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著名軍閥
Ⅰ 介紹一下清末民國時的軍閥發展歷史
1、袁世凱時期(1912-1916)
1912年清帝退位,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開啟了袁世凱時期。袁世凱有三個學生最為出色: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此三人號稱北洋三傑,民間把他們喚作龍、虎、狗。後面這幾個人會出場,暫且不說。
在袁世凱時期,北方大地,此時除了中央的北洋軍閥外,還有兩個北方的地方軍閥是不能不說的。分別是東北的張作霖和山西的閻錫山。這兩人現在還是被袁世凱管著的,勢力也不大,不過後來分別成了奉系軍閥和晉系軍閥。
說完北方,看下南方大地(革命黨的地盤)。南方也是孕育新思潮的地方,同時在那個時候,南方並沒有效忠袁大帥的表態,因為本身就獨立於北方而存在。
先說雲南大軍統領,即雲南都督蔡鍔。蔡鍔武昌起義時響應革命軍,革命成功後,自然而然地成為雲南軍政府都督。雲南簡稱滇,所以蔡鍔旗下軍,也換做滇系軍閥。
還有廣西,原是清政府任命的提督陸榮廷在職,響應革命號召反了,廣西簡稱桂,因此稱作桂系軍閥。然後接下來就是袁世凱稱帝,遭到國人的唾罵,北方的北洋將領不支持、不表態。
南方革命黨更不用說了,蔡鍔為主的地方軍閥更是發動了護國運動。袁世凱很快就在唾罵聲中一命嗚呼,袁世凱時期結束了。
2、皖系時期(1916-1920)
袁世凱死後,無人有能力一統江湖,操持全局。就連北方的天下,也都分崩離析了。中央方面,黎元洪任總統,段祺瑞任總理,恢復約法,恢復國會。
但南方的孫中山不承認你段祺瑞的中央政府,然後老孫就糾結了西南地方軍閥要跟段祺瑞開打,皖系段祺瑞讓直系的馮國璋去跟他打,馮國璋幹了兩仗就不幹了。於是孫中山順利奪取了湖南,痛失湖南讓段祺瑞很生氣,就導致了直皖分裂。
3、直系時期(1920-1924)
這個時期,直系大佬馮國璋去世,曹錕當了直系的老大,因為受夠了皖系的段祺瑞,兩下里直接開幹了,史稱直皖戰爭(1924,夏)。直系將領吳佩孚,聯合奉系張作霖,圍攻老段。段祺瑞大敗,沒了槍桿子,就沒政權,自然要辭職退位,把北京政府的大權讓給了直系和奉系。
4、奉系時期(1924-1927)
直奉戰爭一開始是直系勝利,但後來西北地方軍閥馮玉祥臨陣倒戈支持了張作霖,導致最後直奉戰爭是奉系張作霖打贏了,奉系控制了中央。南方這時孫中山組織的北伐國民革命軍之所以進軍的比較順利,就是因為這個時候的北方在掐架,沒空顧及南方。
所以北伐戰爭算是一路高歌,北伐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基本消滅了直系孫傳芳和吳佩孚的勢力,同時重創了奉系張作霖。
(1)歷史著名軍閥擴展閱讀:
蔣系崛起
蔣系軍閥是民國後二十年最大的軍閥,蔣介石控制中國政壇二十年,所依託的正是蔣系軍閥強大的軍事政治實力,蔣系軍閥也是民國結束後唯一一支沒有被消滅的軍閥勢力。蔣系軍閥的崛起大體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黃埔軍校建立到第一次北伐勝利,是蔣系軍閥建立和發展初期,到第一次北伐結束後,以蔣系軍閥為主體的建立了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蔣介石成為國民黨蔣、馮、閻、桂四大軍閥之一;
第二階段是1928到1936年的南京政府時候,這段時間國民黨新軍閥間爆發了多次大戰,包括蔣桂戰爭、兩次蔣馮戰爭、蔣石戰爭、蔣唐戰爭、中原大戰、兩廣事變,蔣系軍閥大獲全勝,尤其是在中原大戰之後,蔣系軍閥空前強大,成為當時主宰中國政治走勢最主要的決定力量;
第三階段是在抗日戰爭期間,在此期間,由於日軍的侵略,全國各政治力量捐棄前嫌,一致抗日,結成了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由於蔣系軍閥控制著政府,坐享財政和美援,而其它軍閥被蔣介石推到前線當炮灰,地盤被占,實力大減。
雖然蔣系軍閥在淞滬抗戰、武漢會戰、緬甸戰場等戰役和戰場上抗戰積極,但是總體上講與其強大的實力不相匹配,尤其是1938年以後,蔣系軍閥鳩占鵲巢,消極抗戰。
