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著名的詞語解釋

著名的詞語解釋

發布時間: 2020-12-07 09:42:49

1. 山海經中著名的神話故事的文言文,有重點詞語解釋和翻譯

其實仔細去看山海經,你發現她的文言文描述得非常深奧

2. 解釋名詞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博涉經史,工於隸楷。虞世南去世後,唐太宗嘆息:「虞世南沒後,無人可與論書者矣!」魏徵就推薦褚遂良,並說:「遂良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體。」太宗寶愛王羲之書法,以金帛懸賞征購。一時天下王書爭送至京,難辨真偽。惟遂良能品評鑒別,並編目藏入內府。其書法繼承王羲之傳統,外柔內剛,筆致圓通,見重於世,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家」。傳世墨跡有《倪寬贊》、《陰符經》,碑刻有《雁塔聖教序》、《伊闕佛龕碑》、《房玄齡碑》等。

楷書四大家:唐代顏真卿、柳公權、歐陽洵、元趙孟頫。

一是:書學在唐代為鼎盛時期,凡及楷書,言必稱虞、歐、褚、顏。顏真卿即是其中最富革新精神的大書家。顏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他出身名門,是著名學者顏師古的五世孫。顏真卿為人篤實鯁直,向以義烈聞名於官場,曾為四朝元老,宦海浮沉,不以為意,後奉命招撫謀反的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為李所殺。
顏真卿的書法淵自家學,但其得以變革的啟迪者,乃吳郡張旭。由於他能兼取百家,自如取捨,留下大量書帖足可見其功力。史學家範文瀾在著述中每及於唐書,皆稱「盛唐的顏真卿,才是唐朝新書體的創造者」。顏的楷書,反映出一種盛世風貌,氣字軒昂;而他的行草,使宋代米芾也心儀斯書,原因是那些書帖往往是在極度悲憤的心境中走筆疾書的,讀者可從本文中領略個中滋味。情溶於藝,藝才生魂,歷史上大凡優秀的藝術,均不違背此一準則。
顏真卿,一位書壇的巨靈。千百年來,唯顏魯公能比肩書聖王羲之,雄視闊步於書壇。唐代書壇固然以顏真卿為冠冕,而宋代也以顏書為大纛。自茲以往,顏真卿的書魂形成了巨大的向力,而又積淀成中華民族書魂的重要部分。《新唐書·顏真卿傳》贊曰:「雖千五百歲.其英烈言言,如嚴霜烈日,可畏而仰哉!」英烈的日月人生,便是澆灌其書藝奇葩的不竭泉源。

二是:柳公權,唐代宗大歷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終年88歲。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宮至太子少師,故世稱「柳少師」。他初學王羲之並精研歐陽詢、顏真卿筆法,然後自成一家。所寫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較之顏體,柳字則稍清瘦,故有「顏筋柳骨」之稱。穆宗嘗問柳公權用筆之法,公權答雲:「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穆公為之改容,如其筆諫也。宋朱長文《墨池編》中說:「公權正書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於顏,而加以遒勁豐潤,自名家。」他初學王羲之筆法,以後遍閱近代書法,於是極力變右軍法,學習顏真卿,又溶匯自己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橫細豎粗的態勢,而取勻衡瘦硬,追魏碑斬釘截鐵勢,點畫爽利挺秀,骨力遒勁,結體嚴緊,後世學書者不少以柳字為楷模。

他二十九歲進士及第,在地方擔任一個低級官吏,後來偶然被唐穆宗看見他的筆跡,一時機為書法聖品,就被朝廷召到長安,那時,柳公權已四十多歲。他的為人既有骨氣有一絲不苟,同樣地,他的字也顯露了他這部分的特質。也因為如此,提高了他在長安的聲望與地位,一般王公貴族都不惜鉅金爭相請他。

晚唐書法經歷盛中唐之後,盛極而衰,柳公權雖號一時中興,但與顏書相比,仍略有高下之分。唐代書法隆盛一時,至此已見式微。柳公權的楷書參有歐陽詢的筆法,往往將部分筆畫緊密穿插,使寬綽處特別開闊,筆畫細勁,稜角峻厲,雖用筆出自顏真卿,而與顏真卿的渾厚寬博不同,特別顯得英氣逼人。

