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唱詩班
❶ 德國有哪些著名的教堂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世界著名教堂 聖墓大教堂(以色列) 米蘭大教堂(義大利) 聖彼得大教堂(義大利) 亞琛大教堂(德國) 巴黎聖母院(法國) 科隆大教堂(德國) 聖保羅大教堂(英國) 威斯敏斯特教堂(英國) 聖約翰大教堂(美國) 聖彼得和聖保羅大教堂(美國) 索菲亞大教堂(土耳其) 升天瓦西里大教堂(俄羅斯) 喀山大教堂(俄羅斯) 墨西哥大教堂(墨西哥) 佛羅倫薩大教堂(義大利) 聖瓦西里大教堂(俄羅斯) 謝爾蓋聖三一大教堂(俄羅斯) 比薩大教堂(義大利) 聖馬可教堂(義大利) 塞維利亞大教堂(西班牙) 埃斯科里亞爾大教堂(西班牙) 基輔——佩切爾斯克大教堂(烏克蘭) 托萊多大教堂(西班牙) 亞眠主教堂(法國) 韋澤萊大教堂(法國) 彼得保羅大教堂(俄羅斯) 布爾戈斯大教堂(西班牙) 西斯廷禮拜堂(義大利) 沙特爾大教堂(法國) 聖耶魯米大教堂(葡萄牙) 巴塔利亞大教堂(葡萄牙) 獨石教堂(衣索比亞) 斯摩連大教堂(俄羅斯) 瓜達盧佩聖母堂(墨西哥) 普埃布拉天主堂(墨西哥) 盧漢天主教堂(阿根廷) 聖十字大教堂(波蘭) 施派爾大教堂(德國) 北京南堂: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天主教堂,在北京宣武門(今稱前門西大街)。始建於1605年,以後屢次損壞又屢次修復。現存古碑和鐵十字架,鐵十字架高4米,是明代舊堂遺物。 北京北堂:天主教教堂,在北京西石庫大街,為哥特式建築。 北京崇文門教堂:原稱亞斯里教堂,1982年後改稱現名, 是新教在北京建立的第一所教堂。美國總來訪時曾在此參加宗教活動。 天津老西開教堂:天主教堂,位於天津市和平區老西開地區,使天津現存規模最大的教堂。 哈爾濱聖·索非亞教堂:位於哈爾濱道里區,是遠東地區的最大的東正教堂。 上海徐家匯教堂:天主教堂,上海人習慣稱徐家匯天主堂。位於上海市徐匯區,是上海最大的天主教教堂。 上海國際禮拜堂:新教教堂,位於上海市徐匯區。近年來該教堂的唱詩班十分有名。 廣州聖心大教堂:天主教堂,位於廣州市一德路,是國內最高的哥特式建築。
❷ 音樂之都維也納著名音樂家
舒伯特,約翰斯特勞斯,海頓,莫扎特,卡拉揚等
德奧音樂為一家,德國的有貝多芬,巴赫,亨德爾,舒曼,瓦格納等。
❸ 著名古典音樂作曲家們,本身的演奏水平如何
很多人認為古典音樂屬於高雅藝術,比較難懂。有些人嘗試去了解作品的內容,可是到實際中又用不上,我從事音樂工作很多年。從現在的角度上看,當年在音樂學院上學時,即使學了音樂理論、作曲、音樂欣賞等基礎學科,也是沒有真正聽懂古典音樂。現在看來知識代替不了審美,音樂欣賞是比較感性的,就應該以感性的形式去了解。實際上只要稍加訓練,就可以解決欣賞的問題。下面介紹欣賞古典音樂的幾個過程:分辨演奏樂器。對於交響樂隊的幾十件樂器,必須有明確的分辨能力。否則樂隊演奏起來很多樂器交織在一起,聽起來就會十分混亂。而且由於因為樂器本身的音色特點,作曲家在創作過程中,會根據音樂的需要選擇樂器,所以分清樂器就可以大致了解音樂的基本內容。