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旅行家
⑴ 中國現在都有哪些著名的旅行家呢
古代旅行家--徐霞客
徐宏祖生於1586-1641,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是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他一生鍾情於神州山水。在"學而優則仕"的舊封建時代,他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從二十二歲開始,周遊全國,探析大自然的奧秘。遠足34年,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考察並記載了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雲南等20多個省市的山川地形,嘔心瀝血凝成《徐霞客游記》。他因此被譽為"千古奇人"。
憑一雙腳踏遍中國,最後失落於羅布泊的--余純順
余純順有一個宏偉的計劃,他打算用10年時間將中國55個少數民族聚居地走訪一遍,並完成80個探險課題。1988年7月1日,他揮手告別上海,踏上萬里征程。從華東到華北、東北,經內蒙古高原南下,輾轉至青藏高原。他的一雙大腳走過了川藏、青藏、滇藏、新藏、中尼5條路的全程,穿破57雙鞋。在他去逝之前,他去了33個少數民族聚居地,完成了59項探險。他撰寫了50多萬字的游記,拍攝了5000多幅攝影作品。 余純順在往羅布泊的途中逝去,他去了,他的父親接過了他的背包,走著他未走完的路。
是中國第一位到達世界三極的女性--李樂詩
李樂詩是第一位提出"白色力量"的人。所謂"白色力量"指南極與北極。李樂詩3次去過北極,第三次,李樂詩才如願以償到達北極點,將五星紅旗插在地球的最北端。1987年,李樂詩登上世界最高極的喜馬拉雅山。從那以後,李樂詩的生活開始了大的轉折。她的生活重心已由旅遊攝影轉到地球生態環境的科考上來。
足跡遍布南極、撒哈拉、亞馬遜河流域、帕米爾高原--馬中欣
祖籍浙江東陽,生於蘭州,長於台灣。作過工程師、當過珠寶商、環游世界20載,著有三本著作有《天涯歷險》、《三毛真相》、《冰裸南極》馬中欣走過127個國家和地區。最為人爭議的是他的撒哈拉之旅。他沿著作家三毛的足跡一路尋訪,發現三毛在當地人眼裡是個怪異的老處女,其筆下的至親愛人荷西根本是子虛烏有。馬中欣的一系列關於三毛真面目的文章刊載後,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罵他嘩眾取寵,有人則對他大加激賞。
用6年多的時間,走遍了 30個省、市、自治區--傅慶勝
傅慶勝在6年多時間里,風餐露宿,歷盡艱辛,走遍了30個省、市、自治區,行程相當於繞地球一圈半。先後訪問了41個少數民族的500多個村寨、800多個風景名勝和建設工程;結識了幾百位當今名人;拍攝了8000多張少數民族的風情照片;寫下了100多萬字的游記,湖北人民出版社已將他的游記編輯出版,定名為《中華十萬里記游》。 另外,他還有《一個普通的中國人看中國》、《傅慶勝歷險記》的兩部文字著作及一本《一個普通的中國人看中國》的攝影集需在世界內尋找出版商合作出版。
中國第一位職業探險家--劉雨田
世界第一位徒步萬里長城的人,之後,他又徒步絲綢之路、黃土高原,新疆羅布泊,攀登格拉丹冬和登喀喇昆侖雪山,考察神農架野人、喜馬拉雅雪人、絨布冰川。沿雅魯藏布江旅行,兩次試登珠穆朗朗瑪峰,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及古爾班通古特等中國五大沙漠。橫穿世界第一大峽谷雅魯藏布江大拐彎。
長江行者--步雨青
步雨青走長江從上海開始逆流而上 ,現已走過8個省到達西藏。1998年春季開始長江上游萬里沖刺 。她將面臨青藏高原的沼澤雪山、野獸出沒、氣候無常,還有通天河800里無人區、沱沱河400里無人區,最後到達6720米海拔的長江源頭各拉丹冬雪山。她的丈夫賈千里一直陪同她。中央電視台、雲南省電視台、昆明市電視台已作了7集專題報道。
http://cache..com/c?word=%A4%A4%B0%EA%3B%AE%C8%A6%E6%3B%AEa&url=http%3A//www%2Eviewchina%2Einfo/html/interest5%2Ehtml&b=0&a=112&user=
⑵ 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的故鄉是什麼
威尼斯(Venice)是義大利東北部著名的旅遊與工業城市,也是威尼托地區的回首府。
