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著名事跡
『壹』 三國演義 呂蒙各種事跡 簡介
白衣渡江 呂蒙(178-220年,一說為180-220年,另有180—221年的說法),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呂家崗)人。漢末三國吳國名將。歷任官職:別部司馬
『貳』 呂蒙的生平簡介
呂蒙(179年—220年),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將,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呂家崗)版。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權孫策為將。以膽氣稱,累封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後,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圍曹仁於南郡,破朱光於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後進占荊南三郡,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中奮勇抵抗張遼軍追襲,並於濡須數御魏軍,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後,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勛殊隆。然而「蒙疾發」(後世人或猜測建安二十四年發生瘟疫,因史載呂蒙、孫皎、蔣欽死於同年,或猜測是呂蒙年輕時在戰場上吃苦受累導致積勞成疾),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歲。
呂蒙發憤勤學的事跡,成為了中國古代將領勤補拙、篤志力學的代表,與其有關的成語有「士別三日」,「刮目相待」、「吳下阿蒙」等。
『叄』 呂蒙的著名事例
吳下阿蒙
起初,孫權對大將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軍中事務,不能不學回習!」呂蒙以軍答營中事務繁多為理由加以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鑽研經書成為傳授經書的官嗎!只不過要你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要說事務多,誰像我事務多?我常常讀書,自己感到十分有收效的地方。」
於是呂蒙開始進行學習。等到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研討論議事,十分驚奇地說:「以你現在的才乾和謀略來看,你不再是原來吳地的阿蒙了!」
呂蒙說:「對於有志氣的人,分別了數日之後就應重新另眼看待他的才能,大哥知道這件事太遲了啊!」於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然後告別而去。後以「吳下阿蒙」稱譽別人變化很大,長進明顯。
(3)呂蒙著名事跡擴展閱讀:
呂蒙早年果敢有膽,後來折節讀書,識見精博,漸能克己讓人,有國士之風。他孝順母親,舉國皆知,魯肅、甘寧皆敬拜其母,因為他們都佩服呂蒙。他義結同僚,助徐顧等撫育孤兒,又宏量不計較與蔡遺、甘寧間的私怨,反而在主上之前替其作美言。
他於軍務倥傯之際,仍勤於修學讀書,並致諸實用,俾成一代名將之資。勇斬陳就,破黃祖、朱光;智擒郝普、關羽。他忠於孫吳,對孫權盡心力籌謀。
『肆』 呂蒙的事例
呂蒙(178—220)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東漢末年吳國著名軍事家、將領,仕於東吳的孫權。
呂蒙戰關公
關羽水淹七軍、生擒於禁、龐德,這些戰績使他愈發驕傲輕敵。東吳的年輕將領陸遜利用了這一點。他備禮呈書給關羽,口氣極為謙恭,這使得原就輕視陸遜的關羽放鬆了警惕,不復有江東之憂,他撤走了荊州(今湖北荊門)的大半兵馬去攻打樊城。結果呂蒙乘機而入,偷襲成功,兵不血刃就佔領了荊州。
關羽聞訊大怒,回師要奪荊州。東吳雖已佔領荊州,但形勢是很嚴峻的,因為關羽現在力量尚強,荊州是其老巢,他的復奪之志正盛,雙方一旦交手,結果實難預料。這時東吳大將呂蒙顯示了他傑出的戰略才能,他運用瓦解軍心的戰術,成功地擊潰了關羽之軍,並最終俘虜了關羽,從而使東吳在荊州之戰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呂蒙佔領荊州後,立刻傳令軍中:「如有妄殺一人,妄取民間一物者,定按軍法。」並且城中各級官吏,原封不動留任。他又將關羽家屬專門保護起來,優厚供養。呂蒙的軍令的確是嚴格無情的。他的一位同鄉士卒因為拿了百姓的箬笠蓋鎧甲,被抓獲,呂蒙說:「你雖是我同鄉,但我號令已出,你既違反,當按軍法。」當即推下斬首,自此三軍震動,東吳兵士再也不敢騷擾百姓。過了幾天,呂蒙又傳下號令;凡隨關羽出征的將士之家,按月供給糧米,有患病者,派醫治療。結果「軍屬」們對東吳感激涕零,個個安居不動。
再說關羽,一路之上氣急敗壞,他先派了一個使者前去質問呂蒙的背信棄義。關羽使者到後,呂蒙親自出城迎接,待以賓禮,並解釋說奉上差遣,不得自主。設宴款待後,送使者回館驛休息。這時隨征將士的家屬紛紛來使者處打探,並讓使者傳書傳盲,都說家門無恙,衣食不缺。使者回軍中後,將士們一聽說家中安好、呂蒙照顧周到,個個都很欣喜,全無戰心。
在行軍的路上,關羽軍中就有不少將士逃回荊州。及與東吳之軍交戰,呂蒙除了派幾路兵馬夾攻之外,又將城中將士的親屬都叫了出來,在山上喊話。四山之上,都是荊州士兵,呼兄喚弟,覓子尋爺,喊聲不住。這樣一來,關羽軍心渙散,將士們都循聲而去,無心作戰。關羽喝止不住,軍隊不戰自潰。關羽遂奔麥城。
小小麥城被圍,無有外援,關羽突圍不出,父子最終雙雙被擒。
孫權勸學
起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重要事務了,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忙多來推託。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成為治理儒家經典傳授的學官嗎?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你的事務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己認為非常有好處。」呂蒙於是開始讀書學習。等到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討論評議,非常驚奇地說:「你現在的才幹、謀略,(已)不再是(當年)吳縣的(那個)阿蒙了!」呂蒙說:"和讀書人分別一段時間後,就要重新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相看了,長兄為什麼認清事理這么晚啊!」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與呂蒙)結為朋友(後)就分別了。
