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著名史
『壹』 武漢歷史 名人
元末農民起義紅巾軍領袖徐壽輝建立天完國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攻克武昌時,第六子朱楨出生,因而在朱楨長大後被明太祖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武昌因此得到擴建,成為南方最大的城池之一
甲午戰爭後,中國開展實業救國運動。1906年,宋煒臣等人在漢口創立了「既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是當時全國最大的民營公用水電企業
現代武漢的城市起源,是東漢末年的位於今漢陽的卻月城、魯山城,和223年孫權在今武昌蛇山(時稱黃鵠山)築夏口城。東漢末年,地方軍閥劉表派黃祖為江夏太守,將郡治設在位於今漢陽龜山的「卻月城」中。「卻月城」是武漢市區內已知的最早城堡。公元223年,孫權在武昌蛇山修築夏口城,同時在城內的黃鵠磯上修築了一座瞭望塔——黃鶴樓。蘇軾在《前赤壁賦》中說的「西望夏口,東望武昌」中的夏口就是指武漢。當時的武昌是今天的鄂州。南朝時,夏口擴建為郢州,成為郢州的治所。
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
先古以來,孫權江夏築城、岳飛屯兵武昌、崔顥黃鶴樓題詩等先賢足跡至今千古傳誦。明末抗擊後金統帥熊廷弼修江堤,造福人民。特別是進入近代史後,辛亥首義地武漢,產生了劉靜庵、黃興、孫武、蔣翊武等一批革命志士;張之洞治鄂興辦工廠,開創了中國乃至東亞領先的現代工業先河;特定的土壤,培育了大批文化名人,如:歷史地理學家楊守敬、地質學家李四光、文學家聞一多、哲學家熊十力等等數不勝數。 本世紀三大偉人: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都不止一次到過武漢,在史書上留下光輝篇章。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1894年、1912年兩度來漢,對辛亥首義的武漢給予了"武漢一呼,天下響應","民國開創,武漢實為首功"的高度評價
『貳』 武漢歷史上都有那些名稱
武漢歷史上都有江城,大武漢,九省通衢著稱的。
1、武漢市的歷史是很悠久的,北效黃陂縣有近幾年才發現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宮城。三國時期,在武昌和漢陽築有江夏和卻月古城,唐代已是著名商埠,明清時為全國「四大名鎮」之一。在中國近代史上,三鎮遍布革命勝跡,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首義於此,現存有起義門舊址,武昌閱馬場的紅樓是當時的指揮中心,現存有孫中山的紀念銅像。最負勝名的景點有: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國務院首批命名的國家級風景區東湖,以五百羅漢、玉佛及悠久歷史著稱的歸元寺,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古琴台等。
2、☆江城的由來
和山城重慶、蓉城成都、春城昆明一樣,武漢市也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別致的名字——江城。 也許大家要問:長江從上至下,流經了大大小小為數不少的城市,為何此稱獨鍾武漢?其原因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武漢遊玩,與史郎中在黃鶴樓上飲酒,邊飲酒邊欣賞音樂,喝到了興頭上,李白詩興大發,於是題下一首詩,詩名叫做《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詩是這樣寫的:「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武漢人非常喜愛「江城五月落梅花」中的「江城」這一佳名,於是自號為江城人。除江城之外,武漢還有一些其他的名稱,這些名稱的來源反映了武漢地區的歷史文化發展源源。
3、☆武漢三鎮的由來
武漢有武昌、漢陽、漢口三鎮,其發展的歷史、規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之名始於東漢末三國初,孫權為了與劉備奪荊州,於公元221年把都城從建業(今南京)遷至鄂縣,並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與今鄂州市互換的。從考古發掘來看,武昌在新石器時代的水果湖放鷹台和南湖老人橋、洪山區花山鄉的許家墩和棋子墩等處,就是古人棲居之地。
4、漢陽一名的來歷與漢水密切相關,古語「水北為陽,山南為陽」,古時漢陽在漢水之北,龜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稱陽,故名漢陽。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業二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漢陽名稱自此開始。唐代將縣治移至漢陽市區後,才迅速發展起來。