威尼斯答曾經是威尼斯共和國的中心,被稱作「亞得里亞海明珠」,十字軍進行十字軍東征時也曾在這里集結,而且也是13世紀至17世紀末一個非常重要的商業藝術重鎮,堪稱世界最浪漫的城市之一。 威尼斯市區涵蓋義大利東北部亞得里亞海沿岸的威尼斯潟湖的118個島嶼和鄰近一個半島,更有117條水道縱橫交叉。這個鹹水潟湖分布在波河與皮亞韋河之間的海岸線。
⑶ 我國著名的宗教旅行家
我國著名的宗教旅行家共有三位,分別是釋法顯、唐玄奘、鑒真 。
釋法顯與《佛國記》
法顯本姓龔,平陽武陽(今山西臨汾)人,出家後立志將前人傳譯的戒律搜求完整。法顯於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攜慧景、道整、慧應等人,從長安出發,西行來到西域的茫茫大沙漠。法顯以尋佛經為使命,勇敢地克服了各種艱險困苦,越過了大沙漠。他們之來到蔥嶺,山上的積雪常年不化,山路艱險,懸崖峭壁高聳入雲。過去曾有人來過這里,鑿石通路,修有梯道,共有七百多階。他們抓著懸掛在河兩岸的繩索渡過河去。類似的險途有好幾十處,都是漢代的張騫、甘英所不曾到過的地方。法顯前後共游歷三十多個國家,後來,他將自己的佛游見聞寫成《佛國記》。
法顯廣游西域,留學天竺,攜經而歸的事跡,他所寫的《佛國記》,也都與唐僧玄奘的西天取經並著《大唐西域記》一樣,同為考察今阿富汗、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的重要著作及旅遊文獻。
唐玄奘與《大唐西域記》
玄奘(602年-664年),俗姓陳,名諱,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縣)人,出身儒學世家。出家後遍訪佛教名師。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玄奘抱著學習大乘教義、求取大乘典籍的目的,「假冥助而踐畏途」,開始了西遊天竺(印度)的艱難旅行,歷時19年,「親踐者一百一十國」。初在那蘭陀寺求學。後又游學天竺(印度)各地。玄奘於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長安,他所攜回國的657部經卷和大大小小的佛像被安置在長安的弘福寺內。他答應唐太宗的要求,僅用一年的時間,寫出他的西遊巨著《大唐西域記》。該書是研究印度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玄奘歸國後所從事的另一重要工作,是翻譯他從西域帶回來的數百部佛教典籍。其所譯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據載,玄奘前後共譯經論75部,總計1335卷。玄奘是漢傳佛教史上最傑出的譯經師。
玄奘還是傑出的探險家與旅行家,他以雙腳拓寬了中印友好往來的陸上通道,他遍及全印的游蹤開創了中國人旅行南亞次大陸的最高記錄,他記錄和傳播了古印度的文明成果。他歷盡艱難、百折不撓、捨身求法的精神,萬古長存。
東渡日本的鑒真
鑒真(688—763年)俗姓淳於,廣陵江陽(今江蘇揚州)人,14歲時於大雲寺為沙彌,就高僧智滿禪師學佛,後又赴長安從弘景法師受戒,先後達3年,學識淵博。日本僧人榮睿、普照來華學佛留學,並敦請鑒真赴日傳佛。鑒真欣然應允。鑒真一行前後歷時12年,六次啟行,五次失敗,先後有36人死於船禍和傷病,200餘人退出東渡行列。只有鑒真篤志不移,百折不撓,終於在天寶十二年(753年)攜帶佛經、佛具及佛像抵日本。此時鑒真已雙目失明,但他仍努力傳經弘法,傳播中國文化並以其豐富之經驗,講授醫葯知識。嘗治癒光明皇太後及聖武天皇之病。至今日本奈良招提寺及東大寺正倉院仍保存有鑒真遺跡。日本人民譽他為「過海大師」。
鑒真東渡,在日本傳播佛教與盛唐文化,其歷史功績卓著。如今,中日兩國人民依舊深切懷念這位睿智、堅韌的唐朝高僧。
⑷ 古今中外有名的 旅行者都有誰(列舉3~5個)
馬可·波羅 東晉的酈道元、高僧法顯、唐代的玄奘、宋代趙汝適、元代周達觀、汪大淵、明代的鄭和、馬歡、費信、鞏珍、徐霞客 汪大淵,字煥章,南昌人。元代民間航海家、旅遊家。 汪大淵生於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他自幼懷有大志,欲效法司馬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游歷祖國名山大川,考察風俗,記載物產。 至順元年(1330),年僅二十歲的汪大淵來到南方最大的商港福建泉州,這里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他首次搭乘商船出海遠航,歷經幾十國,渡地中海出紅海,橫渡印度洋,前後歷時五年。至元三年(1337),汪大淵又進行第二次遠航,歷時兩年回到泉州。 汪大淵廣見博聞,沿途作有詳細記錄,並作古體詩百韻,至正九年(1349)整理編成《島夷志》,為中國古代航海家親歷而手記之始。