『伍』 呂蒙故事名稱。
呂蒙年輕時,曾因部下的事被江夏太守蔡遺告發,他一點也不怨恨。後來,豫章太守顧邵去世,孫權詢問他應該讓誰接替顧劭,他推薦蔡遺。孫權見他不念前嫌,十分高興,笑著對他說:「君欲為祁奚耶」?於是用之。
『陸』 急需呂蒙的事跡,故事也行,拜託各位了
呂蒙(178-220年,一說為180-220年,另有180—221年的說法),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呂家崗)人。漢末三國吳國名將。 歷任官職:別部司馬、平北都尉(廣德長)、橫野中郎將、偏將軍(尋陽令)、廬江太守、漢昌太守、南郡太守(孱陵侯)
歷史傳記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三國時東吳名將。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累封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後,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圍曹仁於南郡,並於濡須數御曹軍,屢獻奇計,累功拜廬江太守。在軍旅之時,在孫權的勸說下發憤讀書,深為孫權、魯肅所依賴。後進占荊南三郡,計擒郝普,於合淝戰奮勇抵抗魏軍追襲,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又後上代魯肅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勛殊隆。然而「蒙疾發」《三國志·吳書·呂蒙傳》,(後世人或猜測建安二十四年發生瘟疫,因史載呂蒙、孫皎、蔣欽死於同年,或猜測是呂蒙年輕時在戰場上吃苦受累導致積勞成疾),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歲。
演義傳記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三國時東吳名將。於孫權廣納人才時投到東吳麾下,從破黃祖,呂蒙奮勇先登,親斬敵將陳就。後於濡須口從拒曹操,呂蒙獨具戰略眼光,力排眾論,卒破取皖城太守朱光。後來呂蒙接任魯肅之職,鎮守陸口,其名聲之響,連向來驕矜的關羽也不敢有所輕忽。為了成功襲取荊州,呂蒙連同孫權、陸遜一起籌略,設伏用奇,擊敗關羽,擒其父子,立下大功。但在君臣慶功之時,呂蒙卻因被關羽陰魂索命而死,亡年四十二歲。
呂蒙(178-220),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東南)人,東漢末年時吳國的著名軍事家。受孫權之勸,多讀史書、兵書,學識英博。 呂蒙少時,南渡長江,依附姐夫鄧當。時鄧當為孫策的部將,數次征伐山越。呂蒙年僅十六歲,也私自隨鄧當作戰。後為鄧當發現,大驚,厲聲喝叱也無法阻止。作戰歸來,鄧當將此事告呂母。呂母生氣,欲責罰呂蒙,呂蒙說:「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呂母聞後,「哀而舍之」(《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當時鄧當手下有一個官員,見呂蒙年幼,很輕視他,說:「彼豎子何能為?此欲以肉喂虎耳。」(《三國志·吳書·呂蒙傳》)後來,又當面恥笑羞辱呂蒙。呂蒙大怒,舉刀而殺之,逃到同鄉鄭長家中。後通過校尉袁雄出來自首,袁雄為呂蒙從中說情,並將他推薦給孫策。孫策見呂蒙確有過人之處,便把他安排在身邊作事。幾年後,鄧當去世。張昭推薦呂蒙接替鄧當職務,任別部司馬。 建安五年(200),孫策遇刺身亡,享年26歲。孫權接掌了大權,想把那些統兵較少又發揮不了多少作用的年輕將領檢選出來,把他們的部下加以調整合並。呂蒙聞後,知部隊合並後,自己想有所作為,就更困難了。於是,他想辦法賒來物品,為部下趕制了絳色的服裝和綁腿,並加緊操練。孫權檢閱時,呂蒙兵馬「陳列赫然,兵人練習」(《三國志·吳書·呂蒙傳》),孫權見後大悅,認為他治軍有方。不但沒有削減其部,反而增加了他的兵員。 建安九年(204),孫權討伐黃祖,擊破黃祖水軍,獲悉丹陽、豫章、廬陵三郡的山越少數民族起事。孫權引軍返回,呂蒙隨軍征討。至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孫權命征虜將軍呂范平鄱陽(今江西波陽東北),盪寇將軍程普進擊樂安(今江西德興東北),建昌都尉太史慈撫治海昏(今江西永修東),同時,令呂蒙與別部司馬黃蓋、韓當、周泰等率兵鎮守險要,擔任山越最為活躍地區的縣令或縣長。呂蒙與諸將遵照孫權的部署,各自以武力平定了本地區起事的山越族人。呂蒙因功被任命為平北都尉,兼任廣德長。 建安十三年(208),孫權採納將軍甘寧建議,發兵進攻夏口(今湖北武漢境),呂蒙隨軍出征。江夏郡太守黃祖下令用蒙沖戰艦封鎖沔口(漢水入長江口),用大棕繩系巨石為錐以固定艦位,上有千餘人用弓弩交射,封鎖江面,吳軍進攻受阻。孫權命偏將軍董襲、司馬凌統各率百人敢死隊,身穿重鎧,乘大船沖抵蒙沖艦旁,董襲揮刀砍斷棕繩,戰艦順水飄流,孫權軍遂溯流而進。黃祖見孫權兵來,黃祖急派水軍都督陳就率兵反擊,呂蒙統率前鋒部隊,身先戰陣,親自斬殺陳就。孫軍乘勝水陸並進,包圍夏口城。孫權督軍猛攻,克其城,並屠之。黃祖隻身逃竄,被騎士馮則追斬。此戰,孫權大獲全勝,一舉殲滅宿敵黃祖,佔領江夏地區。戰後論功,孫權認為:「事之克,由陳就先獲也。」(《三國志·吳書·呂蒙傳》)任命呂蒙為橫野中郎將,並賜錢千萬。 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呂蒙還跟隨周瑜、程普等人在赤壁大破曹操,曹操引軍北歸,留曹仁等駐守江陵(今湖北荊州)。孫權命周瑜、程普統兵數萬,與曹仁隔江相持。 時益州將領襲肅率軍投誠,周瑜上表,請孫權把襲肅所部撥給呂蒙管轄。呂蒙卻有不同的見解。他從全局考慮,認為周瑜的意見欠妥。他極力稱揚襲肅有膽識,有才能,並說襲肅向慕教化遠道前來投誠,只該增加他的兵力,而不該褫奪他的兵權。孫權覺得呂蒙說得有理,便依照他的意思,歸還了襲肅的部隊。 不久,周瑜欲奪取江陵,先派甘寧襲取上游的夷陵城(今湖北宜昌),對江陵形成側背威脅。於是,曹仁分兵圍攻甘寧,欲奪回夷陵。甘寧向周瑜求援,諸將擔心兵少,如救援夷陵,則造成江陵空虛。呂蒙對周瑜、程普說:「留凌公績,蒙與君行,解圍釋急,勢亦不久,蒙保公績能十日守也。」(《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接著又獻策,勸周瑜派三百人用木柴把本來險峻的山路截斷,當敵人逃跑時,我方就可獲得他們的馬匹。周瑜採納了他的建議,親率主力馳援夷陵,大破曹軍於夷陵城下,所殺過半。曹軍乘夜逃走,途經木柴堵塞的險路,無奈,騎馬者皆棄馬徒行。周瑜、呂蒙驅兵追趕截擊,獲得戰馬300匹,軍威大振。隨即回師渡江,進軍北岸,構築營壘,向江陵發起進攻。此時,孫權為策應周瑜攻勢,派兵包圍合肥(今安徽合肥)。曹仁由於孤軍無援,在近一年的交戰中屢戰失利,損失甚重,遂被迫放棄江陵城,退往荊州(治今湖北襄樊)。周瑜佔領江陵,被孫權任命為南郡太守,控制了長江中游地帶。呂蒙因功被任命為偏將軍,兼任尋陽令。 