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筆名和原名
1. 著名作家的筆名
1、舒慶春,筆名老舍
老舍,中國小說家、劇作家。生於1899年,卒於1966年,滿族,祖籍北京。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趙子日》、《老張的哲學》、《四世同堂》、《二馬》、《小坡的生日》、《離婚》、《貓城記》、《正紅旗下》,劇本《殘霧》、《方珍珠》、《面子問題》、《龍須溝》、《春華秋實》、《青年突擊隊》、《戲劇集》、《柳樹井》、《女店員》、《全家福》、《茶館》。
報告文學《無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2、管謨業,筆名莫言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紅蘿卜》而一舉成名。
1986年,在《人民文學》雜志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引起文壇極大轟動。1987年擔任電影《紅高粱》編劇,該片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2011年憑借小說《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3、周樹人,筆名魯迅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的基石,後與《阿Q正傳》、《葯》、《故鄉》等小說名篇一同收入小說集《吶喊》。毛澤東主席評價魯迅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評論家、作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中華民族精神的發揚人。
4、謝婉瑩,筆名冰心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 ,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成員。中國詩人,現代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作家、社會活動家、散文家。筆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壺」。
1919年8月的《晨報》上,冰心發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聽審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1923年出國留學前後,開始陸續發表總名為《寄小讀者》的通訊散文,成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東京大學聘為第一位外籍女講師,講授「中國新文學」課程,於1951年返回中國。
5、沈德鴻,筆名茅盾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嘉興桐鄉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1916年與鄭振鐸、葉聖陶、王統照等人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提倡現實主義文學,任《小說月報》編輯、主編,《民國日報》主筆。
1928年東渡日本,1930年回國加入左聯,抗戰爆發後與巴金等人在上海合編《吶喊》、《烽火》,後任香港《文藝陣地》主編,新疆學院文學系主任,中蘇文化協會新疆分會理事,1940年赴延安在魯藝講學,後在重慶、香港等地從事文化活動。
1946年訪問蘇聯,回國後任《小說月刊》主編,1949年後歷任文化部部長,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全國文聯副主席,《人民文學》、《譯文》雜志主編,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副主席。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1年3月27日,茅盾逝世。
2. 你還知道哪些著名作家的筆名
魯迅:周樹人;老舍:舒慶春;冰心:謝婉瑩;艾青:蔣海澄;茅盾:沈德鴻;專
