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著名文物
1. 10件中國古代的經典文物
Tang Jinglongguanzhong
唐景龍觀鍾
Bell of the Jinglong Taoist Temple of the Tang Dynasty中國古代名鍾。鑄造於唐景雲二年,又名景雲鍾。原懸掛於唐長安城內的景龍觀鍾樓上。現藏陝西省博物館。
鍾高247厘米,腹圍486厘米,口徑 165厘米,重約6噸。鍾形上銳下侈,口為六角弧形。鍾紐為「蒲牢」形,鍾身周圍鑄有紋飾,紋飾自上而下分為 3層,每層用蔓草紋帶分為6格,共18格。格內分別鑄有飛天、翔鶴、走獅、騰龍、朱雀、獨角獨腿牛等,四角各有 4朵祥雲,顯得生動別致。鍾身正面有銘文一段,18行,每行17字,空格14字,共 292字,唐睿宗李旦撰文並書寫。文為駢體,內容是宣揚道教教義,闡述景龍觀的來歷、鍾的製作經過以及對鍾的贊揚。字體為稍參篆隸的楷書。唐睿宗的書跡不多見,故此銘為研究書法史者所珍視。
鍾用銅錫合金鑄成。鑄造時分為 5段,共26塊鑄模,現在仍可看到鑄模痕跡。鑄工技巧嫻熟,雕工精緻,鍾聲清晰洪亮,音質優美,顯示了唐代冶鑄技術的高超水平。
Song Xuanhe fanggu tongqi
宋宣和仿古銅器
Archaistic Bronzes of the Xuanhe Reign
of the Song Dynasty
中國青銅器最早仿製始於北宋,仿製是表示對古代文化的尊重和仰慕,與後世蓄意作偽有嚴格區別。宋皇□以後,商周□器出土漸多,士大夫深感《三禮圖》中的圖描繪失實,故自徽宗時起,鑄禮器一依古制。當時仿製的銅禮器有鍾、 鼎、簋、□、尊、□、壺、方□、豆、洗等類,留傳至今者以樂器為多。宋徽宗時鑄造的大晟編鍾,形製取法於當時出土的春秋晚期宋公戍鍾。今遺存的有「大晟黃鍾清」、「大晟·蕤賓」、「大晟·姑射中聲」、「大晟·南呂中聲」等器。另有太和編鍾,遺存有「太和·黃鍾清」、「太和·太蔟清」、「太和·夾鍾清」、「太和·夷則」、「太和·無射」等器,均為宋代所鑄。這些編鍾的仿製頗為成功,但因為是刻意模仿,紋飾頗有凝滯感,缺乏生氣。
Lingtai Chunqiu Tiejian
靈台春秋鐵劍
Iron Sword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from Lingtai
甘肅靈台縣景家莊春秋早期秦墓中出土的銅柄鐵劍。
柄格相連,皆用青銅鑄成,兩面有對稱紋飾,柄中部有長形鏤孔4個,柄長8.5厘米,格長4厘米,厚0.4厘米。劍葉鐵質,殘長 9厘米,寬3厘米,厚0.3厘米,通長37厘米,焊接於銅格上。從鐵銹上可清楚看出葬時曾用絲織物包裹。鐵劍葉銹蝕。這是中國迄今發掘出土的最早人工冶鐵製品。
Yanxia tiebingqi
燕下都鐵兵器
Iron Weapons from the Lower Capital of theYan State
中國燕下都遺址出土的戰國中、晚期鐵器。數量較多。1965年發掘的44號墓,是一座從葬坑,出土的鐵兵器具有代表性,計有劍、矛、戟、刀、匕首共 5種51件。
這批武士生前使用過的兵器,在從葬時未回收,表明鐵兵器在公元前 3世紀中葉已普遍使用。其中長柄的格鬥兵器主要是矛和戟。戟12件,保存完整,形制先進。劍15件,完整或基本完整的共 8件,形制無顯著區別,長73.2~100.4厘米不等。12號劍最長,長100.4厘米;59號劍除鋒略殘外,保存最佳,長99.5厘米,青銅質劍首作□叭形,劍格為四棱形,首徑4.2厘米,格寬5.5厘米。
經鑒定的 5件兵器表明,是塊煉法製成的純鐵或鋼製品。
當時塊煉法已流行,用此法得到的海綿鐵,經過增碳製作,做出高碳鋼的劍、戟等兵器,再經過當時已廣泛使用的淬火技術,使這些兵器刃部更加堅硬鋒利。它們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淬火兵器,為中國古代冶金史提供了用塊煉滲碳鋼經過反復鍛打、折疊以提高性能的最早證據。
Mancheng Hanmu tiebingqi
滿城漢墓鐵兵器
Iron Weapons from a Han Tomb at Mancheng中國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墓中出土的隨葬鐵兵器。
