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抒情散文
A. 著名作家的散文集有哪些。 要抒情性散文。
巴金 散文集有《海行》、《旅途隨筆》、《生之懺悔》、《點滴》、《隨想錄》等;沈從文散文集《湘西》和《湘行散記》等;施蟄存 散文集有《燈下集》、《待旦錄》等;朱自清的散文結集主要有《蹤跡》、《背景》、《你我》、《歐游雜記》、《標准與尺度》、《論雅俗共賞》等。周作人散文集有《自己的園地》、《雨天的書》、《澤瀉集》、《談龍集》、《談虎集》、《永日集》、《看雲集》、《夜讀抄》、《苦茶隨筆》、《苦茶雜記》、《風雨談》、《瓜豆集》、《秉燭談》等;鍾敬文散文集有《荔枝小品》、《西湖漫拾》、《湖上散記》等; 李廣田 散文集《畫廊集》、《銀狐集》、《雀蓑集》、《灌木集》等;梁遇春散文集《春醪集》、《淚與笑》等; 梁實秋 散文集合《雅舍小品》、《秋室雜憶》、《文學因緣》等,;林語堂散文集《剪拂集》、《大荒集》、《自己的話》;徐志摩散文集《落葉》、《輪盤》、《巴黎的鱗爪》、《自剖》等;
B. 經典抒情散文!!!
夢里落花知多少
夢里落花知多少——
是誰在輕叩記憶的心門
回首那些過往的不堪
夢里落紅片片
只是印記青春的讀白
---------題記
驀然回首瞬間,已是往事匆匆飛躍,來不及設防的心門再一次被重重擊潰。三十歲的我已站在了人生的彼岸,曾經的青春年少已成惘然,左岸的煙火雖然燦爛,但我已然不能回頭。吹一夜的風,聽一夜的音樂,喝一杯寂寞的清茶,一個人的路終究一個人走。兒時的玩伴,年少的同窗不知夢醒何處,是否也如我一般踽踽在路。
風輕輕的吹,夜沉沉的睡,一個人獨自邀月漫步,似漂泊更似流浪。
曾經的你,曾經的他,曾經的我們,曾經的初三(四)班還有我的職校同學,不知你們一切是否安好,是否還應有昨日的笑顏。我的死黨蔣福旺,印住賓,劉涵當然還有小寶,亮子,老懎.....我想我這一輩子也不能把你們忘懷。不知你們也如我這般的把我想起。
流年總是在我們處身以外的世界裡梳理著它的青絲,淡了的往事,碎了的少年心事,忘不了的最是那一回的悲蒼姿容。
合上後記又打開序言,故事總是有節奏行走在生命的章節里。世間萬物都是瞬間飄零而逝,唯有記憶將它們一一記錄在案。不停的復制,復制復制在重演。
曾經的誓言,曾經的執著,曾經的過去,過去的曾經。回憶路上橘梗清香淡雅,思緒路上惆悵依舊滿懷,多年來的往事不斷地擠壓成疊,繪製成一部不斷連載的小說。
光陰付流水,年華似水流。
往事可待憶,落紅輾入泥。
陌上紅塵,楊柳岸邊,我們是否還記得在那棵香樟樹下的誓約,持一把青春的灰燼,固守那一份早已盪逝的年華,去為青春譜寫流浪的詩行。
C. 有沒有著名作家寫的好的抒情散文
原馳:跑過冬天.
你記得你5歲那年冬天?每天清晨,爸爸總是帶你到離家不遠的公園跑步。
最初,你跑一兩圈就累了,停下來央求爸爸,不要讓你跑了。但是,爸爸說不行,你必須跑完。你要跑累了呀,可以慢慢跑,要是慢慢跑還累呢,可以走著,但就是不能停下來。
冬天清晨,公園里寂靜無人。路邊的楊樹早已剝落成禿枝,在寒冷的空氣中抖動。你努力地跑著,呼出的氣化成一股股白霧。漸漸地,你跑熱了,脫去黃色手線帽拿在手中,隨著你的運動在花壇周圍畫成了一圈流線。於是,冬天不再寒冷,冬天有了生命的暖流。
如今你要成為一個成年人了,即將接受成年洗禮。
你會在某個夜晚,從大地仰望天空,一顆流星劃過,轉瞬即逝,留下一道亮光。我說,那就是人生。在時間的長河裡,一生就只是那麼短短的一瞬。
當你生命開始的時候,你與所有的人沒有什麼不一樣;可當你進入社會之後,你與所有的人都不同。
或許,你會遇到疾病,這是生命中最大的不幸之一。但是不論遇到什麼樣的疾病,都不要放棄與它的抗爭,哪怕只有三天的光明。生死不能抵禦,但生活可以選擇。不是拿健康做人生的抵押,一生都要鍛煉身體,這樣才能擁有健康的軀體和心理。
或許,你會陷入貧窮。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貧窮。節儉是永恆的美德,如果富有,要幫助窮人。
或許,你會遭遇失敗。須知人生歷程,逆境多,順境少。故凡事要運用智慧,竭盡全力。社會只看你的結果,而你要看重努力的過程,即使失敗,切勿自棄,社會不同情眼淚。上帝只救自救的人。
或許,你會落入孤獨。堅定攀登者總是孤獨前行,在情感的孤獨中要守住自我,珍愛自己,五湖明月在,漁歌總有時。
相貌是與生俱來的,一個人的美麗不是給所有人看的,也不會是所有的人都會認為你美麗。支撐美麗的是品德、氣質、文化。
衣著要整潔協調。如果有錢,可以穿得好一些,但不要華貴;如果有時間,可以穿得美一些,但不要繁復。
因為有了生命,時間才有了意義;因為有了時間,生命才有了延續。珍惜時間,珍惜生命,充分使用你所擁有的每一天的時間和金錢。盡一切人生之責!