魯訊」筆名的由來- -
魯迅,屬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今年是他誕辰120周年。魯迅原名阿張、周樟壽、豫山、周樹人,1881年9月出生於浙江紹興。當時其娓鋼芨G逶誥┳齬伲
3. 有哪些著名作家的筆名,原名也要
沈雁冰筆名茅盾,
李芾甘筆名巴金,
舒慶春筆名老舍,
蔣冰之筆名丁玲,
趙平復筆名柔石,
張光人筆名胡風,
張遒瑩筆名蕭紅
周樹人筆名魯迅
查良鏞筆名金庸
熊耀華筆名古龍
陳喆的筆名瓊瑤
4. 著名作家的筆名由來
金庸
查良鏞
鏞=金+庸
老舍
舒慶春
字舍予
就那個舍字
有舍棄自我的意思
茅盾
沈雁冰不便出門內,又沒有工作容,生活上便出現了問題,於是就動手寫起小說來。可有許多的報社都不登他的文章,於是他寫文章的時候內心十分矛盾,所以他在手稿上署的筆名是「矛盾」。後來,他把寫好的小說手稿給葉聖陶看,葉聖陶看後非常高興,就決定在《小說月報》上發表。
可葉聖陶認為「矛盾」是個哲學名詞,不像一個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並且在當時那樣的環境下使用如此尖銳的筆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張在「矛」字上加了一個草字頭,改作「茅盾」。沈雁冰對這一改動也很滿意,以後就一直以此為筆名了。
還有好多。。。。怎麼寫得完啊~~有興趣的人你就網路吧。
5. 為什麼中國現代文學中學多著名的作家都用筆名,而不用自己本來的名字
筆名是某人發表作品著書立說時隱去真實姓名所署的假名。這種文學現象 ,皆與當時作者所處的時代 ,面臨的社會環境,復雜的斗爭情況,以及作品反映的內容,乃至作者的審美情趣等因素密不可分。
五四運動以後,階級斗爭日趨激烈,政治環境異常險惡,文章署以筆名日漸其多,尤其是針砭時弊、抨擊黑暗 、具有強烈戰斗性的雜文 ,為避免白色恐怖的迫害,使用筆名的現象更為普遍。魯迅就曾使用過且介、何家干、仲度、白道、及鋒等100多個不同的筆名。其他使用過幾十、十幾個筆名的作家也不在少數。有的作家,因為較經常地在主要作品上使用某一筆名 , 隨著作品產生的廣泛社會影響,其真實姓名反而程度不等地少為人知了。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夏衍、丁玲、艾青等都是筆名。他們的真實姓名沈德鴻、李堯棠、舒慶春 、萬家寶、沈端先、蔣冰之 、蔣海澄,就曉之者不多了。《中國現代文壇筆名錄》收編了近7000個筆名。
中國現代文壇,極大多數作家都使用過筆名,有的多達數十個,有的脆以筆名取代了原名。使用筆名的原因,總的說來,是為了便於撰文發稿;具體細說,約有下列數端:
避免麻煩
有利於發表自己的觀點筆名是一種化名、代名,作者使用筆名,總有一些不願披露真名的原因,為避免引起文字麻煩,特用筆名行世。此類筆名通常見於學術爭鳴或 表自以為尚不成熟的文章。
學術爭鳴
是一種思想的交鋒,真理的探求,論辯 雙方總是各執一端,觀點相左,但論辯者的人際關系卻並不一定互相對立,有的可能是同學好友,有的是師生關系,上下級關系,有的在同一單位工作。如果使用本名展開論辯,就會礙於情面,或因其他原因,不敢放筆為文;但用筆名,則可直抒己見,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尚不成熟的觀點
有的作者因為在報刊發表自己尚不成熟的觀點,或為了有助於稿件的採用,也使用筆名。鄧拓在《燕山夜話》中有這樣一段話:「誰也不必諱言,有些人看文章的好壞,是以作者有沒有名聲和名聲大小來做判斷的,這使作者本人有時也很苦惱。署一個筆名就省去 種麻煩,說好說壞只看文章如何了。更重要的是,我們常常遇見許多作者有些學習和研究的心得, 是還不很成熟,用他的本名寫文章發表,似乎反而覺得不夠鄭重,用一個筆名發表就比較好。好處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則在作者方面,即不必考慮萬一意見有錯誤而發生什麼不良影響,又可以對自己發表的意見大膽負責。二則在 者方面,對於這種意見如果有不同的看法,更可以毫無顧忌地提出自己的見解,甚至於發表某些批評和商討的文章。」 迫於環境,使用筆名以避嫌在現代文學史上,不少作家因為言論不自由,為了避免文禍,不得不經常使用筆名避嫌,這實際上是一種筆戰藝術。 署名多變,活躍版面有的作者經常在同一家刊物或報紙上發表文章,有時甚至同時發表數篇文章,如果 是署同一個名字,今天某甲,明天還是某甲,前面某乙,後面又是某乙,讀者就會覺得單調,而用筆名變換一下,版面就活躍多了。此種筆名,有的出於編輯之手,是編輯臨時代擬的。
