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知名學者
A. 歷史上隨金兀術侵佔河南,擊敗岳飛部將的人是誰
《水滸傳》的大名府中,除了李成之外,還有一位名叫聞達的兵馬都監。此人綽號「大刀」,據說有萬夫不當之勇。不過,從其表現來看,他卻是一位浪得虛名之輩,在梁山好漢面前屢敗屢戰,連家小都死於梁山之手。
徐文一生的經歷非常傳奇,從一名宋軍將領變成了金國的高級將領。這個人是不是《水滸傳》中聞達的歷史原型呢?從目前學術界的普遍觀點來看,這個說法是肯定的。理由有三。首先,在《金史》中,徐文與李成同傳,而李成就是《水滸傳》中「李天王」李成的歷史原型。因此,不排除《水滸傳》作者順便也將徐文變成「聞達」的可能性。
其次,《水滸傳》中的聞達綽號為「大刀」,而歷史上的徐文綽號也是「大刀」;其三,歷史上的徐文曾經與梁小哥有過較量,而這位梁小哥就是《水滸傳》中浪子燕青的歷史原型。小說中的聞達又與燕青同在大名府。這么多的巧合交織在一起,只能證明一點,即《金史》中的徐文就是《水滸傳》中聞達的歷史原型。
B. (q08v河南一模)「有氧運動」近年來成為一個很流行的詞彙,得到很多學者和專家的推崇,它是指人體吸入
c、分析題圖曲線可知,cd段氧氣消耗率較高,血液中乳酸水平升高,因此該階段既專進行有氧呼吸屬也進行無氧呼吸,c錯誤;
B、了體細胞無氧呼吸的產物是乳酸,有氧呼吸過程中氧氣的吸收量與二氧化碳的釋放量相等,因此不論何時,肌肉細胞CO2的產生量都等於O2消耗量,B錯誤;
C、無氧呼吸過程是有機物不徹底的氧化分解過程,無氧呼吸釋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熱能散失,其餘的轉移到c1P中,C錯誤;
D、如果運動強度長期超過c,血液中乳酸水平過高,會使肌肉酸脹乏力,D正確.
故選:D.
C. 我國最著名的書法家有哪些
1、王羲之,其作《蘭亭序》: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後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
2、顏真卿,在書法史上,顏真卿是繼二王之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其書廣收博取,一變古法,自成一種方嚴正大,樸拙雄渾,大氣磅礴的「顏體」,對後世影響巨大。
顏體奠定了他在楷書史上千百年來不朽的領軍地位。
3、趙孟頫,趙孟頫是一位氣貫古今的書畫大家,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
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在繪畫上,山水、人物、花鳥、竹石、鞍馬無所不能;工筆、寫意、青綠、水墨,亦無所不精。「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趙孟頫的這首題畫詩已成為我國書畫界的座右銘。
鑒於趙孟頫在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國際天文學會以趙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環形山,以紀念他對人類文化史的貢獻。
4、柳公權,在我國的書法史上,有一位擅長楷書,以骨力清勁著稱於世的大家,這就是為人所熟知的柳公權。
柳公權成功的桂冠既是由辛勤刻苦的荊棘編成,又是站在巨人的肩頭上去摘取的。他善於吸取書藝大家的智慧與成果,變化成自己一家書藝。柳公權從顏真卿處接過楷書的旗幟,自創「柳體」,豎起了一座巍峨豐碑。人們瞻仰這豐碑時,景行仰止,重其書,慕其人,故書與人並垂不朽。
5、王獻之,王獻之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為代表,其行書以《鴨頭丸帖》最著。草書名作《中秋帖》,列為清內府「三希帖」之一。
6、蘇軾,蘇軾有著多方面的文學藝術才能,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皆有精湛的造詣。他是中國傑出的文豪,是北宋文壇領袖,建樹了多方面的文學業績。散文與歐陽修並稱「蘇歐」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的行書與黃庭堅的清勁、蔡襄的溫淳婉媚不同,而是筆墨豐肥圓潤、渾厚爽朗;因其修養廣博,故「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天真平淡,格調俊逸,以氣韻見勝。其作《黃州寒食帖》用筆渾厚遒逸、跌宕多變,富有情感,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
6、董其昌,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禪理、精鑒藏、工詩文、擅書畫及理論。他是海內文宗,執藝壇牛耳數十年,是晚明最傑出、影響最大的書畫家。
董其昌的繪畫長於山水,注重師法傳統技法,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調,講究筆致墨韻,墨色層次分明,拙中帶秀,清雋雅逸。《畫史繪要》評價道:「董其昌山水樹石,煙雲流潤,神氣俱足,而出於儒雅之筆,風流蘊藉,為本朝第一。」董其昌的繪畫對明末清初的畫壇影響很大,並波及到近代畫壇。
在康熙、雍正之際,他的書法影響之深,是其他書法家所無法比擬的。
8、張旭,工詩書,草楷俱佳尤長草書。他的草書,名噪當代,影響後世,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時與李白詩,裴文劍舞稱「三絕」,被後世譽為「草聖」.
