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然著名領袖
① 歷史上有哪些很有名的人物被更牛逼的人物吊打
自從北匈奴政權被漢朝徹底打跑之後,整個北方草原的民眾就出現了很大的權利真空,這地方不僅僅有匈奴的大量殘部,還有發源於貝加爾湖一代的「敕勒」部落,他們漫無目的的放羊,一片祥和。
正是此時,東邊大興安嶺原屬於「東胡」的鮮卑人振臂一呼,迅速的籠絡了這些殘部逐漸形成了一股勢力,又因為鮮卑人自稱老大為「可汗」所以這群大漢也就跟著叫鮮卑老大這個名字了。
然而這個鮮卑畢竟是個大部落聯盟,內部勢力一直沒少爭斗,其中最為顯赫的,只有慕容、拓跋這倆部落,然而這個慕容本身就不是很願意在北邊風吹日曬的,他們更喜歡學著南方的漢人穿金戴銀讀個書啥的,搞得拓跋部很看不上他們,就快給他們除籍了。然而正是這個慕容部入主了中原,百戰百勝,前前後後建立了一堆「燕」國,也就是天龍八部里慕容復要復的那個。
不過這個時候距離所謂「慕容復」還有600多年,我們先不提他。總之比起慕容部,北邊的拓跋部混的並不好,他們一方面覬覦中原邊緣的領土,一方面又想當個游牧霸主,最後導致自己的一個奴隸揭竿而起,最終在他兒子車鹿會的帶領下建立屬於自由鮮卑人的「柔然汗國」,同南邊的拓跋部勢不兩立了。
拓跋部一看你這么搞我豈不是很尷尬,然後也就把目光放在了中原,沒想到吊打了慕容們,最後成功的滅掉後燕國,並且最終統一了北方,號稱「魏」也就是所謂「北魏」,和南朝的劉宋分庭抗禮,至此南北朝開始,然後我們就要開始講第一對兒了——
1,柔然可汗阿那?和突厥開國可汗阿史那土門
我們也知道北魏經歷了一代代的思想斗爭,最終在孝文帝的帶領下選擇了遷都漢化,然而早期的北魏戰鬥力還是很強大的,畢竟是富裕的中原王朝,屢次大敗他們的放羊同胞柔然。而柔然也是禍不單行,他們總是壓迫前面說的那個「敕勒」,最後導致敕勒人建立了「高車國」,差點把柔然給滅了國,連續擊殺柔然可汗伏圖可汗以及擊敗他兒子丑奴可汗,丑奴可汗還沒緩過來就被內訌殺了,他弟弟阿那?(gu)臨危受命繼任。
圖高車和柔然。
阿那?知道自己這汗國是不怎麼樣了,外有強敵內部還動亂,於是就去南邊投靠了北魏,在北魏的幫助下,阿那?才得以回歸汗位。
然而阿那?也真是命好,在孝文帝遷都之後,鮮卑統治階級迅速腐化,比漢人士族還會玩耍,因此得罪了曾經鎮守邊界抵禦柔然的舊貴族「六鎮軍隊」,最終北魏被六鎮首領「破六韓拔陵」造反摧枯拉朽,北魏此時病急亂投醫,直接表示阿那?別看你是柔然首領,我這攘外必先安內(霧),要是你幫我平了內亂金票大大的。
就這樣,阿那?幫助北魏平息了動搖北魏國本的「六鎮起義」,勢力大大加強,不僅從此不鳥北魏,還洗刷了父兄的冤屈,一舉滅掉高車國,成功的成為北方的共主大可汗,並重新的讓敕勒人成為了奴隸,北魏隨後被在六鎮起義中崛起的軍閥高歡、宇文泰撕開,紛紛爭取阿那?的支持,他可以說是回歸到了柔然汗國的巔峰時期了。
敕勒從他們的「高車國」被滅後,在漢語文書里就逐漸被記載為「鐵勒」了,其實這倆名字現在認為都是「*trk-」這個詞的音譯。不過他們的中文名字和職務還真很接近,其中有一波在阿爾泰山一代的鐵勒部落就是阿那?的「煅奴」,也就是負責給人家打鐵的奴隸,打鐵隊伍的小組長是一個姓阿史那的家族,直接對阿那?負責。
不過這阿那?對鐵勒人好像真是不怎麼樣,這位大可汗總看不上人家,最後導致了幾萬鐵勒人謀反,沒想到還沒等阿那?出手,那個打鐵奴隸的首領阿史那土門表示能不能讓小弟出馬,他們和我雖說同族但我可是您最忠誠的奴隸,我們這打鐵的有勁不說武器還先進。
阿史那土門自此表現出了他的作戰能力,在鐵勒起義軍一臉懵逼的情況下就被滅掉了,大量鐵勒人被收編,實力也空前增強。
這時的阿史那土門羽翼逐漸豐滿,覺得自己最起碼也算是一股力量了,就派人去阿那?那邊詢問,說可汗可汗,我這功勞大大一件,你可不可以把你家公主嫁給我,咱們這也是強強聯合啊。
阿那?大怒,你阿史那土門什麼玩意,替我盡忠是個職責,就你這個身份還想娶我家大臉盤子公主,做夢。
阿史那土門也大怒,你阿那?什麼東西,我連自己同胞都下得去手,你認為真是想為你盡忠么?史書上沒有記載這場決定了世界歷史進程的戰爭具體是怎麼打的,只知道阿史那土門讓弟弟阿史那室點密看家,他親力親為一舉幹掉阿那?,最終阿那?自殺,這個和中國南北朝息息相關的北方游牧政權至此滅亡,柔然東邊的小弟,東胡的另一支契丹獨立,而其餘鮮卑人不少逃回了大興安嶺老家,和不少還沒走出去的東胡人融合,成為後來所謂「室韋——韃靼」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阿史那土門繼承了柔然的「可汗」稱呼,讓眾人擁立自己為「伊利可汗」,建立了屬於自己部落的汗國,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突厥汗國(也是*trk-的音譯),至此突厥這個詞彙出現在了中國的史書中。但是他弟弟阿史那室點密是很不開心的,我這幫你看管大後方咋說也是個蕭何之功吧,結果最後我連個「蒙牛可汗」都沒當上。
至於之後的事情,我們就要進入到下一個人物的故事了。
2,塞爾柱蘇丹桑賈爾和西遼皇帝耶律大石
阿史那室點密十分不服,他覺得自己並不比哥哥差,你能往東邊打,我也能往西邊打嘛。至此突厥汗國開始了浩浩盪盪的西征之路,然而西邊畢竟都是一群白種的大鼻子叔叔,多屬於使用東雅利安語言的印歐人,然而室點密以及他的繼任者不管這些,他滅掉了盤踞中亞並讓波斯極其頭疼的「??噠國」,最終讓突厥汗國的領土到達了黑海一帶,這群寒冷之地來的黃種人同化了大量白人,讓他們改口說了突厥語,成為了後來被稱為「烏古斯」的西突厥的前身。
圖突厥汗國的擴張。