不求聞達
故意隱姓埋名這話似乎說得有點奇怪,應稍加說明。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肥」。有的作者性格特別,他文章是要寫的,但不想就此揚名,因而有意隱姓埋名,示人以不可測;也有的作者因視某些文章為雕蟲小技,算不了什麼名堂,但能換幾塊稿費還是好的 於是隨便化上一個筆名,這是別一種形式的「不求聞達」。 作者使用筆名有著種種原因。總的說來,使用筆名的好處是隱身、靈活、便捷。
豐富多彩
中國現代作家的筆名十分豐富多彩,如魯迅、巴金、冰心女士、落華生、林語堂、老舍……。嚴謹作家的文字總是字斟名酌,反復琢磨推敲,以至於「吟穩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當他們在給自己命定一個筆名時,自然更要深思熟慮,獨辟蹊徑。探 一下作家的筆名藝術,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與獨特情趣,而且對豐富取名藝術也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通過作家的某類筆名,可以看到他們豐富復雜的思想性格和人生態度。許地山在1923年寫過一篇著名的散文《落花生》,文章主要記述童年時,姐弟們 「收獲節」晚上和父親一起討論花生品格的一段生活故事。在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討論中,父親經由概 花生的好處,引出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偉大、體面的人」的人生道理,啟發孩子們要像落花生那樣,質朴無華,埋頭工作,有益人類。父親的這番談話,給少年許地山留下深刻印象,直接影響到他後來的人生志向,並長期以「落華生」(即落花生)作為自己的筆名。 曾在辛亥革命後佐助袁世凱行帝制的劉師培,早先卻「左」得出奇,他字申叔,取筆名叫「激烈派第一人」,意思是宇宙之大,唯他最「左」,最革命。他在1907年流亡日本時,曾設計過一個實行極端平均主義的社會方案,他設想不僅土地、生產資料、產品和財富等統統公有,而且「人人衣食居處均一律」,穿一樣的服裝,吃一樣的飯,住一樣的房子。但後來,這位最「激烈」的人卻由「左」轉向了右,竟然擁護起帝制來了。「激烈派第一人」,透過這個頗具諷刺意味的筆名,不正可以看到劉師培復雜性格的另一面嗎?一些研究現代文學的人總愛對作家的筆名尋根究底,其實並非每一個作家的筆名都有什麼 微言大義 ,寄寓著什麼深刻內涵。 例如「巴金」的來歷就很平常。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關於「巴金」這個筆名,他曾坦率地在文中寫道:年輕時在法國,「我因身體不好,聽從醫生的勸告,又得到一位學哲學的安徽朋友的介紹,到瑪倫河畔的小城沙多 吉里去休養,順便在沙城中學念法文。在這個地方我認識了幾個中國朋友。有一個姓巴的北方朋友(巴恩波)跟我相處不到一個月,就到巴黎去了。第二年聽說他在項熱投水自殺。我和他不熟,但是他自殺的消息使我痛苦。我的筆名中的『巴』字就因他而聯想起來的。『金』字是學哲學的安徽朋友替我想的,那個時候我譯完克魯泡特金的《倫理學》前半部不多久,這部書的英譯本放在我的書桌上,他聽見我要找個容易記住的字,便半開玩笑地說了『金』。」於是,中國現代文壇就出現了「巴金」這個響亮的名字。 巴金還有一個筆名叫「餘一」,餘一合寫就是「金」。由「餘一」又產生了餘三、餘五、餘七等筆名,根據「巴金」的諧音又衍化出「比金」,這些筆名都是非常普通的。 夏衍也署用過一些十分平常的筆名,但其來歷卻頗風趣。40年代初,夏衍在香港《華商報》任職,有一天,他偶然見到這樣一副對聯:「鳳游雲海,魚躍江天」,以為寫得不錯。正巧他給《華商報》撰稿需要化用一些筆名,於是順手牽羊,一下子產生了四個諧音筆名:馮由、渾海、余約、姜添。渾海有時也直接寫為雲海,余約又衍化出余伯約。當時的《華商報》副刊首篇署名文章幾乎全是這些筆名。 有一類筆名是作家寄寓鄉情鄉思的產物,如郭沫苦之「沫若」,但這還要轉一個彎,讀者才能明白。有些作家乾脆就用故鄉地名取作筆名。如陳望道系浙江義烏人,他有一個筆名叫「一個義烏人」。又如章太炎之「餘杭先生」,蔡元培之「會稽山人」,巴人之「剡川野客」(巴人系浙江奉化人,奉化有剡溪)。 五四時期,冰心首創用性別取作筆名,自稱「冰心女士」。後起摹仿者層出不窮,著名的有黃英稱「廬隱女士」,馮沅君稱「淦女士」,謝冰瑩稱「冰瑩女士」,石汝璧稱「評梅女士」,張近芬稱「C·F女士」。