共 14 種 490件。計有劍、杖式劍、匕首、刀、戟、矛、鋌殳、弓敝、鏃、鎧甲等。在劉勝金縷玉衣右側有兩把分別長 104.8厘米和 111.3厘米的佩劍,其中5105號鋼劍表面經過滲碳,刃部經過淬火處理。部分劍、刀、戟兵器的材質與戰國晚期無區別,仍為塊煉滲碳鋼,但夾雜物尺寸減小,數量減少,高、低碳之間碳含量差別減小,組織較均勻,高碳和低碳層次增多,層間厚度減薄。說明西漢中期的這些兵器經過了反復加熱鍛打,碳的擴散較充分,改善了均勻性,明顯提高了鋼材質量。淬火工藝出現了局部淬火的新技術,使刀、劍刃部局部淬火,得到高硬度,而刀背、劍脊仍保持高韌性,使之剛柔結合,保持了刀、劍等兵器整體所必需的韌性。這些均表明西漢中期煉鋼和熱處理技術的進步。
Changsha Tieding
長沙鐵鼎
Iron Ding Tripod from Changsha
1976年中國湖南長沙楊家山65號春秋晚期楚墓出土的鐵鼎。敞口,豎耳,口沿下部有一道凸弦紋,圓腹、平底,有短小的蹄足。殘高6.9厘米,足長1.2厘米。經鑒定為白口鑄鐵件,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鑄鐵容器。
Mancheng Hanmu Tiejian
滿城漢墓鐵鐧
Iron Hoops of Wheel Axles from a Han Tomb at Mancheng1968年在中國河北滿城西漢墓出土的鐵鐧。形如鐵圈,一埠徑略粗於另一端。 1號墓所出2045號鐵鐧粗徑10厘米,細徑9.7厘米,高 3.7厘米,厚0.5厘米。鐵鐧表面銹蝕,內徑壁上粘留車軸朽木。墓內各車均有鐵鐧 1對,分別放在車□之內側,應是箍在木軸上以防磨損用的。《釋名·釋車》言:「鐧,間也,間□軸之間使不相摩也。」 1號墓所出2046號車鐧的金相組織為灰口生鐵鑄件,這種材質具有較高的耐磨性和較少的摩擦阻力,適於製作鐧。這表明當時已掌握了不同生鐵品種的生產工藝及性能。滿城的鐵鐧是已知中國古代最早的灰口鑄鐵件之一。
Mianchi Tiezhoucheng
澠池鐵軸承
Iron Axle-bearings from Mianchi
1974年在河南澠池漢魏窖藏出土的鐵質軸承。共480件。其中六角承 445件。六角承的徑長不同,徑長每差0.5厘米成為一種規格,從6.5~15.5厘米,共出土有 17 種規格。軸孔上皆有不同程度的磨損痕跡。圓承32件,軸孔已磨損,外圓直徑 6~12厘米,可分為大、中、小 3型。大型外面鑄有 3個等距離的子榫,中、小型外面鑄有兩個對稱的子榫。凹字形承 3件,高11.5厘米,寬12厘米,外側鑄有子榫,軸孔呈半圓形,內壁有磨損痕跡。32號六角承的金相檢驗結果:最外層為白口鐵,中間為麻口鐵,內部為灰口鐵。這種金相組織的分層現象,表明鑄造時可能使用了鐵范,由於鑄件表層冷卻速度較快,形成了硬度高的白口鐵,內層緩慢冷卻,析出片狀石墨,形成耐磨性能較好的灰口鐵。
軸承是常用的機械零件,使用廣泛,磨損後需要更換,因此,要求產品的規格化和系列化,以提高互換性。
澠池大批鐵軸承的出土,顯示了中國早期鋼鐵產品的初步規格化和系列化,為研究中國古代機械工程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Tongl□shan Liujiao Tiechu
銅綠山六角鐵鋤
Hexangular Hoes from Tongl□shan
中國湖北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出土的西漢六角形鐵鋤 2件。1 件基本完整,鋤板平,上部凸出方斗形銎,全長10.5厘米,上寬17.5厘米,兩角有殘缺。銎長 4厘米,寬3.5厘米,深2厘米。鋤板正面,除刃沿外,各邊都有一條平行於邊沿的凸線。在銎斗下二角,沿肩方向各斜出一道卷雲陽紋,銎斗下方正中部向刃部伸出一道對稱卷雲陽紋。另一件僅殘存右下角,兩道卷雲陽紋尚清晰,上部厚 0.3厘米,刃部厚0.22厘米。經鑒定,是過共晶白口鐵鑄成,因鋤板很薄,為了改善白口鐵脆性,提高韌性,此鐵鋤在氧化氣氛中經723~910℃溫度下較長時間退火,使碳由表面向裡面逐漸脫去。脫碳時,鐵素體晶粒向里生長,形成了一個明顯的垂直於表面的柱狀晶帶。將鋤板彎曲90度,僅表面微裂而未折斷,形成了表面為低碳純鐵、中心為硬度高的萊氏體復合鑄鐵器,提高了農具的性能,使鐵鋤既具有堅硬耐磨的刃口而又有良好的韌性。
Tieshenggou Tiejue
鐵生溝鐵□
Iron Pick from Tieshenggou
在中國河南省鞏縣鐵生溝漢代冶鐵遺址出土的鐵□。為雙合范鑄制,斷面呈長方形,頂端有長方形直銎,可按柄,□身作楔狀,長20.6厘米,寬6.8厘米,銎深6.5 厘米。經鑒定是白心韌性鑄鐵,但其中石墨全部球化,球墨直徑<50微米,分布不均勻,其結構完整。球狀石墨是白口鐵在退火處理中形成的。
2. 中國古代比較有名的文物10~20例
越王勾踐劍 後母戊大方鼎 四羊方尊 曾侯乙編鍾 紅山玉豬龍
金縷玉衣 武則天金簡 蓮鶴方壺 鶴骨笛 大盂鼎
3. 中國古代最有考古價值的文物是...