9、米芾,米芾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集書畫家、鑒定家、收藏家於一身,他是「宋四書家」(蘇、米、黃、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書體瀟散奔放,又嚴於法度。
米芾平生於書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米芾自稱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對古代大師的用筆、章法及氣韻都有深刻的領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米芾學書在傳統上下了很大功夫。他少時苦學顏、柳、歐、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實的基本功。
10、懷素,以「狂草」名世。懷素自幼出家為僧,經禪之暇,愛好書法,刻苦臨池,采蕉葉練字,木板為紙,板穿葉盡,禿筆成冢,其後筆走龍蛇,滿紙雲煙,與張旭齊名,合稱「顛張狂素」。
懷素草書,筆法瘦勁,飛動自然,如驟雨旋風,隨手萬變。他的書法雖率意顛逸,千變萬化,而法度具備。懷素與張旭形成唐代書法雙峰並峙的局面,也是中國草書史上兩座不可企及的高峰。
D. 中國象棋是一種古老的文化有學者統計在當今中國一百大姓中有73項源於河南和一
象棋,又稱中國象棋(英文現譯作Xiangqi)。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屬於二人對抗性游戲的一種,由於用具簡單,趣味性強,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中國象棋是我國正式開展的78個體育運動項目之一,為促進該項目在世界范圍內的普及和推廣,現將「中國象棋」項目名稱更改為「象棋」。此外,高材質的象棋也具有收藏價值,如:高檔木材、玉石等為材料的象棋。更有文人墨客為象棋譜寫了詩篇,使象棋更具有一種文化色彩。
象棋起源於中國。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國科學文化史》中明確提出,象棋是中國人的創造。他詳盡地分析了中國古代游戲-六博與天文、象術、數學的關系,他說:「只有在中國,陰陽理論的盛行促使象棋雛形的產生,帶有天文性質的占卜術得以發明,繼而發展成帶有軍事含義的一種游戲。」接著陸續有蘇聯學者發表文章,批駁印度起源說。1972年南斯拉夫歷史學家比吉夫的專著《象棋-宇宙的象徵》斷定象棋首先出現在公元569年的中國(象戲),然後才逐漸傳播開來。古人對弈現代的象棋型式,到宋代方才制定。宋代的理學家程顥有一首詠象棋的詩說:「大都博奕皆戲劇,象戲翻能學用兵。車馬尚存周戲法,偏神兼備漢官名。中軍八面將軍重,河外尖斜步卒輕,卻憑紋愁聊自笑,雄如劉項亦閑爭。」他詩中還沒提到炮,炮這兵種,是最後加入的,當然是要在中國人發明了火葯火器之後,才反映在象棋上。
象棋於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 32 枚棋子,黑、紅棋各有將(帥)1個,車、馬、炮、象(相)、士(仕)各2個,卒(兵)5個。南宋時期,象棋「家喻戶曉」, 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李清照、劉克庄等文學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宮廷設的「棋待詔」中,象棋手佔一半以上。民間有稱為「棋師」的專業者和專制象棋子和象棋盤的手工業者。南宋還出現了洪邁的《棋經論》、葉茂卿的《象棋神機集》、 陳元靚的《事林廣記》等多種象棋著述。 元明清時期,象棋繼續在民間流行,技術水平不斷得以提高,出現了多部總結性的理論專著,其中最為重要的有《夢入神機》《 金鵬十八變》《桔中秘》《適情雅趣》《梅花譜》《竹香齋象棋譜》等。楊慎、唐寅、郎英、羅頎、袁枚等文人學者都愛好下棋 ,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現,顯示了象棋受到社會各階層民眾喜愛的狀況。橘中秘新中國建立之後,象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1956 年,象棋成為國家體育項目。以後,幾乎每年都舉行全國性的比賽。 1962 年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下屬組織-中國象棋協會,各地相應建立了下屬協會機構。 40 多年來,由於群眾性棋類活動和比賽的推動,象棋棋藝水平提高得很快,優秀棋手不斷涌現,其中以楊官璘、胡榮華、柳大華、趙國榮、李來群、呂欽、許銀川等最為著名。
E. 台灣著名學者、河南舞陽籍台胞谷瑞照教授與少林胡正生是朋友嗎
谷瑞照教授是武學之家的國學大家,微信號"武學之家"的賬號主體是登封市少內林寺心容意把研究會,而胡正生則是心意把研究會的會長,同時少林寺傳統武術學院的德目是由谷瑞照教授為傳統武院特編的,胡正生先生還是少林寺傳統武術學院的院長,由此估計兩人關系不淺,說為朋友關系也不為過。
F. 研究李白的學者有哪些
葛景春
男,1944年3月28日生於河南省開封市,漢族。1968年畢業於河南大學外語系;1983年畢業於河北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研究生班,師從著名學者、原中國李白研究會會長詹鍈教授獲文學碩士學位。現任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古代文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從事唐詩研究和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工作,並兼任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宜陽李賀研究所所長、河南省古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李白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杜甫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及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理事等職。
