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人物
A. 明朝末年有那些著名人物
明末清初是個英傑輩出的時代,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里最後的漢族政權。
B. 明朝被滿門抄斬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財高震主】沈萬三(有說生於1296年,另有兩說1330年和1328年,卒於年),本名沈富,字仲榮,俗稱萬三,元末明初商人、巨富。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前後,沈萬三幫朱元璋修築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又請求出資犒勞軍隊。朱元璋發怒說:「匹夫敢犒勞天子的軍隊,絕對的亂民,該殺。」後因馬皇後勸諫而饒過沈萬三沒殺,把他流放到了雲南。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因受藍玉案牽連,沈萬三女婿顧學文一家及沈家六口,近八十餘人全都被殺頭,沒收田地,可謂是滿門抄斬。
【胡惟庸案】胡惟庸(?—1380年),漢族,濠州定遠(今屬安徽)人,與李善長同鄉。明朝開國功臣,最後一任中書省丞相。因被疑叛亂,爆發了胡惟庸案。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謀不軌」罪誅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時殺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數人。
*李善長(1314年—1390年),字百室,明朝開國功臣,濠州定遠(今屬安徽)人。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後封宣國公,奉命監修《元史》,編寫《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洪武三年(1370年),李善長被晉升為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為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可謂位極人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黨追問,明太祖朱元璋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並處死,年七十六歲。
【藍玉案】藍玉(?―1393年),明朝開國將領,與胡惟庸同鄉,常遇春妻弟,漢族,城步(今屬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人。有膽有謀,勇敢善戰,屢立戰功。官拜大將軍,封涼國公。於捕魚兒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毀其職官體系而名震天下。洪武十二年秋封永昌侯,二十年拜征虜大將軍。二十一年拜大將軍、涼國公。他恃功驕縱,又多蓄庄奴、假子,恣意橫暴,奪占民田,觸怒朱元璋,洪武二十六年,以謀反罪被殺抄家、滅三族,剝皮實草,傳示各地。究其黨羽,牽連致死者達一萬五千餘人,史稱「藍玉案」。
【誅十族】方孝孺(1357年—1402年),浙江省寧海縣大佳何鎮溪上方村人,明代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建文舊臣。後因拒絕為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牽連其親友學生870餘人全部遇害,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誅十族」的人。福王時追謚「文正」。
【毀譽參半】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於廣東東莞石碣,祖籍廣西梧州。於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
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並聲稱自己可以五年復遼,赴任後持尚方寶劍將東江毛文龍設計殺害。袁崇煥於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了京都之圍後,魏忠賢余黨以「擅殺島帥」、「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袁崇煥最終被皇帝朱由檢以通敵叛國罪處以凌遲,「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
C. 請列舉一些明朝時期的著名人物
1、趙匡胤
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 ,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後)。
D. 明代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我來說幾個對中國古代科學做過貢獻的幾個人:
