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著名名人
Ⅰ 紹興都有哪些名人
大禹、勾踐、西施、文種、范蠡、王充、賀知章、王羲之 陸游、唐宛、朱買臣、王冕內、馬臻、虞世南、徐容渭、陳洪綬、章學誠、趙之謙、王陽明、曹娥、元稹、蔡元培、周恩來、魯迅、、周作人、邵力子、陶成章、徐錫麟、秋瑾、竺可楨、許壽裳、夏眄尊、馬寅初、柯靈、孫越崎、朱慶瀾、範文瀾、陳建功、范轢、六小齡童、陳道明 ……
Ⅱ 紹興有那些名人
大禹、勾踐、西施、文種、范蠡、王充、賀知章、王羲之 陸游、唐宛、朱買臣、內王冕、馬臻、虞世南容、徐渭、陳洪綬、章學誠、趙之謙、王陽明、曹娥、元稹、蔡元培、周恩來、魯迅、、周作人、邵力子、陶成章、徐錫麟、秋瑾、竺可楨、許壽裳、夏眄尊、馬寅初、柯靈、孫越崎、朱慶瀾、範文瀾、陳建功、范轢、六小齡童、陳道明 …
Ⅲ 紹興出過多少位名人
魯迅(1881-1936),
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和翻譯家,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馬一浮 (1883-1967)
中國學者、詩人、書法家。名浮,字太淵,後字一浮。號湛翁,晚號蠲叟、蠲戲老人。浙江紹興人。生於四川成都,六歲返籍。
周作人
現代散文家、詩人。文學翻譯家。原名柵壽。字星杓,後改名奎緩,自號起孟、啟明(又作豈明)、知堂等,筆名仲密、葯堂、周遐壽等。浙江紹興人。魯迅二弟。
錢三強
【錢三強】(1913~1992)核物理學家。原籍湖州,生於紹興。
竺可楨
【竺可楨】(1890~1974)地理學家、氣象學家、教育家。字藕舫,又名紹榮、烈祖、兆熊。紹興上虞市人。
周建人
【周建人】(1888~1984)社會活動家、生物學家。原名松壽,字喬峰,筆名克土、高山等。魯迅三弟。紹興人。
許壽裳
【許壽裳】(1883~1948)教育家。字季黻,號上遂。紹興人
馬寅初
【馬寅初】(1882~1982)經濟學家、人口學家、教育家。紹興人
邵力子
【邵力子】(1881~1967)政治活動家、學者。原名夙壽,字仲輝,筆名景墨、聞泰。紹興陶堰人。
陶成章
【陶成章】(1878~1912)民主革命家。字煥卿,筆名漢思、巽言,化名起東、會稽先生。紹興人。
秋瑾
【秋瑾】(1875~1907)民主革命家。女,字璇卿,號競雄,別署鑒湖女俠。紹興人。
徐錫麟
【徐錫麟】(1873~1907)民主革命家。字伯蓀,別號光漢子。紹興東浦人。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字鶴卿,號孑民。紹興人。
任伯年
【任伯年】(1840~1895)清代畫家。初名泣,又名潤頤,字次遠,號小樓,後改字伯年,以字行。紹興縣人。
徐樹蘭
【徐樹蘭】(1838~1902)近代圖書館事業開創者。字仲凡,號檢庵。紹興縣人。
趙曄
【趙曄】生卒年待考。東漢學者。字長君。紹興人。
陸游
【陸游】(1125~1210)南宋愛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紹興人。
姚長子
【姚長子】(1522~1555)明代抗倭英雄。紹興獨山村人
王端淑
【王端淑】生卒年待考。明末清初才女。王思任次女,字玉映,號映然子,又號青蕪子。紹興縣人。
Ⅳ 紹興名人的故事
魯迅(1881-1936),清光緒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坊口。原名周樟壽,字豫山,後改名為周樹人,改字為豫才。至三十八歲,始用「魯迅」為筆名。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正陽縣),是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並且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魯迅的母親是魯瑞,父親是周伯宜。在這一生中他寫了小說,散文,雜文100多篇.
魯迅出身於沒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學,先入江南水師學堂,次年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其間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的「科學」與「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1904年到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醫,後因為在那裡發生的兩件事對他影響很大,從此棄醫習文。
少年時代在家塾學習詩書經傳,喜歡野史雜錄和民間繪畫藝術。1898年就讀於洋務派創辦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數月後重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路礦學堂,開始接觸新學。1902年到日本留學。4月入弘文學院,1904年4月結業,6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這一時期開始參加各種民族民主革命活動,廣泛涉獵西方近代科學文藝書刊。最早的一篇譯述文章《斯巴達之魂》前半部分發表於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後半部分載於第9期);同年在東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譯科幻小說《月界旅行》。 1906年棄醫學文,希望以文藝改造國民精神。籌辦文藝雜志《新生》,未果,轉而在《河南》雜志發表《人之歷史》《摩羅詩力說》《文化偏重論》等重要論文。與周作人合譯《域外小說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辛亥革命後任紹興師范學校校長。1911年用文言寫了第一篇小說《懷舊》,思想特色和藝術風格,都與後來小說相同,捷克學者普實克認為它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先聲」。1912年2月應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職,後隨教育部遷往北京。1918年5月開始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發表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專集都被收錄在各類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發表《阿Q正傳》,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被北洋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