柳公權享年八十歲,一共臣事七位皇帝,最後以太子少師死於任上。
他的傳世書跡很多,影響較為突出的有《玄秘塔》、《神策軍碑》、《金剛經》等。

1、《神策軍碑》:楷書,唐會昌三年(公元843年)立。是柳公權的代表作之一,較後世熟知的《玄秘塔》書體風格更有特色,結體布局平穩勻整,左緊右舒,也是較好的臨寫範本。

2、《柳書金剛經》:楷書,唐長慶剛年(公元824年),四月刻。原石毀於宋代。有甘肅敦煌石室唐拓孤本傳世,一字未損,今在法國巴黎博物院。評論家認為楷書金剛經,具備了鍾(繇)、王(羲之)、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陸(東之)各體之長,有很高藝術價值。

3、《玄秘塔碑》:楷書。唐會昌元年(公元841年)上二月立,原碑現存陝西西安碑林。此碑在傳世的書跡中,最為著名。是歷來影響最大的楷書範本之一。
東晉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陰的一些文人來到蘭亭舉行「修禊」之典,大家即興寫下了許多詩篇。《蘭亭序》就是王羲之為這個詩集寫的序文手稿。序文受當時南方士族階層信奉的老莊思想影響頗深,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書在當時獨樹一幟,後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歷代書家都推《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

關於《蘭亭序》,世間流傳著形形色色的趣聞逸事。據說當時王羲之寫完之後,對自己這件作品非常滿意,曾重寫幾篇,都達不到這種境界,於是就把它作為傳家至寶留給子孫。後來落入唐太宗手中,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推崇備至,敕令侍臣趙模、馮承素等人精心復制一些摹本。他喜歡將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賜給一些皇族和寵臣,因此當時這種「下真跡一等」的摹本亦「洛陽紙貴」。此外,還有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臨本傳世,而原跡,據說在唐太宗死時作為殉葬品永絕於世。

今天所謂的《蘭亭序》,除了幾種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極為珍貴。最富有傳奇色彩的要數《宋拓定武蘭亭序》。不管是摹本,還是拓本,都對研究王羲之有相當的說服力,同時又是研究歷代書法的極其珍貴的資料。在中國書法典籍中有關《蘭亭序》的資料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蘭亭序》是否為王羲之所書,歷來也有很多爭議,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發過相當激烈的大公論。

薛稷(649~713),中國唐代書法家、畫家。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省萬榮縣)人。睿宗時任黃門侍郎、參知機務,歷官至太子少保、禮部尚書。世稱「薛少保」。後因預知竇懷貞謀害玄宗事,被賜死於獄中。薛稷工書法,其外祖父魏徵家收藏書畫甚多,薛稷用心觀摩學習,從中獲益頗多,特別對褚遂良書法墨跡更是銳意學習,窮年忘倦,當時即有「買褚得薛,不失其節」的說法,但亦有新奇,遂自成家。與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並列為初唐四大書法家。

其書疏瘦勁練、流美飛揚。張懷瓘雲:「書學褚公,尤尚綺麗媚好,膚肉得師之半,可謂河南公之高足,甚為時所珍尚。」呂總說:「薛稷真、行書如風驚苑花,雪惹山柏。」董逌《廣川書跋》也說:「薛稷於書得歐、虞、褚、陸遺墨至備,故於法可據。然其師承血脈,則於褚為近。至於用筆纖瘦、結字疏通,又自別為一家。」

