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草編
⑴ 草編有什麼用
草編是利用各種柔韌草本植物為原料加工編制的工藝品。其原料生長地域廣泛,而且易得易作,故草編工藝在我國民間十分普及。目前可見的中國最早的草編遺物,是河姆渡人製作的,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令據《禮記》載,周代已有以莞(蒲草)編制的莞席了,而且當時已有專業的"草工","作萑葦之器"。到春秋戰國時期,已有用萱麻和蒲草編制的斗笠。
秦漢時期,草編已在民間廣泛使用,品種有草鞋、草席、草扇、草簾及僧侶信徒打坐的蒲團等。漢代至盛唐,草編亦較發達。除了蒲草編制蒲衣、蒲鞋外,還有蒲草編制的蒲帆。
長江流域地區的草編原料多用野生的黃草、蘇草、席草(水毛花)、金絲草、蒲草、龍須草、馬藺 草、蒯 草、薦草、竹殼、箬殼等,也有用人工栽培的農作物稻草為原料的。適於草編的用草,草莖光滑,節少,質細而柔韌,有較強的拉力和耐折性;采割來的草料先要挑選,梳理整齊,進行初加工後,方可編制。長江流域的草編以草席、草鞋和其它日用品類最具特色,分布於四川、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等地,其中浙江為中國的草編生產基地,從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起就已遠銷國外。
(一)、草席類
江南蘇席,儀征朴席,浙江寧席並稱「全國三大名席」。朴席鎮在歷史上就有「三灣九井十八巷,家家戶戶織席忙」之說,所產朴席麻筋結實、織工考究、席面光潔、色澤一致,有著「直立不倒、盛水不漏、二十年不壞」的美譽。目前當地已建成華東地區最大的草席交易中心———中華朴席城。
江蘇朴席,產於江蘇儀征朴席村,以選草嚴格、麻筋結實、織工考究、編排緊密、席面光潔、經久耐用形成特色。人稱"站立不倒,盛水不漏,二十年不壞"。蘇州虎須席,產於清代,蘇州虎丘附近蒯草編出的草席。顧祿《桐橋倚棹錄》:"蒯席,出虎丘者為佳,見《姑蘇志》。山塘只一二店而已。別有蒲席、篾席兩種。昔年環山居民多種蒯草,織席為業,四方稱'虎須席',極為工緻,他處所不及也。今種蒯草織席者,滸關為甚,然虎丘地名尚有號席場弄者。湖南臨武龍須草席、淥田草席、祁陽草席和湖北沔陽薦草地席(毯)亦很有名。
(二)、草鞋類
草鞋以稻草編就,是稻作文化的產物。草鞋的製作很簡便,只需打出鞋底,再在腳頭用草繩扭結,腳跟連底兜起後用草繩套住打結即成。此鞋價廉物美、走路輕快,上山下地日常勞作均可穿用,至傍晚鞋底如若穿破,多棄之,故又名"不惜"、"不借",一日一雙,日日更新。據傳,草鞋始於夏朝,至春秋戰國,王公貴族也時興穿此鞋。大思想家莊子不僅自己能織,還穿著破 草鞋去見魏王。東漢後,王孫貴族不再穿用,草鞋淪為粗俗之物,為下民專用。一落泊文人曾作草鞋詞曰:「少日青青老來黃,十摳萬結結成雙。甫能打就同心結,又怕旁人說短長。雲雨事,我承當,可惜不能進蘭房;有朝一日肚腸斷,棄舊戀新撇道旁」以草鞋自喻,發人生感慨。
長江流域的草鞋種類繁多,以布條代草編制的鞋稱"布草鞋"、用麻編制的稱"麻草鞋"、用葛藤編結謂"葛藤草鞋"。形狀大同小異,均適於在陡峭石壁、崎嶇山路、苔蘚石道、泥濘田埂上行走。盛產毛竹的山區用箬殼編鞋,較尖挺,雨天耐穿,多為山民所用。用蒲草編制的稱"蒲鞋",有船形鞋幫,比草鞋上乘,小商、店員多穿之。四川漢州草鞋起初用穀草為主要原料,幾根麻繩為經,穀草作緯編制而成。後為了美觀,將麻繩鼻改為彩色絲線,捆鞋的麻繩改成彩色絲帶。據說這種舒適輕便的草鞋曾被乾隆皇帝看中,舊時當地每年夏初進貢絲耳子草鞋百雙。從此,漢州編草鞋的婦女更多了,工藝也不斷改進。漢州的知州還在衙門口左對面設了個草鞋市,方便當官的挑選貢鞋。南通產一種茅靴,又叫"蒲鞋",系用蘆葦花搓成花繩編制而成,是具有良好保暖作用的實用工藝品。南通縣五總鄉的戲台墩村為"茅靴村",這里過去溝溝汊汊很多,泥土寒性強,鹼氣重。很適合蘆葦的生長。作為蘆靴的主要原料蘆花垂手可得。由於製作蘆靴材料易得、技藝簡單,又能抵寒防潮,故很容易推廣。這里男女老少都會編制。一般先於初春期間打制靴底。等到夏季蘆花開了,採摘蘆花曬干後,就開始把靴底都嵌上蘆花繩,沿上藍印花布邊,一雙厚實大方,手工精緻的茅靴便製成了。茅靴是當地遠近聞名的一大副業。
(三)其它
上海嘉定草編,以編制日用工藝品聞名。嘉定草編以黃草為原料。黃草屬單子葉植物綱莎草科,原生於嘉定東澄橋鎮一帶的灘頭河邊,有所謂"名城寶產數黃草"之說。黃草莖桿光滑柔韌,自明代起,當地居民就用其編織蒲鞋。光緒時黃草編制就已十分發達。近代,黃草已發展到人工栽培。編織品種有帽、包、袋、毯等。花色樸素美觀、價廉物美、輕便耐用。浙江慈溪長河、台州、溫州、黃岩等地也盛產草編工藝,編織品種有日用品和各類玩具。
黃河流域的草編,以山東,河南為代表,其中山東尤為興盛。
山東的民間草編,據1959年發現的泰安市大汶 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器看,早在6000年之前就已存在了。民間草編織工藝按料的不同可分為麥秸草 編、玉米皮編、蒲草編、琅琊草編、馬拌草編、三棱草編、稻草編、麻編、山箭草(民間又稱「油草」)編 等等。其中以麥秸草編、玉米皮、蒲草編最為普遍。按編織物的用途分類,屬於用器類的有簍、筐、盒、盤、箱、茶墊、坐墊、箸籠、飯包、笊籬、菜篩、鍋蓋、扇子、花盆套、紙簍、信插、茶杯套、草玩具等等;屬於衣著一類的有草帽(有禮帽、童帽、斗笠、太陽帽、麻帽種種)、草鞋(有傳統的冬季穿用的 「蒲窩」,也有各式拖鞋與涼鞋)、蓑衣、玉米皮涼衫等等,傢具一類的有草屏風等;建築及室內裝飾類有 草地毯、燈傘、牆壁裝飾紙、草牆紙等等。此外還有作為半成品的各種各樣的草辮兒。按工藝分類則有 編貨、砌貨、串貨、釘貨種種。作為一種傳統的工藝美術品和農家手工業產品,草編遍及於山東全省,較集中的幾個地區是煙台市、濰坊市、濱州地區、聊城地區以及青島市和濟南市。