1936年10月19日清晨,魯迅逝世於上海。成千上萬的普通人自發地來為他送行,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沈鈞儒手書)三個字。 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1957年版本,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八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Ⅳ 紹興名人排行榜
任頤(1840~1895),初名潤,字次遠,號小樓,後改字伯年。清紹興山陰人。父鶴聲,善工丹青。幼年就得到其父指授。咸豐三年(1853)赴上海扇庄學徒,後得任熊、任薰教授,初顯畫名。十一年,太平軍入浙東,攻克紹興,則參加太平軍,充旗手。太平軍敗後,移居寧波,隱於民間,重操畫筆,結識畫家任渭長。中年以後定居上海,以賣畫為生。1884年,小刀會在上海起義,為小刀會「點春堂」作「觀刀圖」,頗具影響。先後結交當時書畫名家吳昌碩、蒲華、王秋年、蔣石鶴、吳友如等。畫法師承陳洪綬、華岩,又受八大山人朱耷影響,擅畫花鳥山水、人物。重寫生,鉤勒、點簇、潑墨交互施用,別具一格;賦色鮮活明麗,筆墨不多而形象生動活潑;精肖像畫,喜用中鋒,淺描淡染,寥寥數筆而神情逼真,執法獨到,畫風在江南一帶影響極大,與任熊、任薰、任預並稱畫壇任門「四傑」。現存作品頗豐:《野塘兩石》、《芭蕉綉球》、《紫藤鴛鴦》、《池塘睡鴨》、《黃花紅葉》、《雞》、《秋雨梧桐》、《落花飛燕》、《譏看天圖》、《沙馥小像》、《五穀豐登》、《鍾馗》、《倒騎驢圖》、《牧牛圖》等。其女任霞,子任堇,均工詩文、書畫。光緒二十一年(1895)卒,年五十六。《中國人名大辭典》等有錄。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原籍山東琅琊(今山東臨沂),定居會稽山陰。出身貴族,父王曠曾任淮南太守,伯王導,晉元帝時丞相。其幼時言語遲鈍,及長始顯才華。性坦率,不拘禮節,有「坦腹東床」佳話。初仕為秘書郎,累官至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世稱「王右軍」。當時,東土飢荒,羲之輒開倉賑貸。朝廷賦役繁重,吳會更甚,每上疏爭之,多被聽納。羲之淡泊名利,雅好養性,初渡浙江,便有終仕之志。朝廷愛其才,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後稱病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游,弋釣為娛」。善作文、工書法。原師事鍾繇,但博採眾家之長,一變漢魏以來波挑用筆,獨創妍美流暢之風格。
羲之七子:獻之、凝之、徽之均善書,尤以第七子獻子成就最著。相傳現存蘭亭「鵝池」碑,「鵝」字為羲之所書,「池」字為獻之所續,世稱「父子碑」。著有《王羲之集》10卷,已散佚。明人輯有《王右軍集》傳世。因其書法而得名之遺跡,尚存蘭亭、筆飛弄、筆架橋、題扇橋、躲婆弄等。羲之舍宅為寺之戒珠寺,現辟為紀念館。《晉書》有傳。
湯紹恩字汝承,號篤齋,四川安岳人。嘉靖五年(1526)進士,十四年由戶部郎中遷德安知府,尋移紹興知府,累官至山東右布政使。後致仕歸,年九十七卒。湯為人寬厚儉朴,內服疏布,外以父所遺舊袍襲之。為政持大體,不事苛細,不以廉自炫。知紹興後,新修學宮,廣設社學,緩刑罰,恤貧弱,旌節孝,濟災荒,深得紹興人民愛戴。
文種名會,字伯禽、子禽,春秋楚之鄒人。公元前494年,句踐敗於夫椒,使文種議和,成。句踐入質吳國,命種守越。種焦思竭力,恢復生產,治理國政。「外守疆土之界,內修耕戰之備,無遺荒土,百姓親附」。句踐歸國,問政於種,種曰「愛民而已」。「利之無害,成之無敗,生之無殺,與之無奪。」「無奪民所好,則利也。民不失其時,則成之。省刑去罰,則生之。薄其賦斂,則與之。」「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其子,如兄之愛其弟,聞有飢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越王乃緩刑薄罰,省其賦斂。於是人民殷富,皆有帶甲之勇。種又獻伐吳「九術」(《史記》作「七術」):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財幣,以遺其君;三曰貴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遺之好美,以為勞其志;五曰遺之巧匠,使起宮室高台,盡其財,疲其力;六曰遺其諛臣,使之易伐;七曰強其諫臣,使之自殺;八曰邦家富而備器;九曰堅厲甲兵,以承其弊。句踐僅用三術而滅吳。
滅吳後,范蠡功成身退,曾致書種,勸其應識「高鳥散,良弓藏;狡兔盡,走狗烹」之大勢,早日離越。種不忍而稱病不朝。人誣其作亂,越王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伏劍自殺。賜葬卧龍山,故名種山。現府山公園越王殿中有刻石像,府山望海亭東側有文種墓。《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越絕書》、《吳越春秋》等均有載。
秋瑾(1875~1907),女,原名閨瑾,字玉貞,小字玉姑,後易名瑾,字璇卿,號競雄、鑒湖女俠,別號漢俠女兒,另署鞦韆。祖籍紹興山陰漓渚(福全)人,出生於福建閩候縣。自幼喜好詩文,尤慕劍俠,豪爽奔放。稍長,隨四表兄習棍棒拳術、騎馬擊劍,性格倔強。