文物的價值沒有最大,只有最寶貴。應該是敦煌莫高窟。
4. 古代文物有那些
萬里長城
世界著名的萬里長城,像一條矯健的巨龍,蜿蜒曲折,蟠伏在中華大地上。萬里長城,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是世界上最宏偉的建築工程,是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舉世無雙的。
萬里長城東起河北省的山海關,西到甘肅省的嘉峪關。它縱橫河北、北京、山西、內蒙古、寧夏、陝西、甘肅等七個省市自治區,曲折綿延長達6700公里,約有1.3萬華里,所以被稱為「萬里長城」。人們提到長城時,往往會把它同秦始皇聯系起來,其實在秦以前的戰國時代,有許多諸侯國,像燕、趙、魏、秦、韓等,都在修築長城,以便相互防禦。後來,自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用了十多年的時間,把各諸侯國修築的長城連接起來,並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才成為長達萬里的、雄偉壯觀的長城,也可以說是秦始皇統一後的一項重大的軍事防禦措施。不過,在秦以後的許多朝代,對長城又不斷地進行修建,直至明代。可以說萬里長城這項偉大的工程,到了明代後期才算最後完工的,也就形成了長城今天這樣的規模和面貌。
長城最為突出的特點是:經跨高山峻嶺,越過沙漠,穿過草原,經絕壁,隨著山勢曲折起伏而修築,因地形隘口險峻崢嶸而立,宛如一條飛舞著的東方巨龍一樣。在這長達萬里的長城間,每隔一段距離都要建立起無數的箭樓、烽墩和關隘、方城等。在城牆上還建有許多兩層的堡壘,上層頂部為平台,周圍有垛口、望洞,便於瞭望和攻擊,下層有磚砌的小房間,可居住士兵和儲備糧食和兵器等。在長城內外群山之間的制高點上,設有許多烽火台。這是為傳遞軍事情報而設立的,每當遇到敵人來犯時,白天在烽火台上點起狼煙,夜間點起火種,這樣一座一座地傳下去,即使在千里之外,也很快可以把消息傳到京城來。長城還有一個特點,即是在大約每隔10餘公里處建造一個關城。關城口大小要依據地勢險要程度和軍事上的重要性來決定。其中著名的關城有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雁門關、嘉峪關等。例如,居庸關就是建築在北京西北50公里處的地方,它是建在一條長約20公里的深山峽谷中,地勢非常險要,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是古代北京城西北門戶,位置十分重要。
在居庸關的中心,還保存著一座漢白玉石台,叫「雲台」。原來雲台上建有三座石塔,是元代建造的,現已被毀掉了。在雲台下面有一個六角形的門洞,門洞兩旁石壁上,雕刻著四大天王和許多造型十分精美的佛像。那四大天王看上去個個目光炯炯有神,渾身充滿著一種力量。在門洞裡面有大量的石刻像,還有用漢文、西夏文、藏文等六種文字雕刻的佛經。這些雕像、石刻,也都是元代雕刻,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八達嶺是居庸關的一部分,它海拔1000多米,居高臨下,地勢險峻。由於八達嶺一段長城特別險峻、雄偉,距離北京較近,所以解放後對這段長城進行了修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成為國內外人民經常來這里游覽的勝地。
當你登上八達嶺長城最高的烽火台上,放眼遠望,那蜿蜒曲折的長城,像一條巨龍在飛舞,翻山越嶺,游向遠方的天邊;再看那長城的堡壘,一個連著一個,一段城牆接著一段城牆,一望無際,蒼蒼莽莽。看到這樣雄偉壯麗的景像,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升;那高大綿長的長城,是建造在高山峻嶺和懸崖峭壁之上,建造之艱難是無法想像的。這時,你也許會想:我們空手攀登長城都會感到很吃力,那麼在古代沒有任何建築機械情況下,是怎麼建造這樣雄偉的長城呢?難怪人們贊譽,長城是人類活動的奇跡,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也是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力量和不屈精神的象徵。因此,長城已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護項目。
北京故宮
