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古代書法家
❶ 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書法家
1、顏真卿(唐代著名書法家)
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得其筆法。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創「顏體」楷書,對後世影響很大。有《韻海鏡源》、《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均佚。宋人輯有《顏魯公集》。
❷ 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書法家,他們有哪些作品
1、柳公權,作品有:《金剛經碑》《玄秘塔碑》《神策軍紀聖德碑》
柳公權(年-865年),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朝中期著名書法家、詩人,兵部尚書柳公綽之弟。
❸ 我國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書法家他們有哪些故事
一、王羲之
1、人物資料
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南渡後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2、故事(入木三分)
傳說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書法墨跡一直印到木板裡面去了。
他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嘆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就是從這個故事中得出來的。
二、顏真卿
1、人物資料
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人 ,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唐朝名臣、書法家,秘書監顏師古五世從孫、司徒顏杲卿從弟。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顏真卿登進士第,歷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後因得罪權臣楊國忠,被貶為平原太守,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時,顏真卿率義軍對抗叛軍。
後至鳳翔,被授為憲部尚書。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
興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曉諭叛將李希烈,凜然拒賊,終被縊殺。他遇害後,嗣曹王李皋及三軍將士皆為之痛哭。追贈司徒,謚號「文忠」。
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得其筆法。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創「顏體」楷書,對後世影響很大。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
又與柳公權並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又善詩文,有《韻海鏡源》、《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均佚。宋人輯有《顏魯公集》。
2、故事(改善風俗)
顏真卿任撫州刺史時,縣里有個叫楊志堅的人,酷愛學習,但家裡貧困,不為鄉人所了解。他的妻子因為錢財的供給太少,向他要休書離婚。
楊志堅寫了一首詩送給她說:「當年立志早從師,今日翻成鬢有絲。落托自知求事晚,蹉跎甘道出身遲。金釵任意撩新發,鸞鏡從他別畫眉。此去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時。」
他的妻子拿著詩,到州里去辦理官府的公文,以便改嫁。顏真卿在評判的公文上說:「楊志堅很早就鑽研儒家學說,很有作詩的名聲,心裡雖然羨慕高高地考中科舉,自身卻沒有享受到一點俸祿。
他的愚昧的妻子看他始終沒有考中功名,竟然不想再和他一起生活下去,不願意象冀缺的妻子,幫助丈夫成就事業;只想學朱買臣的女人,討厭並拋棄自己的丈夫。
給家鄉帶來恥辱,敗壞了道德教化,如果不給以懲罰警誡,怎麼能制止這類輕浮的行為呢?婦人應當打二十板子,任憑她去改嫁。
楊志堅秀才,資助他糧食布匹讓他隨著軍隊暫時擔任個職務。」四面八方的人們聽說了這件事,沒有不心悅誠服的。從此江表一帶的女子,沒有敢拋棄她的丈夫的。
三、米芾
1、人物資料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湖北襄陽人,時人號海岳外史,又號鬻熊後人、火正後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
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祖籍山西,然遷居湖北襄陽,後曾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書畫自成一家,創立了「米點山水」。
集書畫家、鑒定家、收藏家於一身。其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宋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又稱「米襄陽」、「米南宮」。
米芾書畫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畫獨具風格特點。在書法也頗有造詣,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 主要作品有《多景樓詩》《虹縣詩》《研山銘》》《拜中嶽命帖》等。
2、故事(米公洗墨)
米芾是一位受人崇敬的清官廉吏。據史料記載,米芾為官的一大特點是「用文雅為治,尚禮教,祛淫祠」。
北宋紹聖四年,米芾出任江蘇安東縣(今漣水縣)知縣,主政兩年,多有惠政。期滿離任時,鄉紳百姓略備薄禮為他送行以示感念,米芾一一婉拒,並再三叮囑家人:「凡公之物,不論貴賤,一律留下,不得帶走」,還親自逐一檢點行李,生怕家人暗自夾帶。
米芾發現自己常用的一支毛筆上沾有公家的墨汁,便讓家人把硯台、毛筆洗干凈後,方離開縣衙。米芾臨池洗墨,不帶走安東的一點點墨汁,清清白白上路,一時傳為佳話。後人為了紀念他,把他洗墨的水池取名為「米公洗墨池」並立碑記之。
四、趙孟頫
1、人物資料
趙孟頫(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 ),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 ,又號水晶宮道人(一說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
浙江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員、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