所有這一切,都是上帝給予你的人生苦難和責任,這就像江河行地、日月經天那樣正常自然,既然如此,就讓它來吧,你已經開始成人,用微笑和勇氣擁抱你的人生!
人生會有許多冬天,跑起來吧,不要停下來,跑過冬天!
D. 借景抒情的文章或者段落,要有出處~最好是一些有名的作家的文章,比如巴金,朱自清。文體隨便,多一點,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鬱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裡。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採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盪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於是妖童媛女,盪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欋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於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E. 可以幫我介紹幾個著名的抒情散文的作家吧,謝謝!
周國平,畢淑敏,很多優秀作家都有抒情類文獻。多關注一下吧。
F. 寫景散文 名家名作
1、荷塘月色——朱自清所作散文
《荷塘月色》是中國文學家朱自清任教清華大學時所寫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學語文教材而廣為人知,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的復雜的思想感情,為後人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寄託了作者一種嚮往於未來的政治思想,也寄託了作者對荷塘月色的喜愛之情。
2、一日的春光——冰心
《一日的春光》是冰心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該文寫於1936年,在寫作此文之前大約兩個月左右的時間里,冰心或是生病,或是雜事纏身。這樣的思緒,不免使作者渴望自然春天的到來,祖國春天的到來。
然而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卻遲遲不來,許多次春天剛一露面,就被寒風冷雨驅散;到處尋找春光,卻發現春天早已遠去。
這種情況難免使作者痛苦。然而,春光好似有意,在作者九十日的等待之後,終於等來了春光的爛漫、驕奢、光艷與迷人的景象,使作者飽嘗了「一日春光」帶來的快樂、活潑、力量和生命。
3、春——朱自清
《春》是現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發表於1933年7月,此後長期被中國中學語文教材選用。
在該篇「貯滿詩意」的「春的贊歌」中,事實上飽含了作家特定時期的思想情緒、對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現了作家骨子裡的傳統文化積淀和他對自由境界的嚮往。
1927年之後的朱自清,始終在尋覓著、營造著一個靈魂深處的理想世界——夢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頗不寧靜」的拳拳之心,抵禦外面世界的紛擾,使他在幽閉的書齋中「獨善其身」並成就他的治學。《春》描寫、謳歌了一個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靈世界的一種逼真寫照。
4、故都的秋——郁達夫
《故都的秋》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郁達夫於1934年8月創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為止的這段時間被稱為白色恐怖時期。
郁達夫為躲避國民黨的恐怖威脅,1933年4月,他由上海遷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達夫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並寫下該文。
《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運用了42個秋字來潤色北國之秋的「清」 「靜」和「悲涼」,也處處滲透著郁達夫消極與積極情緒在糾結與斗爭的痕跡。
5、綠——朱自清
《綠》是中國現代散文家朱自清於1924年2月所作的一篇寫景散文。全文以熱情的筆調,對梅雨潭的景物進行了細致的描寫,頌揚了祖國大自然的絢麗風光,寫得清新細膩,漂亮縝密,精緻玲瓏,詩意盎然。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境界的贊美和追求。
G. 名家散文精選
一、《目送》龍應台
「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賞析:
"不必"二字在於,孩子幼時探索世界的慾望,父母為了打消孩子心中牽絆的隱忍.雖不必追,從被父母目送到自己目送父母的過程中,親情深深地根植下來,希望也完成了傳遞.但自始至終,直到父母在我們的目送下離去之後,他們的牽掛也一直未變。
二、《心田上的百合花開》林清玄
偏僻遙遠的山谷、高數千尺的斷崖,預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願望的道路必然艱難曲折。惡劣的生長環境,並沒有消磨它作為花 一棵百合的天性,雖然它剛誕生時長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樣。
但一個堅定的念頭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開花,我要以花作證。為此,它 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紮根,直直地挺著胸膛 與自然環境頑強地抗爭。
如果說與生長環境的抗爭,只是野百合為實現美好心願邁出的第一步的話,那麼,野草的譏諷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對的更嚴酷的考驗。