薛稷書跡流傳極少,《信行禪師碑》可以看出其書法的一般特點。

顏真卿(七0九-七八五)是唐代最為著名的書法家,他在書法上的造詣不僅體現在楷書方面,而且也體現在他的行書上.顏真卿的書畫平豎直,結字寬搏,字里行間,透逸出一派端嚴莊重,豐腴雄偉的大家風范,而他的稿行書卻天機靈動,矯變激越,被人稱之為"天下第二行書"的《祭▲稿》墨跡便是顏真卿稿行書的代表作品這是一篇祭文手稿唐玄宗時,天寶十四年(七五五)安祿山謀反叛亂,河北諸城失守,惟獨顏真卿舉義兵保住了平原城.其堂兄顏杲卿也於常山奮起抵抗,杲卿之子,真卿之�季明則聯絡於平原與常山之間,至德元年(七五六)常山被史思明所破,杲卿與季明被俘,慘遭殺害.乾元元年(七五八)顏真卿命其侄泉明(季明之兄)至常山將季明之頭顱帶回來重祭,顏真卿在內心極度痛苦與悲憤的情況下寫下了這篇《祭▲稿》故字里行間中充滿著一種悲懣激昂的心情.有人說此幅稿行字中有怒氣,事實上有部分因素是指內容而言,當然顏真卿在書寫這篇祭文時,並沒有將其作為一幅作品來寫,所謂"意不在書",天機自動,故而此件作品能達到一種"無意於佳乃佳,不求工而自工"的自然境界.試觀通幅作品,點畫飛動,沉雄鬱勃,筆力蒼腴遒勁,純以中鋒揮運,信手萬變,氣脈貫注,正如王世貞《▲州山人四部稿中所謂:"顏魯公《祭侄文》有天真爛漫之趣,行狎之妙,一至於此,噫!此稿草耳,所謂無待而工者,忠義真至之痛,鬱勃波磔間千古不泯."此作可謂書文並茂,字因人貴,如有神助故而為世人寶愛,並得以流傳至今,實為奇事.究其緣由,此稿有如下三個特點:一是此稿以篆法入行,運以中鋒,出之以疾澀之法,如將真跡映日視之,畫之中心隱有一縷墨痕,所謂"有篆籀氣",字乃高古,這是筆力,中鋒,速度與紙面摩擦而產生的一種自然效果,非年高手硬,實難臻斯妙;二是此稿在用筆上,深得錐劃沙之妙,點畫二邊,不光而毛,且其筆力酣暢,澀中自有無窮之韻味,使人反復摩挲,百看不厭;三是此稿在結字上採用了八面點畫皆拱中心的向心式結構,字相連屬,詭異飛動,得於意外,妙合自然,正如阮元所謂:"如熔金出冶,隨地流走,元氣渾然,不復以姿媚為念."由是可知顏真卿在書法上的非凡功力. 顏真卿的稿行另有《爭座位帖》和《祭伯父稿》,世人合稱顏氏三稿王澍《論書剩語》謂:"古人稿書最佳,以其意不在書,天機自動,往往多入神解,如右軍《蘭亭》,魯公《三稿》,天真爛然,莫可名貌.有意為之,多不能至,正如李將軍謝石沒羽,次日試之,便不能及,未可以智力取已."此稿為真跡,這對於學書者研究如錐劃沙的用筆方法大有裨益,今將此件珍品公諸同好,作為觀賞臨摹之用.

魏碑,是我國北朝流行的一種書體。北朝書法,以魏為最盛,書體方峻遒勁,樸拙奇肆,風格多樣。北朝(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朝)多以此書體刻石,故叫魏碑。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自東漢以後,到隋統一前的一段歷史時期,即從公元2世紀末到公元6世紀80年代,時近400年。這一時期總的特點是一個「亂」字,戰亂頻繁,政權更迭。同時,這一時期全國人大多數地區盛行佛教,受盡苦難的各族人民幻想在求神拜佛中求得解脫,佛教成了各族人民交流、融合思想文化的重要渠道。佛教的盛行也推動了文化事業的發展。由於推行佛教,出自立碑造像的需要,大大推動了書法藝術和雕刻藝術的發展,在這一時期,魏書、楷書、草書都由初創階段趨於成熟。西安碑林和陝西關中耀縣葯王山中保存的大量石刻作品,本身固然是佛門遺物,但同時又是魏書中的精品,是石雕藝術的傑作。

在漢代,通行的字體為隸書。而東晉以後,南方流行楷書,當時人們以南方文化為漢族文化的正宗,南方流行的楷書被稱為「今楷」,受到士人推崇。而在北朝,則直接承用漢隸書體,由於在實際雕刻操作中必須動用刀鑿,則形成了一種既不同於漢隸,也不同於今楷的獨特書法形式--「魏書」。魏書字型的特點在於蘊含隸書筆意,字體古樸拙壯,起筆落筆平整有力,帶刀削斧鑿之勢。魏碑中許多屬於這種字體。