汪大淵回到南昌後改成《島夷志略》印行。 《島夷志略》分為一百條,涉及國家和地區二百二十多處,史料的真實性和范圍的廣泛性,超過歷代官、私著述,對研究元代中西交通及海道諸國歷史、地理有重要價值。西方許多學者研究此書,並譯成多種文字。在汪大淵到澳洲近二百年之後,歐洲人才知道有這一大陸。http://..com/question/12621749.html?si=1 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Marco Polo)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1254年生於義大利威尼斯一個商人家庭。17歲時跟隨父親和叔叔,途徑中東,歷時四年多來到中國,在中國游歷了17年。回國後出了一本《馬可·波羅游記》,記述了他在東方最富有的國家——中國的見聞,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嚮往,對以後新航路的開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西方地理學家還根據書中的描述,繪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圖」。 馬可·波羅小時候,他的父親和叔叔到東方經商,來到元大都(今天的北京)並朝見過蒙古帝國的忽必烈大汗,還帶回了大汗給羅馬教皇的信。他們回家後,小馬可·波羅天天纏著他們講東方旅行的故事。這些故事引起了小馬可·波羅的濃厚興趣,使他下定決心要跟父親和叔叔到中國去。1271年,馬可·波羅17歲時,父親和叔叔拿著教皇的復信和禮品,帶領馬可·波羅與十幾位旅伴一起向東方進發了。他們從威尼斯進入地中海,然後橫渡黑海,經過兩河流域來到中東古城巴格達,從這里到波斯灣的出海口霍爾木茲就可以乘船直駛中國了。然而,這時卻發生了意外事件。當他們在一個鎮上掏錢買東西時,被強盜盯上了,這伙強盜乘他們晚上睡覺時抓住了他們,並把他們分別關押起來。半夜裡,馬可·波羅和父親逃了出來。當他們找來救兵時,強盜早已離開,除了叔叔之外,別的旅伴也不知去向了。 馬可·波羅和父親、叔叔來到霍爾術茲,一直等了兩個月,也沒遇上去中國的船隻,只好改走陸路。 這是一條充滿艱難險阻的路,是讓最有雄心的旅行家也望而卻步的路。他們從霍爾木茲向東,越過荒涼恐怖的伊朗沙漠,跨過險峻寒冷的帕米爾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飢渴的困擾,躲開了強盜、猛獸的侵襲,終於來到了中國新疆。 一到這里,馬可·波羅的眼睛便被吸引住了。美麗繁華的喀什、盛產美玉的和田,還有處處花香撲鼻的果園,馬可他們繼續向東,穿過塔克拉瑪干沙漠,來到古城敦煌,瞻仰了舉世聞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畫。接著,他們經玉門關見到了萬里長城。最後穿過河西走廊,終於到達了上都——元朝的北部都城。這時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他們離開祖國已經過了四個寒暑了! 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禮物,並向大汗介紹了馬可·波羅。大汗非常賞識年輕聰明的馬可·波羅,特意請他們進宮講述沿途的見聞,並攜他們同返大都,後來還留他們在元朝當官任職。 聰明的馬可·波羅很快就學會了蒙古語和漢語。他借奉大汗之命巡視各地的機會,走遍了中國的山山水水,中國的遼闊與富有讓他驚呆了。他先後到過新疆、甘肅、內蒙古、山西、陝西、四川、雲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還出使過越南、緬甸、蘇門答臘。他每到一處,總要詳細地考察當地的風俗、地理、人情。在回到大都後,又詳細地向忽必烈大汗進行了匯報。 在《馬可·波羅游記》中,他盛贊了中國的繁盛昌明;發達的工商業、繁華熱鬧的市集、華美廉價的絲綢錦緞、寵偉壯觀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驛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紙幣等等。書中的內容,使每一個讀過這本書的人都無限神往。 17年很快就過去了,馬可·波羅越來越想家。1292年春天,馬可·波羅和父親、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託,護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他們趁機向大汗提出回國的請求。