一次,孫權對呂蒙說:「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呂蒙推脫軍務繁多,沒有時間。孫權說:「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資治通鑒·卷第六十六》)呂蒙乃悟,開始學習,日積月累,他讀的書,超過了宿儒耆。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鄧當。當為孫策將,數討山越。蒙年十五六,竊隨當擊賊,當顧見大驚,呵叱不能禁止。歸以告蒙母,母恚欲罰之,蒙曰:「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時當職吏以蒙年小輕之,曰:「彼豎子何能為?此欲以肉喂虎耳。」他日與蒙會,又蚩辱之。蒙大怒,引刀殺吏,出走,逃邑子鄭長家。出因校尉袁雄自首,承間為言,策召見奇之,引置左右。 數歲,鄧當死,張昭薦蒙代當,拜別部司馬。權統事,料諸小將兵少而用薄者,欲並合之。蒙陰賒貰,為兵作絳衣行縢,及簡日,陳列赫然,兵人練習,權見之大悅,增其兵。從討丹楊,所向有功,拜平北都尉,領廣德長。 從征黃祖,祖令都督陳就逆以水軍出戰。蒙勒前鋒,親梟就首,將士乘勝,進攻其城。祖聞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權曰:「事之克,由陳就先獲也。」以蒙為橫野中郎將,賜錢千萬。 是歲,又與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於烏林,圍曹仁於南郡。益州將襲肅舉軍來附,瑜表以肅兵益蒙,蒙盛稱肅有膽用,且慕化遠來,於義宜益不宜奪也。權善其言,還肅兵。瑜使甘寧前據夷陵,曹仁分眾攻寧,寧困急,使使請救。諸將以兵少不足分,蒙謂瑜、普曰:「留凌公績,蒙與君行,解圍釋急,勢亦不久,蒙保公績能十日守也。」又說瑜分遣三百人柴斷險道,賊走可得其馬。瑜從之。軍到夷陵,即日交戰,所殺過半。敵夜遁去,行遇柴道,騎皆舍馬步走。兵追蹙擊,獲馬三百匹,方船載還。於是將士形勢自倍,乃渡江立屯,與相攻擊,曹仁退走,遂據南郡,撫定荊州。還,拜偏將軍,領尋陽令。 魯肅代周瑜,當之陸口,過蒙屯下。肅意尚輕蒙,或說肅曰:「呂將軍功名日顯,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顧之。」遂往詣蒙。酒酣,蒙問肅曰:「君受重任,與關羽為鄰,將何計略,以備不虞?」肅造次應曰:「臨時施宜。」蒙曰:「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因為肅畫五策。肅於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遂拜蒙母,結友而別。① ①《江表傳》曰:初,權謂蒙及蔣欽曰:「卿今並當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蒙曰:「在軍中常苦多務,恐不容復讀書。」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令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少時歷詩、書、禮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至統事以來,省三史、諸家兵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學必得之,寧當不為乎?宜急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孔子言『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自謂老而好學。卿何獨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學,篤志不倦,其所覽見,舊儒不勝。後魯肅上代周瑜,過蒙言議,常欲受屈。肅拊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論,何一稱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難為繼,且與關羽為鄰。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陵人。今與為對,當有單復以鄉待之。」。密為肅陳三策,肅敬受之,秘而不宣。權常嘆曰:「人長而進益,如呂蒙、蔣欽,蓋不可及也。富貴榮顯,更能折節好學,耽悅書傳,輕財尚義,所行可跡,並作國士,不亦休乎!」 時蒙與成當、宋定、徐顧屯次比近,三將死,子弟幼弱,權悉以兵並蒙。蒙固辭,陳啟顧等皆勤勞國事,子弟雖小,不可廢也。書三上,權乃聽。蒙於是又為擇師,使輔導之,其操心率如此。 魏使廬江謝奇為蘄春典農,屯皖田鄉,數為邊寇。蒙使人誘之,不從,則伺隙襲擊,奇遂縮退,其部伍孫子才、宋豪等,皆攜負老弱,詣蒙降。後從權拒曹公於濡須,數進奇計,又勸權夾水口立塢,所以備御甚精,①曹公不能下而退。 ①《吳錄》曰:權欲作塢,諸將皆曰:「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呂蒙曰:「兵有利鈍,戰無百勝,如有邂逅,敵步騎蹙人,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權曰:「善。」遂作之。 曹公遣朱光為廬江太守,屯皖,大開稻田,又令間人招誘鄱陽賊帥,使作內應。蒙曰:「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眾必增,如是數歲,操態見矣,宜早除之。」乃具陳其狀。於是權親征皖,引見諸將,問以計策。①蒙乃薦甘寧為升城督,督攻在前,蒙以精銳繼之。侵晨進攻,蒙手執枹鼓,士卒皆騰踴自升,食時破之。既而張遼至夾石,聞城已拔,乃退。權嘉其功,即拜廬江太守,所得人馬皆分與之,別賜尋陽屯田六百人,官屬三十人。蒙還尋陽,未期而廬陵賊起,諸將討擊不能禽,權曰:「鷙鳥累百,不如一鶚。」復令蒙討之。蒙至,誅其首惡,餘皆釋放,復為平民。 ①《吳書》曰:諸將皆勸作土山,添攻具,蒙趨進曰:「治攻具及土山,必歷日乃成,城備既修,外救必至,不可圖也。且乘雨水以入,若留經日,水必向盡,還道艱難,蒙竊危之。今觀此城,不能甚固,以三軍銳氣,四面並攻,不移時可拔,及水以歸,全勝之道也。」權從之。 是時劉備令關羽鎮守,專有荊土,權命蒙西取長沙、零、桂三郡。蒙移書二郡,望風歸服,惟零陵太守郝普城守不降。而備自蜀親至公安,遣羽爭三郡。權時住陸口,使魯肅將萬人屯益陽拒羽,而飛書召蒙,使舍零陵,急還助肅。初,蒙既定長沙,當之零陵,過酃,載南陽鄧玄之,玄之者郝普之舊也,欲令誘普。及被書當還,蒙秘之,夜召諸將,授以方略,晨當攻城,顧謂玄之曰:「郝子太聞世間有忠義事,亦欲為之,而不知時也。左將軍在漢中,為夏侯淵所圍。關羽在南郡,今至尊身自臨之。近者破樊本屯,救酃,逆為孫規所破。此皆目前之事,君所親見也。彼方首尾倒懸,救死不給,豈有餘力復營此哉?今吾士卒精銳,人思致命,至尊遣兵,相繼於道。今子太以旦夕之命,待不可望之救,猶牛蹄中魚,冀賴江漢,其不可恃亦明矣。若子太必能一士卒之心,保孤城之守,尚能稽延旦夕,以待所歸者,可也。