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洛陽著名的街道

洛陽著名的街道

發布時間: 2020-12-10 00:40:13

㈠ 北宋時期洛陽的著名街道有哪些

北宋時期的西京洛陽

周寶珠

【內容提要】宋代洛陽城已由原來的坊市分離制,嬗變成新的坊市合一制;由於水土氣候方面的優越條件和歷史、政治等原因,宋代洛陽園林之盛成為一大特色;宋代洛陽又是官僚麋集的城市,官僚集團中一些政見相同者,利用會社組織,形成左右政局的政治力量。會社組織活躍,是其又一特色;宋代洛陽的經濟遠不如它在政治、園林方面的地位重要,但與開封之外的其他城市相比,亦屬較為發達,是一個典型的消費城市。

北宋以前,洛陽已有九個王朝在此建都。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像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幾代建都洛陽之時,作為全國城市來看,都是城市之首,是洛陽城市極其輝煌的歷史時期。隋、唐兩代,長安與洛陽是西、東兩都,城市人口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上下。可謂站在同一個制高點上,是當時全國兩個最重要的城市。從中國都城的發展史上考察,自周秦以降,五代以前,建都在哪裡,主要是在長安與洛陽兩地之間進行選擇,這是當時社會經濟發展與政治形勢所決定的。
唐末戰亂之後,長安、洛陽均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昔日的輝煌已一去不復返了,其中以長安為甚。五代伊始,朱溫建立梁朝,史稱後梁。代替了唐朝,把國都選擇在汴州開封。不過,開封建都在草創階段,朱溫在以開封為東都的同時,又以洛陽為西都,並長期駐蹕於此,所以洛陽仍保持著陪都的地位。至於長安,則降為雍州,變成一個地方性的城市了。後唐之時,以洛陽為首都,雖以長安為陪都,實際上是徒有其名而已。五代中的晉、漢、周三代,依照後梁制度,稱開封、洛陽為東西兩京,即開封為首都,洛陽為陪都,北宋繼之。由此可知,五代時期,建都在開封、洛陽兩個城市之間選擇,最後把首都的地位確定在開封,這也是當時的經濟發展及政治形勢決定的。
五代時期,從洛陽本身的城市演變來考察,時或首都,時或陪都,大體上保持著都城的地位,所以在唐末破壞之後,不斷地有所恢復,已非長安可比。正因為如此,北宋一代,把這個陪都的地位擺在南京(河南商丘)、北京(河北大名)之上,繼續加以扶持,使洛陽在全國有著特殊的歷史地位。關於這一時期洛陽城市的具體面貌和特徵,本文將分成若幹部分來論述。
一 洛陽在唐末的大破壞及五代時期的初步恢復
隋唐時代的東都洛陽,有宮城、皇城和京城三重,京都之內,縱橫各十街,整齊劃一,表現出非凡的帝都氣派。根據唐人韋述的記載,皇城至京城正南門的定鼎門大街,也即御道,廣百步,其他如上東、建春二橫街為七十五步,長夏、厚載、永通、徽安、安喜及左掖門等街,各廣六十二步,余小街各廣三十一步。[1]在街道之間,隋有一百零三個里,三個市;唐改里為坊,有坊一百一十三,市三。[2](卷五)每坊四周各長三百步,中開十字路,四齣趨門,從坊的大小相同這一點上看,比長安之坊還規整得多。
當時,洛陽的三個市,商業繁榮,經濟發達。如唐之南市,即隋之豐都市,東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其內一百二十行,三千餘肆,四壁有四百餘店,貨賄山積。隋之通遠市,周圍六里;大同市周四里,開四門,邸一百四十一區,資貨六十六行。[1]應當肯定,隋唐時代,洛陽是一座非常繁華的都市,實行著嚴格的坊、市分離制度。
唐自安史之亂後,洛陽就不斷遭到戰爭的破壞,降及唐末,天下大亂。中和四年(884年),蔡州秦宗權遣將孫儒攻擊河南尹、東都留守李罕之,「據京月余,焚燒宮闕,剽掠居民」,[3](卷五)無惡不作。李罕之暫退澠池,孫儒又與諸葛爽「迭相攻伐」,民無寧日,這樣經過幾年的戰亂破壞,「都城灰燼,滿目荊榛」。光啟三年(887年)時,張全義為河南尹,駐軍於故市,「井邑窮民,不滿百戶」,[3](卷六十三)「寂無雞犬之音」。[3](卷五)可以說,洛陽又一次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已經不像一個城市的樣子了。