後來的事情我們就一筆帶過了,從宇文氏政權脫離出來的楊堅建立了隋,最終統一了中國,隋唐也都一直在為瓦解戰勝突厥做著努力,漢人扶植雖然屬於突厥人但是卻非常不爽突厥政權的回鶻等,最終徹底擊敗突厥汗國。
正是此時,放駱駝的游牧民阿拉伯人在穆罕默德的帶領下,本著一個真主的原則開始了伊斯蘭教的聖戰,伊斯蘭教從基督教的一個分支迅速的成為了勢力強大的大型宗教,敘利亞、千年古國波斯都被阿拉伯帝國的哈里發(政教合一首領)歐麥爾擊敗,最終成為和唐帝國分庭抗禮的巨大帝國。
時過境遷,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也被吐蕃打的不成樣子,自此衰落下去並失去了西域。而阿拉伯帝國也因為內亂逐漸蕭條並分裂,哈里發權力越來越小。正是此時,曾經屬於西突厥的一個部落「塞爾柱」逐漸崛起,他們本來是現在哈薩克一帶放羊的,這群人比起他們其他突厥兄弟不太一樣,是一些半伊斯蘭化的突厥人,於是經常和他們的同胞發動「聖戰」積累了大量力量,後來控制了附近的花剌子模區域,以此開始了對波斯地區的覬覦。
結果正是這個塞爾柱,或者說被伊斯蘭世界稱為「突厥蠻」(土庫曼)的部族一風卷殘雲的力量攻滅了活躍在阿富汗的伽色尼王朝以及波斯,最終高歌猛進跑到巴格達控制了哈里發,自稱「蘇丹」(總督),讓阿拉伯帝國名存實亡,佔領「聖地」耶路撒冷,教皇烏爾班二世號召對異教徒突厥人進行的,著名的「十字軍東征」開始。
到了塞爾柱帝國蘇丹馬立克沙時代,帝國國力變得十分強大,讓東邊兩個也是西突厥人建立的政權喀喇汗王朝、伽色尼王朝很是被動,尤其是伽色尼王朝都要被滅國了。
圖塞爾柱帝國的擴張,花剌子模為塞爾柱南侵時的早期附屬。
這個喀喇汗王朝是個由西突厥的一支「葛邏祿人」以及我們都很熟悉的回鶻建立的,回鶻長期作為唐朝附庸居住在北方草原,沒想到卻被西北的一個奇葩民族「黠戛斯」(吉爾吉斯)給幹掉了,最終被迫逃亡新疆,至此新疆開始和回鶻(維吾爾)這名字結下了緣,而且這喀喇汗王朝的老大自稱自己是「東方和中國的汗」,這一點確實很是神奇。
喀喇汗王朝和塞爾柱一樣,也是逐漸被伊斯蘭化的突厥民族,隨著塞爾柱的崛起,這個西域強權逐漸產生了分裂,最終分裂為東西喀喇汗兩部分,西喀喇汗一直籠罩在塞爾柱的陰影下,但是東喀喇汗卻還是好好的當著自己的「中國汗」。
然而好景不長,馬立克沙死後,他的後代各位己政,開始瓜分塞爾柱帝國領土,而曾經順服的勢力也開始有了分裂傾向。
桑賈爾是馬立克沙的三兒子,只分到了東伊朗一帶呼羅珊地區的領土。
不過桑賈爾在治理呼羅珊期間——「呼羅珊是所有人們都嚮往的地方,知識的源頭以及富有智慧之地。」
桑賈爾在《塞爾柱突厥史》裡面的記載是一個勵精圖治的有為之人,在整個伊斯蘭世界聲名遠播——
桑賈爾享受漫長的人生,聲名遠揚,積聚財富,征服周邊地區,擊敗對手。他是一位謙虛的、慷慨的施主,待人友善並且指揮軍事。他理解偉大統治者的光環和帝國的准則。他所有的事件都在維護國家的尊嚴。——《塞爾柱突厥史》
最終作為呼羅珊總督的桑賈爾進軍到巴格達,驅逐了其他幾股勢力統一了四分五裂的塞爾柱帝國,成為了新一任蘇丹。
而正是此時,東喀喇汗趁西喀喇汗政局不穩,大舉進攻西喀喇汗,桑賈爾看準了機會迅速的和西喀喇汗達成了徹底的臣屬關系,並力克東喀喇汗,使疆土接近中國新疆。而此時本依附於塞爾柱帝國的花拉子模國王阿特西茲公然造反,他逮捕了駐扎在花拉子模的塞爾柱官員,和桑賈爾扯起了大旗。不過桑賈爾的軍事才能還是非常不錯的,能征善戰的花拉子模被打了個大敗,桑賈爾俘虜了10000餘人,穩固了對花拉子模地區的統治。
可以說,桑賈爾完成了塞爾柱帝國的統一,並使得國力達到盛期,在整個「土庫曼」的歷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筆,最新版的土庫曼貨幣上還給這位古代帝王留下了一頁——
圖土庫曼貨幣馬納特上的桑賈爾頭像。
然而正是這么一哥們,卻想不到自己會被東邊來的個「異教徒」給羞臊成如此樣子。
耶律大石,本來是長居遼國南京(現北京)的一個翰林,身為皇族的他可以說是十分生不逢時了,曾經叱吒風雲的大遼國被北邊新崛起的女真打的毫無還手之力,皇帝耶律延禧又跑的比香港記者還要快,耶律大石在亡國之際臨危受命幫助遼國抵抗金軍,沒想到這個耶律延禧就是個扶不起來的阿斗,耶律大石在國家基本滅亡的時候,想起了遼國在大漠北邊還有個邊防城鎮「可敦城」還有萬把來人,他想著國家反正都亡了,就想賭一把看看能不能靠著這地方翻盤。
耶律大石帶著一群殘兵敗將,冒著很可能死在沙漠里的風險,竟找到了那個「可敦城」,並以這個地方為基地,還想招惹那個幹掉回鶻的黠戛斯,結果被打的大敗虧輸。
至此耶律大石總結經驗,我們就算亡國了也不能冒進,先想想別的辦法,於是就盯上了西域的高昌回鶻,連恐嚇加上威懾就讓他們成為附庸,穩定下來後,耶律大石開始把國仇家恨全都放在西邊的那個陌生的東喀喇汗國上了。
圖耶律大石西征。
然而東喀喇汗國的大汗阿合馬是個百戰名將,西方的桑賈爾也拿他沒啥辦法,所以耶律大石很久也沒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結果也是老天幫耶律大石,沒多久這個阿合馬就掛掉了,他兒子易卜拉欣是個絕對的庸才,面對耶律大石的威脅,他直接把人家請了過來並表示要當他小弟,成為附庸。
也就是這個時候,耶律大石坐穩了中亞的位置,因為此時的的遼天祚皇帝已經不知去向,耶律大石稱「天?皇帝」,年號「延慶」,國號仍為「遼」(史稱西遼)。而他又在突厥世界稱「菊兒汗」、國號「喀喇契丹」(喀喇是突厥語黑的意思),定都於現在吉爾吉斯斯坦的「虎思斡耳朵」。
然而耶律大石真心對這些喀喇什麼玩意的沒有興趣,他最關心的還是大遼國復國的問題,然而當年幾百人能過來的沙漠,現在有著幾萬大軍的耶律大石卻過不去了,大將蕭斡里剌屢次折戟,至此東征之夢作罷,那也就只能寄希望於西邊的大地,讓「遼」的國號能在這里延續一陣香火了。