秋瑾目睹清廷腐敗和民族危難,遂蔭生「置生死於不顧」,獻身救國之志。三十年,沖破家庭束縛自籌旅費去日本留學,入東京實踐女學校學習,積極參加留日學生革命活動。七月再赴日本,經黃興介紹,在日本會見孫中山,加入同盟會,並被推為同盟評議部評議員和同盟會浙江主盟人。因反對日本「取締留學生規則」,年底回國。三十三年初,接任紹興大通體育師范學堂督辦。「大通」名義上是培養小學體育師資,實際上是培養革命軍事人才幹校。l~6月間,一面與教員王金發、竺酌先等在和暢堂秋瑾制定秘密計劃;一面派親信去諸暨、嵊縣、新昌、義烏、金華、麗水等地聯絡會黨。多次往來於上海、杭州,在浙江新軍和杭州武備學堂、弁目學堂中發展同盟會組織,吸收光復會員,曾親擬《光復軍軍制稿》,在杭州白雲庵召集浙江各地會黨,正式組織光復軍,推徐錫麟為首領,自任協領,商定五月下旬浙、皖聯合起義會攻南京。因叛徒告密,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倉促起義,失敗。7月13日(六月初四),清政府派兵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入獄。於初六日(7月15日)在紹興軒亭口從容就義,年僅33歲。次年,好友吳芝瑛、徐自華按照烈士生前願望,幾經周折,遂將其遺骨葬於杭州西冷橋畔。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親筆為秋瑾題寫「巾幗英雄」四個大字,並書楹聯一副:「江滬矢丹忱,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民國十九年(1930)在古軒亭口建「秋瑾烈士紀念碑」,府山之巔建「風雨亭」以志紀念。建國後,辟秋瑾故居為「秋瑾紀念館」,定「秋瑾故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秋瑾烈士紀念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魯迅 (188l~1936),原名周樹人,幼名樟壽,字豫才,魯迅為其主要筆名。紹興城區都昌坊人。祖父周介孚,清翰林院庶吉士;父周伯宜,秀才,屢試不中;母魯瑞,紹興縣孫端鎮安橋頭村人。兄弟3人,魯迅兄長,次作人,幼建人。
魯迅7歲上本家私塾讀《鑒略》,12歲進「三味書屋」,師壽鏡吾讀《四書》、《五經》。光緒十九年(1893)秋,祖父周介孚因科場案下獄,魯迅先後到紹興縣皇甫庄和小皋埠舅家避難。二十年(1894)父病不起,常常出入當鋪和葯店,為醫治父病而到處奔波,家道漸由小康墜入困頓而受人白眼。期間魯迅和農民及農民子弟有較多接觸,因而激起對「上流社會的墮落」之憎恨和對「下層社會的不幸」之同情。
光緒二十四年5月,魯迅母盡家中所有為其湊足18元盤川,去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次年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鐵路礦務學堂,二十七年畢業。二十八年2月以官費留學日本。先在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文和普通科,課余積極參加孫中山領導之革命活動。三十年9月進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後因痛感學醫並不能改變國民精神,於是棄醫從文。三十二年至東京,開始從事文學活動,翻譯介紹俄國、東歐等國文學作品。三十四年加入光復會。宣統元年(1909)夏回國,任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教職。二年7月,回紹興,任紹興府中學堂(今紹興一中)監學兼博物教員。辛亥革命成功後出任山會初級師范學堂監督(校長)。民國元年(1-912)2月,應蔡元培之邀,去南京教育部任部員,5月,隨教育部遷往北京,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8月任教育部僉事。六年因張勛復辟辭職。七年1月,參加《新青年》雜志編輯工作,同年4月,始以「魯迅」筆名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九年,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女子師范大學等校任教,積極組織和支持《語絲社》、《未名社》等進步社團,培養青年作家,促進新文化發展。在女師大「風潮」、「五卅」事件、「三.一八」慘案等重大政治斗爭中,冒著生命危險,寫下許多如「匕首」、「投槍」之雜文。十五年因支持學生愛國運動被通緝。9月南下廈門,任廈門大學教授。十六年1月被廣州中山大學聘為文學系主任,後兼教務主任。4月,為營救被捕學生無效憤而辭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對魯迅觸動很大,思想由進化論發展到階級論。10月抵上海,與許廣平同居,從此定居於上海。
魯迅在上海10年,認真研究馬列主義理論,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十九年起先後發起成立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團結左翼文藝工作者,並以雜文為武器,抨擊國民黨政府統治,寫下《二心集》、《南腔北調》等10餘本雜文集和《朝花夕拾》、《野草》等散文集。
夏禹《史記-夏本紀》載:禹為黃帝軒轅氏之玄孫,姓姒,名文命。禹為人「敏給克勤;其悳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亹亹穆穆,為綱為紀。」禹治水有功,初被封為夏伯,故稱「伯禹」。後受舜禪,禹制貢法,根據各地出產確定應納貢品,名曰「定貢」。為志禹功,《尚書》以《禹貢》名篇。主張「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曾向帝舜獻「九功惟敘,九敘惟歌」之謀,舜善其言,贊禹功為「地平天成,萬世永賴」。其子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
竺可楨 (1890~1974),又名紹榮、烈祖、兆熊,字藕舫,紹興會稽東關(今屬上虞市)人。光緒二十年(1894)入東關鎮敬義小學。三十一年5月,進紹興東湖通藝學堂,半年後考入上海澄衷學堂,三十三年轉入復旦公學。宣統元年(1909)考入河北唐山路礦學校,二年畢業。後考取第二次「庚子賠款」赴美國留學公費生,入伊利諾斯大學農學院,民國二年(1913)畢業,轉入哈佛大學地學系學習氣象。五年,在美國加入任鴻雋、楊杏佛等發起之「中國科學社」,任《科學月刊》編輯。七年秋,獲博士學位後回國,應聘在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教授地理學和氣象學。九年,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前身)地理系主任。十四年,應上海商務印書館之聘,任該館編輯。十五年,到天津南開大學教地理學和氣象學。十六年,應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之聘籌建氣象研究所,次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建立南京氣象台,開展氣象研究,奠定我國現代氣象事業基礎。