在首都北京的中心區,有一組紅牆、黃琉璃瓦的宮殿群,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北京故宮。故宮又叫紫禁城,是明、清兩朝代的皇宮。故宮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06年),先後經歷了24代帝王的朝政和居住,至今已有560多年的歷史了,是我國現存最完整、最大的古代宮殿建築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帝宮殿。過去這座宮殿屬於封建帝王的宮殿,而今已成為我國最大的博物院,稱為故宮博物院,是國內外遊人參觀、游覽的著名名勝古跡。
故宮從天安門和端門開始,一直沿筆直大道向里去,不遠就是午門,這是紫禁城的正門,午門也叫五鳳樓。紫禁城的城池東、南、西、北四面各有一座城門,南面就是午門,東面是東華門,西面是西華門,北面是神武門。在紫禁城的城池四角,各有一座造型奇巧的角樓。整個皇城為一長方形城池,周圍宮牆長約3公里,牆外有寬達52米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了一個蔚為壯觀、森嚴壁壘的城堡。紫禁城內宮殿重重迭迭,布局嚴謹,造型各異,各式宮殿約有890座,房屋187萬間,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
過了午門,經過太和門就是紫禁城的中心,這里就是著名的故宮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兩米多高的漢白玉台基上,台基分為三層,每層邊緣都有漢白玉欄桿圍著,欄桿上面刻著龍鳳流雲,台基四角下面伸出許多白玉石龍頭,是台基的排水處,每當下雨時,積水便從龍頭口中流出,就好像千百條龍頭在噴水一樣,景觀奇美,是我國古代建築科學與藝術完美的結合。全部宮殿可分為兩大建築群,前面為「外朝」,後面為「內廷」。外朝則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主體,兩邊有文華、英武兩殿,是皇帝主持朝政、召見大臣的主要場所。內廷是以乾清宮、交泰宮和坤寧宮為主體,以東西六宮為兩翼,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後妃、皇子居住與遊玩的地方。
外朝的太和殿處於故宮的中心部位,建築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殿堂寬達28米,長63米,面積約2370平方米,是故宮中最大的宮殿,也是全國最大的木結構的大殿。在蔚藍色天空下,陽光普照金黃色的琉璃瓦頂,顯得格外輝煌。
太和殿的正面有12根紅色圓柱,殿內有瀝粉金漆的木柱和殿頂金漆蟠龍戲球大藻井;殿內正中央有一座兩米高的朱漆木台,台上是金縷、金漆雕花寶座,背後是雕龍圍屏;皇帝坐在寶座上,顯出天子的威嚴與「金鑾寶殿」的華貴。太和殿的金鎖窗、朱漆門,同漢白玉台基相互輝映,色彩絢麗,雄偉壯觀,令人贊嘆。太和殿後為中和殿,是一個鎏金寶頂亭子形方殿,殿內有兩乘八人抬的雲龍肩於輿,是皇帝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接受司禮官員朝拜的地方,有時皇帝也在此閱覽奏章和祝辭。中和殿後即是保和殿,這是皇帝賜宴和科舉殿試的處所;清代每年除夕皇帝大宴群臣時也在這里舉行。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宮殿宏傳,巍然屹立,顯示出帝王皇權的威嚴。
內廷的前面為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和處理日常政務活動的地方。殿內也設金鑾寶座,皇帝可在此舉行內廷典禮、批閱奏章和引見官員。寶座上方高懸「正大光明」金字牌匾。清代從雍正開始,為了緩和皇子之間對皇位之爭,將傳位的詔書事先寫好,放在「正大光明」匾額的後面,等皇帝死後再把它取出打開,宣布傳位給誰。乾清宮後面為交泰宮,是皇帝過生日、接受群臣賀禮的地方;乾隆十三年(1748年),將代表封建皇權的25顆寶璽也收藏於此處。交泰宮後為坤寧宮,是皇後的寢室;到了清代時改為皇帝結婚的洞房或祭神的地方。內廷的乾清、交泰、坤寧三宮為「後三宮」,其布局與前三殿基本一樣,只是嚴肅氣氛減少了些,建築上的彩畫圖案也有些變化;前三殿以龍為主,後三宮鳳凰圖案增加,如雙鳳朝陽,龍鳳呈祥,鳳凰牡丹等。東西六宮則是皇帝嬪妃居住的地方,那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宮六院」之處。現在這里已成為古代藝術品的陳列館,集中展出了宮內收藏的珍貴繪畫、陶瓷、青銅、工藝品等等。