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通經濟之學,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的成就最高。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
趙孟頫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2、故事(援作春題)
元朝興盛時,揚州有個姓趙的人,富裕而喜歡招待客人。他的家裡有明月樓,人們替樓寫春聯,大多無法符合主人的想法。
一天,趙孟頫路過揚州,主人知道這件事,把他迎接到明月樓上,用豐盛的酒席款待他,席上所用的都是銀制的器具。酒過半巡,主人拿出紙筆,請求趙孟頫替他寫春聯。
趙孟頫拿起筆即寫道:「春風閬苑三千客,明月揚州第一樓。」主人得到春聯後,非常高興,把酒具全部撤下並把它們送給趙孟頫。
五、王鐸
1、人物資料
王鐸(1592—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 又號痴庵、痴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書畫家 。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
明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受考官袁可立提攜,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禮部尚書。崇禎十六年(1643年),王鐸為東閣大學士。
清順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歲,葬於河南鞏義洛河邊,謚文安。
王鐸的書法作品有《擬山園帖》和《琅華館帖》等,其繪畫作品有《雪景竹石圖》等。
2、故事(神筆王鐸)
傳說王鐸入閣拜相後,皇帝讓他書寫一幅匾額:天下太平。楷書巨匾掛上後,在一片贊揚聲中,一個太監忽然發現「太」字少了一點,成了天下「大」平。眾人抬頭細審,果然是真。
正待發問之時,但見王鐸不慌不忙地手握頹筆,將筆向匾上擲去,不高不低,不歪不斜,恰好點在「大」字左下方,遒勁灑脫的一個「太」字,展示在眾目睽睽之下。
皇帝驚喜萬狀,稱贊道:「王愛卿真乃神筆也。」從此「神筆王鐸」馳名天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羲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顏真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米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趙孟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鐸
❹ 古代著名的書法家有哪些
由漢至唐近1000多年間傳世的書法繪畫作品,絕大多數用的是麻紙。著名書法家王羲之、陸機等人都以麻紙揮毫,陸機的書法真跡《平復帖》就是在白麻紙上書寫的,並流傳到後來。
❺ 我國古代書法家有哪些
1、王羲之
書聖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被譽為「書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二王」。王羲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代表作有《黃庭經》《樂毅論》《十七帖》《蘭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❻ 我國古代的四位著名的書法家。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2、鍾繇
鍾繇(yáo)(151年-230年),字元常。豫州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漢末至三國曹魏時著名書法家、政治家。
鍾繇早年相貌不凡,聰慧過人。歷任尚書郎、黃門侍郎等職,助漢獻帝東歸有功,封東武亭侯。後被曹操委以重任,為司隸校尉,鎮守關中,功勛卓著。以功累遷前軍師。
魏國建立,任大理,又升為相國。曹魏建立後,歷任廷尉、太尉、太傅等職,累封定陵侯。在魏文帝時期,與華歆、王朗並為三公。太和四年(230年),鍾繇去世,謚號「成」 。正始四年(243年),配享曹操庭廟。
鍾繇擅篆、隸、真、行、草多種書體,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推動了楷書(小楷)的發展,被後世尊為「楷書鼻祖」。鍾繇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王羲之等人都曾經潛心鑽研其書法。
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並稱為「鍾王」。南朝庾肩吾將鍾繇的書法列為「上品之上」,唐張懷瓘在《書斷》中則評其書法為「神品」。
3、顏真卿
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唐朝名臣、書法家,秘書監顏師古五世從孫、司徒顏杲卿從弟。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顏真卿登進士第,歷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後因得罪權臣楊國忠,被貶為平原太守,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時,顏真卿率義軍對抗叛軍。
後至鳳翔,被授為憲部尚書。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興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曉諭叛將李希烈,凜然拒賊,終被縊殺。他遇害後,嗣曹王李皋及三軍將士皆為之痛哭。追贈司徒,謚號「文忠」。
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得其筆法。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創「顏體」楷書,對後世影響很大。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
又與柳公權並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又善詩文,有《韻海鏡源》、《禮樂集》、《吳興集》、《廬陵集》、《臨川集》,均佚。宋人輯有《顏魯公集》。
4、黃庭堅
黃庭堅(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涪翁,洪州分寧(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
作品有《山谷詞》,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書法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5、趙孟頫
趙孟頫(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