十九年起徹底結束中國領土和海域之天氣預報由外國人發布之歷史。二十二年4月,委任為中國出席第五屆太平洋科學會議代表。二十五年4月起任浙江大學校長直至解放。學校幾度搬遷,在十分艱難條件下,始終依靠師生,堅持「求是」校訓,並親自撰寫《求是精神和犧牲精神》一文,提倡追求真理,不怕犧牲之精神,聚集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使學校發展成為全國著名大學。抗日戰爭期間,率領浙江大學師生西遷,轉輾贛、湘、兩廣到達遵義,被譽為「文軍的長征」。三十五年,遷回杭州。在反內戰、反飢餓斗爭中,積極支持於子三等進步學生的愛國行動,公開揭露反動派殺害於子三真相。次年7月,當選為黨團合並後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三十七年3月,當選為國立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竺可楨
解放前夕,斷然置國民黨要其赴台灣之種種威脅利誘於不顧,奔赴上海。1949年7月,赴北京參加全國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籌備會;9月,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氣象學會會長、中國地理學會會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學部主任、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常務理事、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委員、國際地球物理年國家委員會主席、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常務委員會委員。196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竺可楨學識淵博,治學嚴謹,致力於許多學科研究,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奠基人,在氣候變遷、物候、農業氣候、自然區劃和科學史等方面皆有卓越見解和傑出貢獻,曾發表論文240餘篇。從1936年1月1日起到1974年2月6日逝世前一天止,氣象日記無一日間斷,共計800萬字。1955年至1960年間,雖年事已高,仍經常到西北黃土高原、新疆、內蒙古等地考察。主要論著有《台風中心的若干新事實》、《遠東台風的新分類》、《中國氣流之運行》、《東南季風與中國雨量》、《氣候與人生及其他生物的關系》、《論我國氣候的若干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系》、《物候學》、《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國的亞熱帶》、《東亞天氣類型的初步研究》等,已輯有《竺可楨文集》。《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等有錄。
王冕 (1310—1359),宇元章,浙江諸暨人。他是元末文壇有影響的詩人,又是畫壇上以畫墨梅開創寫意新風的花鳥畫家。他的詩常流露出對元朝統治的憤懣情緒,而他的墨梅也借物抒懷,自認喜寫「野梅」,不作「官梅」,以蔑視當時那些「峨冠腐儒」。晚年他避居會稽九里山,自築「梅花屋」,種粟養魚,以清貧生活了其餘生。
范蠡字少伯,又稱范伯,春秋末楚國宛三戶(今河南南陽一帶)人。出身貧寒,微時「佯狂、倜儻、負俗。」文種任宛令時,與之交。後同至越國出仕,俱為著名大夫。
公元前494年,句踐伐吳,范蠡諫阻,不聽,遂遭失敗。退保會稽山後,獻卑身厚賂,乞成於吳之計,訂城下之盟。范蠡隨句踐質吳三年,夫差勸其棄越投吳,委以重任,范不為動。含垢忍辱,卑辭厚賂,終於使句踐化險為夷,平安返越。及歸國,與文種鼎力輔佐越王。句踐奮發圖強,築城立廓,發展生產,以俟時機。蠡倡「道」、「氣」,主「恆」、「常」,重「持盈」、「定傾」、「節事」,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變化,時勢必有盛衰,順其自然,待機而動,才能取勝。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興越滅吳,完成句踐稱霸大業,使越國成為強國。
滅吳後,范蠡功成身退,乘舟浮海,離越適齊,化名「鴟夷子皮」,經商治產,獲利千萬,受任齊相。後棄官散財,間行至陶(今山東定陶西北),逐什一之利,復貲累千萬,自號陶朱公。范蠡著作甚豐,惜大多散佚,僅存《養魚經》,為我國最早內塘養魚專著。府山公園越王殿中有刻石像供世人瞻仰。《史記-越王句踐世家》有專記、《史記-貨殖列傳》有載,《越絕書》、《吳越春秋》述其詳。
蔡元培 (1868~1940),字鶴卿、孑民,號孑農,紹興山陰(今越城區)人。光緒十五年(1889)舉人,十六年會試貢士,未殿試。十八年補殿試,為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補翰林院編修。甲午戰爭後,開始接觸西學,同情維新。二十四年九月返紹興,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提倡新學。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學教習。二十八年與蔣觀雲等組織中國教育會,任事務長。夏,游歷日本,同年秋回國,在上海創設愛國女校及愛國學社,任總理。並以《晨報》為陣地,提倡民權,宣傳排滿革命。三十年冬與陶成章、龔寶銓等在上海建立光復會,被推為會長,次年加入同盟會。三十年赴德國留學。
民國元年(1912)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主張採用西方教育制度,廢止祀孔讀經,實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確立起我國資產階級民主教育體制。二次革命失敗後,攜眷赴法,與李石曾等創辦留法勤工儉學會。五年冬回國任北京大學校長,支持新文化運動,提倡學術研究,主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實行教授治校。「五四」運動中支持學生愛國行動,多方營救被捕學生。