今吾計力度慮,而以攻此,曾不移日,而城必破,城破之後,身死何益於事,而令百歲老母,戴白受誅,豈不痛哉?度此家不得外問,謂援可恃,故至於此耳。君可見之,為陳禍福。」玄之見普,具宣蒙意,普懼而聽之。玄之先出報蒙,普尋後當至。蒙豫敕四將,各選百人,普出,便入守城門。須臾普出,蒙迎執其手,與俱下船。語畢,出書示之,因拊手大笑,普見書,知備在公安,而羽在益陽,慚恨入地。蒙留孫皎,委以後事。即日引軍赴益陽。劉備請盟,權乃歸普等,割湘水,以零陵還之。以尋陽、陽新為蒙奉邑。 師還,遂征合肥,既徹兵,為張遼等所襲,蒙與凌統以死扞衛。後曹公又大出濡須,權以蒙為督,據前所立塢,置強弩萬張於其上,以拒曹公。曹公前鋒屯未就,蒙攻破之,曹公引退。拜蒙左護軍、虎威將軍。 魯肅卒,蒙西屯陸口,肅軍人馬萬餘盡以屬蒙。又拜漢昌太守,食下雋、劉陽、漢昌、州陵。與關羽分土接境,知羽驍雄,有並兼心,且居國上流,其勢難久。初,魯肅等以為曹公尚存,禍難始構,宜相輔協,與之同仇,不可失也,蒙乃密陳計策曰:「令征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游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強壯時圖之,一旦僵仆,欲復陳力,其可得邪?」權深納其策,又聊復與論取徐州意,蒙對曰:「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冀,未暇東顧。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權尤以此言為當。及蒙代肅,初至陸口,外倍修恩厚,與羽結好。 後羽討樊,留兵將備公安、南郡。蒙上疏曰:「羽討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後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眾還建業,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大軍浮江,晝夜馳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稱病篤,權乃露檄召蒙還,陰與圖計。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魏使於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權聞之,遂行,先遣蒙在前。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舟冓><舟鹿>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①蒙入據城,盡得羽及將士家屬,皆憮慰,約令軍中不得干歷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鎧,官鎧雖公,蒙猶以為犯軍令,不可以鄉里故而廢法,遂垂涕斬之。於是軍中震慄,道不拾遺。蒙旦暮使親近存恤耆老,問所不足,疾病者給醫葯,飢寒者賜衣糧。羽府藏財寶,皆封閉以待權至。羽還,在道路,數使人與蒙相聞,蒙輒厚遇其使,周遊城中,家家致問,或手書示信。羽人還,私相參訊,咸知家門無恙,見待過於平時,故羽吏士無斗心。會權尋至,羽自知孤窮,乃走麥城,西至漳鄉,眾皆委羽而降。權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即父子俱獲,荊州遂定。 ①《吳書》曰:將軍士仁在公安拒守,蒙令虞翻說之。翻至城門,謂守者曰:「吾欲與汝將軍語。」仁不肯相見。乃為書曰:「明者防禍於未萌,智者圖患於將來,知得知失,可與為人,知存知亡,足別吉凶。大軍之行,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舉,此非天命,必有內應。將軍不先見時,時至又不應之,獨守縈帶之城而不降,死戰則毀宗滅祀,為天下譏笑。呂虎威欲徑到南郡,斷絕陸道,生路一塞,案其地形,將軍為在箕舌上耳,奔走不得免,降則失義,竊為將軍不安,幸熟思焉。」仁得書,流涕而降。翻謂蒙曰:「此譎兵也,當將仁行,留兵備城。」遂將仁至南郡。南郡太守麋芳城守,蒙以仁示之,遂降。 《吳錄》曰:初,南郡城中失火,頗焚燒軍器。羽以責芳,芳內畏懼,權聞而誘之,芳潛相和。及蒙攻之,乃以牛酒出降。 以蒙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①賜錢一億,黃金五百斤。蒙固辭金錢,權不許。封爵未下,會蒙疾發,權時在公安,迎置內殿,所以治護者萬方,募封內有能愈蒙疾者,賜千金。時有針加,權為之慘慽,欲數見其顏色,又恐勞動,常穿壁瞻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唶,夜不能寐。病中瘳,為下赦令,群臣畢賀。後更增篤,權自臨視,命道士於星辰下為之請命。年四十二,遂卒於內殿。時權哀痛甚,為之降損。蒙未死時,所得金寶諸賜盡付府藏,敕主者命絕之日皆上還,喪事務約。權聞之,益以悲感。 ①《江表傳》曰:權於公安大會,呂蒙以疾辭,權笑曰:「禽羽之功,子明謀也,今大功已捷,慶賞未行,豈邑邑邪?」乃增給步騎鼓吹,敕選虎威將軍官屬,並南郡、廬江二郡威儀。拜畢還營,兵馬導從,前後鼓吹,光耀於路。 蒙少不修書傳,每陳大事,常口占為箋疏。常以部曲事為江夏太守蔡遺所白,蒙無恨意。及豫章太守顧邵卒,權問所用,遼因薦遺奉職佳吏,權笑曰:「君欲為祁奚耶?」於是用之。甘寧粗暴好殺,既常失蒙意,又時違權令,權怒之,蒙輒陳請:「天下未定,斗將如寧難得,宜容忍之。」權遂厚寧,卒得其用。蒙子霸襲爵,與守冢三百家,復田五十抨。霸卒,兄琮襲侯。琮卒,弟睦嗣。 孫權與陸遜論周瑜、魯肅及蒙曰:「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公瑾昔要子敬來東,致達於孤,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孤普請諸將,咨問所宜,無適先對,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駁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且其決計策意,出張蘇遠矣;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周公不求備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貴其長,常以比方鄧禹也。又子明少時,孤謂不辭劇易,果敢有膽而已;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於子敬。子敬答孤書雲:『帝王之起,皆有驅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內不能辦,外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責也。然其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部界無廢負,路無拾遺,其法亦美也
『柒』 呂蒙的生平事跡
東吳的人.