張全義進駐洛陽時,所帶百餘人,與原來的窮民百餘戶,在城內原南市地方,築壘自固,是為北城。後於市南又築嘉善坊為南城,且戰且耕,招納百姓,披荊種藝,經過幾年的努力,「京畿無閑田,編戶五六萬」,「號為富庶」。[4](卷二)顯然,這里所說的「富庶」,不是城市的繁華,而是城市廢墟上的農村化,稼禾滿野,所以才沒有閑田。
唐昭宗天復四年(904年)前,朱溫准備遷唐都於洛陽,乃命張全義「繕治洛陽宮城,累年方集」。[3](卷六十三)這年正月,昭宗東遷,為充實洛陽,朱溫下令「長安居人按籍遷居,撤屋木,自渭浮河而上連甍哭號,月余不息」。[5](卷二十)這年二月,朱全忠還親赴洛陽,督促工役,用犧牲長安的辦法,來恢復洛陽的都城地位。這次究竟從長安遷多少人往洛陽,史無明載,但從「月余不息」的時間上推斷,似乎有相當規模,人數是不少的。可是,張全義已把洛陽廢墟變成農田。這對城市恢復工作又造成不小困難。唐哀帝天yòu②二年(905年)十月的敕書這樣說:
洛城坊曲內,舊有朝臣及諸司宅舍,經亂荒榛,張全義葺理以來,皆已耕墾,既供軍賦,即系公田,或恐妄有披論,認為世業,須煩按驗,遂啟幸門。其都內坊曲及畿內已耕殖田土,諸色人並不得論認。如要田業,一任買置,凡論認者,不在給還之限。如有本主元自差人勾當,不在此限。如荒田無主,即許認識,付河南府。[6](卷十四)
唐朝末年,先是經歷過黃巢領導的農民大起義的打擊,後又遭受軍閥的連年混戰,洛陽城的官僚、民戶,大批逃亡或死亡,房舍被燒。城市變成一片白地。唐政府承認張全義開墾的田土為公田,不準原業主認領,也即不承認他們的產業所有權。未曾耕墾的荒田,才允許原業主認為己業,還須到河南府重新辦理手續。在這樣一個事實的基礎上,想要重建洛陽城,其難度是相當艱巨的。所謂唐朝的這一敕書,實際上是朱溫頒布的,因此,朱溫代唐建梁,洛陽城的變化並不很顯著。
從五代時期的史實考察,真正對洛陽進行重建的是後唐王朝。唐庄宗於同光元年(923年)十月滅梁,年底即以洛陽為都城。次年八月,他在一道敕書中追述了漢、唐以來洛陽的富庶,並對後梁不重視洛陽一事作了一番斥責,然後表示了重建洛陽的決心和辦法。敕書有這樣一段話:
……自削平大憝,纂嗣丕圖,重興卜洛之都,永啟朝宗之會,將資久遠,須議葺修。務令壯觀於九重,實在駢羅於萬戶,京畿應有空閑地,任諸色人請射蓋造。藩方侯伯內處臣僚於京邑之中,無安居之所,亦可請射,各自修葺。其空閑有主之地,仍限半年,本主須自修蓋,如過期不見屋宇,亦許他人占射,貴在成功,不得虛占。[6](卷十四)
這一敕書的內容,較之唐末,有較大改進,凡是京城空閑的土地,各色人等都可以申請蓋造房舍,以為己有。京城內外的各級官僚,由於後唐政府還不能為他們在京城找到合適住房,只好允許他們申請佔有閑地,自建房舍居住。原來有主之閑田,先令本主於半年之內自行建造房屋。過期不見動靜的,也允許別人佔有。後唐政府提出一條原則,「貴在成功,不得虛占」。這一規定,勢必會加快洛陽的恢復工作。為落實這一敕書,後唐又下詔「令諸道節度、觀察、防禦、團練、刺史等,並宜令洛京修完宅一區,既表皇居之壯麗,復佳清洛之浩穰」,同時又宣稱,各地方官能否執行這一詔令,是「愛君之誠節」[6](卷十四)的一種表現。這樣使各地方官紛紛在洛陽投資建房,加快了洛陽建設的速度。但是,由於缺乏統一的城市建設規劃,使建設處於一種盲目的狀態,很快就暴露出自身的弱點來。
後唐同光三年(925年)六月,河南府開永通、厚載二門,並再次重申京城內空閑地的修營辦法。是時,左諫議大夫崔huì③曾經指出:
臣伏見洛都頃年當制葺之初,荒涼至甚,才通行逕,遍是荊榛。此際集人開耕,便許為主,或農或圃,逾三十年。近歲居人漸多,里巷頗隘,須增屋室,宜正街坊,都邑之制度既成,華夏之觀瞻益壯。因循未改,污濁增深,竊惟舊制宮苑之側,不許停穢惡之物,今以菜園相接。宗廟祠宇公府民家穢氣薰蒸,甚非蠲潔,請議條制,俾令四方則之。[6](卷十四)