漢陽,特別是鸚鵡洲一帶,歷來是長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唐宋元明各朝代,商業手工業很是繁華。同時,漢陽還是游覽勝地,位於漢陽的歸元寺是武漢市佛教叢林保護得最好的一處,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武昌和漢陽築城起始於同一時期,約有1800年歷史。 歷史上,漢口,漢陽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同步發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漢水改道(漢水在歷史上改道不下8次)從龜山北麓入江以後,漢口才獨立發展,僅有500多年的歷史。漢陽、漢口很早就築有城牆,分別被當作過縣治之所在。
6、漢口後來迅速成為一座新興商埠,名聲和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武昌和漢陽,,明末清初,漢口已與河南朱仙鎮、廣東佛山鎮、江西景德鎮並列為全國四大名鎮,海外譽為「東方芝加哥」。漢口的港口貿易運輸業頗為發達,成為我國內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吳琪詩)狀其景,「居民填溢商賈輻樓,為楚中第一繁盛處」。頗能反映其繁盛。清乾隆年間,漢口更盛於世,僅「鹽務一事,亦足甲於天下」。
清朝末年,湖廣總督張之洞於1905年在漢口修築張公堤。這條堤對逐年降低後湖一帶的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陸地,對起初狹小的漢口擴建面積提供了方便條件,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7、1927年初,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與漢口(轄漢陽縣)兩市合並作為首都,並定名為武漢。今天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合而成的「武漢市」,其歷史只有74年。
☆火爐之成因 這是因為武漢地區江河湖泊眾多,水域面積大,白天太陽暴曬,水汽大量蒸發,空氣濕度增大,團團熱氣像一個巨大的罩子將整個城市罩住,一方面使地面的熱量向空中輻射的速度減慢,室內氣溫持續不降;另一方面使人體表面不易散熱,宛如桑拿室,故汗出如漿,悶熱難耐,號稱「火爐」。
『叄』 武漢有什麼歷史
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名勝古跡339處,革命紀念地103處,有13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及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6處。景觀多集中在城區,郊區較少,著名的景點有天下第一樓黃鶴樓、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中國最大城中湖東湖、佛教聖地歸元寺、亞洲民主之門紅樓、百年老街江漢路等。自從明朝漢水改道後,位於兩江交匯處的漢口陸續出現了大小碼頭。在這些碼頭的附近形成了漢正街商品集散地, 黃鶴樓從而武漢成為中國當時重要的貿易及物流中心。碼頭文化從此在武漢紮根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得武漢成為中國最有市井氣息的城市之一。
主要城區休閑及人文景觀
東湖風景區[9](聽濤景區-九女墩-行吟閣-寓言雕塑園-梨園、磨山景區-楚天台-梅園-櫻園、落雁景區、白馬景區、吹笛景區-馬鞍山森林公園、珞洪景區、東湖鳥語林、武漢植物園、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藝術館、九峰山森林公園、關公卓刀泉、放鷹台、東湖海洋世界、東湖梅嶺)
琴台周圍景點(琴台大劇院、龜山-龜山電視塔-龜山三國城、月湖-古琴台、晴川飯店、歸元寺、墨水湖-武漢動物園、晴川閣、琴台大劇院、漢陽江灘、張之洞與漢陽鐵廠博物館)
黃鶴樓周圍景點(蛇山、黃鶴樓公園(武漢唯一的5A級景區)、首義廣場-首義園、「武漢名小吃街」戶部巷、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舊址-紅樓、起義門、長春觀、黃興拜將台、紫陽湖公園、武昌江灘、武漢長江大橋、、洪山公園-施洋烈士陵園、寶通禪寺、蓮溪寺)
漢口城市景點(解放公園、中山公園、武漢市博物館、龍王廟觀江台、漢正街、江漢路步行街、吉慶街、漢口江灘、武漢美術館、八七會議會址、堤角公園、湖北省群眾藝術館、武漢二七紀念館、上海路天主教堂、古德寺)
其他景點(萬里長江第一隧道、張公堤、洪山廣場、光谷廣場、青山公園、中山艦博物館)
主要郊區休閑及人文景觀 ...
