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著名帝王

著名帝王

發布時間: 2020-12-11 02:47:42

㈠ 世界歷史上最著名的十大帝王都有誰(個人主觀認為最好)

中國歷史十大帝王: 1、秦始皇贏政:(前259-前210),秦朝建立者,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始稱皇帝,被稱為千古一帝。 2、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西漢皇帝,在位期間是漢朝的鼎盛時期。派遣張騫等人通西域,取得了反擊匈奴的決定性勝利。 3、漢光武帝劉秀:(前6-後57),東漢的建立者,以柔治天下,死後實際薄葬。 4、魏孝文帝元宏:北魏有作為的皇帝(467-499),拋棄民族偏見,實行漢化改革。促進了北方的民族融合。 5、隋文帝楊豎(541-604)隋朝開國皇帝,重新統一了中國,確立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體制,締造了開皇之治。 6、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王朝的實際締造者,,大力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能接受直諫,知人善任,締造了貞觀之治。 7、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北宋開國皇帝,大權集中,以文治國,結束了五代十國戰亂紛爭的局面,生性孝友節儉。 8、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元朝立國皇帝,成吉思汗之孫。滅亡南宋,統一了天下。 9、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明王朝建立者,出身貧寒,曾投身皇覺寺為僧,後克元,統一中國。死後謚高皇帝,廟號太祖。 10、清聖祖玄燁:(1654-1722),清代康熙皇帝,姓愛新覺羅,清世祖福臨第三子,在位61年,廟號清聖祖。 世界十大帝王: 第1:一頭高貴的雄師把地球踩在腳下——亞力山大大帝 第2:我來了,我看見了,我勝利了——凱撒大帝 第3:用戰爭締造和平的一代天驕——羅馬帝國元首屋大維 第4:成吉思汗 第5: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古印度護法君主阿育王 第6:中世紀歐洲第一大帝王——查理蔓 第7:萊茵河畔龍虎君——神聖羅馬帝國奠基人奧托一世 第8:開創黃金時代的太陽王——英俊國王路易十四 第9:俄羅斯帝國教父——彼得大帝第10:征服歐洲就像征服女人一樣——法蘭西皇帝拿破崙

㈡ 古代有名的皇帝

秦始皇嬴政,漢高祖劉邦,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光回武帝劉秀,漢孝烈帝劉答備,魏文帝曹丕,吳帝孫權,晉武帝司馬炎,北魏孝文帝元宏,宋武帝劉裕,隋文帝楊侑,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女皇帝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北周太祖柴世榮,宋太祖趙匡胤,南唐後主李煜,宋徽宗趙佶,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金太祖完顏阿古打,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神宗朱翊鈞,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清世祖宗愛新覺羅胤禛,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
這些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名的皇帝了,有明君,也有昏君,有開國皇帝,也有亡國皇帝。

㈢ 中外歷史上著名的帝王及其成就

中國歷史十大帝王
1、秦始皇贏政:(前259-前210),秦朝建立者,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始稱皇帝,被稱為千古一帝。
2、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西漢皇帝,在位期間是漢朝的鼎盛時期。派遣張騫等人通西域,取得了反擊匈奴的決定性勝利。
3、漢光武帝劉秀:(前6-後57),東漢的建立者,以柔治天下,死後實際薄葬。
4、魏孝文帝元宏:北魏有作為的皇帝(467-499),拋棄民族偏見,實行漢化改革。促進了北方的民族融合。
5、隋文帝楊豎(541-604)隋朝開國皇帝,重新統一了中國,確立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體制,締造了開皇之治。
6、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王朝的實際締造者,,大力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能接受直諫,知人善任,締造了貞觀之治。
7、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北宋開國皇帝,大權集中,以文治國,結束了五代十國戰亂紛爭的局面,生性孝友節儉。
8、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元朝立國皇帝,成吉思汗之孫。滅亡南宋,統一了天下。
9、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明王朝建立者,出身貧寒,曾投身皇覺寺為僧,後克元,統一中國。死後謚高皇帝,廟號太祖。
10、清聖祖玄燁:(1654-1722),清代康熙皇帝,姓愛新覺羅,清世祖福臨第三子,在位61年,廟號清聖祖。

㈣ 中國古代有哪些有名的帝王

秦始皇贏政,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績在中國帝王中當屬第一。 滅六國,統一華夏,建立中央集權,始稱皇帝,被稱為千古一帝。

武帝漢劉徹,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是世界文明無可爭議的中心,而漢武帝的時代,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偉大時代之一。

漢光武帝劉秀,漢光武帝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他建立的東漢王朝達200多年的歷史,開創「光武中興」。

隋文帝楊堅,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的強國之一,他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後人將隋文帝的大治譽為「開皇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中華帝國千古第一帝,大唐王朝實際締造者,唐代第二位君主。僅僅用四年的時間就奠定了統一的局面。開創「貞觀之治」當時堪與唐帝國相比的,只有中東的阿拉伯帝國。

武則天,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唯一女皇,就這一點也足以說明其偉大了。她在位間任用酷吏以強硬的手段統治她的王朝,前後執政近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兵不血刃登上帝位,建立宋朝,不僅統一了大半個中國。使宋王朝的經濟和文化達到我國歷史上的又一個高峰,他「杯酒釋兵權」,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大將專軍權的問題,被譽為「最高政治藝術的運用」,成為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元太祖成吉思汗,征西夏、攻金朝、攻破俄羅斯連軍,橫掃中亞強國,為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之一。

