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人自知知名

人自知知名

發布時間: 2020-12-10 15:03:00

1. 關於人要有自知之明的名人故事

故事一:

春秋時期,在齊國有一位被公認的美男子,別人都叫他徐公。和徐公家離的不遠,有一戶人家,那家人的主人叫鄒忌。鄒忌也是一個長得還算魁偉漂亮的男子。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對著鏡子,問他的妻子說:「你看我比那個徐公哪個漂亮些?」

妻子答道:「當然是我相公漂亮了,他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徐公是名聞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會比徐公更漂亮,所以又去問他的小妾:「你看,我和徐公比,哪個漂亮些?」妾也回答:「徐公雖然漂亮,但他離您還差的遠呢!他怎麼能和您比呢?」

鄒忌聽到妻妾都這樣說,感到很得意,心想:連妻妾都這樣說我,那肯定就是我最美了。過了一天,有個客人來鄒忌家拜訪他,鄒忌就擺下了酒席去招待他,席間,鄒忌又順便問了問客人:「你認為我和徐公比美,哪個更漂亮一點呢?」

客人的回答也同樣是:「徐公沒有您漂亮。」這句話使得鄒忌更加得意了,他現在都不知道自己有多漂亮了。又過一天,徐公來到了鄒忌家裡,鄒忌就把徐公的面貌、身材、姿態等各方面都仔細打量了一番,又暗中和自己相比,始終看不出他什麼地方比徐公漂亮。

徐公走了以後,他又去照了一回鏡子,更覺得自己比徐公大有遜色。鄒忌為這事夜晚睡不著覺。他想了又想,終於得出一個結論:「妻子對我有偏愛,當然要說我漂亮;妾呢,她是怕我的,所以也說我漂亮;至於客人的當面捧我,那還不是因為他有求於我嗎?」

自知之明很重要,在古代可以保官,保全家,人在一片贊揚聲里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特別是居於領導地位的人,更要有自知之明,才能不至於迷失方向。

故事二:

楚莊王要討伐越國,莊子勸諫道:「大王為什麼要討伐越國呢?」庄王答道:「因為越國政治混亂,士兵戰鬥力差。」莊子說:「臣認為智慧就像眼睛一樣,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地方,卻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曾經兵敗給秦國、晉國,喪失了幾百里的土地,這就是士兵戰鬥力弱了。

庄蹻在楚國境內當強盜為害百姓,官吏卻不能將其拿獲,這就是政治混亂了。大王政治之亂,兵力之弱,似乎也不在越國之下,但卻想討伐越國,這就說明了大王的智慧也像那眼睛一樣了,看得到別人,卻看不到自己。」庄王於是取消了這次軍事行動。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智慧不在於他能夠評價別人,而在於能夠正確地評價自己,因此說:「能夠自我評價才稱得上有智慧.」 這個故事說明了「知人易而知己難」的道理,為人處事,莫過於此。

(1)人自知知名擴展閱讀:

自知之明出自《老子》:「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一個嚴於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這一點,往往是比較難的,解剖別人易,解剖自己難。所以人們又說「人貴有自知之明。」意思是說能清醒認識自己,對待自己,是最明智最難能可貴的。

人貴有自知之明,難得真正了解自己,戰勝自己,駕馭自己。自以為自知同真正自知不同,自以為了解自己是大多數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正了解自己是少數人的明智。

人生如秤:對自己的評價秤輕了容易自卑;秤重了又容易自大;只有秤准了,才能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感知自我,完善自我,對自己瞭然於心,知道自己能吃幾碗干飯,有幾許價值,才能做到自知之明。

可現實中人們常常秤重自己,過於自信和自重,總覺得高人一等,辦事忽左忽右,不知輕重,而造成不必要的尷尬和悲劇。當然也有秤輕自己的人,其表現為往往自輕和自賤,多委靡少進取,總以為自不如人,自慚形穢,而經常處於無限的悲苦之中。

古人雲:「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說,自知之明來源於自我修養和自我慎獨。因為自省才能自製自律,自律才能自尊自重,自重才能自信自立。自尊為氣節,自知為智慧,自製為修養。人具備了自知之明的胸臆和襟懷,其人格頂天立地,其行為不卑不亢,其品德上下稱道,其事業左右逢源。

