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中國著名話劇

中國著名話劇

發布時間: 2020-12-05 18:51:45

A.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話劇

中國著名的話劇有很多,僅我知道的多數出自魯迅,郭沫若,矛盾,巴金,老舍,曹禺的筆下,當然也有很多其他著名的話劇,如果你想搜索一些著名的話劇,建議你還是從作家這個角度出發去尋找,不然都要總結出來的話,那真是太多了,一些專業人士恐怕也不能一下說全

B. 中國有哪些話劇作家

20世紀初,話劇傳入中國,導演制度也同時傳入並漸漸提高和加強。也造就了一些著名的導演藝術家,如歐陽予倩、熊佛西、洪深、應雲衛、焦菊隱、黃佐臨等。

C. 中國話劇的文明戲

文明戲作為一種外來的藝術形式,要想植根於中華 民族的文化土壤,必然要經歷一個磨合、適應的過程。 在其初期,它既要面對本土文化的排異性,又必然尋求 一定的依託物,作為立足之點;但是,它又要防止被民 族文化所消融,喪失其獨立的品性。
因此,我們看到,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文明戲的形態成為一種「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舊,亦新亦舊,雜揉混合的過渡形態。」它在藝術上,既不像西方戲劇,又雜以戲曲的表演;在內容上,往往也是中西雜取並收,缺乏自己的東西。同時,也沒有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盡管它曾興盛一時,但它猶如飄於水面的浮萍,還沒有紮下根來。 乘革命之浪潮而興起的文明戲,隨著辛亥革命的失敗而逐漸衰落。辛亥革命的果實為軍閥所篡奪竊取,中國社會現實一如既往,黑暗而腐敗,貧困而虛弱。為革命所鼓舞的從事新劇的人士,面對殘酷的現實:有的從狂熱走向消沉;有的則把戲劇作為生存之手段;有的則去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
一些商人見演文明戲有利可圖,於是,便一擁而上,一時間新劇團林立而起,所謂新劇目也紛紛出台。到1914年,按中國舊歷為甲寅年,此類家庭戲居然十分興盛,故被稱為「甲寅中興」。
其實,在這種虛假繁榮的背後,隱藏著深重的危機。看似新劇從業人員增多,表面上壯大了隊伍,實際上魚龍混雜,降低了素質。只顧賺錢,曲意媚俗,使本來沒有站穩腳跟的文明戲藝術質量急劇下降,最終,反倒失去了觀眾。
後來的家庭戲,一味展示家庭的丑惡,把玩男女私情,如《雌老虎》、《貪色報》、《妻妾爭風》之類紛紛登場。很快,觀眾厭棄了這種戲,自此走向一條自毀的末路。 導致文明戲衰落的原因,除了思想的貧乏,還有演出的粗疏。許多劇團在商業演出中,多採取幕表制的方式。所謂幕表制,即演出前根本沒有劇本,演出組織者只是提供一個人物名單、出場次序、大致情節或主要台詞,便由演員自行排演,有時連必要的排練也沒有,或將故事梗概畫成連環畫,或縮寫在紙條上,張貼於後台,供演員上場前看上幾眼。至於到了台上怎麼辦,那全憑臨場發揮了。
顯然,這種「台上見」的做法,根本無法保證藝術質量,甚至也無法保障戲劇情節的整一性。一些「言論正生」的即興演說,常常是天馬行空,信口道來,而一些丑角則是插科打諢,賣弄噱頭,總之皆為片面追求劇場效果。一位新劇的倡導者歐陽予倩,曾經回憶當時的演出情景:一次他扮演的小姐與一位先生正在花園里傾訴愛情,小姐由於婚姻無法自主而痛心低泣,此時兩個扮演丑角的人,在場邊肆意耍丑,鬧得觀眾鬨笑不止。小姐與先生的愛情戲沒法演下去,弄得扮演先生的演員揮舞文明棍,把兩個丑角追打到後台去。
幕表制的盛行也反映了戲劇文學的薄弱,文明戲的衰落同戲劇文學的未能確立也有著密切的關系。
文明戲雖然衰落了,但也為五四新劇的誕生准備了條件。後來的新劇,到1928年,經著名的戲劇家洪深提議,將主要以對話和動作表情達意的戲劇樣式定名為「話劇」。從此,這個由西方傳入中國的劇種,才有了一個大家認可的正式名稱。 在文明戲誤入歧途時,一支學校演劇隊伍卻異軍突起。
南開學校是一座民辦的新式學校,位於渤海之濱的城市天津。校長張伯苓受過西方教育,他把學生演劇納入學校教育之中。早在1909年,他就自編自演過新劇《學非所用》。雖為社會守舊人士斥為「有失體統」,但他卻不改初衷。
1914年南開新劇團成立。被張伯苓譽為「南開最好的學生」的周恩來,是劇團的置景部長。他不但參加演出,還積極探討新劇的理論。之後,在周恩來的革命活動中,都同話劇結下了不解之緣。
1916年,張伯苓的胞弟張彭春(1892-1957)自美國學成歸來,他將在美國所學到的西方現代演劇的經驗和知識,全部用於指導南開新劇團。他們編演的《一元錢》、《一念差》以及《新村正》等,採用西方寫實主義的方法,反映社會現實問題。他們堅持按照劇本排練,杜絕隨意的矯飾的表演,演出風格力求真實,自然。南開新劇團的演出為當時的劇壇帶來一股清新的空氣,受到觀眾的好評。一些大學教授也曾撰文,給予高度評價。
南開學生演劇活動,不僅傳達了時代變革的先聲,而且成為中國現代戲劇的先驅者之一,培養了不少優秀的戲劇人才。