到抗日結束,除個別軍閥勢力實力略有增長外,在蔣介石一味護嫡、借刀打人的政策幫助下,蔣系軍閥的實力達到了巔峰,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蔣系軍閥的勢力,蔣系軍閥成為與袁世凱當政時的北洋軍政一般強大的集團。
有所區別就是袁世凱時期中國實際完全統一北洋軍北洋系是中國唯一的軍事政治力量控制整個中國,而抗戰勝利後的蔣確是一個不統一中國割據的最大勢力實力遠超其他割據軍閥是民國軍閥,也成了解放戰爭中最主要的反動敵人。
Ⅱ 歷史上最著名的軍閥
那可多了去了,軍閥這東西從古到今就沒斷過,一到亂世到處就是草頭王。
先秦記載不那麼全,秦末、西漢末、東漢末、五胡十六國、內北朝、隋末、唐末、宋元遼金、明末、清末民初,這是幾個軍閥最多的時代。
Ⅲ 中國歷史軍閥都有哪個分別掌控哪裡
中國歷史上典型的軍閥混戰時期是在民國初年
1912年4月,袁世凱取得政權後,由於同盟會的內部分化,於是袁世凱便趁機拉攏部分革命黨人與之「合作」,實現了中國短暫的「穩定」與統一。1913年的「宋案」和「善後大借款」後,李烈鈞奉孫中山的命令,在江西湖口宣布獨立,組織討袁軍,「二次革命」爆發。江蘇、上海、安徽、湖南、廣東、福建等地先後獨立。由於國民黨人倉促應戰,缺乏統一領導,「二次革命」被北洋軍打敗。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後,便開始了稱帝計劃的實施,加緊復辟帝制的步伐。1915年12月25日,蔡鍔在雲南宣布獨立,組織護國軍興師討袁,發動護國戰爭。隨後,貴州、廣西、廣東、浙江、陝西等省相繼宣布獨立。為了維護北洋軍閥的封建統治,袁世凱於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皖、浙、閩、魯、陝等省;直系的馮國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及直隸等省;奉系的張作霖以日本為靠山,占踞東北三省。另外,山西的晉系軍閥閻錫山,徐州一帶張勛的定武軍,西南的滇系軍閥唐繼堯和桂系軍閥陸榮廷等,都在外國列強操縱下,爾吞我並,爭斗不已。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職位,與在中央掌實權的段祺瑞爭權奪利,發生「府院之爭」。1917年7月,張勛應黎元洪「調停」之邀,率領五千「辮子軍」入京,復辟帝制,激起全國人民的反對。段祺瑞以「功臣」自居,重任國務總理。段祺瑞掌握政府大權後,投靠日本,企圖以武力手段統一南方軍閥。段祺瑞的武力統一行為激起南方革命派及西南軍閥的反對。1917年8月,孫中山任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隨即討伐段祺瑞的第一次護法戰爭拉開帷幕。在北洋軍的鎮壓下,北伐軍受挫;加之軍政府內部的矛盾,1918年5月,孫中山憤而辭職,護法戰爭失敗。護法運動的失敗,再次證明了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已瀕臨絕境。之後的北伐戰爭也證明了北洋軍閥封建主義的殘暴統治之下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滅亡是必然的結果。
各軍閥控制的區域如下圖
Ⅳ 民國時期有幾大軍閥
有6大軍閥。
民國時期大大小小的軍閥數量眾多,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以下幾個軍閥派系: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軍閥、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桂系軍閥、以閻錫山為首的晉系軍閥以及以劉湘為首的川系軍閥等。
1、皖系軍閥的頭領是段祺瑞、孫傳芳。
袁世凱死後段任國務總理和陸軍總長,掌握了北洋政府大權,皖系軍閥占據了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五省,實力雄厚。直皖戰爭爆發後,皖系軍閥被直、奉聯軍擊敗,段遂匆匆下野。皖系最強大時有6個整編師,20個加強旅,擁兵30餘萬。