大汗答應他們,在完成使命後,可以轉路回國。 1295年末,他們三人終於回到了闊別二十四載的親人身邊。他們從中國回來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威尼斯,他們的見聞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他們從中國帶回的無數奇珍異寶,一夜之間使他們成了威尼斯的巨富。 1298年,馬可·波羅參加了威尼斯與熱那亞的戰爭,不幸被俘。在獄中他遇到了作家魯思梯謙,於是便有了馬可·波羅口述、魯思梯謙記錄的《馬可·波羅游記》。這本書在歐洲廣泛流傳,激起了歐洲人對中國文明與財富的傾慕,最終引發了新航路和新大陸的發現。 http://..com/question/33695541.html?si=3 玄奘(600~664),名陳禕,洛州 緱氏(今河南偃師 滑國故城)人。梵文名:摩訶耶那提婆Mahāyānadeva,即「大乘之神」唐言:大乘天,世稱三藏法師。有名的翻譯家,旅行家等三藏是佛教典籍的三種形態,經藏是佛說的佛經,律藏是戒律,論藏是後來的弟子們來著書立說,解釋佛經及戒律等是了不起的著作,只要精通經藏,律藏,論藏的人就可以被稱之為三藏法師,除玄奘大師外中國的三藏法師有很多,例如比較熟的就有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三藏法師是對精通此三藏者的尊稱,而當今佛教界為了尊重古德先賢,故即使今天也有法師通達三藏也不用這個名號,21世紀的現在沒有三藏法師之名以尊重古德,但不乏有三藏法師之實者之高僧大德存在,大多雲集在台灣,及中國大陸,新加坡,日本等地。唐代高僧。洛州緱氏縣(河南偃師)人,俗姓陳,名褘。世稱唐三藏,意謂其精於經、律、論三藏,熟知所有佛教聖典。為我國傑出之譯經家,法相宗之創始人。師之生年,一說為隋代開皇二十年(600)。其兄先出家於洛陽凈土寺,法號長捷。師自幼從兄誦習經典,亦嫻儒道百家典籍。大業八年(612),洛陽度僧時,大卿理鄭善果,見師年紀雖小,然對答出眾,賢其器宇,破格以沙彌身分錄入僧籍。師乃與兄共居凈土寺,就慧景聽涅盤經,從嚴法師受大乘論。至隋唐之際,天下大亂,師偕兄遍歷隴、蜀、荊、趙諸地,參謁宿老,足跡及於半個中國。嘗就道基、寶遷二師學攝論、毘曇,從震法師聽發智論。於唐武德五年(622)受具足戒,又學律部。後復從道深受成實論,就道岳學俱舍論,聽法常、僧辯講攝大乘論。因慨嘆眾師所論不一,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可適從,乃誓游天竺,以問惑辨疑。於貞觀三年(629,一作貞觀元年)西行,孤身涉險,歷盡艱難,經秦涼高昌等地,抵天竺北境,即越過今之新疆省北路,經西土耳其斯坦、阿富汗而進入印度境內,沿途瞻禮聖跡,迤邐南行,至摩揭陀國。時為貞觀五年,師三十歲,遂留學那爛陀寺,入戒賢論師門下,習瑜伽師地論等,又學顯揚、婆沙、俱舍、順正理、對法、因明、聲明、集量、中、百等論,鑽研諸部,凡經五年。其後,徧游五天竺,歷謁名賢,叩詢請益,尋求梵本。游學十二年,還那爛陀寺,依戒賢之命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時有師子光講中、百二論,駁師之說,師乃會和中觀、瑜伽二宗作「會宗論」三千頌破斥之;後又制「破惡見論」一千六百頌破斥烏荼國小乘論師之「破大乘論」,因而名震五天竺。戒日王等聞名,競相禮謁。時,師四十一歲,意欲東返。戒日王於曲女城為師作大法會,五印度十八國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羅門等七千餘人亦到,此即佛教史上著名之曲女城辯論大會。師受請為論主,稱揚大乘,提出論文「真唯識量」頌,懸之於會場門外,經十八日,竟無人發論難之。戒日王益增崇重,十八國王並於會後歸依為弟子。會畢,師決意辭歸,戒日王堅留不成,遂再邀集十八國王於首都?羅那迦城,開七十五日之無遮(布施)大會,為師隆重餞行。貞觀十七年,師正式辭王東歸。經由今之新疆省南路、於闐、樓蘭而回國,往返共歷十七年,行程五萬里。於貞觀十九年正月還抵長安,帝敕命梁國公房玄齡等文武百官盛大歡迎。玄奘大師所帶回的經像舍利等,凡數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請回佛經梵文原典520夾657部師歸後,為太宗、高宗所欽重,供養於大內,賜號「三藏法師」。太宗且曾兩度勸其棄道輔政,師均以「願守戒緇門,闡揚遺法」而固辭之。