在大陸和台灣出版著作18種,在《文學遺產》、《文學評論叢刊》、《唐代文學論叢》、《唐代文學年鑒》、《李白學刊》、《杜甫研究學刊》、《中州學刊》、《孔子研究》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及文章100餘篇。參加主編的辭典和論文集有多種。1998年獲國家哲學社科研究基金項目《李白研究史》,本人為該項目主持人。
主要著作、論文目錄:
1、《李白思想藝術探驪》中州古籍出版杜l991年2月出版
2、《李白與中國傳統文化》台灣群玉堂出版公司1991年9月出版
3、《李白與唐代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
4、《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主編詹鍈先生,本人為主撰人之一。)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
5、《李白詩全譯》(與詹福瑞、劉祟德等人合著)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年10月出版
6、《詩仙風采---(李太白集)詮釋與解讀》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即出)
7、《李白詩選》(詹鍈選葛景春注),百花文藝出版社(即出)
8、《詠月古詩百首》海燕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
9、《便民通纂校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
10、《中國帝王學一(貞觀政要)白話版》台灣遠流出版公司1996年本12月出版
11、《縱橫學讀本一(長短經)白話版》台灣遠流出版公司1996月l2月出版
12、《大指導力一(宋名臣言行錄)白話版》台灣遠流出版公司1991年l2月出版
13、《中華詩詞經典》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14、《唐詩與酒》語文出版社(即出)
15、《王孟體詩選》河北大學出版社(即出)
16、《李白嘲孔辨》載《江漢論壇》1981年第6期
17、《李白詩歌的真與美》載《河北大學學報》1982年第2期
18、《試論易安詞的師承與創新》載《中州學刊》l982年第5期
19、《李白由東魯入京考》載《河北大學學報》1983年第l期
20、《李白、杜甫、高適的粱宋之游》載《中州今古》l984年第4期
21、《李白詩歌的藝術特徵》載《河南電大》l984年第3期
22、《李白詩歌與莊子美學》載《中州學刊》1984年第6期
23、《<花間集>中的邊塞詞》載《學術資料》,1984年第9期
24、《李清照[漁家傲]"記夢"系晚年所往》載《河南大學學報》1985年第2期
25、《李白律詩淺探》載《文學論叢》1985年第2期
26、《儒道釋結合鎔鑄百家開放型思想--李白思想新論》載《中州學刊》l986年第2期
27、《李白<上李邕>寫於蜀中》載《社會科學研究》1986年第6期
28、《李白與趙蕤的<長短經>》載《中日李白研究論文集》,中國展望出版社l985年10月出版
29、《李商隱詩的雙重意象》載《河南社聯》1987年第2期
30、《李白詩歌與孫子兵法》載《中州學刊》1987年第6期
31、《李白與佛教思想》載《唐代文學論叢》第9輯,l987年
32、《<大鵬賦>與<逍遙游>》載《天府新論》,l987年第5期
33、《李白與莊子哲學》載《荊門大學學報》l987年第2期
34、《<大鵬賦>與<逍遙游>》載《天府新論》,1987年第5期
35、《以情貫注以誠動人--論李白詩歌的情感審美特徵》載《綿陽師專學報》1988年第4期
36、《關於曹操等在〈詩品〉中的品第問題》載《中州學刊》l988年第4期
37、《文壇千古兩謫仙--李白與蘇軾對比研究》載《社會科學研究》1988年第3期
38、《略考"山東李白"之由來》載《荊門大學學報》1988年第2期
39、《自由精神與理想主義--李白思想新論》載《文學遺產》1988年第5期
40、《李白詞真偽討論述評》載《唐代文學研究年鑒》1989年
41、《李白詩歌與盛唐草書》載《李白學刊》1989年第1期
42、《壺中別有日月天--李白與道教》載《李白學刊》1989年第2期
43、《李白與魏晉風度》載《李白研究》1989年第1期
44、《大唐一詩俠---李白與任俠》載《中州學刊》1990年第4期
45、《李白<菩薩蠻>新證》載《李白研究》l999年第2期
46、《李白與屈騷精神》載《祁連學刊》1990年第2期
47、《詩仙與詩魔--李白與拜倫比較研究》載《中州學刊》1991年第6期
48、《李白與南陽諸葛亮》載《諸葛亮躬豁地考》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
49、《杜甫在河南的生活與創作》載《杜甫研究學刊》1993年第1期
50、《李白<菩薩蠻>詞補證》載《中國首屆唐宋詩詞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出版
51、《李白與唐代酒文化》載《河北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
52、《李白與唐代的隱逸之風》載《天府新論》l994年第6期
53、《李白與中國傳統文化》載《中國李白研究》、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
54、《李自詩歌與唐代繪畫》載《殷都學刊》1995年第2期
55、《李白詩歌與唐代文化精神》載《河南社會科學》1995年第1期
56、《李白與唐代的干遏之風》載《中州學刊》l995年第2期
57、《李白詩歌與盛唐音樂》載《文學遺產》1995年第3期
58、《李白與謝朓山水詩》載《謝朓與李白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l995年9月出版
59、《道家與中原文化》載《中州今古》l995年第4期
60、《南陵在哪裡?》載《中國李白研究》1994年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6年出版