明成祖朱棣,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定都北京的漢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後500餘年的首都地位。同意鄭和下西洋,前後七次,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明成祖可謂功績累累的雄主。

清聖祖康熙,14歲參政,統一台灣,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並抵抗了當時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的侵略,簽定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中國東北邊界。

㈤ 英國有哪些著名的帝王

維多利亞女王

維多利亞女王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位時間長達內64年。她是第容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她在位的64年期間(1837-1901年),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她在位的60餘年正值英國自由資本主義由方興未艾到鼎盛、進而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時期,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君主立憲製得到充分發展,使維多利亞女王成了英國強大繁榮的象徵。

㈥ 中國歷史上知名帝王有哪些,並列舉其豐功偉績

唐太宗李世民

【豐功偉績】
1、他不拘一格(敵人、窮人、壞人)的用人,對人材的使用及領導達到了極高的境遇;
2、他獨具慧眼,看到了個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認識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問世,對大臣的各項進步之言豁達的予以採納;
3、不獨斷專行、初步確立了三權分立、互相監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規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響國家政策的那一部份)旨意需門下省審查副署後方可生效發布,保證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時發現並糾正/杜絕了不良政策對國家及人民的違害與影響;
4、認識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殺的法政政策,規定死刑需三復奏(外地五復奏)復審批准後方可行刑,這就不難認人們想起貞觀四年(630年---中國的豐年)全國叛死刑才29人、貞觀六年(632年)全國死刑犯290人,太宗審查時令全部290人回家團年、待來年秋收後回來復刑,結果290人均准時到來、無一人逃亡(現在有人說那是太宗廣布法網,那290人是跑不掉才回來受死的,我說這人真是不動腦子,想想那時的法網嚴還是現在的法網嚴,那現在逃獄是不是100%呢,那又是為什麼呢!!!)。
5、太宗朝武功之盛,除太高麗戰爭上沒有取得戰略勝利外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突厥、吐谷渾、高昌、安西四鎮、漠北薛延陀等),這與當時的國力、軍隊戰鬥力、整體戰略、用人選將與配合默契、過程協調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開的,因此在中華歷史上的名將名相中,貞觀朝佔有相當的比例,在中華軍事史上,貞觀朝的戰例也多被引用;

㈦ 歐洲歷史上最著名的帝王

君士坦丁大帝、查士丁尼大帝、奧託大帝、阿爾弗雷德大帝、彼得大帝等。

1、君士坦丁大帝

弗拉維·瓦萊里烏斯·奧勒里烏斯·君士坦丁(Flavius Valerius Aurelius Constantine,272年2月27日-337年5月22日),羅馬皇帝,在位期間從306年至337年。

曾在313年頒布米蘭詔書,承認基督教為合法且自由的宗教。其背景是基於政治的意圖,想要爭取廣大的基督徒的支持,並對幼發拉底河防務進行監督。

於公元330年將羅馬帝國的首都從羅馬遷到拜占庭,將該地改名為君士坦丁堡。305年其父君士坦提烏斯·克洛盧斯成為帝國西部的奧古斯都(皇帝)。

君士坦丁隨父轉戰於不列顛。306年父死,在不列顛由軍隊擁立為奧古斯都。312年侵入義大利。後與東羅馬皇帝V.L.李錫尼結盟。

316年奪取李錫尼在巴爾干半島的領地 。324年在亞德里雅那堡和克里索普利斯大敗李錫尼,從而最終戰勝了所有帝位競爭者,成為帝國的獨裁統治者。

2、查士丁尼大帝

查士丁尼一世(又譯優士丁尼一世,拉丁文:Iustinianus I;希臘文:Ιουστινιανός Α´;約482年-565年11月14日),東羅馬帝國皇帝(527-565),史稱查士丁尼大帝(英文:Justinian the Great)。

查士丁尼一世早年輔佐叔父查士丁一世登基並執政,後作為其養子繼位。在內政方面,他通過任命特里波尼安等人編纂法典(528-534)和發布新敕令(534-565),形成了歐洲第一部系統完備的法典《國法大全》。

鎮壓尼卡起義(532),改革行政,加強中央集權; 發展對外商貿,引進絲織業;干預宗教事務,迫害阿里烏斯派等異端;興建聖索菲亞大教堂。

對外,在東部與薩珊波斯作戰,在西部以名將貝利撒留等大舉擴張,先後征服北非汪達爾王國(533-534)、義大利東哥特王國(535-554),還進攻西哥特王國並佔領西班牙南部(552前後)。

晚年潛心神學,死後不久帝國在西方的領土便相繼喪失。

查士丁尼一世的政策被學者瓦西列夫(英:Alexander Vasiliev)概括為「一個帝國、一個教會和一部法典」,其統治期一般被看作是東羅馬帝國由古典時期希臘化的的重要過渡期,其本人也被稱為「最後一位偉大的羅馬皇帝」。

3、奧託大帝

奧托一世(Otto der Große,公元 912 年 11 月 23 日~973 年 5 月 7 日),又譯鄂圖一世,德意志國王(936~973 年在位),羅馬帝國(腓特烈一世改國名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962 年加冕)。

德意志國王亨利一世之子,母為林爾海姆的瑪蒂爾達。先當選為薩克森公爵,936 年由德意志部落公爵選為國王。936 年 7 月 31 日,美因茨大主教希爾德貝特在亞琛為奧托一世加冕。

德意志境內薩克森王朝的第二代國王,羅馬帝國(腓特烈一世改國名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第一任皇帝。其父亨利一世,原為薩克森公爵,於公元 919年被諸侯選立為王。