『肆』 武漢歷史上都有那些名稱
武漢市的歷史悠久。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為湖廣行省的省治。這是武漢第一次成為一級行政單位(相當於現代的省一級)的治所。明清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攻克武昌時,第六子朱楨出生,因而在朱楨長大後被明太祖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武昌因此得到擴建,成為南方最大的城池之一。在此後274年中,朱楨以後的歷代楚王都選擇在今市郊江夏區的龍泉山為陵地,使龍泉山形成了有「三龜九寢十二景」之稱的古建築墓群。由於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從龜山以北匯入長江,到嘉靖年間在漢水新河道北岸(凹岸)形成新興的漢口鎮,來自徽州、山西、陝西、江西等各幫商人紛紛前來經營,以鹽、典當、米、木材、棉布、葯材為六大行業,發展到上下二十里的規模,主要街道漢正街上起硚口,下到堤口(四官殿)。明末清初漢口與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同稱天下「四大名鎮」,成為「楚中第一繁盛」,成為中國全國性水陸交通樞紐,享有「九省通衢」美譽。貨物山積,居民填溢,商賈輻輳。晚清1858年清朝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中增闢的11個通商口岸,包括漢口。1861年3月漢口正式開埠。在老漢口鎮的下游沿長江先後開辟了漢口英租界、漢口德租界、漢口俄租界、漢口法租界和漢口日租界五國租界。以英國為首的各國外商經營長江航運和茶葉等農產品出口業務。漢口的對外貿易很快遠遠超過廣州,幾乎可以與上海並駕齊驅。一時間,漢口經濟高度繁榮,有「東方芝加哥」之稱。1864年,漢口自西向東修建了一條城牆,上起硚口,下到一元路,稱作後城。1889年,張之洞擔任湖廣總督。在張之洞執政期間,大力推行洋務運動,特別是興建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刺激了武漢近代工業興起和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張之洞在鄂期間,主持修建了蘆漢鐵路,興辦教育,創建了兩湖書院等新式學堂,推動教育。武漢以其優越的地理條件和獨特的經濟地位成為中國內地的首要經濟中心而名聞中外。1905年,為了解除漢口後湖的水患,保障蘆漢鐵路的安全,張之洞籌措白銀80萬兩,修築了後湖長堤,建成後堤內乾涸土地10萬畝。為紀念張之洞,後湖長堤被武漢人稱作「張公堤」。1907年,張之洞將後城城牆拆除,修建了上起硚口、下至江漢路的後城馬路,成為漢口第一條近代馬路,是今中山大道的前身。甲午戰爭後,中國開展實業救國運動。1906年,宋煒臣等人在漢口創立了「既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是當時全國最大的民營公用水電企業。1909年,該公司為調節供水,在中山大道與江漢路交匯處修建了漢口水塔,成為當時武漢最高的建築。民國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義於武昌,宣布脫離清朝,建立武昌起義軍政府,即著名的武昌起義。 1912年,改江夏縣為武昌縣,廢漢陽府留漢陽縣,改夏口廳為夏口縣。三鎮鼎立,以武昌為湖北省省會 。 1914年屬江漢道。 1926年,北伐軍攻佔武漢三鎮,劃武昌縣城區為武昌市,改夏口縣為漢口市,並轄漢陽縣城 。 1927年元旦,國民政府自廣州遷至武漢。1月5日,數十萬群眾沖擊了漢口英租界,2月19日,國民政府正式收回該租界。4月,武昌市與漢口市(含漢陽縣城)合並為武漢特別市 。 1927年四·一二事件後,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8月7日中國共產黨八七會議在漢口召開,追究陳獨秀的責任,決定中國共產黨今後的斗爭訴諸武力。 1928年5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後改為教育部)決定建立國立武漢大學,從此武漢成為中國高等教育重要基地之一。 1931年夏,長江中游發生特大洪水,湖北省內多處長江干支流漫溢決口,致使武漢市被水淹長達100日之久。 1938年,中日雙方投入百萬兵力,進行長達數月的武漢會戰。同年10月,武漢會戰以中方失敗告終,武漢淪陷。 1949年5月15日,國民黨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司令長官白崇禧乘飛機逃離武漢。16日中國共產黨軍隊進入漢口市區,次日分別進入武昌市區和漢陽縣。至此,武漢三鎮均由共產黨軍隊接管。22日中國共產黨成立武漢市軍事管制委員會。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成立,次日中共武漢市委員會新建成立。合武昌市、漢口市和漢陽縣城為武漢市,由中央直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4年武漢市由中央直轄改為湖北省省會。6月25日,武漢關26.30米警戒水位被洪水突破。8月18日,武漢關水位上漲到29.73米,為有水文紀錄以來的歷史最高值。10月3日洪水水位退至警戒線以下。此次特大洪水雖未導致武漢城區嚴重漬水,但武漢郊區及周邊一片汪洋。 1955年9月25日,武漢長江大橋正橋全面施工。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通車,京漢鐵路與粵漢鐵路相連。
『伍』 武漢歷史上有哪些名人,詳細點,最好列個表,拜託!
