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當代著名哲學家

當代著名哲學家

發布時間: 2020-12-09 14:40:13

1. 當代最偉大的哲學家是誰

當今世界最為全面最為實用最為宏達的哲學思想理論有可能是愛人的《愛人宏觀哲回學思想理論》它提出了答一下理論,新文字主義改革論,人性解放論,哲學空間論,哲學的點面體理論,哲學單向性理論,哲學定向性理論,哲學露珠理論,哲學運算論,哲學立體論,哲學向心性理論,哲學追動力理論,哲學原動力理論,系統文字論,系統文字哲學理論,人生支付論,系統文字法,形態論,形態法,人類個體滴灌論,國卜家形態管理論,國家形態管理學,意識學,機體意識學,形態意識學,意識形態學,基因意識學,生理意識學

2. 中國當代的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有哪些

當代沒有。
因為中國現在的社會環境決定了,真正在哲學思想和文學上能稱「家」的人必定不會著名。
想要」著名「,必然在某些方面妥協,那麼這樣的人也沒資格稱之為」家「。

3. 當代世界著名哲學家有哪些

1999
年12
月美國《哲學論壇》(The
Philosophical
Forum)
發表了一份關於20
世紀哲學經典的調查報告。調查者根據對美國和加拿大五千名哲學教師的問卷調查,
公布了20
世紀位居前25
名西方哲學家的27
本哲學著作。依次列出如下:
1、L.
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
2、M.
海德格爾:
《存在與時間》
3、J
.
羅爾斯:
《正義論》
4、L.
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
5、B.
羅素和A.
N.
懷特海:《數學原理》
6、W.
蒯因:《詞和對象》
7、S.
克里普克:
《命名和必然性》
8、T.
庫恩:
《科學革命的結構》
9、薩特:
《存在與虛無》
10、A.
N.
懷特海:《過程與實在》
11、A.
J
.
艾耶爾:
《語言、真理和邏輯》
12、J
.
杜威:
《經驗與自然》
13、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
14、G.
E.
摩爾:
《倫理學原理》、
15、W.
詹姆斯:
《實用主義》
16、A.
麥金太爾:《尋求德性》、
17、E.
胡塞爾《邏輯研究》、
18、E.
胡塞爾:
《大觀念》
19、西蒙娜·德·波芙娃:《第二性》、
20、H.哈特:《法的概念》
21、G.賴爾:《心的概念》
22、N.古德曼:《事實、虛構和預測》
23、H.
G.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
24、D.帕費特:《理性和位格》(Reasons
and
Persons)
25、B.羅素:《哲學問題》
26、W.蒯因:《從邏輯的觀點看》
27、K.波普:《科學發現的邏輯》
在這些人當中還活著的人好象只有麥金泰爾,麥金泰爾在現代的英美哲學界影響力極大,被稱為還唯一還活著的哲學大師。

4. 當代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是誰

當代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是誰?這個問題是一個世界上在當代的稱的上哲學家專們之間評比結果的屬問題。而評比結果都是相對與評比條件來說的,不同要素的評比條件會產生不同的評比結果,所以,籠統的說最偉大,真的很難說。

5. 當代有哪些著名的哲學家謝謝

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馮契
馮契,原名馮寶麐,1915年出生於浙江諸暨專。1935年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系。抗屬戰爆發後,曾赴延安,並輾轉山西、河北等地,參加抗日工作。1939年前往西南聯大復學,1941年畢業,1941年至1944年在清華研究院讀研究生期間,曾從學於金岳霖、湯用彤、馮友蘭等。離開西南聯大後,曾任教於雲南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等,並在《哲學評論》、《時與文》、《展望》等雜志發表學術論文與雜文。50年代初,開始在華東師范大學任教,並先後兼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等,主編《哲學大詞典》、《中國近代哲學史》;個人的哲學著作是十卷本的《馮契文集》。

6. 我國當代最著名的哲學家是誰

目前論成績大概是愛人和他的愛人宏觀哲學思想理論

7. 世界最著名的哲學家有哪些

哲學的思考超越了物質世界的束縛,我國的哲學家都有誰?各位,這個話題問的是古代的還是近代的哲學家?小編就來介紹下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吧。老子,生命的大智者。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王守仁,「致良知」說的宣導者,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黃宗羲,民主思想的啟蒙者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東林七君子」黃尊素長子。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