帝唯從其志,助其譯經工作,建長安譯經院,詔譯新經;師先後於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宮譯經,凡十九年,共出經論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譯出之主要經典有:大般若經六百卷、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大毘婆沙論二百卷、俱舍論、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等。師於印度所學遂盡傳至中國。師嘗斥責鳩摩羅什等古代譯經家以「達意」為原則而信筆直譯之翻譯法,遂提倡忠於原典、逐字翻譯之譯經新規則。後代譯經家每以玄奘所立之定則為法式,而稱玄奘以前所譯之經為舊譯,稱玄奘以後所譯之經為新譯。師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內載西域、印度、錫蘭等一三八國之歷史、地理、宗教、神話傳說、風土人情等,親踐者一一○國,傳聞者二十八國。該書在佛教史學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亞、南亞之史地、文化上,乃至於中西交通史料上,均富有極高之價值,至堪珍視,故亦甚為歐美日本學者重視。玄奘大師頂骨麟德元年(664)二月五日示寂,世壽六十三(一作六十五、六十九)。師示寂後,高宗哀慟逾恆,為之罷朝三日。追諡「大遍覺」之號。敕建塔於樊川北原。其後,黃巢亂起,或奉其靈骨至南京立塔。太平天國時,塔圯;迨至亂平,堙沒無人能識。近30多年來玄奘大師真身頂骨(一部份)一直珍藏於南京靈谷寺。南京靈谷寺的凈然法師說從保護文物的角度出發,真正的玄奘法師頂骨是不能輕易示人的,一般秘藏於密室里,除非有重大佛教活動和重要佛教友人來訪,才會請出真正的玄奘法師頂骨,而一直在寺里的玄奘法師紀念堂展出的乃是等同於真頂骨的影骨。另外對日抗戰(1937~1945)時,日本人入南京,修路掘地得到大師部份頂骨,移奉日本。後一部分頂骨歸還台灣,現奉安於台灣省南投縣日月潭玄奘寺。〔參考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慧立)、大唐三藏聖教序、大唐西域記序、玄奘三藏師資傳叢書、大唐內典錄卷五、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續高僧傳卷四、佛祖統紀卷三十九、開元釋教錄卷八、法苑珠林卷二十九、古今譯經圖紀卷四〕另外,他的故事【生命的林子】以課文出現在小學第11冊的教材上。http://ke..com/view/14742.htm 徐霞客(1586—1641),漢族,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明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近年,視徐霞客為游聖,步徐霞客足跡,游覽祖國大好河山已成為中國旅遊界的嶄新時尚。受耕讀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學,博覽群書,尤鍾情於地經圖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遊生涯,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8歲以前的紀游准備階段。重點放在研讀祖國的地理文化遺產,並憑興趣游覽太湖、泰山等地,沒有留下游記。第二階段為28歲(1613)至48歲(1633)的紀游前段,歷時20年,游覽了浙、閩、黃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華山、恆山諸名山。但游記僅寫了一卷,約佔全書的十分之一。第三階段為51歲(1636)至54歲(1639)為紀游後段,歷時4年,游覽了浙江、江蘇、湖廣、雲貴等江南大山巨川,寫下了9卷游記。徐霞客的足跡遍及今16個省、市、自治區。他不畏艱險,曾三次遇盜,數次絕糧,仍勇往直前,嚴謹地記下了觀察的結果。直至進入雲南麗江,因足疾無法行走時,仍堅持編寫《游記》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萬字的《徐霞客游記》。55歲(1640)雲南地方官用車船送徐霞客回江陰。56歲(1641)正月病逝於家中。遺作經季會明等整理成書,廣泛流傳。 http://ke..com/view/5614.htm
⑸ 世界上最著名的旅行家是誰
伊本·白圖泰,在中國出不出名我不清楚,但是他在蒸汽時代到來之前僅憑雙腳(和一些古代交通工具)游歷了44個國家,行程超過75000公里。在西方和阿拉伯世界可謂是家喻戶曉
⑹ 元代有哪些著名的旅行家
元代著名旅行家汪大淵附商船出海,往來於中國?非洲,至數十國,回國後著版《島夷志略》一書,記其所見權所聞?其中記載了位於非洲東海岸附近的層拔羅國,即今之桑給巴爾?