耶律大石整頓部隊,利用西喀喇汗葛邏祿游牧民和上層穆斯林統治者的矛盾,很快就滅亡了西喀喇汗國。這時候桑賈爾可就炸毛了,這我剛收的小弟怎麼就被打了,還被一異教徒打了?契丹是個啥玩意啊。
桑賈爾派人去嚇唬耶律大石,說自己的軍隊能夠用箭射斷你的頭發。耶律大石說你這就是沒文化,然後給使臣找了根針,讓他扎自己頭發,結果根本就扎不到。所以耶律大石表示這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你知識水平太低了,打就打唄。
於是歷史上著名的——「卡特萬之戰」就此爆發。
桑賈爾本來就戰功赫赫,面對異教徒那就更是摩拳擦掌,他把能叫的小弟都叫上了,無論是呼羅珊本部,還是伽色尼、古爾、西吉斯坦等小弟,他浩浩盪盪的搞了10萬多的聯軍,據說光檢閱就用了6個月。
耶律大石手下的人也說別打了,然而耶律大石表示——
彼軍雖多而無謀,攻之,則首尾不救,我師必勝。
兩方至此在中亞的卡特萬草原展開戰斗,耶律大石只有一些契丹、漢人、突厥人的聯合部隊,然而也是多年摸爬滾打過來的,戰鬥力本來就很強。耶律大石趁著桑賈爾左翼軍隊突入自己的左翼中時,靠著自己的主力部隊和右翼繞到了後面進行了包抄,攻擊了桑賈爾薄弱的後衛。塞爾柱聯軍只能被迫前進,而耶律大石早就看好了地形,把他們逼到了前面的達爾加姆峽谷中,之後的事情就慘不忍睹了。據說「僵屍」延綿數十里,桑賈爾至此只能倉皇渡河逃回呼羅珊,從此一蹶不振。
卡特萬戰役之後,桑賈爾苦心經營的塞爾柱帝國被徹底打散,迅速分裂成諸多小邦國,而耶律大石西征事件,也成了伊斯蘭教向東擴張過程中,唯一一個被「異教徒」反噬的存在。
耶律大石雖然一生武功赫赫,但是還是帶著故國不能歸的遺憾去世。後來他的女兒耶律普速完臨朝稱制,繼承耶律大石遺志,她利用花剌子模的首領爭位,扶植花剌子模的塔喀什作為首領,並確立了對這個國家的宗主國地位,最終花剌子模徹底佔領波斯全境,徹底滅亡了風雲無兩的塞爾柱帝國。
② 柔然汗國的開國大汗是誰
一. 柔然的起源
鮮卑拓跋部首領力微出兵掠奪鄰居部落,搶得一個小男孩,其主人給他取名「木骨閭」,意為「禿頭」。木骨閭長大以後英武健壯,被主人免除其奴隸身份,成為一名騎士,不斷建立戰功。後因延誤戰機,怕被處死,遂與部屬100多人逃到大興安嶺西南的紇突鄰部落中避難。木骨閭死後,其子車鹿會當了首領,征伐和收撫周圍的部落,人數越來越多,於是自稱「柔然」,意為「勇敢的鬥士」,別稱一族。從此,出現了「柔然」這一新的民族。北魏登國九年{394},車鹿會率眾繼續向西南方向的蒙古高原遷徙,當地的匈奴人和鮮卑人都不斷投歸於他,因此,柔然人主要是由鮮卑人和匈奴人融合組成。四世紀中葉,柔然人游牧於今鄂爾渾河、土拉河流域,附屬於拓跋部。396年北魏拓跋圭重建代國,創建北魏,398年建都平城{山西大同},稱帝後,附屬拓跋部的柔然也進居陰山一帶。
二. 柔然的興盛
車鹿會死後,傳位數代,至四世紀末,社侖成為首領,與北魏交惡。這時北魏忙於統一中原地區,社侖便率領柔然的核心部落脫離北魏的控制,從內蒙古的陰山、河套一帶向北遷徙。
赫連勃勃的父親曾率部歸屬前秦苻堅,後為北魏所滅,鐵弗朗逃亡後秦,受到後秦姚興的寵遇。任用衛安北將軍、五原公,鎮守延安。407年,赫連勃勃擁兵自重立,稱大夏天王,大單於。匈奴人赫連勃勃原名鐵弗朗,勃勃稱王後改姓赫連氏。國號大夏,據有河套之地,南抵陝西延安和寧夏固原。
羌族人姚萇原為羌族首領姚弋的中子。357年,他哥哥姚襄在與前秦的征戰中喪命,姚萇率部降於前秦苻堅。383年,苻堅在肥水大戰大敗,出逃後為姚萇所殺。次年,姚萇起兵反秦,率羌部獨立,建國後秦。
柔然的國境東與遼寧西南、河北東北的北燕相鄰,西南與陝西、內蒙古的大夏相鄰,故而柔然建國前依附於赫連勃勃,建國後先與北燕、後秦友好,在北方與北魏抗衡。對北魏來說,柔然的獨立就是「忘恩負義」,故而互相攻伐不止。
公元402年{東晉安帝元興元年},社侖率眾南下,准備救援後秦姚萇的屬部黜忽和素古延,被北魏大將和突擊敗,急忙向北方逃逸。他一路征服許多高車部落,人口日益增多,地域日益廣闊,迅速統一了蒙古高原,於是自稱「丘豆伐可汗」,創立法制,組建軍隊,建立柔然汗國。
柔然的社會形態為游牧奴隸制,兵民合一,人皆控弦,以故武功強盛。精於騎射,驍勇善戰的高車人就是柔然軍隊的主力,高車人先祖是漢代居於貝加爾湖一帶的丁零。他們東征西戰,為柔然汗國的開疆拓土立下了頭功,也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在北魏與柔然的一次戰役中,僅俘獲的高車部眾就達四、五十萬人。北魏將他們遷移到內蒙古的陰山下,於是那裡出現了一個叫「敕勒川」的地方,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即為高車人的民歌。
社侖可汗在位時,柔然汗國極為強盛,其疆域東到朝鮮,西包焉耆以北的地區,而以張掖、敦煌之北為中心。社侖不但與北魏交惡,還一心經營西域。他出兵天山南北,逐走了呼得{漢代呼揭}和車師後部,將烏孫人趕至帕米爾高原中,扶立匈奴余眾在烏孫故地建立「悅般國」。接著他又南征高昌、焉耆、龜茲、鄯善、於闐。柔然汗國強盛時,西域一度為柔然汗國所控制。
社侖死後他的弟弟大檀即位柔然可汗。425年,大檀可汗曾邀請悅般王入國相會,悅般王進入柔然國境,見柔然人不洗衣,不洗臉,飯後不洗手,伸長舌頭舔碗底的殘羹剩菜,十分生氣,大罵其為走狗國,轉身返回。大檀可汗派兵追趕不及,從此雙方結怨,互相攻伐不止。悅般國一再遣使北魏,結為同盟,共同對付柔然汗國。
③ 南北朝有哪些超級有名的名人
白馬軍神陳慶之。
