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調查問卷
Ⅰ 調查問卷一般多少問題比較合適
調查問卷的題目控制在二十多個左右,不超過三十個是最合適的。
在這二十幾個問題的設計中,我們要保證他們不具重復性,應當是每個問題具有獨立性。也要在問卷問題的設計上包含全面的調查信息內容,一份好的調查問卷不單簡潔明了,而且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內容。
拓展資料
1、調查問卷又稱調查表或詢問表,是以問題的形式系統地記載調查內容的一種印件。問卷可以是表格式、卡片式或簿記式。
2、設計問卷,是詢問調查的關鍵。完美的問卷必須具備兩個功能,即能將問題傳達給被問的人和使被問者樂於回答。要完成這兩個功能,問卷設計時應當遵循一定的原則和程序,運用一定的技巧。
3、問卷設計的第一步就是要把握調研的目的和內容,這一步驟的實質其實就是規定設計問卷所需的信息。這同時也就是方案設計的第一步。對於直接參與調研方案設計的研究者來說,他們也可以跳過這一步驟,而從問卷設計的第二步驟開始。
4、但是,對那些從未參與方案設計的研究者來說,著手進行問卷設計時,首要的工作是要充分地了解本項調研的目的和內容。為此需要認真討論調研的目的、主題和理論假設,並細讀研究方案,向方案設計者咨詢,與他們進行討論,將問題具體化、條理化和操作化,即變成一系列可以測量的變數或指標。
Ⅱ 調查問卷公司有哪些 那個比較權威
你是問哪個地區?福州的我是知道我要調查網不錯 其他地區的可以網上找一下
Ⅲ 尋找一個著名的汽車問卷調查的案例
我沒看懂你的問題是什麼意思,
只看懂你對問卷調查的否認性,
能不能再補充問題仔細說明以下.
Ⅳ 優秀的調查問卷應該包括哪些內容
優秀的問卷必須具備兩個內容,即能將問題傳達給被問的人和使被問者樂於回答。
不同類型的調查方式對問卷設計是有影響的。在面訪調查中,被調查者可以看到問題並可以與調查人員面對面地交談,因此可以詢問較長的、復雜的和各種類型的問題。在電話訪問中,被調查者可以與調查員交談,但是看不到問卷,這就決定了只能問一些短的和比較簡單的問題。
郵寄問卷是自己獨自填寫的,被調查者與調研者沒有直接的交流,因此問題也應簡單些並要給出詳細的指導語。在計算機輔助訪問中,可以實現較復雜的跳答和隨機化安排問題,以減小由於順序造成的偏差。人員面訪和電話訪問的問卷要以對話的風格來設計。
(4)著名的調查問卷擴展閱讀
設計調查問卷的注意事項:
1.有明確的主題。根據主題,從實際出發擬題,問題目的明確,重點突出,沒有可有可無的問題。
2.結構合理、邏輯性強。問題的排列應有一定的邏輯順序,符合應答者的思維程序。一般是先易後難、先簡後繁、先具體後抽象。
3.通俗易懂。問卷應使應答者一目瞭然,並願意如實回答。問卷中語氣要親切,符合應答者的理解能力和認識能力,避免使用專業術語。
4.控制問卷的長度。回答問卷的時間控制在20分鍾左右,問卷中既不浪費一個問句,也不遺漏一個問句。
5.便於資料的校驗、整理和統計。
Ⅳ 關於姓氏的調查問卷
李[李,讀音作lǐ(ㄌㄧˇ)]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嬴姓,或出自皋陶之後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理征,或出自周朝道教創始人老子李耳,屬於以官職名為氏。
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
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概括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征,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種說法是:據史籍記載,周朝以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商朝末年,紂王暴虐無道,沉湎女色,使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後裔有個叫理征的人,出於一片忠心,直爽地指出紂王的錯誤,勸他改正,結果因此惹惱了紂王而被殺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聽到消息後,便帶著年幼的兒子利貞外出逃難。