惲代英 (1895~1931) 1895年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祖籍江蘇武進縣人,中國共版產黨政治活動家、教育家,中國早期青年運動的領權導人之一。早期革命家
項英(1898—1941)原名德隆,湖北武昌人。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
『陸』 武漢歷史景點有什麼
1、黃鶴樓
黃鶴樓是蜚聲海內外的名勝,瀕臨長江之濱,雄踞蛇山之首,登樓遠眺,極目千里;俯瞰江漢,氣勢磅礴。樓姿之雄偉,居江南三大名樓之首。自古享有「天下絕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
2、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位於武漢市漢陽區龜山西麓,月湖東畔,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琴師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懷,山上的樵夫鍾子期能識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視子期為知己。幾年以後,伯牙又路過龜山,得知子期已經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後人感其情誼深厚,特在此築台以紀念。古琴台湖景相映,景色秀麗,幽靜宜人,文化內涵豐富,是武漢的著名音樂文化古跡,也是湖北省、武漢市重點文物保護文物。
3、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的櫻花道,位於前理學院和老圖書館的下方。道兩旁的櫻花樹枝幹壯實、排列整齊。每年的3 月至4 月初,繁花滿枝。櫻花花期僅為一周,每到落花時節,落英繽紛的櫻花又為大地鋪上了一層淺淺的「花毯」。每年開花時節,賞花的遊人絡繹不絕。
4、東湖
東湖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比西湖大三倍,素有「春蘭、秋桂、夏荷、冬梅」之美譽。三月蘭花四月櫻,湖面平如鏡,鳥雀唱山林;七月流火,湖水之浸潤,秋高氣爽,桂蕾綻放, 隆冬嚴寒,瑞雪紛揚,磨山百畝梅花吐蕾綻放。
5、漢口江灘
漢口江灘廣場是世界上最大的休閑廣場,臨近的漢口江灘與武漢長江大橋,龜山電視塔一起交相輝映,夜景尤為迷人。在武漢三鎮的水景中,武漢江灘是這座濱江城市中一道最美麗的風景。正應了一位詩人對武漢江灘美景的贊頌「兩江四堤八林帶,火樹銀花不夜天」。
6、武漢長江大橋
整座大橋異常雄偉,上層是公路,下層是鐵路,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萬噸巨輪也能通行無阻。底層有電梯可直達公路橋面,站在橋上可以全覽武漢三鎮,氣勢非常豪邁。
『柒』 武漢的古今名人有哪些
以下這個表單是摘抄自網路「武漢」字目的,但是我看了下,有部分是武漢工作,不是武漢籍的,而我整理的那些人是網路里沒有提到的,希望有所幫助。
武漢籍名人:
政治界:春申君黃歇、黎元洪、黎紹基、吳儀、項英、熊廷弼、孫必干、費勝潮、彭孟緝、李煥、張茜等;
體育界:李娜、姜山、潘兵、朱本強、吳迪、李婷、余麗橋、周弈妙、伏明霞、周繼紅、於芬、童輝、肖海亮、胡佳、王鑫、高崚、田秉毅、韓愛萍、楊維、王曉理、陳靜、喬紅、劉黎敏、石曉銘、趙菁、蔡晟、張軍、鄭斌、鄧卓翔、榮昊、曾誠、譚斯、周燎、梅方、吳龑、張稀哲、雷騰龍、柳大華、洪智、汪洋、李智屏、李喆、魯佳、鄭李輝、黃力平、鄭攀、田源等;
娛樂界:韓箐清、徐小鳳、任賢齊、李玟、徐帆、劉亦菲、許晴、袁弘、余少群、邵兵、李宗翰、朱樺、田原、彭坦、周覓、莫艷琳、李瓊、賈一平、唐一菲、劉雨欣、程莉莎、范立欣、姚貝娜、繆傑、吳婷等;
戲劇界:譚鑫培、譚小培、譚富英、夏菊花、關棟天、何祚歡、田克兢、陸鳴、周錦堂等;
主持界:撒貝南、朱軼、曾子墨、官琳等;
美術界:唐一禾、吳偉、曾梵志等;
文學界:熊伯龍、文澤爾、鄭明娳、當年明月、蔣方舟、嚴文井、岳建一等;
哲學界:程顥、程頤等;
科學界:田長霖、黃鍔、李培根、塗長望、朱光亞、桂希恩、王小村、惲子強、王承書、陶宏開、劉永坦、石元春、楊弘遠、龍樂豪、胡文瑞等;
企業界:劉歆生、黃有龍、陳一舟、孟凱、吳聖、孟慶南等;
宗教界:釋本煥、智宗等。