『捌』 三國演義呂蒙 的主要事跡,幾個字概括就可以了,謝謝。
白衣渡江 勇擒關羽 還有著名的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玖』 呂蒙的故事
1、不計前嫌
呂蒙年輕時,曾因部下的事被江夏太守蔡遺告發,他一點也不怨恨。後來,豫章太守顧邵去世,孫權詢問他應該讓誰接替顧劭,他推薦蔡遺。孫權見他不念前嫌,十分高興,笑著對他說:「君欲為祁奚耶」?於是用之。
2、容忍甘寧
大將甘寧性情粗暴,輕於殺戮,不但經常違背呂蒙的心意,而且不時違犯孫權的命令。孫權對此,頗為惱火,呂蒙卻總是為他說情,他認為,「天下未定,斗將如寧難得,宜容忍之。」孫權聽了呂蒙的話,厚待甘寧。後來,甘寧果然為東吳出了大力,立了大功。
後甘寧廚房下一小童犯了過失。逃到呂蒙那裡,呂蒙怕他遭甘寧殺害,便將其藏匿起來,沒有馬上將他送回。後甘寧帶著禮物來拜謁呂蒙的母親,要升堂見母時,呂蒙才叫出那小童來還給甘寧,甘寧答應不殺他。
可是,過了一會兒,回到船上,甘寧卻把小童捆在桑樹上,親自挽弓將他射死。然後,下令船上的人加固船的纜繩,自己解下衣服卧在船中。呂蒙聞後大怒,鳴鼓聚兵,准備上船進擊甘寧。甘寧聽到動靜,故意躺著不起來。
呂蒙的母親光著腳跑來勸阻呂蒙:「至尊待汝如骨肉,屬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殺甘寧?寧死之日,縱至尊不問,汝是為臣下非法。」呂蒙平日非常孝敬,聽了母親的話,心裡明白過來。他親自來到甘寧船上。
笑著招呼:「興霸,老母待卿食,急上!」甘寧滿面羞愧,流著淚對呂蒙哽咽著說:「負卿」。於是,便去見呂蒙的母親,並跟呂蒙歡宴竟日。
(9)呂蒙著名事跡擴展閱讀:
呂蒙後世地位
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吳武威將軍南郡太守孱陵侯呂蒙」。
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張遼、關羽、張飛、周瑜、陸遜、鄧艾、陸抗而已。及至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呂蒙。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呂蒙亦位列其中。
呂蒙(178年—220年),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將,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呂家崗)。
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鄧當死後,呂蒙統領其部眾,拜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後,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圍曹仁於南郡,破朱光於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
後進占荊南三郡,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中掩護孫權逃生,並於濡須數御魏軍,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後,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勛殊隆。不久後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歲。
『拾』 呂矇事跡
呂蒙(178-220年,一說為180-220年,另有180—221年的說法),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呂家崗)人。漢末三國吳國名將。 歷任官職:別部司馬、平北都尉(廣德長)、橫野中郎將、偏將軍(尋陽令)、廬江太守、漢昌太守、南郡太守(孱陵侯)
歷史傳記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三國時東吳名將。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累封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後,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圍曹仁於南郡,並於濡須數御曹軍,屢獻奇計,累功拜廬江太守。在軍旅之時,在孫權的勸說下發憤讀書,深為孫權、魯肅所依賴。後進占荊南三郡,計擒郝普,於合淝戰奮勇抵抗魏軍追襲,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又後上代魯肅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勛殊隆。然而「蒙疾發」《三國志·吳書·呂蒙傳》,(後世人或猜測建安二十四年發生瘟疫,因史載呂蒙、孫皎、蔣欽死於同年,或猜測是呂蒙年輕時在戰場上吃苦受累導致積勞成疾),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歲。
演義傳記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三國時東吳名將。於孫權廣納人才時投到東吳麾下,從破黃祖,呂蒙奮勇先登,親斬敵將陳就。後於濡須口從拒曹操,呂蒙獨具戰略眼光,力排眾論,卒破取皖城太守朱光。後來呂蒙接任魯肅之職,鎮守陸口,其名聲之響,連向來驕矜的關羽也不敢有所輕忽。為了成功襲取荊州,呂蒙連同孫權、陸遜一起籌略,設伏用奇,擊敗關羽,擒其父子,立下大功。但在君臣慶功之時,呂蒙卻因被關羽陰魂索命而死,亡年四十二歲。