煙台市掖縣沙河鎮一帶是我國草編織品早期的集散地,至今仍是草編生產很活躍的地方。這兒用麥秸草製成的草辮、草墊、草帽、草盒等仍然具有傳統特色。草辮如「沙河黃」、「沙河白」以及數以千計的「花樣辮」,工藝規矩,製作精美,在國內外都是很有名的。但近年來,煙台市的草編主要產品已由麥秸桿編織品轉為玉米皮編織品,海陽、乳山等市的玉米皮地毯,海陽的「馬蓮垛」提籃,龍口的纏桿提籃,招遠的玉米皮門簾,都是有特色的熱銷產品。濰坊市的昌邑縣以手編草帽聞名,當地所產金絲草帽向稱名貴,至今全縣農村婦女多能手工編織多種形式的草帽。
臨沂地區的郯城縣,是榔琊草編織品的著名產地。琅琊草,也稱黃草,因其主要產區郯城縣為秦時的琅琊郡,因稱「琅琊草」。琅琊草葉片細長柔軟而富彈性,極宜編織,當地人世代用以編織草鞋。1913年,當地的楊錫堂等人根據民間編織的方法創造出以苘為經,以榔琊草為緯的編織草帽工藝,遂使琅琊草編織的草帽名揚天下。榔琊草編有各種技法:「風眼編法」韻律諧調,「鷹爪花紋」活潑而有動感,「繩草合編」格調空曠,幾種編法相結合則具有虛實、疏密、明暗相比相濟的效果,琅琊草製品於草帽之外還有拖鞋、提籃、茶杯套、果盒、花盒等。平度市也是山東草編生產的傳統地區,產品以麥草辮和草茶墊最有特色。
濱州地區的博興縣以絞編工藝編織的蒲草茶墊、坐墊等,頗有獨到之處,近年更以葦、蒲製作各種草牆席,使傳統的草編成了現代建築的室內建築材料。
山東草編的工藝方法極為豐富,常用的有編辮、平編、絞編、編花(如「馬藺垛」、「套扣」、「鏈子扣」、「小浪花」、「十字扣」、「曲徑扣」、「粽子扣」、「梅花扣」等)、錐砌法、串接、串釘、串連、纏扣、纏鋸、纏邊、纏畫、包裹、擰編、卷折、縫綉、粘貼、割花扎勒種種。
隨著現代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種機械製品和人工合成材料製品充斥於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這既使草編工藝品遇到了挑戰,又面臨著發展的重大契機,因為一方面是機製品、人工合成材料製品在某些領域取代草製品;另一方面,一些工業發達國家的人民對機械製品普遍感到厭倦,對於應用自然原料的手工藝品的興趣越來越濃,有的提出「回到大自然去」的口號,這使草編工藝品的身價倍增,並且日益廣泛地涉及到人們生活的更多方面。山東草編這一富有深厚的歷史和民間傳統的工藝品,在富有創造性的山東人民的手裡,將會成為富有時代風採的現代民間手工藝品,會為全人類的現代生活編織出幸福、和諧、美滿。
⑵ 中國的民間藝術有那些
1、琴棋書畫
在中國古代,彈琴(古琴)、弈棋(圍棋)、書法(毛筆)、繪畫(國畫)是文人騷客(包括一些名門閨秀)修身養性所必須掌握的技能,合稱琴棋書畫。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圍棋是由中國首創,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水墨畫也是中國獨有。所以,琴棋書畫體現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的文化。
2、戲曲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它的起源歷史悠久。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
3、皮影戲
皮影戲,發源於我國西漢時期的陝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有人認為皮影戲是現代「電影始祖」。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導作用。由此可見,皮影藝術在中國乃至世界上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4、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還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民間剪紙在表現形式上有著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徵,同時民間剪紙用自己特定的表現語言,傳達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
5、傳統刺綉
中國的傳統刺綉,根據使用者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工藝精緻程度的差別,分為民間刺綉和四大名綉。
6、編織工藝(中國結)
編織工藝在中國有著久遠的歷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遼代已有了精美的編織生活用品。清代以後更是遍及生活的各個領域,其編織用材多種多樣,有柳條編、藤條編、高粱桿編、草編、竹編、繩編、金屬編等。其實,中國結是中國特有的民間手工編結裝飾品,始於上古先民的結繩記事,是一種造型獨特、絢麗多彩、內涵豐富的傳統吉祥飾物。
7、木偶