摩洛哥人伊本·拔圖塔是元代著名旅行家?1341年,元順帝遣使至印度,君主德里算端派伊本·拔圖塔到中國報聘,他於1342年離德里赴中國?1354年伊本·拔圖塔自泉州啟程回國,口述其旅行經歷,由算端派書記官術札伊記錄成書?在他的《游記》中記載了元代與海外各國貿易往來的情況,其中有中國的瓷器運銷印度及其他海外國家,並轉銷到摩洛哥的記述?
⑺ 西方歷史上著名的旅行家,航海家有哪些人
哥倫布 :義大利人復,1492年開制辟通往美國的新大陸。
達.伽馬:葡萄牙人,1497~1498年,歐洲從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麥哲倫:葡萄牙人,1519~1522年,完成了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再返回歐洲的環球航行。
斐迪南·麥哲倫(全名費迪南德·麥哲倫,葡萄牙語:Fernão de Magalhães ;西班牙語Fernando de Magallanes,1480年春天—1521年4月27日),探險家、航海家、殖民者。
⑻ 我需要5名著名的旅行家資料、中國,外國都可以
古代旅行家--徐霞客
徐宏祖生於1586-1641,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是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他一生鍾情於神州山水。在"學而優則仕"的舊封建時代,他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從二十二歲開始,周遊全國,探析大自然的奧秘。遠足34年,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考察並記載了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雲南等20多個省市的山川地形,嘔心瀝血凝成《徐霞客游記》。他因此被譽為"千古奇人"。
憑一雙腳踏遍中國,最後失落於羅布泊的--余純順
余純順有一個宏偉的計劃,他打算用10年時間將中國55個少數民族聚居地走訪一遍,並完成80個探險課題。1988年7月1日,他揮手告別上海,踏上萬里征程。從華東到華北、東北,經內蒙古高原南下,輾轉至青藏高原。他的一雙大腳走過了川藏、青藏、滇藏、新藏、中尼5條路的全程,穿破57雙鞋。在他去逝之前,他去了33個少數民族聚居地,完成了59項探險。他撰寫了50多萬字的游記,拍攝了5000多幅攝影作品。 余純順在往羅布泊的途中逝去,他去了,他的父親接過了他的背包,走著他未走完的路。
是中國第一位到達世界三極的女性--李樂詩
李樂詩是第一位提出"白色力量"的人。所謂"白色力量"指南極與北極。李樂詩3次去過北極,第三次,李樂詩才如願以償到達北極點,將五星紅旗插在地球的最北端。1987年,李樂詩登上世界最高極的喜馬拉雅山。從那以後,李樂詩的生活開始了大的轉折。她的生活重心已由旅遊攝影轉到地球生態環境的科考上來。
足跡遍布南極、撒哈拉、亞馬遜河流域、帕米爾高原--馬中欣
祖籍浙江東陽,生於蘭州,長於台灣。作過工程師、當過珠寶商、環游世界20載,著有三本著作有《天涯歷險》、《三毛真相》、《冰裸南極》馬中欣走過127個國家和地區。最為人爭議的是他的撒哈拉之旅。他沿著作家三毛的足跡一路尋訪,發現三毛在當地人眼裡是個怪異的老處女,其筆下的至親愛人荷西根本是子虛烏有。馬中欣的一系列關於三毛真面目的文章刊載後,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罵他嘩眾取寵,有人則對他大加激賞。
用6年多的時間,走遍了 30個省、市、自治區--傅慶勝
傅慶勝在6年多時間里,風餐露宿,歷盡艱辛,走遍了30個省、市、自治區,行程相當於繞地球一圈半。先後訪問了41個少數民族的500多個村寨、800多個風景名勝和建設工程;結識了幾百位當今名人;拍攝了8000多張少數民族的風情照片;寫下了100多萬字的游記,湖北人民出版社已將他的游記編輯出版,定名為《中華十萬里記游》。 另外,他還有《一個普通的中國人看中國》、《傅慶勝歷險記》的兩部文字著作及一本《一個普通的中國人看中國》的攝影集需在世界內尋找出版商合作出版。
中國第一位職業探險家--劉雨田