徐光啟(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10日),字子先,號玄扈,教名保祿,明朝南直隸松江府上海縣人,中國明末數學和科學家、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官至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贈太子太保、少保,謚文定。徐光啟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之一,是上海地區最早的天主教徒,被稱為「聖教三柱石」之首。
明朝軍隊的科研有他的功勞。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漢族,明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偉大的地理學家和旅行家和探險家。崇禎十年(1637)正月十九日,由贛入湘,從攸縣進入今衡東縣境,歷時55天,先後游歷了今衡陽市所轄的衡東、衡山、南嶽、衡陽、衡南、常寧、祁東、耒陽各縣(市)區,三進衡州府,飽覽了衡州境內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觀,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勝、風土人情的15000餘字的衡游日記。他對石鼓山和石鼓書院的詳盡記述,為後人修復石鼓書院提供了一筆珍貴的史料。
宋應星(1587年-1666年),字長庚,江西奉新北鄉雅溪牌坊村人,明朝著名科學家,《天工開物》的作者),《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網路全書式的著作。
E. 明朝 萬曆著名人物
高拱(1513~1578),祖籍山西洪洞,中國明代嘉靖、隆慶時大臣。字肅卿,號中玄。漢族,河南新鄭人。嘉靖進士。穆宗為裕王時,任侍講學士。先世避元末亂遷徙新鄭。祖父高魁,官工部虞衡司郎中。父高尚賢,正德十二年(1517年)進士,官至光祿寺少卿。嘉靖四十五年(1566)以徐階薦,拜文淵閣大學士。明神宗即位後,高拱以主幼,欲收司禮監之權,還之於內閣。與張居正謀,但張居正在太後前責高拱專恣,致被罷官。萬曆六年死於家中。七年,贈復原官。著作有《高文襄公集》。高拱是明中葉有才乾的政治家之一。
張居正,生於公元1525年5月24日,卒於公元1582年7月09日。5歲入學,7歲能通六經大義,12歲考 中了秀才,13歲時就參加了鄉試,寫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廣巡撫顧轔有意讓張居正多磨練幾年,才未中舉。16歲中了舉人,23歲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由編修官至侍講學士令翰林事。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隆慶時與高拱並為宰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萬曆初年,代高拱為首輔。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前後當國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張居正像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凌雲翼、殷士儋等平定南方少數民族叛亂。用潘季馴主持浚治黃淮,亦頗有成效。萬曆十年(1582年)卒,贈上柱國,謚文忠。死後不久即被宦官張誠及守舊官僚所攻訐,籍其家;至天啟二年方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岳集》、《書經直解》等。
海瑞:明朝著名清官。歷任知縣、州判官、戶部尚書、兵部尚書、尚書丞、右僉都御史等職。為政清廉,潔身自愛。為人正直剛毅,職位低下時就敢於蔑視權貴,從不謅媚逢迎。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諫,曾經買好棺材,告別妻子,冒死上疏。海瑞一生清貧,抑制豪強,安撫窮困百姓,打擊奸臣污吏,因而深得民眾愛戴。他的生平事跡在民間廣泛流傳,經演義加工後,成為了許多戲曲節目的重要內容。
馮保,字永亭,號雙林,衡水市趙家圈鄉馮家村人。明代太監。馮保於嘉靖年間入宮,隆慶初年掌管東廠兼理御馬監。萬曆皇帝即位,歷任司禮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穆宗駕崩時通過篡改遺詔成為顧命大臣。掌權後支持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使大明政權一度出現復甦局面。馮保有著較好的文化素養,他在司禮監監刻了《啟蒙集》、《帝鑒固說》、《四書》等很多書。最後馮保因為明神宗對他的忌恨被放逐到南京,後因病而死,家產亦被抄收。
李成梁(1526年-1615年),字汝契,號引城,鐵嶺(今遼寧鐵嶺)人,明朝後期將領。鎮守遼東30年期間,先後十次奏大捷。但因位望益隆,貴極而驕,奢侈無度,萬曆三十六年被劾罷。萬曆四十三年卒,享年90歲。