故宮除了是宏偉壯麗的古代宮殿建築以外,還是一個古代文物的寶庫。現在故宮即為故宮博物院,院內收藏各類文物就90多萬件,主要有繪畫、書法、雕塑、銅器、陶瓷、刺綉、織錦等;還有明清兩代的原物900多萬件,這些都是研究中國歷史的寶貴財富、無價之寶。例如,繪畫館內就有大量的古代名畫。從隋、唐宋、元到明清歷代的宮廷和民間畫家的作品中,有許多都是稀世珍寶。陶瓷館中五顏六色,美不勝收,有許多各代出土的陶瓷珍品近千件,如商、周時期的原始瓷器,漢代的陶器,唐代的三彩陶馬、駱駝,宋代的青瓷、白瓷,以及元、明、清各代的各色彩瓷等,形象生動地反映了我國陶瓷發展的歷史。珍寶館真像是一座寶庫,有各色寶石,閃閃發光的金銀器皿,珍珠翡翠,還有金絲鳳冠、象牙玉雕,各類珍寶舉世無雙;最為突出的是有一座鎬多塔,重達5000公斤的大型玉雕,世界罕見,是無價之寶。看到這樣的文物,可以使人們真正了解我國古代燦爛的文化和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力。中國人民是勤勞、智慧的人民,為世界創造出許許多多的奇跡,為人類做出過寶貴的貢獻,值得自豪、值得珍惜、值得發揚光大。
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又稱熱河行宮,位於河北省承德市。這里地勢高峻,群山環抱,氣候宜人,是清代皇帝夏季避暑和處理政務的行宮。承德南部距北京城較近,北面又靠近蒙古等少數民族地區,地理位置具有特殊意義。這里還兼備草原、河川、峽谷、溫泉等有利的地理條件,這是清代皇朝聯系北部蒙古等少數民族各部盟主,鞏固北部邊防,以及皇室北巡出獵活動最為理想之地。因而,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開始在此地興建熱河行宮,直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才全部峻工。熱河行宮佔地面積約564萬平方米,各種建築物110多處,宮牆蜿蜒起伏長達10公里,是我國現存佔地面積最大的古代皇家宮苑。熱河行宮背山面水,山巒起伏,草木蔥郁,宮殿亭閣掩映,湖沼洲島錯落,風光十分旖旎。行宮建築規模之大,佔地面積之廣,工匠工藝之巧,都是堪稱我國最為著名的、面積最大的皇家園林,也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大皇家園林。由於這里六月無暑,九月生風,清康熙帝在正宮主殿前的午朝門題寫了「避暑山莊」的名號。
避暑山莊整個建築群,分為宮殿區、苑景區和外八廟三部分。宮殿區主要包括東南部的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等四組宮殿。正宮是清代皇帝舉行盛典之地,頗有北京故宮的模式;此殿全部採用楠木建造,不用彩繪,芳香濃郁,殿前庭院有參天古松,更顯得威嚴。清代皇帝留駐山莊時,接迎少數民族王公、各國使節,以及其他重大典禮等,都在這里進行。正宮後廷為皇帝的寢宮,其主樓為「煙波致爽樓」,樓殿有七間,寬闊敞亮,室內布置精巧富麗。每當春夏之交或雨過天晴時,煙波浩渺,令人心曠神怡;所以康熙贊許山莊「四周秀麗,十里平湖,致有爽氣」。松鶴齋在正宮的東側,是皇太後和嬪妃們的寢宮;這里的宮殿主要有門殿、松鶴齋、綏成殿、樂壽堂、暢遠樓等,自成格局,但與正宮相比其規模要小些。松鶴齋的後面是萬壑松風,在正宮的北側,主要由萬壑松風、鑒始齋、靜佳室、頤和書房等組成,為宮殿區中最早的一級建築;這里建築布局靈活,頗有南方園林的特點,周圍古松很多,故有此題名。萬壑松風為正殿,風景優美,康熙、乾隆有時在這里批閱奏章,召見文武百官,或欣賞湖光山色、風光美景。
長江三峽
長江三峽是由長江垂直切穿南北走向的巫山山脈,形成的高山峽谷,從四川奉節縣白帝城開始,至湖北宜昌市南津關止,全長約200多公里,成為中國著名的長江峽谷景觀。自西向東分為三段峽谷: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因而得名「三峽」。長江三峽兩岸高山對峙,山高谷深,崖壁陡峭,江水湍急,群峰競秀,雲雨變幻多姿,成為中外馳名的峽谷風景區。長江三峽可以說是大自然對江山創建出的奇特美景,它兼有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又有黃山之神奇,廬山之變幻等多方面景觀,並以山河雄奇壯美、峰石林澗幽深而聞名於華夏。