木偶藝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最早的木偶可能與奴隸社會的喪葬俑有關。木偶戲是由藝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戲曲形式,中國的木偶戲興起於漢代。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為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葯發木偶五種。
8、民間印染
中國傳統的民間印染有扎染、蠟染、藍印花布和彩印花布。前三者都是以印和染的方法著色、顯花的工藝,以植物蓼蘭中分解提煉出的靛青為染料,民間也稱為藍染和藍印。
(2)著名草編擴展閱讀
民間藝術是針對學院派藝術、文人藝術的概念提出來的。廣義上說,民間藝術是勞動者為滿足自己的生活和審美需求而創造的藝術,包括了民間工藝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和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狹義上說,民間藝術指的是民間造型藝術,包括了民間美術和工藝美術各種表現形式。
它們以天然材料為主,就地取材,以傳統的手工方式製作,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與民俗活動密切結合,與生活密切相關。一年中的四時八節等歲時節令、從出生到死亡的人生禮儀、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民間藝術的陪伴。
⑶ 草編的主要品種
有河北、河南、山東的麥草編,上海嘉定,廣東高要、東莞的黃草編,浙江的金絲草編,湖南的龍須草編及台灣省的草席等。 草席是指用柔韌的草莖編織的席子,一般草席不能折疊,只能捲起來。但經過改良的草編涼席,能夠折疊儲藏。草席吸水能力比較強,草編藝品(草席子)江南蘇席,儀征朴席,浙江寧席並稱「全國三大名席」。亞草席是採用高科技將天然草本植物經粉碎、烘乾、防霉、殺菌、拉絲處理,編織成草席的。朴席鎮在歷史上就有「三灣九井十八巷,家家戶戶織席忙」之說,所產朴席麻筋結實、織工考究、席面光潔、色澤一致,有著「直立不倒、盛水不漏、二十年不壞」的美譽。目前當地已建成華東地區最大的草席交易中心———中華朴席城。
江蘇朴席,產於江蘇儀征朴席村,以選草嚴格、麻筋結實、織工考究、編排緊密、席面光潔、經久耐用形成特色。人稱站立不倒,盛水不漏,二十年不壞。蘇州虎須席,產於清代,蘇州虎丘附近蒯草編出的草席。顧祿《桐橋倚棹錄》:蒯席,出虎丘者為佳,見《姑蘇志》。山塘只一二店而已。別有蒲席、篾席兩種。昔年環山居民多種蒯草,織席為業,四方稱'虎須席',極為工緻,他處所不及也。今種蒯草織席者,滸關為甚,然虎丘地名尚有號席場弄者。湖南臨武龍須草席、淥田草席、祁陽草席和湖北沔陽薦草地席(毯)亦很有名。 草鞋以稻草編就,是稻作文化的產物。草鞋的製作很簡便,只需打出鞋底,再在腳頭用草繩扭結,腳跟連底兜起後用草繩套住打結即成。此鞋價廉物美、走路輕快,上山下地日常勞作均可穿用,至傍晚鞋底如若穿破,多棄之,故又名不 惜、不借,一日一雙,日日更新。據傳,草鞋始於夏朝,至春秋戰國,王公貴族也時興穿此鞋。大思想家莊子不僅自己能織,還穿著破草鞋去見魏王。東漢後,王孫貴族不再穿用,草鞋淪為粗俗之物,為下民專用。一落泊文人曾作草鞋詞曰:「少日青青老來黃,十摳萬結結成雙。甫能打就同心結,又怕旁人說短長。雲雨事,我承當,可惜不能進蘭房;有朝一日肚腸斷,棄舊戀新撇道旁」以草鞋自喻,發人生感慨。
長江流域的草鞋種類繁多,以布條代草編制的鞋稱布草鞋、用麻編制的稱麻草鞋、用葛藤編結謂葛藤草鞋。形狀大同小異,均適於在陡峭石壁、崎嶇山路、苔蘚石道、泥濘田埂上行走。盛產毛竹的山區用箬殼編鞋,較尖挺,雨天耐穿,多為山民所用。用蒲草編制的稱蒲鞋,有船形鞋幫,比草鞋上乘,小商、店員多穿之。四川漢州草鞋起初用穀草為主要原料,幾根麻繩為經,穀草作緯編制而成。後為了美觀,將麻繩鼻改為彩色絲線,捆鞋的麻繩改成彩色絲帶。據說這種舒適輕便的草鞋曾被乾隆皇帝看中,舊時當地每年夏初進貢絲耳子草鞋百雙。從此,漢州編草鞋的婦女更多了,工藝也不斷改進。漢州的知州還在衙門口左對面設了個草鞋市,方便當官的挑選貢鞋。南通產一種茅靴,又叫蒲鞋,系用蘆葦花搓成花繩編制而成,是具有良好保暖作用的實用工藝品。南通縣五總鄉的戲台墩村為茅靴村,這里過去溝溝汊汊很多,泥土寒性強,鹼氣重。很適合蘆葦的生長。作為蘆靴的主要原料蘆花垂手可得。由於製作蘆靴材料易得、技藝簡單,又能抵寒防潮,故很容易推廣。這里男女老少都會編制。一般先於初春期間打制靴底。等到夏季蘆花開了,採摘蘆花曬干後,就開始把靴底都嵌上蘆花繩,沿上藍印花布邊,一雙厚實大方,手工精緻的茅靴便製成了。茅靴是當地遠近聞名的一大副業。 上海嘉定
以編制日用工藝品聞名。嘉定草編以黃草為原料。黃草屬單子葉植物綱莎草科,原生
於嘉定東澄橋鎮一帶的灘頭河邊,有所謂名城寶產數黃草之說。黃草莖桿光滑柔韌,自明代起,當地居民就用其編織蒲鞋。光緒時黃草編制就已十分發達。近代,黃草已發展到人工栽培。編織品種有帽、包、袋、毯等。花色樸素美觀、價廉物美、輕便耐用。浙江慈溪長河、台州、溫州、黃岩等地也盛產草編工藝,編織品種有日用品和各類玩具。
黃河流域
以山東,河南為代表,其中山東尤為興盛。
山東的民間草編 ,據1959年發現的泰安市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器看,早在6000年之前就已存在了。民間草編織工藝按料的不同可分為麥秸草編、玉米皮編、蒲草編、琅琊草編、馬拌草編、三棱草編、稻草編、麻編、山箭草(民間又稱「油草」)編等等。其中以麥秸草編、玉米皮、蒲草編最為普遍。按編織物的用途分類,屬於用器類的有簍、筐、盒、盤、箱、茶墊、坐墊、箸籠、飯包、笊籬、菜篩、鍋蓋、扇子、花盆套、紙簍、信插、茶杯套、草玩具等等;屬於衣著一類的有草帽(有禮帽、童帽、斗笠、太陽帽、麻帽種種)、草鞋(有傳統的冬季穿用的 「蒲窩」,也有各式拖鞋與涼鞋)、蓑衣、玉米皮涼衫等等,傢具一類的有草屏風等;建築及室內裝飾類有 草地毯、燈傘、牆壁裝飾紙、草牆紙等等。此外還有作為半成品的各種各樣的草辮兒。按工藝分類則有 編貨、砌貨、串貨、釘貨種種。作為一種傳統的工藝美術品和農家手工業產品,草編遍及於山東全省,較集中的幾個地區是煙台市、濰坊市、濱州地區、聊城地區以及青島市和濟南市。