奧托於公元 936 年即位後不停地進行東征西討,積極打擊封建割據勢力,維護王室的中央集權,並且長期採取對外擴張政策,終於成為當時歐洲大陸最有實力的君王。

4、阿爾弗雷德大帝

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 ,古英語:Ælfrēd,Ælfrǣd)中文譯名:艾爾弗雷德、阿爾弗雷德等,生卒年從848/849年~899年10月26日。韋塞克斯(Wessex)的國王,在位從871年至899年。

阿爾弗雷德(古英語:Ælfrēd,英語:Alfred;849年-899年10月26日)也譯作阿佛列、艾爾弗雷德等,是英格蘭盎格魯-撒克遜時期韋塞克斯王朝的國王。

他也是英國歷史上真正第一位稱呼自己為「盎格魯-撒克遜之王」的君主。由於其英勇的統帥臣民對抗北歐維京海盜民族的入侵,被後世尊稱為阿爾弗雷德大帝同時也是英國惟一一位被授予「大帝」名號的君主,他也被後人尊稱為「英國國父」。

他的生活細節被10世紀的威爾士學者和主教亞瑟記錄下來。他是一個善於學習的人,鼓勵教育,翻譯大批古典名著,並編纂《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大力完善他的國家的法律體系和軍隊結構。

他被一些天主教徒視為聖徒,但從未得到官方認可。英國聖公會尊稱他為天主教英雄,並在他的忌日10月26日設立節日紀念他。他通常被描繪在英國教堂的彩色玻璃上。

5、彼得大帝

彼得一世·阿列克謝耶維奇(俄語:Пётр I Алексеевич;1672年6月9日—1725年2月8日),史稱彼得一世(英語:Peter I),後世尊稱其為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

是沙皇阿列克謝一世之子,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第四位沙皇(1682年─1725年)、俄羅斯帝國首位皇帝(1721年11月2日—1725年2月8日在位)。

彼得一世1682年即位,1689年掌握實權發動改革。作為俄羅斯帝國僅有的兩位「大帝」之一,在位期間對俄羅斯推行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改革,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羅斯變成一個強國的主要因素。彼得大帝一般被認為是俄羅斯最傑出的皇帝。

1697年他派遣使團前往西歐學習先進技術,本人則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下士隨團出訪,先後在荷蘭的薩爾丹、阿姆斯特丹和英國的倫敦等地學習造船和航海技術,並聘請大批科技人員到俄羅斯工作。

回國後積極興辦工廠,發展貿易,文化、教育和科研事業,同時改革軍事,建立正規的陸海軍,加強封建專制的中央集權。

繼而發動了戰爭,奪得波羅的海出海口,給俄羅斯帝國打下堅實基礎。可以說,近代俄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發展史無不源於彼得大帝時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帝

㈧ 世界歷史上最著名的十大帝王都有誰

世界歷史上最著名的十大帝王有君士坦丁一世、秦始皇、亞歷山大大帝、屋大維、成吉思汗、拿破崙·波拿巴、居魯士大帝、查理大帝、彼得大帝、漢謨拉比。

1、君士坦丁一世(大帝),他是君士坦丁王朝的開朝皇帝,公元306年至337年在位。他是第一位皈依基督宗教的羅馬皇帝,在公元313年與李錫尼共同頒布《米蘭敕令》。承認了帝國內部的宗教信仰和自有,從他開始,基督教才開始徹底的崛起,一直流傳到今天。

2、秦始皇,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他一掃六合,從此奠定了中華歷朝歷代都要大一統的基礎,今日的中國和昔日的秦始皇,其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他統一文字,度量衡,對後世的中國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

3、亞歷山大大帝,即亞歷山大三世,馬其頓帝國國王,亞歷山大帝國皇帝。他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四大軍事統帥之首,世界四大文明古國被他征服了三個,除了古中國之外,其他三國都被征服,毫無抵抗之力。

在短短的13年時間里,他創造了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國家,極大的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為此後的人類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4、屋大維,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元首政制的創始人,統治羅馬長達40年,是世界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人物之一。公元前30年,他平息了企圖分裂羅馬共和國的內戰,給羅馬世界帶來了兩個世紀的和平與繁榮。他去世後,羅馬元老院將他列入「神」的行列。

5、成吉思汗,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意思是「擁有海洋四方「,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國,然後瘋狂向外擴張,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大半個歐洲淪陷在蒙古鐵騎的鐵蹄之下,毫無抵抗之力。

㈨ 歷史上著名的皇帝

秦始皇

秦始皇,名嬴政。生於公元前259年,死於公元前210年,活了50歲。他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劃時代的人物。

漢武帝

漢武帝,名劉徹。是西漢的第五位皇帝,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雄主。他生於公元前156年,死於公元前87年,活了70歲。他的父親是景帝劉啟,祖父是文帝劉恆,曾祖父是高祖劉邦。他4歲立為膠東王,7歲立為太子。公元前141年景帝病逝,16歲的劉徹登基,是為武帝。他是公元前141年棗公元前87年在位,計54年。

景帝對太子劉徹的教育,有他特殊的想法。為了把太子劉徹培養成一個合格的皇帝,給他特意選配了一位儒學大師衛綰。本來漢初至今,在道家黃老思想的影響下,幾代君主都無一例外地提倡黃帝、老子之學,主張清靜無為,因循守成。但是,景帝面對紛亂的國內外現狀,隱隱感到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已不能適應國家發展的需要。他很有遠見地開始寄希望於儒家學說。為此,他決定把對儒家學說有著深湛修養的、為人行為端正的衛綰,選作太子劉徹的老師。以後的實踐證明,這一決定是非常正確的。