8. 中國當代的哲學家有哪些

張立文,1935年生,浙江溫州人。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和合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周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院長、學術委員會主席。
主要代表作有:《和合學概論--21世紀文化戰略的構想》、《中國哲學范疇發展史(人道篇)》、《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學研究》、《中國哲學范疇發展史(天道篇)》、《傳統學引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多維反思》、《周易帛書今注今譯》、《走向心學之路--陸象山思想的足跡》等。

葉秀山,1935年陰歷6月4日生於江蘇揚中縣,祖籍江蘇鎮江,於上海讀小學、中學。1952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56年畢業,分配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工作,迄今四十餘年。現任哲學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生院教授,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長期主攻西方哲學史,尤以古代希臘、近現代歐洲大陸哲學為主,兼及美學;近年注意思考中西哲學溝通問題。平時喜好西方古典音樂和中國書畫、戲曲。

湯一介,1927年2月16日生於天津,原籍湖北省黃梅人。195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1990年獲加拿大麥克瑪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榮譽博士學位。1983年曾任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Luce Fellow),曾任美國俄勒崗大學(1986)、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1995)香港科技大學(1992)麥克瑪斯特大學(1986、1990)等校客座教授,紐約州立大學宗教研究院研究員(1986);1996年任荷蘭萊頓大學漢學院胡適講座主講教授,1997年任香港中文大學錢賓四學術講座主講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顧問、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國際價值與哲學研究會( Research in Value and Philosophy ) 理事,第19屆亞洲與北非研究會顧問委員會委員、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國際道學聯合會副主席;曾任國際中國哲學會主席(1992--1994),現任該會駐中國代表。國內任南京大學、山東大學、蘭州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大學兼任教授。

饒宗頤,字國庵,又字伯濂,伯子。號選堂。一九一七年生於廣東潮安。父親饒鍔,為潮州大學者,著作甚富。幼承家學,未冠整理其父遺著"潮州藝文志",於一九三七年刊登"嶺南學報",以此知名。一九三五年之一九三七年,應中山大學之聘任廣東通志館專任纂修。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一年協助葉恭綽編"全清詞鈔"。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任無錫國專教授。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四八年出任汕頭華南大學文史系教授兼"潮州志"總編纂。一九四九年遷居香港。自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六八年,歷任香港大學中文系講師。高級講師及教授職。一九六二年獲法國法蘭西學院頒發"漢學儒蓮獎"。一九六三年,曾至印度班達伽東方研究所作學術研究。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六年又在法國國立科學中心研究敦煌寫卷。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三年應新加坡大學之聘出任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間一九七零年至一九七一年,曾任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客座教授。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三年,又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教授。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八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間於一九七四年,為法國遠東學院院士。一九七八年退休後,又於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七九年任法國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一九八零年,任日本京都大學研究所客座教授。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六年又擔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榮譽高級研究員;期間於一九八二年獲香港大學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復獲香港中文大學授予中文系榮休講座教授銜。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八年曾擔任澳門大學客座教授。一九九二年起被復旦大學聘為顧問教授。一九九四年起又任泰國華僑崇聖大學中華文化學術研究院院長。
饒教授有關東南亞華僑史研究的重要著作有:"星馬華文碑刻系年"及"新加坡古事記"兩種及發表了多篇論文:"新加坡古地名辯正""秦代初平南越辨""蘇門答臘北部發現漢錢古物""蒲甘國史零拾""論述中緬文化關系""論述中越文化關系"等,為華僑史研究增添了珍貴的資料,又曾於一九七零年就"新加坡古代名稱的檢討-蒲羅中問題商議"與許雲樵教授,陳育崧先生展開了為期九個月的論戰,引起學術界的密切關注。六十多年來,孜孜不倦,在文學,語言學,古文字學,敦煌學,宗教學及華僑史料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除了專著六十多種外,尚有發表在世界各大學術期刊及各大書刊上的論文,短文和雜文約有四百篇。