D. 代表中國話劇的最高成就的一部作品是

《茶館》 是中國著名作家老舍創作的話劇劇本,經由中國著名導演焦菊隱執導,北京人民藝回術劇院的答一批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參與演出。多年以來,這出戲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它已成為中國當代話劇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80年代初期,《茶館》曾赴聯邦德國、法國、瑞士、日本等國演出,反響強烈,被譽為「東方舞台上的奇跡」。

E. 郭沫若的最著名話劇有哪些

《三個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聶嫈)、《棠棣之花》、《屈原》、《虎符》、《孔雀膽》、《蔡文姬》、《武則天》、《鄭成功》

郭沫若生平著作超過百萬字,集結為《郭沫若全集》38卷,分為文學編(20卷,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歷史編(8卷,人民出版社出版)、考古編(10卷,中國科學出版社出版),然仍有大量佚文未能收錄。

郭沫若著述頗豐,主編《中國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編成《郭沫若全集》38卷。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人之一、中國歷史劇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唯物史觀史學的先鋒、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社會活動家,甲骨學四堂之一,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以後,曾任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文聯首任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取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

(5)中國著名話劇擴展閱讀:

郭沫若以書法聞名,風格獨具特色,有「郭體」之稱。在中國許多名勝地點的招牌和學校校名都採用郭沫若的題字,如故宮博物院、北京四中、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沈陽四中、遂寧中學、浙江省桐廬縣中學、中國銀行、香島中學、榮寶齋、中國書店、科學出版社、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沈陽故宮、華清池、黃帝陵、半坡遺址、吉林大學、福州大學、牡丹江醫學院、西南師范學院、成都武侯祠、濟南李清照紀念堂、承德一中、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州白雲山、峨嵋山《峨嵋天下秀》、都江堰《天府源》、陝西韓城《司馬遷祠》等。

F. 中國話劇成熟於什麼時代、標志是什麼

中國話劇成熟於20世紀30年代,三十年代曹禺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話劇走向成熟。曹禺劇作是借鑒西方戲劇、根植於中國民族文化傳統和五四新文化傳統土壤中的。

話劇雖然可以使用少量音樂、歌唱等,但主要敘述手段為演員在台上無伴奏的對白或獨白。話劇本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劇作、導演、表演、舞美、燈光、評論缺一不可。

我國話劇是應社會變革需求而生,發展至今已有上百年歷史。在這漫長的百年中,我國話劇日益走向成熟,形式也逐漸多元化。

(6)中國著名話劇擴展閱讀:

1927年大革命的失敗,激發起了1928年的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興起。1929年秋,上海藝術劇社成立,旗幟鮮明地提出了無產階級戲劇的口號。

1930年8月,又聯合辛酉、南國等劇社成立了上海劇團聯合會,後改為中國左翼劇團聯盟、中國左翼劇作家聯盟,成為30年代最為有名的左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重要力量。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話劇開始了大普及、大發展、大繁榮的階段。1937年12月31日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在武漢成立。

1938年10月第一屆戲劇節上演曹禺、宋之的《全民總動員》,可謂這時期劇目的代表。1939年後話劇重心轉入城市,中國萬歲劇團、中央青年劇社等有影響的專業劇團在重慶成立。