李如松 (1549-1598),字子茂,號仰城,遼東鐵嶺衛人。遼東總兵李成梁之長子,明代晚期著名將領,指揮過萬曆二十年的平定寧夏哮拜叛亂,援助朝鮮抗擊日本入侵的壬辰御倭援朝戰爭,都取得了輝煌勝利。犧牲於後來打擊土著人的戰爭中,中國民族英雄。
王錫爵(1534-1614),字元馭,號荊石,江蘇太倉人。明代萬曆年間內閣首輔。
…………
F. 明朝的有哪些重要人物
奸臣有嚴嵩父子、魏忠賢、王振、劉謹、嚴世藩、馬士英、吳三桂等比較有名的
忠臣有於謙、海瑞、戚繼光、
中流砥柱:
明朝:佐弘治中興---劉健(明史:卷一八一《劉健傳》)
劉健明英宗天順4年(1460)中進士,明世宗嘉靖5年(1526)死.
明朝:郁然負公輔之望---楊廷和(明史:卷一九零《楊廷和傳》)
明英宗天順三年—明世宗嘉靖八年(1459-1529)字介夫,號石齋,蜀郡新都(今成都市新都縣)人.系文學家楊慎之父.官至首輔,性沉毅持重,於涪國經邦,革除弊端,政聲蜚著;是明代一位著名政治改革家。
楊廷和少聰慧,讀書用功,十二歲舉於鄉,十九歲中進士.於明弘治二年(489)進修撰,參修《憲宗實錄》和《會典》。正德二年(1507)初由詹事人東閣,專典誥赦,因與宦黨相抗,得罪司禮監大太監劉瑾,改官南京戶部尚書;不久因修書功成召還,授文淵閣大學士參理機務,遷吏部尚書。及至劉瑾伏誅,於正德七年(1512)進謹身殿大學士;繼李東陽出任首輔。曾屢向武宗帝奏以去奸,正朝綱之計.奈宦官惡勢力如瘟疫一般迷彌充蔽,誘導皇帝日事荒淫。既然無心振作,自不會認真採納.但楊廷和認定目標,鎮靜持重以待發展,表現了政治家的氣度.十六年(1521)武宗朱厚照崩,無子,楊廷和引《皇明祖訓》「兄終弟及」為據,請立武宗從弟興獻王長子朱厚 繼統、得到皇太後准許,由其擬發「遺詔」,迎侯朱厚熄自駐守地安陸(今湖化應山縣)回京繼位。於新皇帝尚未抵京的一月之餘,楊廷和借遺詔行事,勵行新政,革除武宗朝所留弊政;打擊宦官秉政當權惡勢力,遺散平虜伯江彬矯旨改建的威武營、資遣錦衣衛擅調用的各邊兵及其進獻的美女、取消「皇莊」、「皇店」並9多餘的工程。收納宜府(河北宜化縣)行宮金銀珠寶,入於內庫、釋放南京大獄冤囚等。最後並說服皇太後,計擒欲擁兵反叛的奸倍將領江彬,於世宗即位後當眾處決,榜示天下,同時將其死黨一一輯拿,分別懲辦。楊廷和總理朝政三十七日,改革之舉,意義深遠,惡勢力遭到打擊,正派力量得以增長,人心大快,國家從危弱轉臻初治,史稱「中外倚以為安」。世宗朱厚熜即位時,楊廷和奏准頒發擬定的新政綱領,藉以精兵簡政,減免稅賦,清理鹽政、漕運等,謹慎刑審、廣開言路,舉薦人才,使「天下翕然稱治」,朝野大悅,皆稱頌新天子聖明並楊廷和之功德.因此進為左柱國,兼《武宗實錄》總裁、「大禮」議起,楊廷和受到排訴。所謂「大禮」即議論世宗朱厚熜父親的主祀與尊號,世宗帝意欲捨去原有宗法制度抬高本支身價,尊自己父母為帝為後,楊廷和以首輔之位據理規勸,以為應「繼統繼嗣」,尊武宗之父孝宗為皇考,與世宗議想不合.帝終按已意強行確定新帝系,重新培植親信,進而打擊閣臣,廢除「新政」,恢復原來革除之弊政,舊勢力重新抬頭,「皇莊」、「官莊」重新發展。楊廷和痛心疾首,全力抗爭,上奏章約三十道,然世宗無視,乃於嘉靖三年(1524)二月將其罷歸故里新都.楊廷和去位後,世宗用大獄、廷杖、罷黜等暴力鎮壓了二百多位朝臣,勉強定了「大禮」。七年(1528)世宗《明倫大典》成,重定議禮諸臣之罪,楊廷和被定為罪魁,籍為民。世宗八年(1529)楊廷和病故於四川新都縣,享年七十一歲.於穆宗隆慶初年得以復官,贈太保,謚文忠.生平著有《楊文忠公三錄》、《石齋集》傳世.亦善書,筆法工整.清魏坤《倚晴閣雜鈔》謂:「明《昌運宮碑》,大學士李東陽撰,楊廷和書。」
楊廷和一生博學鴻毅,光明正大,積極倡導勵行「新政」,對明朝之中衰起到一定振治作用,不愧為一位有膽識卓見的政治改革家。誠如李東陽說:「吾於文翰,頗有一日之長,若經濟(經邦濟國)事,須歸介夫.」
明朝:強直豪邁勇於任事---夏言(明史:卷一九劉《夏言傳》)
夏言明武宗正德12年(1517)中進士,死於明世宗嘉靖27年(1548)
嘉靖七年,夏言調吏部,當時世宗正著意於向神佛或祖先進行祭祀的典章,認為"天地合祀禮,欲分建二郊,並日、月而四。"大學士張孚敬不敢決。夏言卻上疏請皇帝"親耕南郊,後親蠶北郊,為天下倡"。自此,夏言深得世宗皇帝的賞識。
繼夏言出任禮部尚書的嚴嵩(江西分宜人),原和夏言以同鄉稱,對夏言甚恭謹,遂提拔他以自代。嚴嵩內心卻十分妒恨夏言,他看出夏言和嘉靖及武定侯郭勛等人的矛盾,便不斷進讒言陷害夏言。每次太監到夏言家時,夏言都氣勢岸然,以"內豎"待之。而太監到嚴嵩那裡時,嚴嵩卻親自讓坐,"禮極恭",而且送錢給太監。故太監們按嚴嵩之意,在嘉靖面前總說夏言的壞話。夏言漸漸失去了世宗的寵信,接二連三地遭受斥責,如"稽緩敕之潔,不遵用印記之,人閣晏晚以及禁內扛輿(坐轎子)之潔。"小有過失即蒙申斥。
嘉靖二十一年,因"昭聖太後崩,詔問太子服制言報疏有偽字",夏言被嚴嵩排擠去官,回江西,並在家鄉貴溪象山書院建"象麓草堂"以自適。
待嘉靖之子穆宗繼位,柄政禍國二十餘年的嚴氏父子終於敗死。夏言家人上書伸冤,穆宗予以昭雪。下詔復其官爵,重祭安葬並追溢"文憋"。夏言有《桂洲集》十八卷及《南宮奏稿》傳世。他的部分創作能揭露社會矛盾,一些寫景抒情之作技巧也比較純熟。《安鄉道中觀婦人插田》中寫道:"南村北村競栽禾,新婦小姑兼阿婆,青裙束腰白裹首,手擲新秧如擲梭;打鼓不停歌不息,似比男兒更普力。自古男耕和女織,憐爾一身勤兩役。吁嗟乎!長安多少閨中人,十指不動金滿身。"夏言墓葬於上饒市郊。
明朝:功在國家難在身家---張居正(明史:卷二一三《張居正傳》)