契和氏本是陳國人(今河南淮陽),想逃回娘家,又怕連累娘家人,於是便往豫西方向逃。當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時,母子二人飢餓難忍,疲憊不堪,尤其是小利貞,餓得奄奄一息。可是,這一帶荒無人煙,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發現附近的樹上結有一些「木子」,於是便採下來吃。就這樣,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然後,他們又到豫東,在離淮陽不太遠的苦縣(今河南鹿邑東部)安家落戶。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時也為了躲避紂王的追緝,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緣故,自利貞開始改理氏為李氏。
第二個淵源
源於改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平定哀勞夷後,曾賜當地各少數民族以趙、張、楊、李等姓。
北魏鮮卑族有復姓叱李氏,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全面漢化政策,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歷代皇帝賜予的姓,如李、達、答、張、白、沐、陝、鄭、朱、金等姓。回族李氏是七世紀以來少數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來中國並定居;十三世紀以後又有一部分中亞細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遷入中國,他們在與漢、維吾爾、蒙古族相處的過程中形成回族,又稱「回回」。回族散布面廣,主要與漢族雜居,以西北地區及河南、河北、山東、雲南、安徽、遼寧、北京等省、市分布較多,約有七百三十萬人。李氏在回族中所佔比例較高,有些直接來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詞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來中國後留居梓州(今四川三台)。
歷史名人
李思摩:突厥頡利族人(東突厥),原名阿史那思摩,其酋長稱頡利可汗,名咄苾。頡利人曾屢次侵擾唐朝,咄苾與思摩於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擾唐時,被唐軍俘獲並送往長安(今陝西西安)。唐太宗李世民認為思摩忠誠可嘉,於是賜為李氏,令他統領頡利舊部駐守河南之地。
李突地,稽靺鞨酋長(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龍江中下游),唐朝初建時即來唐朝貢,後曾擊敗進攻幽州的突厥兵,他於唐貞觀初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任命為右衛將軍,賜為李氏。李嘉慶也是靺鞨族人,本姓茹,名常,徙幽州,為朔方部將,以戰功被賜姓李,更名嘉慶。其子李懷光,在唐德宗時被封為都虞侯。
李國昌:本為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長朱邪執宜之子。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869年)任太原行營招討等職,因隨從康承訓擊敗龐勛起義軍有功,升為單於大都護、振武軍節度使,被賜姓李名國昌。
李 勤:(公元594~669年),本姓徐,名世~勛,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東明東南部)。家富有,初從翟讓起義,參加瓦崗軍,因功封東海郡公,瓦崗軍失敗後降唐,被唐高祖李淵任為右武侯大將軍,封曹國公,賜姓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諱,單名(責力)。
李 粲:滑州人,本姓丙,在隋朝任屯衛大將軍,唐高祖李淵入關後,率眾歸唐,被授宗正卿,封應國公,賜姓李。
李子和:蒲城人,本姓郭,原在隋朝做官,曾以罪徙榆林,唐高祖武德初年獻款,被任為靈州總管,後又跟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劉黑闥起義,因有功,被賜姓李,封夷國公