鍾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歷史上記載俞伯牙在漢江邊鼓琴,鍾子期感嘆說:「巍巍乎若高山,盪盪乎若流水。」兩人就成了至交。鍾子期死後,俞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身不再鼓琴。
朱簡章 :五代時期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工畫人物故實及屋木,有禹治水、神仙傳、胡笳十八拍、鳳樓十八怨、煙波漁父等圖傳於世。《圖畫見聞志》、《圖繪寶鑒》
熊廷弼(1569~1625):明代軍事家,民族英雄。字飛百,亦作非白,號芝岡,湖北江夏(今湖北武昌)人,楚黨。熊廷弼有膽略,知兵事,且善射,為明末「遼東三傑」之一。
註:這個人,我希望您能夠認真了解下,因為他是非常優秀的民族將領,我對他的軍事才能非常敬仰
張裕釗(1823~1894):中國清代書法家。字廉卿,湖北武昌人。精詩文,善書法,其書寫魏碑成就最突出。他學習北魏《張猛龍碑》、東魏《凝禪寺三級浮圖碑》和隋《淳於儉墓誌》,更刻意於北魏《吊比干文》等。他的書法,結體方整險峻,用筆外方內圓,渾穆逋峭;但有時稍兼行書筆意,轉折方硬,變化較少。康有為對張裕釗書法評價極高,後來也有人認為康有為的推崇有過譽之嫌。著有《濂亭文集》、《濂亭遺文》、《濂亭遺詩》等,後人重刻,合為《濂亭集》。
於鵠:大歷、貞元間詩人也。隱居漢陽,嘗為諸府從事。其詩語言朴實生動,清新可人;題材方面多描寫隱逸生活,宣揚禪心道風的作品。代表作有《巴女謠》、《江南曲》、《題鄰居》、《塞上曲》、《悼孩子》、《長安游》、《惜花 》、《南溪書齋》、《題美人》等,其中以《巴女謠》和《江南曲》兩首詩流傳最廣。
徐海東:武漢人,建國後認定的解放軍36個軍事家之一,尤其擅長游擊戰。他身經百戰,功勛卓著,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和高超的指揮藝術,毛澤東高度贊揚他是「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階級的一面旗幟」。
註:這個我不太認為與政治有關
張裕釗(1823年-1894年):字廉卿。湖北武昌東溝鎮龍塘張村人。近代散文家、書法家。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中舉,考授內閣中書。後入曾國藩幕府,與黎庶昌、薛福成、吳汝綸合稱曾門四弟子。工書法,用筆外方內圓,學北魏《張猛龍碑》、《吊比干文》,東魏《凝禪寺三級浮圖碑》以及隋《淳於儉墓誌》。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評說:「湖北張裕釗,其書高古渾穆,點畫轉折,皆絕痕跡,而意態逋峭特甚。其神韻皆晉宋得意處。真能甑晉陶魏,孕宋梁而育齊隋,千年以來無與比」。有日本弟子宮島詠士。著有《濂亭文集》、《濂亭遺文》、《濂亭遺詩》等。
胡戈(1974年7月13日-):湖北武漢人,電子音樂和視頻作者。2010年後,從事商業廣告制導與演出,最出名廣告系列作品為七喜。著名製作: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
嚴文井(1915年10月15日-2005年7月20日):原名嚴文錦,湖北武昌人。著名童話作家。
彭修文(1931年-1996年12月28日)」:湖北武漢人,中國當代著名作曲家、指揮家,現代民族管弦樂團的奠基人之一。
李緒鄂(1928年10月-2001年4月):湖北武漢人,中國的航天技術與導彈技術專家。他曾是中國洲際戰略導彈及固體潛地導彈的副總設計師。曾任航天工業部部長,國家科委常務副主任。
磐龍纏爐 整理復制,歡迎追問
『捌』 武漢有哪些著名的歷史建築有何歷史意義呢
武漢簡稱“漢”,因地處江漢平原,長江穿城而過,故又稱江城。武漢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成,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發祥地,也是中國近代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座城市,是辛亥革命首義之地,洋務運動重要基地,“槍桿子里出政權”重要論斷也發源於此。雖然幾經戰亂,一些重要的歷史遺跡損毀殆盡,但建國以後,很多歷史建築陸續得到修復和重建,荊楚大地厚重芬芳的歷史底蘊再度煥發。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侵擾了這座歷史古城、華中重鎮,在荊楚人民的不屈“抗爭”下,在全國人民的馳援鼓勵下,武漢經過短暫的沉寂,即將迎來全新的綻放。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武漢,看一看那些深藏歷史的建築地標——黃鶴樓、晴川閣、古琴台,並稱武漢三大名勝;起義門、紅樓、八七會議紀念館,記錄著近代歷史不凡的進程;戶部巷、歸元寺、江漢關向人們展示不同的文化……