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趙孟頫被行台侍御史程鉅夫舉薦,趕赴北京,受元世祖、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禮敬。歷任集賢直學士、濟南路總管府事、江浙等處儒學提舉、翰林侍讀學士等職,累官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
晚年逐漸隱退,延祐六年(1319年)借病乞歸。至治二年(1322年),趙孟頫逝世,年六十九。獲贈江浙中書省平章政事、魏國公,謚號「文敏」,故稱「趙文敏」。著有《松雪齋文集》等。
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通經濟之學,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的成就最高。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
趙孟頫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羲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鍾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顏真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庭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趙孟頫
❼ 我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有那三個
我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有王羲之、顏真卿、米芾、趙孟頫、王鐸等。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說—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代表作品有《黃庭經》、《樂毅論》、《十七帖》、《蘭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2、顏真卿
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唐朝名臣、書法家,秘書監顏師古五世從孫 、司徒顏杲卿從弟。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顏真卿登進士第,歷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後因得罪權臣楊國忠,被貶為平原太守,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時,顏真卿率義軍對抗叛軍。
後至鳳翔,被授為憲部尚書。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
興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曉諭叛將李希烈,凜然拒賊,終被縊殺。他遇害後,嗣曹王李皋及三軍將士皆為之痛哭。追贈司徒,謚號「文忠」。
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得其筆法。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創「顏體」楷書,對後世影響很大。
代表作品有《多寶塔碑》、《勸學詩》、《顏勤禮碑》、《祭侄文稿》等。
3、米芾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湖北襄陽人,時人號海岳外史,又號鬻熊後人、火正後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
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祖籍山西,遷居湖北襄陽,後曾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 。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書畫自成一家,創立了「米點山水」。
集書畫家、鑒定家、收藏家於一身。其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宋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又稱「米襄陽」、「米南宮」。
米芾書畫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畫獨具風格特點。在書法也頗有造詣,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
主要作品有《多景樓詩》、《虹縣詩》、《研山銘》》、《拜中嶽命帖》等。
4、趙孟頫
趙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 ),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 ,又號水晶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趙孟頫被行台侍御史程鉅夫舉薦,受元世祖忽必烈的禮敬,歷任集賢直學士、濟南路總管府事、江浙等處儒學提舉、翰林侍讀學士等職。累官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
晚年逐漸隱退,後借病乞歸。至治二年(1322年),趙孟頫逝世,年六十九。獲贈江浙中書省平章政事、魏國公,謚號「文敏」,故稱「趙文敏」。著有《松雪齋文集》等。
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
趙孟頫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代表作品有《松雪齋文集》、《秋郊飲馬圖》、《秀石疏林圖》、《松石老子圖》等。
5、王鐸
王鐸(1592—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 又號痴庵、痴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書畫家 。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 。
明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受考官袁可立提攜,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禮部尚書。崇禎十六年(1643年),王鐸為東閣大學士。
崇禎十七年(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年)滿清入關後被授予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於清順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歲,葬於河南鞏義洛河邊,謚文安。
