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傳播者
❶ 大眾傳播者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1)大眾傳播中的傳播者是從事信息生產和傳播的專業化媒介組織。
(2)大眾傳播專是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屬和產業化手段大量生產、復制和傳播信息的活動。
(3)大眾傳播是公開的,對象是社會上的一般大眾。
(4)大眾傳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屬性,又具有文化屬性。
(5)大眾傳播屬於單向性很強的傳播活動。
(6)大眾傳播是一種制度化的傳播。
❷ 想知道什麼叫品牌整合傳播者
這是之式傳媒的定位啦,就是不單單做某項廣告業務,是整合所有廣告資源,做定向營銷,讓你的廣告投入效果很大化,把錢用在刀刃上!
❸ 大眾傳播者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1)大眾傳播來中的傳播者是從事源信息生產和傳播的專業化媒介組織。
(2)大眾傳播是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產業化手段大量生產、復制和傳播信息的活動。
(3)大眾傳播是公開的,對象是社會上的一般大眾。
(4)大眾傳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屬性,又具有文化屬性。
(5)大眾傳播屬於單向性很強的傳播活動。
(6)大眾傳播是一種制度化的傳播。
❹ 傳播者的權利
傳播者的權利,是人們通過斗爭逐步地提出來的,並爭取到的和得到承認的一系列傳播權利。在人際傳播時期,人們爭取的是在廣場、講壇和公眾場所有「發表意見的權利」;進入印刷傳播時代,由於統治階級對出版物實行控制,又促使人們提出有利用印刷媒介「表達自由的權利」;由於電影、廣播、電視等電子媒介的出現,人們很快地認識到有必要提出一種更明確更廣泛的權利,即「通過任何媒介並不顧國界搜集、接收和傳播消息情報和意見」的權利。今天,又有可能向前邁出新的一步:承認人類的自由傳播權。
傳播者的權利,可以分為一般性權利和專業性權利兩種。一般性權利指的是普通公民都享有的傳播權利。如言論自由權、出版權、著作權、通信(訊)自由權等。它通常由國家憲法和民法加以認定。如我國憲法和民法都明確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著述、集會、通信、遊行的自由。專業性權利則指專門從事傳播活動人員應享有的權利,如文化傳播界、教育傳播界、經濟或廣告傳播界、宗教傳播界等都享有一定的專有傳播權利。新聞傳播界的人員主要應享有以下五種權利: 在世界范圍內,新聞記者被認為是僅次於工兵、警察之後的最危險職業。自1977年以來,全世界每年有100多名記者死於戰火或被謀殺。據總部設在日內瓦的「無國界記者」組織對1994年22個國家記者死亡情況分析表明:每5天就有1名記者被殺害。對此,日內瓦公約和國際傳播問題研究委員會的文件規定:各國都要把新聞工作者視為平民百姓,並加以特殊保護。隨軍戰地記者則被給予特殊身份,但當他們落入敵手時,則被認為是戰俘。在非國際性武裝沖突范圍內,對所有非戰斗人員包括記者,都將給予保護,並保證記者有進行本職工作的最好條件。在這些國際法條款規定的基礎上,國際紅十字會有權進行干預,而新聞工作者組織或團體也有權進行監督。雖然有個別記者利用安全保護權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的活動,也有人認為特殊保護會削弱新聞報道的獨立性,但人們還是普遍認為:維護新聞傳播者的安全保護權,是十分重要的。
❺ 結合實例,談談傳播者和受眾的關系
