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著名將領
A. 抗戰著名將領中國姓李
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鄰。廣西桂林臨桂區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中國國民黨內「桂系」首領,曾任中華民國首任副總統、代總統。他是北伐戰爭中有著重要影響的一位人物,北伐前致力兩廣統一,奠定北伐的基礎,促成北伐。
「九·一八」事變後,抗日戰爭爆發,李宗仁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1948年國民黨行憲,當選副總統。蔣介石下野後,一度任代總統,欲以和談挽救國民政府未果。之後出走美國,但最終偕夫人郭德潔於1965年7月經瑞士、中東回到北京,受到毛澤東及其他中共領導人歡迎,於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
李家鈺(1892—1944年5月21日)字其相,綽號李矮子,四川省蒲江縣大興鄉人。早年隸屬川軍鄧錫侯部,為四川軍閥中最小一個派系——軍官系的首領。
曾任四川邊防軍總司令,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七軍中將軍長。抗日戰爭時期,先後出任第四集團軍副總司令、第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等職。抗戰爆發後率兩個師隨第二十二集團軍出川抗日,轉戰山西、河南抗日前線。
1944年在擔任第36集團軍司令的時候,在豫中會戰失敗後的撤退途中,遭到日本便衣隊的襲擊,於河南陝縣秦家坡壯烈殉國,這是八年抗戰中繼張自忠在第一線督戰,死戰不退後第二個戰死的集團軍司令官,戰死後被國民黨政府追贈為二級陸軍上將,准入祀忠烈祠,舉行國葬。
1984年5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為抗日陣亡革命烈士。
B. 抗日十大名將都有哪些
1998年,日本政府為了響應當時的日本首相村山富市提出的「反思歷史」的要求,專在國立公文書館之下設立了亞屬洲歷史資料中心,負責對日本明治初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個「近現代」產生的涉及日本與亞洲近鄰國家的官方原始公文資料,進行整理,並完成數字化。這些原始公文資料保存在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外務省外交史料館和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戰史研究中心,截至2014年4月,已有190萬份完成了數字化,共計製作圖像2810萬枚。無疑,這是日本目前最權威也是最全、最方便檢索的資料庫。
李宗仁 121件
張自忠 48件
彭德懷 43件
衛立煌 42件
薛 岳 26件
傅作義 20件
林 彪 19件
王耀武 9件
陳毅 7件
劉伯承 4件
C. 中國抗日戰爭的十大名將都是誰
李宗仁、戴安瀾、孫立人、衛立煌、張靈甫、張自忠、薛岳、杜聿明、傅作義、王耀武 這是國軍十大抗日名將,史學界公認的
D. 中國抗日名將
當然不是,戚繼光是抗倭名將,但是此「倭」卻不能算日本人
先看看戚繼光面回對的倭寇的成分:明史『答日本傳』記載「大抵真倭十之三」,即真正的日本海盜不到總數的30%;而朝鮮正史 『世宗實錄』(二十八年十月壬戌)亦記載「然其間倭人不過一二而本國民假著倭服成黨作亂」,可見所謂的倭寇,80%以上不是真正的日本人,而是朝鮮人或中國人等冒名或混雜其間作亂。
