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最著名的天文學家是誰
㈠ 唐朝傑出的天文學家是
僧一行。 唐朝傑出的天文學僧一行制訂的《大衍歷》,比較准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系統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僧一行,本名張遂,683年-727年)是中國唐代的天文學家和比丘(佛教指和尚)。漢族,邢州巨鹿人(今河北省邢台市),唐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出生於魏州昌樂(今河北魏縣)。青年時期出家當了和尚,一行是他的法名。
㈡ 唐代傑出的天文學家一行,有哪些成就
一行為了測量日、月、星辰在其軌道上的位置和掌握其運動規律,他與梁令瓚共同製造了觀測天象的「渾天銅儀」和「黃道游儀」。他推斷出天體上的恆星肯定也是移動的,於是推翻了前人的恆星不運動的結論,成為了世界天文史上發現恆星運動的第一個中國人。
一行是重視實踐的科學家,他使用的科學方法,對他取得的成就有決定作用。一行和南宮說等人一起,用標桿測量日影,推算出太陽位置與節氣的關系。
一行設計製造了「復矩圖」的天文學儀器,用於測量全國各地北極的高度。他用實地測量計算得出的數據,推翻了「王畿千里,影差一寸」的不準確結論。從724年至725年,一行組織了全國13個點的大地測量。一行從南宮說等人測量的數據中,得出了北極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離就相差351千米80步的結論。
這次大地測量,無論從規模,還是方法的科學性,以及取得的實際成果,都是前所未有的。英國著名的科學家李約瑟後來高度評價說:「這是科學史上劃時代的創舉。」
一行從725年開始制訂新歷至757年完成初稿,據《易》象「大衍之數」而取名為《大衍歷》。他的遺著經唐代文學家張說等人整理編次,共52卷,稱《開元大衍歷》。
一行為編《大衍歷》,進行了大量的天文實測,包括測量地球子午線的長度,並對中外歷法系統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頗多創新。
《大衍歷》是一行在全面研究總結古代歷法的基礎上編制出來的。它首先在編制方法上獨具特色。
一行對於五星運動規律進行了新的探索和描述,確立了五星運動近日點的新概念,明確進行了五星近日點黃經的測算工作。
㈢ 編制《大衍歷》的唐代著名佛教天文學家是誰
亦稱抄「開元大衍歷」。唐開襲元十七年(公元729年)起施行二十九年的歷法。一行撰。因立法依據《易》象大衍之數而得名。一行測各地緯度,南至交州北盡鐵勒,並步九服日晷,定各地見食分數,復測見恆星移動。十五年而歷成。共分七篇,包括平朔望和平氣、七十二候,日月每天的位置與運動、每天見到的星象和晝夜時刻、日食、月食和五大行星的位置。後世歷家遂相沿襲用其格式來編歷。《新唐書.歷志一》:「唐終始二百九十餘年,而歷八改。初曰戊寅元歷,曰麟德甲子元歷,曰開元大衍歷。」又《歷志三上》:「開元九年,麟德歷署日蝕不效,詔僧一行作新歷,推大衍數立術以應之,較經史所書氣朔、日名,宿度可考者皆合。十五年,草成而一行卒,詔特進張說與歷官陳玄景等次為《歷術》七篇、《略例》一篇、《歷議》十篇,玄宗顧訪者則稱制旨。」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六編第二章五:「一行在梁令瓚和南宮說觀測資料的基礎上,編撰了大衍歷;當時很少經過這樣充分准備而後編造的歷法,因而大衍歷被稱為唐歷之冠,列為好歷,可以說是理所當然的。」
㈣ 唐代著名天文學家一行和尚出自登封的什麼寺
一行和尚,並不是出身於登封什麼寺廟的。
一行原籍魏州昌樂縣(今河南南樂縣境),生回於唐高宗李治弘答道元年(683),本姓張名遂,是唐初功臣張公謹的後裔。少年時代家境貧寒,常依賴他人接濟度日。但他天資聰慧,刻苦好學,記性過人。一篇數千字的文章,他看後便可一字不漏地背誦出來。二十五歲時,他於嵩陽寺拜普寂為師,落發為僧,得法名一行。
嵩陽寺,位於武漢蔡甸區
㈤ 唐代天文學家中最有成就的是僧一行,其原名為
僧一行,本名張遂,唐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3年),邢州巨鹿人,(今河北省邢台市)出回生於答魏州昌樂(今河南濮陽市南樂縣),漢族。青年時期出家當了和尚,一行是他的法名。他在青少年時期就刻苦好學,掌握了淵博的學問。他曾經到長安城內藏書很多的元都觀借書閱覽。稍後他為了學習數學知識,又徒步跋涉幾千里,尋訪知名的人去請教。這種學習精神,使一行青年時期就以精通天文、歷法而相當出名。
開元五年(公元717年),一行從所隱居的荊州當陽山佛寺來到京都長安,充當唐玄宗的顧問。一行在長安生活了十年,於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逝世。在這十年中,一行主要致力於天文研究和歷法改革,並且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世界上第一位測量子午線的人。
㈥ 編制《大衍歷》的唐代著名佛教天文學家是誰
一行(僧一行)
㈦ 唐朝天文
這個文學天文的人估計沒幾個會知道,樓主還是去歷史版面問問。
不過我也沒事翻過二十四史,似乎在目錄中看到過這些內容,樓主可以的話自己去翻《唐書》吧。
㈧ 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一行有哪些成就
唐代是我國古代文化高度發展與繁榮的一個朝代。這不僅體現在政治、經濟上,內還體現在自然科容學方面。唐代的天文學成就,標志著我國古代天文歷法體系的成熟。這一時期涌現了不少傑出的天文學家,其中一行的成就最高。
一行,俗名張遂。他出生於一個富裕人家,家裡有大量的藏書。他從小刻苦好學,博覽群書。他喜歡觀察思考,尤其對於天象,有時一看就是一個晚上。至於天文、歷法方面的書他更是大量閱讀。日積月累,他在這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詣,很有成就,成為著名的學者。712年,唐玄宗即位,得知一行和尚精通天文和數學,就把他召到京都長安,做了朝廷的天文學顧問。唐玄宗請一行進京的主要目的是要他重新編制歷法。因為自漢武帝到唐高宗之間,歷史上先後有過25種歷法,但都不精確。唐玄宗就因為唐高宗詔令李淳風所編的《麟德歷》所標的日食總是不準,就詔一行定新歷法。
一行在長安生活了10年,使他有機會從事天文學的觀測和歷法改革。自從受詔改歷後,為了獲得精確數據,他就開始了天文儀器製造和組織大規模的天文大地測量工作。一行在修訂歷法的實踐中,為了測量日、月、星辰在其軌道上的位置和運動規律,他與梁令瓚共同製造了觀測天象的「渾天銅儀」和「黃道游儀」。
㈨ 唐代著名天文學家一行和尚出自登封的什麼寺
一行和尚(生卒年不詳),俗姓張,名遂,魏州昌樂(今河南省南樂回)人。是唐朝最著名的天答文學家。一行和尚從小刻苦學習,特別喜歡鑽研天文、歷法、算術中的疑難問題,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很有學問了。可是,這位年輕的學者卻不能安心地在長安學習。當時正是武則天當皇 帝,她的侄子武三思權力很大。聽說張遂很有學問,想和他交往。張遂是個刻苦鑽研、老老實實做學問的青年,他不願意和武三思這種不學無術的人同流合污,便假 托有病,閉門不見。後來為了避免武三思的糾纏,他只得逃到河南嵩山的嵩陽寺,出家當了和尚,起了個法名叫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