61、《李白與唐代儒學》載《孔子研究》齊魯書社1996年出版
62、《李杜絕句比較論》載《杜甫研究論集--中國杜甫研究會首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l996年9月出版
63、《李白東都洛陽獻賦考》載《中國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安徽文藝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
64、《李白初入東都洛陽略考》載《蘇州鐵道師范學院學報》l997年第2期
65、《李杜七古異同論》載《中州學刊》1998年第2期
66、《裴斐先生與李白研究》載《文學遺產》撼93年第5期
67、《李白"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是在東都洛陽》裁《唐代文學研究》第7期1998年
68、《萬里長江的風情畫卷--李白與長江》載《中國李白研究》97-98年集,安徽文藝出版社l998年版
69、《墨與俠--兼談墨子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信陽師范學報》l999年第l期
70、《也談古籍整理的學術規范問題》《河北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71、《李白王昌齡絕句異同論》《殷都學刊》1999年第4期
72、《二十世紀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回顧和反思》《中州學刊》2000年第l期
73、《不是幡動,是心動--試用接受美學的觀點重闡釋李杜優劣論》《河南社會科學》2000年第1期
74、《李白研究五十年》《出西大學帥范學能學報》2000年第3期
75、《墨子與唐代俠士文學》《唐代文學研究》第8輯
76、《唐詩與道教文化》《中國詩歌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2000年出版
77、《李杜之變,是唐詩主潮之大變》《杜甫研究學判》2000年第3期
78、《李白與謝靈運山水詩-一-兼論(夢游天姥吟留別)的詩旨》
79、《中國李白研究》1998一一1999年集,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出版
80、《蘇雪林〈唐詩概論〉對唐代文學研究的貢獻》《海陝兩岸蘇雪林教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亞太綜合形究院2000年出版
81、《詹鍈先生與二十世紀李白研究》《中國李白研究》2000年集,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出版
82、《李白研究管窺》,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
83、《盛唐驕子李白傳》,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84、《論唐詩對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影響》,載《河南教育學院學報紙》2001年第3期
85、《郭子儀不曾報恩》,載《文史知識》2001年第10期
86、《王維孟浩然異同論》,載《太原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
87、《古代文學研究與現代闡釋》,載《殷都學刊》2002年第1期
G. 河南有什麼著名的大學。
1、鄭州大學
鄭州大學是河南省唯一的一所211大學,原鄭州大學創建於1956年,是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學校主、南、北、東四個校區佔地5700餘畝,開設46個院系、114個本科專業,其中王牌專業為臨床醫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
2、河南大學
河南大學創辦於1912年,林伯襄先生等河南省教育家在清代開封國家貢院舊址之上創建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河大前身),1930年,首次命名為河南大學,該校開設了97個本科專業,其中特色專業有生物學,地理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教育學等。
3、河南科技大學
河南科技大學坐落於「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陽,是河南省的重點大學,目前學校有有開元、西苑2個校區。學校涵蓋理、工、農、醫、經、管、文、法、史、教和藝術學等11大學科門類,設有31個學院,97個本科專業。
4、河南農業大學
河南農業大學(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簡稱河南農大,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國家林業局、國家煙草專賣局與河南省人民政府分別共建,是河南省省屬重點大學,河南省特色骨幹大學。
入選國家「2011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7)河南知名學者擴展閱讀:
河南專業實力強的大學:
1、河南中醫葯大學
河南中醫葯大學(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位於河南省鄭州市,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共建高校、河南省特色骨幹大學,是國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高校、教育部中國政府獎學金生培養高校、國家中醫葯國際合作基地、博士學位授權單位。
是一所以中醫葯學科發展為特色,醫、理、管、工、文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省屬綜合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河南中醫葯大學的前身是創建於1953年的河南中醫進修學校,1958年9月,河南中醫學院成立。