在人生道路上,就能經常解剖自己,自勉自勵,改正缺點,量知而思,量力而行,及時把握機遇,不斷創造人生的輝煌。

自知之明與自知不明一字之差,兩種結果。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瓢飄然,忘乎所以,看不到問題,擺不正位置,找不準人生的支點,駕馭不好人生命運之舟。自知之明關鍵在「明」字,對自己明察秋毫,了如指掌,因而遇事能審時度勢,善於趨利避害,很少有挫折感。

其預期值就會更高,人生道路也會更順暢。同時,自之不明是受私慾和心境的影響與干擾的。在如今人心浮躁和物慾橫流的人際交往中,如果不能正確對待自己,缺乏自律意識,就很容易受權、錢、色、欲的誘惑和腐蝕,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以至釀成許多人生的苦果。這在現實中是不乏其例的。

從另一層面上講,自知無知才求知,自知無畏才拼搏。好說己長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長。自知度愈高,求知慾愈強。學然後知不足,知然後更求知。掌握的東西越多,越感到自己學識的短淺。知無止境學無涯。因此,自知之明是求知的不竭動力,求知是自知之明的升華。

自知之明通過求知改變自己的無知無識,也是使自己達到自尊自重、自律自信,進而自立自強自如人生境界的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楚莊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 知人之明,方能自知之明;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有大作為的意思

釋義:對別人的來了解要達到清源楚,才能清楚的了解自己,才能有大的作為。

出處:《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之明,方能自知之明;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有大作為。」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

明:看清(明白)事物的能力。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都有透徹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

知人之明:意思就是他有著洞察發現人才的聰慧頭腦。屬於褒義詞。

(2)人自知知名擴展閱讀:

關於知人之明,方能自知之明;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有大作為的典故:

1、乾隆的時候,一次殿試,有兩個人的文采難分伯仲,於是這皇帝親自出了一上聯,讓他們對下聯。此上聯是:煙鎖池塘柳。

考生甲一看就臉色大變,然後快速離去。考生乙皺眉思索一會兒,也怏怏的離開了。後來考生甲就被欽點為狀元,乙為榜眼。眾臣不解,皇帝說我這個對聯看似簡單但卻包含了金木水火土(偏旁),實屬難對。甲一看便知,才高於乙。

2、李白想在黃鶴樓題首詩,然而看見崔顥所題的《登黃鶴樓》後,就連忙罷手,認為自己再寫也及不上崔顥的這首詩。

3. 誰知道「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是誰說的

這一句是中國古老的古話,沒有誰說的,可能是從以下引論過來的:

[成語詞典]
--------------------------------------------------------------------------------

[題名]:自知之明
[拼音]:zì zhī zhī míng
[解釋]: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
[例句]:一個嚴於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的。
[來源]:《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人貴有自知之明

中國有句經典名言:「人貴有自知之明」。在古希臘一座智慧神廟大門上,也寫著這樣一句箴言:「認識你自己」,古希臘人還把它奉為 「神諭」,是最高智慧的象徵。許多哲人都這樣告誡人們,可見,自知之明,對人生,乃至人類是何等的重要!

自知之明,就是自己能了解自己,自己能認識自己。有的人可能說:「我就是自己,怎能說不認識、不了解自己呢?」 其實不然。有的人可以了解他人,了解環境,了解社會,甚至了解世界,但是,就是不會太了解自己,要做到有自知之明,是很難很難的。大千世界,茫茫人海,能夠真正認識自己的人極少,而不能認識自己的人卻很多很多。要不,何以古今中外,都有「人貴有自知之明」之類的勸戒呢!

現實生活中,有的人,談論起來頭頭是道,可做起事來,卻常常束手無策,力不從心;有的人,心懷鴻鵠之志,可真給他施展空間,卻又往往大不如意,令人抱憾。有的人,妄自尊大,目中無人;有的人,固步自封,不思進取;有的人,利令智昏,忘乎所以;……他們大多是,不知自己深淺幾何,缺乏做人應有的自知之明。明明是自欺欺人,還動輒騰雲駕霧地飄飄然起來。