這樣的樂曲有很多,如普羅科菲耶夫的《彼得與狼》、布里頓的《青少年管弦樂指南》等等,都在樂曲中詳細介紹了每件樂器的音色特點和所描寫的內容。這種分辨樂器的練習要進行很多次,直至即使在很多樂器演奏的情況下也能分辨某一件樂器,這是需要大量視聽作品的。了解樂曲的音樂表現內容。作曲家在創作作品時,是有一定的創作思路的,有些作品會具有明確的情節發展過程。這項練習個人是很難進行學習的,必須有優秀的教師來講解。教師的講解就像是一個翻譯,將音樂中表現的內容,一邊對比樂器、對比樂句,一邊講解。這種方式可以最快的實現欣賞音樂的目的。這類的作品有: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斯梅塔娜的《伏爾塔瓦河》、約翰斯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等作品。
❹ 布羅茨基著名的詩
布羅茨基 詩選
約瑟夫·布羅茨基/著 金重/譯
歌
我希望你在這里,親愛的,
我希望你在這里。
希望你坐在沙發上
就這樣靠近你。
手絹可以是你的,
眼淚可以是我的,一直流下面頰。
當然,也可以
互相調換一下。
我希望你在這里,親愛的,
我希望你在這里。
希望坐在我的車里,
由你驅車遠去。
我們將在另一個地方駐足,
面對一片陌生的海浪。
或者, 讓我們去修復
那些以前去過的地方。
我希望你在這里,親愛的,
我希望你在這里。
希望我根本不懂天文
當星斗呈現在天際,
當月亮在水面漂移,
嘆息在輾轉反側在夢里。
我希望打個電話給你
還只需要25分的硬幣。
我希望你在這里,親愛的,
在這西半球的國度里,
當我坐在陽台上,
慢慢喝著生啤。
這已是黃昏,太陽收斂著光芒;
男孩兒們呼喊, 海鷗尖叫飛翔。
如果遺忘之後是死亡,
我怎能遺忘!
愛
這一夜我兩次醒來,走到
窗前。街燈是睡夢吐露的
一個句子中的碎片,
伸延至虛無,若同一串省略號,
沒有給我帶來安慰和歡欣。
我夢見了你,懷著孩子。而離開你後,
有多少歲月已經逝去,
我經歷著一個罪人的痛苦,我的雙手
興奮地撫摸著你的腹部,
卻發覺,它們是在摸索自己的褲子
和電燈開關。拖著雙腳,我來到窗前,
才想起我把你獨自留在了那裡,
留在了黑暗中,留在了那個夢里,而你
卻耐心地等待著,當我歸來
你沒有責備我,責備這不該發生的
別離。而在光明中
被割斷的,卻能在黑暗中延續;
在那裡,我們結婚,舉行婚禮,我們做愛,
扮演雙背獸;而孩子們
認為我們的赤裸理所當然... ...
將來某個夜晚,你會再次
來到我的身邊,那時你疲憊,消瘦,
我還會看到一個兒子,或是女兒,
還沒有起名字----這一次我不會
去匆匆開燈,也不會
挪開我的手;因為我沒有權力
把你留在那片國土裡,那片
沉寂的陰影中,留在白晝的鐵欄外,
讓你跌入無依無靠的深淵,它,遠離這個
包含著我的現實 ----無法得到。
1987 譯 , 2013 改
我坐在窗前
我說過命運玩著不得分的游戲,
有了魚子醬誰還要魚?
哥特風格的勝利會從你眼前經過,
會打開你的電紐——不再需要炭,或草。
我坐在窗前。外面,一棵白楊。
當我愛時,我愛得很深。但不經常。
我說過森林只是樹的一部分。
有了姑娘的膝部誰還要她的全身?