黃鶴樓——公元223年的軍事瞭望台
黃鶴樓始建於公元223年,是東吳夏口城的一座“瞭望樓”。晉滅東吳後,黃鶴樓的軍事作用逐漸淡化,演變成受文人墨客追捧的觀賞樓。特別是盛唐時期,很多歷史文人在此留下千古絕唱,李白留下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戶部巷——從民生衙門到美食小巷
關於戶部巷的相關記載最早出現在明朝嘉靖年間,在清朝時期因為地方戶部衙門建在此巷內而正式得名。戶部巷雖然不大,但是名氣很響,因為臨近港口,往來熙熙,久而久之形成小吃聚集地,因為糧食充足、海品鮮美,聲名鵲起,經久不衰。戶部巷的延續,也是對漢味美食文化的傳承。
2003年,武昌區根據歷史淵源,將戶部巷打造成為漢味早餐巷,受到廣泛認可,後來有“早嘗戶部巷,夜吃吉慶街”的說法。
晴川閣——楚天第一名樓
晴川閣始建於嘉靖年間,與黃鶴樓隔江相對,因崔顥《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一句而取名。晴川閣曾多次被毀,多次重建,最近一次是武漢市政府於1983年比照光緒年間樣式重建。
『玖』 武漢的歷史
武漢歷史概述
武漢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和古籍記載,遠在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市郊黃陂區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都邑,保存完整,也是迄今為止在長江流域發現的唯一一座商代古城。周初屬鄂國,秦屬南郡,西漢屬江夏郡。東漢以後,江北先後置沌陽縣(公元25年)、石陽縣(三國時期)、曲陽縣(公元280年)、曲陵縣(公元305年)、漢津縣(公元597年)、漢陽縣(公元606年)。江南先後置沙羨縣(公元25年)、汝南縣(公元378年)、江夏縣(公元589年)。
武昌之名,源於孫權以鄂城為都時,改其名為武昌,寓"因武而昌"之意。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江夏郡為武昌郡,治所在江夏縣,即今武昌城區。江北有漢陽,故有"雙城"之稱(元代詩人余闕詩)。"武漢"一詞,在明代《重修晴川閣記》中,即有出現。至清代,曾國藩、胡林翼等在信札中,更是經常使用。由於明代以後,漢陽縣所屬之夏口鎮商業發達,成為全國四大名鎮之首,又有"楚中第一繁盛處"之稱。故雙城演變為三鎮,亦有"武陽夏"的說法。1898年,張之洞奏請將陽夏分治獲准,1899年,夏口從漢陽縣治下劃出,成立夏口廳。而夏口開始有縣的建制,是在民國元年(1912年)。然市民習慣稱夏口為漢口,故"武漢"之名順理成章成為三鎮的統稱,因武昌、漢陽、漢口皆有一字在其中。
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攻克武漢後,先後建立漢口市政委員會、武昌市政廳和漢陽市政委員會,12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宣布"確立國都,以武昌、漢口、漢陽三城為一大區域作為'京兆區',定名為武漢", 1949年5月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三國時期,武漢是魏、蜀、吳三方鏖戰地。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漢口正式開埠對外通商,至1889年英、德、俄、法、日5國先後在漢口開辟租界。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張之洞任湖廣總督,創辦近代工廠,興建新式學堂,修築鐵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辛亥革命首義,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制。1921年夏,董必武、陳潭秋作為武漢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1923年2月4日,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武漢江岸車站成為罷工總指揮部所在地,2月7日罷工失敗後,林祥謙、施洋等工人運動領袖在漢就義。