長江三峽之首瞿塘峽,西起奉節白帝城,東到巫山大溪鎮,峽長約8公里,峽谷深而狹窄,最窄處僅有幾十米,是長江航道中最為狹窄、形勢最為險峻的一段。奉節古稱夔州,這里有諸葛孔明的「八陣圖」、劉備託孤的永安宮、公孫述稱帝的白帝城等古跡。在峽口山崖絕壁上刻有「夔門天下雄」五個大字,赫然醒目,說明這里的奇觀。當航船隨江水推波涌浪沖出奉節時,船上的人們好像行立於水上,大有「峰與天關相接,舟從地窟而行」之感。瞿塘峽中主要景觀有:粉壁石刻、倒吊和尚、孟良梯等。「粉壁石刻」在孟良梯旁,橫延100多米,上下高數十米,為宋代以來名人題刻,行、楷、隸、篆一應俱全,風格各異;其中南宋趙公碩書寫的「宋中興聖德頌」,行草端莊凝重,距今已有800多年,具有文物價值。「倒吊和尚」在孟良梯以東,是一塊倒懸的鍾乳石,石上長滿青滕、小樹、雜草,遠遠看去好像一條繩索捆著一個光頭和尚,相傳他是奸臣潘仁美派去看守楊繼業遺骨的,被孟良捉住吊起來懲罰示眾。孟良梯在峽南岸白鹽山陡壁上,直通到山腰,經考證,它是宋以後瞿塘峽鐵索橋的遺址。
從瞿塘峽下行便是巫峽,它西起巫山大寧河口,向東至湖北巴東官渡口,橫跨四川、湖北邊界,綿延40多公里,是三峽中最長、最整齊、最為幽深秀麗的一段峽谷,又稱為「大峽」。峽谷兩岸高峰突起,怪石嶙峋,峭壁屏列,峽谷幽深,朝雲暮雨,變幻多姿,是三峽中最為壯美秀麗的一段,如果說瞿塘峽像一座「險關」的話,那麼巫峽就好像一條曲折幽深的自然山水畫廊。巫峽兩岸青山不斷,群峰如屏,時而大山當前,「石出疑無路」,時而又峰迴路轉,「雲開別有山」。這段峽谷最為有名的景觀,就是巫山十二峰。巫山十二峰都是石灰岩組成的,高出江面千米以上,屹立在峽江南北兩岸,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石灰岩被溶解蝕侵以後,人們根據山峰的形態,分別給它們取了個形象化的名稱,如江北岸的望霞峰、集仙峰、聖泉峰和南岸的翠屏峰、飛鳳峰、聚鶴峰等,其中望霞峰是十二峰中最為挺拔秀麗的,仰望峰頂,上面突出的石柱好似一位亭亭玉立的仙女,這就是「神女峰」。關於神女峰,古代文學作品中曾想像出巫山有朝行為雲,暮行而雨的女神;這方面傳說神話也很多,相傳有關於「神女導航」的故事。故事中說:古時候王母娘娘的小女兒瑤姬,騰雲來到巫山上空,只見一群惡龍在天空毆斗,騷擾百姓;於是她停下來用寶劍斬殺惡龍,為民除了害。後來她又派人幫助大禹鑿開三峽,疏通河道,並親來這里為行船導航,最後留在三峽,化成了神女峰;她日月俯視江面,總是第一個來迎接朝霞,最後一個目送晚霞歸去。所以神女峰又叫望霞峰。巫峽的景觀中,還有集山峰下的孔明碑,金子山下的秋風亭等,每一景觀都有一段民間流傳的故事。
從巫峽往下就是西陵峽,它西起秭歸的香溪口,東到宜昌的南津關,全長75公里,是三峽中最後一段峽谷。西陵峽可分為東西兩段,西段主要有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等,東段有燈影峽(明月峽)、黃貓峽(宜昌峽)等。西陵峽從西到東峽谷寬窄不一,往往是一段寬峽,一段窄峽,幾乎各佔一半;峽江中礁灘很多,水勢急涌,以灘多水急而著稱。青灘、泄灘、崆嶺灘連綿相接,這些險灘有的是兩岸崩落的山岩,有的是山洪沖下來的砂石,險灘之處,水流如沸,驚險萬分,因而就有「西陵灘多節節稠,灘灘都是鬼見愁」之說。行人經過此處大多貪圖有別巫峽幽深秀麗的驚心動魄的壯美,為三峽的壯麗風光增添了不少奇險景觀,但對於船的航行也會造成不少的障礙,更需倍加小心,保證航行安全。西陵峽中景觀傳說也不少,比如峽中香溪據說是王昭君故鄉之水,說「昭君臨水而居,恆於溪中洗手,溪水盡香」。在三斗坪南岸黃牛岩前有黃陵廟(原名黃牛廟),始建於春秋時代,據說這是為紀念神牛幫助大禹開河治水有功而修建的;廟內雕梁畫柱,黃瓦龍柱,為三峽中罕見而壯麗的景觀。在西陵峽口的下牢溪入江處北岸的西陵山上,有歷史悠久的「三游洞」,是峽中著名的溶洞之一。唐代詩人白居易同他的弟弟三人曾到此游覽過,隨後每人寫詩一首,寫在洞中的石壁上,白居易為此還寫了「三洞游序」,後來人們叫做「前三游」。北宋時蘇軾父子三人也曾到這里暢游,三人也各賦詩一首,寫在洞內石壁上,人們把他們父子之游叫做「後三游」。「三游洞」屬石灰岩洞,洞內有許多天然的石筍、石柱、石床等,有的用石擊打,發出鍾聲或鼓聲,因而有「天鍾、地鼓、旁磬」三絕景觀,明代曾有人將白居易的「三游洞序」刻在石碑上,至今仍留存在那裡。
舉世聞名的三峽工程,將在西陵峽中部的三斗坪動工建設,設計大壩高為185米,預計正常蓄水水位高175米,上游沿岸各段水位提高35~95米;大壩建成後將會出現一個寬為1公里,庫長600公里,總水面面積約600平方公里的高峽平湖,成為中國中心地帶的人造「地中海」。屆時以往的礁石、險灘、泡漩、急流,都將消失,而出現的是高峽平湖,煙波浩森,山峰屹立,湖光山色,更加壯觀的景色。