再看看有名的倭寇頭子,記載有松浦隆信、許棟、汪直、李旦、顏思齊、曾一本、鄭芝龍,其中只有松浦隆信是日本人外,其它清一色的中國人。但是松浦隆信之所以被稱為倭寇,是因為他拉上了王直,說起來他為了「招商引資」給王直在平戶割地盤,起豪宅,按照現在的觀點來說屬於傻冒日奸,他其本人沒有自己到中國走私或者搶劫。
所以,准確的說,戚繼光剿滅的是一群由中國人為頭子,以中國人為主,並輔以少量日本流浪武士的走私犯兼搶劫殺人犯的非法武裝集團,如果按照當時的觀點來說,戚繼光為了維護禁海政策和沿海安寧,算是剿匪英雄。
E. 八大抗日名將是誰
杜聿明:
第5軍軍長。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和八一三淞滬抗戰。以桂南會戰中取得昆侖關大捷而一舉成名。雖然有人認為這次勝利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是5軍作為中國第一個機械化部隊,火力強於日軍,但對手畢竟是號稱日本鋼軍的坂垣師團中村旅團(薛岳萬家嶺戰役面對的則是一個二流師團)。42年杜聿明作為遠征軍副司令出征緬甸,雖然戴安瀾在東瓜獲勝,孫立人在仁安羌也大敗日軍,但最終遠征軍還是失敗了。對於這段歷史,眾說紛紜,功過是非很難說清,因為有些戰略決策不經過親自實踐,很難判斷對錯。個人感覺,現在網上對杜聿明有些神化。
孫立人:
新1軍軍長。抗戰八年,孫立人在國內除了參加過淞滬會戰外,基本上沒打過仗,他的功勛主要是在緬甸建立的。尤其是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他在仁安羌一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日軍,救出了7000多英軍和記者,蔣介石、羅斯福、英王喬治都給他授勛章,由此聲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緣於此。不過,我並不認為英國人的命比中國人的命更值錢。我欣賞孫立人的是他對日本俘虜的態度,對那些曾沾滿中國人鮮血的禽獸,盡管成了俘虜也照樣格殺勿論,此舉大快人心。孫立人排名略顯靠前。
薛岳: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從抗戰爆發到抗戰勝利是連年征戰,功勛累累,被稱為殲敵最多的將領,僅四次長沙會戰就殲滅日軍十餘萬。但使他名聲顯赫、排名靠前的主要還是萬家嶺大捷,此戰全殲日軍一個師團,是抗戰八年絕無僅有的。葉挺盛贊此戰與平型關、台兒庄三足鼎立。有人稱薛岳為中國抗日第一戰將,就數量而言,薛岳是受之無愧的。不過,薛岳雖軍事上成就顯著,但治理湖南卻頗遭物議,為了謀取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廣東,結果使湖南百姓在豐收之年餓死無數,百姓編民謠罵他。
衛立煌:
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適的。抗戰時他指揮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戰役,該戰役對日軍進行了沉重打擊,殲敵數萬,如果不是劉峙在河北大潰退,使得娘子關門戶大開,也許會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戰役畢竟是個不敗而敗的戰役。43年衛立煌擔任第二次遠征軍司令長官時遠征緬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實的勝仗,該戰消滅了盤踞緬甸的日軍,打通了滇緬公路,成果豬仔論壇。衛立煌是蔣介石的五虎將之一,但其他四將都是空有其名,只有衛是名副其實的虎將,但恰恰是這員虎將最不為蔣信任。
傅作義:
