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向沙皇王朝的最後堡壘——冬宮發起了進攻。冬宮的被攻克,標志著統治俄國幾個世紀的沙皇王朝被徹底推翻,十月革命取得了完全的勝利。作為十月革命的功勛艦,「阿英樂爾號」巡洋艦被固定在涅瓦河上,作為永久性的紀念。
斯莫爾尼宮(Смольный институт):即斯莫爾尼女子學校,十月革命中成為革命的指揮中樞。現為聖彼得堡市長辦公地
皮斯卡廖夫公墓(Пискарёвское мемориальное кладбище)。
2. 俄國著名作家列夫 托爾斯泰的作品
列夫 托爾斯泰
(1828~1910) 俄國作家。1828年9月9日出生於圖拉省克拉皮文縣的亞斯納亞·波利亞納(今屬圖拉省曉金區)。托爾斯泰家是名門貴族,其譜系可以追溯到16世紀,遠祖從彼得一世時獲得封爵。父親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參加過1812年衛國戰爭,以中校銜退役。母親瑪麗亞·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謝·沃爾康斯基公爵的女兒。托爾斯泰一歲半喪母,9歲喪父。1841年他的監護人姑母阿·伊·奧斯堅—薩肯去世後,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監護。於是他全家遷到喀山。
托爾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學東方系,攻讀土耳其、阿拉伯語,准備當外交官。期終考試不及格,次年轉到法律系。他不專心學業,迷戀社交生活,同時卻對哲學尤其是道德哲學發生興趣,喜愛盧梭的學說及其為人,並廣泛閱讀文學作品。在大學時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學的優越性。1847年4月退學,回到亞斯納亞·波利亞納。這是他母親的陪嫁產業,在兄弟析產時歸他所有,他的漫長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在這里度過。
回到庄園後,他企圖改善農民生活,因得不到農民信任而中止。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應法學士考試,只考了兩門課就突然回家。是年秋天為農民子弟興辦學校。11月起名義上在圖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職,次年12月被提升為十四品文官,實際上卻周旋於親友和莫斯科上流社會之間。但他漸漸對這種生活和環境感到厭倦,1851年4 月底隨同服軍役的長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願兵身份參加襲擊山民的戰役,後作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隊中服役兩年半。雖然表現優異,但也有賴親戚的提攜才晉升為准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隊。克里木戰爭開始後,自願調赴塞瓦斯托波爾,曾在最危險的第四號棱堡任炮兵連長,並參加這個城市的最後防禦戰。在各次戰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軍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優秀品質,加強了他對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對農奴制的批判態度。
托爾斯泰在高加索時開始創作,在《現代人》雜志上陸續發表《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爾故事》等小說。1855年11月他從塞瓦斯托波爾來到彼得堡,作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歡迎,並逐漸結識了岡察洛夫、費特、奧斯特洛夫斯基、德魯日寧、安年科夫、鮑特金等作家和批評家。在這里他以不諳世故和放盪不羈而被視為怪人,他的不喜愛荷馬和莎士比亞也使大家驚異。不久,他同車爾尼雪夫斯基相識,但不同意後者的文學見解。當時德魯日寧等人提倡為藝術而藝術的所謂「優美藝術」,反對所謂「教誨藝術」、實即革命民主派所主張的暴露文學。托爾斯泰傾向於德魯日寧等人的觀點,但又認為任何藝術不能脫離社會生活。至1859年,他同《現代人》雜志決裂。
1856年底以中尉銜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國、瑞士、義大利和德國游歷。法國的「社會自由」博得他的贊賞,而巴黎斷頭台一次行刑的情景則使他深感厭惡。在瑞士看到英國資產階級紳士的自私和冷酷,也激起他很大的憤慨。但這次出國擴大了他的文學藝術的視野,增強了他對俄國社會落後的清醒認識。
對於50至60年代之交的農奴制改革以及革命形勢,托爾斯泰的思想是極其矛盾的。早在1856年他曾起草方案,准備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農民,並在自己庄園試行,因農民不接受而未實現。他同情農民,厭惡農奴制,卻認為根據「歷史的正義」,土地應歸地主所有,同時因地主面臨的是要性命還是要土地的問題而深深憂慮。他不同意自由主義者、斯拉夫派以至農奴主頑固派的主張,也看到沙皇所實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虛偽性質,卻又反對以革命方法消滅農奴制,幻想尋找自己的道路。由於無法解決思想上的矛盾,曾企圖在哲學、藝術中逃避現實,但很快又感到失望;1860年因長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觀情緒。1859至1862年間幾乎中輟創作,先後在亞斯納亞·波利亞納和附近農村為農民子弟辦了20多所學校,並曾研究俄國和西歐的教育制度,1860至1861年還到德、法、意、英和比利時等國考察學校。後又創辦《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教育雜志。這些活動引起沙皇政府的注意。加之在農奴制改革中,他作為本縣和平調解人,在調停地主和農民的糾紛時,常常同情農民,又招致貴族農奴主的敵視。1862年7月他外出時,家中遭到憲兵連續兩天的搜查。不久他關閉了學校。這段時間他思想上所受的震盪以及因同農民的頻繁接觸而接受的他們對事物的一些看法,成為他的世界觀轉變的契機和開端。復活 列夫·托爾斯泰作品。
<<戰爭與和平>> 列夫·托爾斯泰作品。
安娜·卡列寧娜 列夫·托爾斯泰作品。
幼年 列夫·托爾斯泰作品。
列夫·托爾斯泰作品選
列夫·托爾斯泰小說之《戰爭與和平》
列夫·托爾斯泰小說之《安娜·卡列寧娜》
列夫·托爾斯泰小說之《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