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野花
『壹』 幫忙翻譯段英語 在線等
上個月,我們參來觀了珀源斯,西澳大利亞最大的城市,去了一個野生花卉展。在那裡,我們看到了我們以前從未見過的大量野生花卉。我們有一個美好的時光。珀斯是著名的美麗的野花。每年春天珀斯有野生花卉展覽。珀斯參觀後,我們在農村花了一天時間。我們坐下來,並在一個山腳下的道路附近休息。它很安靜,我們玩得很開心。突然,我們聽到鍾聲在山頂上響起。
應該蠻順口的 你看看吧
『貳』 野花遍地是 雜樣兒 有名的仿寫
原句: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的
仿寫:樹木到處有,名貴的,普通的
『叄』 美麗的小興安玲夏天文段通過。對什麼什麼什麼什麼等景物的描寫,寫出了小興安嶺夏季的美。
美麗的小興安嶺來,源文段通過對鬱郁蔥蔥的森林,對早晨日出霧散,對草地上的野花等景物的描寫,寫出了小興安嶺夏季的美。
本文通過對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色的描寫,說明了小興安嶺景色優美且物產豐富,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著名的野花擴展閱讀
夏天,樹木長得蔥蔥蘢蘢,密密層層的枝葉把森林封得嚴嚴實實的,擋住了人們的視線,遮住了藍藍的天空。早晨,霧從山谷里升起來,整個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濃霧里。太陽出來了,千萬縷金光,穿過樹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門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開著各種各樣的野花,紅的、白的、黃的、紫的,真像個美麗的大花壇。
秋天,白樺和櫟樹的葉子變黃了,松柏顯得更蒼翠了。秋風吹來,落葉在林間飛舞。這時候,森林向人們獻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鮮嫩的蘑菇和木耳,還有人參等名貴葯材。
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1自然段):小興安嶺像綠色的海洋。
第二部分(2~5自然段):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景。
第三部分(6自然段):小興安嶺是花園也是寶庫。
『肆』 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如何理解
這句話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百花盛開的景象,表達了作專者對野花和大自然屬的喜愛以及贊美之情。
在該篇「貯滿詩意」的「春的贊歌」中,事實上飽含了作家特定時期的思想情緒、對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現了作家骨子裡的傳統文化積淀和他對自由境界的嚮往。
朱自清始終在尋覓著、營造著一個靈魂深處的理想世界——夢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頗不寧靜」的拳拳之心,抵禦外面世界的紛擾,使他在幽閉的書齋中「獨善其身」並成就他的治學。《春》描寫、謳歌了一個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靈世界的一種逼真寫照。
(4)著名的野花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該文創作時間大約在1933年間。此時作者朱自清剛剛結束歐洲漫遊回國,與陳竹隱女士締結美滿姻緣,而後喜得貴子,同時出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人生可謂好事連連,春風得意。
該文的主題思想即對自由境界的嚮往。朱自清當時雖置身在污濁黑暗的舊中國,但他的心靈世界則是一片澄澈明凈,他的精神依然昂奮向上。
朱自清把他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把他對美好事物的無限熱愛,將他對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熔鑄到文章中去。熔鑄到詩一樣美麗的語言中去。從而使整篇文章洋溢著濃濃的詩意,產生了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伍』 泰戈爾的生平事跡
生平
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家庭,家庭屬於商人兼地主,婆羅門種姓。他的父親戴賓德納特·泰戈爾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領袖。泰戈爾是家中的第14子。
泰戈爾8歲開始寫詩,12歲開始寫劇本,15歲發表了第一首長詩《野花》,17歲發表了敘事詩《詩人的故事》。1878年赴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6年,他發表《新月集》,成為印度各級學校必選的文學教材。這期間,他還撰寫了許多抨擊英國殖民統治政論文章。
泰戈爾在印度獨立運動的初期支持這個運動,但後來他與這個運動疏遠了。為了抗議1919年阿姆利則慘案,他拒絕了英國國王授予的騎士頭銜,他是第一個拒絕英王授予榮譽的人。
他反對英國在印度建立起來的教育制度,反對這種「人為」的、完全服從的、死背書、不與大自然接觸的學校。為此他在他的故鄉建立了一個按他的設想設計的學校,這是維斯瓦·巴拉蒂大學的前身。
泰戈爾做過多次旅行,這使他了解到許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他對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寫至今為止是這類描述中最細膩的之一。1941年,泰戈爾在其生日留下控訴英國殖民統治和相信祖國必將獲得獨立解放的著名演講《文明的危機》,數個月後與世長逝,享年80歲。
(5)著名的野花擴展閱讀: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孟加拉語:রবীন্দ্রনাথ ঠাকুর,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孟加拉族人,是一位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反現代民族主義者,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在西方國家,泰戈爾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詩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學家,但在印度這兩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
對泰戈爾來說,他的詩是他奉獻給神的禮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他本人被許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個聖人。
文學成就
除詩外泰戈爾還寫了小說、小品文、游記、話劇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詩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語寫成,在孟加拉語地區,他的詩歌非常普及。他的散文的內容主要是社會、政治和教育,他的詩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內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寫自然和生命。
在泰戈爾的詩歌中,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樣性就是歡樂的原因。同時,他所表達的愛(包括愛國)也是他的詩歌的內容之一。
印度國歌《人民的意志》和孟加拉國國歌《金色的孟加拉》都使用了泰戈爾的詩。威爾弗雷德·歐文和威廉·勃特勒·葉芝被他的詩深受感動,在葉芝的鼓勵下,泰戈爾親自將他的《吉檀枷利》譯成英語,1913年他為此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泰戈爾是印度近代中、短篇小說的創始人。他的小說多取材於孟加拉河流域,多以抨擊殖民主義統治,斥責封建道德習俗為主題。《太陽與烏雲》、《飢餓的石頭》、《妻子的信》都是永遠受人喜愛的名篇。
世人一致認為長篇小說《沉船》、《戈拉》是泰戈爾長篇小說的代表作,是孟加拉文最偉大的小說。《沉船》通過青年大學生羅梅西曲折復雜的戀愛、婚姻故事,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與爭取婚姻自主的青年男女之間的尖銳矛盾,批判了包辦婚姻以及青年男女婚前不允許見面的陋習。
《戈拉》則通過著力塑造愛國知識分子戈拉的形象,提出了消除宗教偏見,實現各民族解放才是愛國主義的課題。兩部小說所提出的問題,都是當時印度社會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影響
台灣日據時代詩人王白淵留學日本期間,對印度詩人泰戈爾的文學及哲學思想產生興趣,同時也對甘地的印度獨立運動、孫中山領導的中國革命運動、社會主義運動興致盎然,並且寄予高度的期望。
他分別在1927年撰寫《詩聖泰戈爾》,1930年撰寫《甘地與印度的獨立運動》,兩篇文章都把印度的文藝復興與獨立運動,視為亞洲從帝國主義解放的先聲。
王白淵的代表作--日文詩集《荊棘之道》,詩文流露的生命觀、美學觀,以及一些作品的用字遣詞,受到印度詩人泰戈爾「梵我不二」的哲學思想與詩作風格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