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行草作品
1. 草書代表作品
草書代表人物是唐朝的張旭和懷素
合稱「顛張狂素」張旭的代表作是《草書右詩四帖》。《古詩四帖》以其嶄新、高美的形式,巨大的氣魂展開雄偉壯闊的書卷。其風格是:「行筆如從空擲下,俊逸流暢,煥乎天光,若非人力所為。」懷素的代表作《自敘帖》、《苦筍帖》、《食魚帖》、《聖母帖》、《論書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等他的作品風格是:筆法瘦勁,飛動自然,如驟雨旋風,隨手萬變。他的書法雖率意顛逸,千變萬化,而法度具備。
楷書代表人物較多,在這就說楷書四大家,分別是唐初歐陽詢(歐體)、盛唐顏真卿(顏體)、唐朝柳公權(柳體)
、元朝趙孟頫(趙體)。
歐體代表作品《九成宮醴泉銘》。其作品風格是嚴謹工整、平正峭勁。顏體的代表作品《多寶塔》、《麻姑仙壇記》,《顏勤禮碑》。顏真卿在書法上的地位極高。作品特點:楷書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遭勁舒和,神彩飛動。他的書法,既有以往書風中了氣韻法度,又不為古法所束縛,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規,自成一幅,稱為「顫體」。柳體代表作品《玄秘塔》、《神策軍碑》、《金剛經》。風格為體勢勁媚,骨力道健。較之顏體,柳字則稍清瘦,故有「顏筋柳骨」之稱。趙體代表作品《三門記》、《赤壁賦》。風格特點是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
行書代表人物是王羲之、顏真卿、蘇軾。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特點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一句來贊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祭侄稿》坦白真率,是以真摯情感主運筆墨,激情之下,不計工拙,無拘無束,隨心所欲進行創作的典範。個性之鮮明,形式之獨異,是書法創作述志、述心、表情的典型。蘇軾的《黃守寒食帖》稱為「天下第三行書」。其風格特點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
2.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哪些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
一:《蘭亭序》
這篇文字,是王羲之於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舉行「修契」宴會上,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共28行,324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後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為「行書第一」。
二:《孔侍中帖》
《孔侍中帖》和《頻有哀禍》,王羲之行書,二帖連為一紙。紙本現藏日本前田育德會,與《喪亂范環得示帖》同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跡摹本。
三:《樂毅論》
王羲之書,小揩字體。筆勢流麗,神采煥發,肥瘦相稱,極合楷書的法則。隋智永稱它為「正書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極為稱贊。
四:《黃庭經》
小楷,關於黃庭經,有一段傳說:山陰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書法,因知其愛鵝成癖,所以特地准備了一籠又肥又大的白鵝,作為寫經的報酬。王羲之見鵝欣然為道士寫了半天的經文,高興地「籠鵝而歸」。原文載於南朝《論書表》,文中敘說王羲之所書為《道》、《德》之經,後因傳之再三,就變成了《黃庭經》了。因此,《黃庭經》又俗稱《換鵝帖》,無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年)五月」,現在留傳的只是後世的摹刻本了。
五:《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內容是他所寫的尺牘。因卷有「十七」字故名。《十七帖》墨跡已佚,僅有摹刻本傳世。《十七帖》草書,前人評為「筆法古質渾然,有篆籀遺意」,也有人認為帖中字帶有波挑的筆勢,字字獨立不相連屬。這正表明他善於「兼撮眾法,備成一家」,所以才能形成他獨具風范的草書體勢。
拓展資料: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今屬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王羲之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3. 我國最著名的書法家有哪些
1、王羲之,其作《蘭亭序》: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後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
2、顏真卿,在書法史上,顏真卿是繼二王之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其書廣收博取,一變古法,自成一種方嚴正大,樸拙雄渾,大氣磅礴的「顏體」,對後世影響巨大。
顏體奠定了他在楷書史上千百年來不朽的領軍地位。
3、趙孟頫,趙孟頫是一位氣貫古今的書畫大家,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
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在繪畫上,山水、人物、花鳥、竹石、鞍馬無所不能;工筆、寫意、青綠、水墨,亦無所不精。「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趙孟頫的這首題畫詩已成為我國書畫界的座右銘。
鑒於趙孟頫在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國際天文學會以趙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環形山,以紀念他對人類文化史的貢獻。
4、柳公權,在我國的書法史上,有一位擅長楷書,以骨力清勁著稱於世的大家,這就是為人所熟知的柳公權。
柳公權成功的桂冠既是由辛勤刻苦的荊棘編成,又是站在巨人的肩頭上去摘取的。他善於吸取書藝大家的智慧與成果,變化成自己一家書藝。柳公權從顏真卿處接過楷書的旗幟,自創「柳體」,豎起了一座巍峨豐碑。人們瞻仰這豐碑時,景行仰止,重其書,慕其人,故書與人並垂不朽。
5、王獻之,王獻之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為代表,其行書以《鴨頭丸帖》最著。草書名作《中秋帖》,列為清內府「三希帖」之一。
6、蘇軾,蘇軾有著多方面的文學藝術才能,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皆有精湛的造詣。他是中國傑出的文豪,是北宋文壇領袖,建樹了多方面的文學業績。散文與歐陽修並稱「蘇歐」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的行書與黃庭堅的清勁、蔡襄的溫淳婉媚不同,而是筆墨豐肥圓潤、渾厚爽朗;因其修養廣博,故「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天真平淡,格調俊逸,以氣韻見勝。其作《黃州寒食帖》用筆渾厚遒逸、跌宕多變,富有情感,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
6、董其昌,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禪理、精鑒藏、工詩文、擅書畫及理論。他是海內文宗,執藝壇牛耳數十年,是晚明最傑出、影響最大的書畫家。
董其昌的繪畫長於山水,注重師法傳統技法,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調,講究筆致墨韻,墨色層次分明,拙中帶秀,清雋雅逸。《畫史繪要》評價道:「董其昌山水樹石,煙雲流潤,神氣俱足,而出於儒雅之筆,風流蘊藉,為本朝第一。」董其昌的繪畫對明末清初的畫壇影響很大,並波及到近代畫壇。
在康熙、雍正之際,他的書法影響之深,是其他書法家所無法比擬的。
8、張旭,工詩書,草楷俱佳尤長草書。他的草書,名噪當代,影響後世,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時與李白詩,裴文劍舞稱「三絕」,被後世譽為「草聖」.