李抱玉:河西人,本姓安,唐高祖時功臣安興貴的後裔,原名重璋,善騎射。唐玄宗李隆基以其戰河西有功,為他改名抱玉。安祿山叛亂時,安抱玉鎮守南陽,上書朝廷,說恥與逆臣安祿山同宗,要求改姓,於是唐玄宗賜他姓李。
李忠臣:薊人,本姓董,名秦,少年時從軍,憨直不通書,但努力奮斗,因有戰功,被唐肅宗李亨賜姓李,賜名忠臣。
李國臣:河西人,本姓安,膂力過人,積功升任雲麾大將軍,被唐肅宗李亨賜姓李。
李寶忠:奚族人,原為范陽守將張鎖高的養子,名忠志,字為輔,為安祿山、史思明的部屬,隨同安、史叛唐。公元761年史思明逝世後,張忠志獻恆、趙、深、定、易五州,唐朝宗李豫升他為禮部尚書,賜姓李,賜名寶忠,封趙國公。
李光進:其祖先為河曲羌族人(今青海黃河曲流處),姓阿跌氏,唐朝貞觀中期內屬,以其地為雞田州,光進隨從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收復兩京有功,於大歷年間被唐朝宗李豫賜姓李。
李元諒:安息人,本姓安,少為宦官駱奉仙所養,冒姓駱,名元光,勇敢有謀略,唐德宗時與李晟收京師,貞元年間因守備有方,避免了一次與吐蕃的戰爭,被賜姓李,賜名元諒。
李全略:本姓王,名日簡,以功累官橫海軍節度使、滄德棣觀察使,被唐穆宗李恆賜姓李,賜名全略。
李茂勛:回鶻族(即回紇)阿布思後裔,降唐後,受到兵部尚書張仲武的重用,後因積功較多,被唐宣宗李忱賜姓李名茂勛。
在唐朝,還有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朱邪氏、董羅氏等人士因建國有功,被賜李氏。另外傳說大食國人李訶末將軍以及李彥升和波斯人李鉉、李珣均為皇帝賜姓。
第三個淵源
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⑴.苗族:
苗族居住在南方,半數以上在貴州,其餘分布於湖南、雲南、廣西、四川、廣東、湖北等省,與其他兄弟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約有五百一十萬人。李氏在苗族中佔有一定的比例,在黔西威寧地區的苗族中為大姓之一。漢姓為「李」、苗姓為「孟恩路」,這是他們實行「子父連名制」的一種特殊寫法。苗族中的李氏,有些是民族融合的產物,有的已與李氏的原義無關。例如,清朝咸豐、同治年間由張秀眉領導的貴州苗民起義中有個起義軍將領叫李洪基,但他並不姓李,「李」系他的苗語名字「擬」的訛寫,而「擬」在苗語中意為水牯牛,「洪基」為「彎角」之意,故「李洪基」即「彎角水牯牛」。據有關學者考證,清朝官府在登記戶籍冊時,用同音的漢姓代替男性戶主的苗名,因而形成了苗族漢姓。苗族中的一些李氏,就是這樣產生的。
⑵.壯族:
壯族系由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成,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約有一千三百四十萬人,其90%以上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少部分居住在雲南、廣東等省。李氏在壯族中人數較多,曾出過一些有影響的人物,如太平天國著名將領李開芳、李錦貴、李文彩等,均為壯族李氏人。
⑶.瑤族:
瑤族主要由古代「長沙武陵蠻」的一部分發展而成。約有一百四十五萬人,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五省區的山區,其中廣西瑤族人數約占總數的70%強。李氏為瑤族主要姓氏之一,在瑤族原有十二姓中居於第五位。瑤族李氏根據血緣遠近,分有若干「房」;各房都有稱呼,輩分稱謂有「本頭」、「巴比」、「九古」等。瑤族李氏具有反抗封建壓迫的精神,清朝有廣東八排瑤民反清首領李英,還:有湖南瑤民起義首領李元發。
⑷.白族:
白族自稱「白子」、「白尼」,主要聚居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並散居於雲南省碧江、元江、昆明、昭通及貴州省畢節等地,1982年統計約有一百十三萬餘人。唐朝史學家杜佑,曾任嶺南節度使,熟悉南方少數民族情況,他所撰寫的《通典》中記載有白族的姓氏:「其地有數十部落……有數十姓,以楊、李、趙、董為名家,各據山川,不相役屬。」從中可以看出李氏是白族中的大姓,至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再往前追溯,三國時蜀相諸葛亮在賜給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以張姓時,又賜各酋長楊、李、趙等姓。這又說明一千七百多年前雲南白族已有李氏。三國以後,有不少李氏漢人徙居雲南,久而久之,與白族融合在了一起,如唐朝貞觀年間的「西洱河蠻」中的楊、李、趙等姓,都自稱本來是漢人。難怪有人說雲南的李氏不容易分清誰是漢族還是白族。在歷史上,白族李氏曾涌現出一些比較著名的人物,如宋朝大理國有大臣李紫琮,明朝有文學家、史學家李元陽,清朝有學者李倬雲、李根雲、李崇階等。現在,李氏仍為白族四大姓之一。