世界第一位徒步萬里長城的人,之後,他又徒步絲綢之路、黃土高原,新疆羅布泊,攀登格拉丹冬和登喀喇昆侖雪山,考察神農架野人、喜馬拉雅雪人、絨布冰川。沿雅魯藏布江旅行,兩次試登珠穆朗朗瑪峰,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及古爾班通古特等中國五大沙漠。橫穿世界第一大峽谷雅魯藏布江大拐彎。
長江行者--步雨青
步雨青走長江從上海開始逆流而上 ,現已走過8個省到達西藏。1998年春季開始長江上游萬里沖刺 。她將面臨青藏高原的沼澤雪山、野獸出沒、氣候無常,還有通天河800里無人區、沱沱河400里無人區,最後到達6720米海拔的長江源頭各拉丹冬雪山。她的丈夫賈千里一直陪同她。中央電視台、雲南省電視台、昆明市電視台已作了7集專題報道。
馬可·波羅(Marco Polo)[1254年~1324年],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1254年出生於克羅埃西亞的考爾楚拉島。他的父親尼科洛和叔叔馬泰奧都是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17歲時跟隨父親和叔叔,途經中東,歷時四年多來到中國,在中國游歷了17年。回國後出了一本《馬可·波羅游記》(又名《馬可·波羅行記》,《東方聞見錄》)。記述了他在東方最富有的國家——中國的見聞,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嚮往,對以後新航路的開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西方地理學家還根據書中的描述,繪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圖」。
《馬可·波羅游記》,是歐洲人撰寫的第一部詳盡描繪中國歷史、文化和藝術的游記。16世紀義大利收藏家、地理學家賴麥錫(Ramusio)說,馬可·波羅在1299年寫完《游記》,「幾個月後,這部書已在義大利境內隨處可見」(註:Lach,p.35.)。在1324年馬可·波羅逝世前,《馬可·波羅游記》已被翻譯成多種歐洲文字,廣為流傳。現存的《馬可·波羅游記》有各種文字的119種版本。《馬可·波羅游記》在把中國文化藝術傳播到歐洲這一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西方研究馬可·波羅的學者莫里斯·科利思(MauriceCollis)認為馬可·波羅的《游記》「不是一部單純的游記,而是啟蒙式作品,對於閉塞的歐洲人來說,無異是振聾發聵,為歐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識領域和視野,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它導致了歐洲人文科學的廣泛復興」。
⑼ 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旅行家及故事
汪大淵的故事
汪大淵,字煥章,南昌人。元代民間航海家、旅遊家。
汪大淵生專於元武宗至大四屬年(1311),他自幼懷有大志,欲效法司馬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游歷祖國名山大川,考察風俗,記載物產。
至順元年(1330),年僅二十歲的汪大淵來到南方最大的商港福建泉州,這里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他首次搭乘商船出海遠航,歷經幾十國,渡地中海出紅海,橫渡印度洋,前後歷時五年。至元三年(1337),汪大淵又進行第二次遠航,歷時兩年回到泉州。
汪大淵廣見博聞,沿途作有詳細記錄,並作古體詩百韻,至正九年(1349)整理編成《島夷志》,為中國古代航海家親歷而手記之始。汪大淵回到南昌後改成《島夷志略》印行。
《島夷志略》分為一百條,涉及國家和地區二百二十多處,史料的真實性和范圍的廣泛性,超過歷代官、私著述,對研究元代中西交通及海道諸國歷史、地理有重要價值。西方許多學者研究此書,並譯成多種文字。在汪大淵到澳洲近二百年之後,歐洲人才知道有這一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