說來有趣,冰心還有一個筆名叫「男士」。 大概是雅興所致吧,有些男性作家就用「女士」作筆名,如趙景深取作露明女士、愛絲女士,張若谷取「劉舞心女士」,端木蕻良也有一個女性筆名,叫「紅良女史」。柳亞子在給《女子世界》寫稿時曾署松陵女子潘小璜,周作人刊發在《女子世界》上的文章則署名為「萍雲女士」、「碧羅女士」。 周作人的筆名很多,他在《我的筆名》一文中說:因為魯迅用「孤孟」為號,他就用「起孟」為號。1909年春夏之間,章太炎給他們寫信,稱為「豫哉啟明兄」,於是周作人從此就以「啟明」為名,並衍化出豈明、難明、開明、愷明等筆名。 現代文壇還有不少用外文寫的筆名,有的是作家名號譯音的縮寫,也有的別有含義。如魯迅的R·S,茅盾的M·D,朱自清的P·S,鄭振鐸的C·T,陳獨秀的C·C生,馮乃超的N·C等。有的筆名是外文的讀音漢寫,如郭沫若的筆名「愛牟」,系英語「I」(我)的讀音,「麥克昂」是「maker」(作者)的讀音。 作家的筆名形形色色,不拘一格,有不少筆名是在文字結構或讀音上做文章,獨辟新徑,耐人尋味。有的是依據原名諧音取作筆名,如徐茂榮(原名)——徐懋庸,嚴文錦——嚴文井,陳光美——陳荒煤,何其芳——和其放、何啟放,葉鼎彝——丁易,吳組緗——吳祖湘、吳祖襄,童天鑒——田間,吳席儒——吳奚如。有的是將原名省略——字,如蕭秉乾——蕭乾,吳春晗——吳晗,孫懷謙——孫謙,何孝達——何達。 有的將原名顛倒,然後諧音。如劉綬松,筆名宋漱流,即劉綬松之顛倒「松綬劉」的諧音。文淑陽是楊述的筆名,翻過去就是陽淑文(楊述之文)。 也有的是用拆字法衍化出筆名,如曹禺原名萬家寶,將姓氏「萬」拆為「草」(諧音為曹)與「禺」兩部分,化出「曹禺」。安危原名王寄雲,將「王」姓拆為兩半,衍化出另一個筆名「於一」,又有「於戀一」。紺弩姓聶,有三個耳字,於是化出筆名耳耶(仍是三個耳)。由耳耶又諧音為二鴉。他在香港出版的一本雜文集叫《二鴉雜文》。
6. 中國有哪些著名現代作家他們的筆名,原名是什麼(不要漏!)
葉聖陶(1894.10.28-1988.2.16)現代作家、兒童文學作家、教育家。原名紹鉤,字聖陶,主要筆名有葉陶、 聖陶、桂山等。江蘇蘇州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原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出生於中亞西域的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約五歲時,其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梁實秋(1903—1987),著名文學評論家、散文家、翻譯家。曾與徐志摩、聞一多創辦新月書店,主編《新月》月刊。後遷至台,歷任台北師范學院英語系主任、英語教研所主任、文學院院長、國立編譯館館長。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談吃》、《看雲集》、《偏見集》、《秋室雜文》、長篇散文集《槐園夢憶》等。譯有《莎士比亞全集》等。主編有《遠東英漢大辭典》。
金庸,本名查良鏞,生於1924年,浙江寧海人。查家幾百年來名人輩出, 領盡風騷,清朝 皇帝康熙稱之為「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興),1904年11月25日生於成都一個舊式的大家庭中。
冰心(1900.10.5—1999.2.28),福建長樂人,原名謝婉瑩。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生於北京。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親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計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錢鍾書 (1910.11—1998.12.19) 現代文學研究家、作家、文學史家、古典文學研究家。江蘇無錫人。字默存,號槐聚,筆名中書君。
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說家。名霑,字夢阮,雪芹是其號,又號芹圃、芹溪。祖籍遼陽,先世原是漢族,後為滿洲正白旗"包衣"人。
7. "茅盾」是一位作家的筆名,這位作家的原名是叫什麼
1、茅盾,原名沈德鴻。