宋四家 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被稱為最能代表宋代書法成就的書家,被稱為"宋四家"。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詞開豪放一派,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於四川)人。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以詩文稱著於世,世稱"三蘇"。 蘇軾少負才名,博通經史。宋嘉佑二年(1057年)進士,曾官禮部尚書,翰林學士等職。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貶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時曾受重用,然因新舊黨爭,屢遭貶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詩"訕謗朝政",被人構陷入獄。出獄後貶黃州。此後幾經起落,再貶惠州、瓊州,一直遠放到儋州(今海南儋縣),從此隨緣自適,過著讀書作畫的晚年生活。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死於常州。 蘇軾為人正直、性曠達,才華橫溢,詩詞文賦而外,對書畫也很擅長,他的書法從"二王",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楊凝式各家吸取營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努力革新。他講自己書法創作過程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他又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重在寫"意",寄情於"信手"所書之點畫。蘇軾的字看似平實、樸素,但有一股汪洋浩盪的氣息,就像他淵厚的學問一樣,神龍變化不可測。 他長於行書、楷書, 筆法肉豐骨勁, 跌宕自然, 給人以"大海風濤之氣"、"古槎怪石之形"的藝術美感。 蘇軾的書法,後人贊譽頗高。黃庭堅他在《山谷集》里說:"其書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勁……至於筆圓而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推(蘇)為第一"。明董其昌盛贊他"全用正鋒,是坡公之蘭亭也"。傳世書跡有《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等。 作品欣賞: 《前赤壁賦》.北宋蘇軾行楷書。素箋墨跡卷。縱23.9公分,M258公分。字共六十六行。前五行三十六字已缺,由明代文徵明補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乘舟游覽 州城外赤鼻 ,遙想八百多年前,三國時代孫權破曹軍的赤壁之戰,作《赤壁 》,表達對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遊,又寫了一篇《後赤壁 》,兩文後世傳誦不絕,是文學史上著名的傑作。本卷為友人傅堯俞(1024~1091)書前赤壁 ,自識:"去歲作此 ",所以知道是元豐六年書,時四十八歲。 此卷行楷書,結字矮扁而緊密,筆墨豐潤沉厚,是蘇軾中年時期少見的用意之作。《石渠寶笈》載:卷高七寸五分,橫七尺二寸五分。卷後有文徵明、董其昌等人跋,董跋稱:"東坡先生此賦楚騷之一變,此書《蘭亭》之一變也。"又稱:"此赤壁賦庶幾所謂欲透紙背者,乃全用正鋒,是坡公之'蘭亭'也。"此帖運筆古拙內涵,非尋常蘇軾法書可比。 《黃州寒食詩帖》 :《黃州寒食詩帖》蘇軾撰詩並書, 墨跡素箋本, 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十七行,129字, 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 ,一說存台灣私人手中。 無款及年月,實際上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那時蘇軾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台詩案"受新黨排斥,貶謫黃州團練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鬱郁不得志,生活上窮愁潦倒,在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作了二首五言詩: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卧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黃州寒食詩帖》彰顯動勢,洋溢著起伏的情緒。詩寫得蒼涼惆悵,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於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聯,渾然天成。其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難怪黃庭堅為之折腰,嘆曰:"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黃州寒食詩跋》)董其昌也有跋語贊雲:"餘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餘卷,必以此為甲觀"。《黃州寒食詩帖》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元朝鮮於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