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北方最著名的國軍抗日將領。33年就參加了長城抗戰,36年又大敗進犯綏遠的日軍和蒙奸德王的偽軍部隊,取得了百靈廟大捷。七七事變後,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太原保衛戰等。40年,傅作義又殲滅日軍和王英的偽軍數千人,收復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這是全國抗戰以來國民黨軍隊第一次收復失地的戰役,影響很大。林彪在平型關戰斗後的總結中曾表示了對晉綏軍的不屑,晉綏軍的戰鬥力也的確一般,但傅作義顯然是晉綏軍中的一個異數。
戴安瀾:
第5軍200師長。曾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台兒庄大戰等。在昆侖關戰役中,率部與日寇浴血奮戰,直至身負重傷才下戰場。1942年作為遠征軍先頭部隊赴緬甸作戰,在著名的東瓜保衛戰中,率孤軍與數倍於己之敵作戰,擊斃日寇5000餘人,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後又率200師收復棠吉。因上級指揮失誤,遠征軍被迫撤退回國,途中被日軍伏擊,戴安瀾負傷不治,壯烈犧牲。戴安瀾與杜聿明的關系頗似張靈甫與王耀武的關系,兩位長官的結局相同,兩位同為抗日名將的下屬結局卻大相徑庭,令人感慨不已。
張靈甫:
第74軍58師長。張靈甫曾三次聞名,一次是抗戰前因殺妻而聞名,再一次是作為解放戰爭時被我軍擊斃的為數不多的國軍高級將領而聞名(蔣介石曾尊張靈甫為民國第一烈士)。這都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張靈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戰八年間,他跟隨王耀武,幾乎年年對日作戰,戰功赫赫。尤其是在萬家嶺戰役中,擔任團長的張靈甫率一支小部隊偷襲德安張古山,隨後又堅守該陣地數晝夜,身負重傷,消滅日寇數以千計,對萬家嶺大捷的取得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後,郭沫若專門派田漢編劇,歌頌德安大捷,張靈甫在劇中以真名出現,一時間聞名天下。投票之初,張靈甫曾排在第四位,現在掉到第九,這個位置基本上是合適的。
王耀武:
第74軍長。37年參加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38年參加武漢會戰中的萬家嶺戰役。39年參加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41年指揮74軍參加上高會戰,重創日寇,被譽為抗日鐵軍。後參加第二次、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45年指揮了國軍抗戰中的最後一次會戰――湘西雪峰山會戰。從抗戰之初到抗戰結束,王耀武年年對日作戰,幾乎是無役不予,而且戰績頗佳。王耀武精明強干、頭腦清晰,被中共高級將領稱為國民黨內少有的幾個明白人之一。
F. 抗日戰爭國民黨的十大名將都是誰。
抗日十大名將應為羅卓英、孫連仲、薛岳、楊森、唐式遵、李品仙、陳誠、王陵基、王纘緒、孫震、湯恩伯。
G. 誰是抗戰第一名將
薛岳--無可爭議的抗日第一名將
薛岳,外號「老虎崽」,一個農民的兒子。只有10歲便進入黃埔陸軍小學,13歲畢業便加入同盟會,曾擔任孫中山警衛團的營長,1922年陳炯明叛亂,就是薛岳冒著槍林彈雨救護宋慶齡逃離虎口。1927年「412」之前,他曾建議中共中央:「把蔣介石當反革命抓起來!」結果他又成為圍剿紅軍的干將。楊成武上將在晚年回憶湘江戰役時曾說:「我這把老骨頭,差點埋在湘江邊上了。」此言非虛,他當年身負重傷,是爬回部隊里去的。那一仗,長征的中央紅軍從八萬五千人打成三萬,而主攻者即是薛岳。還是楊成武上將,1987年5月在文章中寫道:「對他們(指民國將領)的歷史堅持進行實事求是的記述,是功績就講功績,是過失就講過失,一段時間有功就講一段時間有功,一段時間有過就講一段時間有過。」