⑸.畲族:
畲,意為燒榛種田,即在播種之前將田中的草木燒去,以灰作肥料。畲族因從事畲耕(即刀耕火種)而得名,他們自稱「畲民」或「山客」,約有三十八萬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五省六十多個縣(市)的部分山區,以福建、浙江兩省為最多。他們通用漢語,主要從事農業,長期和漢族人民雜居,關系十分密切。福建霞浦縣畲族族譜中記有「唐光啟二年(公元886年),盤、藍、雷、鍾、李有三百六十餘丁口,從閩王王審知為鄉道官,由海來閩」,這說明唐朝末年福建有畲族李氏。元末有福建農民起義首領李志甫,據說就是畲族人。
⑹.猶太族:
猶太人古稱「希伯來人」,公元前十三世紀曾在巴勒斯坦居住,用希伯來語(屬閃含語系閃語族),公元前十一世紀建立以色列王國,創猶太教。公元一至二世紀羅馬帝國統治期間,絕大部分被趕出住地,其中散入歐洲的受到迫害屠殺,或與當地民族結合。猶太進入中國,約始於唐朝;有較多的人來中國,是在北宋中葉。北宋時進入中國的這一批猶太人,其先祖在公元前二世紀七十年代離開猶太本土,流徙到印度的孟買地區,在那裡定居了一千一百多年之後,於十一世紀中葉或後葉,又循海道向東推進,到達了中國。他們來到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向皇帝殷勤致意,並進貢西洋布。皇帝接受了他們的貢品,同意他們「留遺汴梁」。於是,這一支猶太人就在開封定居下來,並分別取了漢人的姓。與此同時,還有一些猶太人散居於洛陽、北京、南京、杭州、寧波、泉州等地,但人數最多是住在開封的猶太人。住在開封的這一支猶太人移民,以李氏為首,共有李、俺、艾、高、穆、趙、金、周、張、石、黃、聶、金、張、左、白等十七姓,其中兩李、兩金、兩張為「同姓不同家」。金世宗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在開封上市子東南(今河南開封南教經胡同)購置土地,建築寺院,取「清者精一無二,真者正而無邪」之意定名為清真寺,通稱禮拜寺,作為開封猶太人宗教活動的中心。這所寺院是中國歷史上創建最早、保存時間最長、最為著名的中國猶太人的禮拜寺。到了明朝,開封猶太人進入鼎盛時期,教徒發展到五百餘戶,約四千餘人。明崇禎皇帝十五年(公元1642年)9月明軍掘黃河堤放水淹李自成起義軍,使開封淪為澤國,開封猶太人逃亡各地,直到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重建開封城時,倖存的猶太人才隨同漢、回民返回開封,後又在寺院舊址上重建了清真寺。清初,開封猶太人有李、艾、趙、張、高、金、石七大姓,李氏仍居首位。現在開封猶太人尚有四姓,仍有李氏,他們已完全接受了漢族文化。
⑺.蒙古族:
源於陳蒙古八旗李雅拉氏,原居於丹東岫岩奇風嶺地區,後取其姓首字諧音漢字「李」為氏,隸屬鑲紅旗蒙古。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駐守岫岩奇風嶺一帶,今後裔散居於岫岩湯池、鳳城賽馬等地。
⑺.回族:
回族中的李氏,主要源自賜姓。
據《中國歷代回教名賢事略》中記載:唐朝時的「李光顏,本阿跌失,敕勒十五部落之一也。因世有武功,賜以國姓榮之。」
五代十國前蜀的李舜弦(詩人)、李徇(文學家、葯物學家)、李成三兄妹,本波斯人,其先於隋朝時來中國經商並定居,後封官入仕後賜給了李氏。於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經宣武軍節度使盧鈞薦舉入朝策試,並於次年被授進土及第的李顏升;唐太祖開寶四年(公元971年)被封為懷化將軍的李珂末均大食國人,其姓也是及第受封後的賜姓。唐朝時,門第森嚴,等級分明,姓氏族譜志書均是皇帝「頒詔冊定」的,故「國姓」是不敢冒用的。
賜予回族的李氏,不僅唐朝有,明朝也有。如初以翻譯外國文書後被升為錦衣衛指揮的哈只,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朝廷浩封時,因無中國名,故賜姓李(誠)。