黃庭堅 黃庭堅(1045年-1105年)字魯直,號山穀道人,後世稱他黃山谷,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書法家。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王安石為宰相,實行新法遭到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猛烈反對。後來新舊兩黨斗爭愈演愈烈,一直延續到北宋滅亡。在這場斗爭中,黃庭堅站在舊黨一邊,他雖然沒有積極參加這場斗爭,但他的一生一直卷在斗爭的旋渦里。 黃庭堅出於蘇軾門下,與張來、秦觀、晁補之並稱為"蘇門四學士",後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他最重要的成就是詩。詩論標榜杜甫,但是強調讀書查據,以故為新,"無一字無來處"和"脫胎換骨,點鐵成金"之論。他在宋代影響頗大,開創了江西詩派。他又能詞,兼擅行、草書。 書法初以周越為師,後取法顏真卿及懷素,受楊凝式影響,尤得力於《痊鸛銘》,筆法以側險取勢,縱橫奇倔,字體開張,筆法瘦勁,自成風格。《宋史•文苑傳》稱他:"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游蘇軾門,天下稱為四學士。"他自己說:"余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旭,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他著名的書跡有《松風閣詩》、《黃州寒食詩跋》、《花氣熏人帖》、《虹縣詩》等。 作品欣賞: 《松風閣詩帖》: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七言詩作並行書,墨跡紙本,縱32.8厘米 橫219.2厘米,全文計29行,153字。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松風閣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靈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稱樊山,是當年孫權講武修文、宴飲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九月,黃庭堅與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經松林間一座亭閣,在此過夜,聽松濤而成韻。"松風閣詩",歌詠當時所看到的景物,並表達對朋友的懷念。《松風閣詩帖》是黃庭堅晚年作品,黃庭堅一生創作了數以千百的行書精品,其中最負盛名者當推《松風閣詩帖》。其風神灑盪,長波大撇,提頓起伏,一波三折,意韻十足,不減遒逸《蘭亭》,直逼顏氏《祭侄》,堪稱行書之精品。 《松風閣詩帖》經宋、元、明、清輾轉流傳,宋朝為向民收藏,後歸賈似道,又迭經明頂元汴、清安岐,而入清內府。清道光年間此帖曾到鄂籍王家璧(孝鳳)手中。王家璧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進土,授兵部主事,任順天(河北)鄉試譽錄官、會試受卷官之職,乘任職之便,有心搜集到鄂州之故物黃庭堅《松風閣詩卷》和宋代蔡襄墨跡等傳世文物,攜帶回鄂。道光舉人柯茂枝題《黃山谷松風閣詩卷並序》序曰:"王孝鳳武部得此卷於柳君呂臣,蓋元時長公主家故物,上有名賢十數人詩跋,又常為攜李天籟閣所藏,項子京卞令之私印尤多,詢希之珍也。尾不署涪翁(山谷)名字,紙色、絹色尚覺鮮好,然神采奕奕,尚非翻身鳳凰。武昌(鄂州)傳涪翁以松風閣一詩,然閣不時廢,詩為世共獨,此一墨寶,歷數朝後復入吾邑士大夫手,山川筆墨之緣豈偶然哉。愛玩之久,為次原韻以賦其事,時咸豐九年(1859年)春三月。" 《花氣熏人帖》 : 黃庭堅《花氣熏人帖》草書,紙本。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帖上有南宋「緝熙殿寶」的印,入過南宋內府。也有清代著名的大收藏家安儀周的收藏印安歧。