杭州西湖
西湖位於杭州市西部而得名。西湖舊稱西子湖、錢塘湖,自宋代以來一直通稱為西湖。杭州西湖三面環山,一面臨市,風景區面積可達50平方公里,但西湖水面只有6平方公里,湖岸的周長約15公里,由蘇堤與白堤將湖面分成了外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個湖區。西湖中有孤山、湖心亭、小瀛洲、阮公墩等四個島嶼。於是常有人用「一山、二堤、四島、五湖」來概括西湖的風景。其實,西湖的名勝古跡很多,約有40多處,光是重點古跡也有30餘處。西湖的景區大致可分為四個景區,即西湖區、北山區、南山區和錢塘區。西湖區自古以來就有傳統著名景觀為「西湖十景」:蘇堤春曉、柳浪聞鶯、麴院風荷、平湖秋月、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鍾、斷橋殘雪、雙峰插雲,花港觀魚等。
蘇堤,俗稱蘇公堤,南起南屏路,北接麴院風荷,橫貫湖區南北,全長2.8公里;漫步堤上看春曉,霧中西湖蘇醒,鳥語花香,意境動人,因而這里被稱「蘇堤春曉」,為西湖之首。在西湖的東南岸涌金門與清波門之間的湖濱地帶,為南宋時期的御花園,園中有柳浪橋,沿湖植柳甚多,柳枝好像綠色的幔帳,春風吹動,如碧浪翻飛,柳蔭深處時時傳來黃鶯的叫聲,故名曰「柳浪聞鶯」。現在這已擴建成公園,全園植垂柳、花木,中心地帶還有一片櫻花和海棠,景緻別有特色。位於蘇堤虹橋西北、洪春橋南有一座造酒的麴院,院中種植荷藕,春末夏初荷花盛開,香風四起,「映日荷花別樣紅」,因而取名「麴院風荷」;水靜風來,遊人猶如進入了一個清涼的世界。位於白堤西端,三面臨水,背靠孤山,在皓月當空的秋夜裡,湖水平靜如鏡,清輝如瀉,故名「平湖秋月」;有古詩雲:「萬頃湖平長似境,四時月好最宜秋」。在小瀛洲島南湖的水面上,有三座造型別致的小石塔,塔高約2米,塔身中空,周圍有洞孔,月夜如在塔內點上蠟燭,燭光從塔洞口內透出,倒映在水中,構成了「天上月一輪,湖中影成三」的景象,取名「三潭印月」,景色十分奇麗。雷峰塔又叫黃妃塔,在西湖南岸的夕照山上,舊有七級雷峰塔,每當夕陽西照,寶塔金碧與山光輝映,別具風韻,所以叫「雷峰夕照」;民間傳說,白蛇傳中的白娘子,被法海和尚鎮壓在此塔下面,此塔於1924年9月25日倒塌。南屏山下凈慈寺,為西湖四大叢林寺院之一,每當晚禱時,寺鍾響徹四方,「南屏晚鍾」由此得名,餘音悅耳,啟人禪心。斷橋又叫段橋,此橋在里西湖與外西湖的分水點上,一端連環湖北路,另一端通接白堤;每當瑞雪初下,橋上拱頂處的積雪先融化了,遠遠看去橋好像斷了一節,又像似橋與堤斷開了,這就是「斷橋殘雪」;相傳白娘子與許仙曾在此橋相會過。環繞西湖南北的有南高峰與北高峰,兩峰遙相對峙,在茫茫雲海中,山峰隱約可見,好像山峰插在雲海之中,名曰「雙峰插雲」。在西湖蘇堤映波橋與鎖瀾橋之間的綠洲上,為湖區最大的公園,園內有紅魚池、牡丹園、大草坪、花港等景點,園內植物種類繁多,四季都有應時的花卉,成為花、港、魚連
5. 中國古代文物有哪些
太多了
1
中國文物排行榜
1
、陝西省西安市扶風縣法門寺出土的佛指舍利
2
、陝西省臨內潼市秦始皇陵
2
號陪葬坑中容出土的銅車馬
3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鍾
4
、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
5
、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金縷玉衣
6
、甘肅省武威張將軍墓出土的銅奔馬「馬踏飛燕」
7
、湖北省江陵望山楚國貴族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
8
、湖南省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素紗禪衣,僅重
49
克
9
、四川省三星堆出土的一號大銅樹,高
396
厘米
未發掘和失蹤的文物價值前三位:
1
、夏禹收九牧之金所鑄九鼎,象徵九州
2
、和氏壁(極有可能在秦始皇陵地宮中)
3
、傳國玉璽(元末明初被元順帝帶到蒙古,下落不明)
4
、北京人頭蓋骨化石(日本侵華期間失蹤)
5
、王羲之所書《蘭亭序》原本(極有可能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中
6. 中國古代的古文物特別著名的
圓形雁紋鏤空金飾牌