由此可知,在此以前,農田的開耕已逼近宮城,道路狹窄,「才通行逕」,城區之內到處是農田菜圃所用的穢惡之物。針對此情,崔huì③才要求制定規劃,不僅供洛陽重建使用,而且也令四方為則,這確實是一項刻不容緩的大事。
後唐為了恢復洛陽帝都的面貌,同光三年(925年)八月,左補闕楊途上奏,認為「明君舉事,須合前規」,要求毀掉張全義在城內所築的南州、北州舊壘,改變「浩穰神京,旁通綠野,徘徊壁壘,俯近皇居」[6](卷十四)的局面。這年九月,後唐政府根據楊途的上奏,同意拆除張全義、李罕之的城寨,並要求河南府「先擘出舊日街巷,其城壕許人占射平填,便任蓋造屋宇,其城基內舊有巷道處便為巷道,不得因循,妄有侵佔。仍請限一月,如無力平kuī④,許有力人戶占射平填」。[6](卷十四)從這里可以得知,後唐恢復洛陽時,其道路街巷,基本上想按照唐代舊制,張全義等所築的城寨、城濠均被填平。此時,後唐還重新建立了興教門樓,以增加宮城南面的壯觀。
但是,洛陽多年形成的事實,並非後唐一紙敕書馬上就能糾正過來的。《冊府元龜》卷十四《帝王部?都邑》明宗長興二年(931)六月戊辰條記載:
應京城六街及諸聞坊,先許人修建屋室,如聞侵地太多,乃至不通車駕。今後蓋造外,須通車馬,或有越眾牽蓋,並須劃時毀拆。並果園池亭外,余種蒔菜園空間田地,如本自辦,即限三月內蓋造須畢;如自不辦,並許人收買。敕旨:伊洛之都,皇王所宅,乃夷夏歸心之地,非農桑取利之田。當亂離而曾是荒涼,及開泰而兢為修葺,從來⑤寂,多已駢闐,永安天邑之居,宜廣神州之制,宜令御史台、兩街使、河南府專切依次第擘劃,曉示眾多,勿容侵越,或有利便,亦可臨時詳度奏聞。其月,河南府奏:准敕、京城坊市人戶菜園許人收買,切慮本主占佃年多,以鬻菜蔬為業,固多貧窶,豈辦蓋造?恐資有力,轉傷貧民,敕旨:都邑之間,殷繁是貴,欲九重之轉盛,在百堵以齊興,作事斷自於不疑,出令必歸於劃一。此據巡司申奏,為有亂射土田,遂設規程,令還價值,只要增修舍屋,添益閭閻,價使華夏共觀壯麗。朝廷以邦本興隆之計,務使駢闐,府司以園圃價例之間恐傷貧下,備詳敷奏,須議允俞。其在京諸坊,若是有力人戶及形勢職事漕司等已有居第外,於別處及連宅置得菜圃,令園子主把或典賃與人者,並准前敕價例出賣,不得輒有違越。如實是貧窮不濟人戶,置得園圃年多,手自灌園,身自賣菜,以供衣食者,則與等第特添價值,仍買者不得廣置地位,各量事力,須議修營,並要酌中,庶無yú⑦越。
這段記載,對於研究洛陽在後唐時期的恢復一事,非常重要,可以說明以下幾個問題:
(1)以前允許人戶在閑地建房,由於盲目性大,沒有計劃,造房者侵地太多,擠佔了原來的街道,使道路由寬變窄,「乃至不通車駕」,造成了交通的困難。
(2)針對上述情況,制定相應措施,建房時要保留道路的寬度,「須通車馬」;如果不合此制,則要進行拆除。
(3)再次提出了「伊洛之地,皇王所宅,乃夷夏歸心之地,非農桑取利之田」的原則,宣布原來開墾耕種的田地及菜園,均不在保護之列,原業主有條件的自己建房,無條件建房者允許出賣土地,只對貧窮自耕菜農的地價進行適當照顧而已。
(4)根據城市建設的需要,後唐政府令御史台、兩街使、河南府協同合作,進行規劃,使洛陽逐步進入有計劃的恢復階段。
(5)經過前段的努力,官僚形勢職掌曹司及有力人戶,在洛陽建起居第,增加了城市的壯觀。為防止他們多佔土地,不得不提出了一些相應的限制措施,不允許他們在別處及連宅再有菜園等。
(6)所謂「都邑之間,殷繁是貴」,遵循這一指導思想,在建設中盡量要求好一些,「貴使華夏共觀壯麗」,「務使駢闐」等等,都反映出後唐洛陽城的特點來。
不過,從當時實際的建設來看,後唐絕不可能完全恢復唐代洛陽街道的制度。直到北宋,宋敏求撰《河南志》時,引證韋述記載的洛陽街道後,不無感慨地說:「今不復舊制矣。」[1]這句話的實際意義,就是五代宋元間,洛陽的街道由寬變窄了,應是後唐城市規劃跟不上形勢發展的必然結果。
晉、漢、周三朝,以洛陽為陪都,許多官僚在這里安家,城市上雖無大的創舉,但官僚們都在充實自己的家庭,修建安樂窩。這就是說,城市仍在不斷加強建設,人口也有所增加,經濟在繼續恢復之中。