我們說薛岳是中國抗日第一戰將,是指他是抗日戰爭時期殲滅日軍最多的戰將,僅他指揮的四次長沙會戰,就殲滅日軍十餘萬人。1946年10月10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授予薛岳一枚自由勛章,以表彰他在抗日戰爭中的功績。張治中將軍稱其為「百戰名將」。曾經是老戰友也曾經是死對頭的新四軍軍長葉挺,則盛贊薛岳指揮的「萬家嶺大捷,挽洪都於垂危,作江漢之保障,並與平型關、台兒庄鼎足三立,盛名當垂不朽。」遺憾的是,許多年來,何謂萬家嶺大捷,似乎沒多少人知曉了。
按下薛岳在松滬抗戰、長沙會戰中的戰功不表,本帖只談薛岳在武漢大會戰中的戰績。
1938年7月,日本開始進攻武漢外圍廣大地區。大戰總司令為畑俊六大將,投入陸海空三軍35萬兵力,另以新增調40萬大軍配合作戰。調動飛機500餘架,軍艦120餘艘,作戰經費32.5億日元。據戰後發現日軍文件證明,連日本本土僅留的一個近衛師團,也待命隨時增援武漢大戰。日本大本營陸軍部文件說:「陸軍為漢口作戰傾注了全力,沒有應變之餘力。」8月22日,日軍大本營下達188號、參謀總長第250號命令可以歸結為兩點:第一,「攻佔漢口附近地區」;第二,「把蔣政權逐出中原」。日本天皇的命令明確表示:「此次大戰所期待的是使蔣政權降為地方政權。」
國民政府則調集全部海空軍,計有戰艦40餘艘,飛機100餘架,陸軍120個師總兵力約110萬人。蔣介石親自坐鎮武漢直接指揮。蔣親自到中央廣播電台發表極其悲壯的講話:「中國人民和政府已被日本侵略者欺侮壓迫到最後限度,中國軍隊為了民族之生存,決心在武漢地區與日軍決一死戰。抗戰爆發以來,已經作戰的經歷,足以證明在陣地戰上我軍力量之堅強,將士作戰之勇敢無畏。」不過他也強調了另一個目標:「我軍此次作戰,將不以一城一地的得失進退為重,而在於自動地選擇有利的作戰地區,達成殲滅敵人有生力量之目的。」
戰至7月26日,張發奎九江失守。8月1日第九戰區第一兵團司令薛岳奉命指揮九江至南昌以及鄱陽湖周圍戰事。他把7個軍的兵力部署在德安、瑞昌、廬山地區,擺下一個他自稱為「反八字陣」的陣勢,迎戰岡村寧次的第11軍。薛岳說:「我這個反八字陣勢,如袋捕鼠,又如飛剪,敵犯右則左應,犯左則右應。敵若鑽進來,就很難逃出去。」
8月3日,敵106師團沿南潯鐵路南下進攻南昌,到達廬山西麓馬回嶺附近,遭到以金官橋為主陣地的薛岳部隊迎頭痛擊,薛岳命令第70軍、第8軍、第4軍參戰部隊不許後退半步,否則軍法從事!日軍以戰車、飛機、大炮配合步兵強攻,兼以施放毒氣,硬是不能越雷池半步!戰鬥打得異常慘烈,持續到15日,雙方均死傷慘重,但106師團已處於薛岳部隊包圍之中,師團中小隊長半數傷亡,敵113聯隊長田中大佐、145聯隊長川大佐均陣亡於金官橋前沿。後來繳獲的敵軍日記記載:「幾次進攻中,廬山上的迫擊炮彈如雨點般從天而降,皇軍大受威脅,死傷可怕。」還有一個專科學校畢業的士兵日記道:「廬山是*****名勝之地,『難見廬山真面目』名不虛傳,皇軍在此遭到*****軍精銳部隊第19師的堅強抵抗,前所未有的激戰,中隊、小隊長死亡很多,戰斗仍在艱苦進行,與家人團聚的希望是困難的。」
第106師團被殲滅半數,達8000人以上!岡村寧次命令第101師團配合海空軍,從星子方向沿德安、星子公路進逼德安,企圖包圍薛岳部隊的側後,切斷南潯路。但此計被薛岳識破,他命令王敬九將軍率領的第25軍兩個師,嚴守星子和隘口鎮,迎擊伊東正喜中將率領的101師團。薛岳命令王敬九,堅守的時間越長越好,為第1兵團殲敵創造有利條件。