陳慶之(484年~539年),字子雲,漢族,義興國山(今中國江蘇省宜興市)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將領。少為梁武帝蕭衍隨從。後為武威將軍,有膽略,善籌謀,帶兵有方,深得眾心。
陳慶之一生征戰,常設奇謀,多為以少勝多,而且長於攻城。無論是北伐橫掃河洛,或揮師馳騁邊陲,均充分顯示其傑出的軍事才能。北伐之戰,可謂氣吞萬里如虎。「陳慶之有將略,戰勝攻取,蓋頗、牧、衛、霍之亞歟。慶之警悟,早侍高祖,既預舊恩,加之謹肅,蟬冕組佩,亦一世之榮矣」(《梁書·陳慶之列傳》)。「陳慶之初同燕雀之游,終懷鴻鵠之志,及乎一見任委,長驅伊、洛。前無強陣,攻靡堅城,雖南風不競,晚致傾覆,其所克捷,亦足稱之」(《南史·陳慶之列傳》)。更為難得的是陳慶之出自寒門,在梁朝歷史上能達到這樣成就的,只有他和俞葯(官至雲旗將軍,安州刺史)。
毛澤東在解放後日理萬機的國事操勞中,對正史《陳慶之傳》一讀再讀,對傳內許多處又圈又點,劃滿著重線,並批註:「再讀此傳,為之神往」(張貽玖《毛澤東讀史》)。
反復無常侯景
侯景(503~552),字萬景,北魏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南)鮮卑化羯人。因左足生有肉瘤所以行走不穩,但是擅長騎射,因此被選為懷朔鎮兵,後又被提升為功曹史、外兵史等低級官職。北魏末年邊鎮各胡族群起反抗鮮卑族的統治,侯景開始建立功勛,後來侯景投靠東魏丞相高歡。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率部投降梁朝,駐守壽陽,公元548年9月,侯景叛亂起兵進攻南梁。公元551年他篡位自立為皇帝。江州刺史王僧辨、揚州刺史陳霸先先後發難,率領軍隊進攻侯景,侯景軍隊一觸即潰。侯景死後,屍體被分成好幾份,被人搶食。
初,羊鯤把侯景交給督都王僧辯。侯景身高不滿七尺,上身長下身短,眉目疏朗清秀,寬腦門高顴骨,臉順發紅,鬢須稀疏,眼珠子向下左右亂轉,嗓音嘶啞,有見識者說:「這就是所謂的豺狼之聲,所以能吃人,也要被人所吃。」跑到南方來以後,魏相高澄聞侯景在南方造反大怒,命人把侯景的妻子臉上的皮扒掉,用大鐵鍋盛上油炸死,把他的女兒入宮當奴婢,兒子三歲以上的都下蠶室閹割。後來齊文宣帝高洋夢見獼猴坐在御床上,便把侯景的兒子都用鍋煮了,他在北方的兒子被全部殺光。
④ 中國古代柔然政權的介紹
柔然簡史 ZT
胡辣羊蹄
東晉後期,蒙古草原形成了一個新興的民族,自稱「柔然」。在史書上又稱作「蠕蠕」、「芮芮」、或者「茹茹」。祖先源於東胡,與鮮卑有親緣關系。其核心部落為郁久閭氏,立國前依附於赫連勃勃,受迫於鮮卑,附屬拓跋部。
一. 柔然的起源
鮮卑拓跋部首領力微出兵掠奪鄰居部落,搶得一個小男孩,其主人給他取名「木骨閭」,意為「禿頭」。木骨閭長大以後英武健壯,被主人免除其奴隸身份,成為一名騎士,不斷建立戰功。後因延誤戰機,怕被處死,遂與部屬100多人逃到大興安嶺西南的紇突鄰部落中避難。木骨閭死後,其子車鹿會當了首領,征伐和收撫周圍的部落,人數越來越多,於是自稱「柔然」,意為「勇敢的鬥士」,別稱一族。從此,出現了「柔然」這一新的民族。北魏登國九年{394},車鹿會率眾繼續向西南方向的蒙古高原遷徙,當地的匈奴人和鮮卑人都不斷投歸於他,因此,柔然人主要是由鮮卑人和匈奴人融合組成。四世紀中葉,柔然人游牧於今鄂爾渾河、土拉河流域,附屬於拓跋部。396年北魏拓跋圭重建代國,創建北魏,398年建都平城{山西大同},稱帝後,附屬拓跋部的柔然也進居陰山一帶。
二. 柔然的興盛
車鹿會死後,傳位數代,至四世紀末,社侖成為首領,與北魏交惡。這時北魏忙於統一中原地區,社侖便率領柔然的核心部落脫離北魏的控制,從內蒙古的陰山、河套一帶向北遷徙。
赫連勃勃的父親曾率部歸屬前秦苻堅,後為北魏所滅,鐵弗朗逃亡後秦,受到後秦姚興的寵遇。任用衛安北將軍、五原公,鎮守延安。407年,赫連勃勃擁兵自重立,稱大夏天王,大單於。匈奴人赫連勃勃原名鐵弗朗,勃勃稱王後改姓赫連氏。國號大夏,據有河套之地,南抵陝西延安和寧夏固原。
羌族人姚萇原為羌族首領姚弋的中子。357年,他哥哥姚襄在與前秦的征戰中喪命,姚萇率部降於前秦苻堅。383年,苻堅在肥水大戰大敗,出逃後為姚萇所殺。次年,姚萇起兵反秦,率羌部獨立,建國後秦。
柔然的國境東與遼寧西南、河北東北的北燕相鄰,西南與陝西、內蒙古的大夏相鄰,故而柔然建國前依附於赫連勃勃,建國後先與北燕、後秦友好,在北方與北魏抗衡。對北魏來說,柔然的獨立就是「忘恩負義」,故而互相攻伐不止。
公元402年{東晉安帝元興元年},社侖率眾南下,准備救援後秦姚萇的屬部黜忽和素古延,被北魏大將和突擊敗,急忙向北方逃逸。他一路征服許多高車部落,人口日益增多,地域日益廣闊,迅速統一了蒙古高原,於是自稱「丘豆伐可汗」,創立法制,組建軍隊,建立柔然汗國。
柔然的社會形態為游牧奴隸制,兵民合一,人皆控弦,以故武功強盛。精於騎射,驍勇善戰的高車人就是柔然軍隊的主力,高車人先祖是漢代居於貝加爾湖一帶的丁零。他們東征西戰,為柔然汗國的開疆拓土立下了頭功,也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在北魏與柔然的一次戰役中,僅俘獲的高車部眾就達四、五十萬人。北魏將他們遷移到內蒙古的陰山下,於是那裡出現了一個叫「敕勒川」的地方,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即為高車人的民歌。
社侖可汗在位時,柔然汗國極為強盛,其疆域東到朝鮮,西包焉耆以北的地區,而以張掖、敦煌之北為中心。社侖不但與北魏交惡,還一心經營西域。他出兵天山南北,逐走了呼得{漢代呼揭}和車師後部,將烏孫人趕至帕米爾高原中,扶立匈奴余眾在烏孫故地建立「悅般國」。接著他又南征高昌、焉耆、龜茲、鄯善、於闐。柔然汗國強盛時,西域一度為柔然汗國所控制。