到了宋初,洛陽河南府的兩個附郭縣,一曰河南縣,管4鄉54坊;一曰洛陽縣,管3鄉43坊。兩縣中去掉所屬鄉村,共有93坊,大體上反映了西京坊制的恢復情況。[7](卷三)北宋中期,西京有坊120,其中88個隸河南縣,32個隸洛陽縣。這些坊的形成,「自唐末五代,鞠為荊棘,復約依舊地列坊雲」。由於洛陽城池廣大,短時期的建設是不可能填滿的,直到皇yòu②二年(1050年),張奎知河南府事,感到「坊久無榜」,「命布列之」,[1]「按唐街陌,分榜諸坊」。[8](卷三十二)從這些記載中可知,許多坊的建立或者說恢復,是大體上「約依」唐朝的街巷來劃分諸坊的,至於坊的榜額,是到北宋建立90年後,才統一制定出來。
關於隋唐時期洛陽的「市」,至宋而逐步消失。如隋之豐都市,唐改曰南市。原佔二坊之地,至貞觀九年(935年)即佔半坊,另一半名通利坊。唐末大亂後,張全義治洛陽,將南市改為臨時的河南府治所在地,使南市與通利坊成為南北二城的居民區了,宋朝不可能在這里恢復那種坊市分離的「市」,只能一沿其舊。宋時洛陽的時泰坊,本為隋之通遠市,周六里,這個市南臨洛水,後亦廢掉,唐顯慶中舊市改坊,宋亦名大同坊。宋代洛陽有北市坊,本鄰德坊地,唐顯慶中創為北市,後廢市改坊,包括鄰德坊在內,原均為北市,到五代時,市的面積已大大縮小,盡管後唐時還在北市行刑,[3](卷四十)保留有北市之名,實際上很快就被官僚建宅與設置寺院而報廢了,至宋而為應天院廨院。[1]
由上可知,從唐末到北宋,洛陽原來的專門「市」已不見提及,都劃成坊,增加了建築,成了居民區。這個史實說明,宋代的洛陽城內已是由原來的坊市分離制,嬗變成新的坊市合一制,坊中居民面街而居,沿街成市,這是洛陽城市演進過程中的一大進步。
二 三城垣牆與皇宮
根據《宋史》卷八十五《地理志》記載,宋代洛陽有宮城、皇城與京城(外城)三重,均為沿襲隋唐城而來,但周長略有不同。
宮城,周長九里三百步,座落在京城之西北。隋時,舊名紫微城,唐代相因,周長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高四丈八尺(註:關於唐洛陽宮城長度,《舊唐書》卷三十八《地理志》作「城東西四里一百八十步,南北二里一十五步,共合十三里三十步」。《新唐書》卷三十八《地理志》作「周長四千九百二十一步,其崇四丈八尺,長度合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二者所記宮城周長,均與宋不同,可見宋洛陽宮城可能有所縮小。所以《河南志》在《宋城闋古⑧》部分記載:「宮城,周九里三百步。」注文說:「疑西與北經損減。」這是正確的。)。宋宮城南面三門,中曰五鳳樓,東曰興教,西曰光政;東面一門曰蒼龍,西面一門曰金虎,北面一門曰拱宸,宮城東西有夾城,各三里余,東二門,南曰賓曜,北曰啟明;西二門,南曰金曜,北曰乾通。
關於五鳳樓,歷經滄桑,很能反映出唐末五代時期宮城的一些變化。唐時興建的五鳳樓,在唐末已經不復存在,朱溫迫唐昭宗東遷洛陽時,命羅紹威等重修五鳳樓、朝元殿。「巨木良匠非當時所有,倏架於地,sù⑨流西立於舊址之上,張設綈綉,皆有副焉。」[3](卷十四)《新五代史?羅紹威》亦記載:「紹威取魏良材為五鳳樓、朝元殿,浮河而上,立之京師。」羅紹威時為魏博節度使,實力雄厚,擁有一批能工巧匠,才能完成洛陽宮城的部分修建任務。
洛陽宮城之建築,在唐末五代之時,相對來說破壞較少,所以朱溫建梁後長期居住在這里,後唐又略加修復。宋開寶八年(975年)之時,為迎接太祖西幸,在這年十月至次年春曾大修一次,由庄宅使王仁guī⑩與知河南府焦繼勛督役,修葺之後,「宮室壯麗」,使宋太祖非常滿意。[9](卷十七)當時的洛陽皇宮,共有9990餘區,[9](卷十六)比開封宮城建築為多。宮城內有一夾城,夾城內及夾城北為軍營區,皆左右禁軍所處。北宋中期,由於宮闕長期失修,「歲久摧圮」,令河南知府張奎「大加興葺」。[8](卷三百二十四)景德二年(1005年)八月,真宗將到鞏縣朝謁諸陵,下詔西京八作司修葺大內及諸司(11)舍。[10](方域一之二十四)至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時,京西轉運司言,西京大內損壞屋宇,少4000餘間,要求在次年春季修理時,「每二間拆創修之數一間」。[10](方域一之二十四)可以說,在宋哲宗以前,西京宮城內之建築,基本上是因襲舊制,或稍修葺,而無創建,甚或損壞嚴重,而無力增修。