9、米芾,米芾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集書畫家、鑒定家、收藏家於一身,他是「宋四書家」(蘇、米、黃、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書體瀟散奔放,又嚴於法度。
米芾平生於書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米芾自稱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對古代大師的用筆、章法及氣韻都有深刻的領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米芾學書在傳統上下了很大功夫。他少時苦學顏、柳、歐、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實的基本功。
10、懷素,以「狂草」名世。懷素自幼出家為僧,經禪之暇,愛好書法,刻苦臨池,采蕉葉練字,木板為紙,板穿葉盡,禿筆成冢,其後筆走龍蛇,滿紙雲煙,與張旭齊名,合稱「顛張狂素」。
懷素草書,筆法瘦勁,飛動自然,如驟雨旋風,隨手萬變。他的書法雖率意顛逸,千變萬化,而法度具備。懷素與張旭形成唐代書法雙峰並峙的局面,也是中國草書史上兩座不可企及的高峰。
4. 行書有哪些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01代表人物一:王羲之
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行書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虎卧鳳闕」形容其字雄強俊秀,贊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序)
(王羲之真跡)
02代表人物二:顏真卿
唐代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創「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並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
所書《祭侄稿》,寫得勁挺奔放,古人評之為「天下第二行書」。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暢達而腴潤。
(祭侄稿)
(自書告身帖)
03代表人物三:蘇軾
蘇軾擅長寫行書、楷書,他的《黃州寒食帖》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
他曾經遍學晉、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長,再將王僧虔、徐浩、李邕、顏真卿、楊凝式等名家的創作風格融會貫通後自成一家。存世作品有《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和《祭黃幾道文》等帖。
(寒食帖)
(赤壁賦)
04代表人物四:米芾
他的書法作品,大至詩帖,小至尺牘、題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縱變幻,雄健清新的特點。與黃庭堅、蘇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
(米芾筆跡)
05代表人物五:趙孟頫
趙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贊譽很高。篆隸楷草書俱佳,以楷書、行書造詣最深、影響最廣。
他是集晉、唐書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書法家。同時代的書家對他十分推崇,後世有人將其列入楷書四大家:"顏、柳、歐、趙"。
(盧郎中雲夫寄示送盤穀子詩兩章)
(洛神賦)
天下三大行書,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贊譽,世人遂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以及蘇軾《寒食帖》與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
5. 我想了解當代最棒的行草書法作品 誰能推薦一二十位書法家
還活著的我覺得福建的柯雲瀚寫得最好,樓主可以網路一下他的作品,氣勢宏大,筆力雄強,獨具個人面目
6. 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有哪些
1、《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
《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
2、《快雪時晴帖》
《快雪時晴帖》共全文4行,28字。它是作為一封信札寫就的,其內容是作者在大雪初晴時以愉快心情對親朋友人的問候。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富有獨特的節奏韻律。
其筆法圓勁古雅,無一筆掉以輕心,無一字不表現出意致的悠閑逸豫。即使偶爾重心忽左忽右,全局依然勻整安穩,不失平衡的美感。
3、《樂毅論》
《樂毅論》共四十四行,小楷。是王羲之的楷書書法作品。原作者為夏侯玄,真跡早已不存,一說真跡戰亂時為咸陽老嫗投於灶火,一說唐太宗所收。現存世刻本有多種,以《秘閣本》和《越州石氏本》最佳。
4、《喪亂帖》
《喪亂帖》是王羲之為表示自己的無奈和悲憤之情所作。《喪亂帖》是硬黃響拓,雙鉤廓填,白麻紙墨跡。使人們在妍美的外衣下,又驀然看到一個情感極為豐富的內質。 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是王羲之所創造的最新體勢的典型作品。
5、《頻有哀禍帖》