龐朴,1928年10月出生於江蘇淮陰,漢族。1954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研究班畢業,任教於山東大學。1974年調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歷史研究》雜志從事編輯工作,以後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雜志副編審、副總編和《歷史研究》主編等職。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人類科學文化發展史》國際編委會中國代表。現為"國際簡帛研究中心"主任。

樓宇烈,男,漢族,浙江省嵊縣人,1934年12月10日生於杭州。一九五五年畢業於上海浦光中學 同年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本科 一九六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本科畢業一九六0年七月至一九七九年五月,北京大學哲學系助教 一九七九年六月至一九八○年十一月,北京大學哲學系講師 一九八○年十二月至一九八五年八月,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一九八五年九月至今,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一九九0年起中國哲學博士導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85年 9月起) ,北京大學哲學系東方哲學教研室主任(1985年12月起) ,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1989年 3月起) ,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1989年12月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1997年起),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委員(第三屆,1992年起),全國宗教學會理事(第三屆,1988年起) ,孔子基金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1986年起)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1991年起) ,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1999年起)

李澤厚,著名哲學家,湖南長沙人,生於1930年6月,1954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美國科羅拉多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成名於五十年代,以重實踐、尚"人化"的"客觀性與社會性相統一"的美學觀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澤厚不斷拓展其學術論域,促引思想界在啟蒙的 路徑上艱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澤厚客居美國.

李學勤,1933年3月生於北京,讀書於清華大學哲學系。1952年-1953年,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參加編著 《殷虛文字綴合》。1954年起,在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後屬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歷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研究員,1985-1988年任副所長,1991年-1998年任所長。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兼任多所大學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長等。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 1984年獲"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1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被評為"95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突出貢獻者",2002年獲"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及獎章。曾多次在歐美日澳及港台地區任教講學。1986年被推選為美國東方學會榮譽會員,1997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何兆武,原籍湖南嶽陽,1921年9月生於北京。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時就讀北京師范大學附中高中一年級;9月全家間道南返故鄉,在長沙入中央大學附中(由南京遷校);1939年,入西南聯合大學。1943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史系;1943-1946年讀清華在(西南聯大)研究生。 1946-1949年任台灣建國中學、湖南第十一中學教師,1949-1950年華北人民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畢業,1952-1950年北京圖書館編目員。1952-1956年西安師范學院歷史系講師。1956-1986年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學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員。1986年後任清華大學文化研究所教授。1980年曾兼任中美文化交流委員會中方訪問美國學者,1984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魯斯基金訪問教授,1986-198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史研究所特約研究員。1993-1994年德國馬堡大學客座教授,1995年德國馬堡大學客座教授。

方立天,1933年生。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宗教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雜志主編、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家咨詢委員、中國佛教協會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長期從事中國哲學、中國佛教與中國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宗白華(1897一1986),原名之木魁字伯華。哲學家、美學家、詩人。江蘇常熟虞山鎮人。1916年入同濟大學醫科預科學習。1919年被五四時期很有影響的文化團體少年中國學會選為評議員,並成為《少年中國》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積極投身於新文化運動。同年8月受聘上海《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任編輯、主編。將哲學、美學和新文藝的新鮮血液注入《學燈》,使之成為"五四"時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就在此時,他發現和扶植了詩人郭沫若。1920年赴德國留學,在法蘭克福大學、柏林大學學習哲學 、美學等課程。1925年回國後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學任教。曾任中華美學學會顧問和中國哲學學會理事。宗白華是我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著有《宗自華全集》及美學論文集《美學散步》、《藝境》等。 宗自華於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殷海光(1919-1969)原名殷福生,湖北黃岡人。中國著名邏輯學家、哲學家。曾從師於著名邏輯學家、哲學家金岳霖先生。西南聯大畢業後,進入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並曾在金陵大學(原中央大學)任教。抗日戰爭爆發後,加入青年軍。1949年到台灣,同年8月,進入台灣大學哲學系任教。在幾十年的治學生涯中,殷海光一直以介紹西方的形式邏輯和科學方法論到中國為己任,撰寫了《思想與方法》、《論認知的獨立》、《中國文化之展望》等著述。並且畢生熱心於現代邏輯的研究、教學和宣傳。其原因在於他認為中國文化中認知因素極為缺乏,而這必須依靠西方實證論哲學的輸入來補救。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認知因素不發達,從根本上說,歸因於儒家文化的泛道德主義傾向和中國文化採取的"崇古"價值取向。於是,殷海光大力提倡"認知的獨立",強調"獨立思想"。殷海光終生秉持科學民主自由的精神,是一位富有批判精神的自由主義者。