厭倦了摩登時代滋育的灰塵,
那俄羅斯的目光會落在愛沙尼亞塔的尖頂。
我坐在窗前。盤碗清洗完畢。
我曾在這里快活。但不再能夠。
我寫過:燈泡看著地板充滿驚恐,
愛,作為一種行為,缺少一個動詞;那零,
那歐幾里得以為是消失點變成的零不是
數學——它是時間的虛無。
我坐在窗前。當我坐著的時候
我的青春又來了。有時我會微笑。或吐一口。
我說過綠葉會摧毀花蕾;
所有肥沃的落進閑置之地都是白費;
那片平坦的田野上,那片沒有陰影的平原
大自然撒下樹的種子多麼徒然。
我坐在窗前,雙手鎖住雙膝。
我沉重的影子是我矮墩墩的伴侶。
我的歌走了調,我的聲音沙啞,
但至少再也沒有合唱隊可以唱它。
像這樣的談話收而無獲並不令誰為難
——沒有誰的雙腿歇在我的肩頭。
我坐在黑暗中的窗前。如同一列快車,
波浪在波浪似的窗簾後面跌落。
一個二流時代忠實的臣民,
我自豪地承認,我最妙的主意
全是二流的,但願未來把它們
當作我反抗窒息的戰利品。
我坐在黑暗中。很難判斷
哪一個更糟:黑暗的內部,還是外部的黑暗。
❺ 法國因為什麼而著名
17世紀開始,法國的古典文學迎來了自己的輝煌時期,相繼出現了莫里哀、司湯達、巴爾扎克、大仲馬、維克多·雨果、福樓拜、小仲馬、左拉、居伊·德·莫泊桑、羅曼·羅蘭等文學巨匠。他們的許多作品成為世界文學的瑰寶。其中的《巴黎聖母院》、《紅與黑》、《高老頭》、《基督山伯爵》、《悲慘世界》和《約翰·克利斯朵夫》等,已被翻譯成世界文學作品,在世界廣為流傳。偵探小說方面有莫里斯·勒布朗的俠盜亞森羅平,和喬治·西姆農的梅格雷探長。近現代,法國的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頗有創新,不但出現了羅丹這樣的雕塑藝術大師,也出現了像莫奈和馬蒂斯等印象派、野獸派的代表人物。從17世紀開始,法國在工業設計、藝術設計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早已有目共睹。有關實用美術、建築、時裝設計、工業設計專業的學校也早已憑借其「法國製造」的商業碩果而聞名海外。
法國人喜愛體育運動,比較流行的體育運動項目有足球、網球、橄欖球、地滾球、帆船、游泳、滑雪、和自行車環形賽等。比較有名的大學有巴黎大學、里昂大學等。
戛納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五大電影節之一,每年5月在法國東南部海濱小城戛納舉行,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之一,為期兩周左右。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
名勝古跡凱旋門
巴黎凱旋門 (L'arc de Triomphe)坐落在巴黎市中心星形廣場(現稱戴高樂將軍廣場)的中央,是法國為紀念拿破崙1806年2月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打敗俄、奧聯軍而建的,12條大街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氣勢磅礴,形似星光四射。凱旋門由建築師夏爾格蘭設計,1806年8月奠基,歷時30個寒暑,於1836年7月落成。凱旋門高49.54米,寬44.82米,厚22.21米。它四面有門,中心拱門寬14.6米,門樓以兩座高墩為支柱,中間有電梯上下。在拱形圓頂之上有三層圍廊,最高一層是陳列室,這里展示著有關凱旋門的各種歷史文物以及拿破崙生平事跡的圖片;第二層收藏著各種法國勛章、獎章;最低一層則是凱旋門的警衛處和會計室。
埃菲爾鐵塔在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南岸,是世界上第一座鋼鐵結構的高塔,被視為巴黎的象徵。因法國著名建築師斯塔夫·埃菲爾設計建造而得名。建於1887—1889年。塔高300餘米,塔身重達9000噸,分三層。第一層平台距地面57米,設商店和餐廳;第二層平台高115米,設有咖啡館;第三層平台高達276米,供遊人遠眺,底部面積1萬平方米,在第三層處建築結構猛然收縮,直指蒼穹。從一側望去,象倒寫的字母「Y」。該塔由1.8萬余個組成部件和250多萬個鉚釘構成。有電梯或徒步登塔頂。入夜,塔頂發出轉動著彩色探照燈光,防飛機碰撞。塔旁豎立長方形白色大理石柱,柱頂安放斯塔夫埃菲爾鍍金頭像。
盧浮宮盧浮宮 (Palais Louvre)是法國最大的王宮建築之一, 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右畔、巴黎歌劇院廣場南側。原是一座中世紀城堡,16世紀後經多次改建、擴建,至18世紀為現存規模。佔地約45公頃。早在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決定在原城堡的基礎上建造新的王宮,此後經過9位君主不斷擴建,歷時300餘年,形成一座呈U字形的宏偉輝煌的宮殿建築群。1793年8月10日,在推翻君主制的周年紀念日時,法國「國民公會」決定把昔日的皇宮辟為國立美術博物館;同年11月18日,盧浮宮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其全部工程於1857年完成。在盧浮宮口字形正殿的西側,伸展出兩個側廳,中間的空地形成卡魯賽廣場。宮的東側有長列柱廊,建築巍峨壯麗。其畫廊長達900英尺,藏有大量十七世紀以及歐洲文藝復興期間許多藝術家的作品。館藏品達40萬件。盧浮宮美術博物館分為6大部分:希臘和羅馬藝術館;東方藝術館;埃及藝術館;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和現代雕像館;歷代繪畫館。展覽按不同流派、學派和時代劃分。一層展出雕刻。二層油畫,三層是素描和彩粉畫。八十年代初,法國政府實施擴建和修復盧浮宮的「大盧浮宮計劃」。