1926年12月,國民政府由廣州遷至武漢。1927年2月7日,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開辦,由毛澤東主持,惲代英、瞿秋白、李立三等都曾來校執教。1927年2月19日,武漢國民政府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12月南京淪陷後,武漢曾一度成為全面抗戰的指揮中心,國民政府在武漢周圍組織了規模巨大的武漢保衛戰。1938年10月武漢淪陷,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武漢光復,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
歷史沿革
武漢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和古籍記載,遠在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市郊黃陂區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都邑,保存完整,也是迄今為止在長江流域發現的唯一一座商代古城。周初屬鄂國,秦屬南郡,西漢屬江夏郡。東漢以後,江北先後置沌陽縣(公元25年)、石陽縣(三國時期)、曲陽縣(公元280年)、曲陵縣(公元305年)、漢津縣(公元597年)、漢陽縣(公元606年)。江南先後置沙羨縣(公元25年)、汝南縣(公元378年)、江夏縣(公元589年)。
「武漢」的由來
武昌之名,源於孫權以鄂城為都時,改其名為武昌,寓"因武而昌"之意。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江夏郡為武昌郡,治所在江夏縣,即今武昌城區。江北有漢陽,故有"雙城"之稱(元代詩人余闕詩)。"武漢"一詞,在明代《重修晴川閣記》中,即有出現。至清代,曾國藩、胡林翼等在信札中,更是經常使用。由於明代以後,漢陽縣所屬之夏口鎮商業發達,成為全國四大名鎮之首,又有"楚中第一繁盛處"之稱。故雙城演變為三鎮,亦有"武陽夏"的說法。1898年,張之洞奏請將陽夏分治獲准,1899年,夏口從漢陽縣治下劃出,成立夏口廳。而夏口開始有縣的建制,是在民國元年(1912年)。然市民習慣稱夏口為漢口,故"武漢"之名順理成章成為三鎮的統稱,因武昌、漢陽、漢口皆有一字在其中。
近代史上的武漢
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攻克武漢後,先後建立漢口市政委員會、武昌市政廳和漢陽市政委員會,12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宣布"確立國都,以武昌、漢口、漢陽三城為一大區域作為'京兆區',定名為武漢", 1949年5月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重大事件概要
三國時期,武漢是魏、蜀、吳三方鏖戰地。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漢口正式開埠對外通商,至1889年英、德、俄、法、日5國先後在漢口開辟租界。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張之洞任湖廣總督,創辦近代工廠,興建新式學堂,修築鐵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辛亥革命首義,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制。1921年夏,董必武、陳潭秋作為武漢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1923年2月4日,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武漢江岸車站成為罷工總指揮部所在地,2月7日罷工失敗後,林祥謙、施洋等工人運動領袖在漢就義。1926年12月,國民政府由廣州遷至武漢。1927年2月7日,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開辦,由毛澤東主持,惲代英、瞿秋白、李立三等都曾來校執教。1927年2月19日,武漢國民政府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12月南京淪陷後,武漢曾一度成為全面抗戰的指揮中心,國民政府在武漢周圍組織了規模巨大的武漢保衛戰。1938年10月武漢淪陷,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武漢光復,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