米 芾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鹿門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後定居江蘇鎮江。因他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人稱"米南官"。米芾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集書畫家、鑒定家、收藏家於一身,他在"宋四書家"中首屈一指。其書體瀟散奔放,又嚴於法度。《宋史•文苑傳》說:"芾特妙於翰墨,沈著飛,得王獻之筆意。" 米芾平生於書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他少時苦學顏、柳、歐、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實的基本功。蘇軾被貶黃州時,他去拜訪求教,東坡勸他學晉。元豐五年(1082)開始,米芾潛心魏晉,以晉人書風為指歸,尋訪了不少晉人法帖,連其書齋也取名為"寶晉齋"。今傳王獻之墨跡《中秋帖》,據說就是他的臨本,形神精妙至極。米芾一生轉益多師,在晚年所書《自敘》中也這樣說道:"余初學,先學寫壁,顏七八歲也。字至大一幅,寫簡不成,見柳而慕其緊結,乃學柳《金剛經》。久之,知其出於歐,乃學歐。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學最久,又摩段季轉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覺段全澤展《蘭亭》,遂並看法帖,入晉魏平淡,棄鍾方而師師宜宮,《劉寬碑》是也。篆便愛《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簡以竹聿行漆,而鼎銘妙古老焉。"米芾自稱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對古代大師的用筆法、章法及氣韻都有深刻的領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米芾學書在傳統上下了很大功夫。米芾未捲入政治漩渦,生活相對安定,後當上書畫博士,飽覽內府藏書,熟諳千載故事,古人得失,如數家珍。 米芾以書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來自後天的苦練,米芾每天臨池不輟,史料記載:"一日不書,便覺思澀,想古人未嘗半刻廢書也。""智永硯成臼,乃能到右軍(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鍾(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兒子米友仁說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寫字。(據孫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作書十分認真,自己說:"佘寫《海岱詩》,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信書亦一難事"(明範明泰《米襄陽外記》)。一首詩,寫了三四次,還只有一兩字自己滿意,其中的甘苦非個中行家裡手不能道,也可見他創作態度的嚴謹。 米芾的書法在宋四家中,列蘇東坡和黃庭堅之後,蔡襄之前。然如果不論蘇東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黃庭堅作為江西詩派的領袖的影響,但就書法一門藝術而言,米芾傳統功力最為深厚,尤其是行書,實 出二者之右。明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謂:"吾嘗評米字,以為宋朝第一,畢竟出於東坡之上。即米顛書自率更得之,晚年一變,有冰寒於水之奇。"皇帝的詢問書法,米芾自稱自己是"刷字",明裡自謙而實點到精要之處,"刷字",體現他用筆迅疾而勁健,盡興盡勢盡力。他的書法作品,大至詩帖,小至尺牘、題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縱變幻,雄健清新的特點。 從現存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跡來看,"刷"這一個字正將米字的神采活脫脫地表現出來,無怪乎蘇東坡說:"米書超逸入神。"又說"海岳平生篆、隸、真、行、草書,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鍾王並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的書法影響深遠,尤在明末,學者甚眾,像文徵明、祝允明、陳淳、徐渭、王覺斯、傅山這樣的大家也莫不從米子中取一"心經",這種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米芾除書法達到極高的水準外,其書論也頗多。著有《書史》、《海岳名言》、《寶章待訪錄》、《評字帖》等。顯示了他卓越的膽識和精到的鑒賞力,對前人多有譏貶,然決不因襲古人語,為歷代書家所重,但過頭話也不少,誚顏柳、貶旭素,苛刻求疵。 米芾傳世墨跡主要有《苕溪詩卷》、《蜀素帖》、《方圓庵記》、《天馬賦》等,而翰札小品尤多。 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稱"米氏雲山",但米芾畫跡不存在於世。但目前唯一能見到的,也很難說是真正意義上的"米畫"--《珊瑚筆架圖》,畫一珊瑚筆架,架左書"金坐"二字。然後再加上米點和題款,米家山水便赫然而出。米芾以畫代筆,頗有意趣。 作品欣賞: 《珊瑚帖》:米芾《珊瑚帖》,行書。又名《珊瑚筆架圖》《珊瑚帖》,《復官帖》附於《珊瑚帖》之後,又名《珊瑚復官二帖》。紙本墨筆 ,分別為縱26.6cm,橫47.1cm;縱 27.1cm,橫 49.9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帖是米芾晚年的著名行書書跡,其書較中年以往作品,字態尤奇異超邁,隨意而書,神韻自然,且用筆豐肥豪健,寬綽疏朗。如元代虞集評言:"神氣飛揚,筋骨雄毅,而晉魏法度自整然也",元代施光遠稱其"當為米書中銘心絕品,天下第一帖"。 《珊瑚帖》用的書寫材料也很特殊,同的是竹紙,淺黃色,紙上竹纖維束較多。據說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用竹紙寫的作品。 《珊瑚帖》 曾經南宋內府,元郭天錫、季宗元、施光遠、肖季馨,清梁清標、王鴻緒、安岐、永[王星]、裴伯謙遞藏。後歸張伯駒。1956年張伯駒捐獻文化部文物局,撥故宮博物院藏。《墨緣匯觀》、《平生壯觀》、《雲煙過眼錄》、《大觀錄》、《壯陶閣書畫錄》著錄。 《蜀素帖》:米芾《蜀素帖》,亦稱《擬古詩帖》,墨跡絹本,行書。縱29.7厘米,橫284.3厘米;書於宋哲宗元 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歲時,共書自作各體詩八首,計71行658字,署黻款。 "蜀素"是北宋時四川造的質地精良絲綢織物,上織有烏絲欄,製作講究。有個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 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寶,因為絲綢織品的紋羅粗糙,滯澀難寫,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問津。《蜀素帖》經宋代湖州(浙江切耍┛な亓窒J詹囟

3. 舉世聞名的詞語解釋。

舉世聞名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jǔ shì wén míng,意思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形容非常著名,出自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卷七·雜藝》。

4. 馳名的解釋詞語

馳名中外
相關的近義詞
舉世聞名
名聞遐邇
揚名四海
馳名中外_詞語解釋_詞典
【拼音】:[chí
míng
zhōng
wài]
【釋義】:馳:傳播。形容名聲傳播得極遠。

5. 解釋詞語意思

呼風喚雨
hū fēng huàn yǔ復
〖解釋〗制舊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現比喻人具有支配自然的偉大力量。也可形容反動勢力猖獗。
千里眼:形容看的非常遠