這里原來的宮殿群體規模大,而皇帝則很少到洛陽去,久而久之,也無心修理,才出現把舊房二折一的修葺辦法,這樣使宮城建築日益縮小。直到政和元年(1111年),宋徽宗准備謁陵,才令京西轉運使宋biàn(12)「治宮城,廣袤十六里,創廊屋四百四十間,費不可勝」。[8](卷三百五十六)又,《宋史》卷八十五《地理志》記載,這次創修大內,「合屋數千間,盡以真漆為飾,工役甚大,為費不貲」。髹漆之時,「須骨灰為地,科買督迫,灰價日增,一升至數千」。獸骨不足,「至灰以人骨為胎,斤值數千」。洛陽城外四郊20里內之古冢,「凡衣冠壟兆,大抵遭暴掘」。[8](卷三百五十六)由此可知,北宋末年,宋徽宗時曾對洛陽皇宮進行過一次大修,城垣擴大到16里,超過了前代。同時,新創了廊房數百間,使宮城之建築又達數千間,而且髹漆裝飾也比過去講究。從史籍來看,為髹飾建築,乃至大發古墓,使地下文物遭到了一次浩劫,損失是相當嚴重的。
洛陽宮城建築如何,作為宋代城市發展史來講並不太重要,可是作為洛陽市本身而言,則應當重視,這是它作為陪都的必要條件。它建設的好壞,說明宋廷對洛陽的重視程度,又是必須加以論述的。
洛陽皇城,周長十八里二百五十八步,[8](卷八十五)隋唐曰太微城,亦號南城,高三丈七尺,根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皇城周長為四千九百三十步,應合十三里二百五十步,似較宋皇城為小(註:《河南志》雲:「皇城,宮城之外夾城也,周八十里二百五十八步……」顯誤,因皇城在京城之內,京城周長才五十二里有餘。)。皇城為宮城之外夾城,當然亦座落在京城之西北。南面三門:中曰端門,東西曰左右掖門。東一門曰宣仁。西三門:南曰麗景,與金曜相直,中曰開化,與乾通相直;北曰應福。「內皆諸司處之」。[8](卷八十五)
外城,周長五十二里九十步。南面三門,中曰定鼎,東曰長夏,西曰厚載;東面三門,中曰羅門,南曰建春,北曰上東;西面一門曰關門;北面二門,東曰安喜,西曰徽安。這座城是隋大業元年(605年)築,名曰羅郭城,唐武後長壽二年(693年)增築,號曰金城,城高丈有八尺。根據考古實測,周長為 27165米,合27.52公里。[11](p46)這應是一個准確的數字,但與唐城記載還不能完全吻合,而且唐城記載中,史籍亦有互相矛盾處,有待進一步考證(註:《舊唐書》卷三十八《地理志》謂:都城南北十五里二百八十步,東西十五里七十步,周圍六十九里三百二十步,按四周合計,實際只有六十一里三百四十步,與總數不合。《新唐書》卷三十八《地理志》載,東都外城周長25050步,合六十九里二百一十步,與舊志所記總數稍有差別。《河南志》引韋述記雲,城東面為十五里二百一十步,南面十五里七十步,西面十二里一百二十步,北面七里二十步,周回六十九里二百一十步,此總數與新志一致,可與四周總計不合。由此可知,各書記載不一,或傳抄刊刻有誤,或所記時間有別,待考。)。
洛陽唐代外城高度遠比宮城、皇城為差,經唐末戰亂,「摧圮殆盡」,破壞極其嚴重,周世宗時,「以洛陽城頭缺,令葺之」。時兼中書令的武行德「率部民萬余完其城」。[8](卷二十五)這次修的究竟如何?《河南志》稱「然甚庳陋」,甚至南牆部分或根本未加修築。直到仁宗景yòu②元年(1034年)九月十五日,宰相王曾還有這樣的話:「西京水南地理闊遠。居民甚多,並無城池,望令漸次修築。」於是,宋廷下詔,由知河南府李君谷來辦理此事。[10](方域一之二十四)這次修的結果,據《河南志》雲:「城雉僅完。」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司馬光曾說洛陽外城,「卑薄頹缺,犬豕可yú⑦」。[12](卷四十八)顯然缺乏昔日之壯觀。
由上述事實可知,宋代洛陽城雖然保持隋唐三重城之格局,實際上遠非昔日舊觀,這不僅是簡化了隋唐時代城內的許多建築,而且連外城亦相當簡陋,從根本上說是缺乏防禦功能的。從三重城的高度上看,宮城為四丈八尺,皇城為三丈七尺,外城僅一丈八尺,中高外低,主要是顯示皇家威嚴,這從整個城的功能上講,已經不能和宋東京城相比了。不過,就全國而言,洛陽外城又是第一大城,其他城市在北宋一代不能和它相比,作為陪都是完全有資格的。與之同時,洛陽城在總體上仍佔有重要地位,而保持自身的許多特色,頗值得認真研究一番。