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是最著名的中世紀哥特式大教堂,以其規模、年代和在考古、建築上的價值而著稱。巴黎主教莫里斯·德緒利曾設想將兩座較早的巴西利卡式(長方形)教堂合成一座大型教堂,1163年由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奠基,高聖壇於1189年舉行奉獻儀式,1240年唱詩班席、西立面和中堂竣工,門廊、祈禱室和其他裝修在其後的一百年中陸續建成。內部平面130×48米,屋頂高35米,塔高68米。塔的尖頂始終未建。教堂經過歷代的損壞不得不於19世紀重修,只有三個巨大的圓花窗仍保持著13世紀的彩色玻璃。後堂的飛扶垛特別雄健優美。
巴士底獄遺址(Place de la Bastille)位於巴黎市區東部、塞納河右岸,這里曾是公元1369—1382年建立的一座軍事堡壘。「巴士底」一詞的法文原意是「城堡」。這座古城堡擁有8座巍峨堅固的炮台,興建之初是用來抵抗英國入侵的。1380-1422年,這座城堡被改為王家監獄。整座城堡佔地2670平方米,四周建有一堵又高又厚的石牆和8座高30多米的塔樓,四周掘有寬24米的深溝,設吊橋進出。早在16世紀,這里就開始關押囚禁政治犯,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曾兩次關押在這里。在法國人民心目中,巴士底獄已成為法國封建專制統治的象徵。1789年7月3日,巴黎人民奮然起義,14日,攻佔了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1791年,巴黎人民拆毀了巴士底獄,在其舊址上建成了巴士底廣場,並把拆下來的石頭鋪到塞納河的協和橋上,供路人踐踏。1830年,法國人民又在廣場中心建立起一座紀念七月革命的烈士碑。這座烈士碑高52米,碑身是用青銅鑄成的圓柱體,人稱「7月圓柱」,在柱頂端是一尊右手高舉火炬的金翅自由神像,神像左手提著被砸斷的鎖鏈象徵著獲得了自由。在監獄遺址前方立著一塊牌子,上寫:「大家在這里跳舞吧!」1880年6月,法國將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這一天定為法國國慶日。
先賢祠 先賢祠 (le Panthéon)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於1791年建成,是永久紀念法國歷史名人的聖殿。它原是路易十五時代建成的聖·熱內維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歸國有脫離宗教後,改為埋葬「偉人」的墓地。1814年到1830年間,它又歸還教會。先賢祠中的藝術裝飾非常美觀,其穹頂上的大型壁畫是名畫家安托萬·格羅特創作的。1830年「七月革命」之後,繪畫的主題改變,先賢祠具有了「純粹的愛國與民族」特性。先賢祠內安葬著伏爾泰、盧梭、維克多·雨果、愛彌爾·左拉、馬塞蘭·貝托洛、讓·饒勒斯、柏遼茲、馬爾羅、大仲馬、居里夫婦等。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對法蘭西作出非凡貢獻的人享有這一殊榮。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坐落在巴黎拉丁區北側,塞納河右岸的博堡大街,當地人常也簡稱為「博堡」。文化中心的外部鋼架林立、管道縱橫,並且根據不同功能分別漆上紅、黃、藍、綠、白等顏色。因這座現代化的建築外觀極像一座工廠,故又有「煉油廠」和「文化工廠」之稱。這座設計新穎、造型特異的現代化建築是已故總統蓬皮杜於1969年決定興建的,1972年正式動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開館。整座建築佔地7500平方米,建築面積共10萬平方米,地上6層。整座建築共分為工業創造中心、大眾知識圖書館、現代藝術館以及音樂音響諧調與研究中心四大部分。
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北岸,是法國最著名廣場和世界上最美麗的廣場之一。廣場始建於1757年,是根據著名建築師卡布里埃爾的設計而建造的。因廣場中心曾塑有路易十五騎像,1763年曾命名「路易十五廣場」。1793年大革命時期,巴黎人民奮起搗毀了路易十五的銅像,並將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台,此時改名為「革命廣場」。1795年又將其改稱為「協和廣場」,後經名建築師希托弗主持整修,最終於1840年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尊23米高、有3400多年歷史的埃及方尖碑,這是路易-菲利普於1831年從埃及盧克索移來的著名文物,碑身的古文字記載著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事跡。石碑兩側各有一座噴水池。池中精緻的雕刻也是希托弗的作品。廣場四周放置了8座雕像,分別象徵著8座在法國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城市:里昂、馬賽、波爾多、南特、魯昂、布勒斯特、里爾和斯特拉斯堡。