張居正明世宗嘉靖26年(1547)中進士,明神宗萬曆年死.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又稱張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由編修官至侍講學士令翰林事。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隆慶時與高拱並為宰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萬曆初年,與宦官馮保合謀逐高拱,代為首輔。當時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決,前後當國10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潘季馴主持浚治黃淮,亦頗有成效。萬曆十年(1582年)卒,贈上柱國,謚文忠。死後不久即被宦官張誠及守舊官僚所攻訐,籍其家;至天啟時方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岳集》、《書經直解》等。
浴血疆場:
明朝:刻志平倭---俞大猷(明史:卷二一二《俞大猷傳》)
俞大猷(1504年~1580年),福建泉州人。明朝一代名將,官至都督同知。保衛東南海防,抵禦倭寇進犯,戰功卓著。舟山多處留有他率兵剿滅倭寇的史跡。440多年過去了,歲月流逝,山河改觀,神州大地,換了人間。然而這塊珍貴的文化遺產——「平倭碑」,如今仍然豎在瀝港下街頭。此碑高近1丈,上刻 「平倭碑」3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碑銘記敘了明朝嘉靖年間參將俞大猷率兵圍殲倭寇的英勇事跡。該碑現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倭寇侵略越來越嚴重,使躲在深宮里的明世宗也不得不發愁了,叫嚴嵩想法子對付。嚴嵩的同黨趙文華想出一個主意,說要解決倭寇侵犯,只有向東海禱告,求海神爺保佑。明世宗居然相信趙文華的鬼話,叫他到浙江去禱告海神。後來,朝廷派了個熟悉沿海防務的老將俞大猷(音yóu)去抵抗。俞大猷一到浙江,就打了幾個勝仗。但是不久,浙江總督張經被趙文華陷害,俞大猷也被牽連坐了牢。沿海的防務沒人指揮,倭寇的活動又猖獗起來。朝廷把山東的將領戚繼光調到浙江,才扭轉了這個局面。
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明史:卷二一二《戚繼光傳》)
戚繼光,(1527~1587) 明朝抗倭名將、軍事家。字元敬,號南塘,又號孟渚。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人。原籍河南衛輝。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於閩、浙、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歷十餘年,大小八十餘戰,終於掃平倭寇之患。少時好讀書,通經史大義。嘉靖二十三年(1544)依例襲父職為登州衛指揮僉事。三十二年,任都指揮僉事,備倭山東。三十四年,調任浙江都司僉事。旋進參將。分守寧波、紹興、台州(今臨海)三府。三十六年以劾免官,旋以平汪直功復官,改守台州、金華、嚴州(今浙江建德東北)三府。時浙江多被倭患,而舊軍素質不良。戚繼光招募農民和礦徒,組成新軍。嚴明紀律,賞罰必信,並配以精良戰船和兵械,精心訓練;他還針對南方多湖澤的地形和倭寇作戰的特點,審情度勢,創造了攻防兼宜的「鴛鴦陣」戰術,以十二人為一隊,配以盾、槍、叉、鈀、棍、刀等長短兵器,因敵因地變換隊形,靈活作戰。每戰多捷,世人譽為「戚家軍」。
大忠大奸:
明朝:錦衣衛頭子---陸炳(明史:卷三零七《陸炳傳》)
陸炳(1510—1560),字文明,平湖人。祖墀以軍籍隸錦衣衛,父松襲職。其母為明世宗朱厚熜乳媼,炳幼小從母出入宮禁。稍長,武健沉鷙。明嘉靖十一年(1532)武進士,授錦衣副千戶,父卒後轉任指揮僉事,進指揮使,掌南鎮撫事。嘉靖十八年,隨世宗南巡至衛輝(今河南汲縣),夜行宮失火,冒死救世宗,深得寵幸,擢為都指揮同知,掌錦衣衛事。未幾,擢都督僉事,又以緝捕功升都督同知。陸炳為擴充權勢,對朝廷大臣表面敬重,暗中設計陷害。又巴結閣臣夏言、嚴嵩,曾捶殺兵馬指揮,為御史彈劾,夏言擬旨欲逮治,反被其勾結嚴嵩致死。後大將軍仇鸞與嚴嵩爭權,陸炳收集仇鸞不法之事,劾其虛報戰功,陰謀不軌,世宗即收仇鸞敕印,致其憂懼而死。陸炳因揭發有功,進左都督,加太子太保,再加少保,兼太子太傅。嘉靖三十三年,值內苑。越三年,彈劾司禮中官李彬等三人侵盜工所物料,仿帝陵建墳,使其處斬。不久加太保兼少傅,仍掌錦衣衛。陸炳籠絡凶豪惡吏為爪牙,偵知民間富人有小過,即收捕並沒收其財富,積資數百萬,營造別宅10餘所,莊田遍四方,權勢傾天下。嘉靖三十九年卒,謚武惠,贈忠誠伯。墓在今平湖市秀溪鄉溪漾(俗稱「指揮墳」)。其子繹襲錦衣衛僉事。隆慶初,御史追論陸炳罪,削秩,奪其家產。萬曆三年(1575),宰相張居正等上奏陸炳救駕有功,為其開脫罪責。其孫陸逵遂世襲錦衣千戶。京劇《一捧雪)(又名《審頭刺湯》)演繹嚴世藩迫害莫懷古的故事,劇中陸炳為主持正義的清官,與史實不符。
清濁世道:
明朝:不怕丟官---海瑞(明史:卷二二六《海瑞傳》)