呂蒙(178-220),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東南)人,東漢末年時吳國的著名軍事家。受孫權之勸,多讀史書、兵書,學識英博。 呂蒙少時,南渡長江,依附姐夫鄧當。時鄧當為孫策的部將,數次征伐山越。呂蒙年僅十六歲,也私自隨鄧當作戰。後為鄧當發現,大驚,厲聲喝叱也無法阻止。作戰歸來,鄧當將此事告呂母。呂母生氣,欲責罰呂蒙,呂蒙說:「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呂母聞後,「哀而舍之」(《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當時鄧當手下有一個官員,見呂蒙年幼,很輕視他,說:「彼豎子何能為?此欲以肉喂虎耳。」(《三國志·吳書·呂蒙傳》)後來,又當面恥笑羞辱呂蒙。呂蒙大怒,舉刀而殺之,逃到同鄉鄭長家中。後通過校尉袁雄出來自首,袁雄為呂蒙從中說情,並將他推薦給孫策。孫策見呂蒙確有過人之處,便把他安排在身邊作事。幾年後,鄧當去世。張昭推薦呂蒙接替鄧當職務,任別部司馬。 建安五年(200),孫策遇刺身亡,享年26歲。孫權接掌了大權,想把那些統兵較少又發揮不了多少作用的年輕將領檢選出來,把他們的部下加以調整合並。呂蒙聞後,知部隊合並後,自己想有所作為,就更困難了。於是,他想辦法賒來物品,為部下趕制了絳色的服裝和綁腿,並加緊操練。孫權檢閱時,呂蒙兵馬「陳列赫然,兵人練習」(《三國志·吳書·呂蒙傳》),孫權見後大悅,認為他治軍有方。不但沒有削減其部,反而增加了他的兵員。 建安九年(204),孫權討伐黃祖,擊破黃祖水軍,獲悉丹陽、豫章、廬陵三郡的山越少數民族起事。孫權引軍返回,呂蒙隨軍征討。至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孫權命征虜將軍呂范平鄱陽(今江西波陽東北),盪寇將軍程普進擊樂安(今江西德興東北),建昌都尉太史慈撫治海昏(今江西永修東),同時,令呂蒙與別部司馬黃蓋、韓當、周泰等率兵鎮守險要,擔任山越最為活躍地區的縣令或縣長。呂蒙與諸將遵照孫權的部署,各自以武力平定了本地區起事的山越族人。呂蒙因功被任命為平北都尉,兼任廣德長。 建安十三年(208),孫權採納將軍甘寧建議,發兵進攻夏口(今湖北武漢境),呂蒙隨軍出征。江夏郡太守黃祖下令用蒙沖戰艦封鎖沔口(漢水入長江口),用大棕繩系巨石為錐以固定艦位,上有千餘人用弓弩交射,封鎖江面,吳軍進攻受阻。孫權命偏將軍董襲、司馬凌統各率百人敢死隊,身穿重鎧,乘大船沖抵蒙沖艦旁,董襲揮刀砍斷棕繩,戰艦順水飄流,孫權軍遂溯流而進。黃祖見孫權兵來,黃祖急派水軍都督陳就率兵反擊,呂蒙統率前鋒部隊,身先戰陣,親自斬殺陳就。孫軍乘勝水陸並進,包圍夏口城。孫權督軍猛攻,克其城,並屠之。黃祖隻身逃竄,被騎士馮則追斬。此戰,孫權大獲全勝,一舉殲滅宿敵黃祖,佔領江夏地區。戰後論功,孫權認為:「事之克,由陳就先獲也。」(《三國志·吳書·呂蒙傳》)任命呂蒙為橫野中郎將,並賜錢千萬。 建安十三年(208)十月,呂蒙還跟隨周瑜、程普等人在赤壁大破曹操,曹操引軍北歸,留曹仁等駐守江陵(今湖北荊州)。孫權命周瑜、程普統兵數萬,與曹仁隔江相持。 時益州將領襲肅率軍投誠,周瑜上表,請孫權把襲肅所部撥給呂蒙管轄。呂蒙卻有不同的見解。他從全局考慮,認為周瑜的意見欠妥。他極力稱揚襲肅有膽識,有才能,並說襲肅向慕教化遠道前來投誠,只該增加他的兵力,而不該褫奪他的兵權。孫權覺得呂蒙說得有理,便依照他的意思,歸還了襲肅的部隊。 不久,周瑜欲奪取江陵,先派甘寧襲取上游的夷陵城(今湖北宜昌),對江陵形成側背威脅。於是,曹仁分兵圍攻甘寧,欲奪回夷陵。甘寧向周瑜求援,諸將擔心兵少,如救援夷陵,則造成江陵空虛。呂蒙對周瑜、程普說:「留凌公績,蒙與君行,解圍釋急,勢亦不久,蒙保公績能十日守也。」(《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接著又獻策,勸周瑜派三百人用木柴把本來險峻的山路截斷,當敵人逃跑時,我方就可獲得他們的馬匹。周瑜採納了他的建議,親率主力馳援夷陵,大破曹軍於夷陵城下,所殺過半。曹軍乘夜逃走,途經木柴堵塞的險路,無奈,騎馬者皆棄馬徒行。周瑜、呂蒙驅兵追趕截擊,獲得戰馬300匹,軍威大振。隨即回師渡江,進軍北岸,構築營壘,向江陵發起進攻。此時,孫權為策應周瑜攻勢,派兵包圍合肥(今安徽合肥)。曹仁由於孤軍無援,在近一年的交戰中屢戰失利,損失甚重,遂被迫放棄江陵城,退往荊州(治今湖北襄樊)。周瑜佔領江陵,被孫權任命為南郡太守,控制了長江中游地帶。呂蒙因功被任命為偏將軍,兼任尋陽令。 一次,孫權對呂蒙說:「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呂蒙推脫軍務繁多,沒有時間。孫權說:「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資治通鑒·卷第六十六》)呂蒙乃悟,開始學習,日積月累,他讀的書,超過了宿儒耆。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鄧當。當為孫策將,數討山越。蒙年十五六,竊隨當擊賊,當顧見大驚,呵叱不能禁止。歸以告蒙母,母恚欲罰之,蒙曰:「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時當職吏以蒙年小輕之,曰:「彼豎子何能為?此欲以肉喂虎耳。」他日與蒙會,又蚩辱之。蒙大怒,引刀殺吏,出走,逃邑子鄭長家。出因校尉袁雄自首,承間為言,策召見奇之,引置左右。 數歲,鄧當死,張昭薦蒙代當,拜別部司馬。權統事,料諸小將兵少而用薄者,欲並合之。蒙陰賒貰,為兵作絳衣行縢,及簡日,陳列赫然,兵人練習,權見之大悅,增其兵。從討丹楊,所向有功,拜平北都尉,領廣德長。 從征黃祖,祖令都督陳就逆以水軍出戰。蒙勒前鋒,親梟就首,將士乘勝,進攻其城。祖聞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權曰:「事之克,由陳就先獲也。」以蒙為橫野中郎將,賜錢千萬。 是歲,又與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於烏林,圍曹仁於南郡。益州將襲肅舉軍來附,瑜表以肅兵益蒙,蒙盛稱肅有膽用,且慕化遠來,於義宜益不宜奪也。權善其言,還肅兵。瑜使甘寧前據夷陵,曹仁分眾攻寧,寧困急,使使請救。諸將以兵少不足分,蒙謂瑜、普曰:「留凌公績,蒙與君行,解圍釋急,勢亦不久,蒙保公績能十日守也。」又說瑜分遣三百人柴斷險道,賊走可得其馬。瑜從之。軍到夷陵,即日交戰,所殺過半。敵夜遁去,行遇柴道,騎皆舍馬步走。