歷史人物
作為"九省總匯之通衢"的武漢,可謂群賢畢至、才俊薈萃。
先古以來,孫權江夏築城、岳飛屯兵武昌、崔顥黃鶴樓題詩等先賢足跡至今千古傳誦。明末抗擊後金統帥熊廷弼修江堤,造福人民。特別是進入近代史後,辛亥首義地武漢,產生了劉靜庵、黃興、孫武、蔣翊武等一批革命志士;張之洞治鄂興辦工廠,開創了中國乃至東亞領先的現代工業先河;特定的土壤,培育了大批文化名人,如:歷史地理學家楊守敬、地質學家李四光、文學家聞一多、哲學家熊十力等等數不勝數。
本世紀三大偉人: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都不止一次到過武漢,在史書上留下光輝篇章。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1894年、1912年兩度來漢,對辛亥首義的武漢給予了"武漢一呼,天下響應","民國開創,武漢實為首功"的高度評價。在他編制的《建國方略》等巨著中,曾為武漢專門作出建設規劃。偉大領袖毛澤東曾在武昌農講所、"八七"會址、東湖梅園等留下歷史性腳印;"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等詩詞手跡,炳蔚江城;17次在漢暢游長江的實踐更深深地激勵著武漢人民奮勇前進。無產階級革命家鄧小平為推動中國改革開放巨輪加速前進,1992年初南巡首站抵達武漢,發表了"發展是硬道理"著名論斷,迎來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又一個春天。
經過新中國成立後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豪邁步伐,武漢已經成為我國中部地區重要的綜合性工業重鎮、商品貿易中心、交通樞鈕和教育、科研基地。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文化名城更添活力。
在這跨世紀的交替中,武漢人正以改革者的魄力和創新者的勇氣,銳意進取,再創輝煌。為把武漢建設成為中國鋼鐵、汽車、高新技術三大產業基地和金融、流通、運輸、信息、科教五大聚散中心,塑造並充分展示開放式、多功能、現代化國際性城市的奕奕風采而團結奮斗。
武漢的城市文明可追溯到3500年前的盤龍城。
盤龍城位於現在黃陂縣境內,是在長江流域發現的第一座商代古城。在春秋戰國時期,武漢地區長期隸屬楚國,楚文化也因此成為今日武漢文化的淵藪。武漢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四通八達的水運,歷來就是商貿中心和兵家必爭之地。十八世紀的漢口,是中國四大名鎮之一。1861年開埠後,漢口成為當時中國內陸最大的通商口岸。1911年,武昌城上空響起辛亥革命第一槍,由此結束了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帝王統治,翻開了中國歷史嶄新的一頁。
『拾』 武漢有哪些著名的歷史建築呢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城市,武漢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的盤龍城遺址,不過在上千年的朝代更替後,在武漢遺留下來的最古老的建築(1840年以前),如今只剩下了「四塔二橋一牌坊」,昔日的文化構成了歷史的記憶,並且會對後來人產生深遠的影響。現在,不妨讓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武漢最古老的七座建築吧。
1.無影塔
位於漢陽陽新路的岔路共勉街,建於清中葉,「共勉街」原是漢陽縣學舊址,明清時為科舉考場,因而又稱「貢院」,有貢院鄉試,中舉者進京考進士。三年一次應考,學生雲集此街,故名「貢院街」,原縣學前的青石牌坊則被稱為「貢院坊」。
民國時期,貢院街改名共元街,20世紀40年代又改為共勉街。共勉街牌坊為四柱三間式石牌坊,每間下開一矩形門洞,坊柱頂有石雕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