2、簡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里,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
茅盾同時也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將不起,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
3、評價
張光年:茅盾體現了「文學家與革命家的完美結合」,是並不多見的「把兩種素質集於一身的人」。
王瑤《茅盾對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貢獻》:「就中國現代文學史講,我以為把茅盾當做有重大貢獻的少數作家之一,是有充分根據的;這個根據不僅是黨中央給他的歷史性評價,而且包括人民對他的作品的喜愛的程度。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讓他的文學遺產在我們攀登文學藝術高峰的過程中起到應有的作用,而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必須對他進行深入的研究」。
嚴家炎《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由茅盾開創的社會剖析小說流派,通過生活橫斷面再現社會,時一個革命現實主義的流派,甚至影響了後來寫作的《李自成》《上海的早晨》等作品的一些作家。"
夏志清:「茅盾無疑仍是現代中國最偉大的共產作家,與同期任何名家相比,毫不遜色。」
胡耀邦:「茅盾創作了大量傑出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刻畫了中國民主革命的艱苦歷程,繪制了規模宏大的歷史畫卷,為我國文學寶庫創造了珍貴的財富,提高了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水平,在文學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郁達夫:「茅盾是早就從事寫作的人。唯其閱世深了,所以每不忘社會,他的觀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現代散文中最有實用的一種寫法……中國若要社會進步,若要使文章和實際生活發生關系,則象茅盾那樣的散文作家,多一個好一個……」
周揚:「茅盾是『 五四』 以來第一個卓有成績的文藝評論家。」
8. 老舍筆名的含義和其他著名作家的筆名和原名
舍予
▪ 阿英 (原名:錢杏村) ▪ 艾蕪 (原名:湯道耕) ▪ 艾青 (原名:蔣海澄) ▪ 巴人 (原名:王任叔) ▪ 巴金 (原名:李堯棠)
▪ 白樺 (原名:陳佑華) ▪ 冰心 (原名:謝婉瑩) ▪ 丁玲 (原名:蔣冰之) ▪ 郭沫若 (原名:郭開貞) ▪ 胡適 (原名:胡嗣糜)
▪ 柳青 (原名:劉蘊華) ▪ 魯迅 (原名:周樹人) ▪ 老舍 (原名:舒慶春) ▪ 落花生 (原名:許地山) ▪ 魯彥 (原名:王燮臣)
▪ 茅盾 (原名:沈雁冰) ▪ 秦牧 (原名:林覺夫) ▪ 柔石 (原名:趙平復) ▪ 綠漪 (原名:蘇雪林) ▪ 田漢 (原名:田壽昌)
▪ 田間 (原名:童天鑒) ▪ 唐弢 (原名:唐瑞毅) ▪ 魏巍 (原名:鴻傑) ▪ 聞捷 (原名:趙文節) ▪ 蕭軍 (原名:劉鴻霖)
▪ 蕭紅 (原名:張乃瑩) ▪ 西諦 (原名:鄭振鐸) ▪ 夏衍 (原名:沈端先) ▪ 殷夫 (原名:徐祖華) ▪ 葉聖陶 (原名:葉紹鈞)
▪ 嚴文井 (原名:嚴文錦) ▪ 周揚 (原名:周起應) ▪ 鄒韜奮 (原名:鄒思潤)
9. 文壇六大著名作家筆名原名兩個代表作
魯迅 周樹人 狂人日記 吶喊
10. 為什麼每個著名作家都有筆名
魯訊」筆名的由來- -
魯迅,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今年是他誕辰120周年。魯迅原名阿張、周樟壽、豫山、周樹人,1881年9月出生於浙江紹興。當時其祖父周福清在京做官,當抱孫的喜訊傳到他那裡時,恰巧張之洞來訪,於是其祖父便以所遇為孫取名"阿張",之後又以同音異義的字取作大名"樟壽",號"豫山"。魯迅7歲進私塾就以此為名。紹興話"豫山"和"雨傘"音近,同學們常以此取笑他,便請祖父改名,後改名豫亭,再改豫才。1898年,17歲的魯迅離開了家鄉,來到南京,投奔一個名叫椒生的叔祖,入了江南水師學堂。