煙台市掖縣沙河鎮一帶是中國草編織品早期的集散地,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地,至今仍是草編生產很活躍的地方。這兒用麥秸草製成的草辮、草墊、草帽、草盒等仍然具有傳統特色。草辮如「沙河黃」、「沙河白」以及數以千計的「花樣辮」,工藝規矩,製作精美,在國內外享有一定盛名。
煙台市的草編主要產品已由麥秸桿編織品轉為玉米皮編織品,海陽、乳山等市的玉米皮地毯,海陽的「馬蓮垛」提籃,龍口的纏桿提籃,招遠的玉米皮門簾,都是有特色的熱銷產品。濰坊市的昌邑縣以手編草帽聞名,當地所產金絲草帽向稱名貴,至今全縣農村婦女多能手工編織多種形式的草帽。
臨沂地區的郯城縣,是榔琊草編織品的著名產地。琅琊草,也稱黃草,因其主要產區郯城縣為秦時的琅琊郡,因稱「琅琊草」。琅琊草葉片細長柔軟而富彈性,極宜編織,當地人世代用以編織草鞋。1913年,當地的楊錫堂等人根據民間編織的方法創造出以苘為經,以榔琊草為緯的編織草帽工藝,遂使琅琊草編織的草帽名揚天下。榔琊草編有各種技法:「風眼編法」韻律諧調,「鷹爪花紋」活潑而有動感,「繩草合編」格調空曠,幾種編法相結合則具有虛實、疏密、明暗相比相濟的效果,琅琊草製品於草帽之外還有拖鞋、提籃、茶杯套、果盒、花盒等。平度市也是山東草編生產的傳統地區,產品以麥草辮和草茶墊最有特色。
濱州地區的博興縣以絞編工藝編織的蒲草茶墊、坐墊等,頗有獨到之處,他們堅持與時俱進的發展眼光,著重以葦、蒲製作各種草牆席,使傳統的草編成了現代建築的室內建築材料。
山東草編的工藝方法極為豐富,常用的有編辮、平編、絞編、編花(如「馬藺垛」、「套扣」、「鏈子扣」、「小浪花」、「十字扣」、「曲徑扣」、「粽子扣」、「梅花扣」等)、錐砌法、串接、串釘、串連、纏扣、纏鋸、纏邊、纏畫、包裹、擰編、卷折、縫綉、粘貼、割花扎勒種種。
山東草編這一富有深厚的歷史和民間傳統的工藝品,在富有創造性的山東人民的手裡,將會成為富有時代風採的現代民間手工藝品,會為全人類的現代生活編織出幸福、和諧、美滿。
⑷ 草編的歷史是什麼
草編是利用各種柔韌草本植物為原料加工編制的工藝品。其原料生長地域廣泛,而且易得易作,故草編工藝在我國民間十分普及。目前可見的中國最早的草編遺物,是河姆渡人製作的,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令據《禮記》載,周代已有以莞(蒲草)編制的莞席了,而且當時已有專業的"草工","作萑葦之器"。到春秋戰國時期,已有用萱麻和蒲草編制的斗笠。
秦漢時期,草編已在民間廣泛使用,品種有草鞋、草席、草扇、草簾及僧侶信徒打坐的蒲團等。漢代至盛唐,草編亦較發達。除了蒲草編制蒲衣、蒲鞋外,還有蒲草編制的蒲帆。
長江流域地區的草編原料多用野生的黃草、蘇草、席草(水毛花)、金絲草、蒲草、龍須草、馬藺 草、蒯 草、薦草、竹殼、箬殼等,也有用人工栽培的農作物稻草為原料的。適於草編的用草,草莖光滑,節少,質細而柔韌,有較強的拉力和耐折性;采割來的草料先要挑選,梳理整齊,進行初加工後,方可編制。長江流域的草編以草席、草鞋和其它日用品類最具特色,分布於四川、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等地,其中浙江為中國的草編生產基地,從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起就已遠銷國外。
(一)、草席類
江南蘇席,儀征朴席,浙江寧席並稱「全國三大名席」。朴席鎮在歷史上就有「三灣九井十八巷,家家戶戶織席忙」之說,所產朴席麻筋結實、織工考究、席面光潔、色澤一致,有著「直立不倒、盛水不漏、二十年不壞」的美譽。目前當地已建成華東地區最大的草席交易中心———中華朴席城。
江蘇朴席,產於江蘇儀征朴席村,以選草嚴格、麻筋結實、織工考究、編排緊密、席面光潔、經久耐用形成特色。人稱"站立不倒,盛水不漏,二十年不壞"。蘇州虎須席,產於清代,蘇州虎丘附近蒯草編出的草席。顧祿《桐橋倚棹錄》:"蒯席,出虎丘者為佳,見《姑蘇志》。山塘只一二店而已。別有蒲席、篾席兩種。昔年環山居民多種蒯草,織席為業,四方稱'虎須席',極為工緻,他處所不及也。今種蒯草織席者,滸關為甚,然虎丘地名尚有號席場弄者。湖南臨武龍須草席、淥田草席、祁陽草席和湖北沔陽薦草地席(毯)亦很有名。
(二)、草鞋類
草鞋以稻草編就,是稻作文化的產物。草鞋的製作很簡便,只需打出鞋底,再在腳頭用草繩扭結,腳跟連底兜起後用草繩套住打結即成。此鞋價廉物美、走路輕快,上山下地日常勞作均可穿用,至傍晚鞋底如若穿破,多棄之,故又名"不惜"、"不借",一日一雙,日日更新。據傳,草鞋始於夏朝,至春秋戰國,王公貴族也時興穿此鞋。大思想家莊子不僅自己能織,還穿著破 草鞋去見魏王。東漢後,王孫貴族不再穿用,草鞋淪為粗俗之物,為下民專用。一落泊文人曾作草鞋詞曰:「少日青青老來黃,十摳萬結結成雙。甫能打就同心結,又怕旁人說短長。雲雨事,我承當,可惜不能進蘭房;有朝一日肚腸斷,棄舊戀新撇道旁」以草鞋自喻,發人生感慨。