「九·一八」事變後,主張抗日,擁護國共合作。民國二十一年(1932)與宋慶齡、魯迅等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積極開展抗日愛國運動。曾電救楊開慧烈士,援救許德珩等愛國民主人士,營救丁玲、朱宜權等共產黨員。二十九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巔華人公墓。
句踐 (約前520~前465),其先禹之苗裔,夏後帝少康之庶子封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句踐元年(前496),吳王闔閭興師伐越。句踐「使死士挑戰三行至吳陣呼而自剄」,一舉打敗吳軍,射傷吳王。吳王闔閭臨終告誡兒子夫差:「必毋忘越」。夫差接位後,遵照遺訓,日夜勤兵,矢以報越。句踐得悉,主張「先吳未發往伐之」,范蠡諫告,勿聽,被夫差「悉發精兵擊越,敗之夫椒(今吳縣椒山)。」句踐率殘兵五千,退守會稽山上。夫差追而圍之。句踐以「卑辭厚禮以遺」之計,派文種向吳求和。初,吳王夫差納伍子胥之諫,勿許。句踐「欲殺妻子,燔寶器,觸戰以死。」文種諫而獻「以美女寶器厚賂吳太宰嚭」之策,終於使夫差同意赦越,罷兵而歸。
句踐五年(前492)五月,句踐夫婦偕范蠡入質於吳,囚於石室。「服犢鼻、著樵頭;夫人衣無緣之裳、施左關之襦。」句踐斫養馬,夫人給水、除糞、灑掃。三年不慍怒,無恨色。「問疾嘗糞」,博得夫差歡心,得赦歸國。
句踐七年(前490)歸越,卧薪嘗膽,誓復吳仇。身自耕作,與百姓同其勞;自奉極微,出不敢奢,入不敢侈;內修其德,外布其道;充實府庫,墾其田疇;緩刑薄罰,省其賦斂;獎勵生育,訓練士兵。納相國范蠡建議,選四達之地築城立廓,以圖霸王之業。先建小城,後建大城。於是人民殷富,社會安定,士民皆欲與報吳恥。
句踐十五年(前482),吳王夫差北會諸侯於黃池,太子留守,國內空虛。句踐發兵四萬,親率君子(親兵)六千伐吳。敗吳師,獲太子友,破吳都,焚姑胥台。夫差請和,句踐自度未能滅吳,許之。句踐十九年,再度伐吳,戰於笠澤,三戰三勝。二十一年再次伐吳,圍攻三年,夫差求和不成自殺,終於句踐二十四年(前473)滅吳雪恥。
葛雲飛(1789~1841),字鵬起,又字凌台,號雨田,清紹興山陰天樂鄉(今屬蕭山市)人。生於行伍之家,幼好讀書,穎悟過人,後從父習武。讀《宋史-岳飛傳》至「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時,謂人曰:「此舉其大者而言耳,非謂武將可以愛錢也。」讀《明史-周遇吉傳》曰:「諒為烈士當如此矣!」
嘉慶二十四年(1819)武舉人,道光三年(1823)武進士,七年署黃岩鎮水師中營守備。巡洋遇盜艇,以滅燈詐為商船誘盜近舟,力擒劇盜陳兆龍等9人。二十一年(1841)正月,伊利布令定海鎮總兵交涉歸還定海,釋安突得事。葛堅持先歸地後釋俘,迫使英軍就範,撤離定海。八月,英將朴鼎查再犯定海,葛約壽春鎮總兵王錫朋,處州鎮總兵鄭國鴻分守曉峰嶺、竹山門,而自以主將據沖要擋敵。十二日英船29隻闖入竹山門,葛在土城親燃大炮擊斷其頭桅,英軍遁出。又令游擊張紹廷迎頭截擊,英軍退走,得旨嘉獎,賞提督銜。適夜英軍復大至,雖力戰,然敵軍仍盛,飛書大營請援,弗許。雲飛秘不發,加意撫慰士卒。天雨,霪潦中屢戰挫敗,激戰6晝夜,僅啖餅數枚,戰士亦然。最後敵攻破竹山門,薄土城,葛率部卒200餘人持刀步戰2里許,格殺無算。身受40餘創,炮洞胸背,仍揮刀殺敵。終因多次中彈,依崖而殞,壯烈殉國。義勇徐保夜負葛屍,以小舟渡抵鎮海。宣宗揮淚下詔,頒金治喪,以提督例恤,謚壯節,葬於今蕭山所前鄉三泉王村黃灣寺北。
葛雲飛文武雙全,著軍事著作多種,有《名將錄》、《制械要言》、《制葯要言》、《水師緝捕管見》、《全浙沿海險要圖說》及詩詞若干卷存世。事母孝,母亦知大義,喪歸,一慟而止,曰:「吾有子矣!」《清史稿》有傳
http://blog.sina.com.cn/u/49c5c56d0100050m
Ⅵ 紹興的名人
任頤(1840~1895),初名潤,字次遠,號小樓,後改字伯年。清紹興山陰人。父鶴聲,善工丹青。幼年就得到其父指授。咸豐三年(1853)赴上海扇庄學徒,後得任熊、任薰教授,初顯畫名。十一年,太平軍入浙東,攻克紹興,則參加太平軍,充旗手。太平軍敗後,移居寧波,隱於民間,重操畫筆,結識畫家任渭長。中年以後定居上海,以賣畫為生。1884年,小刀會在上海起義,為小刀會「點春堂」作「觀刀圖」,頗具影響。先後結交當時書畫名家吳昌碩、蒲華、王秋年、蔣石鶴、吳友如等。畫法師承陳洪綬、華岩,又受八大山人朱耷影響,擅畫花鳥山水、人物。重寫生,鉤勒、點簇、潑墨交互施用,別具一格;賦色鮮活明麗,筆墨不多而形象生動活潑;精肖像畫,喜用中鋒,淺描淡染,寥寥數筆而神情逼真,執法獨到,畫風在江南一帶影響極大,與任熊、任薰、任預並稱畫壇任門「四傑」。現存作品頗豐:《野塘兩石》、《芭蕉綉球》、《紫藤鴛鴦》、《池塘睡鴨》、《黃花紅葉》、《雞》、《秋雨梧桐》、《落花飛燕》、《譏看天圖》、《沙馥小像》、《五穀豐登》、《鍾馗》、《倒騎驢圖》、《牧牛圖》等。其女任霞,子任堇,均工詩文、書畫。光緒二十一年(1895)卒,年五十六。《中國人名大辭典》等有錄。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原籍山東琅琊(今山東臨沂),定居會稽山陰。出身貴族,父王曠曾任淮南太守,伯王導,晉元帝時丞相。其幼時言語遲鈍,及長始顯才華。性坦率,不拘禮節,有「坦腹東床」佳話。初仕為秘書郎,累官至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世稱「王右軍」。當時,東土飢荒,羲之輒開倉賑貸。朝廷賦役繁重,吳會更甚,每上疏爭之,多被聽納。羲之淡泊名利,雅好養性,初渡浙江,便有終仕之志。朝廷愛其才,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後稱病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游,弋釣為娛」。善作文、工書法。原師事鍾繇,但博採眾家之長,一變漢魏以來波挑用筆,獨創妍美流暢之風格。
羲之七子:獻之、凝之、徽之均善書,尤以第七子獻子成就最著。相傳現存蘭亭「鵝池」碑,「鵝」字為羲之所書,「池」字為獻之所續,世稱「父子碑」。著有《王羲之集》10卷,已散佚。明人輯有《王右軍集》傳世。因其書法而得名之遺跡,尚存蘭亭、筆飛弄、筆架橋、題扇橋、躲婆弄等。羲之舍宅為寺之戒珠寺,現辟為紀念館。《晉書》有傳。
湯紹恩字汝承,號篤齋,四川安岳人。嘉靖五年(1526)進士,十四年由戶部郎中遷德安知府,尋移紹興知府,累官至山東右布政使。後致仕歸,年九十七卒。湯為人寬厚儉朴,內服疏布,外以父所遺舊袍襲之。為政持大體,不事苛細,不以廉自炫。知紹興後,新修學宮,廣設社學,緩刑罰,恤貧弱,旌節孝,濟災荒,深得紹興人民愛戴。