三 洛陽園林甲天下
宋洛陽園林之盛,是這個城市的一大特色,非其他城市可比。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因素,即水土氣候方面的優越條件,也有歷史和政治的原因,即隋唐以來向為園林盛行之區,至宋,許多重要官僚在洛陽安家,故園林恢復的速度特別快。蘇轍曾說:
洛陽古帝都,其人習於漢唐衣冠之遺俗,居家治園池,築台榭,植草木,以為歲時游觀之好。其山川風氣,清明盛麗,居之可樂。平川之衍,東西數百里,嵩高少室,天tán(13)王屋,附圖{圖}巒扉迤,四顧可挹。伊洛附圖{圖}澗,流出平地,故其山林之勝,泉流之潔,雖其閭閻之人與其公侯共之。一畝之宮,上矚青山,下聽流水,奇花修竹,布列左右,而其貴臣巨室,園囿亭觀之盛,實甲天下。[13](卷二十四)
蘇轍是四川人,曾在許多地方做官,見多識廣,他認為洛陽園林「實甲天下」,並非過譽之言。文章中說的「古帝都」,「漢唐遺俗」,可視為歷史因素;而所謂「山川氣候」之類,則指自然因素;至於所言「貴臣巨室」,那就與政治因素有關系了。正是這幾種因素的結合,才使洛陽園林在宋代迅速恢復發展起來,長久不衰,在全國繼續保持領先地位。
關於前述歷史因素方面,優勢是相當明顯而重要的,如唐代「貞觀、開元之間,公卿貴戚開館列第於東都者,號千有餘所」。[14](卷二十五)這批官僚館第,雖經唐末五代離亂,絕大部分焚毀凈盡,但故址猶存,特別是園石之類的遺留物相當多,成為可觀的文化遺產,宋代的許多園林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故李格非在《洛陽名園記》中斷言,宋之園林「多因隋唐之舊」,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自然因素方面,除上述蘇轍講到的以外,宋人李復亦雲:「泉甘土沃,風和氣舒,自昔至今,人樂居之。青山出於屋上,流水周於舍下,竹木百(14)茂。」[15](卷六)由此可知,洛陽自然因素中,最重要的特點是有山有水,土沃氣和,宜於花草樹木的生長。在政治因素方面,洛陽為宋之西京,五代以來,許多官僚於此安家,形成自己的安樂窩,至宋初,不少官僚在開封做官,其家仍安置於洛陽,可以說官僚聚居的程度,僅次於開封。住在洛陽的官僚或其家屬,他們利用唐末五代以來的土地荒蕪無主等情況,盡可能地擴大對土地的佔有,其辦法就是興建園林,宅園結合,形成一種風氣,互相攀比,園林之盛由此而起。范仲淹曾說:「西都士大夫園林相望。」[16](卷二十四)穆修有《過西京》詩雲:「西京自古帝王宮,無限名園水竹中。來恨不逢桃李日,滿城紅樹正秋風。」[17](卷一)長期居住在洛陽的司馬光,對洛陽園林更是liǎo(15)如指掌,他亦有詩雲:「洛陽名園不勝紀,門巷相連如櫛齒。修竹長楊深徑迂,令人悒悒氣不舒。」[12](卷四)此類詩句頗多,不再贅引,均可證明洛陽園林眾多且盛,是人所共知的。
當然,提起洛陽園林,人們都會想起李格非的《洛陽名園記》,其中提到19處名園,特別引人注目。因為這些園子不僅繁盛,而且各有特色,足以代表有宋一代洛陽園林的風貌,下面略作介紹。
北宋洛陽園林,首推曾任宰相的富弼家的園子。李格非說:「獨富鄭園最為近辟,而景物最盛。」董氏「以財雄洛陽」,其家建有東、西二園,雖荒蕪不治,而其規模「尚足稱賞」。東園北向,入門有栝樹,粗有十圍,並有亭台噴池等。歸仁園以歸仁坊而得名,盡一坊之地,「廣輪皆里余,北有牡丹、芍葯千株,中有竹百畝,南有桃李彌望。唐丞相牛僧儒園七葉檜其故木也,今屬中書李侍郎,方創亭其中。河南城方五十餘里,中多大園池,而此為冠」。洛陽城內120坊,這個歸仁園竟獨佔一坊,所謂城內「多大園池」,那麼園林在城市內所佔的比重是相當大的。
洛陽的苗帥園,「又號最佳處」,原為故相王溥園宅,「園既古,景物皆蒼然。復得完力藻飾出之,於是有欲憑陵諸園之意矣」。園中有七葉樹二棵對峙,高百餘尺,「春夏望之如山」。園中有大竹萬余竿,皆滿二三圍,其他建築,「制度甚雄奢」,然而還沒有達到王溥故園的程度。