長江流域的草鞋種類繁多,以布條代草編制的鞋稱"布草鞋"、用麻編制的稱"麻草鞋"、用葛藤編結謂"葛藤草鞋"。形狀大同小異,均適於在陡峭石壁、崎嶇山路、苔蘚石道、泥濘田埂上行走。盛產毛竹的山區用箬殼編鞋,較尖挺,雨天耐穿,多為山民所用。用蒲草編制的稱"蒲鞋",有船形鞋幫,比草鞋上乘,小商、店員多穿之。四川漢州草鞋起初用穀草為主要原料,幾根麻繩為經,穀草作緯編制而成。後為了美觀,將麻繩鼻改為彩色絲線,捆鞋的麻繩改成彩色絲帶。據說這種舒適輕便的草鞋曾被乾隆皇帝看中,舊時當地每年夏初進貢絲耳子草鞋百雙。從此,漢州編草鞋的婦女更多了,工藝也不斷改進。漢州的知州還在衙門口左對面設了個草鞋市,方便當官的挑選貢鞋。南通產一種茅靴,又叫"蒲鞋",系用蘆葦花搓成花繩編制而成,是具有良好保暖作用的實用工藝品。南通縣五總鄉的戲台墩村為"茅靴村",這里過去溝溝汊汊很多,泥土寒性強,鹼氣重。很適合蘆葦的生長。作為蘆靴的主要原料蘆花垂手可得。由於製作蘆靴材料易得、技藝簡單,又能抵寒防潮,故很容易推廣。這里男女老少都會編制。一般先於初春期間打制靴底。等到夏季蘆花開了,採摘蘆花曬干後,就開始把靴底都嵌上蘆花繩,沿上藍印花布邊,一雙厚實大方,手工精緻的茅靴便製成了。茅靴是當地遠近聞名的一大副業。
(三)其它
上海嘉定草編,以編制日用工藝品聞名。嘉定草編以黃草為原料。黃草屬單子葉植物綱莎草科,原生於嘉定東澄橋鎮一帶的灘頭河邊,有所謂"名城寶產數黃草"之說。黃草莖桿光滑柔韌,自明代起,當地居民就用其編織蒲鞋。光緒時黃草編制就已十分發達。近代,黃草已發展到人工栽培。編織品種有帽、包、袋、毯等。花色樸素美觀、價廉物美、輕便耐用。浙江慈溪長河、台州、溫州、黃岩等地也盛產草編工藝,編織品種有日用品和各類玩具。
黃河流域的草編,以山東,河南為代表,其中山東尤為興盛。
山東的民間草編,據1959年發現的泰安市大汶 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器看,早在6000年之前就已存在了。民間草編織工藝按料的不同可分為麥秸草 編、玉米皮編、蒲草編、琅琊草編、馬拌草編、三棱草編、稻草編、麻編、山箭草(民間又稱「油草」)編 等等。其中以麥秸草編、玉米皮、蒲草編最為普遍。按編織物的用途分類,屬於用器類的有簍、筐、盒、盤、箱、茶墊、坐墊、箸籠、飯包、笊籬、菜篩、鍋蓋、扇子、花盆套、紙簍、信插、茶杯套、草玩具等等;屬於衣著一類的有草帽(有禮帽、童帽、斗笠、太陽帽、麻帽種種)、草鞋(有傳統的冬季穿用的 「蒲窩」,也有各式拖鞋與涼鞋)、蓑衣、玉米皮涼衫等等,傢具一類的有草屏風等;建築及室內裝飾類有 草地毯、燈傘、牆壁裝飾紙、草牆紙等等。此外還有作為半成品的各種各樣的草辮兒。按工藝分類則有 編貨、砌貨、串貨、釘貨種種。作為一種傳統的工藝美術品和農家手工業產品,草編遍及於山東全省,較集中的幾個地區是煙台市、濰坊市、濱州地區、聊城地區以及青島市和濟南市。
煙台市掖縣沙河鎮一帶是我國草編織品早期的集散地,至今仍是草編生產很活躍的地方。這兒用麥秸草製成的草辮、草墊、草帽、草盒等仍然具有傳統特色。草辮如「沙河黃」、「沙河白」以及數以千計的「花樣辮」,工藝規矩,製作精美,在國內外都是很有名的。但近年來,煙台市的草編主要產品已由麥秸桿編織品轉為玉米皮編織品,海陽、乳山等市的玉米皮地毯,海陽的「馬蓮垛」提籃,龍口的纏桿提籃,招遠的玉米皮門簾,都是有特色的熱銷產品。濰坊市的昌邑縣以手編草帽聞名,當地所產金絲草帽向稱名貴,至今全縣農村婦女多能手工編織多種形式的草帽。
臨沂地區的郯城縣,是榔琊草編織品的著名產地。琅琊草,也稱黃草,因其主要產區郯城縣為秦時的琅琊郡,因稱「琅琊草」。琅琊草葉片細長柔軟而富彈性,極宜編織,當地人世代用以編織草鞋。1913年,當地的楊錫堂等人根據民間編織的方法創造出以苘為經,以榔琊草為緯的編織草帽工藝,遂使琅琊草編織的草帽名揚天下。榔琊草編有各種技法:「風眼編法」韻律諧調,「鷹爪花紋」活潑而有動感,「繩草合編」格調空曠,幾種編法相結合則具有虛實、疏密、明暗相比相濟的效果,琅琊草製品於草帽之外還有拖鞋、提籃、茶杯套、果盒、花盒等。平度市也是山東草編生產的傳統地區,產品以麥草辮和草茶墊最有特色。
濱州地區的博興縣以絞編工藝編織的蒲草茶墊、坐墊等,頗有獨到之處,近年更以葦、蒲製作各種草牆席,使傳統的草編成了現代建築的室內建築材料。
山東草編的工藝方法極為豐富,常用的有編辮、平編、絞編、編花(如「馬藺垛」、「套扣」、「鏈子扣」、「小浪花」、「十字扣」、「曲徑扣」、「粽子扣」、「梅花扣」等)、錐砌法、串接、串釘、串連、纏扣、纏鋸、纏邊、纏畫、包裹、擰編、卷折、縫綉、粘貼、割花扎勒種種。
隨著現代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種機械製品和人工合成材料製品充斥於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這既使草編工藝品遇到了挑戰,又面臨著發展的重大契機,因為一方面是機製品、人工合成材料製品在某些領域取代草製品;另一方面,一些工業發達國家的人民對機械製品普遍感到厭倦,對於應用自然原料的手工藝品的興趣越來越濃,有的提出「回到大自然去」的口號,這使草編工藝品的身價倍增,並且日益廣泛地涉及到人們生活的更多方面。山東草編這一富有深厚的歷史和民間傳統的工藝品,在富有創造性的山東人民的手裡,將會成為富有時代風採的現代民間手工藝品,會為全人類的現代生活編織出幸福、和諧、美滿。
鄉村農民利用農閑時間,以蒲草、蘆葦、麥桿、高梁桿、玉米皮等作原料,手工編結蒲窩(鞋)、門簾、蒲團(座墊)、斗笠、席子等。多系自編自用,或在就近集市交易。1900年,南洋華僑商人在平度等地組織草編生產,使草編業開始興盛起來。其產品有麥桿草辮、劈草辮、花樣草辮等。不久,又從國外運進金絲草在當地加工草帽。而利用草辮製作的草帽,少數在國內市場銷售,大部分產品銷往德國、東南亞各國和香港、澳門地區。