王將軍的25軍在星子鎮堅守了七天七夜。鑒於星子陣地已被日軍全部摧毀,堅守已無意義,薛岳命令王撤退到隘口,而且此前薛岳已命令29軍兩個師、66軍兩個師布防隘口。第101師團進攻直到9月底,始終未能突破中國軍隊陣地。聯隊長飯國五大郎大佐被擊斃,師團長伊東政喜中將被打傷送進醫院,師團傷亡過半。岡村寧次只好命令101師團停止進攻,另增派第27師團從瑞昌、武寧方向進攻,以解救第106及101師團。薛岳立即調集部隊,並電令各守軍指揮官:「不能坐以待斃,要組織部隊實施反攻。」
我國軍隊發動反攻,在麒麟嶺全殲27師團鈴木聯隊,第160師也在三角尖殲敵800餘人。第106師團乘我軍調集部隊迎擊第27師團之機,迂迴萬家嶺,企圖解救陷入絕境的第27師團及自己。薛岳又一次料到敵這步險棋,於是命令:
第74軍第90師由大小金山向萬家嶺及其東北之敵攻擊;第58師由獅子岩向萬家嶺、王家山之敵攻擊;第142師攻擊石堡山之敵;預備第6師攻擊王家山靠石堡山方向之敵;第91師一旅迅速肅清頭口附近敵人,協助預6師攻擊並切斷敵人北逃之路;新13師以一個團攻擊何家山、鳳凰山、石堡山西北之敵。
各部隊於7日開始總攻,10日結束戰斗。除106師團有千餘人逃逸之外,其餘日軍萬餘人全部被殲!其中俘虜300餘人。這是中國軍隊全殲日軍一個師團的戰斗,而在整個武漢保衛戰過程中,日軍卻未能全殲我軍一個師。
薛岳在整個戰役進行期間,始終堅守在指揮崗位上,他讓部下安置一張行軍床,疲倦至極就在床上迷糊一下。戰事緊張或遇到苦戰,他便親臨前線指揮,「硝煙起前,彈雨紛集」,隨從們都萬分緊張,他依舊「指揮泰然」,全然不顧任何危險。
萬家嶺戰役的前敵總指揮為第九集團軍司令吳奇偉。和薛岳一樣,吳奇偉也是身先士卒,親臨第一線指揮。有次他正與第四軍軍長歐震通電話,敵機俯沖掃射,吳奇偉毫不理會,直至敵機把他的電話機打碎。戰斗主力是蔣介石的嫡系第74軍,萬家嶺戰役打響之前,蔣介石致電薛岳,要他把傷亡慘重的74軍調到長沙休整。薛岳回電:「調不下來。」蔣二次來電:「第74軍在岷山傷亡甚大,應予調下整補。」薛回電:「贛北各軍作戰時間都比74軍長,傷亡都比74軍大,各軍都未調下整補,對74軍也請緩予調下整補。」好一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架勢,事實證明他是對的。
時任74軍軍長的是老蔣的奉化同鄉俞濟時,俞在1932年淞滬抗戰中便率領第88師重創日軍第九師團和久留米混成旅團的進攻,俞被敵子彈穿腹負重傷。剛歸屬薛岳指揮時,俞也曾有怠慢之舉,薛岳正色警告俞:「你要敢後退,就軍法從事!」岷山一戰,傷亡最慘重的是該軍第79師。俞親臨前線時段朗如師長表態一定堅守,俞誇贊道:「像這樣勇敢應戰,忘我犧牲的將領,實在可貴。」
萬家嶺戰役中,該軍第58師由馮聖法將軍率領,腹背受敵,兩面作戰,全師幾乎傷亡殆盡,馮師長為守住陣地向俞求援,俞只得把軍部警衛營派出兩個連前往增援。該師終於扼死敵106師團之退路,保證了萬家嶺合圍成功。該軍另一個師為王耀武將軍第51師,該師在據守岷山陣地的川軍不戰而逃時,奉薛岳命疾駛堵住缺口,浴血激戰7晝夜,使飛機大炮助戰的日軍不得前進半步!萬家嶺戰役,該師奉命攻佔張古山,王耀武觀察地形發現,該山易守難攻,卻是整個戰役的關鍵,必須奪占,但勢必傷亡巨大。第305團團長張靈甫提議出奇兵從山後絕壁攀援突襲,配合正面進攻。於是親自帶領精兵上陣,果然靈驗,很快佔領該山。因此陣地對日軍突圍至關重要,以飛機重炮攻擊,51師只得退下,入夜又奪回,經五晝夜反復爭奪,張靈甫帶傷堅持戰斗,終於牢牢控制該陣地。這個爭奪戰,日軍僅遺留陣前屍體就達四千多具!可以說,沒有張古山爭奪戰的勝利,就不可能有萬家嶺大捷。
H. 著名的抗日英雄都有誰
收復察哈爾的將軍——方振武
· 中國人民的朋友——約瑟夫·史迪威
· 戰功顯赫的開國上將——楊得志
· 捨身救國的泰國華僑領袖——蟻光炎
· 美洲洪門愛國老人——司徒美堂
· 與中國人民並肩作戰的克萊爾·李·陳納德將軍
· 屢建功勛敵膽寒——張雲逸
· 抗日名將「鐵軍將才」——朱程
· 一生獻給中國衛生事業——馬海德
· 戰斗在大後方的抗日將軍——肖勁光
· 為中國抗戰而犧牲的蘇聯勇士——庫里申科