此外,有個別的李氏則是源於改氏。《閩書?方外志》中記載:明朝的李蟄,原本姓林,但祖上「性剛正不撓,為執政所嫌,從容畢命於福州」,其後便改氏「李」了。在清朝,內務府回回族人尼亞咱改氏為李,這也是回族李氏的又一支。
得姓始祖:李利貞。
顓頊的後代皋陶,在堯舜時擔任掌管刑獄的理官,皋陶斷案非常准確,從未出過差錯,在當時名聲很大。他的子孫世襲了「大理」職務,並以官為姓,稱為「理氏」。商代末年,皋陶後代理征因辦案公正,得罪了紂王,被暴君無故處死,其妻帶著兒子利貞逃難,一路上以木子(木子即李樹的果實)為食才得以活命。為了不忘這段蒙難的歷史,記住「木子」的救命之恩,利貞的母親決定將「理」姓改為「木子」構成的「李」姓。李利貞從而就成了李氏的得姓始祖。
李氏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北、西北和東北地區。
在中國歷史上,李氏稱帝稱王者多達五十八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各支始祖
李 暠:一世祖,隴西成紀人東晉安帝隆安四年保守燉煌自稱西涼公,是為西涼國王義熙十三年 謚曰武昭王朝號太祖傳,子歆孫恂三代共二十三年至南宋永初二年為北涼王,蒙遜所滅。元配:尹氏,生子二:李歆,李讓。
李棋開:始遷祖,原諱琪,字東美,號茂林,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東山圳上。
李庚三:始祖,字次白,明洪武三年庚戌五月初八申時生,永樂二年甲申由吳徙楚卜居潭邑舊三十都今之下五都五甲地名塘坪居焉於正統五年庚申九月二十日亥時沒。
李德裕:始祖,字文饒,唐穆宗朝翰林學士,升江西觀察使加兵部尚書,同平章事作丹扆六箴以誎主上嘉納之拜相歷輔四君後奉冊。
李皋陶:一世祖,字庭堅,見左傅注論語疏唐書高陽氏之子,見左傅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生子大業取少典之子日女華生大費見史記大業卽皋陶大費卽益見毛詩譜子益見書經釋文毛詩譜左傅諭疏唐書。舊譜配竇氏。
李崇鞠:初祖,字黃華,號金齋原籍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六十三都延康里壯游泮水屢科不第明沓南來實郡之邵陽館於官田之歐陽氏始卜吉於清水塘而家焉,沒葬邵邑石街上山之陽。
李景湘:南遷祖,字慕蘭,生沒葬地未詳,著南避彝騷之什。元配:高氏,生沒葬地未詳,子三:繼昌,繼善;繼美。
李克良:一世祖,字居士,宋明經任和州教諭,葬英邑李家坂甲山庚向。
李 森:始遷祖,葬英山縣白坊嶺梅家崖比澗河雙河口月形巳山亥向。
李 觀:始祖,字遠寶,行二世居隴西年二十四舉進士,又舉博學鴻詞為太子校書,年二十九逝世於京師,遷葬慶義鄉地名嵩原配。
李東邱:一世祖,明正德進人居於遷北區大業字圩之御六墤以耕讀為業是為御六墤分支始祖配陳氏生卒葬所俱莫改子一近溪。
李德護:始祖,一名德祜,字行之,號潛龍,元至正年生,明宣德年沒,葬十六都三甲荷葉塘左側粟山蜈蚣形戌山辰向碑墓,乾隆庚子改建宗祠於墓左,清嘉慶辛未迄甲戌次第重修,清道光甲申復於祠前填補餘地增設花牆並設石榴於墓前以沖之蓋建祠籍以保墓而修墓益以培祠也。
李太郞:始祖,諱志揚,系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第三都大王廟爐頭土地圳上李諱核公之子落籍湘鄉舊三十一都今十九都地名納灘,元至大三年庚戌八月十五日未時生,壽七十五,明洪武十八年乙丑四月初二日辰時故,葬納灘道觀山辛山乙向。
李 德:字裕本,世居山東青州府益都縣北城,明洪武中歷仕雲南部管軍校千戶,終前衛前所千戶封昭信都尉,為入滇始祖,洪武二十九年八月初八日逝世於任,葬雲南西北城外,配陶氏封恭人,合葬。
李喬現:始祖,字書文,配王氏。
李民輔:始祖,字士明,號惟聖,宋神宗熙寧元年戊申恩科第五名舉人官評事,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圳上,元豐七年奉旨肇遷湖南寶慶府新化縣卜居城西三十里大陽鄉丹桂村株木山,皇佑元年已丑八月十六辰時生,壽九十歲,紹興九年已未五月初三未時終,葬老虎廬袁家山子山午向。
李守溪:始祖,娶吳氏,生子一,由六佛塘遷居泗涇鎮,葬於松江縣三十八保坊二十七園泗涇北張涇橋兩字行二百六十五號主穴後有傅。