社侖死後他的弟弟大檀即位柔然可汗。425年,大檀可汗曾邀請悅般王入國相會,悅般王進入柔然國境,見柔然人不洗衣,不洗臉,飯後不洗手,伸長舌頭舔碗底的殘羹剩菜,十分生氣,大罵其為走狗國,轉身返回。大檀可汗派兵追趕不及,從此雙方結怨,互相攻伐不止。悅般國一再遣使北魏,結為同盟,共同對付柔然汗國。
作者: 冥凰 2006-12-31 22:01 回復此發言
--------------------------------------------------------------------------------
2 柔然簡史 ZT
大檀可汗在位時可,柔然在西域的統治區域又進一步擴大,西與伊犁河流域的悅般國相接,南控伊吾、高昌、車師、焉耆、龜茲、姑墨等地。
五十紀二十年代,北魏曾屢破柔然與漠北,但未觸動柔然政權在西域的統治。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時{424-452},先後吞並後燕、大夏、北燕、北涼,統一中國北部,著手經營西域。435年,他派王恩生、許綱等12人出使西域,中途被柔然抓去。第二年,拓跋燾又派董琬、高明等六人到西域,成功與烏孫取得聯系,受到烏孫王的熱烈歡迎。烏孫王告訴北魏使者,蔥嶺以西的破洛那{今費爾干納}、者舌{今塔什干}等國也想與北魏通好,並派人護送北魏使者前往。董琬等人在西域廣泛活動,滿載而歸。烏孫、悅般、鄯善、車師、焉耆、龜茲、疏勒、渴盤陀{今塔什庫爾干}、破洛那、者舌、粟特等十幾個國家都先後派使者到北魏首都平城,表示臣屬。西域各國都希望北魏進入西域,推翻柔然的統治。柔然則極力挾制北涼統治者阻擾北魏與西域的交往。北魏於439年討伐北涼,北涼王沮渠茂虔投降,北涼亡國。自此打通北魏與西域的通道。
440年,沮渠茂虔的弟弟無緯在反叛失敗後率眾逃往鄯善。443-445年,北魏連勝柔然,隨即進兵攻打鄯善,鄯善王真達出城投降。448年,悅般派使者到北緯主動要求共同攻打柔然,拓跋燾立即同意,隨後攜帶皇太子親率大軍北伐,柔然敗退,北魏北方邊塞安寧。同年,北魏大將萬度也率兵平定了西域焉耆王的叛亂。當年年底,,龜茲、疏勒、破洛那等國都分別遣使向北魏進貢。
452年,拓跋燾去世,拓跋余繼位,由於北魏內部斗爭趨於激化,北魏王朝開始走下坡路,對西域的軍事行動也即終止。
三. 柔然的亡國
五世紀四十年末,柔然被北魏打敗,部眾向西北遷移。到六十年代,柔然重新奪回西域。先是搞掉了北涼的沮渠氏,扶持了一個更加馴服的傀儡闞伯周為高昌王。七十年代初,柔然兵臨於闐城下,於闐王一面抵抗,一面向北魏求救,北魏獻文帝拓跋宏召集大臣計議對策,結果以路遠及柔然兵不善攻城為由,把於闐使者打發回去。此後,西域又重回歸柔然統治。
487年,柔然豆侖可汗興兵出伐北魏,高車副伏羅部首領阿伏至羅兄弟乘勢率眾暴動,西遷到車師以北的天山牧場,在今烏魯木齊一帶建立了高車國家。不久,高車王阿伏至羅率眾橫掃天山以南柔然控制區,征服了高昌、焉耆、龜茲、鄯善、於闐等地,柔然失去了西域。高車成了西域的霸主。因此柔然與高車之間相互攻戰多年,互有勝負。
柔然初霸西域時曾把呼得{漢代呼揭人後裔建立的國家}人和車師人擊敗驅逐。呼得人和車師人南遷後建立了嚈噠國, 嚈噠國擊敗波斯以後強大起來,也與柔然爭奪西域。西域成了嚈噠、悅般、高車、柔然激烈爭奪的大蛋糕。
直到546年,新興的突厥乘亂偷襲高車,吞並高車五萬多兵馬,旋即攻滅高車國。其後,突厥又聯合西魏共圖柔然。柔然汗國開始土崩瓦解。552年,突厥土門可汗發兵攻打柔然。柔然可汗阿那瑰兵敗自殺,柔然國滅,大部分部眾並入突厥汗國。
四. 柔然國歷代可汗及文化
柔然立國前後的首領史料載明的有:「木骨閭」{又譯作郁久閭}、車鹿會、社侖、大檀、吳提、吐賀真等;大檀之世,南與北魏,西與悅般爭雄;西涼亡國,其王裔李寶投附柔然二十餘年,後來又被柔然大檀可汗封為伊吾王。北魏強盛時,李寶又投附北魏,被北魏任命為敦煌太守。大檀之後為吳提可汗。吳提之世,娶北魏西海公主,雙方和親結善,又有一些經濟、文化聯系。其後為吐賀真之世,柔然復興,勢力一度擴展到高昌,滅沮渠氏,另立閼氏王朝。
柔然立國之後長期沒有年號,歷代可汗生卒及在位年代不詳。直到464年至予成可汗繼位後,始學魏法,建立年號。此後,柔然先後使用的年號有:太康、太平、太安、始平、建昌等。這些都是近年來新疆出土文書中的最新發現。柔然汗國一共傳位十二代國君,歷來為北魏之大敵。北魏分裂後,東、西魏以及此後代興的北齊、北周,皆爭相結好柔然以自重,隱為北亞霸主。柔然公主大多是北齊、北周的後備皇後,皇帝原配的妻子都主動避位以此明哲保身。
柔然國貴族文化方面比較落後,至浮圖七世柔然方皈依佛教。柔然亡國後,其餘眾分別逃入北齊、北周,後大多為突厥誅滅。不少逃到北齊的柔然人被抓去戍邊。另有一部分柔然人逃往歐洲。這部分極有可能是阿那瑰可汗的嫡系部落。柔然汗國與突厥的最後決戰是極其慘烈的。突厥的開國可汗土門在戰斗中負了重傷,建國第二年就去世了。西遷歐洲的那部分柔然人在東歐建立了一個阿瓦爾汗國。突厥人對柔然人的趕盡殺絕是毫不手軟的,這在歐洲的史料中有一些記載
作者: 冥凰 2006-12-31 22:01
⑤ 中國古代四大巾幗英雄是那四個
1、婦好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英雄。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時代最盛。武丁通過一連串戰爭將商朝的版圖擴大了數倍。而為武丁帶兵東征西討的大將就是他的王後婦好。