李氏仁豐園,原為唐相李德裕之平泉莊,花木種類甚多,除本地花木外,又移植大量的外地花卉,成為園中的一大特色。天王院花園子,本是一座佛寺,以種養牡丹出名。松島園內種植的松、柏、樅、杉、檜、栝,皆美木。洛陽人獨愛栝而敬松,松島園內有數百年之古松,東南隅雙松尤奇。此園本唐朝袁象先宅園,宋時屬李文定公丞相,後又為吳氏園。經過數代經營,園中「頗葺亭榭池沼,植竹木,其旁南築台,北修堂,東

㈡ 洛陽定鼎府屬於哪個街道

洛陽定鼎府貌似屬於洛陽市老城區道北路街道。

洛陽定鼎府貌似屬於洛陽市老城區道北路街道。

㈢ 河南洛陽人最多,最熱鬧的街道是那

小吃街

㈣ 洛陽都有什麼街道辦事處各管轄什麼社區

吖哦~~這個問題有點難回答哦 不同的區下設許多不同的辦事處
你可以到洛陽人民政府網上查詢

㈤ 隋唐洛陽城城內街道是如何分布的

隋唐洛陽城城內街道橫豎相交,形成棋盤式的布局。在洛河以南有南北豎街12條,回東西橫街6條;洛答河以北有南北豎街4條,東西橫街3條。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門大街,又稱天門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幹道,現存長約3千米。城內街道組成里坊,據《唐六典》及《舊唐書》等文獻記載並結合考古鑽探的實際情況可知,總數為109坊3市,即洛河南為81坊2市,洛河北為28坊1市。已勘查出洛河南的55個坊和洛河以北的9個坊,其餘各坊市為今城所壓或被洛河沖毀。

㈥ 洛陽城的街道都包括哪些部分

洛陽既為東漢都城,則城市宮廷市井,輝煌而且有序。城內有大街24條,每條大街均植行道樹、版設排水溝權,城市形態及設施,稱得上是當時世界一流的。城內南北二宮,氣度非凡。當時文學家班固有《東都賦》,如此描述洛陽:「增周舊,修洛邑。扇巍巍,顯翼翼。光漢京於諸夏,總八方而為之極。於是皇城之內,宮室光明,闕庭神麗。奢不可逾,儉不能侈。外則因原野以作苑,填流泉而為沼。發蘋藻以潛魚,豐圃草以毓獸。」