香榭麗舍大街 (Avenue des Champs-Elysees)東起協和廣場西至星形廣場,全長約1800米,街道最寬處約120米,是橫貫巴黎且最具特色、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在法文中「香榭麗舍」是「田園樂土」的意思。過去,這里曾是一片低窪潮濕的空地。17世紀路易十四在位時,曾在這里植樹造林,使之成為專供宮廷貴族游樂的禁區。後來,杜勒里公園的東西軸線向西延伸,在這里建成了近1公里長的林蔭道。以後又加擴展,1709年才將其命名為香榭麗舍大街。大街以南北走向的羅斯福大街(Av. Roosevelt)為界,分成風格迥異的東西兩段。幽靜的東段體現了田園風光,長約700米,一排排梧桐蒼翠欲滴,街心花園夾在萬木叢中時隱時現。西段長1100多米,西端的星形廣場中央有巍峨雄偉、遐邇聞名的凱旋門。東端的協和廣場南北兩端有波旁宮、瑪德琳娜大教堂。協和廣場是巴黎的另一個交通要沖。香榭麗舍大街還有大、小展覽宮和愛麗舍宮等名勝古跡。法國的一些重大節日——7月14日國慶閱兵式、新年聯歡都在這條著名的街道上舉行。
法國主要是以藝術和文化出名,在法國,有許多電影節、展覽會、音樂會等供人欣賞。
法國劇作家莫里哀 :1622年1月15日生。本名為讓-巴蒂斯特·波克蘭。莫里哀是他參加劇團以後用的藝名。莫里哀10歲喪母,外祖父經常帶他去看鬧劇、喜劇和悲喜劇。50年代,莫里哀開始編演一些鬧劇及喜劇,如《冒失鬼》()。1658年回巴黎主要從事古典主義喜劇創作,一系列作品問世,如《可愛的女才子》(1659)、《斯卡納萊爾》(1660)、《丈夫學堂》(1661)、《太太學堂》(1662)。1664-1668年,是莫里哀的創作高峰階段,主要劇作有《偽君子》(1664)、《唐璜》(1665)、《吝嗇鬼》(1668)等。1668年以後,莫里哀還寫了一些諷刺作品。莫里哀一生寫了30多部喜劇。他塑造人物性格適當引入了鬧劇因素,充分運用日常語言,對喜劇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莫里哀於1673年病逝。
伏爾泰( 1694-1778年):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被譽為「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原名弗朗索瓦-瑪利·阿魯埃,伏爾泰是筆名。出生在巴黎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自小受過良好的教育。伏爾泰經歷了路易十四、十五、十六三個封建王朝的統治,目睹了封建專制主義的由盛轉衰,親身感受到了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腐朽和反動。青年時代因發表反對封建貴族統治的作品,兩次被關進巴士底獄。1725年出獄後,旅居英國三年。他主張「開明君主」統治,實行君主立憲。伏爾泰創作了許多作品,他反對封建專制、反對宗教迷信,宣揚自由和平等的原則,主張人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主要著作有:《哲學辭典》、《論各民族的風俗與精神》、《路易十四時代》等。還寫過有關中國的歷史劇《中國的孤兒》。
盧梭(1712-1778):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生於日內瓦鍾表匠家庭。當過仆從、秘書、家庭教師、樂譜抄寫員。主張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認為私有制是人民群眾遭受社會壓迫的根源,但不主張徹底消滅私有制。主要著作有《社會契約論》(舊譯《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懺悔錄》等。
拿破崙·波拿巴(1769-1821年):法國政治家和軍事家,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1808-1814年)。生於科西嘉島阿雅克修城。畢業於巴黎軍事學院,曾任炮兵少尉、少校。1793年在土倫戰役中立下戰功,被破格提為准將。督政府時期率軍進攻義大利(1796年)和埃及(1798)。1799年11月發動政變,成立執政府。1804年稱帝。1812年對俄戰爭潰敗,帝國瓦解。1815年在滑鐵盧戰敗。被流放到大西洋中聖赫勒拿島。
維克多·雨果(1802-1885年):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才華橫溢,創作力經久不衰,文學生涯達半個世紀之久。人道主義是貫穿於他作品的主線。維克多·雨果於1802年2月26日出生在法國貝桑松的一個軍官家庭,童年時隨父到過義大利、西班牙,1814年定居巴黎。青年時代他走上了為社會進步而斗爭的道路。1831年發表的小說《巴黎聖母院》,表現出作家強烈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1848年「二月革命」開始時,維克多·雨果已成為堅定的共和黨人,並當選為制憲會議的成員,成為法國國民議會中社會民主左派的領袖。1851年,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維克多·雨果立即發表宣言進行反抗,不幸遭到失敗。同年12月,維克多·雨果被迫逃亡到布魯塞爾。在長達19年的流亡生活期間,維克多·雨果始終堅持對拿破崙三世獨裁政權的斗爭,並堅持寫作。