草編業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開始將草辮漂白、染色,並利用機器製成各式草帽。
1981年,生產出口產品:草帽38.59萬頂、草茶墊30.34萬件、玉米皮拖鞋37.28萬雙、草編提籃68.16萬個、機釘草提籃62.30萬個、草座墊20.25萬件,總產值為574.79萬元。1986年,生產出口各式草提籃30萬個,出口交貨值達117.8萬元。
花樣辮花樣辮分為圓草辮和劈草辮兩大類2000多個花色品種。花樣辮是草制工藝品的原料,可以加工成各種草制工藝品,如提籃、草帽、牆席、燈罩、門窗簾等。同時,也可以直接出口,銷往聯邦德國、東南亞和港澳地區。80年代,歷年出口量達4000包左右。
手編草提籃 解放以來手編草提籃有2000多個花色品種。草提籃可用於裝帶物品,同時,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青島生產的手編草提籃,大部分產品出口外銷。
草帽 當時,手工藝工人利用從菲律賓運進的金絲草加工草帽,除銷往沈陽、天津等地外,主要供出口。解放後草帽有手編帽、手串帽、機釘帽三大類。其主要原料是琅琊草、麥桿、紅麻、玉米皮等。草帽具有實用和觀賞雙重價值,深受消費者稱贊。
草茶墊 一是實用性的,多為4~18寸大小;另一種是觀賞性的裝飾掛墊,可根據需要設計大小和圖案。草茶墊少量內銷,大部出口,外銷達20餘個國家。1986年,年產量約50萬打左右。
草座墊 其主要原料是玉米皮和蒲草,分軟、硬兩大類。主要產品有沙發座墊、椅凳座墊、汽車座墊等。
草門簾 ,主要原料是玉米皮,有草編條狀分垂式和條狀橫連網式兩種產品。產品主要在國內市場銷售。
草地毯 青島生產的草地毯,主要原料是玉米皮、蒲草、茅草等。產品分單紋樣和連續紋樣兩大類,可使用於地面鋪設和牆面裝飾。
草雜品 有草編筐、盤、紙簍、牆席、貼畫等幾百個花色品種。草雜品兼有實用和觀賞雙重性。1986年,年產在20萬件左右,產品主要在國內銷售。
除上述各種草編工藝品外,其他草雜工藝品,主要有筐、盤、簍、畫等,
⑸ 「草」字頭的字有哪些
草【cǎo】,艾【ài】,劫【jié】,芙回【fú】,芍【sháo】,葯【yào】,帶【dài】,花【huā】,芹答【qié】,蘇,【sū】茄【qié】,英【yīng】,苗【miáo】,莓【méi】,荷【hé】,茉【mò】,莉【lì】,茶【chá】,藝【yì】
⑹ 陝西著名工藝品
布藝、泥塑、臉譜、剪紙、皮影,草編
http://www.fxsgy.com/
這個網址有很多相關的東西哦
⑺ 中國民間工藝品中,有名的有哪些
手工藝品的品種非常繁多,如宋錦、竹編、草編、手工刺綉、藍印花布、蠟染、手工木雕、泥塑、剪紙、民間玩具,鐵畫等。
⑻ 草編的原料工匠
[嘉定的黃草] [山東的蒲草] [浙江金絲草] [杭州水毛花] [各地馬蘭草] [湖南龍須草] [東北馬藺草] [江浙的蘇草] [台灣的席草] [蘇州的蒯草] [雲貴的薦草] [安徽玉米皮] [四川的竹殼] [雲南的箬殼] [陝西的麥草] [山東的麥草] [四川棕櫚葉] [雲南雞廣藤] [古永水廠藤] [盈江刮皮藤] [雲南的黃藤] [貴州的紅藤] [河北紅皮柳] [四川青神竹] [湘南攸梨藤] [汝城的灰藤] [湖南盤山藤]
地域不同,原料也不同,長江流域的草編原料多用野生的黃草、蘇草、席草(水毛花)、金絲草、蒲草、龍須草、馬藺草、蒯草、薦草、竹殼、箬殼等,也有用人工栽培的農作物稻草為原料的。黃河流域,比如河北、河南、山東的草編,多為麥草,另外還有東莞的黃草,浙江的金絲草,湖南的龍須草等。 草編
巧媳婦李詠梅搞柳編 每年換回一輛桑塔納:
寧陽縣東疏鎮小王莊村27歲的農家婦女李詠梅,有一套精緻柳編的絕活,普通的柳條在她手裡可以變成2000多種諸如花籃、水果籃、食品盒之類的工藝品,全部銷往國外。李詠梅對記者說:「俺用柳條一年能掙回來一輛『桑塔納』!」
竹編
藝人馬富進、何福禮、盧光華簡介
1、馬富進【竹編狀元】
馬富進(1860~1933年),曾名馬府君,佐村谷岱村人。11歲學藝,竹編技藝超群,是清末民初東陽竹編傑出代表、著名匠師,創造了許多珍品傑作,名聲流傳於世。
他為吳寧清朝翰林李品芳家製作的1對3層托籃。化工3年半,油漆3個月。構思奇妙,編織精巧別致。該托籃於1952年由省文化局選購去送北京,現珍藏於故宮博物院。
他在50歲時創作的竹編神像「魁星點斗」,造型生動,氣勢雄渾,色彩典雅,編織精細。「魁星」左腳踩在鰲魚頭上,右腳向後踢,一手持斗,一手執筆,上身俯傾,呈點狀元之勢,炯炯有神,姿態逼真似生。1915年,被選送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獎。1929年,參展於「西湖博覽會」,獲得「竹編狀元」匾額1塊和獎金,名聲大振。
他創作的竹編工藝品還具有實用價值。如竹編小酒杯,玲瓏精巧,美觀別致,盛酒功能可與瓷杯媲美。
展品「八角提籃」創作於1906年,是東陽竹編老一輩藝人碩果僅存的稀世珍寶。
2、何福禮【中國竹工藝大師】
何福禮,中國竹工藝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男,1944年生,1958年入東陽竹編廠學藝,現任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會長,東風竹編廠董事長、總工藝師。
大師出身寒苦,14歲為謀生進廠學藝,長期在竹藝編織第一線摸爬滾打,數十年磨一劍,終於從一個小篾匠成長為一代竹工藝大師。