兵追蹙擊,獲馬三百匹,方船載還。於是將士形勢自倍,乃渡江立屯,與相攻擊,曹仁退走,遂據南郡,撫定荊州。還,拜偏將軍,領尋陽令。 魯肅代周瑜,當之陸口,過蒙屯下。肅意尚輕蒙,或說肅曰:「呂將軍功名日顯,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顧之。」遂往詣蒙。酒酣,蒙問肅曰:「君受重任,與關羽為鄰,將何計略,以備不虞?」肅造次應曰:「臨時施宜。」蒙曰:「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因為肅畫五策。肅於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遂拜蒙母,結友而別。① ①《江表傳》曰:初,權謂蒙及蔣欽曰:「卿今並當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蒙曰:「在軍中常苦多務,恐不容復讀書。」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令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少時歷詩、書、禮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至統事以來,省三史、諸家兵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學必得之,寧當不為乎?宜急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孔子言『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自謂老而好學。卿何獨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學,篤志不倦,其所覽見,舊儒不勝。後魯肅上代周瑜,過蒙言議,常欲受屈。肅拊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論,何一稱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難為繼,且與關羽為鄰。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陵人。今與為對,當有單復以鄉待之。」。密為肅陳三策,肅敬受之,秘而不宣。權常嘆曰:「人長而進益,如呂蒙、蔣欽,蓋不可及也。富貴榮顯,更能折節好學,耽悅書傳,輕財尚義,所行可跡,並作國士,不亦休乎!」 時蒙與成當、宋定、徐顧屯次比近,三將死,子弟幼弱,權悉以兵並蒙。蒙固辭,陳啟顧等皆勤勞國事,子弟雖小,不可廢也。書三上,權乃聽。蒙於是又為擇師,使輔導之,其操心率如此。 魏使廬江謝奇為蘄春典農,屯皖田鄉,數為邊寇。蒙使人誘之,不從,則伺隙襲擊,奇遂縮退,其部伍孫子才、宋豪等,皆攜負老弱,詣蒙降。後從權拒曹公於濡須,數進奇計,又勸權夾水口立塢,所以備御甚精,①曹公不能下而退。 ①《吳錄》曰:權欲作塢,諸將皆曰:「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呂蒙曰:「兵有利鈍,戰無百勝,如有邂逅,敵步騎蹙人,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權曰:「善。」遂作之。 曹公遣朱光為廬江太守,屯皖,大開稻田,又令間人招誘鄱陽賊帥,使作內應。蒙曰:「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眾必增,如是數歲,操態見矣,宜早除之。」乃具陳其狀。於是權親征皖,引見諸將,問以計策。①蒙乃薦甘寧為升城督,督攻在前,蒙以精銳繼之。侵晨進攻,蒙手執枹鼓,士卒皆騰踴自升,食時破之。既而張遼至夾石,聞城已拔,乃退。權嘉其功,即拜廬江太守,所得人馬皆分與之,別賜尋陽屯田六百人,官屬三十人。蒙還尋陽,未期而廬陵賊起,諸將討擊不能禽,權曰:「鷙鳥累百,不如一鶚。」復令蒙討之。蒙至,誅其首惡,餘皆釋放,復為平民。 ①《吳書》曰:諸將皆勸作土山,添攻具,蒙趨進曰:「治攻具及土山,必歷日乃成,城備既修,外救必至,不可圖也。且乘雨水以入,若留經日,水必向盡,還道艱難,蒙竊危之。今觀此城,不能甚固,以三軍銳氣,四面並攻,不移時可拔,及水以歸,全勝之道也。」權從之。 是時劉備令關羽鎮守,專有荊土,權命蒙西取長沙、零、桂三郡。蒙移書二郡,望風歸服,惟零陵太守郝普城守不降。而備自蜀親至公安,遣羽爭三郡。權時住陸口,使魯肅將萬人屯益陽拒羽,而飛書召蒙,使舍零陵,急還助肅。初,蒙既定長沙,當之零陵,過酃,載南陽鄧玄之,玄之者郝普之舊也,欲令誘普。及被書當還,蒙秘之,夜召諸將,授以方略,晨當攻城,顧謂玄之曰:「郝子太聞世間有忠義事,亦欲為之,而不知時也。左將軍在漢中,為夏侯淵所圍。關羽在南郡,今至尊身自臨之。近者破樊本屯,救酃,逆為孫規所破。此皆目前之事,君所親見也。彼方首尾倒懸,救死不給,豈有餘力復營此哉?今吾士卒精銳,人思致命,至尊遣兵,相繼於道。今子太以旦夕之命,待不可望之救,猶牛蹄中魚,冀賴江漢,其不可恃亦明矣。若子太必能一士卒之心,保孤城之守,尚能稽延旦夕,以待所歸者,可也。今吾計力度慮,而以攻此,曾不移日,而城必破,城破之後,身死何益於事,而令百歲老母,戴白受誅,豈不痛哉?度此家不得外問,謂援可恃,故至於此耳。君可見之,為陳禍福。」玄之見普,具宣蒙意,普懼而聽之。玄之先出報蒙,普尋後當至。蒙豫敕四將,各選百人,普出,便入守城門。須臾普出,蒙迎執其手,與俱下船。語畢,出書示之,因拊手大笑,普見書,知備在公安,而羽在益陽,慚恨入地。蒙留孫皎,委以後事。即日引軍赴益陽。劉備請盟,權乃歸普等,割湘水,以零陵還之。以尋陽、陽新為蒙奉邑。 師還,遂征合肥,既徹兵,為張遼等所襲,蒙與凌統以死扞衛。後曹公又大出濡須,權以蒙為督,據前所立塢,置強弩萬張於其上,以拒曹公。曹公前鋒屯未就,蒙攻破之,曹公引退。拜蒙左護軍、虎威將軍。 魯肅卒,蒙西屯陸口,肅軍人馬萬餘盡以屬蒙。又拜漢昌太守,食下雋、劉陽、漢昌、州陵。與關羽分土接境,知羽驍雄,有並兼心,且居國上流,其勢難久。