1862年完成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1870年法蘭西第二帝國垮台,維克多·雨果返抵故土。1872年完成了他最後一部小說《九三年》。1885年5月22日病逝於巴黎。維克多·雨果一生追隨時代步伐前進,是法國文學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861年,當維克多·雨果得知英法侵略者縱火焚燒了圓明園後發出了滿腔義憤。他義正辭嚴地寫道:「法蘭西帝國從這次勝利中獲得了一半贓物,現在它又天真得彷彿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似的,將圓明園輝煌的掠奪物拿出來展覽。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國能擺脫重負,清洗罪責,把這些財富還給被劫掠的中國。」
克勞德·莫奈(1840-1926)法國著名藝術家,畫家。1840年出生於法國巴黎,童年在阿弗爾度過,1859年他來到巴黎,見識了當時幾位著名的印象派早期畫家的作品。他鑒賞他們的作品,但莫奈不是他們的追隨者而是一個反叛者。莫奈對造型並不關心,他關心的是層次,正是因為莫奈對造型格格不入,所以他能夠輕而易舉地表現出他所確實看見的事物,但也正因為此,他卻表現不出事物的幻覺真實感。1872年,莫奈創作了揚名於世的 「印象,日出」。這幅油畫描繪的是透過薄霧觀望阿佛爾港口日出的景象。直接戳點的繪畫筆觸描繪出晨霧中不清晰的背景,多種色彩賦予了水面無限的光輝,並非准確地描畫使那些小船依稀可見。這幅畫在1874年3月25日開幕的印象派畫家第一次聯合展覽會上展出,這幅作品是莫奈畫作中最具特色的一幅。
莫奈之所以成為「印象主義」風格奠基人、被他的朋友公認為「班首」,是因為莫奈不可動搖的堅強意志。從所周知,印象主義意味著感覺和觀察方式的變革,它不僅改變了繪畫,而且改變了雕塑、音樂、文學,就是在今天,它也沒有失去影響力,仍然改變著我們。
巴斯德(L. Louis Pasteur 1822-1895),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近代微生物學的奠基人。巴斯德1839-1842年在貝桑松皇家學院學習,1843-1846年在巴黎高級師范學校學習,獲博士學位。巴斯德在微生物發酵和病原微生物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工業微生物學和醫學微生物學的基礎,並開創了微生物生理學。發明了「巴氏消毒法」。
羅丹(1840-1917),法國雕塑家,現代雕塑藝術之父。1874年,羅丹的《青銅時代》入選官方沙龍。《青銅時代》是依據真實人物所塑造的男子裸體雕塑,手法寫實。由於塑像跟真人一般大小,人體肌肉筋骨又十分逼真,展出後引起轟動,評選委員會內甚至有人宣稱他是從屍體上模印下來的。幸虧布歇出面為羅丹申辯,他才不至於遭受更惡毒的污衊。
❻ 音樂之都維也納有哪些著名的音樂家 他們的主要作品是什麼
約翰施特勞斯一家都是維也納的,共四人:
小約翰,約瑟夫,愛德華,老約翰
弗朗茨-舒伯特 1797年1月31日生於維也納近郊一個中等市民家庭。
沃爾夫岡-阿馬迪斯-莫扎特 1756年1月27日生於薩爾茨堡,1791年12月5日卒於維也納
馬勒 15歲到維也納進音樂專科學校,三年以後進維也納音樂學院
約瑟夫蘭納 與老約翰施特勞斯並稱為「圓舞曲之父」
我再看看……
還有弗朗茲-馮-蘇佩 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少年時代已擅長演奏長笛,十三歲學習和聲,十四歲開始作曲。後隨母遷居維也納,並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畢業後主要擔任維也納各大劇場的指揮職務。
布魯克納 (Anton Bruckner) <奧>1824-1896 奧地利作曲家及管風琴家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一七九二年,二十二歲的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從波恩來到維也納,一直到他一八二七年逝世,他就從未離開過這座對音樂家特別有吸引力的城市。貝多芬的絕大部分作品是在這里創作的。他的九部交響曲全都在維也納舉行了首演式。
莫扎特在維也納時期(1781~1791)也無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辭職,到維也納謀生。他是奧地利歷史上第一個有勇氣和決心擺脫宮廷和教會,維護個人尊嚴的作曲家。但是以後他雖然名義上是一位自由作曲家,實際上仍然無力抗爭封建社會對他的壓迫。生活的磨難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維也納的10年,成為他創作中最重要的10年。1781年,他和大主教決裂後,寫出了著名的歌劇《後宮誘逃》。
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於1797年1月31日出生在維也納貧困的小學校長家庭。他從小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十一歲被帝國小教堂唱詩班錄取,並住進神學院,成為該校樂隊小提琴手,同時還擔任指揮,這使他有機會接觸維也納古典樂派一些著名作曲家的名作,他1813年為該樂隊創作了《第一交響曲》。