2、直系軍閥的首領依次是馮國璋、曹錕、吳佩孚。
該軍主要盤踞在京漢鐵路沿線的河北南部、河南、湖北、湖南等地,最強盛時有18個師,轄18個獨立旅,總兵力達60萬人。到北伐戰爭爆發時,直系軍閥總兵力已銳減至20萬左右。
3、奉系軍閥的頭腦是張作霖。
他控制著東三省以及津浦鐵路之北段和津、京、翼之廣大地區,奉軍編有4師16旅,總兵力約40萬 ,該軍器械精良,訓練有素,是民國五大軍閥中唯一一個擁有自己的兵工廠,並有200餘架飛機的地方武裝割據勢力。至北伐時,奉系擁兵約30萬。
4、桂系軍閥(舊桂系),西南地方軍事實力派,其前身為清末廣西邊境巡防隊和廣西新軍,首領陸榮廷,擁眾10餘萬。
新桂系,首領李宗仁,總兵力約14個團,抗戰時擴編至4個軍48個團20餘萬人。新桂系軍隊參加過北伐、抗戰,該軍紀律嚴明,戰力強悍,屢立戰功。
5、川系軍閥是由7、8個小軍閥整合而成,早期他們在四川境內混戰不休,弄得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
後來,劉湘部川軍崛起,並逐一擊敗各路小軍閥,成為獨霸四川的大軍閥 。川軍總兵力大約40萬。抗戰爆發後,川軍誓師出川抗日,立功無數,犧牲甚大。(滇系軍閥首領是龍雲,有3個軍約10萬人馬)
6、晉系軍閥,主要佔據山西地盤,代表人物閻錫山、徐永昌、楊愛源、商震、傅作義等,晉系軍閥集團統治山西38年之久。
閻錫山是晉系軍閥的領袖。北伐戰爭時期,閻錫山把晉軍編為三個軍團,共轄12個軍,17個師,12個騎兵師,7個獨立旅,共擁眾20餘萬人。
晉軍的編制微近奉軍,其軍隊組織和調動都非常秘密,閻錫山的統御術自有一套,保密防諜工作都做得很好,所以他能保持山西一省的完整。晉綏軍的戰鬥力就是以傅作義的三十五師及其後來發展為三十五軍為典型代表。
(4)歷史著名軍閥擴展閱讀:
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兩條主線:袁世凱身死後留下的北洋政府控制權之爭;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新軍閥爭奪國民政府領導權之爭。
一、經歷十多次大型起義才贏得辛亥革命的成功。然而革命黨人根基薄弱,並未完全的解放全國,北方政權依然被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守舊勢力所盤踞。最終為了實現民主共和,孫中山提出將大總統位置讓位袁世凱。
條件就是廢除滿清政府,實現民主。然北洋政府也僅僅遵守短短幾年時間,又夢想復辟皇權,所以又激起全國各地的革命黨起義。
袁世凱依託強大的20萬北洋軍,在基本打服或收服各路軍閥後,鬼使神差非要稱帝 ,導致輿論嘩然和雲南蔡鍔護法,全國一片討伐中袁世凱憂憤而死。袁世凱死後,北洋軍實力未損,仍然控制著北京政權。
內部分裂為段琪瑞的皖系和馮國璋的直系,原本對袁世凱恭順的關外奉系張作霖部也有了問鼎北京政府的野心,先是聯合直系搞垮皖希,段琪瑞下野;然後再跟直系爆發兩次直奉戰爭,最終張作霖1924年擊敗玉帥奪得北京政府控制權。
二、孫中山1925年逝世於北京後,國民黨內也沒有一個眾望所歸的接班人,文有汪精衛武有蔣中正,經過一段時間較量,蔣介石系勝出,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務誓師北伐,同時起兵的包括新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也加入國民革命軍陣營。
北伐軍首先在兩湖擊潰直系殘留部隊,吳佩孚下野;隨之消滅盤踞在長江中下游的五省聯軍孫傳芳部隊,一統江南。
隨後蔣介石部,李宗仁部,馮玉祥部和閻錫山部會攻北方最後一個勁敵張作霖的安國軍,張大帥惡虎不敵群狼准備逃回奉天老家,被日本人炸死,少帥接班。
張學良易幟後,天下名義上都歸順了國民黨,但蔣介石系獨裁的效果沒有達到,於是四個新軍閥1930年再起中原大戰,蔣介石最後在張學良的幫助下勝出。
Ⅳ 我國歷史上的四大軍閥除了張作霖,還有三位是誰
四大軍閥是指誰?