《頻有哀禍帖》縱24.8厘米,3行,20字。行草書。為東晉王羲之所書尺牘摹本,原作久佚。存世的《頻有哀禍帖》摹本收藏於日本前田育德會,為唐代硬黃響搨、雙鉤廓填摹本。作品行軸線時曲時直、書體時草時行、點畫時方時圓,書寫風格沉雄跳宕、勁健流縱,體現了王羲之高超的書寫技巧和駕馭能力。
7. 草書代表作品
草書代表人物是唐朝的張旭和懷素 合稱「顛張狂素」張旭的代表作是《草書右詩四帖》。《古詩四帖》以其嶄新、高美的形式,巨大的氣魂展開雄偉壯闊的書卷。其風格是:「行筆如從空擲下,俊逸流暢,煥乎天光,若非人力所為。」懷素的代表作《自敘帖》、《苦筍帖》、《食魚帖》、《聖母帖》、《論書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等他的作品風格是:筆法瘦勁,飛動自然,如驟雨旋風,隨手萬變。他的書法雖率意顛逸,千變萬化,而法度具備。
楷書代表人物較多,在這就說楷書四大家,分別是唐初歐陽詢(歐體)、盛唐顏真卿(顏體)、唐朝柳公權(柳體) 、元朝趙孟頫(趙體)。 歐體代表作品《九成宮醴泉銘》。其作品風格是嚴謹工整、平正峭勁。顏體的代表作品《多寶塔》、《麻姑仙壇記》,《顏勤禮碑》。顏真卿在書法上的地位極高。作品特點:楷書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遭勁舒和,神彩飛動。他的書法,既有以往書風中了氣韻法度,又不為古法所束縛,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規,自成一幅,稱為「顫體」。柳體代表作品《玄秘塔》、《神策軍碑》、《金剛經》。風格為體勢勁媚,骨力道健。較之顏體,柳字則稍清瘦,故有「顏筋柳骨」之稱。趙體代表作品《三門記》、《赤壁賦》。風格特點是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
行書代表人物是王羲之、顏真卿、蘇軾。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特點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一句來贊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祭侄稿》坦白真率,是以真摯情感主運筆墨,激情之下,不計工拙,無拘無束,隨心所欲進行創作的典範。個性之鮮明,形式之獨異,是書法創作述志、述心、表情的典型。蘇軾的《黃守寒食帖》稱為「天下第三行書」。其風格特點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
8. 著名草書作品
中國近現代著名書法家於右任的草書作品:
9. 隸書, 草書, 楷書 ,行書各代表人物是誰及作品
隸書代表人物及作品:
金農(1687--1764)字壽門,號冬心,平生別號甚多,達數十種,浙江杭州人,博學多才。工詩詞,精鑒古,富收藏,好游歷,著述豐。代表作有《冬心詩集》、《冬心隨筆》、
草書代表人物及作品:
張旭(約675年—約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開元、天寶時在世,曾任常熟縣尉,金吾長史。代表作有《肚痛貼》、《古詩四帖》。
楷書代表人物及作品:
代表人物數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代表作分別為《九成宮醴泉銘》、《多寶塔碑》、《玄秘塔碑》、《膽巴碑》。
行書代表人物及作品:
行書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虎卧鳳闕」形容其字雄強俊秀,贊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唐代顏真卿所書《祭侄稿》,寫得勁挺奔放,古人評之為「天下第二行書」。而蘇軾的《黃州寒食帖》則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暢達而腴潤。
(9)著名行草作品擴展閱讀:
隸書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如《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又稱《韓明府孔子廟碑入《魯相韓勑復顏氏繇發碑》、《韓勑碑》等。漢永壽二年(156年)刻,隸書。縱227.2厘米,橫102.4厘米。藏山東曲阜孔廟。 無額。四面刻,均為隸書。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後有韓勑等九人題名。碑陰及兩側皆題名。
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楷書有楷模的意思,張懷瓘《書斷》中已先談到過。
六朝人仍習慣地用著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論書·韋誕傳》中雲:「誕字仲將,京兆人,善楷書。」那是「八分楷法」的簡稱。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書之名,其內容顯然和古稱是不一樣的,名異實同和名同實異之例,大概有以上這些。
行書
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草書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亂中覺得優美。《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篆書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是傳世最早的可識文字,主要用於占卜。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
參考資料:網路-書體
10. 柳公權有哪些代表性的行草書作品
柳公來權還有《蒙詔帖自》、《王獻之送梨帖跋》等傳為柳公權所作之行草書作品流傳。《大觀帖》中,柳書行草之《聖慈》、《伏審》、《奉榮》、《十六日》、《辱向帖》等作品,結構嚴實,自然瀟灑,承王羲之書風,代表了柳書行草之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