初,魯肅等以為曹公尚存,禍難始構,宜相輔協,與之同仇,不可失也,蒙乃密陳計策曰:「令征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游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強壯時圖之,一旦僵仆,欲復陳力,其可得邪?」權深納其策,又聊復與論取徐州意,蒙對曰:「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冀,未暇東顧。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權尤以此言為當。及蒙代肅,初至陸口,外倍修恩厚,與羽結好。 後羽討樊,留兵將備公安、南郡。蒙上疏曰:「羽討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後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眾還建業,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大軍浮江,晝夜馳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稱病篤,權乃露檄召蒙還,陰與圖計。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魏使於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權聞之,遂行,先遣蒙在前。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舟冓><舟鹿>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①蒙入據城,盡得羽及將士家屬,皆憮慰,約令軍中不得干歷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鎧,官鎧雖公,蒙猶以為犯軍令,不可以鄉里故而廢法,遂垂涕斬之。於是軍中震慄,道不拾遺。蒙旦暮使親近存恤耆老,問所不足,疾病者給醫葯,飢寒者賜衣糧。羽府藏財寶,皆封閉以待權至。羽還,在道路,數使人與蒙相聞,蒙輒厚遇其使,周遊城中,家家致問,或手書示信。羽人還,私相參訊,咸知家門無恙,見待過於平時,故羽吏士無斗心。會權尋至,羽自知孤窮,乃走麥城,西至漳鄉,眾皆委羽而降。權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即父子俱獲,荊州遂定。 ①《吳書》曰:將軍士仁在公安拒守,蒙令虞翻說之。翻至城門,謂守者曰:「吾欲與汝將軍語。」仁不肯相見。乃為書曰:「明者防禍於未萌,智者圖患於將來,知得知失,可與為人,知存知亡,足別吉凶。大軍之行,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舉,此非天命,必有內應。將軍不先見時,時至又不應之,獨守縈帶之城而不降,死戰則毀宗滅祀,為天下譏笑。呂虎威欲徑到南郡,斷絕陸道,生路一塞,案其地形,將軍為在箕舌上耳,奔走不得免,降則失義,竊為將軍不安,幸熟思焉。」仁得書,流涕而降。翻謂蒙曰:「此譎兵也,當將仁行,留兵備城。」遂將仁至南郡。南郡太守麋芳城守,蒙以仁示之,遂降。 《吳錄》曰:初,南郡城中失火,頗焚燒軍器。羽以責芳,芳內畏懼,權聞而誘之,芳潛相和。及蒙攻之,乃以牛酒出降。 以蒙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①賜錢一億,黃金五百斤。蒙固辭金錢,權不許。封爵未下,會蒙疾發,權時在公安,迎置內殿,所以治護者萬方,募封內有能愈蒙疾者,賜千金。時有針加,權為之慘慽,欲數見其顏色,又恐勞動,常穿壁瞻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唶,夜不能寐。病中瘳,為下赦令,群臣畢賀。後更增篤,權自臨視,命道士於星辰下為之請命。年四十二,遂卒於內殿。時權哀痛甚,為之降損。蒙未死時,所得金寶諸賜盡付府藏,敕主者命絕之日皆上還,喪事務約。權聞之,益以悲感。 ①《江表傳》曰:權於公安大會,呂蒙以疾辭,權笑曰:「禽羽之功,子明謀也,今大功已捷,慶賞未行,豈邑邑邪?」乃增給步騎鼓吹,敕選虎威將軍官屬,並南郡、廬江二郡威儀。拜畢還營,兵馬導從,前後鼓吹,光耀於路。 蒙少不修書傳,每陳大事,常口占為箋疏。常以部曲事為江夏太守蔡遺所白,蒙無恨意。及豫章太守顧邵卒,權問所用,遼因薦遺奉職佳吏,權笑曰:「君欲為祁奚耶?」於是用之。甘寧粗暴好殺,既常失蒙意,又時違權令,權怒之,蒙輒陳請:「天下未定,斗將如寧難得,宜容忍之。」權遂厚寧,卒得其用。蒙子霸襲爵,與守冢三百家,復田五十抨。霸卒,兄琮襲侯。琮卒,弟睦嗣。 孫權與陸遜論周瑜、魯肅及蒙曰:「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公瑾昔要子敬來東,致達於孤,孤與宴語,便及大略帝王之業,此一快也。後孟德因獲劉琮之勢,張言方率數十萬眾水步俱下。孤普請諸將,咨問所宜,無適先對,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駁言不可,勸孤急呼公瑾,付任以眾,逆而擊之,此二快也。且其決計策意,出張蘇遠矣;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損其二長也。周公不求備於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貴其長,常以比方鄧禹也。又子明少時,孤謂不辭劇易,果敢有膽而已;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於子敬。子敬答孤書雲:『帝王之起,皆有驅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內不能辦,外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責也。然其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部界無廢負,路無拾遺,其法亦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