㈦ 李世民時期的的洛陽主要有哪些街道。最繁華的是哪

裡面有你要的唐代資料
http://www.tanghistory.com/bbs/

唐風——史海鉤沉
http://www.tanghistory.com/bbs/list.asp?boardid=3

另:25史全文檢索系統回(網路版)
http://202.114.65.40/net25/readframe.htm
新、舊答唐書

㈧ 洛陽市 行政區劃細分

洛陽市轄6個市轄區、8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西工區。

洛陽市 面積平方千米,人口639萬(2003年)。
西工區 面積 56平方千米,人口34萬人。郵政編碼471000。
老城區 面積 57平方千米,人口13萬人。郵政編碼471002。
瀍河回族區 面積 29平方千米,人口17萬人。郵政編碼471002。
澗西區 面積 89平方千米,人口45萬人。郵政編碼471003。
吉利區 面積 80平方千米,人口 7萬人。郵政編碼471012。
洛龍區 面積 243平方千米,人口33萬人。郵政編碼471000。區人民政府駐關林鎮。
偃師市 面積 948平方千米,人口83萬人。郵政編碼471900。
孟津縣 面積 759平方千米,人口44萬人。郵政編碼4711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新安縣 面積1160平方千米,人口49萬人。郵政編碼4718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欒川縣 面積2478平方千米,人口32萬人。郵政編碼4715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嵩 縣 面積3009平方千米,人口52萬人。郵政編碼4714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汝陽縣 面積1325平方千米,人口43萬人。郵政編碼4712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宜陽縣 面積1666平方千米,人口67萬人。郵政編碼4716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洛寧縣 面積2350平方千米,人口45萬人。郵政編碼4717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伊川縣 面積1243平方千米,人口75萬人。郵政編碼4713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㈨ 河南鄭州洛陽有那些有名的小吃,街道,旅遊景點

嵩山——位於登封附近,是五嶽中的中嶽。
少林寺——位於嵩山,少林武功的發源地。
龍門石內窟——在洛陽,容為世界文化遺產。
洛陽九州刀撥面,鄭州蕭記牛肉灌湯包、合記燴面,開封馬豫興桶子雞、雙麻餅,新鄉燒餅、春風小籠包子、姜庄野味兔肉,南陽侯氏燒雞以及駐馬店明宮三茹雞,南陽名吃「蛤蟆疙瘩面」,方城燒麥,丁家粉蒸肉,秦氏熏肉,江米切糕,開封炒涼粉,五香風干兔肉,風味炒冰,羊肉炕饃,扣碗酥肉,連湯肉片,五香兔肉,桶子雞,杏仁茶,大京棗,燒雞,鍋貼,老洛陽老漿面條,黃燜魚,花生糕,大刀面,老廟牛肉,洧川鍋盔,安陽三熏,內黃灌腸,油濃赤醬白吉饃,菊花火鍋,景家麻花,大營麻花,靳賢書燒餅,水煎包子,信陽勺子饃,粉漿飯,伊府麵,三不沾,夏邑糝湯,鯉魚被面,一品包子,武陟油茶,少林八寶酥,關家酥燒餅

㈩ 洛陽的行政區劃

洛陽現轄1市8縣6區,1個洛陽新區、1個洛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個國家洛陽經技術開發區、2個省級開發區,總面積1.52萬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694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70平方公里。總人口680萬,其中市區人口191.5萬。 轄區 面積 人口 郵政編碼 轄下鄉鎮或街道 澗西區 90平方千米 111.9萬(2010年) 471000 12個街道辦事處 西工區 56平方千米 57.2萬(2010年) 471000 10個街道辦事處、洛陽車站地區管理處 老城區 56.7平方千米 36.3 萬(2010年) 471000 8個街道辦事處 瀍河回族區 34.8平方千米 47.7萬 (2010年) 471000 7個街道辦事處、1個瀍河回族鄉 洛龍區 244平方千米 68.4萬(2010年) 471000 9個街道辦事處、7個鎮吉利區 80平方千米 26.9萬人(2010年) 471012 3個街道辦事處 伊濱區(開發區) 280平方千米 42.7 萬 (2010年) 471000 偃師市 668.58平方千米 55.9萬(2010年) 471900 3個街道辦事處、9個鎮孟津縣 758.7平方千米 46萬(2010年) 471100 8鎮4鄉新安縣 1160 平方千米 52萬(2010年) 471800 10鎮1鄉宜陽縣 1670平方千米 60萬(2010年) 471600 1個街道辦事處、9鎮7鄉伊川縣 1243平方千米 75.7萬(2010年) 471300 2個街道辦事處、8鎮5鄉洛寧縣 2306平方千米 42.1萬(2010年) 471700 8鎮10鄉嵩縣 3008平方千米 50.7萬(2010年) 471400 9鎮7鄉欒川縣 2478平方千米 34.3萬人(2010年) 471500 12鎮2鄉、重渡溝管委會汝陽縣 1309平方千米 40.8萬(2010年) 471200 7鎮6鄉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