海瑞(1514-1587年),字汝賢,一字國開,號剛峰,瓊山市府城鎮金花村人。舉鄉試入都,恩賜進士,初任南平教諭,後升任淳安知縣、興國知縣。在任內推行清丈、均搖,廉潔自恃,人言「布袍可脫粟」。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任戶部雲南司主事,其時世宗寵信方士,專意齋蘸,妄求長生不死之葯,忽朝失政.無人敢諫,只有海瑞備死上疏。犯顏直諫,震驚朝野,被罷官入獄,世宗死後獲釋。隆慶三年(1569年)任應天巡撫,任內譽主持疏浚吳松江、白茹河,大力推行「一條鞭法」,遭到張居正等人的反對,被革職回鄉。海瑞一生剛直不阿,居官期間,平反了一些冤獄,被譽為「海青天」,亦稱「包公再世」、「南包公」。他72歲出任南京都察院右金都御史,仍力懲貪污官員,不久病逝於住所。死後,朝廷賜祭八壇,贈太子少保,溢號忠介,造官員許子偉護靈樞歸葬。出殯那天,南京城裡萬人空巷,商者罷市,農者輟耕,大眾夾道送殯,哭奠者百里不絕。
黑白之間:
明朝:人皆指目為奸臣---嚴嵩(明史:卷三零八《嚴嵩傳》)
嚴嵩(1480年-1567年),明朝人,字惟中,號介溪,江西分宜人,專國政達20年之久,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旋病休歸里,讀書8載,詩文峻潔,聲名始著。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還朝復官。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奉命祭告顯陵,歸而極言祥瑞,明世宗喜。幾年內先後遷其為吏部右侍郎,進南京禮部尚書,兩年後改任吏部尚書。嘉靖十五年 (1536),以賀萬壽節至京師。時值廷議重修宋史,遂留京以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銜主持其事。他善伺帝意,以醮祀青詞,取得寵信,加為太子太保。二十一年(1542),拜武英殿大學士。入直文淵閣,仍掌禮部事。後解部事,專直西苑;累進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師,少師、華蓋殿大學士。嚴嵩無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專擅國政近20年。士大夫側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門,行賄者絡繹不絕。戕害他人以成已私,並大力排除異已。他還吞沒軍餉,廢弛邊防,招權納賄,肆行貪污;激化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晚年,以事激怒世宗,為世宗所疏遠,抄家去職,兩年而歿。著有《鈐山堂集》40卷。
禍起蕭牆:
明朝:輯寧中外兩建奇勛---張永(明史:卷三零四《張永傳》)
G. 你覺得明朝十大人物是哪些人
我覺得吧, 排名應該以德、才、貢獻為主。
所以我排名的話。
第一名 於謙 主要成就: 十年巡案、保衛北京
年輕時期即嶄露頭角,後在平定朱高煦叛亂中被宣德皇帝看中,此後是十年的巡案山西河南,民眾好評如潮。在正統時期和王振作了堅決的斗爭。北京保衛戰避免了明朝重蹈北宋的覆轍。能夠成為西湖三傑之一可見其影響力。那首「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是他人生的追求寫照。 德才兼具,一戰扶危。
第二名 王陽明 主要成就:開創心學、平定寧王叛亂
王陽明似乎在中央沒有待幾年,早年因為得罪劉瑾而被廷杖貶謫。七年的「流放」生活堅定聖賢意志,最終在貴州龍場悟道。文治武功都取得很大成就的能臣、思想家、軍事家。 明代「心學」的開創者,明末思想界是堪與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時代,而王守仁對於此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近代日本海軍名將東鄉平八郎曾佩戴「一生俯首拜陽明」腰牌,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文治武功,集大成者。
第三名 鄭和 主要成就:七下西洋
中國的海軍於2008年聖誕節後,遠赴索馬里驅逐海盜。殊不知600年前我們的海軍就已經楊威非洲東海岸。 鄭和的下西洋,不同於其後西歐各國的搜尋和掠奪,也不是單純的炫富。是遠播中華文明的出航,是主持正義的遠征。 600年內,國人遠航無出其右者。
第四名 孫承宗 主要成就: 關寧防線、 收復四城
孫承宗是一個悲劇人物,曾被《明史》認為是明末唯獨有能力保持「明朝守勢」的文官將領。嘉靖年間出生的他,正好經歷了明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早年並不急於科舉的他以家庭教師身份跟隨主家在宣大等地生活,親歷了邊疆戰爭,青年時代的苦學和良好的軍事悟性,使得他成為了一名儒將。在考取榜眼之後,很快成為了兩代帝師。可惜他的兩次經略遼東都為明末混亂的「黨爭」所毀掉。天啟末年,遼東局勢岌岌可危,他一方面核查領取空餉的兵將、任用袁崇煥趙率教等有能力的將領。一方面以步步穩守的策略逐漸收復以前的失地。其力主構建的關寧錦防線,終努爾哈赤等三代人都沒有辦法逾越。崇禎初年,由於皇太極繞過古北口直接危及京師、袁崇煥的戰略失誤。京城再次告急,是他又一次力挽危局,主持了明末最後一次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同時在短時間內就收復了遵化等關內四城。 1638年,清軍大略河北等地。孫的家鄉高陽無兵,他帶領全家守城。最終因寡不敵眾而淪陷,孫承宗拒不降清,自縊殉國。 真正的脊樑在這里!