話劇的振興是一個系統工程。當代中國話劇事業還面臨著挑戰。因此,話劇仍需要進一步關注自己的時代,深入新的生活。

G. 老舍中國現代著名的( )、( )、傑出的( ),著有話劇什麼什麼什麼

老舍是中國現代著名的(小說家)、(戲劇家)、傑出的(著名作家),著有話劇(《四世同堂》)(《茶館 》)(《龍須溝》)。
供參考。

H. 中國四大話劇

《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I. 中國現代話劇史上最早出現的話劇在當時被稱為什麼

「春柳社」是1906年底中國留日學生成立的一個團體,被公認為中國話劇創始期的奠基者。它設有戲劇、音樂、詩歌、美術等多個部門,其中演藝部成立最早,主要成員有才智過人的李叔同,他是開創中國現代文化新時代的先行者之一,後來出家成為一代高僧「弘一法師」。
1907年2月,春柳社在東京嘗試性地演出了法國著名作家小仲馬的名劇《茶花女》的第三幕,李叔同男扮女裝飾演了茶花女。這是中國人用漢語演出的第一個話劇。
第二年6月,春柳社正式公演了根據比徹·斯托夫人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改編、反對種族歧視的五幕劇《黑奴籲天錄》,確立了中國前所未有的話劇藝術形態(誕生了中國話劇第一個創作劇本,同時也是中國完整話劇的第一次演出)。
一開始,作為舶來品的「話劇」並不叫此名,而是被稱為「新戲」、「新劇」或「文明戲」。「『文明戲』是中國話劇最早的一個形態,也可以叫『早期話劇』,它的出現首先是對當時的中國傳統戲曲比較脫離現實的一個反撥,使得社會變革、百姓心聲都能夠在一種新的戲劇形態裡面表現出來。」上海戲劇學院的教授丁羅男指出。
上世紀初,中國內憂外患,民眾深處苦難;隨著中國封建帝制的日趨衰敗,一批有志之士將目光轉向西方,希望從中尋求療救中國社會的葯方,正是在此過程中,形成了改良傳統戲曲、從西方引進話劇的直接動力,以順應政治、文化變革的社會需求,從而應運而生了中國話劇。應該說,這是中國人的一種主動的文化選擇,呼應了反對帝制、建構新的民族國家、革舊鼎新的社會氛圍,也是一次歷史的遇合。其時,李叔同、歐陽予倩、郭沫若、田漢、洪深等一批留學日本、歐美的青年知識分子,利用先後引進西方的戲劇觀念與樣式,使話劇成為人們直接表達政治情感、社會訴求、啟發民智與喚起民眾的銳利武器。
當時,一支出自學校的新劇團異軍突起。異常活躍。天津南開學校校長張伯苓倡導「練習演說,改良社會」,從1908年到1922年,就上演劇目近50個,全部為學校師生自己創作,頗受觀眾好評與捧場。
從一開始,「南開」新劇團就採用了西方話劇的一整套編演形式,同時吸收了中國傳統演劇藝術中有活力的部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它從歐美直接移植,形成以天津為中心的流行於北方的話劇,與春柳社從日本移植的、主要以上海為中心的流行於南方的新劇,共同構成了中國早期話劇的整體。
進入20年代,日後成為人民共和國國歌詞作者的田漢開始進入戲劇界,以自己的戲劇創作確立了中國現代戲劇文學的歷史價值,徹底擺脫了「文明戲」的影響。他創建的「南國社」,以「團結能與時代共痛癢之有為的青年作藝術上之革命運動」為宗旨,也是中國最早具有專業性質的話劇團體之一,把話劇由校園推向了社會。上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四十年間,他一直是中國戲劇運動的重要領導人。
與田漢同期登上劇壇的中國第一個專習戲劇的留學生洪深(1919年考入哈佛大學戲劇訓練班),回國建立了正規的導演制,實行嚴格的排練,並實現男女合演,將舞檯布景由原來的平面改為立體,這一系列做法在當時國內尚屬首創,使正處於由「文明戲」向現代戲劇過渡的中國話劇完成了歷史性轉化。1928年4月,他建議將英文「drama」譯為「話劇」,並提出「話劇的生命就是對話」,以與西方歌劇(Opera)、舞劇(Dance Theater)相區別。從此,這個由西方傳入中國的劇種,有了被大家認可的正式中文名稱。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