4. 人貴有自知之明的例子

楚庄復王要討伐越國,庄制子勸諫道:「大王為什麼要討伐越國呢?」庄王答道:「因為越國政治混亂,士兵戰鬥力差。」莊子說:「臣認為智慧就像眼睛一樣,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地方,卻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曾經兵敗給秦國、晉國,喪失了幾百里的土地,這就是士兵戰鬥力弱了。庄蹻在楚國境內當強盜為害百姓,官吏卻不能將其拿獲,這就是政治混亂了。大王政治之亂,兵力之弱,似乎也不在越國之下,但卻想討伐越國,這就說明了大王的智慧也像那眼睛一樣了(看得到別人,卻看不到自己)。」庄王於是取消了這次軍事行動。由此可見,一個人的智慧不在於他能夠評價別人,而在於能夠正確地評價自己,因此說:「能夠自我評價才稱得上有智慧。」
這個故事說明了「知人易而知己難」的道理,為人處事,莫過於此。

5. 人要有自知知名是什麼意思我不知道是不是她的字寫錯筆字了。

自知之明

6. 為什麼人貴有自知之名

我深信一點,就是人要成功外在條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具備內在的素質。如果你想取得成功,就要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自己到底需要什麼。當你猶豫不決的時候,很有可能是自己的信心發生了動搖。這個時候,你就需要及時地了解自己的心理變化,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在成功的路上走得更遠。

人往往只有了解了自己以後,才能夠正確地樹立起自己的目標。在成功的道路上,人有時會變得猶豫不決。既想做這件事情,又想做那件事情,然而越是希望面面俱到,就越會導致猶豫不決。這時只要把這些遲疑不定的想法拋開,問題就解決了。所以要冷靜地考慮自己的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目標,這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自己很難了解自己的才能,當然也有人具有自知之明,但不知道自己的人終究比較多。這時候,可以先請教別人,然後再冷靜地加以考慮,就一定能夠找出一個好的解決辦法。

日本松下電器公司的創始人松下幸之助在回顧自己過去的半生時,感覺他很少有猶豫不決的經驗。因為工作總是接連不斷地做,這一次這樣做,下一次那樣做,怎樣做才能夠把工作做好,怎樣做才能適合自己,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松下幸之助。他在遭遇困惑的時候,就會請教一個第三者,被請教的第三者因為沒有利害關系,所以就會看得比較清楚,就會提供客觀的意見。松下把這些意見仔細分析一下,覺得應該完全按照這些意見做時,就照做。覺得對於這意見不十分明了時,就再度請教,如果聽到三次相同的意見,那麼不管怎樣,他也會按照這個意見做下去。當時,蘇聯十月革命的成功,使全世界的產業工人無不歡欣鼓舞。日本的工人運動也風起雲涌,工人要求增加工資、參加普選、成立工會、管理工廠等等一系列要求,無不使工廠的老闆感到恐慌。

一般來說,愈是大型工廠,愈容易發生工潮。而像松下開辦的這類小型工廠,工潮再怎麼轟轟烈烈,裡面都靜如一潭死水。偏偏這時,松下萌發憂慮意識:如果我的工廠規模擴大,難免不發生工潮,我該怎麼辦?他進一步想:如果我的工廠受外界經濟氣候及自身經營狀況的影響,工人情緒波動,我又該怎麼辦?這時,松下從舊式的家庭企業受到啟發,「對立不如親善,把工人當成老闆的家人,老闆則像是工人的父親」,這樣的舊式的家庭企業模式也必定能適應新產業。於是,松下的理論逐漸明朗:「松下電器公司的員工都是松下大家族的一員,誰不是松下大家族的一員,誰就不是松下電器的員工。」松下構想成立一個工會組織,在這個組織里,老闆員工一視同仁。就這樣,松下摸著石頭過河,靠著自己的經營理念,終於把工廠一步步發展壯大。後來,松下電器在大阪擁有了較高的知名度,在市場上站住了腳跟。松下正是憑著自知之明,很深刻地了解自己,才使公司的管理日趨完善,最終使松下電器成為世界的知名品牌。松下的策略是從全局的觀點來看待自己的發展,在看似不清楚地方,尋找到一條能夠取得突破的道路。而這一切的取得,全都得益於他對大局、對自己的了解。孫子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也就是說,只有了解了自己和外界的情況,才能夠制定正確地方向和目標。只有自知,才能夠審時度勢,制定出符合自身特點的方針和策略,找出自己的發展和成功之路。

7. 古代有自知之明的人、事例、最後取得的成就

1、劉邦: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

事例:西漢初年,天下已定,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舉行盛大的宴會,喝了幾輪酒後,他向群臣提出一個問題:「我為什麼會取得勝利?而項羽為什麼會失敗?」