· 戎馬一生為祖國的軍隊高級將領——楊勇
· 血灑贛榆留英名——符竹庭
· 戎馬一生為祖國的軍隊高級將領——楊勇
· 馬耀南:從愛國學生到八路軍優秀指揮員
· 血染抗日戰場的虎將——葉成煥
· 用犧牲精神喚起民眾的抗日將領——李兆麟
· 聲震昆侖關的抗日將軍 杜聿明
· 民族英雄 黨的戰士--馬本齋
· 為抗日青春何所惜的張宗蘭
· 傳奇式的抗日英雄——包森
· 為抗日而死的共產黨員--吉鴻昌
· 英勇抗戰的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
· 為理想奮斗終生的抗日將領——續范亭
· 刀劈日本憲兵的抗日民族英雄——節振國
· 淞滬抗戰總指揮——蔣光鼐
· 打響武裝抗日第一槍的愛國將軍——馬佔山
· 與日寇血戰到底的抗聯十二烈士
· 捍衛邊疆的抗日愛國將領——傅作義
· 永垂史冊的愛國將領——張學良 楊虎城
· 朝鮮族抗日英雄——李紅光
· 獻身中國人民解放與建設事業的紐西蘭友人——路易·艾黎
· 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
· 浩氣彌天的馬定夫
· 名震緬北的抗日將領——鄭洞國
· 指揮長沙會戰的抗日將領——薛岳
· 著名抗日將領——范子俠
· 新四軍抗日名將——羅忠毅
· 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組建者——馮玉祥
· 以死報國的抗日名將戴安瀾
· 抗日英雄——呂正操
· 寧死不屈的東北抗聯——八女投江
· 國際主義戰士——柯棣華
· 我軍卓越的政治工作領導人——譚政
· 抗日名將楊成武
· 華僑旗幟 民族光輝——陳嘉庚
· 傳奇戰將——陳賡
· 迎風傲霜不老松——黃克誠
· 為抗日戰斗到生命最後一息的魏拯民
· 東北抗日聯軍優秀指揮員——汪亞臣
· 積極抗日的愛國將領---鄧寶珊
· 鏡泊英雄——陳翰章
· 台兒庄大捷的司令官——李宗仁
· 以身報國的抗戰名將——張自忠
· 抗日女傑——李林
· 聲震忻口的抗日將軍——衛立煌
· 與陣地共存亡的抗日將領——佟麟閣
· 抗日壯士英氣沖天——董天知
· 堅如磐石抗日心——魏大光
· 「打仗數第一」——陳錫聯
· 「絕不給中華民族丟臉!」——劉老莊連
· 抗日赤心日月可鑒——許亨植
· 俠肝義膽破「圍剿」——曹亞范
· 「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徐海東
· 爆破英雄馬立訓
· 出奇制勝大將風范——粟裕
· 夜襲戰斗常勝英雄——桂干生
· 冉庄地道戰組織者——張森林
· 大刀英雄——任常倫
· 八女投江 抗日女英烈——冷雲
· 鐵骨錚錚抗日到底——夏雲傑
· 「甘將熱血沃中華」——趙一曼
· 鋼鐵戰士——楊靖宇
· 狼牙山五壯士
· 「太行浩氣傳千古」——左權
· 寧死不屈的抗日英雄——趙尚志
· 文武兼備一代英才——彭雪楓
I. 解放軍中的抗日名將有誰
彭德懷元帥,八路軍副總司令,單次戰果最大消滅日軍2.5萬餘人。
林元帥,八路軍版權115師師長,平型關大捷。
劉伯承元帥,八路軍129師師長,多次伏擊消滅大量日軍部隊。
粟裕大將,新四軍1師師長,消滅日軍、偽軍計十萬餘人。
楊靖宇,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抗日名將,在抗日戰爭中犧牲。
陳賡大將,八路軍129師386旅旅長,劉元帥策劃,陳大將指揮,129師的戰績有他一份功勞。
左權,八路軍副參謀長,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我黨最高級別軍事指揮官。
聶榮臻元帥,呂正操上將(09年逝世,最後的一名開國上將),趙尚志,抗聯總司令,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