文種名會,字伯禽、子禽,春秋楚之鄒人。公元前494年,句踐敗於夫椒,使文種議和,成。句踐入質吳國,命種守越。種焦思竭力,恢復生產,治理國政。「外守疆土之界,內修耕戰之備,無遺荒土,百姓親附」。句踐歸國,問政於種,種曰「愛民而已」。「利之無害,成之無敗,生之無殺,與之無奪。」「無奪民所好,則利也。民不失其時,則成之。省刑去罰,則生之。薄其賦斂,則與之。」「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其子,如兄之愛其弟,聞有飢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越王乃緩刑薄罰,省其賦斂。於是人民殷富,皆有帶甲之勇。種又獻伐吳「九術」(《史記》作「七術」):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財幣,以遺其君;三曰貴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遺之好美,以為勞其志;五曰遺之巧匠,使起宮室高台,盡其財,疲其力;六曰遺其諛臣,使之易伐;七曰強其諫臣,使之自殺;八曰邦家富而備器;九曰堅厲甲兵,以承其弊。句踐僅用三術而滅吳。
滅吳後,范蠡功成身退,曾致書種,勸其應識「高鳥散,良弓藏;狡兔盡,走狗烹」之大勢,早日離越。種不忍而稱病不朝。人誣其作亂,越王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伏劍自殺。賜葬卧龍山,故名種山。現府山公園越王殿中有刻石像,府山望海亭東側有文種墓。《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越絕書》、《吳越春秋》等均有載。
秋瑾(1875~1907),女,原名閨瑾,字玉貞,小字玉姑,後易名瑾,字璇卿,號競雄、鑒湖女俠,別號漢俠女兒,另署鞦韆。祖籍紹興山陰漓渚(福全)人,出生於福建閩候縣。自幼喜好詩文,尤慕劍俠,豪爽奔放。稍長,隨四表兄習棍棒拳術、騎馬擊劍,性格倔強。
秋瑾目睹清廷腐敗和民族危難,遂蔭生「置生死於不顧」,獻身救國之志。三十年,沖破家庭束縛自籌旅費去日本留學,入東京實踐女學校學習,積極參加留日學生革命活動。七月再赴日本,經黃興介紹,在日本會見孫中山,加入同盟會,並被推為同盟評議部評議員和同盟會浙江主盟人。因反對日本「取締留學生規則」,年底回國。三十三年初,接任紹興大通體育師范學堂督辦。「大通」名義上是培養小學體育師資,實際上是培養革命軍事人才幹校。l~6月間,一面與教員王金發、竺酌先等在和暢堂秋瑾制定秘密計劃;一面派親信去諸暨、嵊縣、新昌、義烏、金華、麗水等地聯絡會黨。多次往來於上海、杭州,在浙江新軍和杭州武備學堂、弁目學堂中發展同盟會組織,吸收光復會員,曾親擬《光復軍軍制稿》,在杭州白雲庵召集浙江各地會黨,正式組織光復軍,推徐錫麟為首領,自任協領,商定五月下旬浙、皖聯合起義會攻南京。因叛徒告密,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倉促起義,失敗。7月13日(六月初四),清政府派兵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入獄。於初六日(7月15日)在紹興軒亭口從容就義,年僅33歲。次年,好友吳芝瑛、徐自華按照烈士生前願望,幾經周折,遂將其遺骨葬於杭州西冷橋畔。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親筆為秋瑾題寫「巾幗英雄」四個大字,並書楹聯一副:「江滬矢丹忱,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民國十九年(1930)在古軒亭口建「秋瑾烈士紀念碑」,府山之巔建「風雨亭」以志紀念。建國後,辟秋瑾故居為「秋瑾紀念館」,定「秋瑾故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秋瑾烈士紀念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魯迅 (188l~1936),原名周樹人,幼名樟壽,字豫才,魯迅為其主要筆名。紹興城區都昌坊人。祖父周介孚,清翰林院庶吉士;父周伯宜,秀才,屢試不中;母魯瑞,紹興縣孫端鎮安橋頭村人。兄弟3人,魯迅兄長,次作人,幼建人。
魯迅7歲上本家私塾讀《鑒略》,12歲進「三味書屋」,師壽鏡吾讀《四書》、《五經》。光緒十九年(1893)秋,祖父周介孚因科場案下獄,魯迅先後到紹興縣皇甫庄和小皋埠舅家避難。二十年(1894)父病不起,常常出入當鋪和葯店,為醫治父病而到處奔波,家道漸由小康墜入困頓而受人白眼。期間魯迅和農民及農民子弟有較多接觸,因而激起對「上流社會的墮落」之憎恨和對「下層社會的不幸」之同情。
光緒二十四年5月,魯迅母盡家中所有為其湊足18元盤川,去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次年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鐵路礦務學堂,二十七年畢業。二十八年2月以官費留學日本。先在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文和普通科,課余積極參加孫中山領導之革命活動。三十年9月進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後因痛感學醫並不能改變國民精神,於是棄醫從文。三十二年至東京,開始從事文學活動,翻譯介紹俄國、東歐等國文學作品。三十四年加入光復會。宣統元年(1909)夏回國,任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教職。二年7月,回紹興,任紹興府中學堂(今紹興一中)監學兼博物教員。辛亥革命成功後出任山會初級師范學堂監督(校長)。民國元年(1-912)2月,應蔡元培之邀,去南京教育部任部員,5月,隨教育部遷往北京,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8月任教育部僉事。六年因張勛復辟辭職。七年1月,參加《新青年》雜志編輯工作,同年4月,始以「魯迅」筆名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九年,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女子師范大學等校任教,積極組織和支持《語絲社》、《未名社》等進步社團,培養青年作家,促進新文化發展。在女師大「風潮」、「五卅」事件、「三.一八」慘案等重大政治斗爭中,冒著生命危險,寫下許多如「匕首」、「投槍」之雜文。十五年因支持學生愛國運動被通緝。9月南下廈門,任廈門大學教授。十六年1月被廣州中山大學聘為文學系主任,後兼教務主任。4月,為營救被捕學生無效憤而辭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對魯迅觸動很大,思想由進化論發展到階級論。10月抵上海,與許廣平同居,從此定居於上海。