甲骨文記載,有一年夏天,北方邊境發生戰爭,雙方相持不下,婦好自告奮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猶豫不決,占卜後才決定派婦好起兵,結果大勝。此後,武丁讓她擔任統帥,從此,她東征西討,打敗了周圍二十多個方國。
婦好不但能帶兵打仗,而且還是國家的文官,經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類祭典,又任占卜之官。商朝是個迷信鬼神的國家,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婦好又會打仗,又掌握了祭祀與占卜的權力,可能連武丁都要怕她三分。
2、花木蘭
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經好萊塢拍成動畫片後更是全球聞名。真正的花木蘭歷史上確有其人,生卒年不詳,魏氏女,西漢譙城東魏村人。又名花弧,後稱花木蘭。其父名應,乃漢初材官騎士。木蘭秉承父志,自幼習武,尤工劍術。
漢文帝前元十四年,匈奴老上單於大舉入塞,殺掠甚眾。文帝大征天下民以御,木蘭父當往,而年已老邁,弟尚年幼。木蘭憫其父老,便替父從征。
木蘭初為戎卒,以功為小校,後晉升為將軍,守燕山南麓之曲逆。馳奔沙場,塞旗斬將,攻城略地,所向輒克捷,莫有當其鋒者。單於旋退。木蘭從軍凡十二年,屢立殊勛,人終不知其為女子。後凱還,天子嘉其功,封尚書郎,不受,懇奏省親。
及擁軍還譙,釋戎衣,服巾幗,同行者皆駭之。木蘭墓位於亳州城東魏村北,冢丘高大,蒼松環護,翠竹成林,鄉人又為立祠,每年四月初八為木蘭生日致祭。
唐朝乾封元年,木蘭被追封為「孝烈將軍」。這一年唐高宗偕武則天泰山封禪還朝,路經亳州,朝亳州老君廟和木蘭祠,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封木蘭為「孝烈將軍」。
3、冼夫人
周恩來總理曾稱頌冼夫人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冼夫人 是嶺南俚族傑出的政治領袖。她出身於首領世家,「幼賢明,多籌略」,善於「撫循部眾,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從青年時代起就是一個卓越不凡的領袖人物。
隋開皇九年,隋文帝進軍嶺南,遭到陳朝舊臣和部分少數民族的抵抗,冼夫人獲悉後立即派其孫馮魂前往迎接隋軍,並以自己所轄八州歸附隋朝,使隋軍得以進至廣州,最後完成嶺南地區的統一。冼夫人也因此受封為譙國夫人。
冼夫人是嶺南少數民族首領,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具備稱雄割據的條件。但她在全國處於混亂分裂之時,不搞割裂分治,而始終擁護封建朝廷和維護祖國的統一,成為支持南朝梁、陳兩代和隋與唐初穩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
冼夫人始終維護中央集權和祖國統一,反對分裂割據的行為,深深影響了她的後代。後來她的孫子馮盎堅決不稱王割據,並歸附唐朝,對唐朝統一嶺南地區做出了巨大貢獻。這都與她以身作則,教育兒孫以國家為重有直接關系。
4、梁紅玉
梁紅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丈夫為抗金名將韓世忠。淮安北辰坊人,原籍池州,也就是現在安徽省貴池縣。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侍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梁紅玉擊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為人們所傳誦。
建炎四年春,金軍從杭州飽掠北歸。韓世忠的部隊已緊急出動,沿運河水陸兩岸齊頭並進,搶先佔領京口一帶的金山、焦山,專截金兀術的歸路。當天金兀術就給韓世忠下了戰書,約定第二天開戰。
第二天早晨,梁紅玉早已結束停當,戴著雉尾八寶嵌金珠金鳳冠,穿一領鎖子黃金甲,圍著盤龍白玉帶,端坐在中軍的樓船上面指揮戰斗,在最激烈的時候,梁紅玉親自擂鼓助威,宋軍士氣百倍,一天戰鬥打下來打得金軍心膽俱寒,把金兀術的軍隊困在了黃天盪內。
韓世忠用梁紅玉的計謀,以少於敵軍十倍的兵力(8000宋軍對10萬金軍)包圍敵軍達四十八天之久,名震華夏。 黃天盪一戰使金軍喪膽,再也不敢隨便過長江南侵。
後來韓世忠和岳飛、張俊一起三路大軍北伐,梁紅玉專門訓練出一支女兵隊伍,屢立奇功。岳飛被害後,韓世忠憤然辭官,與梁紅玉歸隱杭州西湖。1151年,韓世忠病逝。不到兩年,梁紅玉也悒鬱而逝。夫婦合葬於蘇堤靈岩山下。
(5)柔然著名領袖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其他巾幗英雄:
1、秦良玉
秦良玉(1574~1648年) ,漢族,字貞素。四川忠州人。後嫁入石柱縣。明朝末期戰功卓著的民族英雄、女將軍、軍事家、抗清名將。
《明史》·秦良玉本傳記載到:「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桿兵,為遠近所憚。」
秦良玉一生戎馬40餘年,足跡遍及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雲貴高原、四川盆地。秦良玉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單獨載入正史·將相列傳(非列女傳)的巾幗英雄。唯一憑戰功封侯的女將軍。為數不多的文武雙全女子。