麥克盧漢在《理解傳媒》一書種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媒介是人體的延伸。例如,報刊的出現延展了人眼的功能,廣播的出現延伸了人耳的作用,電視的出現讓眼和耳的功能同時舒展,實現了受眾與媒體由線到面的接觸躍升,電視媒體的主導地位油然而生。當他提出這個觀點時,社會為之震驚,這主要是因為社會科學家們長期以來忽略了對媒介本身的觀察和研究。筆者也是非常敬佩他的這種出發點的新穎及創新性,不過在這里我只願取其字面的意思,並且也不完全贊同他對媒介的理解,因為他並沒有指出媒介所應在的位置。我們在這里把這個觀點看為「媒介即人的延伸」,並且認為這里的「人」不是指得個人,而是社會,說到傳播領域就代表了傳播關系。從歷史的發展我們也可以看出媒介的發展代表了一種社會趨勢,它對它所在的時代有一種折射的作用。從拉斯韋爾的5W傳播模式——誰(Who)→說什麼(Says What)→通過什麼渠道(In Which Channel)→對誰(To whom)→取得什麼效果(With what effects)中我們可以看出,作為渠道的傳播媒介處於傳播者和受眾之間,起著傳遞信息的作用。這種蘊含了社會意義的媒介在這樣的橋梁作用中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傳受雙方的關系。人類社會在從遠古的部落時代發展到現代「地球村」的時代的過程中,傳播媒介也是隨之進行了各種革命性質的變化,時代的變遷給予了它社會發展的烙印。作為時代的產物,傳播媒介見證和影響了傳播者和受眾的關系,使這種關系不斷變化。這種關系的變化是值得我們去認真思考的。
我所要討論的傳受雙方的關系主要是指相對於傳播者來說,受者的地位在這種傳播關系中的變化。筆者大膽提出這種關系的變化呈現出「幾」字型,主要是從媒介的發展角度來看,此圖重新定義不同媒介時代的劃分,主要是以受眾的地位變化為各個階段。此圖既形象地說明了受眾相對於傳播者來說由「平視」到「仰視」又到「平視」,之後又是「俯視」再到「平視」的過程,在時間軸上也說明了一種變化的趨勢。
傳受雙方之間的關系之所以有變化主要是因為在各個不同的主流媒介時代的傳播中,受眾在社會地位、社會意識、知識裝備,以及知識獲取等方面是在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化由所在的社會大背景引起的,不過在表現形式上,是以主流傳播媒介的影響為主。受眾地位的這種變化說到底是一種精神體驗和內心表達的開放程度的變化,雖然在大部分時間,受眾是不會感覺到的。比如在文革時期,對於那時的報紙的統一格調如果大眾說出一點帶有批評味道的話言,就會遭到政治迫害,或者想找出個表達的途徑也是沒有的;而在當今社會,社會逐漸開放,加之互聯網的出現,這就給了人們表達的環境和空間。下面我們就此圖展開受眾地位變化的闡述。
第一個「平視階段」是在遠古時代。由於生產力低下,這時沒有正統的適合廣泛傳播的媒介,能夠利用的只有由動物進化完成後的一些較為低級的媒介,如各種聲音,和各種身體語言等,甚至可以說是非語言媒介。但那是一個沒有私有制的時代,每一個人對周邊環境的了解也只有自己親身經歷後才具有經驗積累。每一個人都可以去經歷後獲知,由於這時的傳播媒介不能夠形成長久的知識積累,這樣就傳播者來說,基本上就不存在什麼知識優勢和地位優勢。受眾完全可以用一種「平視」心態去接收和處理信息。不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確立,社會等級制度也是建立,語言媒介也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並且變為統治階級的工具,這樣的地位狀態慢慢消失了,受者逐漸變為社會高層的奴隸。統治者作為傳播者充分利用此時的媒介工具把他的奴隸變為忠實的仰視者。第一個階段是非常短暫的。