李 賡:始祖,字虞風,誥贈正議大夫,以長孫貴贈太保配黃氏資政殿大學士,履之姊贈高平郡太君繼饒氏贈廣平郡太君俱晉贈太碩人,贈素闕夫人。
李 信:始祖,配靳氏,生子二:長南道,次從道。
李富二:遷居鎮城始祖,謹案,公為,福十五公子始由開沙遷居邑中,福十五公以上詳開沙族譜茲謹奉,公為一世祖,公字用匯生明嘉靖巳亥時卒,萬厯丙申三月十五日申時期,年五十有八,葬城北花山枝山向庚甲兼酉卯,配周氏,生明嘉靖辛丑十二月初五日卯時期,卒萬厯戊子六月二十七日酉時期,年四十有八,合葬,子一:良才。
李發泰:始祖,諡福叟公,元癸卯至正二十三年十月十二日午時生,壽六十四,明丙午宣德元年九月二十八日辰時終,葬寶些毛塘下,因風水不便,遷石羊山金鋮形山丙。
李伯翼:始祖,宋末人,世居汴梁讀書談道不樂仕進有蘆為山長者,卒辭不就元初因子宦遊迎養來浙大德中封朝請大夫嘉興路總管府,同知生卒年月及夫人姓氏未詳,子一,衎,峻泉寫譜雲:西溪公世系力注載公之墳墓在李家堰橋,今已世遠遺失其處,或雲公系本葬李家堰橋水中,現有石砌大墩,水淺則見即公墓也,似非無據存俟考定。
李一文:始祖,諱鵬舉,字彥和,宋紹興丙子以明經及第初任南昌府奏差,次任揚州奉使 三任袁州按察都御史,娶夫人趙氏,生子一:震一。
李 佯:一世祖,改名京字拍,桑唐昭王之子,生於唐懿宗咸通辛巳四月初一子時期,年二十四剿亂更名京避欽之賁墩又自黃墩遷於昌水卜得,乾九二見田轅已卯春始遷界陽卒後唐清泰丙申十月初五日六以魯孫貴懋貴贈安南節慶討摯使銀青光錄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墓界田佛玉山乙向,娶方氏肱公刺史女,生於唐咸通壬年三月十一日,逝世於晉天福庚子三月二十九日,贈夫人側方氏,生於唐天後辛酉二月二十日,逝世於晉天福辛丑正月十七日,二妣同葬界田大樓嶺昆向,子三:舉、安、亨。
李 嚴:始祖,生卒未詳,子一:班。
李貳一:遷祖,世居藍溪後一支從閩復遷明州,憩世居時家嶴,奉鄞譜舊存。
李 八:始祖,義行載邑志配氏鈔氏、楊氏,鈔生三子:思忠、將、宣。
郡望堂號
1、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趙郡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龍門堂:以望立堂。
2、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趙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
襄城郡:南北朝時北魏於縣境置鍾離、襄城、陳陽、石馬諸縣,分別屬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關鎮為當時的襄城縣治,以後歷為州治、縣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江夏郡:西漢高祖時設置,治所在安陸(今湖北雲夢),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安陸市、鍾祥縣、潛江市、鈣陽縣東部,以及河南光山縣、新縣西部、信陽市東部、淮河南部一帶地區。
梓潼郡:漢末劉備分廣漢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四川梓潼)。
范陽郡:秦朝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
梁 郡:梁郡本為梁國,始建於西漢高祖劉邦五年(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碭郡,治所在淮陽(今河南商丘),下轄八縣,其范圍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權及安徽碭山、山東曹縣諸地。三國曹魏時期始改為梁郡,南北朝宋國定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碭山)。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
字輩排行:
李先念家族的字輩:「……玉樹承先……」
李氏隴西堂字輩:「國正添必茂高騰秀(品)起彰宗榮征瑞慶祖澤遠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發久祥於時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尖山李氏宗派字輩:「思志單名廷單名世國春天地元光大」,續宗派:「文章昭著景運肇開祖德崇長賢才佑啟先猷式守敦篤彝倫和敬鍾祥家聲永振」,再續宗派:「遠懷前哲高亮恢宏克裕貽謀道明禮順達仁由義慎詔後昆世頌清芬丕承駿澤」。