王鐸的書法作品有《擬山園帖》和《琅華館帖》等,其繪畫作品有《雪景竹石圖》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羲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顏真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米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趙孟頫
❽ 古代有哪些著名書法家以及他們故事
一、王羲之
軼事典故:
1、入木三分
傳說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書法墨跡一直印到木板裡面去了。他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嘆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就是從這個故事中得出來的。
2、書成換鵝
書聖王羲之很喜歡鵝,他認為養鵝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從觀察鵝的動作形態中悟到一些書法理論。有一次王羲之出外遊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鵝,便想買下,一問之下知道這些鵝是附近一個道士養的。
便找到那個道士想與他商量買下那群鵝,那個道士聽說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買,便說:只要王右軍能為我抄一部《黃庭經》,便將拿些鵝送給他,王羲之欣然答應,這便成就了書成換白鵝的佳話。
二、黃庭堅
軼事典故:
與黃光和尚
黃庭堅在衡州,去得最多、待得最久的地方是花光寺。
花光寺住持仲仁,字超然,越州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北宋元祐年間(1086—1093)來到衡州,因住在花光寺,故人稱花光和尚。仲仁酷愛梅花,每值春暖花開,他就終日坐卧花間,吟誦賞玩。曾於月夜見梅影映窗,疏影搖曳,悄然可愛,於是欣然提筆摹寫。
此後,他的梅花畫技大進,將梅花枝幹虯曲、疏影橫斜的神韻,表現得淋漓盡致,成為墨梅畫法的始祖。黃庭堅對仲仁畫作稱嘆不已,誇他所畫梅花「如嫩寒清曉,行孤山籬落間,但欠香耳」。
在花光寺,仲仁拿出秦觀和蘇軾留下的詩卷給黃庭堅觀賞,並且畫梅數枝及煙外遠山相贈。蘇、秦都是黃庭堅在京城的至交摯友,但兩人均先他而逝。在長沙,黃庭堅遇到了秦觀的兒子和女婿。窮困潦倒的他們,正護送秦觀靈柩北上。
黃庭堅見到兩位晚輩,竟握著他們的手失聲痛哭,隨即贈銀二十兩作辦喪事之用。此時此地,又見亡友遺作,想起官路飄零,盛年不再,不禁悲思洶涌,作《花光仲仁出秦蘇詩卷思二國士不可復見開卷絕嘆因花光為我作梅數枝及畫煙外遠山追少游韻記卷末》。
三、柳公權
軼事典故:
1、致力學術
柳公權特精於《左傳》、《國語》、《尚書》、《毛詩》、《莊子》,每講說一詞一義,常寫滿好幾篇紙。他通曉音律,卻不喜歡聽演奏,他常說:「這是由於聽音樂容易使人產生驕慢情緒的緣故。」
2、以筆為諫
唐穆宗荒淫,行政乖僻,他曾向柳公權問怎樣用筆才能盡善盡美,柳公權回答說:「用筆的方法,全在於用心,心正則筆法自然盡善盡美。」穆宗為之改容,明白他這是借用筆法來進行勸誡。 宋代蘇軾在詩中曾說:「何當火急傳家法,欲見誠懸筆諫時。
(8)著名古代書法家擴展閱讀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傳說王羲之小的時候苦練書法,日久,用於清洗毛筆的池塘水都變成墨色。後人評曰:「飄若游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卧鳳闕」、「天質自然,豐神蓋代」。有關於他的成語有入木三分、東床快婿等,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的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這些歷代書法名家對王羲之心悅誠服,因而他享有「書聖」美譽。
❾ 中國古代有哪些書法家
書法家是擅長書法的人,是具有漢字書寫能力,並能將其推至藝術高度的簡單來說就是以書法為主要創作的藝術家,歷代以來較為著名的有蔡邕、張芝、王羲之、顏真卿等。
蔡邕、張芝均為漢代書法家,東漢是書法藝術的繁榮期,出現了專門的書法理論著作,最早的書法理論提出者是東西漢之交的揚雄。第一部書法理論專著是東漢時期崔瑗的《草書勢》。
顏真卿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並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
❿ 我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有什麼
王羲之
(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
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顏師古五世從孫 、顏杲卿從弟,唐代名臣、傑出的書法家。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號松禪, 別署均齋、瓶笙、瓶廬居士、並眉居士等,別號天放閑人,晚號瓶庵居士,江蘇常熟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書法藝術家。歷任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先後擔任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卒後追謚文恭。
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漢族,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生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東晉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為書聖王羲之第七子、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婿。官至中書令,為與族弟王珉區分,人稱「大令」,與其父王羲之並稱為「二王」。並有「小聖」之稱。還與張芝、鍾繇、王羲之並稱「書中四賢」。
歷任州主簿、秘書郎、司徒長史、吳興太守、中書令等職,先後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為妻。太元十一年(386年),王獻之病逝,年僅四十三歲 。隆安元年(397年),追贈侍中、特進、光祿大夫、太宰,謚號「憲」。
王獻之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攻草書、隸書,也擅長繪畫。他自幼隨父練習書法,後期兼取張芝,自創新體。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張懷瓘在《書估》中評其書法為第一等。 王獻之亦善畫,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目其畫為「中品下」。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時人號海岳外史[1] ,又號鬻熊後人、火正後人。[2] 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