圓舞曲之王施特勞斯 約翰·施特勞斯(1825-1899年)是奧地利的著名作曲家。其父與他同名,被稱為老約翰·施特勞斯,而他則被稱為小約翰·施特勞斯。老斯特勞斯也是位作曲家,曾寫過150餘首圓舞曲,被譽為「圓舞曲之父」。他跟寫過100多首圓舞曲的約瑟夫·蘭納一起奠定了維也納圓舞曲的基礎。
1732年4月1日,維也維古典樂派的奠基人弗朗茨.約瑟夫.海頓出生於奧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邊境的風景秀麗的羅勞村。1809年5月1日逝世於維也納。海頓是世界音樂史上影響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頗具創造精神的作曲家。
等等..........
維也納的名字始終是和音樂連在一起的。許多音樂大師,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約翰·斯特勞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過多年音樂生涯。海頓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月光奏鳴曲》、《英雄交響曲》,舒伯特的《天鵝之歌》、《冬之旅》,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著名樂曲均誕生於此。
❼ 貝多芬是哪國著名的鋼琴家
德國的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祖籍荷蘭(也有傳說是波蘭的),出生於德國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能,八歲開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有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時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臂吶喊,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聖」。 貝多芬於1770年12月16日誕生於德國波恩。父親是該地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喜怒無常、嗜酒如命;母親是一個廚師,心地善良、性情溫柔。艱辛的生活剝奪了貝多芬上學的權利,他自幼表現出的音樂天賦,使他的父親產生了要他成為音樂神童的願望,成為他的搖錢樹。他不惜打罵,迫使貝多芬從4歲起就整天沒完沒了的練習羽管鍵琴和小提琴。7歲時貝多芬首次登台,獲得巨大的成功,被人們稱為第二個莫扎特。此後拜師於風琴師尼福,開始學習作曲。11歲發表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13歲參加宮廷樂隊,任風琴師和古鋼琴師。1787年到維也納開始跟隨莫扎特、海頓等人學習作曲。1800年,在他首次獲得勝利後,一個光明的前途在貝多芬的面前展開。可是三四年來,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著他,貝多芬發現自己耳朵變聾了。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沒有比失聰更可怕的了。因而人們可以在他的早期鋼琴奏鳴曲的慢板樂章中理解到這種令人心碎的痛苦。 貝多芬無時不沖滿著一顆火熱的心,可是他的熱情是非常不幸的,他總是交替地經歷著希望和熱情、失望和反抗,這無疑成了他的靈感源泉。1801年,貝多芬愛上了朱列塔圭恰迪爾,他把《月光奏鳴曲》獻給她。但是風騷幼稚自私的奇麗愛太不理解他崇高的靈魂。1803年與伽侖堡伯爵結婚,這是令人絕望的時刻,他曾寫下遺書。 1803年他從灰暗中走出來,寫出了明朗樂觀的《第二交響曲》。之後更多更好的音樂在他的筆下源源不斷的涌現。《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還有優美動聽、洋溢著歡樂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絢麗多彩的鋼琴協奏曲和奏鳴曲。 1823年,貝多芬完成了最後一部巨作《第九交響曲》(合唱)。這部作品創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1826年12月貝多芬患重感冒,導致肺水腫。1827年3月26日,他在暴風雪中離開。終生未婚。29日出殯,送葬者有兩萬人,遺體葬於聖麥斯公墓。 作曲家只在人世間停留了57年,一生完成了一百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交響樂9部;管弦樂幾十首(《愛格蒙特序曲》最為著名);鋼琴協奏曲5首,小提琴協奏曲一首;其他協奏曲5首;鋼琴奏鳴曲32首(熱情、月光、悲愴、黎明、暴風雨等最為著名);室內樂80首;歌劇1部〈〈弗德里奧〉〉;另有神劇1部;彌撒曲2首等等。
❽ 世界著名的唱詩班有哪些
Libera(原名:聖菲利普童聲合唱團)
❾ 皮埃爾莫安琦介紹。法國著名音樂家
搜索詞條
放牛班的春天
更多圖片(38張)
《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是2004年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執導。傑拉爾·朱諾、尚-巴堤·莫里耶、弗朗西斯·貝爾蘭德等人主演。