大師業精於勤,功底深厚,經驗豐富,一直是原東陽竹編廠的業務骨乾和技術權威。1983年由其主持編織技法處理的絕世珍品《九龍壁》,獨創多種編法,被載入《東陽市志》,成為竹編工藝的一個里程碑。大師為香港特製的《工藝長龍》,全長達2500米,1997年由港首董建華親自點睛,並創世界最長舞龍吉尼斯紀錄。大師年過六十仍勤勞不綴,不斷有新作精品問世。大師致力於培育新人,先後收徒數十人,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藝,為東陽竹編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3、盧光華【中國竹工藝大師】
盧光華,中國竹工藝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男,1948年生於浙江東陽,長在竹編世家,系雅溪盧氏竹編傳人。現為中國竹子博物館技術顧問、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會長、市竹藝精品有限公司總設計師。
由其獨創的大型竹編《蘭亭序》開千古竹編藝術之先河,1989年後創作的竹編立屏《清明上河圖》、《百馬圖》等40餘件作品先後獲國家級、省級金獎和銀獎,兩件作品評為浙江省工藝美術精品,30餘件大型作品為博物館或國內外行家和知名人士收藏。他的竹編書畫藝術被權威部門稱為「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和「中國竹編書畫第一家」。
盧光華大師獨創的竹編書畫藝術品既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又具獨特的編織技藝,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藝術流派,被人們譽為「古今中外竹編藝術的新高峰」。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竹編企業通過改制全面推進,民營企業和個體經營發展得生機勃勃、如火如荼,其中東陽竹編之花開遍城鄉,涌現出了一大批竹編工藝能人和精品傑作。
近10多年來,隨著市內幾個原大集體竹編企業的改制解體,一批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跌打滾爬中鍛煉成長的民營竹藝企業應運而生。如市東風竹編廠等均為我市竹編企業的新生排頭兵。它們或以動物器皿細竹編稱長,或以平面中國書畫竹編工藝品著稱,或以江南民俗風情為竹藝精品題材,或以實用竹編工藝品作大批量生產,或採用新工藝製作竹編移影系列產品,或專門生產古代弓箭等健身新產品,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將東陽竹編工藝水平提到一個新的境界和新的高度。圍繞著這些排頭兵轉的,還有一大批分散在各鄉各村、家家戶戶的竹編個體經營戶,他們將東陽竹編工藝產品市場搞得又活又紅火。
據不完全統計,東陽竹編有傢具、燈具、文具、浴具、花具、容器、動物器皿、裝飾品、健身器皿、仿古品、竹絲鑲嵌(竹木結合)、竹編書畫藝術品、竹藝園林建築、竹藝室內外裝飾、竹編牆紙、竹根雕、留青雕等25大類,3000多個花色品種,產品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市從業人員6000餘人。中國竹工藝大師2名,省工藝美術大師2名,高級工藝美術師4名,中級工藝美術師百餘名。2002年全市竹編工藝品總產值達2億元,出口創匯1.5億元。
⑼ 草編源於何時何地有哪些
草編,民間廣泛流行的一種手工藝品。是利用各地所產的草,就地取材,編成各種生活用品,如提籃、果盒、杯套、盆墊、帽子、拖鞋和枕席等。有的利用事先染有各種彩色的草,編織各種圖案,有的則編好後加印裝飾紋樣。既經濟實用,又美觀大方。
草編在中國分布很廣,主要產區有山東、浙江、廣東、河南等地。農民和藝人利用當地的玉米皮、席草、茅草、麥秸等豐富的地方資源。編成帽、籃、拖鞋、提包、地毯、睡席等日用品,品種花色繁多,質量優良,富有樸素雅緻的風格,在國內外盛銷不衰。
草席是指用柔韌的草莖編織的席子,一般草席不能折疊,只能捲起來。但經過改良的草編涼席,能夠折疊儲藏。草席吸水能力比較強,草編藝品(草席子)江南蘇席,儀征朴席,浙江寧席並稱「全國三大名席」。亞草席是採用高科技將天然草本植物經粉碎、烘乾、防霉、殺菌、拉絲處理,編織成草席的。朴席鎮在歷史上就有「三灣九井十八巷,家家戶戶織席忙」之說,所產朴席麻筋結實、織工考究、席面光潔、色澤一致,有著「直立不倒、盛水不漏、二十年不壞」的美譽。目前當地已建成華東地區最大的草席交易中心———中華朴席城。
江蘇朴席,產於江蘇儀征朴席村,以選草嚴格、麻筋結實、織工考究、編排緊密、席面光潔、經久耐用形成特色。人稱"站立不倒,盛水不漏,二十年不壞"。蘇州虎須席,產於清代,蘇州虎丘附近蒯草編出的草席。顧祿《桐橋倚棹錄》:"蒯席,出虎丘者為佳,見《姑蘇志》。山塘只一二店而已。別有蒲席、篾席兩種。昔年環山居民多種蒯草,織席為業,四方稱'虎須席',極為工緻,他處所不及也。今種蒯草織席者,滸關為甚,然虎丘地名尚有號席場弄者。湖南臨武龍須草席、淥田草席、祁陽草席和湖北沔陽薦草地席(毯)亦很有名。
草鞋以稻草編就,是稻作文化的產物。草鞋的製作很簡便,只需打出鞋底,再在腳頭用草繩扭結,腳跟連底兜起後用草繩套住打結即成。此鞋價廉物美、走路輕快,上山下地日常勞作均可穿用,至傍晚鞋底如若穿破,多棄之,故又名"不 惜"、"不借",一日一雙,日日更新。據傳,草鞋始於夏朝,至春秋戰國,王公貴族也時興穿此鞋。大思想家莊子不僅自己能織,還穿著破草鞋去見魏王。東漢後,王孫貴族不再穿用,草鞋淪為粗俗之物,為下民專用。一落泊文人曾作草鞋詞曰:「少日青青老來黃,十摳萬結結成雙。甫能打就同心結,又怕旁人說短長。雲雨事,我承當,可惜不能進蘭房;有朝一日肚腸斷,棄舊戀新撇道旁」以草鞋自喻,發人生感慨。