劉徹是個好學上進的皇太子。他的興趣十分廣泛。他學黃老,習儒術,調絲竹,作辭賦和舞刀劍。他胸襟開闊,廣結良友。他作為皇太子,平時學習父皇如何理政,也注意觀察大臣的舉止言行。為將來順利接班,他作著全面的准備。公元前141年,他16歲,景帝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冠禮。加冠典禮的舉行,說明皇太子可以有資格有能力獨立掌權了。不料,在冠禮之後,景帝突患重病死去。當日,皇太子劉徹即位,君臨天下,是為武帝。

16歲的少年天子,雄心勃勃,欲為國效力,一展才華。武帝胸中有數。他深知,要想治理好國家,就必須選賢任能。他登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詔舉賢。消息傳遍全國,國內學子振奮。或舉薦,或自薦,各地賢良之士,紛紛匯聚京師。武帝十分重視,親自出題,親自閱卷,親自面試。他從中選拔了大批人才。而尤須特別提到的一件事是,他從中選拔了一位拔尖的儒學大師董仲舒。

董仲舒自幼熟讀儒家經典。據說,為了刻苦攻讀,他三年不出門,以致不知春夏秋冬。武帝早已微知其名,此次親閱其試卷,被其驚人的論點、嚴謹的邏輯和優美的語言所懾服。在其試卷上批了?#36132;良之首?#22235;個大字,並命速傳董仲舒進宮當面策問,即天子面試。

策問的當天,武帝就天道、人世、治亂等三個方面的問題,進行了三次策問,董仲舒一一從容作答,史稱?#22825;人三策?#12290;?#22825;人三策?#20027;要是說,君主受命於天,就要奉行天道。天道,就是使國家走向大治的途徑。而儒家的仁義禮樂,是推行天道的具體方法。國家的治亂關鍵在於國君。國君首要的是用人。用人得當,方法正確,國家就會大治。反之,國家就會大亂。他建議?#32610;黜百家,獨尊儒術?#12290;

武帝被他的君權神授、天下一統的宏大理論所振奮。他要以儒家學說治國了。後來,經他的老師丞相衛綰的建議,武帝批准,?#32610;黜百家,獨尊儒術?#25104;為漢朝推行新政的指導思想。

人是推行新政的根本。為了選拔通曉儒經的學士,武帝想了很多辦法。有察舉選拔,天子徵召,上書自薦和設立太學等。武帝選人用才,不拘門第,不論輩分。這就使許多有才之士,得到了重用。這對推行武帝的新政起到了關鍵作用。

武帝下令修增漢律,對各級官吏嚴加管理。有功則賞,有過則罰。

武帝推行了?#25512;恩令?#65292;以削弱各諸侯國的勢力。汗高祖劉邦,實行的是周代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縣制相結合的制度。除15郡外,又設立了9個諸侯國。封國的諸侯王,權勢很大。他們在本國有人事權、財政權,甚至有部分的軍事權。他們逐漸鬧起獨立來。景帝時,吳楚七國終於叛亂。叛亂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諸侯國強大的勢力終究是塊心病。武帝想解決這個難題。

大臣主父偃建議實行?#25512;恩令?#12290;其主要內容是,在諸侯國內,諸侯王雖有幾十個王子,原來只有嫡長子可以繼承王位。現下令,推恩各諸侯王,可以在其國內用自己的領土,分封王侯。這樣,大諸侯國就自然分解為幾十個小國了。表面上恩及他們,實則是削弱了他們的勢力。這個政策的實行,大大地加強了中央集權。

武帝採納大臣桑弘羊的建議,決定統一貨幣。下令取消郡國鑄幣權,郡國原有舊錢一律收回銷毀。鑄幣權歸中央所有,統一發行五銖錢。這一舉措,有力地推動了漢朝經濟的發展。

武帝重用大將軍衛青、霍去病,三次反擊匈奴的侵擾,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強盛近百年的塞北匈奴,從此逐漸衰落。漢朝北部邊境10餘年沒有發生戰爭。

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由張騫開辟的東起長安,中經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翻過帕米爾高原,通向中亞和西亞,西達地中海東岸的貫通亞歐的大通道,綿延1000餘公里,後人稱為?#19997;綢之路?#12290;這條大通道的開辟,對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對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意義重大。

武帝於公元前87年病逝。

唐太宗

唐太宗,名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個皇帝。生於599年,病死於649年,死時50歲。18歲,隨父李淵起兵反抗暴虐的隋煬帝。19歲,隨父攻進隋朝首都長安,滅隋,立唐。李淵即位,就是唐高祖。李世民封為秦王,其兄李建民立為皇太子,其弟李元吉封為齊王。27歲,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李建民,弒弟李元吉。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為皇帝,就是唐太宗。年號貞觀。

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好皇帝,是一個很有作為的政治家。他是治世的明君。他之所以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主要是由於他善於聽取各種不同的意見。他深知,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明君兼聽,昏君偏信。這是大臣魏徵跟他講的。有一次,太宗虛心地問魏徵,明君和昏君怎樣才能區分開?魏徵鄭重地答道,國君之所以聖明,是因為他能廣泛地聽取不同的意見;國君之所以昏庸,是因為他偏聽偏信。說完這句話之後,他又舉了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例子加以論證。他說,古代堯、舜是聖君,就是因為他們能廣開言路,善於聽取不同意見,小人就不能蒙蔽他。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這些昏君,住在深宮之中,隔離朝臣,疏遠百姓,聽不到百姓的真正聲音。直到天下崩潰、百姓背叛了,他們還冥濛不知。採納臣下的建議,百姓的呼聲就能夠上達了。魏徵的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銘刻在唐太宗的心裡。