野百合是執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對野草的嘲諷譏笑、蜂蝶的鄙夷勸導,野百合堅定的始終沒有動搖: 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
不事張揚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動默默抗爭,獨行其道,終成 正果 : 它終於開花了,它那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
這花是信念的結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正因為這美麗來之不易,所以當百合谷成為人們的 聖地 之時,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謹記第一朵百合的教導: 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賞析:
文章通篇運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層層襯托,塑造了一個充滿靈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實就是一個充滿世事艱辛的大社會的縮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嘗不具有人生奮斗的典型意義:一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以花來證明 。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台灣文壇,這個土生土長的作家,以其鄉土氣息、傳統情懷、民族意識以及他獨樹一幟的禪佛文化,成為台灣最為多產而且作品暢銷的作家之一。
他說,小時候母親曾告誡他,寫東西要 有趣味的你要多寫一點,與別人分享;辛酸的少寫一點,留著自己晚上回房間里哭就行了。因為人生已經夠艱辛了,人家來讀你的文章,應該從你的作品裡得到安慰,得到啟發,得到提升 。
而《心田上的百合花開》則巧妙地將趣味與辛酸結合起來,以趣味抒寫辛酸,使人從中 得到安慰,得到啟發,得到提升 。他認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的展現。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 富人 的形象。
林清玄就是企圖用文學的語言,表達一些開啟時空智慧的概念,表達一個人應該如何舍棄和實踐,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這一生活哲理。
在林清玄看來,人生的美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慾望、物質帶來的美;第二個層次是文化、藝術、文明帶來的美的滿足。第三個層次是靈性、精神的美,這是最高境界的美。他信奉 盡心就是完美 ,而野百合就是這樣一個因 盡心 而近乎 完美 的形象,真正實現了 靈性、精神的美 。
《心田上的百合花開》所展現的正是林清玄追求的最高境界: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
大其願,堅其志,細其心,柔其氣 的人生准則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三、《白色的山茶花》席慕容
山茶又開了,那樣潔白而美麗的花,開了滿樹。 每次,我都不能無視地走過一棵開花的樹。那樣潔白溫潤的花朵,從青綠的小芽開始,到越來越飽滿,到慢慢地綻放,從半圓,到將圓,到滿圓。花開的時候,你如果肯仔細地去端詳,你就能明白它所說的每。
就因為每一朵花只能開一次,所以,它就極為小心地決不錯一步,滿樹的花,就沒有一朵開錯了的。它們是那樣慎重和認真的迎接著唯一的春天。
所以,我每次走過一棵開花的樹,都不得不驚訝與屏息於生命的美麗。
賞析:
這是詩人席慕容寫的一篇散文,全篇僅有二百餘字。它傳達的意境,卻深邃遼遠,令人回味無窮。
山茶花又開了 ,忽然其來的第一句,直點所要開展的主題,一個 又 字,證明了作者長時以來對於 花 或者 山茶花 的關注。潔白與開了滿樹 ,給人以一種強烈的視覺感受,引申了所要展開的內容。
花 ,給人以一種愉悅的心靈享受,它是一個畫面和時間的定格,它背後的內容很復雜,因為每一個生命,都有綻放美麗的追求 每次,我都不能無視走過一顆開花的樹 ,就是這個道理。
潔白溫潤 是溫暖明朗潤濕而柔弱的, 潔白 象徵著純潔, 純潔 是一個人的嚮往和追求(這是文章的文眼)。
小芽兒是口語,讀來讓人親切,充滿了未知的幻想。飽滿 和 綻放 ,是一個成熟的過程, 越來越 、 慢慢的 是一種堅深,有種瞭然於胸卻不願道出的苦痛。半圓 、 將圓 、 滿圓 ,非常形象而貼切,用一種象徵的意蘊,同樣點明了一種成長的過程。
總之,若花兒開了,你認真去體會,你會發覺它的過程有總有無限多的故事。
四、《光陰的故事》張曉風
一鍋米飯,放到第二天,水汽就會幹了一些;放到第三天,味道恐怕就有問題;第四天,我們幾乎可以發現,它已經變壞了;再放下去,眼看就要發霉了。
什麼使那鍋米飯變餿變壞——是時間。
可是,在浙江紹興,年輕的父母如果生下女兒,就在地窖里,埋下一壇壇米釀的酒。十七八年後,女兒長大了,這酒就成為女兒婚禮上的佳釀。它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女紅。
是什麼使那些平凡的米,變成芬芳甘醇的酒——也是時間。
時間到底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魔術師呢?都不是,時間只是一種簡單的乘法,使原來的數值增倍而已。開始變壞的米飯,每一天都不斷變得更腐臭;而開始變醇的美酒,每一分鍾,都在繼續增加它的芬芳。
我們也曾經看到天真的少年一旦開始墮落,時間會把他變得滿面風塵,面目可憎;但相反的是,時間也能把溫和的笑痕,體諒的眼神,成熟的風采,智慧的神韻添加在那些追尋善良的人身上。時間將怎樣對待你我呢?這就要看我們自己是以什麼態度來期許我們自己的。
賞析:
我想起羅大佑的一首歌「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一個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歌詞里淡淡的憂傷和感懷總讓我唏噓不已。
而張曉風的這段文字則更加理性而沉穩。光陰真正改變的是什麼呢,不是本質,不是好的變成壞的,也不是壞的變成好的,只是一種積累,一種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已。所以,不要再埋怨時間,不要總是說時間改變了一切。
時間沒有改變什麼,只是讓一些東西隨著時間增加或者減少而已。所以,為了讓時間最後釀造的是一壇成熟而芬芳的美酒,我們必須給它添上美好的、智慧的、寬容的美德。
五、《窗前的青春》席慕容
青春有時候極為短暫,有時候卻極為冗長。我很知道,因為,我也曾如你一般的年輕過。在教室的窗前,我也曾和你一樣,凝視著四季都沒有什麼變化的校園,心裡猜測著自己將來的多變化的命運。我也曾和你一樣,以為,無論任何一種,都會比枯坐在教室里的命運要美麗多了。
那時候的我,很奇怪老師為什麼從來不來干涉,就任我一堂課一堂課地做著夢。
今天,我才知道,原來,他也和今天的我一樣,微笑著,從我們年輕飽滿的臉上,在一次次地重讀著那我們曾經經歷過的青春呢。
賞析:這篇《窗前的青春》,讓人感到對教師的職業心馳神往。
年少的時光太瘦,青春的指縫太寬,不經意之間就會流走太多的春秋。讓曾經是走出教室的人,走出過這些枯坐教室的時光,重新走進了教室,走進了不一樣的教師生活。然後和孩子們一起,坐在教室的窗前遐想外面的世界,這些遐想給了我們夢,給了我們青春的美。
H. 寫景散文名家名篇
景散文名家有:來俞平伯自、朱自清、巴金、梁實秋、郁達夫、餘光中等。
寫景散文名篇有:俞平伯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西湖的六月十八夜》;朱自清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春》、《荷塘月色》;巴金的《日出》;魯迅的《雪》;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梁實秋的《雅舍》;餘光中的《聽聽那冷雨》。
寫景散文
寫景散文,或稱抒情散文,指以描繪景物、抒發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願的散文。注重表現作者的思想感受,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這類散文有對具體事物的記敘和描繪,但通常沒有貫穿全篇的情節,其突出的特點是強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觸景生情,洋溢著濃烈的詩情畫意,即使描寫的是自然風物,也賦予了深刻的社會內容和思想感情。
I. 求名家短篇散文20篇最好短一點
1、朱自清《春》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
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綿軟軟的。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花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窠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在嘹亮地響。
5、史鐵生《秋天的懷念》
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
「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她總是這么說。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以後,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著,「我可活什麼勁兒!」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後來妹妹告訴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
那天我又獨自坐在屋裡,看著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什麼時候?」「你要是願意,就明天?」她說。我的回答已經讓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我說。她高興得一會坐下,一會站起:「那就趕緊准備准備。」「哎呀,煩不煩?幾步路,有什麼好准備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邊,絮絮叨叨地說著:「看完菊花,咱們就去『仿膳』,你小時候最愛吃那兒的豌豆黃兒。還記得那回我帶你去北海嗎?你偏說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著,一腳踩扁一個……」
她忽然不說了。對於「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鄰居們把她抬上車時,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著鮮血。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那樣。看著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
鄰居的小夥子背著我去看她的時候,她正艱難地呼吸著,像她那一生艱難的生活。別人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
又是秋天,妹妹推著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J. 要幾篇語句優美,比較抒情,比較有內涵的短的散文,並且要非常有名。