第二個階段的仰視階段。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基本上是從封建等級制度確立後一直延續到今天。但是在這個階段,隨著生產力發展迅速和生產關系的各種變革,開創了一系列的媒介新紀元,也是為今天的基本媒介格局奠定了基礎。同時生產力的發展也是帶動了社會的整體的質的前進和發展,不論在物質方面還是在精神方面,人類社會都在開創新紀元。這樣的發展態勢對於各種媒介的出現和發展來說就是被賦予了時代的痕跡。為了維持社會的統一和穩定,統治者們就加大對這些媒介的利用來宣傳統一的社會理念和行為標准,來框括不同人的生活和思想。不過這個階段也是分為兩個時期的。這個區分點就是大眾傳播的誕生。傳播史學界現在公認的大眾傳播的誕生標志是1833年由本傑明•戴創辦於紐約的《太陽報》,也稱為《便士報》,我也比較認同這一點。大眾傳媒的誕生對於社會同化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社會需要先知者,智者,這種先知者和智者是閃耀於社會同化之上的靈光。」 ①在這一階段,雖然說在這兩個階段受眾都是以仰視的樣子接收傳者的信息,但是這兩種仰視帶來的壓迫是不同的:前者更是一種等級壓迫,而後者卻是一種信息擬態壓迫。
在封建社會,統治階級非常強勢,他們完善等級制度,強調臣民對上層建築的絕對服從。此時口語和文字媒介,以及後來逐漸正統印刷媒介成為皇家貴族及高官隸史的統治工具。比如從宋朝開始真正成形的官報其實就是一種擬人化了的監督者;有什麼重要的事情,也是可以傳達皇上口御,或者是用有更有說服力的聖旨;抑或是在人流多的大城俯張貼各種告示。這些媒介越來越成為統治階段控制社會穩定和持續發展的一種工具。在西方由教會控制的國家更是用法律規定媒體不得有批評指責統治階段的權利,當然更是不會允許刊登任何反統治的言論。此時,作為受傳者的臣民不得不唯統治階級是瞻了,這種仰視更是一種人身全面的壓迫。
在大眾傳播媒介出現以後,這種情況出現了變化。由於社會經濟和政治民主的發展,同時帶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資產階級革命也是不斷爆發,統治階級為了適應社會的改革需求,就改變了對民眾的絕對統治。大眾傳播出現後,這種以大眾為傳播對象傳播行為受到了人們的歡迎,因為這讓人們感覺到了言論自由的珍貴和來之不易。但是此時人們卻被欺騙了,他們又進入了統治階級設下的另一個圈套。美國著名新聞評論家和作家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眾傳播對社會的巨大影響,因此,在《公眾輿論》和《自由與新聞》等著作中,它不僅對新聞的性質及其選擇過程進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兩個重要的概念,一個是「擬態環境」(pseudoenvironment);另一個就是「刻板成見」(stereotype)。李普曼認為,現代社會越來越巨大化和復雜化,人們由於實際活動的范圍、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對與他們有關的整個外部環境和眾多的事情都保持經驗性接觸,對超出自己親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們只能通過各種「新聞供給機構」去了解認知。這樣,人的行為已經不再是對客觀環境及其變化的反應,而成了對新聞機構提示的某種「擬態環境」的反應。報紙,電視,廣播已經成為統治階級手裡的一把利器,把握住了這一點,對人們進行軟控制。其實我們還是生活在維護權力的人利用媒介設置的「擬態環境」里仰望著自己認為平等的傳播者。從近幾年的宏觀傳播效果的理論研究我們也可以看出這一點,如著名的議程設置理論,就是說得傳播者通過對新聞順序的擺放可以極大可能影響受眾的所要關注和討論的話題。所以說此時的仰視變得更為高級,是統治者一種變相的控制,我們在仰望著。
第三個階段回歸到了一個平視的狀態。不過在筆者看來,這只是一個過渡過程。隨著人們對這種擬態現象的不斷了解,也是使得受傳者在不斷地考慮每件新聞的真實性以及與自己的相關性,這就使得人們的知識里開始有了對統治階層的質疑成分。傳播工具隨著科技的發展開始向人性化發展,而且現在傳播信息的制度也是隨著變化而變化,這些都是有利於受眾地位改變的。如你可以利用手中的手機詢問有關某件新聞的事情,不必等電視或廣播的新聞。還比如一些新聞利用現代媒介的高科技性能對某件事情現場直播,同時也時對一些普通的老百姓進行采訪,這些都是媒體為了拉近與受眾的距離而做出的調整。這是一種趨勢,在以後的社會發展中,媒體對受眾的搶奪勢必會讓受眾的地位有所上升,還有就是隨著受眾整體素質的不斷提高,就可以與媒體進行平等對話。