從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虛心納諫。他不管你是什麼人,也不管你提意見的態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見是正確的,他都能虛心接受。這里有一個?#22238;天之力?#30340;真事。當時,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陽破敗了的乾元殿修飾一番,以備作為到外地巡視的行宮。對於皇帝來說,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宮,本來是小事一樁。

可是,有一個小官張玄素,卻上了一道奏摺,痛陳此舉不妥。他說,修了阿房宮,秦朝倒了;修了章華台,楚國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這都是歷史的教訓。現在,我們唐朝百廢待興,國力哪裡比得上當年的隋朝?陛下在國家的破爛攤子上,繼續役使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耗費億萬錢財,大興土木。陛下沒有繼承前代帝王的長處,繼承的卻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從這一點看,陛下的過失遠遠超過了隋煬帝。

這是一道筆鋒犀利、擊中要害的奏摺。

但是,小小的張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聵的暴君隋煬帝,冒犯天威。這不是拿雞蛋往石頭上撞么?滿朝文武都為他捏一把汗。人們都在觀察唐太宗的反應。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別的皇帝,看到這一大不敬的奏摺,當即會雷霆震怒,不僅張玄素人頭落地,而且會株連九族。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他不僅沒有怪罪張玄素,反而下令召見他。此時的唐太宗想進一步地試一試張玄素的膽量,就直問道,卿說我不如隋煬帝,那麼,我和夏桀、商紂相比,怎麼樣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紂王,都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唐太宗這樣問,自有深意。不承想,這個張玄素卻直截了當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紂一樣昏亂。

聽到這句答語,唐太宗不僅沒有發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動了。他想,一個小官,敢於冒死直諫,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諭旨,停止重修乾元殿。並且表揚了張玄素,同時賞給他500匹絹。對此事一直關注的魏徵,聽到了這個完滿的結局,頗為感觸地嘆道,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這都是因為是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說的話呀!

這個?#22238;天之力?#30340;真事,充分地說明了唐太宗的虛心納諫。

唐太宗還有一個優點,就是知錯必改。有一次,他得到了一隻精美絕倫的鷂鷹。他一時忘記了魏徵平時說的國君不可玩物喪志的話,就興味十足地把鷂鷹放在臂上,逗著玩。不料,巧遇老臣魏徵。唐太宗一時情急,趕忙把鷂鷹藏在懷里。其實,魏徵早已把一切看在眼裡,卻故作不知。走上前去,特意講起古代帝王追求逸樂之事,旁敲側擊帝王不可玩物喪志。唐太宗擔心時間長了,鷂鷹悶死。但是,魏徵說得沒完沒了,唐太宗自知理虧,不敢打斷。結果,鷂鷹還是悶死在懷中。

唐太宗知錯必改,知人善任,且胸有大志。在民族政策上,他把少數民族和漢族看成一家,對少數民族採取了安撫、和親的正確政策。少數民族對唐太宗的政策措施,心悅誠服。唐太宗便具有了很大的向心力,他們紛紛來歸,並尊稱唐太宗為?#22825;可汗?#12290;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了吐蕃王松贊干布。這是漢藏民族關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作為嫁妝,文成公主帶去了大批珍寶、經典、醫書、寶器、金銀、金鞍、佩飾、錦緞、葯品,還有食物、飲料、種子、樹木,還有獅子、鳳凰,等等。文成公主帶去的是中原地區的先進的文明。松贊干布對這樁婚事非常滿意。他對唐太宗自稱女婿,上表祝賀唐太宗遠征的成功。這次聯姻加強了漢藏民族之間的團結,也促進了藏族經濟的發展。

由於用人得當、政策對路、輕徭薄賦、寬刑輕法,使得唐太宗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唐太宗的貞觀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文化昌盛,史稱?#36126;觀之治?#12290;

唐朝一共有24個皇帝。下面就是宋朝了。

宋太祖

宋太祖,名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927年出生,976年病死,在世49年。960年,34歲登基,當了皇帝。在位近16年。他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

宋太祖皇位的取得,有其特殊性。他的皇位,不是繼承得來的,也不是起義奪來的,而是異姓發動政變搶來的。這個政變就是歷史上有名的?#38472;橋兵變?#12290;趙匡胤原為五代時後周的一位重臣,握有朝廷的軍政大權。後周世宗死,7歲的小兒即位。第二年,國都開封傳言,北方契丹犯邊。大將軍趙匡胤得旨,親率大兵出城御敵。大軍走到開封東北40里的陳橋驛就停下了,當晚駐扎在這里。經過他的周密籌劃,第二天,官兵在他身上加披象徵皇帝的黃袍,一律推舉他為皇帝。他就這樣當了皇帝。?#38472;橋兵變?#26159;不流血的兵變。其本身無所謂對錯,主要是看宋太祖的所作所為,是否有利於歷史的發展。

宋太祖的最大的歷史貢獻,就是結束了自安史之亂以來,200多年的分裂割據的局面。從而,實現了全國的大一統。這是民心所向,眾望所歸。為了實現全國統一,他高瞻遠矚,採取了很多有力的措施。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他不動聲色地玩了一個?#26479;酒釋兵權?#30340;把戲。