夏家店上層文化時期(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300)年。
直徑7.1厘米,版厚0.2厘米,重108克,金飾牌緣權邊飾有十六組鏤空雁紋,中間素麵,背有鈕,器表金黃明亮,應為裝飾物。
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甸子鄉小黑石溝出土,赤峰市寧城縣博物館藏。
背部有橋形鈕,可系掛。在北方草原地區,黃金深受人們的崇拜,被視為權利和財富的象徵。雁陣紋牌飾,體現了佩戴者帶領人們像雁一樣進行有組織、有目的的遷徙,表明其具有尊貴的地位。
雁陣紋牌飾,徽記中心太陽,緣邊飾有十六組鏤空雁紋,中間素麵,環繞著它的16隻雁鳥,水禽,在逆向行走。外層一圈連珠紋,天道成圓,代表宇宙。由雁和太陽組成「太陽神鳥」圖騰。徽記的中心,表現出一個巨大日輪,是陽性;環繞著它的16隻大雁陰,從屬於陽,則沿著逆時針方向行進;一幅「陽負陰」的圖景。環形運動的方式,太空中行星繞恆星旋轉,各自有環形的軌道。設計圖徽的巫師,定然窺見了這種宇宙規律,才創造出如此簡明、確切、靈動的畫面。
7. 東北出土的著名文物(要古代的)
一九八O年八月於吉林省榆樹縣大坡公社後崗村漢代北方少數民族墓群出土回。共兩面,出土於同一墓中。墓主答人腰部左側,隨葬一銀柄鐵劍,飛馬牌飾置於劍柄下和劍身前端。質地為青銅,正面婆金]下。 圖案為一展翅賓士的駿馬。
8. 中國十大文物簡介
1、青銅第一寶:毛公鼎,毛公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圓腹,整個造型渾厚而凝重,飾紋也十分簡潔有力、古雅樸素,標志著西周晚期,青銅器已經從濃重的神秘色彩中擺脫出來,淡化了宗教意識而增強了生活氣息。
2、瓷器第一寶:汝窯天青無紋橢圓水仙盆,汝窯是北宋徽宗朝的官窯,以天青釉色著稱於世。汝窯的傳世作品不多,本院即藏有約二十件,其中這件水仙盆更是精品中的精品。
3、書法第一寶: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快雪時晴帖》是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以行書寫成,紙本墨跡。縱23厘米,橫14.8厘米,4行,28字。《快雪時晴帖》是一封書札,其內容是作者寫他在大雪初晴時的愉快心情及對親朋的問候。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4、善本書第一寶:文淵閣四庫全書,《欽定四庫全書(套裝共6冊)》不但對內容精心製作,而且外觀設計也力求莊重考究。《欽定四庫全書(套裝共6冊)》囊括了經、史、予、集四部的所有文獻,共計二百餘萬頁,一百五十三張光碟。
5、出土文物第一寶:秦皇銅馬車,秦陵彩繪銅馬車一組兩乘,1980年出土於秦陵封土西側20米處車馬坑中,現陳列於秦俑博物館文物陳列廳內。秦陵一號銅馬車為「立車」,是古代單轅雙輪車並按照秦代真人車馬1/2的比例製作。
6、玉器第一寶:大禹治水,高224厘米,寬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也是我國的國之瑰寶。新疆和田青玉制。玉上雕有峻嶺、瀑布、古木蒼松。
7、繪畫第一寶: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寬25.2厘米,長525厘米,絹本設色。
8、.雕刻第一寶:大理石梟形立雕,此件大理石雕像出土於河南西北岡1001 號大墓的翻葬坑中,是殷商時期的遺物。高34.1公分,長25.2公分,寬24.8公分。是殷墟大理石雕的精品,以一直立的梟為造型。尖喙圓眼,弧形粗眉,胸略凸出,形象生動。
9、篆刻第一寶:二十五寶璽,二十五寶璽是乾隆皇帝根據周朝是歷史上皇帝綿延代數最多的朝代,共綿延25代,乾隆皇帝也想讓自己的王朝能像周朝那樣長久輝煌下去,這是表面的意思。
10、佛教第一寶:龍藏經,全稱是《乾隆大藏經》,它的另一簡稱是《清藏》。《龍藏經》就是把一切佛教經典匯集儲存在一起的意思。《龍藏經》是中國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佛學大網路全書。
9. 中國古代歷史四大文物
中國單件文物價值前四位: 1、陝西省西安市扶風縣法門寺出土的佛指舍利 2、陝西省臨潼市秦始皇陵2號陪葬坑中出土的銅車馬 3、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鍾 4、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