馮友蘭,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預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19年赴美留學,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1952年後一直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1923年夏,馮友蘭以《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又名《天人損益論》)順利通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畢業答辯,獲哲學博士學位。是年秋回國後,沿博士論文方向寫成《一種人生觀》。1924年又寫成《人生哲學》,作為高中教材之用,在這本書中,馮友蘭確立了其新實在主義的哲學信仰,並開始把新實在主義同程朱理學的結合。在燕京大學任教期間,馮友蘭講授中國哲學史,分別於1931年、1934年完成《中國哲學史》上、下冊,後作為大學教材,為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9. 當代世界著名哲學家有哪些

當今世抄界最為全面最為實襲用最為宏達的哲學思想理論有可能是愛人的《愛人宏觀哲學思想理論》它提出了一下理論,新文字主義改革論,人性解放論,哲學空間論,哲學的點面體理論,哲學單向性理論,哲學定向性理論,哲學露珠理論,哲學運算論,哲學立體論,哲學向心性理論,哲學追動力理論,哲學原動力理論,系統文字論,系統文字哲學理論,人生支付論,系統文字法,形態論,形態法,人類個體滴灌論,國卜家形態管理論,國家形態管理學,意識學,機體意識學,形態意識學,意識形態學,基因意識學,生理意識學,

10. 中國近現代較有名的哲學家

馮友蘭

1、人物生平簡介
馮友蘭字芝生,河南南陽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19年赴美留學,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1952年後一直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1923年夏,馮友蘭以《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又名《天人損益論》)順利通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畢業答辯,獲哲學博士學位。是年秋回國後,沿博士論文方向寫成《一種人生觀》。1924年又寫成《人生哲學》,作為高中教材之用,在這本書中,馮友蘭確立了其新實在主義的哲學信仰,並開始把新實在主義同程朱理學結合起來。在燕京大學任教期間,馮友蘭講授中國哲學史,分別於1931年、1934年完成《中國哲學史》上、下冊,後作為大學教材,為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從1939年到1946年7年間馮友蘭連續出版了六本書,稱為「貞元之際所著書」:《新理學》(1937)、《新世訓》(1940)、《新事論》(1940)、《新原人》(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通過「貞元六書」,馮友蘭創立了新理學思想體系,使他成為中國當時影響最大的哲學家。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是馮友蘭學術思想的轉型期。新中國成立後,馮友蘭放棄其新理學體系,接受馬克思主義,開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研究中國哲學史。著有《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二冊、《中國哲學史論文集》、《中國哲學史論文二集》、《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初稿》、《四十年的回顧》和七卷本的《中國哲學史新編》等書。
[編輯本段]2、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本是為西方讀者了解中國哲學而用英文寫就的,後有「法、意、西、南、捷、日、朝、中文譯本」,且出版後幾十年來,「一直是世界各大學學習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據說在西方大學中,凡開設中國哲學課程的,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是第一本必讀之書。這樣一本書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已自不待言,而尤為可貴者,其對於今日中國的讀者亦不失為一本教益豐厚的文化經典。李慎之先生常說:「中國人了解、學習、研究中國哲學,馮友蘭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其依據之一就是馮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之所以如此,我想有如下原因:1·書小容量大。與馮先生四百萬言的著作相比,二十三萬言的《簡史》,不可不謂「小」,然而它又是「馮先生的哲學與哲學思想融鑄的結晶。」馮先生在該書的自序里也說,此書是「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故可謂,「擇焉雖精而語焉尤詳也」。2·視野開闊。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學史專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雖是蜻蜓點水,仍不失哲人洞見。特別是作者對現實問題的關懷,頗具「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愛國風范。3·文體暢曉。許多讀者都有同感:讀馮先生的書,你或許不同意他的某些觀點,但你絕不會不明白他的觀點。西人言,文體暢曉,其智乃見(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綜此三者,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恐是學習中國哲學,特別是中國哲學史的最好選擇之一。
[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