東山李氏字輩:「世開國運文士宏興正心誠意盛德日新英才應遇克建功勛榮華繼美光宗顯親」。
高橋李氏字輩:「世德相承遠揚澤錫恆光文明昭裕啟家聲慶福長」。
李氏一支字輩:「篤志承先懌同心翼後賢見龍徵瑞兆科甲必集聯」。
李氏隴西堂原派語:
原序:「山老派起語派紀長相承續祖義秋均」;
同漢庚午增序:「太官人諱義司千兩派承更增君應萬秋卽林傅均」;
黑山原序:「衛嗣瑛耀玉立志潮添榮光輝廷秀美隆盛遇先春」;
井山原序:「文景榮人金勝紹木太雍學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
續修序:「卓武宏忠俊賢良佑上賓善能崇祖緒閱代益昌興恢聲源自遠後啟象全新蠨范開元運咸恆垂澤清」;
續修新序:「南雅其祥合西都本度呈和敦觀左有富有慶安平」。
李氏萬葉堂字輩:「天正啟賢遠傅宗系大顯家聲孝思維德」。
善邑曲江李氏字輩:「本曰守承先世逢紹廷政學安邦國書田基業振家聲景運文明光祖澤」。
雲湖李氏前編字輩:「義根思遠榮秉丹良應開永世枝芳助茂」,今定十六字:「瑞集星垣祥徵齊宇德紹前徽光昭祖緒」。
李氏錦瀟堂字輩:「子民享盛世國祚自長春祖德周賢士宗功漢彥臣貽謀宏遠大文允啟開新」。
源頭李氏淳敘堂湖南寧鄉鞠公口占字輩:
原序:「崇志奉正宗祖方應兆龍榮華發達茂永遠曜先公」;
一修原序:「文光恢世緒良澤啟廷封長振家聲大禎祥國祚雍」;
三修新序:「忠孝功名顯詩書道業隆」;
再修序:「宏開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錫賢良」。
湖南沅江李氏隴西堂字輩:「景繼修鳳玉應春世時之成大學文名顯鴻勛泰運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訓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恆斯建業能立定增榮」。
李氏敘樂堂老派字輩:「森堂惟思永珠仕忠正春良善惟思永興隆福壽昌」。英霍六太三支合議新增字輩:「孝友傅家學詩書顯國長」。
城福李氏字輩:「瓏庭文成甫鄉仁新志仕山本宗春繼龍中日之可登大任世際明良原善其修催德斯昌敬心恆存天錫福光榮行裕嗣萬年永長」。
南郭李氏字輩:
原序:「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獻日存英明朝作規啟來哲道裕先覺美繼西昆盛傅東洛奕葉香騰新枝秀擢甘雨和風增輝花萼」;
湛公長房新舊排行序:「谷琰宣閎伯居均元景昌思時嘉顯廷希承李會象淑廷德茂儲榮恩」;
湛公二房新舊排行序:「谷琰宣閎伯居均元必寬本沅理春家恢宏學時逢泰」。
李氏近房字輩:「崇成如永延長維世洪熙光文肇啟文明萬國咸寧進德修業雲龍風虎剛健中...得主有常承天時行含章可貞敬義立並方大」。
龍船港李氏字輩:「德以仕大萬李春勝賜隆先光開聯榮蔭人文蔚起升朝輔政世澤孔長家風愈盛」。
上湘李氏龍門堂字輩:
原序:「志必仁本政文仲湖廷欽就可世宗」;
新序:「樹德景先正存心學大賢忠良維國祚孝友作家傅積善徵余慶修身華福緣昌隆符泰運興發定科聯」。
滕沖疊水河李氏字輩:「自立根肇守誠振本性生天其鍾有慶端顯永炳文」。
滕沖青喬李氏字輩:「自維天端立家其顯根本中承希性有炳成生慶文」。
甘肅隴西李氏初定字輩:
原序:「經綸道節展奇才輔佐天家登相台憲章祖訓揚先澤洪起心傅慶方來」;
重定序:「經綸承祖澤光裕振家聲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榮」;
通譜班次:「亯敘傅謨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協鼎甲煥新班」。
甘肅隴西李氏字輩:「榮祖顯宗大德永福左昭右穆至道崇仁」。
Ⅵ 調查問卷里的職業有哪些
職業主要有:
1、專業人士(如教師/醫生/律師等)
2、服務業人員(餐飲服務員/司機/售貨員等)
3、自由職業者(如作家/藝術家/攝影師/導游等)
4、工人(如工廠工人/建築工人/城市環衛工人等)
5、公司職員
6、事業單位/公務員/政府工作人員
7、學生
8、家庭主婦
9、其他(商人)
Ⅶ 調查問卷選什麼題目好
呵呵,這樣啊,我也是學統計的,這個我之前有做過的。
我做的是生態環境的調查,是去農村和市區調查的。
如果在學校,我建議你去調查一下:食堂的滿意度調查。
Ⅷ 調查問卷目前有那些比較好的提供個參考吧!