順風耳:形容聽的非常遠

騰雲駕霧
téng yún jià wù
〖解釋〗乘著雲,駕著霧。原是傳說中指會法術的人乘雲霧飛行,後形容賓士迅速或頭腦發昏。

6. 舉世聞名的詞語解釋是什麼

舉世聞名的詞語解來釋是全世界都知道源的事情。

舉世聞名解析:

釋義: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形容非常著名。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卷七·雜藝》:「舉世但知其書,翻以能自蔽也。」

譯文:所有的人都只知道他的書法,而其他方面特長反而都被掩蓋了。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示例:舉世聞名的秦始皇兵馬俑是1972年在陝西臨潼發掘出來的。

(6)著名的詞語解釋擴展閱讀

舉世聞名的近義詞:

一、鼎鼎有名

釋義:形容名氣很大。

出處:魯迅《偽自由書·人話》:「這毛病,是連法布爾做的鼎鼎有名的《昆蟲記》也是在所不免。」

二、馳名中外

釋義:形容名聲傳播到國內和國外,表示傳播得極遠。

出處:毛主席《為皖南事變發表的命令和談話》:「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抗戰有功,馳名中外。」

7. 形容全世界都很有名的四字詞語是什麼

赫赫有名、遐邇聞名、舉世聞名、大名鼎鼎、如雷貫耳
一、赫赫有名
白話釋義:赫赫:顯著盛大的樣子。聲名非常顯赫。
朝代:晉
作者:常璩
出處:晉·常璩《華陽國志·先賢士女》:「臨州郡雖無赫赫之名;及去;民思之。」
翻譯:在各州郡雖然沒有顯赫的名聲;當他離開;百姓思念他。
二、遐邇聞名
白話釋義:遐:遠;邇:近。形容名聲很大,遠近都知道。
朝代:唐
作者:玄奘
出處:唐·玄奘《大唐西域記》:「重學敬德;遐邇著聞。」
翻譯:重學敬德;遠近都知道
三、舉世聞名
白話釋義:玄奘
朝代:北齊
作者:顏之推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雜藝》:「王逸少風流才士,蕭散名人。舉世但知其書,翻以能自蔽也。」
翻譯:王逸少風流才士,蕭散名人。整個世界只知道他的書,反而以能遮住自己的。」
四、大名鼎鼎
白話釋義:鼎鼎:盛大的樣子。形容名氣很大。
朝代:清
作者:李寶嘉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你一到京打聽人家;像他這樣大名鼎鼎;還怕有不曉得的。」
翻譯:你一到京打聽人家;像他這樣盛大的樣子;還怕有不曉得的
五、如雷貫耳
白話釋義:形容一個人的名聲很大。
朝代:元
作者:鄭廷玉
出處:·鄭廷玉《楚昭公》:「久聞元帥大名;如雷貫耳。」
翻譯:早就聽說元帥大名;如雷貫耳

8. 馳名的解釋詞語

馳名
[讀音][chí míng]
[解釋] 名聲遠揚
[近義]出名有名著名聞名

9. 表示「很有名」的四字詞語有哪些

一、 如雷貫耳

【全拼】: 【 rúléiguàněr 】

【釋義】: 貫:貫穿,進入。響亮得象雷聲傳進耳朵里。形容人的名聲大。

【出處】: 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一折:「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

二、馳名中外

【全拼】: chí míng zhōng wài

【釋義】: 馳:傳播。形容名聲傳播得極遠。

【例子】: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抗戰有功,~。(毛澤東《為皖南事變發表的命令和談話》)

10. 有詞語解釋或者成語解釋書籍

《現代漢語詞典》里就有詞語解釋和成語解釋。
簡介:
《現代漢語詞典》由中國社回會科學院語言研答究所編纂,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丁聲樹曾先後主持工作,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書名題簽由郭沫若先生完成。
詞典1956年由國家立項,1958年6月正式開編,1960年印出「試印本」徵求意見,1965年印出「試用本」送審稿,1973年內部發行,1978年正式發行第一版。
2012年,經過2008年開始的第五次修訂工作,《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出版。
《現代漢語詞典》是我國第一部規范性的語文詞典。這部詞典以規范性、科學性和實用性為主要特點,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深受廣大讀者歡迎,在海內外享有很高聲譽,先後榮獲國家圖書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和國家辭書獎。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