魯迅在上海10年,認真研究馬列主義理論,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十九年起先後發起成立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團結左翼文藝工作者,並以雜文為武器,抨擊國民黨政府統治,寫下《二心集》、《南腔北調》等10餘本雜文集和《朝花夕拾》、《野草》等散文集。
夏禹《史記-夏本紀》載:禹為黃帝軒轅氏之玄孫,姓姒,名文命。禹為人「敏給克勤;其悳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亹亹穆穆,為綱為紀。」禹治水有功,初被封為夏伯,故稱「伯禹」。後受舜禪,禹制貢法,根據各地出產確定應納貢品,名曰「定貢」。為志禹功,《尚書》以《禹貢》名篇。主張「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曾向帝舜獻「九功惟敘,九敘惟歌」之謀,舜善其言,贊禹功為「地平天成,萬世永賴」。其子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
竺可楨 (1890~1974),又名紹榮、烈祖、兆熊,字藕舫,紹興會稽東關(今屬上虞市)人。光緒二十年(1894)入東關鎮敬義小學。三十一年5月,進紹興東湖通藝學堂,半年後考入上海澄衷學堂,三十三年轉入復旦公學。宣統元年(1909)考入河北唐山路礦學校,二年畢業。後考取第二次「庚子賠款」赴美國留學公費生,入伊利諾斯大學農學院,民國二年(1913)畢業,轉入哈佛大學地學系學習氣象。五年,在美國加入任鴻雋、楊杏佛等發起之「中國科學社」,任《科學月刊》編輯。七年秋,獲博士學位後回國,應聘在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教授地理學和氣象學。九年,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前身)地理系主任。十四年,應上海商務印書館之聘,任該館編輯。十五年,到天津南開大學教地理學和氣象學。十六年,應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之聘籌建氣象研究所,次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建立南京氣象台,開展氣象研究,奠定我國現代氣象事業基礎。十九年起徹底結束中國領土和海域之天氣預報由外國人發布之歷史。二十二年4月,委任為中國出席第五屆太平洋科學會議代表。二十五年4月起任浙江大學校長直至解放。學校幾度搬遷,在十分艱難條件下,始終依靠師生,堅持「求是」校訓,並親自撰寫《求是精神和犧牲精神》一文,提倡追求真理,不怕犧牲之精神,聚集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使學校發展成為全國著名大學。抗日戰爭期間,率領浙江大學師生西遷,轉輾贛、湘、兩廣到達遵義,被譽為「文軍的長征」。三十五年,遷回杭州。在反內戰、反飢餓斗爭中,積極支持於子三等進步學生的愛國行動,公開揭露反動派殺害於子三真相。次年7月,當選為黨團合並後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三十七年3月,當選為國立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竺可楨
解放前夕,斷然置國民黨要其赴台灣之種種威脅利誘於不顧,奔赴上海。1949年7月,赴北京參加全國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籌備會;9月,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氣象學會會長、中國地理學會會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學部主任、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常務理事、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委員、國際地球物理年國家委員會主席、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常務委員會委員。196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竺可楨學識淵博,治學嚴謹,致力於許多學科研究,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奠基人,在氣候變遷、物候、農業氣候、自然區劃和科學史等方面皆有卓越見解和傑出貢獻,曾發表論文240餘篇。從1936年1月1日起到1974年2月6日逝世前一天止,氣象日記無一日間斷,共計800萬字。1955年至1960年間,雖年事已高,仍經常到西北黃土高原、新疆、內蒙古等地考察。主要論著有《台風中心的若干新事實》、《遠東台風的新分類》、《中國氣流之運行》、《東南季風與中國雨量》、《氣候與人生及其他生物的關系》、《論我國氣候的若干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系》、《物候學》、《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國的亞熱帶》、《東亞天氣類型的初步研究》等,已輯有《竺可楨文集》。《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等有錄。
王冕 (1310—1359),宇元章,浙江諸暨人。他是元末文壇有影響的詩人,又是畫壇上以畫墨梅開創寫意新風的花鳥畫家。他的詩常流露出對元朝統治的憤懣情緒,而他的墨梅也借物抒懷,自認喜寫「野梅」,不作「官梅」,以蔑視當時那些「峨冠腐儒」。晚年他避居會稽九里山,自築「梅花屋」,種粟養魚,以清貧生活了其餘生。
范蠡字少伯,又稱范伯,春秋末楚國宛三戶(今河南南陽一帶)人。出身貧寒,微時「佯狂、倜儻、負俗。」文種任宛令時,與之交。後同至越國出仕,俱為著名大夫。