1981年,學校被批准為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09年1月被確定為博士學位授權建設單位;2012年,學校成為「國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高校;2016年1月26日,教育部批准河南中醫學院更名為河南中醫葯大學;2016年3月10日,河南中醫學院正式更名為河南中醫葯大學.
2、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簡稱「華水」,坐落於黃河之濱的河南省省會鄭州市,是水利部與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為主的河南省特色骨幹大學,是「金磚國家網路大學」中方高校牽頭單位,是金磚國家大學聯盟成員。
學校是國家首批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是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
河南省唯一具有碩士研究生單獨招考資格的高校和唯一承擔國家「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計劃」高校。水利部水務培訓中心、水利部電大開放教育辦公室、水利行業監管研究中心設在學校。
H. 中國著名歷史人物
中國著名歷史人物有:
1、韜略鼻祖、兵家之宗——呂尚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中國著名歷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別號飛熊,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於呂,故以呂為氏,也稱呂尚。
相傳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武官名),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
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2、春秋第一霸的主謀者——管仲
管仲(公元前725-前645年),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譽,對內政外交政策進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針策略,被齊恆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
執政四十年,因勢制宜,分設各級官吏,選拔士子,賞勤罰惰,征賦稅,統一鑄造、管理錢幣,制定捕魚、煮鹽之法;對外採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
他秉政三年,齊國大治,成為「五霸之首」。
3、奇謀成霸業、經商成巨富——范蠡
范蠡(lǐ),字少伯,漢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邑(今河南淅川縣)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謀士和實業家。後人尊稱「商聖」。
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後至齊,父子戮力耕作,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使為相。范蠡辭而不受,後遷往陶地(今山東肥城湖屯鎮陶山,幽棲寺本名「陶公幽棲寺」,俗稱西幽寺,始建於宋代,緊鄰范蠡墓。)經商積資巨萬,世稱「陶朱公」。
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乃中國儒商之鼻祖。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4、計關秦王朝興衰成敗——李斯
李斯(約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河南駐馬店上蔡縣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千古一相。
李斯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秦統一之後,李斯參與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眾議主張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提出並且主持了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的統一。
李斯貢獻巨大,但是害死了韓非,後被趙高所害。
5、輔佐劉邦創建西漢王朝的謀略家——張良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族,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庄鄉古城村)人。
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後又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後扶持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為留侯。
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晚年據說跟隨赤松子雲游。張良去世後,謚為文成侯。
《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現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後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