這要從唐朝的藩鎮割據說起。而藩鎮的出現,與節度使的設置有關。唐朝先在沿邊地區設立節度使。節度使的許可權很大,總攬各州的軍政大權。安史之亂以後,唐朝對投降的叛亂分子,立即授以節度使名號,仍令其照舊統領舊部、就地。他們的屬地逐漸變成了一個個小獨立王國,被稱作藩鎮。

藩鎮權勢漸大,不聽中央指揮,各自獨立。這就是?#34281;鎮割據?#12290;?#34281;鎮割據?#26159;從唐代宗時[762年]開始的。自此以後,中國陷入了長達200多年的分裂局面。這種分裂局面,都是節度使專權,從而導致藩鎮割據造成的。趙匡胤即位之後,曾同政治家趙普談了一次話。他虛心地問道,我想平定天下長久不息的戰亂,你有什麼好辦法嗎?趙普誠懇地回答,有一個好辦法,就是對方鎮的節度使,逐漸削奪他們的權力,限制他們的錢糧,收回他們的精兵。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宋太祖豁然開朗。

?#26479;酒釋兵權?#65292;就是他實施的第一個步驟。有一天,他專門宴請幾位重臣。酒酣耳熱之際,他說道,人生在世,無非是享受榮華富貴,並使子孫過上好日子。你們何不交出兵權,購置田宅,飲酒作樂,安度晚年呢?大臣們一聽,全都明白了。第二天,他們就都老老實實地交出了兵權。宋太祖授給他們有職無權的高官,讓他們在酒池肉林中度日。就這樣,宋太祖不費一刀一槍,就收回了兵權。

為了使軍權高度集中,宋太祖又創造了行之有效的?#26356;戍法?#12290;所謂?#26356;戍法?#65292;就是中央的禁軍,要按期輪流到各地戍守。將領也要經常調換,使?#20853;無常帥,帥無常兵?#12290;這就造成了?#20853;無常將,將無常兵?#30340;局面。將兵之間生疏,有利於防止軍隊叛變。歷史證明,這一方法,是防止軍閥割據的成功舉措。

宋太祖又針對當時的周邊形勢,提出了?#20808;南後北?#30340;統一全國的戰略方針。南,指的是荊湖、後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趙匡胤對他們採取了剛柔相濟、軟硬兼施的政策,收到了顯著的效果。他實施各個擊破的策略,迅速地滅掉了幾個小朝廷,實現了南方一統。而對投降的國主,一律封以有名無實的高官,使他們享受榮華富貴。而換來的卻是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

宋太祖也是一個善於納諫的皇帝。有一次,有一個臣子立了大功,應予提拔,授給官職。但是,趙匡胤就是看不上他,不同意給他陞官。直言敢諫的大臣趙普上奏,請皇帝批准給該人陞官。宋太祖想,你啥事都管,這次我就是不答應你。看你怎麼辦。他帶點挑釁意味地對趙普說,我就是不想給他陞官,有法你想去!趙普不急不躁地答道,刑,是用來治罪的;賞,是用來獎功的。這是古今的道理。況且,刑罰是國家的刑罰,不是陛下你個人的刑罰。怎麼能從個人的喜怒出發,想怎樣就怎樣呢!

這就是說,陛下你應該講原則,不要耍小孩子脾氣。一席話,說的宋太祖自知理虧,但奈於情面,他一言沒發,站起來就回宮了。可是,固執的趙普卻緊追不舍。宋太祖入宮,他就立在門外等候。出以公心的趙普,很有你不批准,今天就不善罷甘休之意。宋太祖一看,也沒有辦法,是自己不對,就批准了他的要求。

宋太祖終於實現了全國統一的願望。他經過了16年艱苦的南征北戰,才結束了從安史之亂到十國紛爭的200餘年的割據局面。這是他對中國多民族國家的一個重要貢獻。

宋朝之後是元朝。

元太祖

元太祖,名鐵木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1162年出生。22歲,第一次稱汗,是為蒙古乞顏部可汗。1206年,45歲的鐵木真統一各部,建立蒙古國,被尊為成吉思汗。1227年,66歲病逝。

成吉思汗的歷史貢獻之一,是由於他的努力,在歷史上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棗蒙古族。在他之前的數百年間,蒙古高原上部落林立,互不統屬,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

鐵木真,是鐵匠的意思。鐵木真的父親叫也速該,是蒙古一個部落的首領。鐵木真的母親是月倫夫人。鐵木真9歲時,他的父親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鐵木真牢牢地記住了這一點。也速該的部眾,紛紛離散而去。月倫夫人和幾個兒子孤立無援,陷入困頓之中。而其對立面泰赤烏貴族,對其發難,也拋棄了他們。鐵木真兄弟在苦難中逐漸長大成人。泰赤烏貴族認為,鐵木真很危險,對他心存恐懼,想盡早除掉他。他們派許多兵,到處搜捕鐵木真。鐵木真在森林裡躲藏了10多天,終於脫逃。少年的苦難生活,磨練了他的意志。

鐵木真牢記他的仇敵,一是殺父的塔塔兒人,一是害己的泰赤烏人。為了報仇,他想到了聯合克烈部的脫里汗。這個汗,後來稱王汗。他們有聯合的基礎,就是塔塔兒人是他們的共同敵人。而且,鐵木真的父親,也是脫里汗的?#23433;答?#65292;即盟友。但是克烈部地廣人眾,而且脫里汗又是父輩,要想同人家結盟,必須態度誠懇,謙恭。此時的鐵木真,已經具備了政治家的素質。他經過深思熟慮,對脫里汗謙卑地說:?#20320;是我父親的舊安答,像我的親生父親一樣。我把娶妻時,妻子給姑父的禮物黑貂鼠皮襖,獻給你。?#28982;後,恭敬地將皮襖獻上。脫里汗看著眼前威武的年輕人,又受到如此尊重,十分高興,便同意接納他們。從此,鐵木真就逐漸走上了振興之路。