2、唐賽兒
明朝農民起義領袖。明初唐賽兒領導的農民起義發生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起義中心在山東益都一帶。唐賽兒(生卒年不詳)為山東蒲台人林三之妻,略識文字。
永樂年間,明朝為營建北京、修治會通河、北征蒙古,耗資巨大。山東是負擔最重的地區之一,加之連年水旱,農民以樹皮、草根為食、賣妻鬻子、老幼流移、無以為生。唐賽兒於十八年二月與劉信、賓鴻、董彥升等率數百人起義,占據益都的卸石棚寨,迅速發展至數萬人。
明青州衛指揮高鳳領兵鎮壓,被打死。明成祖朱棣以安遠侯柳升為總兵官,派都指揮僉事劉忠佐之,率京營五千人星夜馳赴山東,圍卸石棚寨。唐賽兒遣人詭降,言寨中食盡水缺,謀從汲道撤逃。柳升信以為真,統重兵防守汲道。
起義軍乘夜突圍,殺死劉忠,轉戰安丘、諸城等地。但終因官軍眾多,又遭山東都指揮衛青、鰲山衛指揮同知王真的突然偷襲,於三月失敗。朱明廷為搜捕唐賽兒,竟逮捕了山東、北京等地的數萬名出家婦女,而唐賽兒等人還是安然逃走,不知所終。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古代十位巾幗英雄
網路-巾幗英雄
⑥ 南北朝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1、北魏明元帝拓跋嗣(392年—423年),字木末,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鮮卑族。 北魏王朝第二任皇帝(409~423年在位) ,道武帝拓跋珪長子,母為宣穆皇後劉氏,太武帝拓跋燾之父。
登國七年(392年),拓跋嗣生於雲中宮。聰明睿智,寬厚弘毅。天興六年(403年),拜為相國、車騎大將軍,封為齊王。 天賜六年,冊立為太子。得知生母賜死後,悲傷不已,遊行出宮。
2、北魏太武帝拓跋燾(408年—452年3月11日),字佛狸伐,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鮮卑族。南北朝時期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北魏王朝第三位皇帝,明元帝拓跋嗣長子,母為明元密皇後杜氏。
拓跋燾自幼聰明大度,應付裕如。 泰常八年(423年)登基,年號始光。心懷「廓定四表,混一戎華」之志。親自率軍征戰,周旋於險境。
3、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即北魏第七位皇帝魏孝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遷都洛陽後改名元宏,河南洛陽人,獻文帝拓跋弘長子,母為李夫人,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按照北魏子貴母死制度,拓跋宏成為太子時,生母慘遭賜死,由祖母文明太後撫養成人。拓跋宏五歲即位,年號延興,由祖母文明太後臨朝執政,對鮮卑化的朝廷進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權的改革,孝文帝深受影響。
4、劉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輿,小名寄奴。祖籍彭城郡彭城縣綏輿里,生於晉陵郡丹徒縣京口裡。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南朝劉宋開國皇帝(420年-422年在位)。西漢楚元王劉交之後。
劉裕自幼家貧,初為北府軍將領。自隆安三年(399年)後,對內平定孫恩和桓玄,消滅桓楚、西蜀、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
5、宋文帝劉義隆(407年-453年3月16日),字車兒,彭城綏輿里(今安徽蕭縣)人。南朝宋第三位皇帝(424~453年在位),宋武帝劉裕第三子,宋少帝劉義符之弟,母為文章太後胡道安。
初封宜都王,歷任前將軍、鎮西將軍等職,元嘉元年(424年)即位,在位三十年,年號「元嘉」。繼續實行劉裕的治國方略,在東晉「義熙土斷」的基礎上清理戶籍,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債」,實行勸學、興農、招賢等一系列措施。
⑦ 求下面各朝代的著名人物。
南北朝:謝安抄,王猛,檀道濟
隋: 隋文帝楊堅 隋煬帝楊廣
元: 成吉思汗 、拖雷監國 、窩闊台汗 、元世祖忽必烈、丘處機,耶律楚材,施耐庵
明: 朱元璋 、成祖 朱棣、朱由檢 (崇禎 )、羅貫中,鄭和,袁崇煥,張居正,海瑞
清: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孝庄皇後、順治、康熙、雍正、乾隆 、嘉慶、道光、咸豐、同治、慈禧太後、光緒 、溥儀 (宣統 )、林則徐,洪秀全,霍元甲、納蘭容若、紀曉蘭、劉庸、袁世凱
⑧ 南北朝有哪些著名人物
范泰(355-428) 南朝宋大臣、學者。字伯倫,順陽人,范曄之父。撰有《古今善言》二十九篇,文集二十卷,皆佚。
劉裕(363-422) 南朝宋建立者,420-422年在位。字德輿,小字寄奴,祖籍彭城,徙居京口。幼年家境貧寒,販履為業。謚武帝。
宋武帝 即劉裕。
寇謙之(365-338) 北魏道教徒,字輔真,上谷昌平人。鼓吹儒道合流,被稱為「新天師道」。
何承天(370-447) 南朝宋科學家。東海郯人,精通天算之術,曾推算出圓周率為3.1428;堅持觀察天象四十年,製成《元嘉歷》,廢除平朔,改用定朔。