蔣、馮、閻、桂四大軍閥,分別是蔣系蔣介石、馮系馮玉祥、閻系閻錫山、桂系白淙禧李宗仁
Ⅵ 民國初年的各地著名軍閥都有哪些
北洋軍閥
奉系的張作霖
山西的閻錫山
桂系的李宗仁,白崇喜
山東馮玉祥
廣西民團
當然還有個蔣介石咯
Ⅶ 歷史上,民國有多少個軍閥呢
1912年,隨著武漢的一聲槍響,辛亥年的這場革命,使清王朝走到了盡頭。
我們常說,辛亥革命並不算一場徹底的革命,雖然推翻了腐朽滿清政府,也建立了「民主共和」的國民政府,但依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也沒能實現真正的民主共和。
直系軍閥,先以馮國璋為首,馮國璋之後,則以曹錕和吳佩孚為領袖,直系軍閥的主要地盤為直隸省、湖北省、江西省、江蘇省。
皖系軍閥,領袖為段祺瑞,主要將領包括徐樹錚,倪嗣沖,段芝貴等人。而地盤包括北京、甘肅、陝西、山東、安徽、浙江、福建等省市。
奉系軍閥,首領為張作霖。張作霖原是晚清時期的土匪頭子,自覺沒有前途,便綁架盛京將軍的夫人,跪求盛京將軍收編自己,搖身一變成為帝國官軍,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東北王。張作霖出生於奉天,稱奉系,底盤主要為黑龍江、吉林、奉天。
Ⅷ 歷史上,民國有多少個軍閥
1912年,隨著武漢的一聲槍響,辛亥年的這場革命,使清王朝走到了盡頭。
我們常說,辛亥革命並不算一場徹底的革命,雖然推翻了腐朽滿清政府,也建立了“民主共和”的國民政府,但依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也沒能實現真正的民主共和。
小站練兵時期北洋軍官合影
在袁世凱培養的這些親信中,就有被稱為北洋三傑的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民間把他們喚作龍、虎、狗。(狗是誇人,不是罵人)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形成了直系、皖系、奉系三大軍閥。
直系軍閥,先以馮國璋為首,馮國璋之後,則以曹錕和吳佩孚為領袖,直系軍閥的主要地盤為直隸省、湖北省、江西省、江蘇省。
皖系軍閥,領袖為段祺瑞,主要將領包括徐樹錚,倪嗣沖,段芝貴等人。而地盤包括北京、甘肅、陝西、山東、安徽、浙江、福建等省市。
奉系軍閥,首領為張作霖。張作霖原是晚清時期的土匪頭子,自覺沒有前途,便綁架盛京將軍的夫人,跪求盛京將軍收編自己,搖身一變成為帝國官軍,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東北王。張作霖出生於奉天,稱奉系,底盤主要為黑龍江、吉林、奉天。
Ⅸ 民國時期軍閥割據,當時最強的四大軍閥分別是誰
民國四大軍閥分別是:東北王張作霖、西北王馮玉祥、東南王孫傳芳以及西南王唐繼堯。談起我們民國時期的歷史,那必定是少不了四大軍閥的故事,當我國最後一個朝代清朝滅亡之後,四大軍閥因此登上了歷史舞台。
唐繼堯出生在一個生活條件不是特別富裕的家庭,但是這個家庭卻侍奉注重教育,這也就使得唐繼堯從小就十分熱愛學習,並且懂得很多學問和知識。青年時期他在日本留學,回國後毅然地選擇了參加護國運動,創立了滇軍,為我國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