以後,經過征戰分合,互有消長,經幾個部落的共同推舉,鐵木真就作了蒙古乞顏部的可汗。這是他第一次稱汗。時年22歲。這時在很多方面,他已經顯露出領袖的才能。

1202年,強大了的鐵木真,消滅了宿敵塔塔兒人。

同年,鐵木真和王汗的聯盟大軍,又大敗敵對諸部聯軍。

1203年,鐵木真和王汗決裂。隨後,鐵木真消滅了王汗及克烈部。王汗的勢力范圍全部歸鐵木真所有,鐵木真成為蒙古高原最強大的勢力。此後,鐵木真的大軍,所向披靡,消滅了太陽汗的乃蠻部。就這樣,鐵木真征服了幾乎整個遼闊的蒙古高原。於是,就在1206年,鐵木真再一次稱汗。薩滿教巫師進一稱號:?#20320;是最高的君主,最高的主命你採用成吉思汗的稱號。成是強大、堅強的意思。成吉思是這個詞的復數。成吉思汗就是最高君主或王中之王。?#20174;此,鐵木真就獲得了這個獨有的特殊稱號。同時,成立了大蒙古國。這就標志著一個蒙古民族共同體出現了。

成吉思汗的第二個貢獻,就是為建立大一統的元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大軍繼續征討,他削弱了金朝,滅掉了西夏。他死之後,他的子孫們又繼續他未竟的事業。1234年,金朝滅亡。1279年,南宋滅亡。蒙古貴族建立了地域遼闊的元朝。從而,結束了唐朝末年分裂割據的混亂局面。

成吉思汗還率領20萬大軍進行了野蠻的西征,經中亞,西亞,最遠到達歐洲的裏海。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這種行為應該徹底否定。
明太祖朱元璋
功績一:
經過多年艱苦卓絕的征戰,削平群雄,結束了蒙元的統治,統一了全國,建立了嶄新而強大的國家,恢復了漢民族在傳統中國疆域內喪失已久的政權。
說明: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天下大亂間,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涌。朱元璋自參加紅巾軍不久,就以自己的英勇與才智獲得賞識,並努力拚搏,終於從一名普通士兵成長為一支勁旅的統帥,進而率軍消滅了相鄰的好幾個比較強大的割據政權,然後北伐蒙元,一路勢如破竹之下,很快就克復了元朝的都城大都(即今天的北京)。之後,朱元璋又經過幾次討伐,最終統一全國,建立了大明朝。
中國歷史每逢亂世時,便是群雄逐鹿中原爭奪天下的時候,但每次混戰到最後,則又必定會回落到各家歸一、天下一統的局面。而這最後的勝者,通常也總也有其勝出的理由。無論是劉福通、朱元璋,還是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對於腐朽的蒙元統治者來說,那當然都是正義之師;但若拿各支農民軍互相比較的話,那恐怕就沒有正邪之分了——各家都是為了推翻元朝的統治,建立自己的漢族人的政權不是?所以,朱元璋最後的勝利是無可指責的,他既非繼承,也非竊取,而是全憑自己誠實的奮斗奪得這誰都可以奮力搶奪的天下的。事實上,歷代開國皇帝中,朱元璋得國之正是罕有對手可比的。
為什麼最終是朱元璋代表群雄、更代表人民完成了統一國家、結束戰亂、恢復漢民族政權的使命?這究竟是歷史的偶然還是必然?我想,這固然是命運和上天對朱元璋的眷顧,卻也是朱元璋自身才智、力量和德行等綜合優勢的最終勝出,比如朱元璋的軍隊紀律嚴明,對老百姓秋毫不犯,深得民心;比如他的軍隊將士齊心,整體戰鬥力極強,尤其能打惡仗、硬仗;又比如朱元璋在戰略上高瞻遠矚,決策一貫正確,並且高參盡心、猛將雲集……