長江流域的草鞋種類繁多,以布條代草編制的鞋稱"布草鞋"、用麻編制的稱"麻草鞋"、用葛藤編結謂"葛藤草鞋"。形狀大同小異,均適於在陡峭石壁、崎嶇山路、苔蘚石道、泥濘田埂上行走。盛產毛竹的山區用箬殼編鞋,較尖挺,雨天耐穿,多為山民所用。用蒲草編制的稱"蒲鞋",有船形鞋幫,比草鞋上乘,小商、店員多穿之。四川漢州草鞋起初用穀草為主要原料,幾根麻繩為經,穀草作緯編制而成。後為了美觀,將麻繩鼻改為彩色絲線,捆鞋的麻繩改成彩色絲帶。據說這種舒適輕便的草鞋曾被乾隆皇帝看中,舊時當地每年夏初進貢絲耳子草鞋百雙。從此,漢州編草鞋的婦女更多了,工藝也不斷改進。漢州的知州還在衙門口左對面設了個草鞋市,方便當官的挑選貢鞋。南通產一種茅靴,又叫"蒲鞋",系用蘆葦花搓成花繩編制而成,是具有良好保暖作用的實用工藝品。南通縣五總鄉的戲台墩村為"茅靴村",這里過去溝溝汊汊很多,泥土寒性強,鹼氣重。很適合蘆葦的生長。作為蘆靴的主要原料蘆花垂手可得。由於製作蘆靴材料易得、技藝簡單,又能抵寒防潮,故很容易推廣。這里男女老少都會編制。一般先於初春期間打制靴底。等到夏季蘆花開了,採摘蘆花曬干後,就開始把靴底都嵌上蘆花繩,沿上藍印花布邊,一雙厚實大方,手工精緻的茅靴便製成了。茅靴是當地遠近聞名的一大副業。
上海嘉定以編制日用工藝品聞名。嘉定草編以黃草為原料。黃草屬單子葉植物綱莎草科,原生於嘉定東澄橋鎮一帶的灘頭河邊,有所謂"名城寶產數黃草"之說。黃草莖桿光滑柔韌,自明代起,當地居民就用其編織蒲鞋。光緒時黃草編制就已十分發達。近代,黃草已發展到人工栽培。編織品種有帽、包、袋、毯等。花色樸素美觀、價廉物美、輕便耐用。浙江慈溪長河、台州、溫州、黃岩等地也盛產草編工藝,編織品種有日用品和各類玩具。
黃河流域以山東,河南為代表,其中山東尤為興盛。山東的民間草編 ,據1959年發現的泰安市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器看,早在6000年之前就已存在了。民間草編織工藝按料的不同可分為麥秸草編、玉米皮編、蒲草編、琅琊草編、馬拌草編、三棱草編、稻草編、麻編、山箭草(民間又稱「油草」)編等等。其中以麥秸草編、玉米皮、蒲草編最為普遍。按編織物的用途分類,屬於用器類的有簍、筐、盒、盤、箱、茶墊、坐墊、箸籠、飯包、笊籬、菜篩、鍋蓋、扇子、花盆套、紙簍、信插、茶杯套、草玩具等等;屬於衣著一類的有草帽(有禮帽、童帽、斗笠、太陽帽、麻帽種種)、草鞋(有傳統的冬季穿用的 「蒲窩」,也有各式拖鞋與涼鞋)、蓑衣、玉米皮涼衫等等,傢具一類的有草屏風等;建築及室內裝飾類有 草地毯、燈傘、牆壁裝飾紙、草牆紙等等。此外還有作為半成品的各種各樣的草辮兒。按工藝分類則有 編貨、砌貨、串貨、釘貨種種。作為一種傳統的工藝美術品和農家手工業產品,草編遍及於山東全省,較集中的幾個地區是煙台市、濰坊市、濱州地區、聊城地區以及青島市和濟南市。
煙台市掖縣沙河鎮一帶是中國草編織品早期的集散地,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地,至今仍是草編生產很活躍的地方。這兒用麥秸草製成的草辮、草墊、草帽、草盒等仍然具有傳統特色。草辮如「沙河黃」、「沙河白」以及數以千計的「花樣辮」,工藝規矩,製作精美,在國內外享有一定盛名。
煙台市的草編主要產品已由麥秸桿編織品轉為玉米皮編織品,海陽、乳山等市的玉米皮地毯,海陽的「馬蓮垛」提籃,龍口的纏桿提籃,招遠的玉米皮門簾,都是有特色的熱銷產品。濰坊市的昌邑縣以手編草帽聞名,當地所產金絲草帽向稱名貴,至今全縣農村婦女多能手工編織多種形式的草帽。
臨沂地區的郯城縣,是榔琊草編織品的著名產地。琅琊草,也稱黃草,因其主要產區郯城縣為秦時的琅琊郡,因稱「琅琊草」。琅琊草葉片細長柔軟而富彈性,極宜編織,當地人世代用以編織草鞋。1913年,當地的楊錫堂等人根據民間編織的方法創造出以苘為經,以榔琊草為緯的編織草帽工藝,遂使琅琊草編織的草帽名揚天下。榔琊草編有各種技法:「風眼編法」韻律諧調,「鷹爪花紋」活潑而有動感,「繩草合編」格調空曠,幾種編法相結合則具有虛實、疏密、明暗相比相濟的效果,琅琊草製品於草帽之外還有拖鞋、提籃、茶杯套、果盒、花盒等。平度市也是山東草編生產的傳統地區,產品以麥草辮和草茶墊最有特色。
濱州地區的博興縣以絞編工藝編織的蒲草茶墊、坐墊等,頗有獨到之處,他們堅持與時俱進的發展眼光,著重以葦、蒲製作各種草牆席,使傳統的草編成了現代建築的室內建築材料。
山東草編的工藝方法極為豐富,常用的有編辮、平編、絞編、編花(如「馬藺垛」、「套扣」、「鏈子扣」、「小浪花」、「十字扣」、「曲徑扣」、「粽子扣」、「梅花扣」等)、錐砌法、串接、串釘、串連、纏扣、纏鋸、纏邊、纏畫、包裹、擰編、卷折、縫綉、粘貼、割花扎勒種種。山東草編這一富有深厚的歷史和民間傳統的工藝品,在富有創造性的山東人民的手裡,將會成為富有時代風採的現代民間手工藝品,會為全人類的現代生活編織出幸福、和諧、美滿。
「東陽竹編」以馬富進為代表的傳統編織技法有:挑一壓一法、挑二壓二法、挑三壓三法、挑一壓二法、挑一壓三法、挑一壓四法、經疏緯密法、編串法、翻黃陰雕法、竹雕裝飾法、翻簧雕空嵌絲法、翻簧據花膠合法等16種。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竹編藝人組織起來以後,堅持繼承傳統、古為今用,和發展創新的時代精神相結合,新的技法和花色不斷產生。首先從傳統的六篾起頭法中創造出九篾起頭法;接著根據花瓶和動物的生產需要,改革創新了插彈法;1968年生產仿古產品時,創造出貼片法;1974年生產手提包和端盤時,又創造出綜合編織 法;1983年創作「九龍壁」時,在技法創新上有了新的突破。
獨創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