自古以來,秋是悲傷的象徵,是沒落的表現,是人生愁緒的晴雨表。屈原說「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宋玉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曹丕在《燕歌行》也有同樣的詩句「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自然界萬木蕭條落葉紛飛,首先映入人的眼簾,自然界的物象使人產生了心靈的共感,由宇宙的四季自然聯想到人生的四季,「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秋葉飄零,及物及人,悲從中來,正如陸機《文賦》所言「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物之枯榮引發心之悲喜。
愁,心之秋也。諸如李白「人煙寒桔橘,秋色老梧桐。」賈島「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柳永「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李商隱「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孟浩然「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元薩都刺有五絕雲「秋風吹白波,秋雨鳴敗荷。平湖三十里,過客感秋多。」唐朝詩人馬戴更把這種愁緒推到極致,「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羈旅他鄉,忽見落葉紛披,秋氣襲人,孤燈獨坐,情思頓生,縱使少年也添老。空園白露,孤壁野僧,極為清寒寂寥之境,滄桑至極,欲說還休。杜子美《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詩人常年在外,忽逢秋葉飄零,聯想身世之苦,多病的時節,失落的人生,他的滿腔愁緒劈空而來,萬里與百年,無涯的空間與飄渺的時間,艱難苦恨,潦倒新停,盡付昏昏濁酒滔滔江水。他的《秋興八首》寫於大歷元年(公元766年)旅居夔州時期,飄搖難料的身世,顛沛流離的老境,欲濟無楫的失意,國難家愁與秋的荒涼冷落渾然一體,蒼涼的悲壯,蒼茫的愁緒,排山倒海,風雲變幻,動盪不安,正如「江間波濤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在「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之際,詩人酬志無門,只能游於江渚之上,當他體驗了底層的苦難,便獲得了精神的回歸,「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秋,卻是意境的寫照,清冷、蕭瑟、寂寥、悲涼、質朴,是人生繁華落盡見真淳的境界,是藝術家孜孜以求的凄寒之境。「萬壑泉聲松外去,數行秋色雁邊來。」「秋霄日色勝春霄,萬里霜天靜寂寥。」王勃的意境更為開闊,「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李白則以豪放見稱,「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蘇軾這個大才子,心境隨世態而漸老,他的筆下既有色彩斑斕的五色之秋,「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又有往事如煙不可追憶之苦,「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還有人生如夢不堪回首的浩嘆,「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宋林逋則把秋的景象意象化,「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多情善感的柳永,此刻拋開了淺盞低吟,唱起了「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的豪放之歌。對於唐人柳宗元的寒江獨釣「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清人王士禎則是獨釣了一江秋意,「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詩人遺世獨立超然物外,其境曠世高古攝魂奪魄。世人總喜歡春天的繁華似錦,排斥秋天的無情與落寞,然而,秋天卻是人們迴避不了必然經歷的季節,無論是時令之秋,還是人生之秋,有了閱歷有了苦難有了滄桑,才有秋天的成熟與豐收,才有藝術的蒼老之境。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唱響了嘹亮的秋的贊歌:劉禹錫有《秋詞》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知春色嗾人狂。
詩人楊萬里則從另一個角度領略了秋天的別樣美景,他的《秋涼晚步》雲:
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
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
李白從秋山秋水中,感受秋天的逸興湍飛,秋高氣爽宜人秋色直入筆底:
我覺秋興逸,誰言秋興悲?
山將落日去,水與晴空宜。
秋,是走向衰老的標志,成語「老氣橫秋」是也。然而它的另一面,卻是成熟與老辣的象徵,是清寒與寥廓的外顯;是秋月朗朗,鵲橋飛渡;是楓葉蕭蕭,秋蟬默默。此刻,樹葉完成了一個輪回,把自己交給大地,交給粗壯的根,在蛻變中孕育新一輪的成熟與豐收。因此,秋又是落葉對根的情思,是大雁對長空的嚮往;秋天的奉獻是無私的,秋天給人的境界是深遠的。
田園詩人王維,隱逸山林之中,寫詩畫畫參禪,每每「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對秋天的感悟刻骨銘心而又深入淺出,物態自然,意象空靈,情與景融,意與境諧,他那眼中之山水,即心中之山水,即意象之山水。他的一組組山水詩就是一幅幅山水畫,讀了,心馳神往;看了,神與物游;品了,通會之境,人書俱老。《山居秋暝》雲: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詩人感慨於秋之空山的幽遠空曠與寂靜,禪意十足,歸意可掬,那松間明月,石上清泉,竹喧與浣女,蓮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