功績二:
恢復乃至極大地增強了漢族(也包括同被壓迫的同為炎黃子孫的許多其他民族)的民族地位和民族自信心,修復並光大了已經大傷元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解說:
元朝統治中國時,蒙古人對漢族施行多種種族歧視政策,比如,第一,老百姓被劃分為四等人,漢族是最低一等;第二,殺死蒙古人者,償命,殺死漢人的,罰交一頭毛驢的價錢;第三,漢族老百姓所娶新媳婦的出夜權必須交給蒙古保長;第四,漢人不能擁有武器,連菜刀也只能幾家合用一把,且由保長負責菜刀的保管;第五,漢人賦役沉重,常年生活在貧苦中,一旦遭遇災荒那就性命難保;第五,漢族無有公職的普通百姓不允許取名字,只能以出生日期為名(所以朱元璋本來叫朱重八,朱元璋這個名字和徐達、常遇春、湯和等名字一樣,都是參加紅巾軍才取的)……
正是在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以後,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才得以取消了前朝種種落後、殘酷的種族歧視政策,朱元璋並沒有對蒙古人以牙還牙,而是實行各民族一律平等且互相尊重的政策,這使中國在民族和解的基礎上再次邁向了繁榮與強盛。
明朝二百多年間,漢人之鮮明風骨在歷朝歷代可謂僅見,明朝軍隊包括海軍在多次大的對外戰爭中所表現的強勁戰鬥力在總體上也比其他朝代要牛——這其實正是漢族恢復正朔地位後所建立起的極強大的民族自信心的集中表現。
至於朱元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恢復和廣大,實際也是融合和貫通在他整個的軍事活動和施政過程中的,比如朱元璋對鄉村基礎教育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普及,比如他對古代文化經典的研讀、推崇和運用,等等。舉一個朱元璋為自己子孫後代取名的例子。朱元璋給自己的兒子輩取名以單字,如太子朱標、燕王朱棣、寧王朱權……這一輩的名字都帶有「木」字偏旁;朱棣的三個兒子按朱元璋的意思分別取名為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都帶「火」字偏旁)……金、木、水、火、土,陰陽五行之術,長時期內都屬中國傳統文化中精髓之一。朱元璋在這樣的事情上都給出了這般極富傳統文化意味的規定,其對傳統文化之領悟、鑽研之深也可見一斑,其對光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做之努力由此也可見一斑。
康熙
第一,削平三藩,鞏固統一。三藩是指三個降清的明將:平西王吳三桂,鎮雲南;平南王尚可喜(子之信),鎮廣東;靖南王耿繼茂(父仲明、子精忠),鎮福建。他要削平三藩,強化皇權。
第二,統一台灣,開府設縣。從而加強了中央對台灣的管轄,促進了台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第三,抵禦外侵,締結和約。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同俄國在尼布楚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表明康熙帝獨立自主外交的勝利。
第四,親征朔漠,善治蒙古。蒙古成為清朝北部堅固的長城。
第五,重農治河,興修水利。停止圈地,招徠墾荒,恢復生產。
第六,移天縮地,興建園林。康熙先後興建暢春園、避暑山莊、木蘭圍場等,乾隆又大興「三山五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圓、萬壽山清漪園(後改名頤和園)和圓明園等,將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推向高峰。
第七,興文重教,編纂典籍。他重視文化教育,主持纂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律歷淵源》、《全唐詩》、《清文鑒》、《皇輿全覽圖》等,總計60餘種,2萬余卷。

㈩ 世界上最著名的幾個帝王

1、路易十四,在位72年,法國國王(1643—1715年在位),號稱「太陽王」,歐洲君主專制極盛的代表人物,四處征戰以圖擴大法國版圖。

2、沙普爾二世,在位70年,波斯薩珊王朝皇帝(309—379年在位),為薩珊王朝極盛時期,打敗羅馬帝國,大規模迫害基督徒。

3、弗朗茨·約瑟夫,在位68年,奧匈帝國皇帝(1848—1916年在位),將奧匈帝國帶到了崩潰的邊緣,但在被俾斯麥打敗後對德意志的統一採取了開明的態度。

4、拉美西斯二世,在位66年,古埃及法老(公元前1290—1224年在位),古埃及第十九王朝全盛之君,四處征戰以擴大古埃及版圖。

5、維多利亞,在位64年,英國女王(1837—1901年在位),君主立憲制度下的模範君主,統治著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日不落帝國」,後還兼任印度女皇。

6、巴西爾二世,在位62年,拜占庭皇帝(963—1025年在位),創造了拜占庭帝國「中興」時代,將拜占庭帝國領土擴大至接近歷史最大。

7、康熙,在位61年,中國清朝皇帝(1661—1722年在位),文治武功成就頗多,奠定了中國近現代的版圖。

8、乾隆,在位60年,中國清朝皇帝(1735—1795年在位),在位期間為清朝經濟文化的全盛時期。

9、喬治三世,在位60年,英國國王(1760—1820年在位),早年政績不錯,但後來丟失了北美洲的十三個殖民地(成為美國),晚年精神失常。

10、路易十五,在位59年,法國國王(1715—1774年在位),被指責為無道昏君,但在位時期基本上維持法國表面上的繁榮。

11、武丁,在位59年,中國商朝國王(公元前1250—1192年在位),在位期間多方征戰,奠定了中國在秦之前的勢力范圍。

12、威廉明娜,在位58年,荷蘭女王(1890—1948年在位),帶領荷蘭走過兩次世界大戰的艱難時代的「慈母」式女王,維護君主立憲制。

13、薩爾貢,在位55年,阿卡德國王(公元前2371—2316年在位),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兩河流域的君主。

14、周穆王,在位55年,中國周朝國王(公元前976—922年在位),為周朝的全盛時期,四處巡遊,為中國帝王中「巡遊天下的第一人」

15、漢武帝,在位54年,中國漢朝皇帝(公元前141—87年在位),打敗匈奴,多方拓展疆域,獨尊儒術,在思想上加強「大一統」

16、圖特摩斯三世,在位54年,古埃及法老(公元前1504—1450年在位),古埃及第十七王朝的全盛之君,戰績累累,為「埃及帝國」的奠基人。

17、腓特烈三世,在位53年,德國國王(1440—1493年在位),政績不大,但其漫長的在位時間奠定了哈布斯堡家族在德意志的統治地位。

18、伊麗莎白二世,已在位53年,英國女王(1952年——)當今倖存王室中最有名氣者,隨著時間的延伸,她的排名仍可繼續上升。

19、伊凡四世,在位51年,俄國沙皇(1533—1584年在位)又稱「伊凡雷帝」,俄國第一個自稱沙皇的君主,擴展了俄國國土,脾氣火爆,殺人極多。
20、秦始皇,在位36年(前259-前210),秦朝建立者,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始稱皇帝,被稱為千古一帝。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