第五名 張居正 主要成就:萬曆大改革的決策者、執行者。 萬曆中興締造者。 被史學家譽為救世宰相。
不用多說了吧?嘉靖出年生,少賦異才。嘉靖二十六年進士、隆慶初年入閣,萬曆元年任首輔。 於經濟和政治上深化了隆慶以來的新政,並將改革進行到底。 修明政治,行考成法,一改嘉靖中後以來官場拖沓低能的作風;經濟改革,行一條鞭法,清丈土地。使得萬曆前期成為了明朝財政最充裕的時期。 任用潘季馴治理河道,使得大江不為患禍。整個明朝為之一振,再度出現興盛氣象! 有人說他心眼小、貪財好色。 在這里我也不予爭論,因為事實我也不熟也不清楚。 就借用袁騰飛老師的一句話, 老百姓都能開得起吉普了,您開賓士坐寶馬我們也不反對。 張居正,正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政治家。是讓老百姓都生活幸福的決策者。 萬曆年第一首輔,明朝第一首輔。如果他能多活十年,或許沒有後面的亂子??
第六名 戚繼光 主要成就: 創戚家軍 南平倭寇 北御胡虜
他是明初世襲的軍官,卻童年貧困。他是威名遠播的將領,卻晚景凄涼。 戚繼光,因嘉靖中的《備俺答策》收到了賞識,因平定東南的倭亂而受萬民敬仰。直至東南事平後,揮師北上,駐守薊遼十餘年。萬曆初年的邊境安定,有相當的功勞是因為戚繼光。 不僅如此,他的步兵操練法成為了典範,他的戚家軍在其死後依然揚威於抗日援朝的戰場上!成為了日軍的一大剋星! 中國歷史上最為成功的抗日將領!
第七名 徐達 主要成就: 北伐元孽 光復北平
燕雲十六州是五代十國時期丟失的,我們都能記住出賣十六州的人是石敬瑭,但我們可能對收服他的人不甚了解。其實他就是徐達。1368年8月,徐達大軍進入元大都(北平城),此時的他已經創造了歷史。是唐末之後收復北平第一人,也應該是古今北伐成功的第一人。 為人寬厚、愛兵如子。 明初第一名將,實至名歸。
第八名 第八名 黃宗羲 主要成就:明末思想家 抗清領袖
黃宗羲親歷了天啟的魏閹禍亂,崇禎的內外兩難,以及最後明清易代的天崩地解。我認為他把對大明的忠誠保持到了最後,以自己的方式。早年曾經參加過反清軍隊,晚年在復明無望的情況下歸隱不出。 他反思了明亡悲劇的原因,對君主專制提出了批判。一切的思想都凝結在《明夷待訪錄》這一部書中。 「明夷」為八卦中的一個卦象。指有智慧者處於危難,也有的說是光明受損。 「待訪」指期待後來的明君訪納。 有人說,這部書是中國的最早的民主啟蒙,沒有讀過,不敢妄下評論。但是,黃梨洲先生的這部著作,卻飽含了對明朝的懷舊和對滿清之後重回光明的一種期冀。
第九名 李定國 主要成就:聯合永曆、重創清兵、西南大捷
嚴格的說,李定國聯合永曆政權對抗滿清時,明朝已經被史學界普遍的認為滅亡多年了。他原屬於張獻忠的部隊,是反明的。但是最後再民族大義面前,義無反顧地聯合了南明流亡政府,在西南七省高舉義旗。與鄭成功的東南斗爭相呼應,曾經迫使滿清放棄西南諸省,也差點有機會保住半壁江山。 可惜因為政權內耗嚴重,沒有成功。他更因為永曆皇帝被吳三桂絞殺於昆明而悲痛過度病死於軍中。反清斗爭隨損失一位偉大將領。
第十名 盧象升 主要成就:經略西南、絞殺亂軍。 力主抗清,犧牲於將傾。
盧象升是又一位儒將,天生神力。天啟年中進士後任大名知府,從來是辛勞愛民。尤其是從不對魏忠賢的閹黨阿諛奉承。崇禎二年自募軍隊入衛北京。後來在對抗農民軍的戰爭中屢立戰功,經略西南。後升任宣大總督。1638年,清軍大略華北,象升奉召保衛。對於部分官員的和談夢想,他指出言能戰方能言和。力主出戰。然而由於內部意見不統一,盧象升面對傾巢出動的清軍主力,僅僅能指揮五千兵馬。最後,悲憤的盧象升提殘族與清軍決戰。最終戰死於河北巨鹿。 死時身中「四矢三刃」…… 倒在了大廈將傾之前。
古人言,文死諫、武死戰。盧象升作為明末著名的諸儒將之一,在當時可謂家喻戶曉,在今日也漸漸被我們所回憶起。相比後來的洪承疇,盧象升無疑是幸運的。相對於後來的吳三桂,盧象升是高尚的。因為他沒有背叛國家,能夠死得其所。值得一提的,後來清軍攻入盧象升家鄉宜興時,盧象升一家付出了巨大的犧牲。記得是一個弟弟戰死,一個從此出家。
明朝是個很有趣的朝代,他曾北逐胡虜,恢復中華。他曾遠播威名,遠邁。然而他也曾固步自守,不思進取。也曾君臣離心,廷杖威嚇。他的盛世不為大部分人所知,他的黑暗卻被後來人所無限放大。可以說,是歷史上被誤解最深最多的朝代。距離明朝滅亡快370年了,我們要記住的是,在起初那個承平日久的盛世里,有著這么一群不畏廷杖,不怕皇權,敢於直諫死劾的官員和百姓。在最後那個天崩地解的亂世里,依然有著這樣一群不懼死亡,不願為奴,敢於捨生取義的布衣和英雄。 明朝是個什麼樣的朝代,是一個教育發達的時代, 讓我們向他們致敬!