拓跋跬(371-409) 北魏建立者。字涉圭,鮮卑族拓跋部人。皇始三年定都平城,即帝位。晚年精神失常,為子紹所殺。初謚宣武帝,改謚道武帝。
魏道武帝 即拓跋跬。
裴松之(372或360-451) 南朝宋史學家。字世期,河東聞喜人。元嘉間奉詔注《三國志》,注文內容超出原書數倍,開注史新例。
王鎮惡(373-418) 南朝宋將領。北海劇人,前秦王猛之孫。
崔宏(?-418) 北魏大臣,字玄伯,清河東武城人。關東著名士族。明元帝時,拜天部大人,進爵白馬公。
孔靈符 南朝宋官吏。會稽山陰人。歷任南郡太守、郢州刺史、丹楊尹等職。
傅亮(374-426) 南朝宋大臣。字季友,北地靈州人。助劉裕受禪奪權,少帝時升中書監、尚書令、護軍將軍;文帝時任左光祿大夫,身居宰輔。元嘉三年為文帝所殺。原有集三十一卷,已佚,明人輯有《傅光祿集》。
到彥之(?-433) 南朝宋將領。字道豫,彭城武原人。文帝時曾任護軍將軍。
顏延之(384-456) 南朝宋文學家。字延年,琅琊臨沂人。文詞顯於當世,與謝靈運齊名。原集已散佚,今存《顏光祿集》系明人輯本。
謝靈運(385-433) 南朝宋詩人。陳郡陽夏人。謝玄之孫,襲封康樂公。原集已佚,明人輯有《謝康樂集》。
檀道濟(?-436) 南朝宋將領。高平金鄉人。官至征南大將軍、司空。遭忌被殺。
沈慶之(386-465) 南朝宋將領,字弘先,吳興武康人。官至鎮北大將軍、侍中、太尉。曾公開指斥士族崇尚空談。後為前廢帝劉子業所殺。
王玄謨(388-468) 南朝宋將領,字彥德,太原祁人。官至車騎將軍,南豫州刺史,加都督。卒於官。
謝晦(390-426) 南朝宋大臣。字宣明,陳郡陽夏人。少帝時領中書令,與徐羨之、徐亮共輔朝政。文帝時封建平郡公。後因謀反被殺。著有表檄三篇及《悲人道》、《續世基詩》等。
游雅(?-461) 北魏官吏。字伯度,小名黃頭,廣平任人。不勤著述,為人自負,好議人長短,曾陷害儒者陳奇,致奇遭族誅。
刁雍(390-484) 北魏官吏。字淑和,渤海饒安人。尚文好武,著有詩、賦、論、頌、雜文百餘篇。篤信佛教,著《教誡》二十餘篇。
高允(390-487) 北魏大臣、學者。字伯恭,渤海蓨人。好學,常擔笈負書,千里就學。博通經史天文術數。前後歷五帝,身居要職五十餘年。有《左氏解》、《公羊釋》及《算術》三卷。皆佚,明人輯有《高令公集》。
張偉 北朝官吏。字仲業,太原中都人。通經籍。曾奉命出使酒泉,官至平東將軍,封建安公。
范曄(398-445) 南朝宋史學家。字蔚宗,小字塼,順陽人。博涉經史,善文章,通音律。撰《後漢書》紀傳九十篇,附以「論」、「贊」。梁劉昭補入司馬彪《續漢書》八志三十卷,並為作注,北宋時合刊行世。
劉義慶(403-444) 南朝宋大臣、文學家。京口人。長沙景王劉道憐次子,襲封臨川王。著有《世說新語》八卷。梁劉孝標曾為註解,今本系北宋晏殊整理。
崔浩(?-450) 北魏大臣。字伯淵,清河東武城人。關東著名士族崔宏之子。曾注釋五經,制定《五寅元歷》。以三朝元老受封為東郡公。
鮑照(405-466) 南朝宋詩人。字明遠,東海人。曾為臨海王子頊前軍參軍,在涼州為亂軍所殺。所作樂府詩寫邊塞戰爭和征夫戍卒之情景,七言樂府對後世影響尤大。代表作為《行路難》十八首。有《鮑參軍集》。
柳元景(406-465) 南朝宋大臣、將領。字孝仁,河東解人。官至尚書令。
劉義隆(407-453) 南朝宋皇帝。424-453年在位,史家稱為「元嘉之治」。小字車兒,生於京口,劉裕第三子。後為子劭所殺。謚文帝。
⑨ 魏晉南北朝人才輩出,都有哪些有名人物
魏晉南北朝的有名人物有慕容隆、姚興 、祖逖、拓拔宏、陶淵明等。
1、慕容隆
慕容隆,鮮卑族,十六國時期後燕宗室、將領,成武帝慕容垂之子。公元397年5月18日即農歷四月癸酉,慕容寶宿廣都黃榆谷(今遼寧建昌一帶),慕容會派仇尼歸、吳提染干率壯士20令人分道襲擊慕容農、慕容隆。慕容農身受重傷,慕容隆卻被慘遭殺害。
2、姚興
後秦太祖姚萇長子,姚萇死後繼位,在位23年,病中因子姚音政變搶位,他受驚嚇而死。
3、祖逖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陽遒縣(今保定市淶水縣)人,東晉軍事家。祖逖出身於范陽祖氏,曾任司州主簿、大司馬掾、驃騎祭酒、太子中舍人等職,後率親黨避亂於江淮,被授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聞雞起舞的故事說的就是祖逖。
4、拓拔宏
北魏孝文帝。 孝文帝元宏(467-499 年)原姓拓跋,是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皇興五年(471年),拓跋弘把皇位傳給年僅五歲的元宏,自稱太上皇。從西晉的「五胡亂華」開始的民族大混戰和民族大融合,經過一系列痛苦的「化學反應」,終於接出了果實。
孝文帝登基後進行改革,改變了之前國家的保守面貌還加速了鮮卑族的融合。
5、陶淵明
俗稱五柳先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他的創作開創了田園詩的體系,從而使中國古典詩歌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⑩ 求幾個北朝 鮮偉大領袖的稱呼
朝鮮最高領導人、朝鮮人民的偉大領導者、朝鮮勞動黨總書記、國防委員會委員長、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親愛領袖」金正日
你問的應該是這個了!
還是國內一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