公元前494年,句踐伐吳,范蠡諫阻,不聽,遂遭失敗。退保會稽山後,獻卑身厚賂,乞成於吳之計,訂城下之盟。范蠡隨句踐質吳三年,夫差勸其棄越投吳,委以重任,范不為動。含垢忍辱,卑辭厚賂,終於使句踐化險為夷,平安返越。及歸國,與文種鼎力輔佐越王。句踐奮發圖強,築城立廓,發展生產,以俟時機。蠡倡「道」、「氣」,主「恆」、「常」,重「持盈」、「定傾」、「節事」,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變化,時勢必有盛衰,順其自然,待機而動,才能取勝。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興越滅吳,完成句踐稱霸大業,使越國成為強國。
滅吳後,范蠡功成身退,乘舟浮海,離越適齊,化名「鴟夷子皮」,經商治產,獲利千萬,受任齊相。後棄官散財,間行至陶(今山東定陶西北),逐什一之利,復貲累千萬,自號陶朱公。范蠡著作甚豐,惜大多散佚,僅存《養魚經》,為我國最早內塘養魚專著。府山公園越王殿中有刻石像供世人瞻仰。《史記-越王句踐世家》有專記、《史記-貨殖列傳》有載,《越絕書》、《吳越春秋》述其詳。
蔡元培 (1868~1940),字鶴卿、孑民,號孑農,紹興山陰(今越城區)人。光緒十五年(1889)舉人,十六年會試貢士,未殿試。十八年補殿試,為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補翰林院編修。甲午戰爭後,開始接觸西學,同情維新。二十四年九月返紹興,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提倡新學。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學教習。二十八年與蔣觀雲等組織中國教育會,任事務長。夏,游歷日本,同年秋回國,在上海創設愛國女校及愛國學社,任總理。並以《晨報》為陣地,提倡民權,宣傳排滿革命。三十年冬與陶成章、龔寶銓等在上海建立光復會,被推為會長,次年加入同盟會。三十年赴德國留學。
民國元年(1912)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主張採用西方教育制度,廢止祀孔讀經,實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確立起我國資產階級民主教育體制。二次革命失敗後,攜眷赴法,與李石曾等創辦留法勤工儉學會。五年冬回國任北京大學校長,支持新文化運動,提倡學術研究,主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實行教授治校。「五四」運動中支持學生愛國行動,多方營救被捕學生。
「九·一八」事變後,主張抗日,擁護國共合作。民國二十一年(1932)與宋慶齡、魯迅等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積極開展抗日愛國運動。曾電救楊開慧烈士,援救許德珩等愛國民主人士,營救丁玲、朱宜權等共產黨員。二十九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巔華人公墓。
句踐 (約前520~前465),其先禹之苗裔,夏後帝少康之庶子封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句踐元年(前496),吳王闔閭興師伐越。句踐「使死士挑戰三行至吳陣呼而自剄」,一舉打敗吳軍,射傷吳王。吳王闔閭臨終告誡兒子夫差:「必毋忘越」。夫差接位後,遵照遺訓,日夜勤兵,矢以報越。句踐得悉,主張「先吳未發往伐之」,范蠡諫告,勿聽,被夫差「悉發精兵擊越,敗之夫椒(今吳縣椒山)。」句踐率殘兵五千,退守會稽山上。夫差追而圍之。句踐以「卑辭厚禮以遺」之計,派文種向吳求和。初,吳王夫差納伍子胥之諫,勿許。句踐「欲殺妻子,燔寶器,觸戰以死。」文種諫而獻「以美女寶器厚賂吳太宰嚭」之策,終於使夫差同意赦越,罷兵而歸。
句踐五年(前492)五月,句踐夫婦偕范蠡入質於吳,囚於石室。「服犢鼻、著樵頭;夫人衣無緣之裳、施左關之襦。」句踐斫養馬,夫人給水、除糞、灑掃。三年不慍怒,無恨色。「問疾嘗糞」,博得夫差歡心,得赦歸國。
句踐七年(前490)歸越,卧薪嘗膽,誓復吳仇。身自耕作,與百姓同其勞;自奉極微,出不敢奢,入不敢侈;內修其德,外布其道;充實府庫,墾其田疇;緩刑薄罰,省其賦斂;獎勵生育,訓練士兵。納相國范蠡建議,選四達之地築城立廓,以圖霸王之業。先建小城,後建大城。於是人民殷富,社會安定,士民皆欲與報吳恥。
句踐十五年(前482),吳王夫差北會諸侯於黃池,太子留守,國內空虛。句踐發兵四萬,親率君子(親兵)六千伐吳。敗吳師,獲太子友,破吳都,焚姑胥台。夫差請和,句踐自度未能滅吳,許之。句踐十九年,再度伐吳,戰於笠澤,三戰三勝。二十一年再次伐吳,圍攻三年,夫差求和不成自殺,終於句踐二十四年(前473)滅吳雪恥。
葛雲飛(1789~1841),字鵬起,又字凌台,號雨田,清紹興山陰天樂鄉(今屬蕭山市)人。生於行伍之家,幼好讀書,穎悟過人,後從父習武。讀《宋史-岳飛傳》至「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時,謂人曰:「此舉其大者而言耳,非謂武將可以愛錢也。」讀《明史-周遇吉傳》曰:「諒為烈士當如此矣!」
嘉慶二十四年(1819)武舉人,道光三年(1823)武進士,七年署黃岩鎮水師中營守備。巡洋遇盜艇,以滅燈詐為商船誘盜近舟,力擒劇盜陳兆龍等9人。二十一年(1841)正月,伊利布令定海鎮總兵交涉歸還定海,釋安突得事。葛堅持先歸地後釋俘,迫使英軍就範,撤離定海。八月,英將朴鼎查再犯定海,葛約壽春鎮總兵王錫朋,處州鎮總兵鄭國鴻分守曉峰嶺、竹山門,而自以主將據沖要擋敵。十二日英船29隻闖入竹山門,葛在土城親燃大炮擊斷其頭桅,英軍遁出。又令游擊張紹廷迎頭截擊,英軍退走,得旨嘉獎,賞提督銜。適夜英軍復大至,雖力戰,然敵軍仍盛,飛書大營請援,弗許。雲飛秘不發,加意撫慰士卒。天雨,霪潦中屢戰挫敗,激戰6晝夜,僅啖餅數枚,戰士亦然。最後敵攻破竹山門,薄土城,葛率部卒200餘人持刀步戰2里許,格殺無算。身受40餘創,炮洞胸背,仍揮刀殺敵。終因多次中彈,依崖而殞,壯烈殉國。義勇徐保夜負葛屍,以小舟渡抵鎮海。宣宗揮淚下詔,頒金治喪,以提督例恤,謚壯節,葬於今蕭山所前鄉三泉王村黃灣寺北。
葛雲飛文武雙全,著軍事著作多種,有《名將錄》、《制械要言》、《制葯要言》、《水師緝捕管見》、《全浙沿海險要圖說》及詩詞若干卷存世。事母孝,母亦知大義,喪歸,一慟而止,曰:「吾有子矣!」《清史稿》有傳
http://blog.sina.com.cn/u/49c5c56d0100050m
Ⅶ 浙江紹興有哪些名人
1、大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後人稱他為大禹。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上(今浙江紹興市南),仍存禹廟、禹陵、禹祠。從秦始皇開始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