最後,提名人物還有:海瑞、葉向高、孫傳庭、史可法、左光斗。
H. 明朝可以稱為宰相的人物有哪幾個
明朝沒有宰相明朝為什麼沒有宰相
明朝沒有宰相制度,六部尚書之首簡直就是皇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放牛娃朱元璋是中國封建歷史上唯一的一個草根開國皇帝,他當過和尚,討過飯,當過造反小頭目。當他順利掃清暴元和其他競爭者以後,富貴顯達了,變得非常不願意麵對過去,這正是列代封建帝王可以同患難不能共富貴的陰暗一面。明朝開國元勛中,除了湯和等寥寥幾人倖免於難,大多數人都不得善終:徐達發背癰吃蒸鵝而死;常遇春病故早亡,躲過一劫;劉伯溫據說被胡惟庸授令毒死;但胡惟庸自己也沒有得意多久,不久就被主子以「擅權植黨」、「枉法誣賢」的罪名處死,遭受牽連者多達三萬餘人,朱元璋甚至在胡死後十年,還給他安插了一個「通倭謀反」的十惡不赦罪名,這就是明朝歷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胡的死,造成了終明朝一代沒有宰相一職,從此自秦漢以來建立的宰相制度,在此宣告壽終正寢,明朝以後的清朝,只有口稱「奴才」的所謂「大學士」而沒有鐵骨錚錚為民請命的魏徵、文天祥等宰相,不得不說是中國歷史的悲哀。
歷史上君權和相權這間的斗爭時有發生,總的趨勢是相權日消,君權盛。朱無璋建立明朝這後,開始還有宰相佐政,但朱元璋權力欲重。猜忌心強,唯恐朱姓天下難以長久,遂借口左丞相胡惟庸和大將軍藍玉等「謀反」,而進行鎮壓,前後十餘年內,殺戮功臣宿將4萬多人。他還敕諭群臣:今後倘有奏置宰相者,「論以極刑 」。歷史上沿用了近2000年的宰相制度就此廢除。
後來,為解決皇帝獨自處理國家大事精力有限的予盾,在明朝時,設立了由「殿閣大學士」進內宮辦事的「內閣」。「內閣」成員是皇帝親選的學識高明人士,人數不定,6名到7名這間。「內閣」成員任期不定,皇帝可隨時更換。
相是古代輔佐君主治理全國政務的高級官員。明朝初期設有左右丞相,到了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廢丞相罷中書省。九月設四輔官,不久廢止。十五年(1382年),仿宋代殿閣學士制,設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殿、東閣諸大學士,協助批閱奏章,充當秘書和顧問。成祖時,大學士開始參與機務。宣宗時奏章便由大學士批閱,詔令起草也出其手,職權漸重。自此以後,大學士雖無宰相之名,實有宰相之權。在仁宗、宣宗後的大學士和入閣預機務者中,有八大給卧龍崗留有佳作,他們是:楊士奇、薛瑄、李賢、李東陽、賈泳、黃景昉、夏原吉和解縉。
楊士奇(1365—1444年),名寓,號東里,泰和(今江西太和縣)人。初以史才薦入翰林,成祖即位後入閣參預機務。仁宗即位任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英宗正統年間,南陽知府陳悌對武侯祠進行大修,使祠宇規模宏大,面貌改觀。為頌贊諸葛亮躬耕南陽,技術陳悌修茸之功,楊士奇於正統拍輳?444年)作了一篇《鼎建諸葛孔明祠碑記》。碑文記事詳盡,結構嚴謹,頗具文采。
薛瑄(1392—1464年),字德溫,號敬軒,河津(今山系河津縣)人。永樂十九年(1421年)進士。英宗時任禮部右侍郎兼翰林學士入閣預機務。明代文學家、詩人。曾道至南陽,謁武侯祠,並作《望諸葛草廬》長詩一首,全篇綜述武侯功業,並發出浩浩天壤間,奇才難再得的感嘆。
李賢,字厚德,鄧(今河南鄧洲)人。宣德八年(1433年)進士。他是英宗復辟後命入文淵閣兼翰林學士參與機務的。憲宗即位後進少保、華蓋殿大學士。他曾主持修撰、於英宗天順五年(1461年)成書的官修地理總志《大明一統志》。該書在卷三十中雲:卧龍崗在(南陽)府城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綿亘數十里,至此截然而住,迴旋而巢然,草廬在其中。時人喻孔明為卧龍,因號其崗雲。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處。
他還作有《題卧龍圖》詩一首,極力稱頌諸葛亮人格精神,指出世間成敗不足憑,卧龍遺址人爭訪。
李東陽(1447—1516年),字賓之,號西崖,茶陵(今湖南茶陵)人。天順八年(1464年)進士。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以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入內閣專典誥敕,不久以本官入值文淵閣參預機務。之後又進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武宗時升任首席大學士。弘治十四年(1501年),李東陽應邀為南陽武侯祠撰寫記述修建始末,以貽後人的《重修諸葛武侯祠堂記》。