高起、王陵認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佔城池與戰略要地,給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業。

而項羽恰恰相反,用人不利,立功不授獎,賢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敗。漢高祖劉邦聽了,認為他們說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勝原因是能用人。

他稱贊張良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為張良的字)。」意思是說,張良坐在軍帳中運用計謀,就能決定千里之外戰斗的勝利。這說明張良心計多,善用腦,善用兵。

成就:公元前202年2月28日(按西漢前期以十月為歲首,同年二月在十月之後),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今山東曹縣北)之陽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是為漢高帝。

劉邦即皇帝位後,王後呂雉改稱皇後,太子劉盈稱皇太子。劉邦根據婁敬建議,定都咸陽以東的長安(今陝西西安),取長治久安之意。開基肇始,史稱西漢。

2、陶淵明: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釋義:富貴不是我所求,修成神仙是沒有希望的。

事例: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陶淵明棄官歸田,作《歸去來兮辭》。陶淵明從29歲起開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厭惡官場,嚮往田園。

他在義熙元年41歲時,最後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令即辭官回家。以後再也沒有出來做官。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雲,陶淵明歸隱是出於對腐朽現實的不滿。

當時郡里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官員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掛冠去職,並賦《歸去來兮辭》,以明心志。

成就: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7)人自知知名擴展閱讀

「自知之明」出處: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釋義:能夠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夠戰勝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強者。

知道滿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奮斗的人是有志氣的。言行不離道之規律中的人能夠活得長久。軀體雖死而精神仍然存在於世的人才是真正的長壽。

2、《韓非子》:楚莊王欲伐越,莊子諫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亂兵弱。莊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

王之兵自敗於秦、晉,喪地數百里,此兵之弱也;庄礄為盜於境內,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王之弱亂,非越王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難,不在見人,在自見。故曰:自見之謂明。

釋義:楚莊王想進攻越國,莊子規勸君主道:「大王為什麼要進攻越國呢?」他說:「政治混亂,軍隊弱勢。」莊子說:「我擔憂這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卻不能看到自己的睫毛。

大王的軍隊敗給秦、晉,喪失土地數百里,說明軍隊很軟弱;庄蹻盜竊於境內,而官吏卻不能禁止,這說明楚國的政事混亂。可見楚國在兵弱政亂方面,並非在越王之下。

而您卻想進攻越國。這樣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見眼睫毛一樣。」楚莊王這才終止。所以要想知道困難,不在於看清楚別人,而在於自己是否見識到自己。所以說:「自己見識到自己才叫做明智。」

8. 有什麼典故名字形容一個人沒自知知名

【班門弄斧】bān mén nòng fǔ (班): 魯班,我國春秋時期魯國人,著名的木版匠。在魯班權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例}我在各位老師傅面前談操作經驗,實在是~不自量力。(也可用作自謙之詞) 古今異義:古代用「班門弄斧」批評那種無知卻又好賣弄的人,而現今鼓勵人們大膽地表現自我,敢於顯露自己的本領,挑戰權威,有時會說「弄斧必須到班門」。

原文

採石江頭,李太白墓在焉(那裡)。往來詩人,題詠殆(dài,幾乎)遍。有客書一絕雲:「採石江邊一抔土,李白詩名耀千古;來的去的寫兩行,魯班門前掉(擺弄)大斧。」亦確論也。

譯文

在採石江頭.李太白的陵墓在那裡。來來往往的詩人(在那裡)寫詩吟詩的幾乎到處都是。(其中)有過客寫了一首絕句道:「採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這)也是確切的評論啊。

9. 人貴有自知之明事例

陶淵明,在充分認知了自我後,發現「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於是版「採菊東籬下,悠然見權南山」,留下了一段「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佳話。

李白,一代詩仙,這位當年名譽京城的御用文人,在充分認知了自我後,發出了「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的感慨,做出了「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的豪放行為,書寫了一段「四海皆我家」的美談。

古代文人騷客懂得認知自我,值得我們稱頌;在這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懂得認知自我的人,更令我們欽佩。

照亮苗鄉的月亮——李春燕,充分認知自我,知道自己能夠讓苗鄉人民更健康地生活,於是在田壟里提著竹籃,用雙手捧回了「生命的意義」,因此她感動了全中國。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