在這段時間也經常了解,說到問卷調~查,還是萬名主婦眼中的Whirlpool更令人滿意,我們家庭主婦就喜歡家用電器,自己中獎了,獎品是微波爐。還不錯哦。
Ⅸ 哪裡有各種調查問卷的題目
我要調查網提供免費的在線問卷調查平台,任何需要做問卷調查的都可以通過平台來發布問卷調查。
一份規范的調查問卷包括:調查問卷的標題、調查說明、甄別問卷、調查的主體、背景部分、編碼、致謝語和問卷記錄7項。
1、 問卷的標題
每份問卷都有一個研究主題。研究者應開宗明義定個題目,反映這個研究主題,使人一目瞭然,增強填答者的興趣和責任感c例如,「廠級幹部推薦表」,這個問卷的標題,把該廠人事部門的調內容和范圍反出來了。又如,。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及趨勢調查」這個標題,把調查對象和調查中心內容和盤托出,十分鮮明。我們在這里提這個常識性問題並不是多此一舉,在實際工作中,有的同志不注意問卷的標題,要麼沒有標題,要麼列一個放之四海而通用的標題。
2、 調查說明
調查問卷前面應有一個說明。這個說明可以是一封告調查對象的信,也可以是指導語,說明這個調查的目的意義,主要內容、調查的組織單位、調查結果的使用者、保密措施及填答問卷的要求和注意事項。下面同時填上調查單位名稱和年月。
問卷說明的目的在於引起受訪者對填答問卷的重視和興趣,使其對調查給予積極支持和合作。
問卷說明一般放在問卷的開頭,篇幅宜小不宜大。訪問式問卷的開頭一般非常簡短;自填式問卷的開頭可以長一些,但一般以不超過兩、三百字為佳。
3、甄別問卷
甄別問卷是為了保證調查的被訪者確實是調查產品的目標消費音而設計的一組問題。它一般包括對個體自然狀態變數的排除、對產品適用性的排除、對產品使用頻率的排除、對產品評價有特殊影響狀態的排除和對調查拒絕的排除等5個方面。
1)、對個體自然狀態的排除:主要是為了甄別被訪者的自然狀態是否符合產品的目標市場。主要甄別排除的條件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收入等。
2)、對產品適用性的排除。主要是為了排除產品的非目標群體。如是化妝品的調查:該化妝品只適用於油性和混合性皮膚那麼就排除掉乾性皮膚。
例:您皮膚的膚質是:
油性 繼續
混合性 繼續
中性 終止訪問
乾性 終止訪問
3)、對產品使用頻率的排除:使用頻率過低或幾乎不用,就不可以成為調查產品的目標群體。
還以化妝品為例:您平時多長時間使用一次化妝品?
每天1次以 繼續
每周2-3次 繼續
每周1次左右 繼續
每個月2-3 繼續
每月1次 終止訪問
每月低於1次 終止訪問
4)、對產品評價有特殊影響狀態的排除:主要是為了使職業習慣可能對調查結果的影響排除掉。
以化妝品為例:您和您的家人是否有在以下單位工作的:
市場調查公司或廣告公司 終止訪問
社情民意調查機構、咨詢公司 終止訪問
電台、電視台、報社、雜志杜 終止訪問
化妝品生產或經銷單位 終止訪問
以上都沒有 繼續
5)、對調查拒絕的排除:主要是告之對方這次訪問要多長時間,對方是否願意接受訪問。避免訪問一半拒訪。
4、 調查的主體部分:
這是研究主題的具體化,是問卷的核心部分。任何調查,可以沒有甄別問卷,也可以沒有背景問卷,但是必須有調查問卷主體,它是這次調查的目的體現。
問題類型設計詳見:調查問卷問題的三種類型
5、調查的被訪者的背景資料:
主要是指被調查者的一些主要特徵:主要包含年齡、性別、學歷、職業、所屬行業、個人月收入、家庭月收入等。主要是滿足對調查資料進行分組研究的需要。但是由於背景資料涉及到個人隱私問題,因此一般是放在問卷的最後部分,同時根據項目調查目的進行取捨。而非多多益善。
6、編碼
編碼是指用一個數字代表一個答案選項,這是整理資料的重要環節,以便進一步處理和分析。
在建立調查問卷時即可建立編碼,應答實際上就提供了編碼——預編碼。也可在調查問卷已回收和各反應已被評判以後才進行編碼——後編碼。
預編碼的優點:應答者在回答問題時即提供了數字編碼,編碼者不必閱讀全部問卷內容並為每一個答案編碼,可以節省勞力。
預編碼的缺點:不適用於不可預測答案類型和數目的問題。故預編碼一般是用在封密題與半封密題中。
後編碼的優點:在於讓編碼者在編碼前確知應答者作出了哪些回答,這可使資料處理簡單化。後編碼允許研究者用單個變數代表復合答案,因為可以用不同數字表示各種答案的組合。
後編碼的缺點:要閱讀所有調查問卷內容,再給答案編碼,耗費大量時間和經費。所以後編碼一般是用在開放題中。
7、致謝語和問卷記錄
在問卷結束後一般要附感謝語及感謝禮品。同時如果面訪問卷或電訪問卷,還要記錄調查員的姓名、訪問日期、時間等。同時也要記錄被訪者的姓名、單位或家庭住址、電話等,以便於問卷審核和進一步追蹤調查。
參考資料:我要調查網