第四個階段是最為讓人關注的階段。在此時已是人類高度發展的階段,受眾此時的地位明顯上升。就我國來說,近年來,中國新聞媒介日益「回歸新報本位」,重視受眾需求;中國「市場化」的滲透、加入WTO導致的中國與「全球化」關系的深化,使中國受眾的信息需求變得更加廣泛、多樣。②所以在這一區域,受眾直接是可以俯視傳播者的。在這個階段最為讓人興奮的是新媒體的誕生。以互聯網和手機電視等為主新媒體代表了個性化,互動性,去中心化等。裡面的每一個接收信息者都可以成為另一個傳播者,傳播的傳統模式被打亂。傳統的一些理論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變了樣子,比如原本是媒體議程設置在網路中就變為了公眾設置媒體的議程,新媒體的這個亞文化群變為一種勢力,讓傳統的媒體不得不去給予重視;在當今的信息技術行業中,有一個著名的定律叫作「梅特卡夫定律」,它的主要內容是:網路價值等於網路節點數的平方。它的意思是說,在網路中,用戶越多,網路的價值就越大。由此看出,新媒介的傳播效果,不是來自信息,也不是來自技術,而是來自攜帶信息、知識、技術的關系網路③;而這個網路是由我們這些網民組成的,這是一種受眾的力量。
新媒體的誕生給予人們的更是一種多樣關系的體驗感受。對於每一件事情的看法由於信息渠道的多樣性而變得多樣,這就讓人們不至於太迷茫抑或是盲從,一個比較好的例子就是「華南虎事件」。原本是一件可以認為是真事的事情,被網民以各種形式的聲討變回了原型,網民充分發揮網路所具有的自由,匿名,互動性強的特點,讓很多可以用傳統媒體正統化的事件經歷著各種考驗。網路等新媒體把人們帶進了一種全新的賽伯空間,在這種空間里,時間和空間都可以得到改變。就拿QQ聊天來說吧,傳受雙方是以一種無視的狀態進行對話的。每個人都守著自己的電腦,彼此是空虛的。這樣就大大改變了以往的對話模式,這也就避免了面對面對話時周邊環境的影響。這樣就可以提高傳受雙方自我和自我觀點的暴露程度,我可以不去在乎你的論點,也不會為你的非理之詞用刪除等方式解決。這種張力讓人們不再是以前的那樣惟命是從了。這是一種心理優勢的體現和表達,新媒體的交流給予了雙方以精神碰撞和緩沖的時間和空間,即使有什麼知識上的差別,這也會被網路的虛擬性所抹殺,受眾也不必去承擔什麼心理壓力。新媒體使人們的結構多樣化,原來的擬態環境也是被扭曲得不成樣子了。人們現在的這種心理優勢我們就可以稱為對傳播者的俯視了。
第五階段是一個筆者自己認為在將來會出現的結果,這是一種自然的回歸。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傳統的各種媒介也不是就這樣變的不被人們接受了。它們趨於融合,而且也會更加的人性化,使傳受雙方面對面的進行更為平等的交流,這樣的交流是人性化的,此時人們擁有先進的技術還有共同的話題,最主要的是大家是平等的。
總得來說,媒介是在社會的背景下實現了各種長足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媒介的形形色色的出現了各種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性質的形式。而傳受雙方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他們的地位也是出現了高低起伏的變化,本文把這種關系用一圖來表示,體現了媒介在被賦予時代意義時對這種關系的影響。說到底,這種關系變化是一種社會的真實反應,媒介作為一種工具在已經很好地完成了其本身所具有的特點所要求的任務外,還有就是社會所賦予的任務,傳播媒介現在的發展是與社會的發展是一致的,傳受雙方以此為橋梁必會為社會及媒介的發展呈現出精彩繽紛的畫面!