賈泳(1464—1547年),字鳴和,號南塢,河南臨潁人。弘治年間進士。世宗嘉靖三年(1524年)八月以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參機務。他曾以虔誠之心登卧龍崗晉謁草廬,並作《過南陽謁武侯祠》詩一首,字里行間充分表達了對諸葛亮、卧龍崗的欽佩仰慕之情。
黃景昉(1596—1662年),字太稚,號東涯,晉江(今福建晉江)人。喜宗天啟五年(1625年)進士,六年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七年又加戶部尚書。他給卧龍崗留下的佳作為《南陽西七里為卧龍崗,諸葛忠武侯草廬在焉,遺像巋然,概題二十韻》詩一首。
夏原吉(1365—1430年),字維喆,德興(今江西德興)人。歷洪武、永樂、宣德等五朝,官至戶部尚書,宣宗時入閣預機務。明代文學家。他曾登卧龍崗謁草廬,留詩《武侯祠》,其中高度贊揚諸葛亮躬耕南陽、輔佐劉備建立功業之偉績,最後感嘆道:今拜儀容千載下,不堪嘆望永安宮。
解縉(1369—1415年),字大紳,江西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進士。任中書庶吉士,後為御史。成祖時提升為御史,命與黃淮、楊士奇等同植文淵閣參與機務,不久晉升為侍讀學士。永樂二年(1404年)又晉升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後遭讒言,死於獄中。著有《文毅集》等。解縉曾到南陽拜謁武侯祠,並作《題卧龍崗三顧圖》一詩。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
I. 明朝著名的人物,並簡單介紹一下他的事跡!非常感謝!
明代著名傑出人物:
劉伯溫:明朝開國著名謀士,與張良,諸葛亮齊名!
徐 達:明初名將,開國元勛。他率明軍攻佔了元大都,結束了元朝的統治。被譽為「萬里長城」
常遇春:明初名將,與徐達齊名。
李善長:明朝開國功臣,著名謀士。
宋 濂:明初名臣,文學家。與劉伯溫,高啟齊名。
羅貫中:元末明初文學家,《三國演義》作者。
施耐痷:元末明初文學家,《水滸傳》作者。
藍 玉:明初名將,他率領明軍在捕魚兒海戰役中滅了北元,被朱元璋比作明朝的衛青,李靖、
鄭 和:明代世界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明政府先後7次派鄭和率大規模船隊出使西洋。
楊士奇:明代名臣「三楊」之首,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
於 謙:明代民族英雄,他在明景帝支持下組織了京師保衛戰,打退了瓦剌,挽救了明王朝!
吳承恩:明代中期文學家,《西遊記》作者。
湯顯祖:明代後期著名戲劇家,代表作品《牡丹亭》。
唐伯虎:明代著名文人,詩文書畫結合。「明四家」之一。
戚繼光:明朝中期抗倭名將,民族英雄!
海 瑞:明代著名大清官。
張居正:明朝後期傑出政治家,在萬曆初年實行了「一條鞭法」,進行改革。
顧憲成:明朝後期傑出文人,「東林黨」領袖。
楊 鏈:明末正直士大夫,「東林黨」愛國大臣。
袁崇煥:明末抗金第一名將,多次擊敗後金。
董其昌:明朝後期傑出書畫家,其書法被贊為「顏骨趙姿」
徐 謂:明朝後期著名畫家,善長潑墨。
陳洪授:明末著名人物畫家。
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明朝後期大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
李 賢:明朝後期進步思想家。
王夫之:明末三大進步思想家之一,世稱「船山先生」
顧炎武:明末三大進步思想家之一,世稱「亭林先生」
黃宗義:明末三大進步思想家之一,世稱「梨洲先生」
李自成:明末傑出農民起義領袖,1644年率農民軍攻入北京,滅亡明朝。
史可法:南明愛國統帥,民族英雄!在揚州誓死抵抗清兵南下。
夏完淳:南明少年民族英雄,15歲從軍抗清,17歲英勇就義!
張煌言:南明抗清愛國大臣,民族英雄。
李定國:南明抗清名將,民族英雄。
鄭成功:南明「國姓爺」,抗清名將,收復台灣的民族英雄!
鄭 經:南明傑出的政治家,民族英雄!
J. 明朝末年有哪些著名人物
明末來清初是個英傑輩出的時代,源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里最後的漢族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