該片講述了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安琦(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佩皮諾(Pépinot alte,戴迪亞·費拉蒙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 馬修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著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
該片於2004年3月17日在法國正式上映並以850萬人次獲得法國年度票房冠軍。2005年該片入圍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和最佳原創歌曲兩項提名以及第62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等獎項。
中文名:放牛班的春天
外文名:Les choristes
其它譯名:歌聲伴我心(港) / 唱詩班男孩 / The Chorus
出品時間:2004年
出品公司:百代電影
發行公司:Pathé Cinéma
製片地區:法國,德國,瑞士
製片成本:€5,500,000
拍攝地點:法國
拍攝日期:法國
導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
編劇:克里斯托夫·巴拉蒂 / Philippe Lopes-Curval
類型:劇情/音樂
主演:傑拉爾·朱諾,狄迪爾·弗拉蒙,雅克·貝漢,瑪麗·布奈爾
片長:97分鍾
上映時間:2004年3月17日(法國)
分級:PG-13
對白語言:法語
色彩:彩色
imdb編碼:tt0372824
主要獎項:第77屆 奧斯卡獎 最佳外語片提名
幅面: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配樂:Bruno Coulais
攝影格式:35 mm
放牛班的春天原聲(5首)
1
Lueur D'été
原聲大碟
2
The Lord Bless You And Keep You (Live)
Les Choristes
3
Ave Maria
Les Prêtres
播放 下載
快速導航
演員表分享
電影簡介
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昂克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佩皮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蒙·馬修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著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
克萊門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名為「池塘底教養院」。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池塘之底",因為這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頑皮的兒童。到任後克萊門特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里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
放牛班的春天的海報
圖冊 2張
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閑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馬修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歌,但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一個最大的麻煩製造者就是皮埃爾·莫昂克,皮埃爾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卻有著令人頭疼的調皮的性格,諄諄善誘的克萊門特把皮埃爾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同時他也與皮埃爾的母親產生了一段微妙感情,但卻是一廂情願。最後因為失火事件被校長解僱,臨走前帶走了佩皮諾(Pépinot alte)。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電影,引人深思。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克萊門特·馬修老師
演員:傑拉爾·朱諾
備註:助理教師,喜歡擅長音樂,組建合唱團
角色:皮埃爾(少年)
演員:尚-巴堤·莫里耶
備註:長相帥氣的少年,唱歌很動聽
角色:薇奧萊特
演員:瑪麗·布奈爾
備註:皮埃爾的媽媽
展開餘下26條演員表
點擊載入更多
電影簡介
-
-
❿ 我國的著名音樂家有哪些人急急急急急急!!!!!!!!!1
朗朗、李雲迪
傅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