周椒生本人在水師學堂做官,卻對這種洋務學堂極為蔑視,認為本族的後輩不走光宗耀祖的正路,而跑到這里來准備當一名搖旗吶喊的水兵,實在有失"名門"之雅。為了不給九泉之下的祖宗丟臉,他覺得魯迅不宜使用家譜中的名字,遂將"樟壽"的本名改為"樹人",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意。
1918年5月,在錢玄同的激勵和介紹下,魯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號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首次使用筆名"魯迅"。在"魯迅"之前,還曾用過"迅行"的筆名。魯迅一生用了140多個筆名,而以筆名"魯迅"聞達於天下。
許壽裳曾對此作過解釋:"(一)母親姓魯,(二)周魯是同姓之國,(三)取愚魯而迅速之意。"
「巴金」這一筆名的由來曾有過許多訛傳,巴金曾在1985年回答香港中文大學校刊編輯時表示:「1928年我在法國沙多—吉里城拉封丹中學寫完了《滅亡》,想取個筆名,剛好當時的中國同學『巴恩波』投水自殺了,為了紀念他,我便取了『巴』字。而我當時正在翻譯克魯泡特金的《倫理學的起源和發展》,我就取了一個『金』字,合成『巴金』的筆名。」
冰心以筆名發表作品以來,獲得無數榮譽,連她本人的真
名謝婉瑩也被其筆名的風頭蓋過。究竟「冰心」筆名的來歷是
怎樣?
1919年,冰心在發表她的第一篇創作小說《兩個家庭》時,
第一次使用了「冰心」作為筆名。據冰心表示,「當時我不願
同學們知道文章是我寫的,而『冰心』筆劃既簡單好寫,又與
我的本名謝婉瑩的『瑩』字含義『光潔、透明』相符。我出生
後,祖父曾找算命先生為我算命,算命先生說我應該是男命,
命中有文曲星,還說我的八字里缺火。所以二伯父給我取名『
婉瑩』,『瑩』字頭上有兩個『火』字。」
艾青原名蔣海澄。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時,艾青正在法國留學。他同許多留法的中國青年,在巴黎遭到歧視和侮辱。以和蔣介石名字同音為莫大侮辱,就在「蔣」字上面打了個叉。板書:蔣。「海」在法文中「H」不念音,也成了艾。「澄」,浙江方言中讀「青」。這就是「艾青」這個筆名的由來。
金庸以前的名字叫查良鏞。 「鏞」字,把它一分為二,則得到金庸兩字。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1899年2月3日生於北京。因為老捨生於陰歷年底,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老舍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棄;予,我。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老舍」這一筆名,是他在1926年發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時首次使用的。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後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現今人們熟知的「老舍」。這個「老」並不表示年齡大,而是含有一貫、永遠的意思,合起來就是一貫、永遠「忘我」。他用「老舍」這一筆名發表了大量文學作品,以至不少人只知道「老舍」而不知舒慶春是誰。
老舍的一生,總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他自己說:「我終年是在拚命地寫,發表也好,不發表也好,我要天天摸一摸筆。」正國為如此,他勤奮筆耕,創作了《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龍須溝》等大量文學作品,贏得了「人民藝術家」的崇高贊譽。「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實寫
徐悲鴻原名徐壽康。他幼時由於家境貧寒,衣著儉朴,也沒有進過正規學校學習過,常遭到別人的冷落。後來為了在社會上謀生立足,他想進「洋學堂」讀書,但父親拿不出錢,於是他便向別人借,這使他感到前途渺茫,世態炎涼,不禁悲從中來,猶如鴻雁哀鳴,遂改名為「悲鴻」。以後他一直以此自勵,發奮學習繪畫,終於成為一代藝術大師。
我也不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