❻ 《親愛的熱愛的》電視劇全集被散播,散播電視劇對傳播者有什麼利益嗎
最近《親愛的熱愛的》這部甜劇在全國熱播,廣受觀眾的好評。可近幾日不知什麼原因,這部劇在全網上被散播全集,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那麼作為始作俑者的散播人來說,他們能得到什麼呢?
三.網路病毒散播者
在朋友圈經常能看到「隨手轉發未播高清視頻」的鏈接,其實這些鏈接不少都是別有用心的人設置的陷阱,人們一旦點進去,手機可能就不受自己的控制,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財產被悉數轉走,造成不可挽救的損失。
泄露未播劇集屬於違法行為,所以不要去觸碰法律的底線。作為一個合格的公民,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堅持「正版」,打擊「盜版」,不要辜負了每一位工作者的努力!
❼ 誰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最早傳播者
李大釗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最早傳播者。
李大釗:1889年10月29日出生。俄國社會主義革版命的勝權利極大地鼓舞和啟發了李大釗,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評論》等為陣地,相繼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再論問題與主義》等大量宣傳十月革命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著名文章和演說,闡述十月革命的意義,積極領導和推動五四愛國運動的發展,成為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我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人。他是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不僅是我黨早期卓越的領導人,而且是學識淵博、勇於開拓的著名學者,在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事業中,佔有崇高的歷史地位。
❽ 電影的傳播者是什麼意思
電影傳播者是播放電影和在網路上傳播電影的人!
❾ 阿拉伯數字的傳播者和發明者是誰
過去,人們通常認為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其實是誤解.阿拉伯人是阿拉伯數字的推廣者.那麼,誰是阿拉伯數字的真正的發明者呢?世界上各個民族都發明過自己獨具風格的數字.最早的數字,要算巴比倫人使用的計算符號.他們用一個垂直的楔形來代表一個數,而十則用一個橫向較大的楔形來表示.埃及人乾脆用一豎來代表一個數,而十則就用一個弧形,這與楔形數字比起來,顯然要方便一些了.此外,埃及人還使用過一些其他的計數符號來表示大的數目.如用一個渦形代表100,用一朵荷花代表1000,用一個吃驚的人形代表100萬.羅馬數字在歐洲是用得最普遍的,但在當時的商人中卻常常被禁用,因為它容易被人塗改.中國發明的數字一、二、三、四?,相互之間不容易搞混,這對於計算來說,顯然比較方便.但最為簡便的,要算印度人發明的數字了.實際上,我們現在所用的阿拉伯數字,就是這種數字演變過來的.據說,早在公元10世紀,印度數字就傳到了歐洲.由於它比其他各種數字都優越,首先被阿拉伯人採用,然後又逐漸推廣到全世界.
❿ 傳播學四大先驅及成就
哈羅德·拉斯韋爾(Harold Lasswell,1902----1977) ,美國著名的政治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和傳播學者。傳記作家形容他為「猶如行為科學的達爾文」。
——成就:第一,它在彼得森、瑟斯說服傳播頓等學者的基礎上,較完善地把心理學控制試驗的方法用於傳播效果的研究。第二,他對軍事教育電影的研究不僅從一個方面證明了坎特里爾的觀點,而且為打破「魔彈論」的神話提供了更有價值的證據。第三,他注意到影響說服效果的多種因素,尤其是說服者及其發出的信息者兩個因素,並提出了改善說服效果的一系列有價值的建議,為「可說服性」這個當代傳播學的重要課題奠定了基礎。
拓展資料:
傳播學: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系的學問,是研究社會信息系統及其運行規律的科學。簡言之,傳播學是研究人類如何運用符號進行社會信息交流的學科。傳播學又稱傳學、傳意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